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詐騙公司摩根瑞盛

金融詐騙公司摩根瑞盛

發布時間:2023-09-06 04:39:26

⑴ 摩根瑞盛證券是傳銷嗎合法嗎

是不是傳銷,應當按具體的經營運作模式判定,同時具有下列行為的,屬於傳銷:
1、需要交入門費。
2、需要發展下線。需要不斷的找合作者,並打著組建團隊的幌子以倍增收入的模式誘導別人。
3、根據下面人頭數量和這些人的經營業績來決定你有多大的回報。

國務院
《禁止傳銷條例》
第七條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
(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發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系,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⑵ 我被摩根國際金融集團騙了,怎麼才能追回投資

我也被騙了,是【匯豐國際金融集團】,知道被騙時打開網頁已是【升股營】,以後再打開就是【摩根國際金融集團】,又一次打開網頁是『聖岳金融信息服務公司』,是一個騙子公司,快報警吧!我也早已報警,當時經偵局門衛問了里邊工作人員說有在匯豐國際金融集團投資被騙報警的才讓我進的門,可是當我再次去時,他們已把我的案子轉到別的分局,又說沒有匯豐被騙的報警,真不知道其中的隱情,同樣的案子是集中管理還是分區管理。我真的覺得沒希望了。大家一起想辦法吧!畢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

⑶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會不會騙人啊

首先,該公司是典型的境外詐騙公司,打著「摩根」的旗號,不停更換網址,受害人眾多。

其次,此摩根集團並非那個國際上大名鼎鼎的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 Chase& Co),這些網站只不過假借該集團的名義或打著與該集團有關聯關系的旗號,以高收益吸引公眾投資的虛假金融網站。

投資者應該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不熟悉的領域和平台,堅決不要涉及,尤其是境外公司,一旦出現問題,受害人幾乎很難追回損失。

經查,其不斷變換的網站無ICP備案或備案為個人,而非企業。且伺服器多設置在境外,大抵是為了逃避國內相關部門的監管。且根據這些平台網站宣稱的美國總部及香港公司地址信息,通過查詢美國監管局NFA和香港證監會官網,NFA官網上顯示的公司名含「JPMorgan」的公司有的已經撤銷NFA監管,其餘的沒有外匯等金融產品交易資質;香港證監會官網上查詢到的幾家公司名含「JPMorgan」的公司,只有證券交易及咨詢服務等的資質,而沒有外匯、貴金屬等金融產品交易的資質。

以下是該公司使用過的部門網址,目前都已經不存在或變換了內容:

⑷ 華爾街職業經理人搞垮了哪些公司

在美國電影《華爾街》中有句台詞:「貪婪,不管什麼樣的貪婪,貪戀生活、貪圖錢財、貪圖愛、知識等等,都標志著人類的進步。」

這一次,華爾街終於為這種「偉大的貪婪」付出代價。拋開資產減記、次級貸款、CDO、衍生金融工具這些商業詞彙,我們把視角放在危機的另一面:人性,以及由此帶來的領導力的衰退。在沃頓商學院看來,華爾街過度專注於個人財務目標,是領導力衰敗的根源,而領導力的衰敗震撼了整個金融服務領域。不過,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建平給美國政府救市團隊的領導力打了「A」分。


領導力衰退加速了華爾街的倒塌

(沃頓商學院研究報告,有刪節,點擊查看全文)

美國國際集團(AIG)、貝爾斯登(Bear Stearns)、以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要想活命,需要政府的救助或者接管。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了,美林(Merrill Lynch)被賣給了他人。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們認為,公司令人震驚地相繼倒塌,顯示了整個金融服務領域領導力的大規模潰敗。這些麻煩重重的機構的高管們,在提升績效以及提高自身薪酬水平的征戰中,可能忽略了或者未能認識到自己的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水平。而當市場變得對他們不利時,他們所領導的那些龐大機構便轟然坍塌了。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認為,這種領導力的衰退,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公司開始專注於將對執行官的激勵與股東的利益統一起來。他認為,在管理中,以犧牲公司整體的最佳利益為代價,過度專注於個人財務目標,是領導力衰敗的根源,而領導力的衰敗震撼了整個金融服務領域。

