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機構發力金融科技背後,150萬的人才緊口急需補上
盡管各大金融機構都在加大對金融 科技 的重視和投入,但金融 科技 在為金融行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其中金融 科技 人才的緊缺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近日舉行的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人才是目前金融 科技 發展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
金融機構走向 科技 戰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發言稿中表示,金融 科技 在中國發展迅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今所有金融 科技 公司都與大中型銀行結成了合作夥伴關系,其它銀行也大力發展金融 科技 ,與 科技 公司在資金籌集、帳戶開例、支付結算、普惠金融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效果十分顯著。
事實上,無論是自建還是與第三方合作,不可否認的是,金融 科技 已經成為了金融機構的下一個「戰場」,各機構普遍加大了對金融 科技 的投入。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去年銀行對 科技 總投入同比增長13%,信息 科技 人員同比增長了近10%,一些股份制銀行 科技 人員同比增長超過20%, 科技 人員佔比超過4%,增長近一倍,一些互聯網民營銀行 科技 人員佔比超過35%。
中國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副主任李丹日前公開表示,目前主要銀行機構均已建立了信息 科技 管理委員會,超過半數的銀行機構設置了CIO(首席信息官)。
同時,據統計,從2015年興業銀行設立興業數金揭開了國內銀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的序幕開始,目前已有9家銀行系金融 科技 子公司成立,其中5月就有工商銀行旗下工銀 科技 、北京銀行旗下北銀金融 科技 密集揭牌開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去年9月發布的報告預測,樂觀估計2020年中國金融 科技 銀行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245億元。2020-2025年,金融 科技 銀行應用的市場規模受監管、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會比較大,保守估計2025年金融 科技 銀行應用市場規模為313億元,樂觀估計市場規模為493億元。
而在保險行業中,雖然沒有具體的行業性投入數據,但是從幾家上市險企的2018年年報中可以看出對金融 科技 的重視程度。
例如中國人壽將「 科技 國壽」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中國太保新增了兩位「首席」職位,其中一個即為首席 科技 官;而今年將自己的標識從「保險+銀行+投資」改為「金融+ 科技 」的中國平安, 科技 已成為其重要業務板塊,其每年將收入的1%用於 科技 研發。數據顯示,中國平安目前擁有金融 科技 與醫療 科技 業務從業人員9.9萬名、研發人員2.9萬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安的 科技 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9021項,累計達12051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金融 科技 人才緊缺
盡管各大金融機構正在盡力擁抱 科技 浪潮,但橫亘在面前的一大現實是金融 科技 人才的緊缺。
國際人力招聘公司Michael Page(中國)去年7月發布的《2018年中國金融 科技 就業報告》顯示,92%的受訪從業者預測金融 科技 行業未來前景光明,同時受訪者認為高素質人才是推動這一行業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然而,92%的受訪金融 科技 企業發現中國目前正面臨嚴重的金融 科技 專業人才短缺。
而在該機構此前發布的《2017中國薪資和就業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金融 科技 人才總缺口達150萬。
「事實上,我覺得150萬這個數字可能還是嚴重低估了實際的人才缺口。因為這150萬實際上是在各種招聘渠道統計出來正在招聘的,但如果加上一些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中小型銀行機構可能的潛在人才需求,將遠遠超過150萬人。所以我們相信這個缺口是非常大的,而關鍵是供給又很少。」金融壹賬通首席發展官王曉園表示。
邱寒對本報表示,金融 科技 的人才緊缺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但每個地區的稀缺性特徵有略微不同。
她舉例稱,例如美國由於金融機構做數字化的時間較早,尤其在零售銀行端較為成熟,因此大數據人才在所有金融 科技 緊缺人才中顯得相對充沛,但中國的零售銀行近幾年來開始爆發,因此大數據人才相對稀缺。但在人工智慧方面,美國的人工智慧技術雖然先進,但由於隱私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其實並不是特別深入;而中國數據積累非常快,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工智慧在金融機構的運用上相對較快,所以中國在金融行業的人工智慧實戰人才反倒比美國多一點,但美國高校相關專業開設較早,所以基礎性人才方面則會比中國多一點。
