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目標

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目標

發布時間:2023-09-05 01:20:08

㈠ 服務貿易在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2014年1-9月,中國金融、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穩步增長,對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中,金融服務增幅居首,出口增長41.9%,出口額達27.3億美元。電影音像出口增長31.4%,金額為1.2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17.4%。咨詢出口增長8.7%,出口額達314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的比重為20%,僅次於旅遊出口。一些新興服務進口也快速增長,其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通信服務進口增長顯著,增幅分別為46.4%、37.1%、27%和22.4%。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提高了中國服務貿易附加值,促進了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勢頭遠遠遜色於新興服務貿易。2014年1-9月,三大傳統服務(旅遊、運輸服務和建築服務)出口合計僅增長4.5%,佔比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遊出口總額仍居各類服務之首,但同比僅增長6.8%,在中國服務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下降至24.1%。運輸服務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佔比降至17.6%。建築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8.8%,佔比為5.7%。

4、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國服務外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1-9月,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733.9億美元和54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2%。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481.6億美元和37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27.6%;在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252.3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4%和42.6%。信息技術外包(ITO)仍佔主導地位,知識產權研究、分析學和數據挖掘、醫葯和生物技術研發和測試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增長迅速。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購買中國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2014年1-9月中國承接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85.5億美元、53.6億美元、51.9億美元和38.6億美元,合計為229.6美元,占執行總額的62%。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國內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後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服務業發展規劃(2011-2015)》、《服務貿易「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系統、全面、開放和科學的規劃體系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促進平台影響日益增強。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大連軟交會、深圳文博會、中國(香港)服洽會、中韓技術展等一批國際服務貿易展會運轉良好,為促進中外企業開展服務貿易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高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先後出台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涉及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一年多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貿易方面示範效應顯著。

2、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得到加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創新支持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出台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好服務。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引導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各類功能性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營運基地等。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擴大,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望大幅提升,將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的重大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國政府出台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體系,全面支持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規模,提升質量,推動文化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國民旅遊休閑綱要》頒布實施,將促進中國旅遊產品供給日趨豐富、完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產品創新力度加大,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過境旅遊人數和入境旅遊外匯收入也將保持較快增長。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復雜多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處於低速復甦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依然不足。據世貿組織統計,2014年前8個月,美國服務進口僅增長3.8%。在國際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加快結構調整和開放步伐,放寬服務業外資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國有公司股份,服務業出口潛力快速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出現加劇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多邊服務貿易談判僵持不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諸邊談判,力求制定更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推動全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服務業開放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各國談判和擴大市場准入的對象從傳統的商貿、旅遊、運輸擴展到新興的信息、金融、保險等。這對全球服務貿易規則改變將產生深遠影響。

2、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

總的看,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較大差距;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6.1%,佔比雖然已超過第二產業,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制約了服務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展望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態勢有所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歐元區、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企穩,國際服務貿易需求可能穩中略升。在市場好轉的帶動下,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服務貿易有望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全年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可能繼續擴大。未來,中國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探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將明顯增強。加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優化提升,中國服務貿易有望迎來更快速增長的時期。

㈡ 上海自貿區怎樣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

2018年6月21日下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召開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工作推進會,推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今年摩根大通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在華欲設合資券商。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金融市場部總監何昕表示,之所以選擇上海自貿區,一是因為上海有較為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因為在人民幣跨境業務等方面有政策優惠和便利,三是具有包括海外背景人才在內的人才優勢。

據張紅透露,上海自貿區目前儲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項目類型涵蓋了銀行、證券、基金、保險、評級、第三方支付等幾乎所有金融業相關領域,既有新設金融機構,也有存量機構申請金融牌照、增加外資股權比例,或者擴大業務范圍等。

張紅表示,從開放對象上看,涵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歐美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土耳其、約旦等發展中國家;從綜合實力來看,這些項目的股東背景雄厚,均為國際上的大型、知名金融機構,這些外資項目多是中國第一家或第一批,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

