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金融機構需如何轉型
可以預測的是,在「鯰魚效應」下,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無疑會提升金融市場的競爭效率和國際化水平。面對金融業新一輪的開放,國內金融機構真的准備好了嗎?
「從短期的角度來說,外資金融機構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他們的風控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是值得中資金融機構學習的;從中長期的角度來說,外資金融機構熟悉了中國的業務之後,一定會對國內傳統金融機構形成沖擊。」張承惠認為。
據螞蟻金服國際事業群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中國新一輪的金融開放背景下,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將中國的成功經驗推向了金融基礎服務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促進了當地普惠金融的發展,讓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世界。來源:央廣網
㈡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這五大趨勢值得關注
多年來,金融證券機構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營銷方式,如以老帶新,組合營銷,廳堂營銷,電話營銷等。
但是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以及客戶群體的變化,金融行業傳統營銷模式的不足日益顯現,原先的那種粗放式的營銷之路越來越行不通。
一、加速金融數字化營銷迫在眉睫
隨著業務流程的日益繁瑣,在金融產品種類繁多,客戶體量龐大而且客戶需求存在很大差異的當下,員工往往缺少對客戶的需求洞察,壓根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麼,客戶對哪些產品感興趣,員工往往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一個個的向客戶發產品介紹,而無法做到高效的推廣產品和精準化的運營客戶。
盡管行業一直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但是在實踐營銷中,員工往往走的是「以產品營銷為中心」的老路。另一方面,基於中國的國情,員工與客戶的溝通與互動,最終都要回歸微信這一坐擁12億用戶的巨大流量池。一個員工微信里連接著上千個客戶,如何在微信生態中緊密連接客戶,並與客戶輕巧互動?如何靈活匹配產品並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如何打造一個集產品咨詢-查看-購買一站式的整合服務平台?都是金融行業面臨的營銷難題。
二、金融行業數字化營銷的五大趨勢
即使沒有疫情的沖擊,數字化經營也是金融行業大勢所趨,而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新的客戶行為和市場環境正在從根本上重塑數字化營銷,以下五大趨勢尤其值得關注:
1、抓住建設線上營銷陣地的良機,打造一站式線上服務平台
疫情的到來,最明顯的沖擊,是銀行的客戶經理和理財經理,原先他們是以網點為主陣地去營銷獲客,但疫情降低了客戶來網點的頻次,如何通過線上營銷獲客,是各家銀行需面對的難題。金易聯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可以給每個投顧生成一個專屬的一站式線上服務平台,支持自定義個人工作室,達到千人千店的效果。不僅可以讓客戶經理更好地介紹自己,讓客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產生共同話題,製造共情,而且可以快速把市場趨勢和理財產品等信息標准化傳遞給客戶,滿足不同階段客戶需求,讓客戶產生興趣,製造成交機會。
2、從「一次性戰術」到「持續經營客戶」
營銷已經逐漸摒棄傳統的單點擊破、追求短時間曝光的一次性戰術,逐漸轉變為全面的、持續性的,以客戶持續經營為核心,與客戶建立長期聯系為目標的營銷方式。
明顯的趨勢是公域平台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且難以實現「私人化」的情感聯系,金融行業紛紛開始布局沉澱在自有平台、可更低成本獲取且反復使用的「私域流量」,把過去由平台壟斷的用戶「奪」回來,導入自有用戶池,並以「優質內容」作為核心經營流量,以「全員營銷」等創新模式引爆流量,搶占「一人一銀行」的私域時代高地。
金易聯搭建了一個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在線數字化內容平台,在線整合和鏈接各種媒體資源和熱點資訊,為金融行業人員提供適配的多樣化營銷內容素材庫(文章、圖片海報、廣告等),持續地經營客戶關系。
3、從「單向推送」到「以客戶為中心」
營銷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從客戶需求出發的雙向互動。營銷需要關注客戶「在什麼時候,想要什麼」,而不是單向的「我們想要表達和傳遞什麼」。
數字化的精準營銷方式正在崛起,精準營銷的本質在於營銷決策用數據說話。投資顧問可以查看客戶所有的瀏覽行為,他看了哪些產品?對哪個感興趣?投資顧問都可以知道,進而制定對應的跟進策略,下一步推薦什麼樣的產品,從而降低客戶流失率,提高對營銷決策的前瞻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實現個性化的客戶經營。
4、從「圈地為王的封閉運營」,到「對資源要素更充分的流動與組合「
很多金融機構在數字化營銷上存在一大痛點:無法將美好的數字化願景落地,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轉型節奏緩慢。一個典型的現象是,企業從內容的生產、信息傳遞、效果追蹤、管理統計,各個環節都是由單獨的部門各自在做,協同效率低,沒有形成有效的閉環。
而中台式營銷實現了企業管理層、員工、客戶的同時在線,這樣各部門、各層級人員就能有效協作,推廣流程連接到一起,真正讓企業實現推廣有素材,傳播有反饋,分享有激勵,數據有分析,管理有工具,落地有商城及客戶管理系統,讓推廣真正落地,從而實現全員規模化標准化的推廣,同時為企業節省大量的推廣成本。
5、數字化管理平台,全業務場景數字賦能數字化營銷對於營銷管理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對於金融行業的營業部來說,小到一場活動,一個線上的推廣,大到針對一個服務,產品和一個行業推廣,一個部門的營銷業績,都可以變得可跟蹤,可評估,可預測,可考核。所以數字化管理是金融行業數字化營銷轉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使命。
