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中國金融服務業2016

中國金融服務業2016

發布時間:2024-02-01 10:04:11

A. 中國金融業現狀

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國有銀行、 國有企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因素。 但三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因素未變; 外資也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投資項目也越來越大, 而且大多是長期投資,外商不會輕易放棄。
因此推斷, 中國在三五年內不會出現類似東亞其它國家那樣的金融危機。但是, 真正的危險是在三五年之後, 當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的壓力, 對他們的經濟及金融體制進行全面開放,徹底改革, 建立起與國際完全接軌的先進體系以後, 將會對中國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如在二戰之後, 美國接管日本及德國,輸入美國的經濟體制, 使日本和德國的經濟較快地發展起來, 而將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中國漸漸拋在後面。 因此,中國必須抓住各國在金融風暴後進入調整期的有利時機, 盡快改革金融和外匯管理體制,改善銀行服務, 進一步提高出口競爭力,吸引外資紮根中國, 使中國的經濟保持實際高質量的調整增長。因為要真正避免危機, 就必須保證基本經濟因素的健康。
中國要維持一種實際高質量的高速增長, 就必須打破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即:發展經濟—銀行增加貸款— 國有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實現經濟增長。中國大陸的經濟, 已經形成兩個不同的部分,一個是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部分; 另一個則為三資企業、股份制企業部分。 後者在近五六年內得益於先進制度與優惠的政策,發展相當迅速。 由於外資進入中國後,在中國最先進的地區引進最先進的技術、 管理,建立了基本上與世界經濟相接軌的企業。 三資企業與一些股份制企業成為中國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的源泉。 現在中國正進入一個關鍵時刻。 隨著一些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完成,中國投資環境的「硬體」 部分逐漸完善起來,中國現在吸引外資的外部條件越來越好。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勞動力最便宜、土地(用於發展製造業基地) 最多、市場巨大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現在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是什麼,就是中國的政策。 政策成功不成功,有效沒效,不在於降低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 也不是看中國有沒有市場, 而主要是看能不能降低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和實物成本不一樣。實物成本,如勞動力的成本、 土地的成本、資本的成本, 都是可以根據一個國家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但「交易成本」 卻是一個人為造成的成本,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 但是不可能避免,做生意時,可能不容易看到而不去考慮, 但最終成功與否,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交易成本很高, 主要體現在政府、會計、法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服務方面, 整個都跟不上。政府部門有重重人為的障礙要打通, 銀行和律師根本不能適應面向國際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些都增加了中國市場的「交易成本」。 外國投資者很想來中國投資,但他們都感到來中國投資不容易, 故爾採取了一種觀望的態度。中國市場高額的「交易成本」 主要存在於金融服務中。 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金融業的問題。因此, 建議中國在現階段採取一種有限制、有控制的金融開放政策, 包括向外國銀行開放貸款業務,允許三資企業運用美元進行交易等。 一方面可以使外國投資者看到中國有決心開放金融業,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開放風險。

B. 中國金融百年發展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機付了一杯咖啡的錢。在等待的時譽棗候,她瀏覽了自己手機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和支付寶上的資金收益。如今,她幾乎不需要去ATM機取現金,也幾乎不需要每天帶著錢包。

從業十幾年的信貸經理張先生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貸款方式的數字化改變。10年前,客戶在貸款時需要填寫大量紙質合同文件。現在無論是貸款審批還是合同簽訂,都基本實現了網上系統直簽的方式。就連銀行內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列印等,都已經在網上完成。

十年來,消費者存取款、貸款、轉賬、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財和投資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背後是中國金融業這十年的變化和轉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8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1%;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同比增長12%左右。

金融業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a股市場增長238.9%,債券市場增長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上有超過2億的股票投資者;證券機構總資產十年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提升。

信貸經理張先生體會到的明顯變化是,銀行資金強烈向實體經濟傾斜,資金成本越來越低。與此同時,銀行一直在為小微企業提供特殊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銀行等金融州胡機構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近年來,銀行在放貸時會給予專、新、小巨頭等創新主體更多的「優惠」。

十年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2023年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在介紹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十年來,我們以新發冊虛攔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普惠貸款的數據格外亮眼。據陳介紹,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強金融普惠共享,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額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了50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人均銀行賬戶約9.5個,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及性顯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已經逐漸形成。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銀行間的理財和信託渠道已經被gre

從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過去十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創新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大大增強,存量債務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平滑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高層次循環,科技創新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

資本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中國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投資理財也進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資本市場日益成為企業融資和公眾投資的熱點。

十年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創新板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目前已形成覆蓋滬深主板、科技創新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基金的多層次股權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a股投資者數量從2014年的7294.36萬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萬人。

招商證券2023年10月1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十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從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6.74萬億元增加到83.29萬億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例從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僅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達到24%。2018年突破30%,達到34.9%,之後連續五年高於30%。2023年直接融資佔比32.4%。2012-2023年期間,股票市場融資總額達到13.3萬億元,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量均大幅增長。股票市場融資額從2012年的4452.6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億元,融資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談及A股這十年時,華福證券研報表示,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A股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明顯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4月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6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 83%;2021年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71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57%,年復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實體公司數量穩定增長,實體上市公司總額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中佔比逐漸增加,從 2012年的 25%增長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經增長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間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公司到A股上市,中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不斷增強。