㈢ 劉光溪的《雲南金融產業發展與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系列文章之三
雲南金融產業發展與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省金融辦主任 劉光溪
經過三十多年發展,雲南省金融業成績顯著,有力支持了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使雲南在我國區域性經濟合作、沿邊開放開發、對外經貿往來等經濟發展戰略中地位日益突出。2011年5月,《國務院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昆明市打造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今年9月15日,本報有關「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系列文章之一,全面剖析了雲南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條件與前景,認為大力推進和創新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不僅有利於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還將提升雲南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是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9月29日,「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系列文章之二,對雲南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發展現實基礎與條件進行了分析,認為雲南小幣種外匯市場發展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重要舉措,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離岸基礎市場、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發展,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內涵和支撐。
本文從雲南省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和水平,進一步分析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可行性和相關措施。
一、雲南經濟金融發展奠定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初步基礎
雲南省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雲南對外開放口岸管理體系基本形成,交通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有色金屬、電力、煙草等支柱產業獲得較快發展。在「十一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雲南省「十二五規劃」提出把雲南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基地,生物產業發展基地,電、礦、化一體化資源精深加工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石化基地,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戰略性資源及原材料接續地。
金融業作為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已經具備相應的規模。截止2011年9月,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1.49萬億和1.17萬億元,成為西部省區中第三個進入存貸款萬億元俱樂部的省份;直接融資從2005年8億元增加到276億元;保費收入從2005年81億元增加到186億元。作為度量金融發展指標,2010年M2/GDP與信貸總量/GDP分別為1.85、1.47,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05、0.19個百分點。同時,雲南金融資產開始呈現多元化分布,非銀行類金融資產增長迅速,直接融資比例逐年上升,保費收入快速增長,股權投資基金超常規發展,民生金融獲得突破性進步。
目前,雲南金融業基本上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開放型金融體系。截止2011年6月,雲南省境內擁有27家內資銀行業機構;4家外資銀行業機構;72家證券經營機構;13家期貨業經營機構;29家保險業經營機構;10家村鎮銀行;133家農村合作機構;320家小額貸款公司;15家股權投資基金;超過15家信託、資產管理以及財務公司等其它金融機構。
雲南省金融業的開發性功能逐漸完善,開放性特色日益突出,有力地支持了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經濟、林業經濟、縣域經濟、支柱產業、商品出口等方面的發展,在培育市場,推進市場制度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雲南全面對外開放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外部發展空間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之間一系列經貿合作組織先後成立,成為雙方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經濟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滇池合作等組織是雙方共同努力推動的結果。雲南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先後與周邊國家合作構建了雲南—老北、雲南—泰北合作工作組和雲南—越南北部五省市經濟協商會議等合作機制,大大拓展了雲南沿邊對外開放的空間,使雲南從國內對外開放的末梢轉變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基地。
憑借獨特區位優勢,雲南成為中國參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經貿合作、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雲南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獲得迅速發展。2011年1-9月雲南省進出口外貿總額完成120.1億美元,僅比2010年全年低1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2%,東盟已成為雲南省外貿比重最大和外貿增速最快的地區,占雲南省進出口總額37.2%,同比增長41%。
以國家開發銀行雲南分行為主的銀行,積極支持雲南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湄公河次區域五國成為雲南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市場主體,投資領域涉及農業、礦產、電力、冶金、交通等行業。截止2011年9月,我省境外投資企業已達330家,中方協議投資101.7億美元,對外實際投資累計達17.6億美元,實際投資在全國名列第9位。
中國與東盟各國日益密切的經貿、金融往來關系,全面提升了雲南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空間。雲南金融業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恆豐銀行、恆生銀行、匯豐銀行、泰京銀行等外資金融機構已在雲南設立了分支機構,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在積極謀劃到雲南發展。2011年7月6日,雲南首家中外合資的惠理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時,雲南境內六家商業與越南、寮國、泰國、緬甸、新加坡等國家9家商業銀行簽署了代理清算協議,形成了與毗鄰、非毗鄰國家點對點互為代理的結算模式。今年6月,富滇銀行在國內首先推出寮國基普兌人民幣的匯兌業務,雲南與周邊各國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建設獲得突破性進展。
三、雲南金融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雲南經濟金融發展水平以及對外開放現狀已經具備了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基礎和條件。201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昆明市建設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允許雲南金融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服務,促進跨境金融業務發展。2011年5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於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明確指出將增加雲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數量,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建立雙邊銀行間的支付清算機制,推進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加快自由兌換進程,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2011年4月,昆明金融產業園區建設正式啟動,並制定了工商、稅務、金融機構注冊資本補貼、土地規劃、用地指標、人才引進等方面14項優惠政策,使產業園區成為區域性跨境人民幣服務中心的平台和載體。2011年6月,雲南落實有關西部大開發實施意見,將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鼓勵推動金融創新,推進人民幣跨境金融業務發展,積極吸引金融機構落戶雲南。