對於金融總部來說,可以查看各個營業部的線索報表、營銷報表、客戶報表、產品使用分析、營銷運營分析及運營管理等數據,而且實時更新,真正實現業務運營動態化、信息共享實時化,幫助總部打造「總部+營業部+員工+客戶」四端一體的數字化營銷管理平台。
三、數字化營銷需從頂層設計開始是高層自上而下的戰略問題
金融行業數字化營銷轉型之所以會不想轉、猶豫不決、躊躇不前,是因為戰略存在不確定性。基於對數字化營銷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
第一個層面,金融行業是高級管理層高度集權的,涉及到資源和組織的問題,更多的情況是由高層自上而下決策。
因而,數字化營銷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高層想不想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戰略問題。
第二個層面,金融機構的運轉是建立在中層的專業性和執行力之上的,一旦涉及資源分配和組織的變化,必然觸動中層的切身利益。即使高級管理層決策了,推進轉型了,但具體執行的廣度、深度還是由中層把控。
因而,數字化營銷必須解決中層的利益糾葛和執行力的問題,如何規避劣幣驅逐良幣,如何有效協同。
第三個層面,是員工的參與度。金融的客戶和市場都來自於一線員工,員工在轉型中能夠獲得什麼?這要解決員工的成就感和獲得感的問題。
金易聯作為金融行業數字化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已經為工行、第一創業證券、長城證券、廣發證券、建信基金等多家金融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想了解更多詳情,可進入金易聯官網查看: https://www.finogeeks.com/solution/swan
㈢ 數字化轉型,傳統金融機構如何「乘風破浪」
數字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增加供給並提升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經驗和經濟理論均表明, 科技 與金融相結合,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推動著金融體系的轉型與變革。上世紀80年代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由手工記賬向電子自動化轉變,實現了跨區域的通存通兌。進入21世紀後,金融機構的網路化轉變實現了業務網上審批、資金異地實時匯轉,推進了金融機構資金清算、風險控制和內部管理效率的大幅提升。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與金融業務開始深度融合,推動著金融機構服務向場景化轉變,也正在推動著金融機構向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如果說金融交易的最大難題是信息不對稱,很容易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 數字技術的最大貢獻恰恰是幫助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尤其是對那些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觸達、難以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 我國數字金融創新在解決普惠金融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獲客難」、「融資難」問題方面,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這個創新對傳統金融機構甚至對世界各國金融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有效供給不足以及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是新興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國在移動支付、大數據風控、網路貸款、數字保險和線上投資等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的創新與成就甚至是世界級的。迄今為止,這些數字金融創新大多是由新型數字金融機構推動的。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與挑戰
下一步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可能會呈現一個新的趨勢,即在新型數字金融機構持續引領創新的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可能會成為我國數字金融的主力軍。 甚至出現 科技 公司與金融機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緊密合作的情形,即 科技 公司為金融交易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金融機構里使用數字技術改善金融服務效率。從業務發展看,數字技術將進一步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業務流程和金融產品結合。比如大數據風控與傳統銀行風控結合,既可以提升風控的精準度,還能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從業務領域看,數字金融將從目前的支付和貸款擴展到智能投服與數字貨幣等新領域。可以說,數字技術改變金融的進程才剛剛開始。
在現實中,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在積極地推進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第一,傳統金融機構主動利用數字技術在服務範式、渠道創新、 科技 賦能和生態構建等方面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第二,傳統金融機構主動借鑒數字金融的一些業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比如學習基於數字技術的大數據風控方法,與傳統風控模型結合,提高風控的效率,尤其是改善對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的服務;第三,監管部門積極應對數字金融發展所引發的一些新問題,利用諸如「我國式監管沙盒」等做法平衡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盡管近年來我國在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融合方面取得了快速進步,我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數字化能力差異顯著,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思維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機構內部跨部門與跨條線之間欠缺有效的協同機制,創新技術人才不足,數據質量和數據治理問題,監管模式和效率難以適應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快速融合的節奏,等等。