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發布時間:2023-11-07 11:05:20

1.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出現了多種模式。前已述及,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涵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路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種模式,而這六種模式也正是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模式。其中,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模式指的是各大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網上銀行、網上證券和網上保險平台實現網上轉賬、網上投資理財、網上資金借貸、網上證券和保險交易及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等傳統金融業務的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指的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由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為雙方提供支付服務的模式;大數據金融模式指的是依託電子商務交易產生的海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專業化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為資金需求者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模式;P2P網路借貸模式指的是資金供求雙方直接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的模式;眾籌模式指的是資金需求者在互聯網上展示創意和項目,並提供回報、募集資金的模式;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模式指的是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銷售金融產品或為銷售金融產品提供服務的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豐富。在上述互聯網金融涵蓋的模式范疇內,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路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路借貸方面。首先,在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方面,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已由傳統的「網下申請、網下審批、網上發放」內容,經由「銀行+電子商務平台」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內容。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保險合作進行理財的內容。第三,在P2P網路借貸方面,則由純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台的內容,創新發展出了P2P平台跟擔保機構合作、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及債權轉讓等內容。

交易規模快速發展壯大。2008年以來,我國的網路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路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其中,網路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期間雖由於市場漸趨飽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18.6%以上。P2P網路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期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合作形式於2013年6月5日上線的余額寶產品至2014年底,其用戶則已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789.36億元。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2.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正面臨著巨大變革,相對於社會進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國金融業發展制約了整個經濟的進步。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1
淺談中國金融監管問題分析

一、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新動向

金融監管對金融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是至關重要的,2007年以來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尤其說明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監管。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為了應對這次百年難遇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組織都出台了新的監管政策。回顧一下,可以發現,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監管主要有一下幾個新動向。

(一)強調以宏觀審慎的態度來監管控制系統性風險

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產生以前,西方主要國家的金融監管理念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而對宏觀審慎監管重視不夠。過於注重微觀審慎監管的直接後果就是不能有效應對金融市場的新變化,不能有效應對不同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蔓延。隨著此輪全球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改革方案不約而同地提出,設立獨立的宏觀審慎監管機構或者增強現有機構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二)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

國際社會認為,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使得金融監管難以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預警和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和擴散,而缺乏反周期緩沖措施則放大了危機的破壞作用。因此,開展逆周期監管,平滑順周期效應造成的市場波動,成為新一輪金融監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關注資本制度的順周期特徵,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機制和相應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監管措施以提高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自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巴塞爾委員會先後發表了三個重要的監管指南,都與調整金融監管從順周期監管向反周期監管轉移有關。

(三)擴大監管范圍,減少監管豁免,強調全員監管

為降低監管豁免對金融危機的深度和規模的影響,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已就加強金融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范圍達成了共識。美國政府認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因此,應將監管范圍擴大到所有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企業,除銀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將被納入美聯儲的監管范圍。而歐盟則認為,混業經營的銀行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自我膨脹,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必須強化對所有金融機構的監管。

(四)改革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成為共識

從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改革來看,在2009年4月舉行的G20倫敦峰會上,與會成員國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將金融穩定論壇擴展為金融穩定委員會,並賦予後者更強的制度基礎以及促進金融穩定的更寬泛職能。同時國際國幣基金組織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個以G20為重要平台,以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要支柱,以國際證監會組織、巴塞爾委員會、八國集團等為主要輔助的國際監管合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危機爆發以來,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呼聲高漲。歐盟和美國的改革方案都將金融監管國際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加以強調,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密切協作成為各國的共識。

二、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金融監管也慢慢和國際接軌。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受到的主要沖擊在於外需下滑帶來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的金融監管沒有問題,相反,為了履行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金融市場也需要逐步對外開放。在這種背景下,審視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宏觀金融監管框架不完善

雖然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但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調整自己的金融監管體系,何其相比,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框架顯得不夠完善。首先是宏觀金融監管執行者的定位問題。央行的目標定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的規定是:央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以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但對於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督又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承擔,這種目標與手段不平衡的現象不利於宏觀監管目標的實現。其次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行業維度上的問題。這主要在於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大規模開展混業經營,同時又有很多金融機構經營業務同質化,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革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導致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三是宏觀金融監管在跨時間維度上的問題。主要是我國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要求缺乏動態性監管和逆周期性監管。

(二)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與金融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與金融監管有關的部門規章制度。我國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法,如果將這些零散分布的作為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法規統稱為我國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話,這個體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規覆蓋面不夠廣泛,如私募基金和產業基金,就沒有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規條文過於籠統,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另外,金融立法滯後,金融立法沒有能夠很好地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立法缺乏前瞻性。總之,我國有關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

(三)金融監管標准與國際金融監管標准差距較大,協調性不夠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金融的國際化趨勢尤其明顯。金融的國際化要求金融監管的國際化。為使金融監管更具公平性,讓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具有同樣的約束,以巴塞爾委員會為代表的一些權威國際組織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監管的指導性文件,這些指導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國由於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也較多,使得我國現在的監管機構對一些發達國家監管部門所不能容忍的問題放寬了監管標准。隨著我國加入WTO時承諾的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時間的臨近,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爭取早日和國際金融監管標准接軌,增強國際監管的協調性勢在必行。

三、提升中國金融監管水平的對策建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針對在這次危機中發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各自的應對辦法,形成了一系列關於金融監管的最新成果。針對我國當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一)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體系

