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服務成本高

金融服務成本高

發布時間:2023-07-29 22:32:46

❶ 堅持長期價值投資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保險資金積極投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金融工作的重心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保險資管機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應當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遵循自身發展規律,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在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踐行長期價值投資

過去數十年的金融業快速發展,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高投資和高增長。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信貸和債務為主的融資結構,長期資本和股權融資比重較小,金融供給較為單一。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邁向高質量增長階段,對於金融資源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包括需要提高對科技創新企業、中小微企業的金融供給質量,滿足民營經濟領域的融資需求,以及滿足居民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等。上述基於傳統債務融資模式發展而來的金融結構,顯然已經無法充分滿足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這主要體現為金融資源的兩個錯配:一個是期限錯配,資金來源期限短、資金使用期限長,投資缺乏長期容忍度,帶來市場波動加劇、「借短用長」盛行等問題;另一個是結構錯配,股權融資偏少、債權融資偏多,金融風險偏好較低,也帶來債務杠桿過高、融資成本過高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與宏觀經濟領域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通過技術革新、政策引導等「組合拳」來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完善供給機制的結構,從而消除各類失衡問題,促進供給需求匹配,最終實現金融結構的優化。

圍繞「結構性」,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金融供給側改革:一是引入長期資金,優化期限結構;二是引導各類資金加大股權投資的力度,完善融資結構。無論是基建補短板,還是戰略新興產業的持續培育,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面的金融結構優化。

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表明,長期化、機構化的資金端是一個穩定、有序、高效的金融體系的關鍵基礎要素。大力發展機構力量,為金融市場提供長期資金,可有效熨平資本市場波動,消除我國金融體系中存在的資金期限錯配問題,以更長的時間來應對和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從而換取經濟新動能更大的培育和增長空間。因此,我國開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養老保險等長期資金的大規模深入參與。

保險資金堅持長期價值投資、加大權益投資力度,也有助於融資模式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變革,從源頭上減少實體經濟對債務融資的依賴。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權益融資融來的資金通常無固定期限,可以視為長期資本,能夠支持企業在科技研發、技術升級等長期領域的投入,支撐企業擴張成長;從保險資金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堅持長期價值投資,通過新股IPO、定向增發以及長期股權投資等方式投資於優質上市企業可以獲取更高回報,在長期利率中樞下行的情況下能夠對保險資金整體組合的投資收益形成有益補充。

加大金融科技創新運用

我們之所以推進「結構性」改革,說明金融資源在「量」上是足夠的、充分的,但是在「質」和「效」上有所不足。「質」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金融供給在期限和結構上無法滿足當前經濟發展需求;「效」的問題則主要體現在金融供給無法快速適應需求的變化,金融要素無法快速下沉到需求主體,例如如何提升資本市場定價效率,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促進普惠金融加快發展等。

金融業是一個收集數據、處理數據、運用數據的行業。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金融領域的關鍵體現就是金融科技的發展和運用,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金融服務供給側結構變革和金融服務效率提升,從而進一步夯實我國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好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保險資金由於其較高的安全性要求,較少涉足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領域,重要原因就在於這部分市場主體數量龐大、信息繁雜,包括數據披露不充分、徵信體系不健全等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保險資金開展投資形成了制約。對此,可以依託於科技發展,積極引入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不斷拓寬金融服務渠道、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努力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這也是保險資金與金融科技深入結合的出發點和切入點。

具體而言,保險資金可以藉助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手段,運用更高維度的信息處理能力來整合中小企業龐大的生產、財務等各類信息,運用更加廣闊的數據解析能力來透視民營企業家個人情況、上下游供應商變化等「另類」數據,運用更加快速的市場感知能力來強化對中小企業經營風險的及時管控,最終運用更加深入的邏輯挖掘能力形成保險資金為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提供資金支持的有效模式。通過運用金融科技來強化對於中小企業的信用識別,篩選優質企業進行投資,這不僅有助於保險資金優化大類資產配置結構,也能夠進一步推動保險資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積極參與科創板投資

新常態下,以技術升級、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動能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因而支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成為保險資金參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