在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夏看來,十年間,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拓寬實體經濟融資和居民投資渠道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助力產業升級以及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重大歷史使命。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十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據陳雨露介紹,十年間,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關於銀行保險業的改革開放,肖遠企介紹,十年來,我們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對於資本市場的開放,一位證券經紀人體會頗深:隨著近年來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融合。滬深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的速度越來越便捷。此前內地投資者想參與港股交易,必須要在香港交易所開通證券賬戶,如今卻只需要在A股證券賬戶開通港股通許可權便可以參與符合條件范圍的滬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滬港通交易開通,標志著滬港兩市互聯互通的時代開啟。2016年12月,深港通開啟,香港與內地證券市場往來交易資金越發龐大。

李超介紹,這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招商證券研報數據指出,滬深港通開通以來,A股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資通過陸股通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場,資金流入速度明顯加快,外資A股持倉市值由2014年的145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197億元,成功突破3萬億元大關,增長幅度超過20倍,其中北上資金持倉市值超過2.7萬億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別被納入MSCI和富時指數,帶來了龐大的海外資金流入和增量資金,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陳雨露在9月份召開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的講話中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一手抓好金融業開放承諾的落實,一手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系統性的制度型開放。

相關問答:什麼是金融行業

金融行業是計算機使用的龍頭,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統的行業之一。無論是技術還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較領先的。從使用過程來看,可分為專項業務使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金融系統的業務處理、管理監控、電子商務等各環節的使用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各大金融機構都已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實現了綜合業務系統。在此基礎上,對於辦公事務和信息的管理將成為業務系統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業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綜合業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信息系統等。隨著銀行使用的不斷擴展和系統的不斷升級,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統龐大的、分散的、冗餘的客戶信息,是各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中國金融企業必須構築面向未來跨國、多渠道和聯合經營的知識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競爭力,以應對入世的挑戰和防範金融風險。

C.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發展歷程(下)

  階段四: 2002 ~ 2008 年的金融改革與發展:健康化、規范法和專業化

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逐漸走出亞洲金融風波,中國金融的改革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一階段中國金融改革主要圍繞「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進行」。對於健康化和規范化,許多改革是二者並存的,針對於在金融風波中遇到的問題初步處理後,再通過規范化使其健康發展。對於專業化,主要強調金融業和金融監管更深入地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去運作。

基礎性工作,對會計准則進行改進,使之更符合國情與經濟運行規律。比如過去資產損失了是不能減計和計提的,這顯然不能充分反映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無論是對企業經營、銀行貸款還是證券市場,都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國家在2001年和2002年前後,對會計准則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銀行領域,不良資產多,資本金不足,貸款分類不合理等問題凸顯。對於大型金融機構,國家一方面通過會計准則的修改,另一方面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來弄清銀行不良資產真實情況。對於不良資產,該剝離的剝離,需要補充注資的注資。在這之後,經營狀況良好的銀行發行上市,完善治理的結構的同時,提高了透明度,迫使其進行財務和風險管理。對於中等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革,以財務損失自擔為原則進行推進,效益好的也成為了上市公司。對於農村信用社,這部分資產占金融系統總量10%,當時不良率達到50%作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改革設計了正向激勵體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做的好的,約束做的差的。

證券領域,起伏不定,上市公司質量較差,發行和交易秩序混亂。上市國企存在的股權分置問題,即法人股和流通股並存問題,是很不規范的,這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信心和股票市場的發展。因此國家於2005年,推動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這個問題。

保險領域,壽險公司處於大面積利差損,財務狀況很不健康。國家通過財政和金融體系拿出了一部分資源包括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來改善這些保險公司的資本狀況,使得其基本合格。

監管領域,2003年中國銀監會從人民銀行分設,明確了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三家專業性監管機構的目標職責,理清了金融監管和宏觀監管的責任關系。

第四階段金融大事件總結: a.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43個成員。b. 2002年3月26日,中國銀聯成立。c. 2002年11月和2007年6月,QFII業務和QDII業務分別開閘。d. 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掛牌成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體系建立。e.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正式簽署。f. 2003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通過。g. 2003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h. 2003年12月16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i.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j. 2004年1月~2009年1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k. 2004年10月25日,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閘門正式開啟。l. 2005年4月29日,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啟動。m. 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成功上市,拉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上市序幕。n.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啟並穩步推進。o. 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躍居全球第一。p. 2006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q. 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通過。r. 2007年1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正式運行。s. 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掛牌成立

階段五:美國次貸危機期間: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跟上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步伐  

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產倒閉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又一次在外部危機沖擊下步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階段金融領域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國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抓住機遇跟上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步伐。

這一階段的金融改革主要內容是針對全球金融危機給宏觀調控和金融體系提出的重大挑戰,在金融領域進行大量糾正和顯著改進。主要包括:對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問題如資本金不充足、杠桿率過高、衍生品復雜混亂加以糾正,加強對金融體系中交易部門杠桿率的監管,增加金融穩定措施,對清算系統採取交易對手方集中清算。