危機後各國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強宏觀監管的審慎性,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是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完善宏觀金融監管框架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重新明確央行在金融監管中的定位,擴大央行許可權,以監控系統性風險。盡管央行已經依法具有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缺少一個監測並防範宏觀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專門機構。可以借鑒美國擴大美聯儲許可權的做法,擴大央行許可權,賦予央行識別、監控、預警整個金融體系風險的職能。其次,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和動態性金融監管。2010年1月13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這是強化逆周期金融監管的一個很好的嘗試。而為了強化動態性金融監管,我國可逐步全面採取動態撥備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強有力的監管體制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巴塞爾核心原則》明確指出,適當的金融監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針對缺乏監管的監管對象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將現行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進行整合,形成金融監管法律框架體系。其次,要加快制訂有關法律的具體實施細則。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只有實施細則明確了,金融監管才能落到實處。同時,在建立健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時,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適用性。

(三)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我國金融監管的監管主體多,並且金融監管的協調性較差,這會在金融監管的工作中形成監管真空,必須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首先,健全“一行三會”聯席會議和磋商機制,進行漸進式的金融監管改革。我國目前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大一統”的金融監管主體。其次,擴大金融監管協調的主體。借鑒西方國家建立有效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經驗,我國可以成立一個體制健全的金融監管協調組織。該組織除包括“一行三會”外,還應包括行業自律組織。同時,我們還必須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標准,和國際接軌,努力按國際金融監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貨幣金融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01).

[3]高山.金融創新、金融風險與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機後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中國的對策[J].銀行家論壇,2009(09).
金融分析論文範文篇2
金融衍生品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匯期權為例對隱性市場和顯性市場的關系從理論及實例兩方面進行分析,同時詳細闡明衍生品組合的優勢。本研究對我國現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在當今人民幣持續升值,外匯市場避險快速發展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外匯期權;隱性市場;顯性市場;外匯避險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還處於初步的階段。來自於監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尚未成熟的內在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效率低下,我們常常無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找到符合我們投資或避險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就是金融市場中各類基礎產品的組合,因此我們可以靈活利用現有的金融產品的市場進行組合來達到第三類市場的目的。此類組合的原理就在於,在兩個顯性市場的組合中,往往隱含著第三個市場,而這個隱性市場就是我們進行市場組合的目的。接下來,我們主要以外匯期權為例,闡述期權市場,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之間的組合關系。

一、外匯期權概念的界定

外匯期權(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稱為貨幣期權(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產品的買方有權利在合同規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執行價格買或賣出合同相應金額的外匯資產的權利1。一般而言,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有利時,期權持有者會行使權利,即買入或者賣出合同中的此項外匯資產;在市場對期權持有者不利時,期權持有者則會放棄行使該期權的權利。期權賣方收取期權費,若買方決定行使該權利,則買方有義務賣出(或買入)期權買方買入(或賣出)的該種外匯資產。

外匯期權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外匯期權為美式期權,由美國費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辦,共有五個幣種,德國馬克、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隨著國際貿易活動的頻繁以及金融市場匯率的波動,出於外匯避險的考慮,外匯期權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基於對外匯期權的分析,我們來看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的關系。

顯性市場就是指人們出於投資的目的而進行實際交易的市場,例如在投資股票時所涉及的股票市場,在進行外幣兌換時所涉及到的外匯市場等。隱性市場是指我們在投資中並未實際發生交易的市場,卻在同時投資於兩個市場時所隱含的第三類市場,例如我們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借貸同時在現貨市場進行交易,在這兩項交易中所涉及的貨幣市場與現貨市場之間隱含著另外一類市場――期貨市場。這樣在我們對顯性市場與隱性市場含義明確的基礎上,具體利用外匯期權進行進一步的市場組合分析。

二、市場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為各類金融基礎產品組合而設計出的相關產品,因此其定價方式以響應的基礎產品的定價為依據。在此,我們首先從理論模型出發來進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對外匯期權債券的研究中發現,在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中存在這樣一種關系:

其中,P為在時間T 時支付$1或£p的債券的價格;

B在時間T 時支付$1的零息債券的價格;

c為在時間T 時以1/p的美元價格購買£1的歐式買入期權的價格。

等式的左邊代表雙貨幣外匯期權債券,等式的右邊表示單一貨幣債券與外幣期權兩者的組合。通過這個等式我們看出,如果我們投資一個雙貨幣的外匯期權債券就相當於同時購買普通債權與外匯期權。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雖然沒有得出一個精確的外匯期權定價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仍舊為我們研究外匯期權市場提供參考,結合我們所熟知的經濟理論及現象我們可以利用外匯期權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三者中的任意兩個市場創造出第三個市場。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兩個顯性市場即已知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並未實際存在的隱性市場的作用。

為了更加直觀的表明期權市場,債券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歐洲債券市場(Eurobond Market)買入一家英國公司所發行的、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債券,此債券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債券到期後,此人既可以選擇持有這部分美元,也可以選擇按照時間t時的匯率x $/將債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兌換成英鎊。倘若,即期匯率為y $/£,且y高於時間t時的匯率x,即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那麼顯然此人在債券到期日選擇收入英鎊比收入美元的獲利要大。具體做法為,此人在預計時間t時的英鎊收為[SX(]A[]x[SX)],於是他在即期外匯市場按([SX(]A[]x[SX)])×y的價格賣出英鎊,由於遠期匯率大於即期匯率,此人在時間t時的選擇收入英鎊獲利更大。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將此人持有的英國公司所發行的,美元年利率為r%,在時間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歐式債券(Eurobond)看作是價值A美元,票面利率為r%的普通債券與價值為[SX(]A[]x[SX)]英鎊,行權價為x $/£,在時間t到期的買入(看漲)期權的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關注的外匯買入期權,及外匯看漲期權,我們知道對匯率的雙方來說,外匯的升值就同時意味著本幣的貶值,因此在證明外匯看漲期權的原理也同樣適用於本幣看跌期權。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的組合達到外匯期權市場的效用。也就說明了利用兩個顯性市場的運作來達到一個隱性市場的可行性。

