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公司的影響

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公司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3-07-30 01:55:17

『壹』 亞洲金融危機的起因,影響和結果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太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⒈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⒉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⒊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太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容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太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亞洲金融危機給我以深刻的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貳』 詳細介紹一下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謝謝了!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

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

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

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2)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公司的影響擴展閱讀: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叄』 1990年到1012年世界的幾次經濟危機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世界先繼發生多次經濟危機,除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
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涉及范圍較廣,
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還包括那些影響相對較小的金融動盪,這些震盪在巴西,
阿根廷,俄羅斯等國一直沒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響最大的三次做一個簡要的介
紹: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經濟衰退
此期間發生了冷戰後的第一次戰爭——海灣戰爭.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
科威特.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
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美國的表現:
本次美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歷程應該從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國聯儲局局長一職後,美國逐漸結束低利率時代,
開始步入加息周期.隨著加息進程的推進,美國股市便因銀行收緊信貸受到影響.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一天之內急跌508.32點,
下跌幅度達 22.6%,下跌的點數和幅度都在這之前的最高記錄,超過了 1929 年
10月28日美國經濟大危機前夕創下的一天之內下跌12.8%的記錄.其實在這次
危機爆發前幾個星期,股市已開始下滑,1987年最高點是在8月25日的2722.42
點,到10月19日大爆發前下滑了17.5%.
這次股災在其他國家也產生了連鎖反應,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價格
指數19日下跌183.70點,跌幅為10.1%,創下了一天內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貸
銀行股票指數的跌幅為11.3%;聯邦德國DAX股票指數下跌3.7%;法國CAC股票
價格指數下跌6.1%.亞洲日本東京日經225種股票價格指數在19日跌620點之
後,20日再跌3800點,跌幅分別為2.35%和14.76%.香港恆生股票指數在19
日下跌 1121 點,創下日跌幅 33.3%的歷史最高記錄.不過這次股災對這些國家
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
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
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
聯邦儲備銀行在1987年比1929年更積極地採取措施拯救經濟.聯邦儲備銀
行通過擴大貨幣公共供應量,推動經濟增長.里根總統並不是像胡佛總統只是在
一邊靜觀形勢,而是積極採取措施,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在1987年股市暴跌後,
立即放鬆銀根,向銀行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商業銀行也降低了利率以保證向企業
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從而避免信用危機的發生.同時,由於建立了聯邦存款保
險公司,人們不必擔心由於銀行倒閉而血本無歸,因此沒有發生擠提銀行存款的
現象,使銀行系統保持穩定.
這次危機經歷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經
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歷了歷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歷時
五年又三個季度,呈現W+W型.