據了解,中國的高校近兩年已開始著重培養金融 科技 人才,清華、北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等數十所高校陸續開設了金融 科技 或人工智慧等相關學院或專業。人才缺口巨大的企業們顯然已經等不及幾年後的院校畢業生,金融壹賬通選擇聯手量化對沖基金Two Sigma及全球著名的沃頓商學院開展「金融 科技 新星」的短期高強度培訓計劃,直接為自己以及外部金融機構輸送實戰人才;平安銀行則選擇直接將金融 科技 人才的視野投向海外,去年中旬將人才招聘會直接開到了矽谷、紐約。
⑵ 上海冰鑒科技是如何為金融機構賦能的
作為人工智慧企業服務領域,上海冰鑒科技依託行業領先的科技能力,為金融機構賦能,幫助金融機構提升科技含量,近年來,小微金融領域不斷迎接市場新挑戰⌄冰鑒科技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雷達作用」,助推經濟發展的創新突破點,實現金融機構賦能。
⑶ 科技賦能 服務創新 金融機構助力普惠金融供給多樣化
隨著普惠金融第一個五年規劃的實施,我國普惠金融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服務覆蓋面也不斷擴大。
普惠金融是一盤大棋,需要多方機構發揮各自優勢。銀行是普惠金融長期以來不可或缺的金融機構,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金融 科技 企業等也構成了普惠金融的新勢力,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力增加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及供給方式,讓金融惠及更多群體。
多樣化金融服務
清掃普惠金融死角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消費金融服務對象與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有很大重合,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信貸無法覆蓋的消費金融需求缺口,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為提升服務滲透率和人群觸達率,中銀消費金融不斷 探索 細分場景下的普惠金融之路,通過整合場景、融入場景、自建場景構建了跨界普惠金融服務生態圈。
據了解,圍繞教育、消費、住房、醫療、 旅遊 、養老、經營、農業等細分的八大場景,中銀消費金融針對性地開發出不同產品體系,可滿足藍領、學生、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普惠客戶在就學、就業、租房、購物、婚慶等全生命周期小額消費信貸需求。同時,中銀消費金融也不斷拓展對於服務消費類場景的覆蓋,創新了包括教育雲分期、技能雲分期等覆蓋各類服務消費行業的分期產品。
依託股東方中國銀行的品牌、市場、資源等優勢,中銀消費金融還積極響應集團聯動號召,著力打造金融機構業務綜合經營平台。通過開發「好客貸」等專屬行司聯動的產品,以多種觸達客群方式,根據個人特質和貸款用途,提供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大大提升了普惠的獲得性。
作為一家保險 科技 平台,水滴保險商城注意到,國內一二線城市之外廣大區域的群體缺乏 健康 保險保障,這些三四五線城市用戶的保險意識薄弱只是淺層表象,傳統保險公司主要覆蓋一二線城市、投保門檻高,無法帶著適合的保險產品觸達市場才是根本原因。
對此,水滴保險商城在2018年與眾安在線達成合作,利用渠道優勢率先在行業內推出按月繳費的新模式,用戶每個月只需支付幾十塊錢就可以買上一份百萬保額的醫療險,降低了用戶的購買門檻。
針對中老年群體,水滴保險商城2019年聯合安心保險推出國內首款專門針對6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百萬醫療險,填補了2.49億老年人險種的空白。
此外,在投保流程和產品條款上,水滴保險商城都做了通俗簡約的處理:不做貨架式產品展列,而是大數據判斷用戶需求,在不同場景下把產品推薦給用戶;盡量在產品詳情頁上通俗化地向用戶闡述保險保障范圍。
截至2020年底,水滴保險商城用戶已覆蓋國內97%以上的市縣,76%的用戶來自小城鎮及農村地區。2020年投保的小城鎮及農村用戶數量較2019年增長2倍。
科技 賦能普惠金融
金融服務更高效
科技 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金融 科技 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運營成本、提高了金融產品和服務效率,還可以實現金融服務市場的細分和精準營銷,滿足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以水滴保險商城為例,依託大數據、雲計算、AI等 科技 運用,其將智能客服、智能核保、智能理賠等模型嵌入保險業務,服務效率大幅提高。
2020年4月,水滴保險商城上線了智能客服系統「水滴幫幫」,基於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熟練掌握了近百種保險產品的產品信息(如保障范圍、理賠流程、續保流程等),系統能基於語義理解能力實時為客服人員提供推薦答案,快速解答用戶疑問。據統計,水滴智能客服系統平均單日服務用戶數逾16000人次,智能會話處理量達86%。
「用戶在投保過程中,智能核保環節非常重要。」水滴保險商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台自主開發的智能核保系統可以基於用戶提供的身體狀況,通過多輪會話能力以及對部分醫學、保險學專業內容的識別和理解,將 健康 告知標准化,提供智能咨詢交互體驗,判斷用戶是否符合該產品的投保要求,明確責任,降低理賠糾紛。
在最直接影響用戶投保獲得感的理賠環節,水滴保險商城的「007智能理賠系統」基於NLP(自然語言處理)和OCR(光學字元識別)等技術可實現理賠資料自動採集,理賠系統模型准確率達到99.67%,案例處理時效改善55.85%。