四、雲南金融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保障
雲南金融業經過多年發展,金融環境不斷優化,形成了符合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口岸管理體系、稅收管理體系、外貿管理體系以及外事管理體系,增強了金融政策與相關政策相容性。其中金融規劃超前布局、金融政策不斷完善、金融協調成效顯著、金融合作卓有成效、金融信息平台建設有序推進,為金融業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1.金融規劃。雲南全面對外開放大大提升了金融業發展空間,雲南省政府、昆明市政府超前謀劃雲南金融業發展。2010年,昆明成為全國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試點城市,在此基礎上,雲南著手昆明金融產業園區、金融交易園區建設,傾力打造金融橋頭堡。雲南「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快金融服務業發展,把金融業培育成為雲南支柱產業,並對金融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金融環境以及金融對外開放提出新的發展目標。此外,雲南「十二五金融規劃」也即將出台。相關金融規劃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推動雲南新型工業化進程。
2.金融政策。有關金融業監管許可權主要在中央部門,但是隨著地方性質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地方政府扶植、推動金融業發展並非無可作為。從雲南省情況看,近年來,雲南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直接融資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快推進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關於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快保險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的意見》、《關於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的意見》等一系列地方性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這些文件,對於完善金融發展法治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3.金融協調。早在2004年,雲南省金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已經成立。在隨後幾年裡,有關處置非法集資、企業直接融資、保險改革發展、保險資金運用、防控打擊資本市場內幕交易、省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聯席會議相繼成立。2010年,雲南成立跨境人民幣支付清算工作協調小組,由海關、稅務、外貿、外事、金融機構等部門組成,按照不同清算模式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為人民幣與相關國家貨幣匯率定價機制提供條件,從而形成以人民幣為核心小幣種外匯交易中心。上述協調機制加強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以及境外金融機構之間溝通,形成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為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提供了很好的預警機制與長效機制。
4.金融合作。雲南金融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雲南省政府與中央金融機構合作。在「十一五」期間,雙方簽訂金融合作協議意向金額達4742億元,到2011年6月底,已累計完成2711.55億元,有力支持了水利、公路、鐵路、機場、城市「兩污」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雲南省境內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簽訂專項合作與項目融資協議,主要涉及到雲南特色農業和產業化發展、新一輪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文化產業、「3+5」邊境經濟合作區、境外人民幣貸款等方面的內容。三是雲南與東盟各國跨境金融合作。通過金融論壇、雙方職能部門對口磋商機制、定期發布東盟各國經濟與金融相關的數據、跨境人民幣支付體系建設等方式,加強與東盟各國金融信息溝通與合作,防範國際金融風險,增強應對金融突發事件能力。
5.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雲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相比較,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2010年,雲南省提出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力爭用5年時間,初步建成覆蓋政府、企業、個人和金融機構的全省社會信用體系。目前,雲南省已經擁有約10萬戶企業的信用信息(包括部分企業的環境保護違法、公積金繳存、拖欠工資、質檢信息等),以及超過1000萬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截止2011年上半年,人民銀行累計完成了4戶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建設工作,其中3686戶企業獲得了信貸支持,涉及金額1003億元。建立農戶經濟檔案670.05萬戶,評定信用戶243.71萬戶、信用村2388個、信用鄉鎮49個。雲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大大緩解信用缺失所造成的融資瓶頸,形成金融業發展所需要制度環境,在加強金融監管、控制不良資產、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五、理清思路,大力推進雲南金融業發展,促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雲南省金融業現有體系、規模的發展水平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奠定了核心基礎。橋頭堡戰略規劃使雲南金融業面臨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由於雲南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加速推進時期,雲南金融業發展需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相結合,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以及綠色經濟;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構建和諧社會;與政府組織優勢相結合,優化金融創新與發展環境;與對外開放相結合,把雲南建設成為立足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與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區域性金融中心作為雲南金融業發展的核心,它的建設需要以創新金融服務主體建設為基礎,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金融招商和金融創新為手段,以優化金融環境建設和加強金融風險防範為保障(見本文第四部分),實施金融人才戰略。
在金融服務主體方面,以金融產業園區為依託,積極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入住昆明;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組建適合於橋頭堡建設各種金融機構;大力發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繼續鼓勵本地金融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東盟各國的金融合作。
在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結算市場;分步推進以人民幣為主的小幣種外匯交易市場;積極發展離岸人民幣基礎資產市場;穩妥推動人民幣衍生產品市場;大力發展金融要素市場;對傳統信貸市場進行整合與創新;積極發展保險市場。
在金融創新方面,實施金融倍增工程與金融產業創新兩大工程;通過信貸資產轉讓、總行直貸、融資租賃、信託融資、委託貸款、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融資方式,對傳統金融產品創新;在跨境金融、「三農」經濟、林業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實施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金融市場以及金融監管方面的創新,提供特色金融服務。
在金融人才方面,制定實施金融人才規劃,引進高端金融人才,加強本地金融人才培養。