「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種方式是否真正有效的問題了。」卡普利說,「這種激勵方式似乎對負責人頗為受用,但是,對公司也確實有效嗎?這種方式在更為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當然並不靈驗。股東和那些持有公司股份的高管們陷入了麻煩,不過,他們的麻煩正在以我從未見過的方式彌散到經濟生活中。」

苛刻的管理者,狹窄的視野

卡普利認為,很多華爾街經理人索性選擇了「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他說,有些經理人確信,只要自己聘到了聰明的人,並為他們的工作成果提供優厚的獎金激勵,那麼,公司管理自會「水到渠成」的。

卡普利曾對在金融領域,尤其是在投資銀行領域工作過的MBA畢業生進行過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這些領域的經理人表現得尤其無情而且低效。這些經理人很少提供反饋,他們希望員工長時間呆在辦公室里,即使員工的工作並沒有效能,而且還會破壞員工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長時間的工作掩蓋了在管理上缺乏紀律和計劃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用獎金擺平,很多很多問題都這么處理,根據個人的績效表現來處理。」卡普利在最近的《人力資源高管》雜志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為取得個人的目標不惜冒險,哪怕這么做會將其他人或者整個公司置於危險境地,人們似乎廣為接受這種做派。掩蓋失敗成了行為標准。」

沃頓的法學與商業倫理學教授托馬斯·唐納森(Thomas Donaldson)談到,高層管理者往往狹隘地專注於有關自己公司的問題,而對那些在本行業中發生的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而那些問題與整個金融服務業和銀行業更為廣泛的問題的聯系極為緊密。這些行業的所有人,都應該更好地適應正在慢慢迫近的危機和道德問題。」他說。

盡管復雜的證券化過程讓人們很難確定資產的真正價值,不過,從行業外來看,人們或許很容易看出,住房價格已經過度膨脹了。「警鍾早就該敲響了。」唐納森說,「但是,在很多大型機構中,問題一直在慢慢積累,企業內部的人也都知道這些問題的存在,但沒想到最終會發生突變。」他指出,讓經紀公司為自己承銷的證券提供研究報告這一過程中所存在的內在矛盾,就是遲早會出問題的早期警示。

唐納森談到,很多公司一直在低估縱容「公司水門事件」丑聞對公司聲譽的惡劣影響而使自己遭受的損失。「每年,公司因為聲譽受損而遭受的損失,都比因為違規遭受的罰款和在訴訟問題上遭受的損失更多——盡管近年來有些公司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威脅。」

他預測說:「你完全可以肯定地說,下一個重大道德災難降臨到頭上的公司,一定也是大部分董事和高管層所沒有重視這些問題的公司。」「這也是保持更高的警惕,並設定有關的程序——尤其是在高管層——允許讓人們談論那些很難談論的事情的理由所在。」

領導力面臨的挑戰

卡普利認為,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當公司走向非法的方向或者缺乏責任感的方向時,往往需要董事會為公司的方向進行修正。但是,他談到,這種情形很少出現,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董事會成員是「老兵」時——執行官的薪酬與股價掛鉤政策實施之前的「老兵」——才會出現這種情形。他們更傾向於確認並指出「現在正在發生的特有問題」。但是,他對新一代商業領導者——在過去10年內走進職場,而且更喜歡團隊作戰的領導者——也充滿希望。他們不會只是因為競爭對手在這么做,就讓極端個人主義的行為將整個企業推向風險更大的境地。卡普利將這種思維方式歸功於教育體系因應企業的要求所發生的變革,企業要求更多的人能以團隊的形式共同攻克復雜問題。「現在,人們談論基於團隊的系統、成果和獎勵掛鉤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是一個群體而不是某個人承擔責任——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安然公司(Enron)的倒塌和其他企業的丑聞爆出之後,會計行業也開始採取了某些遏止道德問題的行動。很多機構為員工建立了匿名熱線,以便他們反映這類問題。不過,唐納森還談到,有些確實會造成公司失敗的問題實在是太明顯了,根本無需藉助秘密熱線。比如,整個會計行業都曾經以掩蓋收入的逃稅方式獲得好處。「這類事情,就是高管層召集管理會議時,雖然覺得如芒在背卻並不想談論的事情。」他說,「通常,已經有很多的錢被塞進了腰包。」