三、市場組合的優勢

以上對於以期權市場,外匯市場以及債券市場三者為例的金融市場組合分析為我們在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避險提供了一種思路,即我們可以利用現在已有的兩個或多個顯性市場組合的投資,達到我們對於目標市場的期望。這樣,雖然此類金融市場並未真實存在,但此類市場已然隱含在兩個顯性市場中得以顯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體系並未健全,只要我們靈活運用現有市場進行交易,完全可以彌補此類不足。

除此之外,市場組合還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優點。

第一,利用市場組合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

新的一類金融市場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門要出台相應的監管法規、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資者要花費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場來投資獲利,而各個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則會根據新型市場的特點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在一個新型金融市場出現,帶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的同時,也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們帶來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壓力。所以,參與者一旦由於某種原因而終止,則會使之前的投入成為沉澱成本。同時,來自於競爭的壓力會使參與者陷入經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現有的市場的組合來達到同樣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類問題,並且對現有市場能在風險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幫助。

第二,市場組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在進行如期貨等標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來避險時,常常因為合約標准化的限制,只能達到部分避險,無法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利用此類金融衍生品進行完全避險,這樣就導致了風險敞口的存在,若在險資產占的比重較大時,“厚尾”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此時,避險的目的顯然是無法達成的。而利用不同種類金融市場中的工具進行組合的這種思路使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兩種非標准化的金融工具進行組合,在達到此組合中隱含的第三類金融市場的效果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第三類金融市場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三,利用市場組合可以發揮避險優勢。

在以上的兩個優點中,我們主要側重於用兩個金融市場組合的效用復制隱含在組合中的第三個隱性的金融市場。這個思路啟示我們,如果進行反向操作,即在我們已經持有一類金融衍生品的同時,在對應的兩個市場中的投資組合,可以對沖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以此文中的外匯期權為例,如果我們持有一份看漲外匯期權,為了對沖其外匯下跌的風險,可以選擇在即期外匯市場賣空,並同時在債券市場進行投資。這樣一來,在外匯下跌時,我們仍然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理論上,在風險中性(risk-neutral)的情況下,此類的對沖後的收益與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在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為市場利率。因此在第三類金融市場已為顯性市場時,我們可以利用前兩類顯性金融市場組合的方式為風險對沖服務。

第四,市場組合的運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推動金融創新。

人們利用市場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過這個組合形成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市場,以達到避險或是獲利的目的。這說明,此類市場的需求是存在的。當需求量足夠多時,就會推進此類市場的形成。根據規模經濟理論,此類市場利用率的提高,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此外,市場各類參與者的增加會加快人們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因此,積極利用市場組合對金融創新的發展,新型金融工具的產生就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當前,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的形式下,積極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市場進行投資、避險已經成為企業等發展的重要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逐漸增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單一期權市場進行組合運作就可以為企業提供避險方式。而市場組合具有靈活性、資源節約等更多方面的優勢表明,如果我們合理選擇兩個或以上市場進行組合,不僅可以成功的避險,還能獲得相應的收益。雖然,市場組合為我們對於避險工具的選擇帶來了多樣化,我們還應看到許多因對市場誤判、工具錯誤選擇等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的實例。因此在進行市場組合時應謹慎分析,關注各類風險,使市場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動中發揮其作用。
猜你喜歡:
1. 金融本科生論文範文

2 有關金融本科畢業論文例文

3. 金融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4. 金融論文範文

5.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3. 服務貿易在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2014年1-9月,中國金融、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穩步增長,對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中,金融服務增幅居首,出口增長41.9%,出口額達27.3億美元。電影音像出口增長31.4%,金額為1.2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17.4%。咨詢出口增長8.7%,出口額達314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的比重為20%,僅次於旅遊出口。一些新興服務進口也快速增長,其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通信服務進口增長顯著,增幅分別為46.4%、37.1%、27%和22.4%。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提高了中國服務貿易附加值,促進了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勢頭遠遠遜色於新興服務貿易。2014年1-9月,三大傳統服務(旅遊、運輸服務和建築服務)出口合計僅增長4.5%,佔比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遊出口總額仍居各類服務之首,但同比僅增長6.8%,在中國服務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下降至24.1%。運輸服務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佔比降至17.6%。建築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8.8%,佔比為5.7%。

4、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國服務外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1-9月,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733.9億美元和54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2%。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481.6億美元和37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27.6%;在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252.3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4%和42.6%。信息技術外包(ITO)仍佔主導地位,知識產權研究、分析學和數據挖掘、醫葯和生物技術研發和測試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增長迅速。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購買中國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2014年1-9月中國承接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85.5億美元、53.6億美元、51.9億美元和38.6億美元,合計為229.6美元,占執行總額的62%。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國內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後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服務業發展規劃(2011-2015)》、《服務貿易「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系統、全面、開放和科學的規劃體系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促進平台影響日益增強。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大連軟交會、深圳文博會、中國(香港)服洽會、中韓技術展等一批國際服務貿易展會運轉良好,為促進中外企業開展服務貿易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高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先後出台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涉及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一年多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貿易方面示範效應顯著。