一方面,新興產業從孕育到成熟的培育周期較長,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以美國為例,自1978年開始允許養老金計劃投資新興產業和風險投資公司以來,股權投資基金中的養老金佔比就開始逐漸攀升,到2017年該比例已經達到34%。另一方面,新興產業投資的潛在空間巨大,能夠滿足保險資金的配置需求。仍以美國為例,IT、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投資回報前景,因而受到各類資金的絕對青睞,在2018年股權投資基金的金額分布中佔比高達60%-70%。

近年來,隨著投資范圍的逐漸放寬,保險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深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具體到新興產業領域,保險資金可通過Pre-IPO、定向增發、股權直投、PE基金等方式在一級市場上直接參與優質標的投資,也可以通過二級市場買入持有優質標的股票。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正大力推進以科創板為代表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這無疑將進一步豐富保險資金在投資新興產業過程中對於標的、模式以及退出路徑的選擇,完善其對於科創企業的投資閉環。總體而言,科創板的市場化機制設計賦予資本對於技術的定價權,保險資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通過科創板投資,可將自身優勢和需求更緊密地融入戰略,在支持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更好地分享改革創新的長期紅利。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

❷ 如何才能可持續地降低融資成本

降低融資成本是近年我國金融政策的重要目標。近期央行實施的LPR改革,目標就是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其實是由多種成本組成的,我們首先需要釐清,金融成本包括哪些成本?簡單來說,實體經濟的金融成本主要包括接受信貸等金融服務時支付的利息和手續費。同時這些利息和手續費又是金融企業的收入,用來覆蓋提供金融服務的多方面支出——主要是涵蓋運營成本、資金成本、監管成本、不良資產減計成本,以及股東的合理回報等。

如果只關注降低實體經濟的短期金融成本,而不考慮提供金融服務的相關成本變化,反而可能會造成金融服務(如信貸)供給的萎縮,從而造成實體經濟金融成本的大幅波動而得不償失。另外,雖然金融企業的收入相對顯性,但很多與信貸服務相關的成本是隱性的,並且具有難以預測、嚴重後置的特性。

因此,要持續地降低融資成本,我們需要分析金融企業的各項支出。本文通過分析各項主要金融成本,試圖尋找可持續的降成本路徑。

逐項分析融資成本

第一,運營成本有下降空間,然而並非越低越好。運營成本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成本。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運營成本還有下降的空間。實際上,在這方面,中國金融系統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銀行業30%左右的成本收入比遠低於歐美銀行業50%-60%的水平,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中國的主要銀行近年都明顯壓縮了成本收入比,幫助銀行業在息差明顯收窄及不良資產減計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保證了一定的盈利及信貸供給能力。當然,考慮金融系統對風控、合規和服務的高要求,成本收入比也不是越低越好。

第二,資金成本也有下降的空間,但也難以大幅壓縮。目前存款利率相對於名義GDP增速和資產價格增速是偏低的,因而,雖然央行壓低了同業利率,但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還是有一定的上行壓力。這會制約資金成本進一步下降。在銀行資金成本上行時,如果強行壓低貸款利率,會明顯壓縮銀行的盈利及信貸供給能力。信貸供給能力的萎縮會導致實際貸款利率的反彈,從而不能達到持續降低利率的目的。

第三,降低監管成本長期來看得不償失。在所有金融成本中,最難理解且最易被忽視的就是監管成本。監管成本就像防洪堤,雖然增加了短期投入,但長期來看,能大大降低洪水泛濫——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幾率。隨著全球杠桿率的逐漸攀升及金融系統的日趨龐大,金融危機的危害性越來越大,監管這道防洪堤也理應隨之加大加強。

有觀點認為,現有監管標准過於嚴格,銀行為了合規,需要留存較多(多的達70%以上)利潤作為資本,以支持新增信貸。但是,現有監管框架是在全球多次金融危機後,充分衡量了金融效率和長期風險而制定的。因此,全面降低監管要求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直接融資看似可以節省一些監管成本,但其實對制度的要求更高。真正有效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對信息披露、會計標准和法律法規都有嚴格要求,以保障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透明的制度也要求投資者對風險收益有很強的估算和承受能力。在制度不完善、透明度不夠高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穩定性不強,投資者期望更高回報率,將導致直接融資的成本可能遠大於間接融資。