這些都是當前金融機構進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積極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構建與數字經濟和金融 科技 相適應的金融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及 健康 發展的政策建議
課題組認為,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相融合,是金融發展的規律與自然趨勢,應積極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並遵循順應市場、支持創新和優化監管的原則。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已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這期間,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求較為旺盛,不僅年輕人更傾向於移動支付、網路理財等線上金融服務,老年人、病患者、以及殘障人士也迫切需要「不出門、不見面」就能獲得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這對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課題組提出了以下六條具體建議:
第一,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金融機構實現商業模式及服務群體差異化轉型。 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大數字技術研發與傳統金融業務的融合,提高服務效率。中小金融機構應注重與金融 科技 服務平台合作,明確差異化市場定位,更多向數字零售銀行轉型,運用數字化技術控制運營成本、提高風控效果、擴大服務客群范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金融機構建立差異化、精細化分工合作,優化金融業產業鏈格局,擴大金融服務群體,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第二,加快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這可以包括在全國范圍內鋪設5G網路、完善智能身份識別系統包括金融機構遠程開戶以及搭建統一的數據平台等。
第三,加快數據立法,加強針對數據使用與數據隱私保護的綜合治理。 一是重點解決數據攜帶的問題,只有個人可以攜帶大 科技 平台上的數據,才談得上大數據。但與此同時,也必須保護大 科技 平台的利益與積極性。二是保障市場競爭,避免形成大 科技 平台贏者通吃的局面,增強數字金融業的活力,保護消費者利益。
第四,積極創新金融監管工具,藉助監管 科技 助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一是利用「監管沙盒」的機制,為金融 科技 創新應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測試環境。有條件地試驗新的業務模式、技術流程及金融產品,成功了再推出到市場上。二是考慮到數字金融風險傳播快、傳播廣、構成復雜的特點,積極發展監管 科技 能力,與傳統的信息披露、現場檢查等手段結合,更好地識別並處置金融風險。
第五,適時推進金融 科技 、監管 科技 和數字金融產品的標准建設,促進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的合理平衡。 一是要積極研究並適時制定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相關標准;二是針對這些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催生的新的商業模式、新業態,加快完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標准,充分發揮金融標准在創新推廣和風險管理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第六,改革監管框架,盡快由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重視行為監管以加強數字化轉型中的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 金融綜合經營以及數字 科技 與金融活動進一步融合,是目前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金融機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我國應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審慎監管、行為監管相結合的同時,逐步構建綜合性的金融監管框架,應對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趨勢。
㈣ 金融科技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與變革
第一部分
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如何理解金融科技?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由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 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
波士頓咨詢《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2017的定義:科技與金融融合為金融行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更多人群、提升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科技如何分類?