2、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得到加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創新支持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出台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好服務。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引導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各類功能性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營運基地等。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擴大,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望大幅提升,將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的重大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國政府出台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體系,全面支持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規模,提升質量,推動文化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國民旅遊休閑綱要》頒布實施,將促進中國旅遊產品供給日趨豐富、完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產品創新力度加大,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過境旅遊人數和入境旅遊外匯收入也將保持較快增長。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復雜多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處於低速復甦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依然不足。據世貿組織統計,2014年前8個月,美國服務進口僅增長3.8%。在國際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加快結構調整和開放步伐,放寬服務業外資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國有公司股份,服務業出口潛力快速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出現加劇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多邊服務貿易談判僵持不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諸邊談判,力求制定更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推動全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服務業開放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各國談判和擴大市場准入的對象從傳統的商貿、旅遊、運輸擴展到新興的信息、金融、保險等。這對全球服務貿易規則改變將產生深遠影響。

2、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

總的看,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較大差距;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6.1%,佔比雖然已超過第二產業,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制約了服務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展望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態勢有所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歐元區、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企穩,國際服務貿易需求可能穩中略升。在市場好轉的帶動下,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服務貿易有望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全年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可能繼續擴大。未來,中國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探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將明顯增強。加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優化提升,中國服務貿易有望迎來更快速增長的時期。

4. 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1、服務貿易總量分析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佔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於美國的10%,英國的11%,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佔GDP的比重相當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國2006年僅為39%。
2、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遊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運輸服務2006年比重達23%,躍居第二位。此外,咨詢業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佔比達8.6%。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
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其中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後升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佔比達34.3%。旅遊服務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趨勢,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其他商業服務所佔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它們所佔比重分別達8.8%、8.4%、6.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遊、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於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築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後方式增長。第二,中國傳統服務部門如運輸部門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逆差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隨著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運輸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運輸部門尤其是航空運輸在質量和價格方面與歐美一些大運輸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三、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佔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四、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准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六、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裡,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於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 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 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 規則的法律法規。
八、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5.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可以分析哪些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 一) 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例可以看出,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服務貿易存在著規模過小的現狀。