㈣ 金融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金融能夠提高投融資水平和效率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多兩方面的促進作用:一是可以增加要素總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應;二是通過提高要素生產率,比如資本的生產效率,投融資效率等來促進經濟發展。

金融具有資本積累效應與資本配置效率,後兩者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資本的總量集聚上,金融發展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積累,在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等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而金融可以通過更好地動員儲蓄,作用於資本積累,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金融能夠提高儲蓄和資本積累水平,提高投融資水平能力,金融發展對投資的擴大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影響投資的供給效應和需求效應,並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加速經濟發展。

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兩種形式起到資本的集聚效應。一種是直接融資形式;一種是間接融資形式。在直接融資方面,如通過證券市場可以提高全社會的資金集聚水平。

在間接融資上,由於銀行等信用中介的存在,可以通過更好地聚集現有的金融資源和更好地動員可用的儲蓄,並通過貸款規模的擴大,促進資本積累水平的增加。

——在資本配置效正清率上,金融直接決定著投融資的效率。我們提出兩個效率:一個是融資效率;第二,能夠提高投資效率。

融資效率也就是資本集聚的效率。通過金融的發展,可以提高融資轉換為投資的效率。比如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和證券市場融資效率等等這意味著投資的效率提高。

儲蓄並不是全部被轉化為投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在實現中往往有相當部分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浪費掉了。

一個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的金融體系是造成這種浪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發展能夠降低這種浪費,也就是儲蓄能夠轉換為投資的比率,就能提高經濟增長率。

競爭機制的缺乏,某些制度限制等因素都是造成金融低效的原因,從而使得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白白的浪費掉了。

另外,金融的發展,尤其是證券市場的發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的效率.

2、金融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優秀人才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金融的本質是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通過將資金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項目中去,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同時提高技術進步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因此,一個有效的金融體系將可以更好地分配資金,提高進步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同金融推動知識和資本的結合一樣舉氏前,金融也推動和促進了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進程。新技術的誕生往往伴隨著高風險。

而金融體系與工具的發展可以起到分散投風險的目的。金融的發展使得通過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從而對高風險的產業進行投資成為可能,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發展。

此外,金融業不僅可以通過資金融通,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自身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金融服務。從就業結構來看,隨著金融的發展,金融部門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不斷上升。

而金融業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對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明顯。一個例子是隨著幾十年證券市場的發展,培養和吸引了大批證券從業人員,為推動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隨著經濟不斷金融化、金融活動的日益深化,不僅金融從業人員,而且對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直接推動了知識資本化的過程。知識作為一個新的重要生產要素,正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識有不能單獨發揮作用,其必須同資本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而金融的發展,實現和加速了知識同資本的結合過程。