中銀消費金融也積極 探索 人工智慧技術用於建設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多項智能化作業平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中銀消費金融在人工服務的基礎上疊加了智能客服的應用,有效緩解了疫情下人工客服不足的壓力,保證了服務效率。
風控方面,中銀消費金融已建立起統一的客戶管理平台,聯通內部數據與外部合作方數據,從身份屬性、金融屬性、行為屬性、風險屬性等多個維度建立龐大的客戶標簽體系,衍化出豐富的客戶畫像,形成了完整的智能風控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銀消費金融搭建的智能化金融 科技 雲平台,已形成全面支持精準獲客、精準風控、智能審批、智能催收,覆蓋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流程服務,以「金融+ 科技 」不斷降低運營成本、風險成本,構建普惠金融生態圈,向客戶提供最普惠的金融服務。
中銀消費金融表示,未來,將繼續發揮國有大行背景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加快「金融+ 科技 」建設,不斷提升消費者的金融服務體驗,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按照國家普惠金融戰略的要求,推動消費信貸產品的小額化、廣覆蓋和普惠化。
發展普惠金融
普及金融知識不可少
由於缺乏金融知識,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如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對非法金融活動的辨別能力普遍較弱。而金融 科技 的發展,使得參與支付、放貸、存款等金融活動門檻更低、更容易,如果不具備基本的金融知識和風險識別、防範的能力,可能帶來很大的風險。
在普惠金融建設中,金融機構普及金融知識、加強金融知識教育必不可少。
自2018年起,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團委、交通銀行北京通州分行黨支部、團支部聯合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雷鋒傳承專項基金等走進社區、工地、學校、畫院、鄉鎮、企業等場所,開展了「雷鋒志願服務金融驛站」公益活動,發展普惠金融。
在開展「雷鋒志願服務金融驛站」公益活動的過程中,交通銀行北京通州分行做百姓身邊的金融小衛士,幫助百姓防詐防騙;走進社區、工地、學校、畫院、鄉鎮、社區、企業等場所,了解其金融服務需求,提供特定群體專屬服務;幫助百姓理財,做財產傳承的小顧問,幫助百姓資金增值省費;對生活貧困的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開展扶貧工作,真誠的慰問讓他們感受到 社會 的溫暖。
據交通銀行北京通州分行介紹,「雷鋒志願服務金融驛站」自成立以來,累計捐款、物價值5.6萬元,組織活動三十餘場,涉及人員一千餘人,具備一定影響力。
⑷ 銀行在金融科技上,都有什麼布局
世界各地的主要商業銀行都擁抱著數字化的變化和金融技術。未來,商業銀行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智能應用、智能洞察力,構建金融大腦,藉助技術推動傳統風險控制模式,優化產品定價策略和創新金融服務,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也大大改變了金融服務的供應模式。商業銀行將金融技術提升到戰略高度,定位為商業模式轉型和服務升級,增加金融技術投資,積極推出金融技術應用產品,加快傳統服務數字、網路、智能轉型,有效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用戶體驗。例如,中國工商銀行e-ICBC3.0建立智能銀行戰略升級,建立「七個創新實驗室」,打造「數據化、智能化、智能化」管理和金融服務體系。
在公共貸款領域,寧波銀行專注於中小企業,成立了280個中小企業服務團隊,共有2183人(2019年底的數據),沉入強鎮,努力實施中小企業的營銷和風險控制。重人力投資疊加高激勵政策,導致成本收入比穩定在35%左右,明顯高於銀行間水平。這也是缺乏戰略選擇B實踐證明,端場景生態銀行在小微金融領域建設護城河是一項有效的戰略。低於同業凈息差,高於同業成本收入比,通常會降低凈資產收益率(ROE)但寧波銀行通過優秀的風險控制能力,將不良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大大降低風險控製成本,從而保持較高水平ROE。
⑸ 金融機構如何善用科技力量,塑造數字化競爭能力
金融科技可以說是包括金融、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五大領域,可以說是塑造數字化競爭能力,應用於監管科技、保險科技、證券科技等行業,金融科技注重能力的培養和場景案例的熟悉,同時熟悉金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規律和項目,本分元湖北人去特內部的創新和變革,把握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
而金融科技的人才培養據我所知,上海交大高金金融研究院推出的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證書可以說是圈對創新型、實用性和專業化的復合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專業評估認證體系。
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一級)認證培訓共有6門課程,分別是《金融學基礎》《會計學和財務分析基礎》;《Python語言基礎》《大數據技術原理與應用》《區塊鏈技術原理及應用》《機器學習原理及應用》,還有一個是金融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模塊,包括監管科技、銀行科技、保險科技、證券科技等行業應用案例分析。