唐納森曾幫助某些公司開發了這樣的系統:指定一位受人信賴的資深總經理擔任員工的「傳聲筒」,這些員工並不想以公開的活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承擔冒險,不過他們對廣義的非道德行為表示關切。很多機構都有「調查員」,但是,他們在公司中的級別往往較低。唐納森建議,為了評估以及防範公司聲譽遭到損害的潛在風險,公司應該指定一位資深經理,能夠進行這樣的對話。

唐納森提出忠告說,美國的企業界應該知道,企業中存在這樣一個新幾內亞語稱之為「Mokita」的現象,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對事實心知肚明,但一致同意不說出去的現象。「就次級貸款和讓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企業遭受重創的很多其他問題而言,都存在著這樣的Mokita。」

嚴峻的道德風險

沃頓的法學與商業倫理學教授埃里克·奧茲(Eric Orts)對所謂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深表擔憂,當政府救助金融服務公司,以阻止經濟災難的擴散時,道德風險便隨之產生。這種救助可能會促進領導力的衰退,「因為對高效的組織而言,只有允許自己修正錯誤而且對錯誤和管理不善給予懲處的市場,才是有效的市場……而目前,政府的某些大規模救助措施,則為未來樹立了有害的先例。」他坦承,為阻止金融系統的全面崩潰,有些救助措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是,採取這些極端措施的必要性也清楚地表明了:為了降低納稅人的長期經濟風險,必須對法規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了。

唐納森認為,更好的法規才是惟一的解決方案。他說:「令人遺憾的是,通常情況下,法規總是落後於行業實踐。」他預測,沒有受到有效監管的對沖基金行業,可能會給經濟系統造成下一個重大難題。「可能需要一兩個大型對沖基金崩潰之後,國會才會出台法規予以干預。」然而,緊隨大量會計丑聞出台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並沒有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而且還引發了新難題。「解決方案是讓對沖基金行業自行監管。」怎麼才能做到這一步呢?「那就意味著要提出需要提出尖銳的通常不會問及的問題。」唐納森說。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公共使命與私有使命的混合,可能促進了這些公司特有的領導力問題的形成。「像房利美和房地美這類的准公用事業私有組織在扮演雙重角色時——一個角色是提高人們以抵押貸款購買住房的能力,另一個角色是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讓股東的價值最大化——會困難重重。」 奧茲說。

與此同時,抵押貸款領域內部的壓力,加劇了房利美和房地美所扮演的兩種角色之間的分化。「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似乎可以使它們擺脫不健全法規的控制。房利美和房地美增加利潤的壓力,促使它們承擔了過多的金融風險,而不是謹慎地從事銀行業務。」他補充說,回顧過去,為鼓勵房利美和房地美之間的競爭而制定的法規,讓它們誤入歧途,因為這些法規增加了這些實體——並不是徹底的自由市場經濟實體的壓力。奧茲談到,領導者們或者不明白,或者無力平衡這種「公共-私有混合體」的目標。「為了讓他們專注於一個清楚的使命,或許,在『公共』組織和『私有』組織之間劃定一個清楚的界線是更明智的選擇。」

唐納森指出,過去10年來,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說客」身上花費了1.5億美元,這一事實顯示了滋生於組織結構的另一個領導力問題。「對一個政府機構來說,這種行為完全是不恰當的,然而,考慮到企業的模式已經確立,對領導者來說,游說議員應該是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盡管可能沒有達到非政府機構的那種程度。」

紐約獨立股票研究機構Portales Partners的加里·戈登(Gary Gordon),一直在跟蹤研究房利美和房地美,他說,最近已經給整個金融服務領域帶來諸多問題的住房價格泡沫,加劇了房利美和房地美領導力的衰敗。盡管資產泡沫是普遍現象——從鬱金香,到互聯網公司股票——不過,房地產泡沫更難被刺破,因為住房價格的膨脹,已經讓處於不同收入階層的很多美國人從中得到了好處。「我不確定,你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系統來解決這些問題。」他說,「你應該建立這樣一個系統:當所有人都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但還是會有人吹響警笛叫停。」

瑞士信貸分析師莫什·奧倫巴(Moshe Orenbuch)一直在跟蹤抵押貸款行業,他認為,房利美和房地美所承受的壓力,與某些私有抵押貸款機構和其他行業的某些公司所承受的壓力一樣,那些壓力迫使它們重申與衍生品相關的收入。為了實現自己的公共使命,當信用市場的運作在2007年失靈以後,房利美和房地美依然還在不斷發放貸款,從而使它們在這個市場中佔有了更大的份額,同時,問題貸款也日益增多。「如果你不是以嚴格的標准來獲取市場份額,那麼,你肯定會大手大腳。」奧倫巴說。