第四,不良資產減計成本是金融系統中波動最大最難預測的成本。不良資產減計成本往往和市場利率有蹺蹺板效應。要用市場化的方式降低利率,一般需要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而這也會伴隨著信貸標準的降低和後續不良資產減計成本的上升。因此,在信貸規模擴張的情況下,不良資產減計成本是很難降低的。這方面的成本可以拖後,可以轉嫁,但無法掩蓋。而且,拖後、轉嫁會帶來負面效果,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

第五,合理股東回報是市場化經營的基石。是否可以不分紅、降低股東回報以降低融資成本呢?這顯然不是最優選項。沒有股東回報,就難言商業價值,長期來看,服務質量必定下降,國有行改制上市的初衷和優勢也將被顛覆。

利率不是越低越好,低利率的隱性成本不可忽視

當我們努力推動融資成本下降時,還需要認識到,利率水平和貨幣政策對收入分配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即使是在沒有通脹壓力的情況下,利率也不是越低越好。

融資難融資貴狀況的存在,其實主要問題不在於融資環境,更多是目前企業成本高、盈利難的反映。在優質工業企業的成本中,融資成本佔比很低。而各種金融投機炒作需要高杠桿,比實體經濟更加需要低利率。金融投機炒作導致財富集中,同時推高資產價格,以及實體經濟的生產成本,其實是投機者向生產者變相收稅。因此,如果降成本政策不考慮資源分配、收入分配等因素,可能會適得其反,加大金融市場的波動,甚至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失。

2008年以來,很多企業依靠商業不可持續的金融產品得到了大量低成本融資,從而進行了過度的高杠桿擴張,當此類負債不能再續時,這些企業就被還本付息的壓力壓垮了。

在金融監管加強之後,銀行表外擔保、理財期限錯配等風險大大減少,我們看到,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合理水平。但這種風險溢價的回歸,卻被認為是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表現。

之前的定價發生在監管套利下,是沒有計入全部風險成本的定價。雖然監管套利短期內降低了金融成本,但同時也大大加劇了長期金融風險。由於存在監管套利,很多金融業務規避了資本金、流動性管理等方面的監管,其非標資產流動性差、透明度低,這其中存在很大風險,需要銀行來管理和承擔,這是不合理的。

因此,目前所謂的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在一定程度上是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合理回歸。而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暢通,也不能完全以利率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依據。

減少低效信貸投放,控制監管成本

信貸增長需要銀行資本金支持,並且需要計提撥備。如果信貸增長過快而效率低,就需要銀行消耗大量資本金和撥備成本,這相當於變相增加了對優質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有能力還本付息的信貸需求)的監管成本。

相應地,如果可以盤活存量信貸而不是擴大信貸規模,就可以避免增加額外的監管成本,整個系統的信貸成本也可以有所降低。

基於這個思路,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控制監管成本,從而降低融資成本。

首先,應該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以有效信貸需求拉動信貸增長,而不是通過過多的信貸政策推動信貸增長。這樣才能減少低效信貸投放帶來的長期信貸成本。

金融政策往往是總量政策,用總量政策滿足部分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難免會伴隨著一定的代價和風險。如果信貸政策鼓勵銀行放貸的領域實際上信貸效率低,產生了不良,則需要在後期由經濟體系承擔和消化。然而,屆時金融體系對不良的消化能力可能更低,從而產生更大風險。因此,追求信貸高增長而將風險延後的做法,會導致今後的信貸成本更高。

減少信貸錯配可以降低銀行消化不良的成本,從而有望實現金融成本的普遍下降。也就是說,有優勝劣汰,才能降低好企業的融資成本。

從政策層面指引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可以通過減稅,提高企業現金流,它們就能有更好的資質爭取到銀行信貸。