金融科技分類尚無一致的標准,依據監管政策文件分類,中國金融科技的分類包括:移動支付、網路借貸、數字貨幣、互聯網保險、股權眾籌、智能投顧。
1. 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金融科技首先是以美國和英國為起點在海外興起的,興起的原因有如下三點:
(1)2008年金融危機後,傳統金融機構遭遇信任危機。
(2)「千禧一代」的互聯網原住民成為消費主力。
(3)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自2009年初,國際媒體對」金融科技「的報道累計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3年至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為寬口徑投資形式,投資規模增長5.9倍。
可見,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大熱的發展趨勢。
2.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狀況
中國現已成為金融科技的第二大市場。 2013年至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的投資規模增長159倍,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全球水平。尤其在移動支付和網路借貸兩個領域,中國已是全球金融科技中的佼佼者。
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中國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點驅動因素:
(1)金融需求。根據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體系的人口佔比和信用卡持卡人數佔比的數據分析可知,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的覆蓋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2)技術發展。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
(3)監管政策。政府對金融科技持開放和鼓勵的政策,在支持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研發創新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於金融風險的監管
3. 中美金融科技早期發展的不同模式
第二部分
金融科技對於傳統銀行業的「破壞性創新力量」
目前,一些基於金融科技的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和業務領域都從C端和B端進行切入,開始深耕金融服務的新場景。
1. 以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為例分析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三大關鍵能力
2018年,螞蟻金服融資140億美元,市場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約有8.7億名活躍用戶,國內活躍用戶數量5.52億名。管理資產規模達2.2萬億元,余額寶資產1.5億元。
螞蟻金服的產品之一「花唄」的業務和傳統銀行信用卡的業務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三個關鍵能力。
首先,是獲客來源方面。「花唄」通過支付寶和淘寶進行流量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獲客的成本,提高了吸引客戶的效率。
其次,是用戶體驗方面。「花唄」通過在支付寶中鏈接多個場景,比如淘寶購物,電商平台消費,線下支付等,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感灶汪。
最後,是風控方面。「花唄」基於各耐老類大數據建立了風控模型,具體到個人即為螞蟻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
「花唄」就是在這三個關鍵能力的驅動下,運用科技豐富應用場景,提升數據積累和運用,並通過流量導入和數據分析來實現對長尾客戶的覆蓋和黏著。
2.以成都「新網銀行」為例簡析新興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模式
新網銀行自稱為一家「 有銀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公司員工70%為IT人員,無線下網點,全為線上服務的形式。該公司只提供一款小額的消費貸款產品,該產品7天24小時全時段在線,且90%借款人無信貸記錄,同時也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的風控模型。以這種模式在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後,新網銀行的業績穩步提升,不良貸款的比率僅佔0.48%,是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1/4;營業成本也十分低廉,每筆貸款小於20元。
3. 以消費金融為例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基於以上兩個案例的分析可知昌辯升,新興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不僅是提供了新型的產品,更是創新出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
金融科技公司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風控、身份識別等底層技術,可以形成精準的客戶畫像。在此基礎上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結合消費的場景,保證更高的用戶體驗,甚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因此,可以歸納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有如下不同。
4. 對傳統金融業的威脅
金融科技提供的服務擁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用戶體驗;金融科技可以帶來新的用戶、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模式。
麥肯錫2017年關於全球數字化銀行戰略實踐和啟示的分析報告中統計了1700家銀行業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戶定位和產品,調查數據顯示,這些金融科技公司涉足了客戶分類和產品業務分類的各個領域,基本上所有銀行業務都涵蓋。
這些金融科技銀行領先傳統銀行的成功經驗,無疑都在沖擊著傳統機構的發展,督促著傳統金融行業的進一步革新。
第三部分
傳統銀行如何轉型與變革
面對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傳統銀行的主要應對措施就是進行數字化轉型。全球多家數字化銀行都將自己的戰略目標調整為推動傳統業務的數字化進程。
1. 中國傳統銀行的數字化轉型
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我國的銀行體系相關。
在我國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
作為先鋒企業的是股份制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而後跟進的是國有銀行及小部分股份制銀行,如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
最後跟進的則為餘下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如寧波銀行、常熟銀行。
2.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舉措
(1)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金融信息雲服務,實施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2)與科技公司合作。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投行,與科技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3. 以招商銀行為例分析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招商銀行在我國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道路中,走在最前列,從成立初始,便重視科技發展。
