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

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

發布時間:2024-01-29 08:01:22

1. 中國已有12家銀行入選全球50強嗎

2018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其中,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位居榜單前四位;全球銀行1000強前50榜單中,12家中國地區的銀行入榜,在前50榜單中佔比24%。

「走出去」的同時,中國銀行業也在不斷「引進來」。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個,分布在70個城市。同期,外資銀行在國內資產總額3.24萬億元,比2001年增加10多倍,佔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1.3%,外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7.83%。

入新時期,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透露,中國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等。今年4月的亞洲博鰲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宣布了12條金融業開放的措施。

從宏觀層面看,金融開放會表現出化壓力為動力的效果,目前中國金融業抗擊能力較之前好很多。不過,金融開放可能會對小型金融機構帶來一定影響。「小型金融機構可以尋求新的渠道,以銀行為例,可以瞄準小微企業、地區城市來化解一線城市的不利影響。」北大國發院副院長於淼傑此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

2. 中國金融保險資產佔比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 2020年底金融機構總資產逾353萬億,這釋放出什麼信號

2020年底,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530,000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就是泛指那些在市場上從事證券投資,股票投資等各方面投資方式的投資機構,他們的錢不見得都是他們自己的,但是這反映著投資行業的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

不要貿然去投資,也不要受到市場熱度的影響,別人投資的你得看看人家為什麼投資,如果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就跟著別人投,那最終你都不知道人家什麼樣的程度需要賣掉。比如說你選擇指數基金20%~30%的市盈率的時候,你可以入手,你等到他什麼時候出呢?理論上來說到50%~60%可以出那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到50%以上就有風險了,你百分之四十幾的時候出掉就不錯,收益率能夠保證在百分之15左右,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小技巧,不見得適合於所有投資。

4. 四大行每年給國家提供多少財富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1年四大行實現營業收入合計超過3萬億元,達30106億元;凈利潤合計11234.19億元,相當於日賺30.78億元。

3月30日,四大行2021年年報披露完畢。2021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多重考驗後呈現出持續穩定恢復的態勢,銀行業尤其是國有大行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業務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業績也錄得近年來新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1年四大行實現營業收入合計超過3萬億元,達30106億元;凈利潤合計11234.19億元,相當於日賺30.78億元。與此同時,四大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不良率全部下降,撥備覆蓋率全部提升,風險抵禦進一步增強。

3月29日、30日兩天,四大行也陸續召開業績發布會,一眾高管出席回應投資者關注關心的問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業績高增原因及展望、近期及全年信貸投放目標、資產質量變化、凈息差走勢、普惠金融增長規劃等問題。

工行:多項指標保持銀行業首位,助力穩定經濟大盤

財報顯示,2021年工商銀行(601398.SH/1398.HK)在收入規模、利潤總量、資產規模、存款規模方面均保持全球銀行業首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60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凈利潤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撥備前利潤6275億元,比上年增長5.5%。資產規模為35171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5%;存款總額26441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2%。

與此同時,工商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1.42%,比年初下降16BP,降幅創近年新高,基本恢復到2019年水平;逾期額和逾期率實現「雙降」,逾期貸款率1.23%,逾期不良剪刀差-385億元,連續7個季度為負,創歷史新低;全行關注貸款率比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

據了解,工商銀行通過加強對新增融資的准入篩查,把好信貸的准入關,對風險貸款做到了早預警、早識別、早干預、早化解,系統排查和治理重點領域、重點客戶風險,做實、做細風險管控。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持續加大對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處置不良貸款超過1900億元;嚴格撥備計提,2021年撥備覆蓋率205.84%,比上年末提高25.16個百分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需要金融進一步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水平。面對新情況新要求,工商銀行行長廖林在業績發布會上分享了該行2022年信貸投放思路。他表示,今年工商銀行把支持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靠前發力、協同發力、精準發力的總體思路,推動投融資在增量上適度增長,總量上結構優化,存量上結構調整。「我們有能力繼續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在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工商銀行副行長張文武也在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工商銀行將繼續從服務實體經濟和全行經營發展大局出發,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管控的關系,以高質量風控助力高質量發展,確保資產質量平穩可控。