其次,通過增加金融市場透明度,令防火牆與風險真正匹配。信貸需求如果變得更加合理,對銀行資本金消耗小,那麼,銀行靠盈利補充資本的壓力也會減輕。因此,需要堅持嚴格控制和壓縮不合理甚至違規的金融需求。同時,繼續加強財政硬約束以增加地方政府和國企債務的透明度。

第三,考慮到監管對資本金和撥備的計提是按資產類型和風險權重而有所不同,那麼,通過更合理劃歸信貸類別,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控制監管成本。例如政府置換債券以及用政府信用發行的債務,風險信用低,不需要撥備,對銀行資本金消耗小。而且,從市場角度來看,發行債券的形式也相對更為透明。

第四,立法規范政府和大企業應付賬款的賬期。當前,政府和大型國企融資利率比中小企業低得比較多。而大型國企由於自身經營效率和資金周轉等種種原因,常有拉長應付賬款賬期的問題存在,使下游中小企業產生資金缺口,並帶來進一步的融資需求。如果有更健全的法律制度促使大企業及時支付應付賬款,或可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融資效率,降低實體經濟的綜合融資成本。

另外,我國資本市場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和監管預期,才能使國際和國內投資者對市場更有信心,真正實現與國際接軌,並引入長期穩定資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一步降低甚至去除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的隱性擔保,加強信息披露質量,並加重違規處罰,及時公布政策(稅收、環保、補貼)及其執行度,引導市場正確預期。監管部門已經針對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意圖重塑市場基本規則和秩序。這些政策將逐漸產生效果。

近期監管部門採用了很多有效方法,以降低長期資金成本,包括加強地方政府的財政性約束、減少低效信貸需求(如限制資本市場加杠桿、票據套利等)、繼續加強金融監管(如規范資管產品),並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穩定性。這些舉措有助於長期可持續地降低金融成本,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在降低融資成本的過程中防範一些短期行為,例如對貸款增速的數量要求、對貸款利率的價格指導等。這些短期行為可以加快信貸投放,短期內緩解企業的融資難題,但長期來看,則會增加金融風險和信貸成本,其實是不利於持續降低融資成本的。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

❸ 如何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1、充分認識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性。中小企業在充當經濟增長主體、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獨特功能為我國所認可,因此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不僅是商業銀行當前擴大資產規模和贏利總量的現實需要,也是商業銀行為將來培植金融資源和擴大中型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還是實現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通過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政府部門、財稅部門、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2、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具有不同的融資特點,一是政府和銀行要在政策和實際操作中體現區別對待,其政策扶持的重點是有產品、有市場、有發展前景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對於污染環境、能源消耗高、質量低劣的中小企業,政府下決心採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關閉。銀行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方向對部分經濟過熱的行業、夕陽產業和國家調控行業實行信貸退出,並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在必要時予以清收。二是對於處於創業初期的中小企業,財稅部門應給予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政府部門應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出台相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增強中小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能力。人民銀行應積極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積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向親屬朋友籌借生產經營資金,以解決中小企業自籌資金困難。

3、建立評價機構,健全信用制度。該機構可由人行牽頭,匯集商業銀行、工商、經貿、司法、稅務等部門,對中小企業的合同信用、質量信用、勞動信用、環保信用、納稅信用、司法信用及企業法定代表人個人信息進行全面評價,以解決在融資問題中的信息不對稱以

至產生「逆向風險」和「道德風險」,同時也可減少商業銀行貸款審查的難度和監督的成本,減少交易的相關費用。逐步建立民營企業良好的信用環境和秩序。

4、創新金融產品,加強金融服務。

❹ 宜人貸發布研究報告 從金融科技視角探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近日,宜人貸發布《金融科技視角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基於專業第三方數據平台零壹數據和社科院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從金融科技視角探討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零壹財經作為專業的數據支持方,為報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金融科技具有提升普惠金融的天然優勢

報告指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偏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是主要障礙,二是融資的便利程度不高。

普惠金融的目標人群多是低收入者、偏遠地區的居民、農民以及眾多小微企業,由於傳統金融機構本身的效率不足,並且服務這些客戶的成本過高,所以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或不願服務這些客戶。