(1)戰略轉型目標。2017年,招商銀行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轉型目標,即打造金融科技銀行。該目標從以下三點進行落實:
1)科技投入。2018年,招商銀行的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2.78%;2019年,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的3.72%,在整個銀行業都是首屈一指的。招商銀行甚至在2018年的年報中將「科技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值高於3.5%」列入公司的章程。
2)組織架構。招商銀行過去幾年將零售金融這個業務部門進行重組,旨在架構靈活的創新團隊。在整個架構中,尤其強調在IT開放方面,採用「傳統+敏捷」的開發模式,從而使IT部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據化能力支持前端部門實現快速迭代,繼而提高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3)組織文化。招商銀行著重建立開放、扁平、包容的互聯網創新文化。
(2)零售業務的大力發展。招商銀行被稱為「零售之王」,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打造「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款App,根據2019年招商銀行年報數據顯示,這兩款App的月活躍用戶(MAU)達1.02億,實現了92%的客戶流量和80%的個人金融產品銷售。招商銀行通過這兩大App實現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鏈接場景,加速產品的迭代。
4.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及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挑戰不僅是在某一個業務、產品和渠道的變化,而是整個思想的變化,是一種整體的轉型。
要做到從原有的產品思維(業務分割、渠道分割、垂直型組織、內部IT系統、考核指標面向產品、風險文化)向用戶思維(場景搭建、渠道協調、敏捷性組織、數據中台、考核指標面向用戶、創新文化)改變。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VUCA時代,因此傳統金融行業就要針對這個情況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因此要確定如下幾點:(1)如何打造敏捷性組織;(2)如何營造創新文化;(3)轉型的方向與路徑;(4)創新中的風險與管理。
5.金融體系面臨的新風險
(1)偽科技金融風險。
(2)風控模型有效性風險。
(3)隱私侵犯、數據濫用風險。
(4)不確定性風險。
6.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
(1)平衡創新與規范。
監管強調風險管理和規范,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又要鼓勵創新。因此我們要實現從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從區域監管走向跨區域、跨境監管;從事後監管走向事前事中穿透式監管的轉變。
(2)消費者教育與保護。
要做到加快金融科技的相關立法,保護數據的隱私權和歸屬權,實現大數據的使用、透明和公開。中國可以借鑒學習海外的經驗,比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加強數據保護立法,提高消費者數據權益保護意識。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於2019年發布了《數據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四部分
疫情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1. 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
(1)政府出台相關政策。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中國銀保監會2月15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2020)15號文,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路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序等電子渠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探索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探索發展非現場核查、核保、核簽等方式,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應賠盡賠快賠」。
(2)各大銀行提供線上業務。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大而全的線上服務;中國農業銀行對於線上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接入等。
(3)產業金融數字化。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成為了行業的廣闊前景。產業金融從原來傳統銀行的公司業務發展到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延伸至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再到以企業經營性流動資產和經營性固定資產數字化為基礎,利用物聯網、區塊鏈、雲平台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的產業數字金融。
2. 威脅:銀行業內分化加劇
(1)對金融業整體業績的影響
1)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2)資產質量壓力增大;
3)利潤增速下行;
4)行業內分化。
(2)對中小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的威脅更大
1)更大的業績下滑壓力;
2)金融科技投入不足;
3)金融科技人力不足。
第五部分
結束語
最後伊教授引用了田惠寧行長的一句話:「面對危機,積極擁抱變化,快速試錯,快速學習,快速進化,才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法論。」不論是對於銀行、企業、組織,還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應該都適用同樣的道理。
——《伊志宏教授講座實錄》
㈤ 金融行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
產業數字化已成未來產業發展大趨勢,勢在必行。中大咨詢專家認為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深挖潛能,實現決策管理的數據驅動。金融機構要懂得利用產業數字化數據量龐大、信息化程度高、數據管理集中化等特點,用數據驅動管理,實現快速科學決策。
第二,開拓創新,加快運營機制的敏捷重塑。金融機構IT系統要從以賬戶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以場景為中心的運營模式轉變,構建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金融運作體系。
第三,與時俱進,聚焦業務模式的智慧再造。要與時俱進,金融行業可以基於雲計算平台和全局統一客戶視圖,實現線上線下信息互通共享,打造高效融通的全渠道服務能力。
第四,多向賦能,推動生態體系的協同共建。要聯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共生,建立相互連通、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數字生態網路,打造金融數字化綜合性服務平台。
第五,披堅執銳,強化風險防控的科技武裝。金融行業事關經濟發展,其安全性乃重中之重。要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以技術防控風險,全面提高金融業風險抵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