在具體工作方面,張文武介紹:一是提升信貸經營績效,持續加強對國家重大項目、製造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金融、鄉村振興等領域的金融服務,不斷增強投融資與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夯實資產質量長期優化的基礎;第二,強化重點領域風險精準化解,抓實重點領域貸款的精細化風險管理,加大重點分行、重點區域資產質量攻堅力度,推動重點領域的資產質量整體提升;第三,加快推進信貸管理的創新賦能,發揮科技硬實力,推動風險監控智能化和數字化升級。加大信貸專家隊伍建設和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提升,為信貸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農行:縣域貸款達6.2萬億,施以援手實現互利共贏

農業銀行(601288.SH/1288.HK)年報顯示,2021年該行業績表現亮眼,穩健增長勢頭不減。截至2021年末,總資產突破29萬億,達290691.55億元,較年初增長6.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217.46億元,增速為9.5%;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2411.83億元,增速為11.7%。

從資產質量情況看,農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率逐季下降、撥備逐季提升,風險抵禦能力不斷加強。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43%,比上年末下降0.1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99.73%,比上年末提升33.53個百分點。先行指標也繼續向好,逾期貸款和關注類貸款均實現「雙降」,逾期貸款率為1.1%,比年初下降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48%,比年初下降0.53個百分點。

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農業銀行在縣域金融服務的業績表現備受市場關注。截至2021年末,農行縣域貸款余額6.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130億元,增速17.2%,高於全行貸款平均增速4.0個百分點,貸款增量、增速、余額佔比均創近十年來新高,其中糧食安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貸款增速分別為17.0%、20.6%和14.8%,金融服務成效顯著。

支持普惠金融、綠色信貸方面,截至2021年末,農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2萬億元,增速38.8%,連續12年完成監管要求;綠色信貸余額1.98萬億元,比年初增長30.6%。

數字化轉型成效顯現,2021年農業銀行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建設,全年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總額198億元,數字化轉型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應用成果。如,掌銀注冊用戶達4.01億戶,月活躍客戶達1.5億戶,存量、增量均居同業第一;「農銀e貸」余額突破2萬億元,增速63%,不良率0.53%,比年初下降0.14個百分點;推出「智迎客」「智挽客」系列產品,向客戶提供精準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

在當日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率高管層出席,回答了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13位分析師/投資者/記者的提問。張青松表示,2021年該行著力強化「三農」和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沉著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業務經營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並具體從八個方面詳細陳述了具體的發展情況。

「盈利增長的驅動因素,具體有三個:一是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二是中間業務實現了穩健增長;三是其他分期收入受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實現了較高增長。」張青松在分析業績情況時表示。

張青松稱,在當前宏觀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之下,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業務經營面臨一定的困難,「農行是國有銀行,有責任也有能力施以援手,這是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近年來農行一直以務實的舉措,減稅讓利,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因此,我們有信心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嚴格落實國家減費讓利基礎之上,實現自身的商業可持續發展。」

中行:經營效率逐步提升,主動為經濟發展「造風」、造勢

中國銀行(601988.SH/3998.HK)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資產總額為26.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1%;負債總額為24.3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9%;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6055.59億元,同比增長7.08%;股東應享稅後利潤2166億元,同比增長12.28%。

2021年,中國銀行(601988)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為0.89%,凈資產收益率(ROE)為11.28%,同比分別提升0.02和0.67個百分點;凈息差為1.75%,成本收入比(中國內地監管口徑)為28.17%。

中國銀行資產質量保持平穩,不良余額與不良率「一升一降」。截至2021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087.92億元,較年初增加15.19億元;不良率為1.33%,下降0.1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7.05%,較年初提升9.21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達到16.53%,較上年末提升0.31個百分點。

在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銀行行長劉金用營業收入邁上新台階、收入結構明顯改善、經營效率逐步提升三個特點來總結該行業績表現。