金融科技的"泛在性""低成本""大數據技術"契合了普惠金融的"普""惠"和"人本化",普惠金融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變得應用更便捷、模式更高效,並能以更低成本覆蓋更多客戶,有效的降低了整個行業成本,惠及更多小微企業。

科技融合催生多元化金融服務更好的服務中小微企業

報告顯示,從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支付數據來看,2013年非銀支付機構處理業務總量僅為371億筆,而發展到2016年非銀支付機構全年處理業務總量已經增長至1855億筆,其間增長約四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約71%。

隨著科技融合的加深,第三方支付不僅在支付便捷性和支付安全性上接連誕生創新,指紋支付、聲紋支付、刷臉支付等創新支付手段帶來的增加價值也催生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產生。

據零壹財經統計,2012年我國P2P 網貸 平台累計上線160家,累計成交額才220億元左右,到2018年6月30日,我國P2P網路借貸行業累計成交金額已突破7萬億元。進入2018年,6月就集中出現93家問題平台。但從總量來看,2018年上半年問題平台總數並沒有出現大幅增長趨勢,反而同比減少33家。

從P2P網貸、支付行業、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眾籌等維度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給整個互金行業帶來大的轉變,互金專項整治讓整個行業逐漸走向規范化、透明化,不僅能更好的滿足廣大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有效改善了傳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低下的情況。

構建普惠金融指數對中國普惠金融進行評估

報告通過結合中國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實際情況,從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金融服務使用情況及金融服務質量等三個維度,共選取26個基礎指標,探索性地構築金融科技視角下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合成Fintech普惠金融指數。

報告顯示,從各省份地區Fintech普惠指數與一級指標關系來看,金融科技服務使用、金融科技服務可得性及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對Fintech普惠金融指數排名有著決定性影響作用,普惠金融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大部分在金融科技服務使用、服務可得性及基礎設施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而金融服務質量方面,大多數地區差異化程度較小,對Fintech普惠指數高低的決定性作用相對較小,其中金融服務質量較高的省份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河北、江蘇、寧夏、河南、浙江及內蒙古等。

❺ 淺談如何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首先我們對於農村金融服務站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我們接著往下看。
很多人對於農村金融服務站不是很了解,小編簡單為大家分析一下,對於農村金融服務站的理解,一般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農村金融服務站是農村金融服務的新模式,為在固定場所為農民提供小額金融業務的新型支農模式。另一種觀點認為農村金融服務站是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為聯絡各類金融機構、提供各種金融中介服務的非正式機構。總之,在農村金融服務市場中,農村金融服務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農村金融服務站在補充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可有效提供金融服務效率。首先,農村金融服務站可以根據當地需求,向金融機構建議設計出新的金融產品,使供需充分對接;也可以對不同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進行對比分析,並根據當地民眾的需求作出有針對性的篩選。其次,金融服務站能夠最大限度地向金融機構提供當地消費者的真實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使金融機構遭受損失;充分利用社區內部信息傳播快的特點,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宣傳推廣,既可以節約宣傳成本,又可以提高宣傳效率。在這些方面,金融機構服務站,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可降低金融服務成本。農村金融服務站在辦公空間和辦公人員選擇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有效地減少初始投資;而且一般農村金融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都是當地的人,本地人對於獲得農民收入、金融需求等信息,相對容易些,也減少了這方面的金錢投資。農村金融服務站可以有效的把各類金融機構有效的結合起來,提供農村地區日常所需的基礎性金融服務,充分發揮范圍經濟效應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
上文小編簡單對農村金融服務站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其發揮的作用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對於現今農村金融機構來說,農村金融服務站的建立很有必要性,而且會對農村金融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成本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苦楝股票概念 瀏覽:558
領信股份股票 瀏覽:268
關聯交易董事會表決 瀏覽:412
甲方給置業顧問傭金 瀏覽:194
為落實金融服務經濟 瀏覽:431
南京的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54
下載了好省怎樣看傭金 瀏覽: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錢不還會怎樣 瀏覽:301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