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農村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不斷更新的農村「金融地圖」——我國農村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2006年底開始試點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目前達到50家,年底將增至100家;2007年3月掛牌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網點達到37000個,成為連接城鄉的金融網路;2007年12月在湖北開業的首家外資村鎮銀行匯豐銀行,今年又在重慶、福建等地農村布局;前些年將一些網點撤離農村地區的中國農業銀行,明確面向「三農」市場定位,表示穩定縣域網點,適當恢復、增設部分鄉鎮營業網點……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地圖」不斷更新,我國農村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九龍治水:廣袤農村的金融新地圖
「這些年來,農村金融呈現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在農村地區形成了『九龍治水』的局面,一個力圖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正在加快構建之中。」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在談到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時如是說。
這位業內人士所說的「九龍治水」,是指在農村地區開展營業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九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此外,民間金融也是農村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最醒目的變化,無疑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和擴大。2006年底,銀監會對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實行「資本」和「機構」放開,在四川、吉林等6省(區)試點允許開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目前,試點范圍已擴至全國,已開業5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同樣被視為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一步。郵政儲蓄銀行的網點服務范圍,覆蓋了我國所有市、縣和主要鄉鎮,大部分設置在縣及縣以下地區,成為連接城鄉經濟的金融網路。
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自2003年啟動新一輪改革以來,探索和實踐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產權模式及農村商業閉渣逗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的組織形式。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改制組建了17家農村商業銀行,120家農村合作銀行,1848家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社,全國法人機構數由35527家減至7932家;其所發放的農業貸款余額達15177億元,農戶貸款余額12634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0.5%,已使3億多農民受益。
梁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服務「三農」的功能近年得到擴展,由最初從事糧棉油收購貸款業務,逐步擴大到以糧棉油貸款業務為主,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轉化及農業科技等為輔,特別是擴展到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今年上半年農發行發放貸款近500億元,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74個,凸顯政策性金融服務的重要作用。
前些年將一些網點撤離農村地區的中國農業銀行,目前已明確面向「三農」市場定位,探索服務「三農」和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金融地圖有空白:「零金融機構鄉鎮」依然存在
雖然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出「九龍治水」的局面,但在農村金融地圖的機構網點布局方面,空白依然存在。
中國銀監會去年6月公布的《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顯示了以下幾個農村金融現狀:一是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人均金融網點的資源佔有率低,平均每轎賣萬人擁有機構網點數僅1.26個;二是金融服務資源難以延伸到鄉鎮一級的農村地區,每個鄉鎮的銀行業網點平均不足3個;三是鄉鎮的金融市場沒有形成有效競爭,分布在非縣城所在地鄉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是農信社或郵政儲蓄機構,當地金融市場基本處於壟斷經營狀態;四是人均貸款水平差距極大。
一年來,雖然情況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最新的統計顯示,在農村網點布局方面,我國還存在2868個「零金融機構鄉鎮」,其中2645個在西部地區,佔全國總數的80%。此外,有2個縣(市)、8901個鄉鎮僅有1家金融機構。
專家認為,造成農村金融機構空白和覆蓋率低,固然是因為農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和收益低,農村金融機構難以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說明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農村金融市場的本領有待提高。
「農村金融機構空白和覆蓋率低,造成了農民無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機構競爭不充分,服務水平、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農村金融資源無法合理有效配置。」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