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
第三階段:1998 年 8 月初,危機開始擴散到其他國家.美國股市出現動盪
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
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俄羅斯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由於國
際投機資金在香港與俄羅斯市場損失嚴重,從此無力再次逞威.
產生的原因:
其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例如泰國大量資金投資於
房地產,由於房地產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債務危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其二,過分強調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毫無疑問,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東南亞經濟快
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經濟比重太大,因而國際市場的變動,尤其是匯率
的變動對經濟發生重大影響.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由於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國際
競爭激烈,導致貿易狀況惡化,經常項目出現巨大赤字.1996 年經常項目下各
國赤字是:泰國 145 億美元,馬來西亞 51 億美元,菲律賓 36 億美元,印尼 82
億美元,分別占本國GDP的8.0%,5.2%,4.3%,3.8%.其三,債務結構不合理,短
期債務多,還債率高,還本付息壓力大.其四,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金融開放
力度超過本國經濟實力,外匯儲備數量和監管能力,脆弱的金融體系難以抵禦強
大的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其五,長期景氣掩蓋了經濟運行中的深層矛盾,弱化
了人們對潛伏危機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機發生,無論政府和公眾都缺乏思
想准備和應急准備,陷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政府的措施: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牽頭組織下,東亞國家採取了種種措施,統稱IMF策
略,主要措施是實行銀根緊縮政策和財政支出緊縮措施.但這種方法並沒有起到
多大作用.於是馬來西亞改變策略,1998 年9月宣布了加強了對資本的管制,
資本管制的措施備受當時西方國家的批評,被他們認為是有背時代潮流的,但這
項措施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後人們不得不承認馬來西亞的資本管制是經濟小
國不得已採取的防衛手段或者是一種選擇,進而人們說它是恢復經濟的成功范
例.
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給世界投資者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7000億美元,
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損失的2倍多.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長率1998年為1.5%,菲律
賓GDP增長率1998年僅輕微下挫,為-0.5%,香港的真實GDP增長率1998年為
-5.1%,印尼酉亞經濟增長率跌至-13.7%.馬來酉亞跌-6.7 %,韓國跌至-5.8%,
泰國跌至-9.4%.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恆生從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點,到1998年8月
6544點,下跌過程維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為慘烈,10
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點,22日則
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下跌達10.41%,28日香港恆生指數
狂瀉1400多點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
日經一共經歷兩次較大的下跌.一次發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發生在1998
年8月.從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點到1998年的最低12788點,跌幅是38.75%.
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在1997年10月27日,道瓊斯指
數狂跌近554.26點,創出新記錄,隨後的道瓊斯指數只是在1998年8月的時
候有過較大的跌幅,從7月份的9028點,下挫到8月的7550點,再在9月下探
到7400點,跌幅18.03%.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三次降息,股市隨後一路上升.
我國則在危機期間不僅沒有貶值貨幣,而且還保持了7.8%的經濟增長速度,
對東亞經濟的復甦作出了為世人所稱贊的貢獻.
東亞金融危機來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復增長,
除政治上動盪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場也已恢復,甚至超過危機前的水平.
三,2000年美國新經濟危機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新經濟繁榮後,進入新千年美國經濟再次遭受了衰退.
本次股市調整的直接誘因是:
(1)時間安排上的巧合或制度上的陷阱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和規定,納斯達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必須在6個月
後才能拋售股票.由於很多高科技股票是 1999 年下半年後陸續上市的,因此在
2000的3月份以前,納斯達克市場股票為流通量較小,拋壓相對較輕,但這種運作
制度也為 6 個月凍結期滿後市場可能出現的股票拋售潮埋下了隱患.2000 年 4
月份,正好是眾多網路股的凍結期滿之時,加上報稅季節來臨,納斯達克市場股票
籌碼松動程度陡然增大,從而造成股市的震盪調整.
(2)微軟訴訟案點燃的擔憂情緒
4月3日,微軟反壟斷法訴訟和解未果消息的宣布,使投資者對高科技特別是
網路股上升的預期大大降低.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微軟一直是高科技股的旗幟和