3、金融可以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規模
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成長和規模擴張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大型跨地區甚至跨國企業往往也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支柱。

企業的規模擴張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要素投入實現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另一種是通過收購兼並或資產重組實現經濟規模的擴大。

在前一種情況下,企業往往要藉助銀行或資本市場來實現;而後一種情況大多是通過資本市場完成的——這種擴張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但要求企業更加熟悉金融和資本市場。

4、金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金融的發展及深化對產業結構影響可從兩方面解釋:

首先,金融業的發展直接體現為金融業的產出較大,這在統計核算中不僅表現為GDP總量的擴大,同樣表現為第三產業增長加快,第三產業比重增大,產業結構優化。金融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

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方面,金融產業核宴本身就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發展金融產業本身同發展經濟是一個概念。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其對金融發展的需求也就越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產業佔GDP的比重也會呈現出逐漸提高的趨勢。

因此,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金融產業的比例提高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

其次,金融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各產業不同程度的增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優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資本在不同產業的流動及通過一定宏觀調控方式進行再配置。

金融對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傳遞機制如下:金融——影響儲蓄和投資——影響資金(資本)結構——影響生產要素分配結構——影響產業結構。

金融可以通過資本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失衡及調整的困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此相伴的是金融發展的滯後,兩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而金融業得以較快地發展則為產業的優化提供資金及資本支持,為產業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資本環境,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

金融可以通過調整信貸方向和結構,集中資金,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也可以通過引導優勢企業上市融資,以上市公司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政府。

在過去的一、二年時間里,上海市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上海上市公司實行資產重組,使20多家非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企業通過重組成為上市公司。

5、金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模式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在如何發展金融產業,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上就存在兩種具體模式。即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和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

所謂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強調在銀行和證券市場在融資上的主導作用。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而言,它是以商業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為依託的。

所謂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是指在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作用,利用政府信用實現對資金導向的倡導機制與矯正補充機制。

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又分為政策引導型和直接投資型。前者強調政策的引導體現在通過實施一定的財政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實現投資與產業政策的相互協調,達到資金融通的目的。

而後者則強調發展中都有若乾重點產業或新興產業,它們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這些行業往往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收期長、風險高,私人金融機構難以承擔其融資。

故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政府也往往直接參與資金的配置,也稱為直接投資型政策性金融。

為此,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些帶有官方色彩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向私人(民間)金融機構不願提供資金、無力提供資金以及資金不足的重點、新興部門進行投資和貸款。

但在此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金融機構必須按市場化規范而不是按行政方式進行管理而運作,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結果。

(4)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目標擴展閱讀:

金融服務業特徵:

就金融服務業而言,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金融服務業同樣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徵,比如:

1、金融服務業的實物資本投入較少,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物理單位來度量金融服務的數量。

這也就無法准確定義其價格,從而也無法編制准確的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因此金融服務業的產出也就難以確定和計量。

2、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功能是資金融通的中介,而現代金融服務業則具有越來越多的與信息生產、傳遞和使用相關的功能,特別是由於經濟活動日益「金融化」。

所以,金融信息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資源之一。

3、金融服務業傳統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隨著金融活動的日趨復雜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務業逐漸變成了知識密集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產業。

人力資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資源的多寡在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已經成為決定金融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業生存和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4、在當今這樣一個國內和國際競爭加劇的時代,金融服務業正處於大變革的過程之中。

信息技術、放鬆管制和自由化的影響已經永遠改變並在不斷重新塑造著金融服務業領域,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金融服務業即從事金融服務業務的行業。我國金融服務業目前包括(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四個分支:

銀行,證券,信託,保險。金融、保險業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其他銀行、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業、證券經紀與交易業、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和保險業等。

金融服務業主要提供金融的存貸、社會資金收縮、擴放,金融領域消費的管理和設計,對金融產品設計,對消費支付方式提供和創新,金融服務業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務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服務業