「去年一年,我行加大信貸投放,助力市場主體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實施『量價雙優』策略,控制負債成本的增長,有效遏制了凈息差下降的勢頭。」劉金錶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凈息差保持穩定,有力支持了營業收入的穩步增長。

營收結構方面,劉金介紹稱,該行在認真落實國家減費讓利政策要求的同時,也積極把握資本市場發展機遇,加大產品服務創新,加快拓展財富管理與線上業務,基金代銷、理財資管、託管、互聯網支付等業務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促進了收入結構的優化。

「展望今年全年,中國經濟發展雖然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但是我們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銀行希望能夠主動為經濟發展『造風』、造勢,充分發揮我們自身的特色優勢,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服務實體經濟復甦、繁榮。」劉金稱。

建行:總資產超30萬億,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

建設銀行(601939.SH/0939.HK)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30.25萬億元,增幅7.54%;負債總額27.64萬億元,增幅7.37%;其中吸收存款22.38萬億元,增幅8.56%。

業績方面,建行實現凈利潤3039.28億元,較上年增長11.09%;利息凈收入增長5.12%,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6.03%;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為2660.71億元,較上年增加53.4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42%,較上年下降0.1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2.69%,較上年下降0.26個百分點。

近年來建設銀行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經濟社會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業績發布會上再次對新金融的內涵進行了詮釋,在其看來,新金融更多的是在新發展理念之下的一種新的金融思維方式。傳統金融已經發展幾百年,對人類的社會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的需求越來越廣泛,金融也就需要用一套新的語言和邏輯去重構,「特別是金融危機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別大的啟示,就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

「所以新金融理念其實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但同時也有手段(去實現)。過去想服務更廣大的80%客戶,有時候能力也達不到,但是新的金融科技加持了我們服務社會的能力。」田國立說道。

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凈額18.17萬億元,增幅11.95%,其中境內對公貸款新增1.2萬億,增速為14.8%,增幅明顯。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該行在發揮基礎設施領域傳統優勢基礎上,加大了對於綠色、普惠、製造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的力度,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三重壓力,需要金融機構更加主動作為,大銀行要發揮好主力軍作用。」紀志宏稱,下一步該行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同時根據宏觀政策的導向,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的節奏。

具體到未來信貸投放的重點,紀志宏表示,一是聚焦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繼續做好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製造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保持重點領域信貸佔比穩中有升;二是精準做好國家重大項目的對接,做好「兩新一重」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支持好適度超前開展的基礎設施投資;三是保持房地產貸款平穩有序投放,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四是支持好擴大內需,持續加強生態場景建設,提高數字化經營和風控能力,發展好消費金融。同時促進區域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做好重點區域信貸服務的同時,也適度加大對中西部、東北地區信貸投放支持力度。

5. 中國金融百年發展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機付了一杯咖啡的錢。在等待的時譽棗候,她瀏覽了自己手機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和支付寶上的資金收益。如今,她幾乎不需要去ATM機取現金,也幾乎不需要每天帶著錢包。

從業十幾年的信貸經理張先生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貸款方式的數字化改變。10年前,客戶在貸款時需要填寫大量紙質合同文件。現在無論是貸款審批還是合同簽訂,都基本實現了網上系統直簽的方式。就連銀行內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列印等,都已經在網上完成。

十年來,消費者存取款、貸款、轉賬、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財和投資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背後是中國金融業這十年的變化和轉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8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1%;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同比增長12%左右。

金融業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a股市場增長238.9%,債券市場增長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上有超過2億的股票投資者;證券機構總資產十年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提升。

信貸經理張先生體會到的明顯變化是,銀行資金強烈向實體經濟傾斜,資金成本越來越低。與此同時,銀行一直在為小微企業提供特殊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銀行等金融州胡機構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近年來,銀行在放貸時會給予專、新、小巨頭等創新主體更多的「優惠」。

十年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2023年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在介紹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十年來,我們以新發冊虛攔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普惠貸款的數據格外亮眼。據陳介紹,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強金融普惠共享,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額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了50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人均銀行賬戶約9.5個,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及性顯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已經逐漸形成。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銀行間的理財和信託渠道已經被gre