農村市場廣闊: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日漸完善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和擴大,進一步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場。中國銀監會明確表示,大力培育適合「三農」特點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年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增至1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外資金融機構已開始通過入股農村商業銀行或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布局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匯豐銀行已在湖北、重慶、福建等地設立或籌建村鎮銀行,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開設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的工作也在積極進行中。
有關專家認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加上農村金融競爭不充分、農村金融服務不夠,為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設立金融機構提供了商機。而農村金融政策的積極導向,將會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快速發展、作用日益增大。
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在進一步深化。中國銀監會有關負責人指出,鼓勵和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多種改革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做強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三農」。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革進程,先對城區和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地區的機構實施股份制改造,再逐步向農村地區擴展推廣。
農行的股份制改造在穩步推進。農行試圖發揮其縣域資金、網路和專業等方面優勢,探索服務「三農」和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其服務「三農」總體實施方案同時明確,將在穩定縣域網點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增設部分鄉鎮營業網點。
新組建的郵政儲蓄銀行表示,其廣大的分支機構將堅持「面向『三農』,服務社區」的零售銀行市場定位,繼續依託郵政網路經營,充分發揮網路優勢,為改善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商業性保險、相互保險和再保險體系。
劉明康表示,銀監會將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大力培育發展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優化現有農村金融機構,健全農村非銀行金融機構。
2.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現狀
1、造血不足,加上失血過多造成了「三農」的嚴重貧血。農民貸款難一直是壓在農民心頭的老大難問題,輸血不足是造成「三農」貧血的原因之一,但是造血不夠、失血過多也是導致「三農」問題較為突出的重要原因。農村的造血機制遠遠不能滿足其金融服務的需求。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真正能夠從正規機構得到貸款的大約只有20%左右,額度基本上是5000元左右,1萬元、2萬元以上的借貸較少,而且生活類借貸多於生產性借貸,資金使用的效益尚處於較低水平。一方面,銀行惜貸;另一方面,農民對貸款的需求卻不能滿足。合法金融的缺口就由非法金融、不正規金融活動代替,並日趨活躍。
令人擔憂的是,造血機制非但沒有跟上,而且原有血液的流失也相當嚴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較多的「抽血站」,大量的資金流出農村,缺乏迴流機制和渠道。商業銀行貸款許可權不斷上收,縣以下鮮有效益較好的項目,越來越成為吸收存款的機構,農信社也是多存少貸,郵政儲蓄是只存不貸。數據顯示,每年通過正規金融渠道從農村抽走的資金在3000億元以上,而2006年財政支農資金預算總規模也就3000億元左右。截至2005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的存貸比為69.02%,而農村金融機構存貸比為56.3%,比全國水平低12.72%;縣以下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平均增長率為9.72%,全國為15.66%,相差5.94%。從總體上看,近幾年農村金融體系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不但沒有加強,反而有所下降。在縣域經濟的存款市場上,資金通過郵政儲蓄和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資金本來就短缺的縣域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2、農村財政公共品供應不足導致金融財政化現象嚴重。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地方財政尤其是地、縣以下財政大多是吃飯財政。在中央、省級政府掌握主要財力的布局下,縣鄉政府財力薄弱卻承擔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經費,當然無力承擔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沉重的鄉村債務已成為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債務主要靠拖欠農信社解決,債務金融化相當嚴重。這種做法直接影響了金融機構資產的質量。不少由政府牽頭、企業出面貸款的公共設施項目,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金融與財政的互相滲透,不僅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也助長了政府部門的道德風險,結果是形成大量的不良資產,財政再出錢核銷呆賬,這中間就存在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
3、農村金融機構監管缺位,風險狀況較高。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普遍不高。截至2005年末,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6.3%,農業發展銀行不良貸款率為54.1%,遠遠高於同業水平。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有關金融專家稱「很難說城鄉金融機構之間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差多少,因為農村金融機構基本上這個指標都是負數;中國銀行業的主要金融風險已經從不良資產問題轉移為機構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目前,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監管。農信社改革後交給了地方政府管理,但又不賦予其監管職能。這種制度安排使地方政府可以任意干預農信社的日常經營活動,但不用承擔相應的風險和成本。如果不對省聯社管理許可權進行限制或規范,新一輪的大面積虧損不可避免。同時對農村金融監管的不到位還助長了民間金融的活躍,一些民間金融活動已經成為孕育地下經濟的溫床。特別是高利貸現象不僅提高了資金使用者的生產經營成本,而且伴隨著其他犯罪現象的產生。
