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公司轉實體必要性

金融公司轉實體必要性

發布時間:2023-12-26 18:32:38

『壹』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為什麼經濟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經常發生。以股票市場為例,1998-2000年美國新經濟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從一千六百點最高漲到五千點,而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股票市場的這種現象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其結果是,十幾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回到歷史高點。

債券市場也是如此。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長達六、七年的時間里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導致次級房貸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發近百年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場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

外匯市場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目前每天全球外匯交易量約為五萬億美元,2013年全年預計達到一千四百萬億美元,但其中真正為了滿足貿易需求的交易還不到1%。這樣的市場顯然不夠合理,外匯市場已經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國也出現了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2008年以前,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致匹配。之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明顯背離,銀行資產的增量高於名義GDP增量達26%。同時由於金融深化不足,銀行又忽略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約占經濟總量的60%,就業人數的75%,上繳利潤的40%,但是獲得的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總量的18%。

影子銀行的增速更為驚人,2007年至今,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倍,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近14倍,很難說影子銀行的這種增速匹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債務規模的快速膨脹為未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一定隱患。據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統計,中國目前整體債務規模(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佔GDP的比例約為22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看,隨著經濟體的逐步成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債務會逐漸積累,因此成熟經濟體的債務水平較新興經濟體略高。而我們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興經濟體前列,意味著提前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保險資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賠付率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保險公司追求自身利潤的增長,而不是盡力提供真正的保障。過去十年,我國名義GDP增長了4倍,外匯儲備卻增長了9倍等。以上現象均說明,我們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

造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委託代理關系問題。理論上,金融體系應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實際經營管理中,由於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金融機構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目標差異,往往導致行為錯配,出現金融機構背離實體經濟利益的情況,甚至給實體經濟製造麻煩。這就是委託代理關系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二是外部性問題。金融活動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響。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金融體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優質的小微企業無法發展壯大,滿足社會需求。這是因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規模大,信用狀況穩定,從貸款收益和風險的角度考慮,往往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但它們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成本並沒有納入金融體系的考核。小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損失的社會效益也不會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對稱。許多市場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有時很難深入了解企業的准確情況和真實需求。比如,對歷史較短、規模有限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很難充分掌握其經營變化和信用狀況等信息,因此不敢輕易發放貸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的問題;二是由於金融創新的推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常常無法准確把握這些產品復雜的結構和風險。2008年,中信泰富跟銀行簽訂累計期權合約的初衷是對沖匯率風險,但由於對產品的結構和風險認識不足,最後導致巨虧。

四是不完全競爭。由於政府管制較嚴、技術壁壘較高、前期投入較大等原因,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後,市場競爭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壟斷。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往往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必然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從而離實體經濟需求越來越遠。

五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非完全理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有效,市場有效的基礎是參與者要理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金融市場與其他要素市場相比有一個不同的特徵。勞動力、商品、土地等市場交換的標的是實物要素,但在交易過程中受制於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可獲取性,因而交易活動容易受到控制和調整。而金融交易的標的本身就是資本,即貨幣。由於交易活動的標的和媒介合為一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調節和控制,加上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們不理性的行為驅使下,極容易造成金融體系自我膨脹,脫離實體經濟運行,最後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如何解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些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呢?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行業對經濟體系的運轉至關重要,應該像監管水、電和煤氣等公用事業一樣,對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要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在優化自身效益的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預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不能僅以利潤率為考核目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過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為解決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問題,要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避免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自我繁榮和發展。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市場參與者信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整理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並且讓這些信息更流暢地匹配起來。通過運用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好地辨識出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特徵,從而對其信用狀況合理評估。互聯網還有助於借貸雙方利益捆綁。例如,由淘寶提供貸款的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依賴淘寶的賣家,通過這種信用質押,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淘寶和商家的利益捆綁。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壟斷,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服務,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邊際效用有限,還會增加運營成本,大型金融機構從經濟上沒有動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服務。所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我們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他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最後,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過低將助推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繁榮和膨脹,還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金融市場中有很多聰明的頭腦,他們原來是物理、化學或數學專家,最後都加入到金融交易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中來。如果把現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日均五萬億降到一萬億,估計不會對實體經濟的用匯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但能解放出不少寶貴的勞動力。這些原本參與外匯交易的聰明人,如果能轉而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創造,將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貳』 金融對於實體經濟意味什麼