報考要求只需達到大專及以上學歷(含在校生),具備一定金融、計算機、數學或理工科基礎,已經從事或者有志於從事金融科技事業的人員。上海交大高金金融科技師官網
2020中國金融科技雲峰會暨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項目發
⑹ 為3億新市民提供精準有效的金融服務,疫情下,數字化技術是否已全面覆蓋
為3億新市民提供精準有效的金融服務,疫情下,數字化技術是否已全面覆蓋?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下一步,金融機構做惠普金融金融服務,實際上是遭遇較大的轉型發展挑戰——原先那類躺賺式的金融服務銷售市場越來越低了,原先那類個人信用信息詳細、且有充足質押的高質量顧客,早已不用那麼多金融機構去賺正中間價差了,由於這一部分顧客,簡易高效率且低成本的電子信息技術服務項目,徹底可以替代目前的金融機構窗口單位。
反過來,這些必須金融服務的新市民,是需要服務項目、並且,不僅服務項目成本費遠遠高於高品質顧客,金融機構的盈利還相對性要低。因此,應對這一剛性需求但如巨蟹一樣「扎嘴」的銷售市場,金融機構你准備好了嗎?
⑺ 助力銀行數字化 同盾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在傳統金融業務日益線上化發展、市場競爭加劇、客戶習慣變化的背景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早已成為行業共識。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一服催化劑,加速了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的銀行在「非接觸金融業務」方面發力 探索 。
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專業智能分析決策服務商——「同盾 科技 」協助銀行營銷、風控、運營等業務板塊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對標監管要求和領先實踐,在考量外部市場發展和業務需求、內部資源儲備等因素的前提下,為金融機構分階段、有重點、有序地推進數字化轉型,制定了切合銀行情況的目標藍圖和實施路線規劃。
三駕馬車
助力銀行數字化
對於銀行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不再是一個可選項,更像是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大型中心銀行憑借前瞻的戰略預研、雄厚的資本實力、強大的 科技 支撐和卓越的人才團隊,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已取得一些積極的成果。但作為我國銀行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區域性中小銀行,在過去以線下深耕為主,風控方面仍然偏重抵押擔保物,缺乏新型的風控措施和研發能力,數字化能力方面跟頭部銀行拉開了差距。
在未來,客戶遠程化、服務場景化、交易實時化、決策智能化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順應客戶需求變化,與時俱進進行數字化轉型,是所有中小銀行的不二選擇。
不過,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從現狀來看,中小銀行實現數字化和智能決策轉型仍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數據標准不統一。中小銀行之間未形成數據歸集共享,導致信息孤島嚴重;同時不同的業務系統數據沒有打通,數據口徑不一致;除此之外,市場上也有不少金融 科技 公司提供各類風控策略、模型等產品,但不同金融 科技 公司輸出的產品在邏輯、標准上存在差異,難有統一標准。
二是業務組織不契合。眾多金融 科技 公司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是從互聯網風控產品的角度設計,與區域性銀行的信貸產品、業務流程契合度較低。
三是技術應用不深入。中小銀行往往存在風控、 科技 人才不足且信息技術系統落後的情況,缺乏構建智能化決策體系規劃,數據的應用僅限於報表/大屏展現,無法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用於風控、營銷等場景,對業務價值不大,也缺乏有效提升效率、易用的工具。
同盾 科技 副總裁、分析咨詢部總經理余旭鑫認為,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道路中,駕馭好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決策這「三駕馬車」尤為重要。基於大數據分析可以提供更精確的客戶畫像,更可靠的信貸風險評估;雲計算為銀行提高效率,最大化利用資源提供了可靠基礎;智能決策可以幫助銀行將量化分析和經驗相結合,更好地進行全方位決策。
科技 賦能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僅靠銀行自身恐難完成。在業內看來,金融 科技 已成為中小銀行突出重圍的一個「殺手鐧」。
賦能中小銀行,對金融 科技 公司有著不低的要求,需要金融 科技 公司從人員、技術、產品、服務等各方面都深度匹配銀行的需求。人員層面,需要有對中小銀行的區域性業務足夠熟悉的專家可以提供業務咨詢診斷,提供整體的方案設計和規劃,才能避免過去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的情況;技術和產品層面,需要對平台建設和風控能力都有充分的實施經驗,才能避免前期規劃落不了地的情況。
「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小區域性銀行對新技術、新手段的掌握,通過咨詢+平台+基礎服務的模式,打通前中後台業務和數據鏈條,通過與專家聯合工作,在實戰中傳授經驗、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構建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生態。」余旭鑫表示。