4、機構布局不合理,功能交叉,缺乏協作。目前,在農村設立營業場所的金融機構大致包括:農業銀行、農發行、農信社、郵政儲蓄。此外,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的個別業務涉及到農村業務。其中農業銀行屬於商業銀行,商業資本的逐利性促使其陸續淡出農村領域,轉向縣域金融;農發行作為唯一一家專業支農的政策性銀行,業務單一已經逐漸演變成「糧食收購銀行」;農信社幾乎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上唯一的正規金融組織,但其經營存在明顯的地域限制,加上包袱沉重,實力薄弱,無力滿足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在農村實際上形成了農信社「一家獨大」的局面,尚沒有形成針對不同客戶、不同需求,提供差異性金融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導致農村金融供給總量不足、金融產品單一、服務質量較差。農發行無力從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支農事業,而作為商業機構的農業銀行、農信社承擔了大量的政策性金融業務。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不分,大大降低了商業性金融的效率。迫於政策壓力,商業化改革後的農行與農信社承擔了一部分政策性業務,但在利益機制驅動下,支農貸款比重逐年下降。
3. 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如何存在什麼問題對策和建議是什麼
現階段,農村金融體系由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這三家金融機構組成「三駕馬車」的基本框架,但這三家因為經營目標、服務對象及其經營規模整體實力等因素促使現階段農村社會性金融信息服務缺乏,銀行信貸資金投入不夠,嚴重危害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健康發展。並且,農村金融企業大多數僅僅進行存、貸、匯等傳統的的銀行業務流程,還有借款的時間、年利率、信用額度等無法滿足當代農村對資產的基本需求。
運用扶持政策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對農村金融業機構要實行有區別的監管政策。根據政府補貼、貸款擔保或稅收減免等對策促進金融企業提升對現代農業和農村的貸款資金投入,推行適用農村金融企業發展趨勢的稅收優惠政策,指引金融企業在農村地域運營。
4.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分析
對於農村金融體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農村剩餘資金轉化為農村儲蓄,再把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投資。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比較成功的把農村剩餘資金轉化為儲蓄,農村儲蓄在向農村投資轉化過程中受阻,農村較多的資金流出農村。因此,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村資金的外流。閑置資金轉化為農村儲蓄的現狀,我國農民儲蓄率高,我國農民具有較強的儲蓄能力較高的儲蓄率較大的儲蓄額,這是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為農村資金外流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投資主要表現為貸款,從農業得到的貸款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及其不相稱。雖然我國農村貸款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其他產業的到的貸款相比,支持率偏低。
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了,農業貸款的相對份額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沒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體系對農業的應有的支持,我國農業貸款仍有巨大的潛力。農村存款大於貸款,農村存款與農村貸款不僅差額越來越大其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存貸款額逐年增大資金外流嚴重。相對於工業城市居民城市,農業比較利益低下,農民收入低,農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對農業農戶及農村企業的貸款無利可圖,甚至虧損,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無法延伸到偏遠的農村,甚至從廣大農村地區撤出,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十分緩慢。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缺乏足夠規避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機制。由於農業經常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和變化多端的市場風險,如果沒有相應的規避機制或者規避機制不健全,往往是農業生產者及其有關參與者不得不面臨巨大的難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場風險。出於理性的選擇,有關的農業參與者會減少對農業的投入,農村金融機構也相應的減少了對農業的貸款。農村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使得農村金融機構難以了解農村企業和個人的資信情況,導致農村信貸過程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機會主義盛行,農村金融機構惜貸嚴重,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和工業。農村金融機構規模小風險大,儲蓄存款向大銀行集中的現象比較突出,制約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導致大量農村資金外流。