合理而優派鏈化的服務貿易結構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服務貿易領域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服務技術的發展為新興服務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使全球服務業的結構朝著科技型,知識型方向轉變.高附加值和新興的服務行業,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6. 簡單說說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服務貿易的一些對策!萬分感謝。。特急!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服務貿易趨勢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各國貿易競爭的新領域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被人們公認為知識經濟世紀,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作用下,無疑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確地判斷和把握知識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並結合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加入WTO的要求,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服務業及國際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在產業內容上將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支柱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而知識經濟時代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服務業將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形態。從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到處擴展的最富有的企業一直是工業企業。而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銀行、綜合商社、海陸空運輸公司、電話電報公司、軟體開發公司等紛紛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就業的60%以上。尤其是美國,服務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75%,提供的就業崗位佔80%。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現狀預示著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方向。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呈現「業務服務化」趨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服務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一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引發了經濟組織形式的分化,從而增加了對服務的需求。原來由企業內部承擔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非核心業務普遍外包給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供應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掌握上,誰吝嗇購買各種專業服務產品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落伍。這些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社會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二是科技的進步導致供給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物空餘時間和可支配財富的增加等,極大地擴展了生活服務消費的新領域;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製造和流通過程所使用的現代化勞動工具要求服務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反過來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強化了服務行業對整個經濟過程的影響和控制;四是知識和信息的廣泛運用使得服務行業成為產品增值的主體,財富越來越向服務行業集中;五是服務經濟本身的結構特點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處於中心地位,教育產業也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2、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型服務貿易將佔主導地位。所謂知識型服務業是指那些使用高技能人員,知識、技術佔主要地位的,對社會經濟增長趨勢與軌跡有著重要影響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參照原關稅總協定秘書處開列的「服務部門參考清單」,這類服務大致包括:專業性服務中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與計算機相關聯的服務;信息和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包括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管理有關的服務、金融貸款、其他貸款業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保險業務中的貨運保險、非貨運保險、再保險以及附屬於保險的服務等。上述各類服務業雖在不同領域存在差異,但卻有一共同特點,即提供的產品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交易的核心是蘊含在各種服務中的知識。近年來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迅速增長的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基礎之上的。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的開放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更是表明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這種趨勢的認同和把握。
知識型服務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要的貿易對象,一是信息技術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時空壓縮效應」,大大增強了知識型服務產品的可流通性,使知識型服務產品變得相對地可儲存、定價及易地易時交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存在形式的數字化、編碼化、知識活動方式的計算機化和網路化,刷新了知識與產業及經濟的關系。現在,低成本、高寬頻的通信設備,數字化網路與先進的集成軟體系統等,正在使原來難以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
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7年2月後《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協議》的最終達成將全球90%以上的電信、信息及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其管轄范圍,被認為是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現在WTO的大多數成員已對某些服務貿易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要求在21世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就表明了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已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服務貿易政策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關系將得到新的整合。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產生將大大增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自由貿易政策都將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經濟的日趨全球化,已不允許單純的自我保護和封閉,只有以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參與服務貿易分工才能達到更加安全的自我保護。當然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要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保證,再加上知識型服務貿易往往涉及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這就意味著在實行自由的貿易政策的同時,還要藉助於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十分重要。
5、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尤以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最快。據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僅710億美元,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為0.117,到1997年猛增到1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11.7%,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上升為0.238,預計15—20年後,這一比值將達到0.5以上。但從地區分布來看則呈現出不平衡趨勢: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具有巨額的服務貿易順差。1996年美國、日本、歐共體各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強,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地區約佔80%。尤其是美國,1997年服務貿易順差達到793億美元,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出口額的40%。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地位不斷上升,但服務出口中主要領域仍然在海上運輸、旅遊和勞務出口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及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等趨勢的日益明朗,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結構的不平衡化不但不會消弱,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的現狀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增長既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逐步擴大。但總體看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落後,綜合競爭實力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柱。目前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32.5%,就業的25%,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佔GDP的38%)。而且中國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務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偏低,出口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1%,居於世界排名20位以後。199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僅為0.128,即使在經濟比較發達,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1997年的這個比例也只有0.146,均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0.232)。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貨運和旅遊兩項就接近50%,而知識型服務貿易競爭力弱,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逆差。(3)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後。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大部分貿易無法通過海關加以監控,需要以法律手段來限制或鼓勵人員、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范圍和規模。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到目前為止雖已頒布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條文模糊、抽象,甚至相互之間存在沖突,或者缺乏統一性和透明度,或者未能與WTO、GATS原則相符。同時,服務貿易管理滯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發展生產性行業,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服務行業缺乏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沒有系統的權威的關於服務行業發展的規章制度,且管理多頭,部門職責不清,產業布局分散且經營規模小。(4)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5)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產業普遍企業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分工與協作的全面統籌安排。
知識經濟所掀起的服務業全球化浪潮,不僅為我國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國現有的服務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充分挖掘我國服務貿易潛力,努力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
1、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緊迫性,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知識經濟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服務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和保障。而在中國,傳統上存在著濃厚的「重農抑商」觀念和歧視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會階層劃分,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服務無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此,一要加大宣傳,打破業已形成的落後觀念,實現在社會產品觀和勞動價值觀上的突破,使人們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里的企業和從業人員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服務經濟的大發展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奠定思想基礎。二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財政特別要重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三要增強服務業內資企業的競爭力。服務業企業和工業一樣,規模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大部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企業的規模都很小,面對全球服務業跨國並購的浪潮,政府在增強內資企業競爭力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推動企業的聯合。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一批有潛在優勢的新興服務業、知識型服務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進行定向扶持。如採取鼓勵性稅收政策,對這些企業實行減免稅;在政府采購方面實行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更准確的國際服務貿易信息等。
2、堅持積極穩妥協調有序的方針,逐步開放我國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市場加快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向—25—知識經濟過渡的要求,而對其的對外開放又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又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知識型服務業尚屬發展中的幼稚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和服務貿易,必須將尊重GATS基本原則與堅持國家主權自主、安全和保護幼稚產業相結合原則逐步開放。(1)要穩步開放部分急需引進競爭的知識型服務業領域。對國內缺乏競爭力,但又急需發展的知識型服務領域,要積極引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一方面,這樣可以引進嶄新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新服務品種的培育與發展,提高我國的總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供一種激勵性壓力,促使本國服務業積極地從事技術與管理創新,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2)對於已具備一定競爭能力的知識型服務業,要堅持適度保護與鼓勵公平競爭相結合的原則,利用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合理保護服務貿易市場。如學習日本經驗,加強服務銷售網路一體化建設,增強市場進入難度。日本雖然公開的保護政策已明顯減少,但仍是最能進入的市場,其經驗在於十分完善的一體化網路;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提高進入成本;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等。(3)要真正做到以市場換技術。要站在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看待知識型服務市場的開放,切忌走製造業利用外資「重量不重質」的老路。知識型服務業跨國公司最關注的是我國巨大的服務市場,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給予外資較國內服務業企業更優惠的待遇。(4)開放要以部門傾斜為主,地區傾斜為主。在知識型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應按照特定服務業的重要程度、關聯程度及戰略差異實行部門重點傾斜,而不宜採取定式地區梯度開放模式。(5)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多邊談判,在千年回合知識型服務業市場開放規則的制定中把握主動權。
3、正確處理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的關系,努力培育信息比較優勢由於信息國際化趨勢的強化,國際服務貿易中傳統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發達國家正在有目的有意識地聯合以試圖控制和壟斷世界信息資源,達到在21世紀主導國際服務貿易主流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若僅僅以本國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雖能獲得一些貿易利益,但極易跌入「比較優勢陷阱」,無法獲得國際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加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局部產業、局部地區信息化的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這方面的比重,通過局部信息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來形成未來的信息競爭優勢。在當前,可以將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一方面,用信息比較優勢帶動傳統比較優勢,引導傳統服務業向高增值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促進或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用傳統比較優勢支持信息比較優勢,促進信息競爭優勢的形成。
4、加強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在進行服務貿易立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漸進原則。由於服務貿易協調的復雜性,立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際出發,如從暫行辦法、管理條例過渡到正式法律。簡單的法律在先或實踐在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配套原則。在制定地方法規時要考慮到與全國法律的銜接,地方法管什麼,國家法律管理什麼,立法中要明確。(3)系統原則。既要有各部門通用法規,如對服務貿易統計、服務貿易從業人員資格規定、外國移民、服務貿易反不正當競爭、服務貿易企業組織等行為的規范,又要有對具體行業的立法,這對我國已開放和承諾開放的行業特別重要。(4)接軌原則。WTO、GATS已確立了世界范圍服務貿易的法律框架,我們應加強對WTO、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准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准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此外要特別注意增加反對外國對我國的服務貿易設置壁壘實行歧視性待遇和不公正貿易等專項條款,使其具有與國際法銜接的效力。
解決我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關鍵是要迅速建立起全社會的服務貿易組織機構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協調小組或委員會,負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業務統計、立法、對外談判和政策協調等事宜。
5、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不同產業的企業,關鍵性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對服務貿易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差距。解決人才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二是開展「海外引智」工程,積極引進人才。三是防止人才流失。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大批外資服務企業的進入,如何防止服務貿易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顯然十分緊迫。否則一邊培養一邊向外輸送,自己的人才問題還是始終難以解決。

7. 我國服務貿易現狀及發展對策

http://www.nova.cn/Browse/ShowDoc.aspx?Code=3-5&Id=2006011010052938006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轉 點擊數:161 更新時間:2006-3-28
摘要:服務貿易正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加入WTO以後,我國服務貿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只有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動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對策