當前中國仍以實體經濟為主,並對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金融業能夠提供便利的經濟服務,在扶持經濟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階段,處於較困難的過渡階段,表面上看經濟形勢相對穩定,然而實體、虛擬兩大經濟間的矛盾還有待解決,就世界經濟發展視角而言,世界經濟發展不平穩,呈緩慢恢復態勢,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挑戰來自方方面面,應當避免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一、金融服務中國實體經濟存在的弊端
(一)宏觀角度看實體經濟效益不佳
在中國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由於受金融風暴和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資金鏈脫節、成本上升及產能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經濟效益逐漸下滑,中端產業和低端產業尤為顯著,規模較小的企業也同樣屢屢受挫,無法及時調用資金,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遭遇訂單荒,矛盾日益凸顯。對於實體經濟,產量迅猛下跌,價值提升速度也減緩,而且盈利能力欠佳,產業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二)產業空心化局面的出現
實體經濟在運行中面臨著各方的壓力,如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影響,再加上通貨膨脹率較高和泡沫現象,實體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具體體現在人力和物力成本不斷增加,企業產品形式單一,趨於同一化,缺乏個性,眾多企業紛紛效仿,尤其是那些非大型企業和非高端產業,可謂是頻遇困境。金融資本同實體經濟分離開來,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三)虛擬經濟占據金融扶持比重
目前,我國正實施信貸收緊政策,金融行業可釋放的信貸資金量呈下降趨勢,造成實體產業運行十分艱難,其中規模較小的企業尤為顯著,其很難通過銀行獲得貸款,於是民間金融逐漸產生,幫助中小企業實現了資金的順利周轉。鑒於虛擬經濟能夠獲得金融支持份額,一部分金融資金會流向這些領域,若資金鏈出現脫節,將會造成很大風險,實體經濟將遭受嚴重打擊。
(四)大批實體企業走向虛擬經濟市場
中國虛擬經濟的優勢日益凸顯,回報率很大,導致很多實體企業由實體經濟走向虛擬經濟,加入到炒房地產、期貨及債券等的隊伍,藉助暗箱操作來謀利。表面上看是一派繁榮景象,但背後卻存在著很大的危機。
二、金融服務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制約要素
(一)高回報率深深吸引著投資者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中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並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將眼光投向具有高回報率的投資項目,一味地強調盈利,心浮氣躁,一心想著發財,將誠信合法拋之腦後,這種浮躁滲透到生活各個層面。此外,當代很多企業家難以做到實至名歸,缺乏健全的創新管理機制,產品形式趨於同一化,導致實體產業基礎不牢固,金融資本逐漸與實體產業脫節,且這種局勢越演越烈。
(二)實體經濟的金融水平受金融體系影響
實體經濟的金融水平受金融體系影響,一方面體現在貸款規模上,另一方面體現在融資結構上。就金融就貸款規模而言,行業和民間資金的參與度均有待提高,參與度的缺乏制約著貸款規模的發展。此外,不滿足貸款的基本要求,信貸配套抵押體制尚不健全,迫使中小企業陷入僵局。
就融資結構而言,直接、間接融資比重應持平,而目前存在比例失衡現象,在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絕大部分為間接融資,比重相當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資源配置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金融制度落實不到位
缺乏健全的金融制度將阻礙我國實體經濟的總體運行效率,一些發展不錯的高端產業和大規模企業搶佔了很大比例的金融份額,使那些非高端產業和非大型企業面臨窘境,因遭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這些企業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盡管我國在金融制度中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戰略,然而支持策略並沒有切實落實到家。