5. 怎樣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直接關繫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繫到黨的各項農村工作方針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 一、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 1.農村信用社正在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市場,而農村信用社依靠其網點多人員多的優勢,不斷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宗旨,加大支農力度,拓寬支農領域,增強服務效能,存貸款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社會影響逐步擴大,支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 2.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仍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廣泛吸收農民的閑散資金,大力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各項存款增長很快。同時農信社還加大了貸款投放,辦理了助學貸款、扶貧貸款、農戶小額貸款、聯保貸款等,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3.農民金融意識增強。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金融意識明顯增強。逐漸明白了「借雞生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道理,農民金融意識的提高也反映出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制約因素 1.服務主體缺位。國有商業銀行大幅度地撤並農村營業機構,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作用弱化;作為承擔農村政策性金融服務重任的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僅僅圍繞糧棉油收購做文章,成為「糧食銀行」,難以體現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農村保險機構缺乏;郵儲只吸存不貸款,資金分流現象嚴重。農村市場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的主體明顯缺位。 2.服務品種單一。銀行票據承兌、代理收費等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開展;各種金融產品及服務項目例如理財和網上銀行、銀行卡業務鮮有辦理;保險在農村開辦的品種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險金額少。農信社除了提供信貸資金外,金融服務品種不多,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層次的需求。 3.服務總量不足。最重要的農業信貸投入相對不足,一是農信社資金通過拆借和購買有價證券方式轉移;二是郵政吸收的儲蓄上存轉移了資金;三是國有商業銀行鄉鎮分支機構的存款上存,而使農村資金向其他行業轉移和分流,導致了農村信貸資金來源不足,農業信貸總量投入不足,信貸投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的增長。 4.服務機制不順。首先,農村經濟分散化經營同農村金融集約化發展之間存在著矛盾。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戶貸款的發放額小、面廣、量大,而農村金融在向商業化轉軌的進程中實行集約化發展戰略,這使農業發展中的經營分散化與金融服務集約化目標產生沖突。其次,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服務專業化的發展步調不一致。在市場的導向下,各地出現了不同層次的農業產業化趨向,而農村金融機構卻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貸、進出口結算等專業化服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當前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日益擴大及多元化的趨勢,但農村金融服務不論是在體制設計,還是在產品、服務的需求滿足程度上都存在著缺陷。 三、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擴大其業務范圍,增加農業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中長期信貸業務。二是加快農信社改革,建立規范化的合作金融體制,完善服務功能,為「三農」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三是放開管制,允許設立民營銀行,增加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 2.創新金融產品。盡快開辦通存通兌、異地存取款、辦理代繳費等業務;盡快開發一些低費率、廣覆蓋的保險服務產品,特別是要推出進城務工民工的保險險種。 3.建立農村資金迴流機制。一是擴大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動幅度,增強其組織資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銀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力度;三是進一步建立完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機制;四是規定商業銀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農業或涉農領域。 4.拓寬支農領域。開發創業貸款、勞務輸出貸款等產品。要把信貸與科技開發結合起來,支持科技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把信貸與農村教育結合起來,幫助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切實提高素質,使其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信貸投向,拓寬支農領域,提升信貸服務的層次。 5.改進支農方式。針對農戶貸款額小、面廣、量大的特點,農村信用社要繼續增加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投放,完善小額信貸機制,開展現場放貸,設立「貸款專櫃」,簡化手續,採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
6. 金融市場的調研報告
金融市場的調研報告範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金融市場的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一、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金融資源的實際總供給小於實際總需求,農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57.8%來說有所下降,但至2002年末農村金融缺口仍高達4931.8億元,供求未能實現均衡。
(一)金融機構大撤並導致農村金融體系空洞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為迎接內外資銀行的挑戰,商業性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顯著加快了建設現代商業銀行的步伐。經營明確地向商業化方向轉變,開始大量撤並設在鄉鎮的機構網點,貸款向大客戶傾斜。不僅使其在農村的金融服務出現斷層,而且還使大量的農村資金被轉向了城市,使得商業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日漸減弱。事實上,農村金融領域也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天地,農村金融市場不應該成為商業性金融的拋荒之地。