上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發達的程度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並把擴大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於我國服務貿易起點低、基礎差,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服務貿易整體水平差
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32254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3. 6%。與中等收入國家的46%—56%、高收入國家的59%—65%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服務業落後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從總體上看,除旅遊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於逆差狀態。加入WTO後,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2、服務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國服務出口總額中,旅遊服務一直居於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務所佔比重一直在19%左右;運輸服務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為19%。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則是明顯的弱項,1995年這類產業在服務進口額中所佔比重為22. 9%,2001年劇增為52. 4%,是使我國服務貿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務貿易管理滯後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國際服務貿易涉及的行業范圍極廣,國際社會要求一國對其國內的服務業進行整體協調和管理。目前,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行業標准等方面有許多不符合國際慣例。
4、服務貿易立法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後,雖然近年頒布了《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與服務貿易廣泛的內涵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關於服務業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規定主要表現為各職能部門的規章和內部文件,不僅立法層次較低,而且缺乏協調,從而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後,服務業市場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將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1、服務貿易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放寬限制、開放市場是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加入WTO,部分服務行業的市場准入,將不再僅僅受國內有關部門的控制,而是要執行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這將有利於打破國內部分行業的壟斷局面,有利於國內行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使其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2、有利於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不僅僅體現於公路、通信、電力供應等硬體的好壞,越來越多地體現於金融、分銷、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的完備與質量等方面。我國服務業總體上落後,而生產性服務更為落後,這正是外國投資者看中我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服務業的對外開旅,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我國服務業,這將有力地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善我國投資的軟環境,進而帶動國內整個經濟的發展。
3、有利於引入新的服務種類
我國服務業的落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服務種類、品種的缺乏,許多服務領域需要填補「國內空白」。在世界貿易組織劃分的143個行業中,我國商業化的稅務服務、民意測驗服務、信用查詢等行業,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在許多行業,具體的服務領域、服務品種還存在大量空白。服務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進入,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我國服務業發展中的各種空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需要。
4、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參與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全球服務業也在醞釀著世界范圍的調整。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借發達國家向海外轉移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服務業之機,吸引外國投資,改善我國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有利於我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國際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服務貿易出口。
三、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措施
1、優化服務行業結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信息、科技、咨詢、法律等行業,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提高。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如房地產、物業管理、旅遊、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組改造傳統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著重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等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
2、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
改變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准入限制過嚴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准,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市場准入制度。加快壟斷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放寬部分行業市場准入的資質條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還要改革市場准入的行政審批制度,減少行政審批項目。
3、多渠道增加服務業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要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投資,作為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引導資金,主要用於國家鼓勵的服務業建設項目的貼息或補助,以更多地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投入。銀行要在獨立審貸的基礎上積極向符合貸款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
4、加強對服務業的組織領導
進一步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服務業擺到與農業、工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責,為加快發展服務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和完善規范服務業市場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克培.論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前景.四川理工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3).
〔2〕童軍.WTO與我國服務業的發展〔J〕.涼山大學學報.2002,(4).

http://wstgs.com/Article/gllw/gjmygl/200603/1131.html?NOCACHE

論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作者:沈明其 更新時間:2006-2-6 點擊次數:

【內容提要】當前有關服務貿易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自由化以及中國入世後對服務貿易保護政策的研究討論上。本文從宏觀角度來全面綜合論述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和解決對策。主要採用了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概述與論證相統一的方法,通過對我國服務貿易歷年來的進出口貿易額,進出口貿易結構等數據的比較研究,來比較分析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和劣勢的存在。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如完善我國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更新服務貿易觀念,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雙邊和多邊談判,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等對策,來揚長避短,大力發展我國服務貿易,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使之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服務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 服務貿易總協定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一)我國近年來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
如圖一所示,1998-2002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③不斷上升,進口額和出口額也不斷增加,但是始終表現為貿易逆差。由此證明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而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二)我國現行的服務貿易制度狀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頒布實施了《民法通則》、《對外貿易法》、《商業銀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為人們構建起了一個服務貿易基本規則框架體系。這些法律大都參照了大陸法與英美法的相應規定,並按照我國所參與的國際公約制定和實施。
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WTO,進入服務業的民間資本和外資迅速增加,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而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國務院辦公廳於2001年11月轉發了國家計委關於《「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加快服務業的政策措施,這無疑對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其後,中國政府在關於服務貿易的十二大領域中,先後頒布實施了一些相對性政策法規。如,《關於發布港口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字典等八項交通行業標準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現行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非貿易項目售付匯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加強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工作的通知》,《關於對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等等。還有關於開放我國服務市場方面,對零售業,運輸業,電信業,教育業,銀行業等都規定了一定的開放度,逐步實現我國政府對入世所做的承諾。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融入世界服務貿易之中,也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得到更好的發展,依據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就成了我們現在構建服務貿易制度的基礎。所以,我們現行的或者正在擬草制定的,都是從促進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並早日使我國的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場規范與世界接軌的方向發展的。
(三)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世貿組織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貿易情況報告稱,全球貿易額去年增長2.5%,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6.24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4%,服務貿易額達創紀錄的1.54萬億美元。 美、德、日、法繼續保持世界貿易前四強地位,中國則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報告分析認為,2002年全球貿易在企業跨國投資放緩、匯率風險加大、企業及消費者趨於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復性增長,主要歸功於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和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高速發展。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354.22億美元。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出口3256.51億美元,貨物進口2814.84億美元,順差441.67億美元;服務項目收入397.45億美元,支出465.28億美元,逆差67.84億美元;收益項目收入83.44億美元,支出232.89億美元,逆差149.45億美元;經常轉移收入137.95億美元,支出8.11億美元,順差129.84億美元。該表顯示了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國際儲備保持增長,國際收支總體狀況良好。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突出表現是舉世矚目的。而服務貿易必將在這樣有利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濟蓬勃發展。雖然當前受到全球經濟持續疲軟、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政治不穩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約,但是由於中國內部擁有的一個廣闊市場和高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就象往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的突發,一樣可以克服眾多不利因素而保持經濟的持續的增長。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如圖二所示,1998-2002年服務貿易總額構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務行業貿易額構成比例比較均勻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務行業貿易額都相差懸殊,且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占較大比重。因此,不難發現,我國服務貿易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的結構調整,使各大服務貿易行業都可以得到均衡發展。