(四)實體企業效益空間收窄,缺乏扶持動力
實體企業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實體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發展模式,以更好的節約成本,於是轉向了經濟發展較為遲緩的地方,且擁有充足的資源,經過一段時間,發達區域的經濟開始衰退,這種失衡狀態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出現。
(五)虛擬經濟高回報率吸引金融支持
當前中國虛擬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由於具有高收益的特性,搶佔了金融支持份額,實體經濟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這樣下去,形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局面。
三、金融扶持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的方式
(一)加強金融市場體制建設
建立健全的體制是保證一切有序開展的基礎,金融體系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包括市場參與者、交易手段、資產及政府的管制等,必須確保各因素保持平衡發展狀態。加強金融市場體制建設,在制度上要降低准入門檻,落實對內和對外兩個開放,實行國家干預政策。此外,還要走向國際化,吸取國外先進的金融制度策略,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秩序。
(二)大力開發新型金融產品
就中國金融而言,專門為實體經濟提供的服務方式和規模已大致成型,我們應當從金融產品入手,加大開發力度,這對新興行業尤為關鍵,深入分析實體經濟的特性,並據此建立科學的效益空間,同時按要求收費。通過各種手段推出各類金融衍生品,推廣衍生品類型,加大收益金融化步伐。
(三)調整金融信貸制度
金融信貸制度尚不健全,我們應當結合各地區的經濟形勢,制定符合當地需求的金融扶持制度,這點很關鍵,這就要求制度必須存在差異化,不能一刀切,涉及分類管理、危機防範、資金定價及產業項目准入門檻等。資金活動存在周期性,因此應當加大資金賬戶的監督力度,確保資金的周轉順暢,同時還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預防信貸危機。
(四)大力引導金融資金轉向實體經濟
根據上述的闡述,可知我國現階段虛擬經濟佔有絕對優勢,搶佔了很大的金融扶持份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核心領域和較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具體方案如下:第一,明晰金融資金流向,了解投資方向,嚴控投資份額;第二,根據地區特點逐步提升實體經濟水平,將第三產業作為中國西部區域發展的重點,對於東部區域,應當將戰略產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第三,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嚴格遵守客戶准入規范,實行聯戶營銷,加大開發力度,使金融服務起到應有的功效,有側重點的對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扶持。
(五)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有待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信貸制度也需要改革,這就給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帶來了借貸困難,企業難以確保自身能夠具備足夠的發展基金,這種情況下,民間金融出現了,為他們帶來了光明,有利於中小企業突破窘境,然而由於價格雙軌制的實施,我國銀行市場性和競爭性的缺失,而且政府部門始終嚴把著利率,使得民間金融存在著許多弊端,在利率水平上,民間金融遠遠不如規范的金融部門,與其相差甚多。
四、結語
實體經濟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把控著國民經濟的命脈,鑒於此,我們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體系,提升直接融資的比重,控制融資費用,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產業的效率,從而確保中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