(二)農村的金融服務功能弱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單一
首先,我國雖然已有運作十多年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但現階段的農發行卻背上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不良資產負擔沉重的包袱,數據顯示農發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高於同期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水平。現階段我國農村領域,最需要貸款的需求者有,貧困戶、微型和小型企業及龍頭企業。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農技推廣以及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而產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農村信用社體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幾年來,農信社的存貸比總低於全國金融機構的平均存貸比(見表1)。而且,農信社的不良貸款率在同期也高於其他農村金融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咸寧市中心支行的統計,咸寧農村信用社20xx年三季度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置換之前,其不良貸款達到36283萬元,不良率17.81%,票據置換後,不良貸款余額仍達到10457萬元,不良率5.88%。截止20xx年二季度末,不良貸款又升至20129萬元,較置換時增加9672萬元,不良率9.28%,較置換時增加3.4個百分點。
農村信貸資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不降反升。盡管農村合作金融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很多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和資產質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將來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領域爭取更大的優勢,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還必須深入。
4、農村金融監督管理過度和不足並存。借款在融資者融資總額中所佔比例過大,達到了70%以上,貸款品種過於單一。
再次,近幾年趨勢來看,農村存款較其他資源在總的金融資源中所佔的比例最大。證券期貨和外匯等資本市場的觸角根本沒有延伸到農村。農業類股票債券占金融資源總量僅有0.7%左右,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見表2)。
總之,農村金融體系萎縮,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乏力,都不利於城鄉經濟的和諧發展,這些都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嚴重阻礙。
二、針對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的整體均衡
經濟決定金融,沒有一個活躍的市場,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難以完全釋放。農村經濟主體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給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現象的產生。農村金融服務滯後的問題,只有通過在供給中創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給,才能得以從根本上解決。
(二)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彌補農村金融漏洞
農村有民間借貸最活躍的土壤,無論是農民和農村的經濟組織,都離不開民間借貸,隨著這幾年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民間私下的融資規模在8000—10000億,完全處於不可控狀態,它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間金融行為納入規范化的軌道,才能夠促進其健康發展。我國農村的民間金融是完全紮根於農村土壤的,因此對農村民間金融不應簡單採取打壓做法,這會使得民間資金轉向低生產率的自我融資方式。
提到農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國銀行家尤努斯。他創立的格拉明鄉村銀行,專門向貧困農戶提供無需抵押的小額信貸,這一模式為全球農村金融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我國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可以借鑒「尤努斯」這個被國際金融市場認可的模式。發展農村民間金融,一方面,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機構。紐約聯邦銀行對美國銀行業務狀況進行的研究也表明:銀行規模越小,其小額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經有不少海外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這是發展農村金融的一大創新,它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現有的金融服務競爭,一改農村信用社的獨家壟斷。另一方面,有必要對目前各種民間金融分門別類、分別指導,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民間金融活動。這樣才能使民間金融真正成為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補充。
(三)讓農業政策性銀行更好的為農村服務
1、將農發行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農業政策性銀行。有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後,韓國產業銀行重點擴展投行業務,開展承銷債券,資產證券化和風險投資業務,組建基金在企業的重組及參與民營化的改造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成為政策性銀行市場化經營的成功範例。
2、允許農發行逐步開展信貸以外的咨詢、項目融資、企業並購等中間和表外金融業務。以增強其盈利水平,培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貸款的風險管理機制,遵循信貸資產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
4、開發適合農村的金融投資品種,使農村金融資源總量平衡。