(二)服務貿易的法律體系、市場體系不完善
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進管理體制的改革,但始終都存在著一些另人遺憾的漏洞,而這些管理體系的瑕疵給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1、服務業的行業壟斷。我國的一些行業如電信,金融,保險,教育具有的強壟斷性,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公平競爭秩序,而且還導致了服務業創新動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國的服務業要適應未來服務業發展開放的大環境,必然要求打破行業壟斷,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2、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務貿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對服務行業里的一些弱勢產業,像數據處理,技術服務,咨詢,專業服務等需要有一些專門的保護政策來應對我國入世後國外相關產業對這些行業的沖擊,使其可以健康成長而不至於夭折。目前,中國政府在電信,銀行,教育等行業制定比較全面保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貿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貿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國服務貿易行業健康發展又可以保證貿易的自由化,就要對WTO的GATS的進行認真研究學習。
(三)服務貿易交易方式落後
現代電子商務在服務貿易領域中,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商業貿易形式和市場結構,影響著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方式,加速了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
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網站1,000多個,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額為3.9億元人民幣,B2B交易額為67.7億元人民幣。存在有各種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業模式,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平台和解決方案,但整體來說呈現自發性、局部性、重復性、缺乏技術創新、缺乏整體規劃性和統一的規范,有很多網站的商業模式是單純模仿國外企業,並不適應中國國情,不利於電子商務的發展。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另外,從中國目前電子商務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網路結構復雜,不同行業、不同網路之間不能互聯互通,各種資源難以充分共享,網路應用落後於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企業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據預測,到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的交易值將超過一點二萬億美元。在未來5-10年內將是信息技術繼續突飛猛進、新經濟高速成長、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也將是中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參與全球化、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不僅僅是基礎經濟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商務模式劃分的問題,而是關系中國在未來信息經濟社會中的競爭力和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四)服務貿易理念落後
我國的服務貿易業,過去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中,受某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和影響至深,因而企業規模小,服務設施差。思想觀念落後,服務質量水平低,難以適應加入WTO後我國對外全面開放的經濟形勢,更難以與國外服務貿易領域里的跨國公司相抗衡。
在我國經濟學理論中,仍把服務定義為服務屬於流通領域,因此服務不創造價值。而這種論述在WTO將服務貿易外延擴大,內涵深化之後,服務項目不僅提供使用價值,有的還創造價值。還有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生活中,服務部門對待客戶有一個統一規矩,那就是一視同仁。為了表示不嫌貧愛富,比如銀行對經濟效益不好,資金留存率低的企業也同樣提供資金放貸等服務,結果往往血本無歸,還陪上人工費,通訊費等開支。而不象國外銀行「看客下菜碟」,對客戶進行細分,既保證了收匯的安全,又滿足了客戶的需求。

三、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若干對策
1、完善服務貿易的基本法律,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為了提高我國服務業的國際地位,必須從提高行業中的競爭程度入手,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業性法規,如商法,金融服務法規,電信服務法規,交通運輸法規,知識產權法規等,注重參照國際條約和國外立法經驗,加大立法力度,理順各種法律法規與服務行業內部之間的關系,使得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法規健全,相互協調,共同形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疏而不漏的有機整體。
2、實現服務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於「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並漸進對外開放。今後中國服務出口的大方向應該是: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兩者並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一般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
3、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的雙邊與多邊談判,爭取更有利的國際環境。我國已經入世,談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國亦為GATS的創始方和起草方。這些都有助於我國的服務貿易談判。我國已於其他各方討論了服務貿易的出價和減讓,在服務貿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慮了總協定的原則和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繼續在互惠互利原則上進行服務貿易談判,就顯的越發重要。
4、更新服務貿易的觀念。首先是對服務貿易概念的更新。服務貿易的定義其實十分廣泛,服務貿易領域創造的價值在每年的WTO年度報告中可見一般。對服務貿易的認識和創新也決定著各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所以我們要克服服務貿易中陳舊,僵化的思想,將「差別服務」⑥走向前台,正確應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潮流,嘗新服務貿易的未識領域。再次就是關於服務貿易的安全性觀念。由於航空,電信,金融,咨詢,廣告的行業直接涉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國家機構要加強安全意識,特別是在我國法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應採取循序漸進,有選擇,有步驟,有條件的開放市場的方針,把關繫到國家經濟命脈,主權,安全的關鍵領域做戰略問題加以處理,實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使之為國家利益服務。
5、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創新服務貿易未識領域。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遊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旅遊資源和勞務資源都是很豐富的,因此,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投入成本較低,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比如說95年我國旅遊收入為87.33億美元;而2000年我國旅遊收入為293.45億美元,比95年增長了336%;2002年我國旅遊收入為357.83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122%。但是,在保持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大這兩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遊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優勢。另外,我們也要優化服務行業的產業結構,要讓新興服務行業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6、有步驟的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於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徵,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國經濟健康穩定的條件下,按照一定比例來開放服務業,保證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全球化,一體化的進程中受益多於不利。
7、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基於網際網路技術所擁有的特別優勢,不論在9.11事件、美伊戰爭,還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發揮了明顯效用,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可以穩步向前發展。而傳統交易模式在面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巨大沖擊時,往往表現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發展中國的網路事業,降低因類似的事件給服務行業和市場帶來巨大沖擊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應對措施。
建設統一的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是中國電子商務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全球化時代的電子商務"專題會議的召開,為全球電子商務專家研究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機制、商業模式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標准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好的技術和產品,我們要大力推廣和應用。