『叄』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意義

根據網路文庫資卜盯料顯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意義:1、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金融還能夠促螞肢進社會的生產效率和技術創新。
3、金融還能夠促進社會的生產效率和技術創新。
4、金融能夠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於金融機構能夠提供足夠的型物和支持,企業可以開展更多的生產活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肆』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因如下:


1、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從資本的逐利性角度來講,只有產業鏈完善了,產業集群形成了,對資本才有吸引力,建議對清遠傳統優勢支柱企業,如陶瓷、水泥、有色再生金屬等,採取聚集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方式,提升競爭力,以不斷增強產業對資本的吸引力。

2、是加大對引進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於近年來新進金融機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引導其將資金投入到促進清遠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域,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除鼓勵外來金融機構來清遠設立機構外,還要建立對應的約束機制,例如設定存貸比、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等年度考核指標,促進其加大對清遠經濟的支持力度,對於年度考核不達標的機構,限制其在清遠地區的後續設點。

3、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大區域金融輻射,拓展資金。更多資訊來源炎黃財經

『伍』 [論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對實體經濟

一、金融為何要服務於實體經濟(一)金融本身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基本特點是“以錢生錢”),其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社會資源進行有效余兄配置的一個平台。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能夠引導社會上龐大、分散和無序的資本自動流向那些最有效率的產業和企業,從而產出最大的生產力。
(二)中國當前最引以為傲的資本,依然是我們“世界工廠”的地位
這個名詞明確告訴我們,無論是經濟的增長率還是勞動力的就業率都仰仗於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而金融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支持。第一,活躍的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巨大的融資平台,滿足實體經濟的資金需要,使企業獲得長期資本,確保企業的生產動力。第二,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發行交易公司股票或債券等虛擬資本,作為發行主體的企業能夠籌集到常規積累難以在短期內獲得的充足資本,並帶動技術、勞力及其他自然資源的配置,通過產權重組和股權的置換、分割、減持、購並等虛擬資本的運作,優化企業的產權組織結構,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第三,分散市場主體的經營風險。通過資本運營和企業產權制度多元化重組等與虛擬資本相關的運作,控股企業的資金會更加雄厚,決策的透明化和科學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伴隨著資產證券化進程的加快,從而不斷增強避險和抗險能敬判力。
(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實現金融業長遠發展的保證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金融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其長遠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實體經濟。從銀行和證券業的角度來看,我國銀行的盈利模式依舊依賴於傳統的利差盈利模式,商業銀行貸款主要還是面向實體經濟中的眾多企業。因而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企業的盈利狀況決定了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決定著銀行的利潤。股票和證券市場更是直接產生於企業的融資行為,以股票、債券為代表的有價證券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企業的未來收益和社會貨幣的信用狀況。宏觀經濟形勢好,實體經濟越發展,企業的經濟效益就較高,貨幣信用狀況就比較寬松,利率水平也會比較低豎稿襲, 證券市場的行情就會比較紅火;反之,證券市場的行情就會比較低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金融是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的。
二、當前我國金融不能充分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因
(一)資本總是逐利的,對於金融業來說,不必通過巨大的勞動就能獲得超額利潤是最大的追求
與虛擬經濟相比,實體經濟往往投入成本較高、產出周期偏長、利潤空間有限,從而不受金融業的重視。在虛擬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金融業越來越顯示出脫離實體經濟的傾向。金融精英們通過創造金融衍生產品等各種投機行為,獲取了天價的利潤,同時又完全割斷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聯系。金融投機就像吸血行為一樣將資金帶離實體經濟,當大部分資源都流向虛擬經濟時能夠用於實體經濟的資源自然就相應減少,實體經濟就失去了循環發展的動力。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金融業過度逐利的反例,值得各國政府警覺。