(1)開展實物和房產為基礎的資產進行抵押貸款業務。目前各地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體制不能適應實際需要,農業保險尚未推開,農民生產生活所需貸款比較困難,農業和農村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來源難以保證。雖然農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大力開辦了農業生產資料小額信貸業務,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可以開辦農村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通過建立和健全農村房屋的評估、抵押機制,使廣大農民在依法、自願的原則下,為金融機構加大農業信貸扶植創造條件。建立農村抵押貸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國家要制定農村房屋產權登記制度,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對廣大農民發放房屋所有權證;其次,央行要制定農村房屋抵押貸款的原則、政策和措施。
(2)要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創造有效的擔保形式和途徑;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培育一定數量的機構投資者,擴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和流動性,促進訂單農業健康發展;鼓勵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發展訂單農業相結合,有效分散訂單農業可能出現的風險;積極鼓勵保險公司開拓農村市場,大力發展農村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三、展望
總理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六項任務中敘述一共有476個字,而農村金融就佔了193個字,可見農村金融在未來的金融行業發展中將成為新的亮點。新型的農村金融體系與傳統體系有根本的區別,這是由農業發展的趨勢決定的。現代農村經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是時間急,頻率高,資金規模相對少。大的金融機構現有業務流程根本不能夠滿足這種需要。
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揭牌,以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郵儲小額業務「好借好還」亦開始在全國全面推開;3月16日,隨著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首家專營「三農」貸款業務公司的開業,目前,我國已有1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核准開業。這是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創新,意味著農村金融市場正式向各類資本開放。他們將為我國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競爭不充分的廣大農村地區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滿足我國「三農」持續增長的資金需求。
伴隨著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農業銀行和農發行也開始對農村金融市場重新重視;按照銀監會的思路,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縣級法人為單位,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速度;特別是村鎮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在xx年初建立了試點,整個農村金融市場從機構上開始進入春秋時代。
總之,在農村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關金融機構應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農村金融業改革的過程和它的內在發展規律對於我國現代的監管者和實踐者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4月份我委抽調專人成立調研組對中小微企業發展情況暨小微企業融資情況赴各市(區)、重點鄉鎮、園區以及重點企業進行調查走訪。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小微企業融資總體情況
1、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有所下降,與企業發展需求比差距甚遠。20xx年一季度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79.02億元,比年初下降4.63億元,同比少增52.03億元,降幅0.43%,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幅4.91個百分點,總體未完成小微企業貸款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增幅不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幅」的目標。
2、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旺盛,民間融資異常活躍。據統計,在我市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中,企業自有和民間資金等內源性融資佔比約為60%。在求貸無門的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紛紛轉向民間融資,想方設法從、理財公司、典當行等機構融通資金,甚至不惜借「高利、貸」。許多中小企業由於成本上漲、缺乏品牌、創新不足等原因,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實業無利可圖,便脫離實業,加入到民間投資行業中。
二、當前小微企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滿足度較低,融資渠道狹窄,模式單一。調查顯示,泰州只有2.8%左右的工業小企業和銀行發生信貸關系,意味著100戶小型企業中只有不到3戶成功從銀行貸款,97%的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均通過自籌和民間貸款的方式獲得。目前,小企業發展除自身內部積累外,外部融資主要依賴於金融機構的貸款。銀行提供給小企業的貸款基本集中在流動資金貸款,很少提供中長期信貸,小企業中長期發展多依靠親朋借款或者民間融資。除上述渠道外,被調查企業中幾乎沒有其他成熟的融資渠道獲得急需的發展資金。
2、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根據調查,「融資貴」問題具有普遍性。從民間融資來看,小額貸款公司一般放貸利率基本為銀行貸款利率2-3倍,有的更高,企業實際要按年息15-18%支付。通常,互聯網金融產品年息多在20%以上,非法民間融資機構的「高利、貸」年息都在30%甚至50%以上。從信貸融資來看,雖然我市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創新小企業金融產品,但是小企業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取的資金的'成本依然很高,綜合資金成本率一般都在8-13%之間。另外調查發現,一些銀行還強行附加了承兌匯票、基金、保險等額外業務,增加了企業的負擔。部分企業的貸款綜合成本測算下來達到15-20%。我們選取了四家代表銀行對企業融資成本進行了測算。測算按企業貸款100萬元一年期間抵押(房產和土地)貸款。(基準年利率6%)