事實上,目前眾多專業的金融 科技 公司已深度介入到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中,以金融 科技 深度賦能中小銀行,幫助中小銀行解決或加強客戶洞察、數據分析與積累、IT建設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作為賦能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一員,同盾 科技 的智能運營、智能反欺詐和智能信貸風控等服務有助於簡化銀行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審核效率,提升客戶體驗。
以申請貸款為例,過去客戶需要到銀行網點提交申請,並填寫大量材料,然後等待銀行工作人員將信息錄入系統,再經過後台審批才可以得知最終的結果,整個流程非常冗長。在客戶不斷習慣線上化的便利之後,線上申請、審批有助於銀行留存和拉新,這就必然需要線上的智能反欺詐和智能風控系統。
同盾 科技 通過決策引擎、反欺詐評分、設備指紋等手段有效防範欺詐風險,量化評分、行為模型、知識圖譜等技術識別信用風險,提前全面識別風險,快速採取風險緩釋措施,降低了風險事件發生可能性和風險事件發生後的損失。
此外,隨著客戶和監管對於數據安全和隱私的關注不斷加強,中小銀行在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路上前進的同時,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同盾 科技 研發出一系列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基礎上可以發揮數據挖掘能力的相關演算法和技術,基於聯邦學習技術在行業內提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聯邦」理論框架體系,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數據使用方式中存在的信息泄露、數據泄露、法務合規、駐場建模工作繁重、模型使用時的隱私憂患等五大安全痛點,真正做到「數據可用不可見,知識共創可共享」。近日,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還提出了數據安全交換(FLEX)協議,該協議約定了聯邦過程中參與方之間數據交換順序,以及在交換前後採用的數據加解密方法。其中包含一系列的約定,只要遵守這些約定,參與方就可以安全地加入到聯邦中,無需擔心數據隱私會有泄露風險,全面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為人工智慧3.0時代奠定重要的基礎。
助力小微
釋放普惠金融新動能
在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中,小微業務往往是突破口。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
小微企業融資有其天然的劣勢。首先,小微企業融資額較小,融資周期較短,對銀行來說潛在收益有限;其次,由於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徵信困難;此外,小微企業本身抵抗風險能力弱,據不完整調查顯示,中國的中小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不到3年。這些因素導致大型銀行對小微市場積極性不足,而中小銀行又沒有高效的風險管理手段。
在同盾 科技 看來,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需要集中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如何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審批、風控流程,減少人力提高效率;二是如何實現小微企業在沒有資產質押的條件下負債;三是如何建立起廣泛的信用評級體系,為批量化授信提供依據。
針對解決上述問題,同盾 科技 將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技術融入金融服務和管理流程,進一步鞏固銀行線上化經營模式,構建開放式服務平台,能大幅提升獲客能力,優化風險水平,降低融資成本,通過線上的企業信用評估和實力評分能快速對目標企業進行綜合評估信息、全面風險掃描和企業風險量化,並給出決策的輔助建議,協助中小銀行發展普惠金融。
例如同盾 科技 推出的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台解決方案。這是一個以政府為主體,聯手金融機構與 科技 公司,利用政府共享的數據和 科技 公司的智能工具,建設的一種「政府搭平台、 科技 公司建平台、中小企業上平台」服務生態。
從效果來看,同盾 科技 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台解決方案可實現多方共贏。對中小微企業而言,能獲得更多融資渠道,更多融資產品,在准備融資材料和融資流程上獲得協助、高效的辦理及反饋流程;對金融機構而言,能獲得更多融資客戶,降低獲客成本,提供精準的信貸服務,節省貸審時間,控制貸款的不良率,提高金融機構的收益;對政府部門而言,能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業務,破解企業發展困局。
數字化浪潮之下,金融 科技 公司依靠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金融 科技 技術,接入到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前中後台全過程中,已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之一。
文/樊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