(二)當前中國的金融業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分配錯位的問題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炒”,還有眾多壟斷性的國企財大氣粗;另一方面卻是眾多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嗷嗷待哺,溫州金融危機倒下的眾多企業就是鮮明的例證。這個問題的源頭就在於中國畸形的金融體系。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時期,金融業也不可例外帶著轉軌的特徵,一種計劃體制和市場經濟混合的特徵。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承擔著為國有經濟輸血的功能,又處在行業的壟斷地位,行政力量取代市場成為資本的主導,利率的非市場化確保國企以極低的利率從銀行取得貸款和銀行獲取暴利;另一方面卻是眾多中小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不得不承擔比民間***還要高的利率。例證就是2011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5%,而1—3年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這當中就有高達3%的利差。而這個利差是由國家規定的,國家給銀行較高的利差,銀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就可以賺更多的錢。在資金緊張情況下,銀行議價能力提高,資金市場進入賣方市場,為獲得有限的信貸資金,中小企業還必須被迫接受利率高達30%-50%的上浮幅度。盡管如此,銀行信貸資金仍然主要流向了政府投資的項目和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貸大戶、貸壟斷”現象突出,中小企業借貸環境並未得到根本改善。
(三)金融業之所以不能充分服務實體經濟,最根本的源頭還在於我國金融制度建設的落後性,金融行政壟斷力量強大,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我國金融壟斷最大問題便是銀行業的壟斷,而銀行的壟斷實際便是行政權力的壟斷。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國有控股的銀行資產占國內90% 以上的份額,存款、貸款比重分別在80%和70% 以上,企業獲得資金必須從這些國有銀行借貸。聯繫上面論點也就不難發現,中國的金融業為何不能服務好實體經濟了。如果說銀行業的壟斷還只能說是抽象行政壟斷,那麼證監會、銀監會就是赤裸裸的具體行政壟斷。證監會發審委的股票發行審批制度就是最大的行政壟斷,發審委如何審查那些動輒部級的超級國企,只能利用其手中的權力來阻止中小企業上市,使眾多效率低下的國企用天價股圈走股民的血汗錢。目前中國的G D P和就業當中有2/3以上是由民營和外資企業貢獻的,國有企業僅貢獻了不足1/3,眾多中小企業因為IPO審批制度失去了從證券市場上融資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證監會的行政壟斷對於實體經濟根本就是百害而無一利。這個根源性的問題不解決,金融便不能充分服務於實體經濟了。
三、金融業改革措施
(一)金融業改革最根本在於打破國有金融的壟斷,依靠體制內外金融制度的調整
1.體制內金融制度的調整。第一,應該建立健全我國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我國目前的政策性銀行僅有3家,遠遠不能滿足眾多行業的融資需求。應當根據新的經濟形勢,設立新的政策性銀行。第二,國有商業銀行應當加快自己的市場化步伐,完善銀行監管法規,通過組織體系重構,內部管理強化,使國有商業銀行追趕市場經濟的步伐。第三,取消發審委,取消IPO審批制度,使符合條件的企業都可以通過股票市場進行融資。
2.體制外金融制度的改革。第一,應該建立民間資本的內生金融機制。放開民營銀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第二,積極支持金融組織創新,建立與完善我國國有融資體制外金融組織體系。一是實行有差別的金融機構設置管理制度, 適當降低設置區域性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條件,大力促進各類金融機構的發展。二是積極支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如城鄉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以彌補國有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空缺。三是引進外資銀行及興辦中外合資銀行,增加金融市場競爭機制。第三,擴大上市公司規模,擴大企業證券市場的規模。
(二)緩解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實現利率市場化,減少管制存貸款利率在金融市場上的比例
將利率決定權下放給銀行,銀行圍繞著服務實體經濟,優化服務和信貸結構,根據企業的信用和發展狀況,評價風險結構,通過不同的風險定價體系,向企業發放不同利率的貸款。
(三)民間融資已成燎原之勢
央行的一份 調查報告 指出,2010年,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存量已超過2.4萬億元,占當時借貸市場比重5%以上。以溫州為例,溫州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在這種情況下“堵不如疏”,國家應當承認民間融資的合法地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民間融資透明化,同時進行適度的監管,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減低民間借貸潛藏的信用風險,確保資本充分服務於實體經濟。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應該以實體經濟為根本,金融業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大力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來,中國經濟也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煙台研究院)

閱讀全文

與金融公司轉實體必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通證券賬戶如何激活 瀏覽:200
民生銀行瑞贏理財安全嗎 瀏覽:947
株冶集團重組嗎 瀏覽:195
人名幣兌外匯 瀏覽:95
上市公司1季度報表披露時間 瀏覽:500
基金證券股票理財 瀏覽:471
上汽集團2013年銷售業績 瀏覽:853
山東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36
60秒操作貴金屬 瀏覽:495
露笑科技轉讓股份會什麼結果 瀏覽:99
招聘投資理財師 瀏覽:505
股票融資融券快到大財優配 瀏覽:174
12萬30天理財產品 瀏覽:964
華潤集體股票 瀏覽:683
macd指標詳解圖解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743
融資租賃的財務報表是什麼 瀏覽:171
王紅飛股票 瀏覽:884
近幾天匯率美元 瀏覽:217
貴金屬紀念幣首次發行 瀏覽:471
股指期貨是t加0嗎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