近年來,就政府擔保的住房貸款出借機構的管理問題,監管者確實曾提出過質疑。2006年,監督房利美和房地美財務健康的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簡稱OFHEO),發布了一份報告,描述了房利美的自大和缺乏職業道德的文化,在1998年到2004年間,為了讓高管們得到更高的獎金額,房利美的員工蓄意篡改收入數字。這份報告發布時擔任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主任的詹姆斯·洛克哈特(James Lockhart)說:「我們在檢查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環境——用結果證明手段的正當。高管層操縱會計賬目,攫取本不應該得到的最大獎金額,同時,不讓外界了解實情。他們拉攏內部審計人員,阻撓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的審查。」

沃頓商學院前院長、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院長的羅伯特·米特爾施泰特(Robert Mittelstaedt)談到,如果公司無視類似房利美和房地美那些問題的早期信號,那麼,它們便會陷入可怕的困境。「這些警示信號會不斷涌現出來,某些時候,必須由組織中的某個人及時指出:『這么做感覺不對。』這是個常見的錯誤。」

許小年:錢多惹的禍

⑸ 有哪些著名的金融詐騙

近年來全球重大的金融腐敗案首推2009年美國華爾街麥道夫案

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1938年4月29日——),美國著名金融界經紀人,前納斯達克主席,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詐騙案——「龐氏騙局」的主犯,2009年6月29日被紐約聯邦法院判處150年有期徒刑。
[編輯本段]曾經靠白手起家的華爾街傳奇人物

伯納德·麥道夫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1960年,從紐約赫福斯特拉私立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的他靠利用暑假打工當救生員和安裝花園噴水裝置賺來的5000美元,創立了伯納德·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經紀業務。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麥道夫憑借其聰明才智漸漸成為華爾街經紀業務的明星。上世紀80年代初,麥道夫在華爾街積極推動場外電子交易,將股票交易從電話轉移到電腦上進行。當時,麥道夫公司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可獨立從事證券交易的交易商。1983年,麥道夫公司在倫敦開設了辦事處,並成為第一批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美國公司。1991年,伯納德·麥道夫成為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在其帶領下,納斯達克成為足以和紐交所分庭抗禮的證券交易所,為蘋果、思科、Google等公司日後到納斯達克上市做出了巨大貢獻。 到2000年,伯納德·麥道夫公司已擁有約3億美元資產。
麥道夫家族基金會主要捐助猶太慈善組織,幫助建設劇院、大學以及藝術事業。

「龐氏騙局」專殺熟

2000年功成名就後,麥道夫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轉變。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以穩固的高投資回報率使自己再次成為華爾街的傳奇人物,直到2008年12月初露餡。
打入精英俱樂部拉客戶

棕櫚灘鄉村俱樂部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這是一個高端猶太人俱樂部,只有300名會員。要申請加入其中,不僅要足夠富有(會費30萬美元),還必須是品德高尚的人士,每年的慈善捐款記錄不少於30萬美元。
麥道夫很輕松地就打入了精英雲集的鄉村俱樂部,並吸引了眾多富有的猶太會員。麥道夫很會揣摩投資者的心理,他刻意營造出一種排外氣氛,並實行「非請莫入」的政策,只有經過邀請的投資者才能成為公司客戶。這意味著,成為麥道夫的客戶有點像加入一個門檻很高的俱樂部,光有錢沒有人介紹是不能進的。
這一策略非常成功。在很多人看來,把錢投給麥道夫已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麥道夫從不解釋投資策略,而且如果你問得太多,他會拒絕接受你的投資。
在俱樂部的高爾夫球場和雞尾酒會上,人們不時提到麥道夫的名字。一些猶太老人稱麥道夫是「猶太債券」,能給出8%至12%的投資回報,而且每年如此,不管金融市場形勢如何。麥道夫曾吹噓:「我在上漲的市場中賺錢,下跌的市場中也賺錢,只有缺乏波動的市場才會讓我無計可施。」
50年交情老友照樣騙