先鋒.正是微軟上市以來良好的業績表現和股價的強勁飆升,才有了納斯達克的
長期牛市和其它高科技股的快速拉升.在消息公布後,由於擔心微軟可能面臨被
肢解的危險,宣布次日美股劇烈震盪,納斯達克當日震幅超過500點,道瓊斯工業
指數震幅超過700點,整個市場籠罩在一片下跌的陰影之中.
(3)科恩講話的火上加油
在美國股市搖搖欲墜之時,素有"股神"之稱的美國高盛公司首席分析師科
恩 10 年來首次對投資者發出減持高科技股比例,提高現金部位的評論和建議,
緊接著包括新興市場教父坦伯頓公司的莫比爾斯在內的數位分析師的言論也開
始偏空,新經濟股的拋壓氣氛進一步彌漫市場.
3月13日至4月17日,美國股市出現了自1987年股災以來最大的震盪,以
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由3月間的最高點5048點猛跌至4月15日的
3321點,累計跌幅高達34.2%,道瓊斯指數在此期間也累計下跌了805點,跌幅
為8.16%.
股市調整的過程:
在調整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市盈率已達到35倍以上,道瓊斯30種工業股
票的市盈率為26倍左右,標准普爾500種股票的市盈率則接近27倍.
除去2000年3月的開始的那次大幅下挫後,股市又進行了3次比較大的調
整.
第一次:2001年3月.這次是由於人們對投資下降和經濟衰退的預期,以及
對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正常反應引起的.
第二次:2001年9月.下跌是由9.11恐怖襲擊事件引起的.9.11襲擊事件
後的首日開市,當時"道指"下跌684.81點,下跌7.1%,創出歷史記錄.至周
末收市,道指總共下跌1369.70點,下跌14.3%.
第三次:2002 年 3 月以來的這次股市下跌的導火索則是一系列大企業假賬
丑聞被接連曝光,導致人們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引起的繼安然事件被揭露後,
又有相當一批大企業串通會計,審計機構做假賬,虛報贏利的事件被曝光,並在
6月至7月間達到高潮,終於引發了人們對股市的信任危機.
這三次下跌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持續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最後一次下跌
經過短暫的回升後又加速下跌,到2002年10月道瓊斯指數一度下探到7197點,
然後經歷了4個月的築底,在2003年3月才企穩反彈.如果從2000年3月納斯
達克股市下跌算起,這次美國股市的調整持續了三年的時間.道瓊斯從最高的
11749.9點一直跌到7197點,跌幅達到38.74%.
其他國家的情況:
世界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股市與美國股市下跌幾乎是同步發生的"從下跌
幅度看,在日本股市經歷二次下跌的階段,第一個是 2000年4月從最高20327
點開始,一直延續到2001年9月10153.33點,在經歷短暫幾個月的反彈後,第
二輪下跌在2002年6月開始了,這輪下跌最低下跌到7604點,回到80年代中
期以來的最低點,跌幅到達62.59%.
恆生指數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點後,4月出現大跌,到03年4月份最
低到達8338點,跌幅54.68%.
由於當時我國證券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國際化的程度.A股市場尚未對外開
放,B股市場雖允許外資進入但規模有限,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未啟動,從而
有效地構築了一道規避國際金融風險和股市動盪的"防火牆".雖然在2001年7
月之後出現暴跌,到當年的10月19日, 滬指已從 6月14日 的2245點 猛 跌
至 1514點,從此開始了5年熊市行情,但這主要是由於國內的體制上的原因,
即國有股減持.
美國當時的經濟面:
2000 年是美國經濟與股市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在連續九年經濟繁榮,股
市大幅上漲之後,去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第一季度成長率7%,第二季度
的 5.7%,第三季度的 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 1.4%,幾近於零,顯示美國經濟
已經放緩並呈衰退跡象.到了2001年,經濟衰退顯現,前3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
分別為-0.6%,-1.6%和-0.3%,盡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別恢復到2.7%
和5.0%,但第2季度則降至1.3%.
總結
從歷次來的經濟衰退中我們看到經濟危機發生前主要國家經濟都連續多年
快速發展,市場投資過熱,房地產市場炒作過度.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往往會引
起經濟衰退(2000美國新經濟危機除外),90年至92年的經濟危機即是由日本
房產泡沫破裂導致,97 年泰國房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大幅下跌,居
民財富縮水,大量資金外逃.
每次經濟危機的發生往往導致主要國家股市30%以上,甚至是60%的跌幅.
90 年開始的日本經濟衰退致使日本股市最大跌幅達到 63%,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導致恆生跌幅達到61%,日經38%,2000年新經濟破裂道瓊斯跌38%.
2007年7月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到現在為止已使美國房價跌了6%,股市
由2007年10月11日最高的14198點到1月22日的最低點11634點,跌幅為
18%.
如果美國經濟最終由於次貸危機而走向衰退,那麼根據以往經濟危機的經驗
(房產價格價格跌20%,股票市場跌幅超過3030%),那麼道瓊斯將至少跌到10000
點,現在還只跌了一半.

閱讀全文

與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公司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苦楝股票概念 瀏覽:558
領信股份股票 瀏覽:268
關聯交易董事會表決 瀏覽:412
甲方給置業顧問傭金 瀏覽:194
為落實金融服務經濟 瀏覽:431
南京的銀行理財產品 瀏覽:254
下載了好省怎樣看傭金 瀏覽:282
持牌金融公司的錢不還會怎樣 瀏覽:301
光大證券軟體怎樣打新股 瀏覽:871
10月7號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08
中航信託上海地址 瀏覽:151
甘肅銀行理財產品贖回 瀏覽:720
匯率與牌價 瀏覽:120
溫州銀行的股東 瀏覽:389
金融機構股權是生息資產嗎 瀏覽:794
要股票基金 瀏覽:459
人民幣對克朗匯率 瀏覽:663
義方學堂融資 瀏覽:826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優點 瀏覽:290
我愛我家新房傭金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