[注釋]
1.GATS就是《服務貿易總協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員方在馬拉喀什正式簽署《服務貿易總協定》,它於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貿易組織同時生效。
2.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是由WTO世貿組織統計和信息系統局(SISD)提供的,並經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此分類表是按照GNS(一般國家標准)服務部門分類法,將全世界的服務部門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
3.1998-2002年的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530.45億美元,550.69億美元,664.61億美元,726.01億美元,862.73億美元。
4.B to B 指企業到企業;B to C指企業到客戶。
5.ISP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縮寫,意為「Internet服務提供商」,這里的服務主要是指Internet接入服務,即通過電話線把你的計算機或其他終端設備連入Internet。
6.差別服務:是指分別出客戶對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情況,對其實施不同的、有差別待遇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盛 斌:中國加入WTO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評估與分析[J],世界經濟2002(8)。
2、肖中明: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特徵與原因分析[J],涉外經濟2002(10)。
3、李善同:凸現新經濟特點——世界服務業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2002(3)。
4、陳憲,程大中:服務貿易的發展與中國的「入世」後的對策[J],外貿經濟 國際貿易,2002(7)。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行業分)[J],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區域性商業服務貿易增長一覽表[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2(10)。
7、鄭吉昌:論國際服務貿易及自由化趨勢[J],國際經貿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構建我國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框架[J],經濟論壇,2002(20)。
9、黃偉:東亞服務貿易的概況及其構成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2(9)。
10、王 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6)。
12、鄧世榮:我國服務貿易承諾表中的市場准入與國民待遇研究[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3(3)。
本文發表於《教育經濟與管理》2004年第七期

http://www2.lunwen5.com/Article/economic/guojimaoyi/1672.html

8. 我國的金融貿易發展趨勢怎麼樣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9. 當代中國服務貿易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服務業發展滯後。目前服務業還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而在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銀行業,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可以經營銀行、保險、證券、租賃等相關業務,它們進入金融市場可憑借雄厚的資金,靈活的經營機制,多種金融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質量來開拓業務,而中部地區融機構則缺乏靈活經營的能力,這增加市場競爭的難度;再次,由於地區、部門分割,企業無法擴大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應,缺乏競爭力。如航空運輸業,當前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競爭激烈,必須具有資本、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運行能力等強大實力,才能生存和發展,而這些是中部地區航空運輸業需大力改進的地方;信息查詢方面,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的服務部門缺乏且規模小,部門間信息封鎖、信息閉塞和信息失真的現象還很普遍。
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結構失衡。總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出口結構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品牌效應;缺乏高素質人才等等。由於起步較晚,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服務貿易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低。從近年來的數據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仍集中在旅遊、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基本結構沒有變化。在品牌效應方面,尚未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品牌。商業企業主要以百貨商店、連鎖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經營方式比較落後,加上家樂福、沃爾瑪等幾家外國大型連鎖商業企業的進入,競爭難度加大。此外政府、企業思變意識仍然不夠,缺乏相應高素質人才。
服務貿易治理體制滯後。獲得服務貿易的具體資料並不輕易,有關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只是從對外經濟統計數據中初步估算出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數額,誤差很大,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摸清中部地區的情況。服務貿易中佔有相對優勢的產業是旅遊業和運輸業,其他行業尤其是信息、會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貿易領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為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不利於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
二、對策,解決方法
1.立足現有的農業、資源、交通、人力等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外資加快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開放,促進發展新型加工貿易。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步伐,更多地承接國際服務和軟體外包,大力促進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和升級。一方面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本地區的投資和商務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沿海接單、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單、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貿易的發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可以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務供給商,進一步提高東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單能力。一方面,更多地以國內企業為主體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能力,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逐步增強自主發展與創新能力。
3.完善服務貿易統計系統,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並培養一批相應人才。在對外開放的服務市場領域實行一定的進入限制,如對服務提供者的數量限制、資格限制等;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在中部地區服務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治理;對中部地區部分服務行業和領域制定產業傾斜政策,在稅收、財政、信貸、人員培訓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以提高其發展和競爭能力而達到保護目的。政府應著手於旨在促使外國開放服務政策市場,為其服務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通過宣傳、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治理機制,為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和問題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券業2016年發展報告 瀏覽:230
世界期貨重大事件 瀏覽:167
雇員受益信託例子 瀏覽:560
贊助金額是融資嗎 瀏覽:647
貸款利率多少現在 瀏覽:37
通達信主力機構買入出貨指標公式 瀏覽:349
股票本金與利 瀏覽:948
海通證券賬戶如何激活 瀏覽:200
民生銀行瑞贏理財安全嗎 瀏覽:947
株冶集團重組嗎 瀏覽:195
人名幣兌外匯 瀏覽:95
上市公司1季度報表披露時間 瀏覽:500
基金證券股票理財 瀏覽:471
上汽集團2013年銷售業績 瀏覽:853
山東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36
60秒操作貴金屬 瀏覽:495
露笑科技轉讓股份會什麼結果 瀏覽:99
招聘投資理財師 瀏覽:505
股票融資融券快到大財優配 瀏覽:174
12萬30天理財產品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