3、融資缺口大,三類小企業融資較困難,部分產業受信貸政策影響較大。目前,我市大型企業融資供過於求,中型企業融資規模也超過一般企業,真正貸款難、缺口大的是小企業。根據銷售比例法估算(外部融資需求=資產增加-負債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我市小微企業外部融資需求量為1200億元,缺口還有很大。根據調查,不能從銀行貸款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三類企業:第一類,初創企業,缺少抵押物。第二類,企業運行質態不好。沒有核心技術、沒有訂單、企業下行趨勢明顯。第三類,國家產業政策限制發展的,如高耗能高污染。我市傳統的化工、紡織、不銹鋼產業,由於能耗高和排放高,成為國家控制信貸的產業。在興化戴南鎮抽樣調查中的63家企業中有51家企業急需貸款,占企業總數的81%,平均每個企業融資需求3200萬元。
4、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不暢,銀行抽貸壓貸現象突出。去年以來,部分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提高了合作擔保公司的准入門檻。有的只與市級以上國有擔保公司合作,有的甚至全部中止了與擔保公司的合作。有的銀行在擔保公司沒有違約的情況下,隨意停止擔保業務,有的銀行在銀擔合作中不認可人民銀行和經信部門推薦的評級等級。有的不與擔保公司協商,單方調減協議放大倍數,造成了擔保機構特別是民營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的不暢。有的商業銀行信貸人員為了讓企業及時還款承諾續貸,待企業還款後就不再貸款,導致許多企業資金緊張,隨時有斷鏈的可能。
綜上,近年來,我市的小企業融資環境總體上不斷改善,各類金融業機構的小企業產品也不斷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從數量、質量也有了提升,但是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破解小企業融資難題是經濟金融理論界探索的永恆課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我市小企業融資工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議
按照市區聯動、暢通主道、完善平台、多管齊下的思路,我們建議在以下十個方面開展工作,緩解市區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一是開展專項檢查活動。市銀監局牽頭組織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七不準」的專項督查,禁止存貸掛鉤,禁止不合理收費,禁止搭售金融產品,嚴防貸款資金挪用或外流。市金融辦、經信委、商務局分別對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典當等行業的業務規范經營情況開展專項檢查,降低融資成本,切實防範民間資本可能引發的風險,積極發揮其在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是提高小微企業信貸總量。市人行、銀監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辦支小再貸款,支持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和銀監會《關於20xx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大考核、引導力度,督促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兩個不低於」,扭轉小微企業貸款余額下降趨勢,暢通小微企業融資主渠道。
三是設立市區中小企業融資周轉資金。各區財政出資,市財政給予適當資助,在各區設立市區中小企業融資周轉資金。中小企業融資周轉金按照政府監管、封閉運作、獨立核算的原則,為市區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應急過橋服務。
四是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開展系列「融資服務進園區、進鄉鎮、進企業」活動,以新進入泰州的商業銀行為主體,充分利用新建商業銀行拓展市場的積極性和貸款指標,深入企業開展服務,實現融資服務由注重面向重視點、由共性授信向個性服務的轉變。
五是籌辦泰州「金融超市」。市金融辦、市人行、市經信委、市銀監局等部門,共同設立市區中小企業融資超市,邀請工、農、中、建、交等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公司、小貸公司、中介機構入駐超市,每雙月開市一次,為中小微企業開展融資對接服務。
六是加強擔保體系建設。推動銀擔加強合作,組織銀行和擔保公司開展專題合作交流活動,引導銀行將優惠政策向信用等級高、風險控制能力強的擔保公司傾斜,降低民營擔保公司的准入門檻。積極做大國有擔保公司單體注冊資本、提高擔保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擔保放大倍數。積極引導財政和知名企業資金投入擔保行業,增加國有骨幹擔保公司的實力。出台稅收減免政策,對全市重點骨幹擔保公司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全額返還。
七是加大企業上市、境外融資工作力度。加強企業上市、境外融資工作的宣傳力度,引導企業轉變思想觀念。做好擬上市資源的挖掘和培育工作,不斷充實調整擬上市企業資源庫,對基礎好、效益高、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按照上市的要求進行篩選,為企業上市做好准備。加大企業上市培訓力度。組織擬上市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到外地上市公司實地考察學習,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和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積極邀請券商等中介機構介入,幫助擬上市企業解決上市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八是搭建統貸融資平台。市經信委牽頭向中國進出口銀行提出申請,在海陵、高港、姜堰區設立統貸平台,市區財政共同出資按照1:10的比例獲得省進出口銀行中小企業授信。各區分別選擇1家國有公司和代理銀行作為統貸業務操作平台,將統貸資金以較低的貸款成本發放給市區中小微企業。
九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探索開展企業技術專利權、工業產權等非實物資產抵押貸款。幫助企業通過典當、設備租賃等渠道進行融資。引導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作等多種途徑,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聯合,促進資本流動和資本集聚。
十是開展金融服務宣傳活動。市經信委聯合銀監、稅務等部門,組織市各商業銀行、擔保公司,深入特色園區、工業集中區開展「送政策進園區」活動,宣傳、推介中小微企業特色金融產品、產業政策和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提高政策水平、拓寬融資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