95歲高齡的俱樂部成員、服裝大亨卡爾·夏皮羅是此次騙局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認識麥道夫近50年了,曾邀麥道夫參加他的95歲生日宴會,和他一起旅行,甚至帶他的曾孫玩。夏皮羅旗下的公益基金向麥道夫的基金投資了1.45億美元。此外,夏皮羅及其家人還將另外4億美元交給麥道夫管理。
隨著客戶的不斷增多,麥道夫要求的最低投資額也水漲船高,從最初的100萬美元升至500萬美元,然後又到1000萬美元。至少有1/3的俱樂部會員投資了麥道夫旗下的基金。
由於回報穩定,麥道夫的名聲越來越大,會員都以擁有麥道夫投資賬戶為榮。

騙局被曝光

2008年12月初,麥道夫向兒子透露,客戶要求贖回70億美元投資,令他出現資金周轉問題。12月9日,麥道夫突然表示提早發放紅利。12月10日,麥道夫向兒子坦白稱,其實自己「一無所有」,而是炮製了一個巨型金字塔層壓式「龐氏騙局」,前後共詐騙客戶500億美元。10日當晚,麥道夫被兒子告發,引爆史上最大欺詐案。12月11日,麥道夫被捕。
在案發前,人們信任麥道夫,麥道夫也沒有讓他們失望;他們交給麥道夫的資金,都能取得每月1%的固定回報,這是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回報率。但事實上,麥道夫並沒有創造財富,而是創造了別人對他擁有財富的印象。顧客們並不知道,他們可觀的回報是來自自己和其他顧客的本金——只要沒有人要求拿回本金,秘密就不會被拆穿。但當有客戶提出要贖回70億美元現金時,游戲結束了。
截至2008年11月30日,麥道夫的公司帳戶內共有4800個投資者賬戶,這些受騙的投資者包括對沖基金、猶太人慈善組織以及世界各地的投資者。

受到法律嚴懲

2009年3月,麥道夫表示對包括證券欺詐、洗錢等在內的11項刑事指控認罪,欺詐金額累加起來達到650億美元。
2009年6月29日,紐約聯邦法院判處麥道夫150年有期徒刑,這意味著麥道夫將在監獄中度過餘生;法院同時判決沒收麥道夫約1700億美元財產,麥道夫的妻子也將上交名下8000多萬美元資產,但獲準保留250萬美元財產。

⑹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是詐騙的嗎

去他媽滴,騙子絕對是騙子,千萬別相信。

⑺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JPMIFCGROUP)是真的嗎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是真的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在全球擁有多家公司,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和技術支持,並推廣旗下具有先進技術和卓越穩定性的知名產品,以及在線金融交易的報價服務。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幫助客戶執行在線交易,我們的服務覆蓋外匯、貴金屬(包括黃金和白銀)、原油、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和差價合約(CFDs)等。我們為全球的個人和機構客戶提供上述服務。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特有的交易平台日交易額超過30億美元。2010年,我們的交易額達6700億美元,其中60%來自於銀行和機構客戶。我們的業務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為全球78000多個客戶提供服務,我們的集團公司在全球五大洲受到監管。
摩根國際金融集團重視對技術的投資,為全球零售和機構客戶提供清算和風險管理服務。我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確保領先於全球的同行。摩根國際金融集團為銀行、機構和個人客戶以及專業投資人士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產品和經紀服務。
同時還為客戶提供大宗經紀業務、貨幣和貴金屬的實物交割、白標夥伴項目、直通式處理、交易所建設、做市商APIs(應用程序介面)和技術。

閱讀全文

與金融詐騙公司摩根瑞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證券化 瀏覽:737
園城黃金最新消息 瀏覽:243
中融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605
口腔方面的上市公司 瀏覽:483
個相關股票 瀏覽:970
秀強員工融資 瀏覽:797
青島港融資銅消失 瀏覽:702
審批貿易金融公司 瀏覽:380
從哪裡可以看到永安持倉 瀏覽:164
黃金可經濟采礦的品位 瀏覽:498
期貨基礎知識期貨法律法規pdf 瀏覽:516
江蘇陽光集團宿舍 瀏覽:81
寧波金融服務辦 瀏覽:138
紐約股票熔斷 瀏覽:471
傭金寶開戶後賬號知道怎麼登陸 瀏覽:245
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瀏覽:90
安信信託2018年2季度業績 瀏覽:373
90年代黃金差美元強 瀏覽:927
大有期貨董事長 瀏覽:435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