㈤ 金融服務業開放或超市場預期嗎

新一輪金融開放版圖已經成型。根據最近財經高官的表態以及金融監管部門日前披露的今年工作重點任務,以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為代表的金融服務行業的開放將成為2018年金融開放的重頭戲。與此同時,境內外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雙向開放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也將在年內穩步推進,但會相對審慎。

按照目前的路線圖,金融服務業的開放程度將大幅提升,甚至超出市場預期。而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也將在今年漸次推進。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7日撰文稱,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推動證券市場雙向開放。繼續推進境內股票、債券市場開放,完善「債券通」,研究「滬倫通」,支持滬港、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改革完善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RQFII、QDII、RQDII等)外匯管理制度。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在更大空間配置資產的便利性,擴大境內商品期貨等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

㈥ 張禮卿:金融開放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第一問題,「雙循環」會不會導致我國經濟開放度的下降?

首先,「雙循環」既強調注重內需的「國內大循環」,也強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相互促進。在大多數行業,基於「比較優勢原理」展開的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在未來不僅不會消失,還會繼續發展。沒有它們的存在,不僅消費和投資的正常運行可能受到影響,而且整個經濟活動的成本會變得很高。在政策層面,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擴大商品和服務進口、降低外國投資者的市場准入限制等方面很可能會變得更加自由和開放。

其次,開放是個制度變數,與經濟循環的方式沒有絕對聯系。所謂開放,主要指政府是否對跨境經濟活動實行限制。開放可以支持「國內大循環」,也可以支持「國際大循環」。經濟如何循環,是以國內為主體還是以國際為主,與開放程度的高低沒有必然聯系,更多地取決於一國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譬如,美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以消費驅動的,消費佔GDP的比重目前高達85-90%,而對外貿易依存度只有20%左右(低於我國)。美國屬於比較典型的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但是,沒有人會空悔因此而認為美國經濟不開放或者開放程度很低。歐盟的情況也與美國類似。

再次,開放沒有回頭路可走,回到閉關鎖國將導致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陷入困境。2013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已經深度融入了國際分工和貿易之中。從中國來說,不僅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類工業製成品,同時也從世界各國進口農產品、能源、工業原料和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零部件等。2019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高達31.54萬億元,占同期我國GDP的32%,斗尺正並且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1.8%。據估計,在今後的15年內,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額將高達40萬億美元。很顯然,無論從中國來說,還是對世界而言,中國走回閉關鎖國的老路是不可想像的,那將導致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陷入嚴重的困境,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將無法避免。

第二個問題,金融開放將如何助推雙循環?

金融開放可以分為兩個基本方面,即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和資本賬戶開放(即跨境資本流動自由化)。前者是指允許外國金融機構在國內獨立或合資建立商業存在,並通過發放牌照方式允許其提供金融服務,屬於服務貿易自由化范疇;後者是指取消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限制,屬於金融自由化范疇。在入世以後的頭15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的金融開放總體上進度較慢。以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在我國整個銀行市場資產總量的佔比為例,2001年入世之初大約為2%,但到2016年困禪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有所下降。

不過,近兩年來,金融開放進程已明顯加快。一方面,自2018年4月中央提出加快金融開放之後,從銀行、證券、保險、期貨、評級、支付等諸多領域的開放進程明顯加快,其中最主要的是取消外國投資者在我國投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股比限制,在監管上實行國民待遇,並降低了某些機構設立的最低資本金要求。另一方面,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取消QFII額度限制,以及與全球知名的股票和債券指數公司開展合作等一系列的開放舉措,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程度也在明顯提升。

金融開放如何助推雙循環?對應於上述金融開放的兩層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說明。

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雙循環,特別是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各個環節的順利運行,也需要每個環節之間連接暢通。各種企業貸款、資本市場融資、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基金管理、保險、信託和期貨等金融服務,對於上述環節的運行以及環節之間的連通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撐,起到橋梁和潤滑劑的作用。盡管我國目前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理由相信,伴隨著整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這個體系將可以提供更多、更為優質和更低成本的服務。