從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過去十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創新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大大增強,存量債務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平滑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高層次循環,科技創新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

資本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中國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投資理財也進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資本市場日益成為企業融資和公眾投資的熱點。

十年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創新板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目前已形成覆蓋滬深主板、科技創新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基金的多層次股權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a股投資者數量從2014年的7294.36萬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萬人。

招商證券2023年10月1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十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從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6.74萬億元增加到83.29萬億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例從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僅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達到24%。2018年突破30%,達到34.9%,之後連續五年高於30%。2023年直接融資佔比32.4%。2012-2023年期間,股票市場融資總額達到13.3萬億元,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量均大幅增長。股票市場融資額從2012年的4452.6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億元,融資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談及A股這十年時,華福證券研報表示,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A股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明顯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4月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6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 83%;2021年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71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57%,年復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實體公司數量穩定增長,實體上市公司總額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中佔比逐漸增加,從 2012年的 25%增長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經增長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間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公司到A股上市,中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不斷增強。

在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夏看來,十年間,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拓寬實體經濟融資和居民投資渠道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助力產業升級以及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重大歷史使命。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十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據陳雨露介紹,十年間,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關於銀行保險業的改革開放,肖遠企介紹,十年來,我們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對於資本市場的開放,一位證券經紀人體會頗深:隨著近年來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融合。滬深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的速度越來越便捷。此前內地投資者想參與港股交易,必須要在香港交易所開通證券賬戶,如今卻只需要在A股證券賬戶開通港股通許可權便可以參與符合條件范圍的滬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滬港通交易開通,標志著滬港兩市互聯互通的時代開啟。2016年12月,深港通開啟,香港與內地證券市場往來交易資金越發龐大。

李超介紹,這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招商證券研報數據指出,滬深港通開通以來,A股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資通過陸股通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場,資金流入速度明顯加快,外資A股持倉市值由2014年的145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197億元,成功突破3萬億元大關,增長幅度超過20倍,其中北上資金持倉市值超過2.7萬億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別被納入MSCI和富時指數,帶來了龐大的海外資金流入和增量資金,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陳雨露在9月份召開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的講話中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一手抓好金融業開放承諾的落實,一手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系統性的制度型開放。

相關問答:什麼是金融行業

金融行業是計算機使用的龍頭,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統的行業之一。無論是技術還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較領先的。從使用過程來看,可分為專項業務使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金融系統的業務處理、管理監控、電子商務等各環節的使用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各大金融機構都已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實現了綜合業務系統。在此基礎上,對於辦公事務和信息的管理將成為業務系統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業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綜合業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信息系統等。隨著銀行使用的不斷擴展和系統的不斷升級,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統龐大的、分散的、冗餘的客戶信息,是各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中國金融企業必須構築面向未來跨國、多渠道和聯合經營的知識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競爭力,以應對入世的挑戰和防範金融風險。

6.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金融業總體穩健運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盈利能力基本穩定,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增強,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股票質押融資風險下降。

資產負債規模平穩增長

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82.51萬億元,同比增長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58.24萬億元,同比增長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個百分點。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聘投資理財師 瀏覽:505
股票融資融券快到大財優配 瀏覽:174
12萬30天理財產品 瀏覽:964
華潤集體股票 瀏覽:683
macd指標詳解圖解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743
融資租賃的財務報表是什麼 瀏覽:171
王紅飛股票 瀏覽:884
近幾天匯率美元 瀏覽:217
貴金屬紀念幣首次發行 瀏覽:471
股指期貨是t加0嗎 瀏覽:696
科創版可否做為融資債券 瀏覽:786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什麼業務 瀏覽:676
期貨什麼有夜盤 瀏覽:854
找融資公司聯系方式 瀏覽:925
金融機構人員工資佔比 瀏覽:613
銀行理財到賬直接到卡上嗎 瀏覽:728
卧龍電驅股東 瀏覽:422
軒宇空間股票 瀏覽:529
高利息拉融資 瀏覽:759
提高零售金融資產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