首先,擴大開放將增加我國金融機構的數量,並且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以銀行為例,據銀保監會統計,截止2018年底,我國銀行業的機構數為4588家,每百萬人口的擁有量為3.29家。相比之下,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共有6270家持牌銀行,每百萬人口的擁有量為19.33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銀行數量顯然還相當不足。外資銀行的進入,將促進正規銀行體系的發展和壯大,提升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度。我們最近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外資銀行的進入將不僅導致企業融資約束的明顯緩解,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而且還有助於減緩企業所有制歧視帶來的融資效率低下。

其次,隨著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集中程度有望降低。目前,我國銀行體系的集中程度相對較高。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工、農、中、建四大行的貸款和存款占國內全部貸款和存款的比重分別高達46%和48%,大約比美國四大銀行的對應數據高出10個百分點。隨著外資金融數量的增加,我國金融體系的集中度將會進一步下降。一個更具競爭性的體系,將促使所有金融機構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風險控制能力,降低成本,以更高的效率服務於企業和其他客戶。

再次,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助於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產品創新。盡管以資產規模而論,全球最大的10家商業銀行中,絕大多數已經是來自中國的銀行(包括工、農、中、建四大行和其他大型股份制銀行),但是,大多數國內銀行在財富管理、衍生產品和國際業務等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有4-5億的人口進入了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對於財富的保值、增值需要越來越強烈,並且通過財富效應直接影響到其消費能力。通過擴大金融開放,不僅外資金融機構可以直接提供理財服務,而且可以推動國內金融機構在這方面進行共同創新和發展。

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

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擴大跨境資本流動的自由化,對於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繼續保持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至關重要,對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不可或缺。

大家知道,我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老齡化和儲蓄水平逐漸下降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勞動和資本的供給都有可能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也會因此而逐漸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在更加註重內需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速度將會繼續保持比較強勁,甚至比以往更加強勁的勢頭。擴大對外開放的努力,將導致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進口。在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沖擊過程中,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顯著提升了總體負債水平(以寬口徑衡量,可能接近300%),而這些債務的還本付息無疑會消耗未來的政府財政資源和民間儲蓄資源。綜合上述各種因素,可以預料,未來我國經常賬戶的順差將逐漸減少,適量的逆差可能成為一種常態性特徵,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需要長期保持一定程度的資本凈流入。可以認為,適量的經常逆差和資本凈流入將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我國未來取得開放條件下高水平經濟均衡的必然選擇。

為了適應這樣的選擇,我國需要繼續擴大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即允許更多的外國資本,包括直接投資、證券組合投資和其他形式的外資進入中國。相應地,也需要逐漸放鬆對各類資本流出的控制,因為如果沒有自由的流出,就不會有踴躍的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今年以來,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收縮比較嚴重,但由於疫情控制較好,經濟恢復快於歐美國家,加上我國的利率(國債收益率)高出歐美200多個基點,國際證券組合投資大量流入我國。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和股票的數量凈增加7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另外,在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方面,沿海一些城市上半年也出現了一定的增幅,好於預期。這些資本凈流入,對於降低我國企業和政府的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然,有一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這就是如何確保在金融開放擴大之後,資本凈流入能夠持續、穩定和有序地發生,而不是在短時間內頻繁地流入和流出?在資本賬戶基本自由化之後,利用宏觀審慎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必要時採取「無償准備金」制度來限制投機性短期資本的流動,將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對於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後產生的同業競爭加劇,也需要高度重視並進行必要的監管,以免產生過度競爭和過度冒險,進而釀成金融動盪甚至金融危機。(張禮卿 中央 財經 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普華永道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公司財務部門的工作職責 瀏覽:84
融資證券化 瀏覽:737
園城黃金最新消息 瀏覽:243
中融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483
個相關股票 瀏覽:970
秀強員工融資 瀏覽:797
青島港融資銅消失 瀏覽:702
審批貿易金融公司 瀏覽:380
從哪裡可以看到永安持倉 瀏覽:164
黃金可經濟采礦的品位 瀏覽:498
期貨基礎知識期貨法律法規pdf 瀏覽:516
江蘇陽光集團宿舍 瀏覽:81
寧波金融服務辦 瀏覽:138
紐約股票熔斷 瀏覽:471
傭金寶開戶後賬號知道怎麼登陸 瀏覽:2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瀏覽:90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