這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項改革內容是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針對金融體系存在非常明顯的順周期性問題,通過在金融系統中引入一些逆周期因素,讓經濟好的時候冷一冷,經濟差的時候扶一扶。

總之,在這一階段國際金融領域針對金融危機反思並建立了新規則、秩序、標准、監管,我們對於這些措施也進行了借鑒和學習。

第五階段金融大事件總結: a. 2009年4月8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逐步推廣至全國。b. 2009年5月1日,創業板正式啟動。 c. 2009年5月22日,新股發行體制開始實施第一階段改革,之後逐步完善。 d. 2010年4月,融資融券交易正式啟動。 e. 2010年6月21日,第三方支付納入監管體系。 f. 2011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對外公布我國社會融資規模。 g. 2011年5月3日,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准指導意見。f. 2012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組織架構基本確立。

階段六:十八大期間,金融改革和發展: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  

中國從十八大開始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金融領域主要體現為推動金融業市場化、國際化、多元化。

對於市場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用在金融領域就是要實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對於利率市場化這個過程,從2004年開始推動,沿著先貸款後存款、先大額後小額,先外幣後本幣的思路展開。中間遇到了金融危機暫時停滯了一段時間,危機之後之後加速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步伐,最終在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幾乎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對於匯率市場化,1993年進行了雙規合一的外匯體制改革,1996年宣布經常項目可兌換,2005年突進了匯率體制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雖有經過2007、2012和2014年三次調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每天浮動幅度擴大到2%,人民銀行退出常態化的外匯干預。新的匯率制度要求反映國際經常項目收支的平衡情況,即匯率主要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

對於國際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國際上對中國寄予的希望,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國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進行推進:與其他國家簽訂協議,在雙邊貿易投資中使用本幣;雙邊央行開展本幣互換;制定人民幣清算行。此外關於資本項目可兌換,過去我們是FDI可兌換,其他的投資項項目可兌換程度不高,且事前審批多。目前事前管理逐步放開,更多的是加強事後監管。對於SDR,2016年中國正式加入SDR,這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推行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書。

對於多元化,基於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來的努力,我們的金融市場基本實現了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目前市場化和國際化也在有條不紊地努力推行,正是這些過程為中國金融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膽量和底氣。尤其是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國家在研究鼓勵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本框架,這些進程都反映了我國金融改革所出新階段的多元化特點。

第六階段金融大事件總結: a. 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b.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改革在區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c. 2014年3月11日,中國銀監會確定首批民營銀行試點方案。d. 2014年4月10日,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開閘。e.2015年11月30日, IMF執行董事會認定人民幣為可自由使用貨幣, 人民幣加入SDR。f.2015年10月24日, 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利率市場化完成最後一公里。g.2015年8月1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中間價報價規則的完善(簡稱811匯改)提高了匯率中間價的市場指導性。h.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存款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決定在5月1日正式實施。i.2015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j.2016年12月8日,央行牽頭籌建的上海票據交易所正式上線。

階段七: 2017 年至今,金融業進入穩發展、強監管、防風險新階段。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以此次會議為截點,我國金融業進入了穩發展、強監管、防風險階段。

這一階段的趨勢是防範風險和加強監管,具體的決定將強化監管提升到金融工作開展的重要原則高度,制度上建立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調對監管者的問責。銀行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工作:一、創新監管,支持企業去杠桿。推動市場化債轉股工作,繼續引導和完善宅委會制度,拓寬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渠道。二、強化監管,抑制不當套利。統一監管規則,加強對非信貸業務和表外業務監管。三,優化監管,引導銀行穩健轉型。強化銀行業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推動銀行業建立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新時代面對波雲詭譎的國際政治形勢,只有健康的金融,只有風險可控的金融,才是新時代中國經濟所需要的金融。新時代面臨國際逆全球化趨勢,只有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中國金融業健康發展才能有一個厚實的基礎。在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中國金融領域將會沿著「改革」和「開放」的步伐,繼續向前。

現階段金融大事件: a.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全面叫停ICO項目。b.2017年9月,人民銀行頒布「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c.2017年11月中旬,央行聯合五部委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e.2017年11月10日,中方決定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比例限制。f.2018年3月13日,人大審議通過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不再保留銀監會、保監會。g.2018年3月26日,中國原油期貨正式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

參考文獻:

[1].新中國金融大事記[J].中國金融,2014(19):77-85.

[2]周小川.金融改革發展及其內在邏輯[J].中國金融,2015(19):11-17.

[3] 2015年中國十大金融事件 http://bank.hexun.com/2016-01-14/181808911.html

[4]2016年中國十大金融事件 http://www.sohu.com/a/124163734_467315

[5]2017年十大金融事件 http://www.sohu.com/a/220236321_603349

[6]李德.六十餘載輝煌路——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金融業發展歷程(一)[J].中國金融家,2013(01):126-127.

[7]李德.六十餘載輝煌路——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金融業發展歷程(二)[J].中國金融家,2013(02):122-123.

[8]六十餘載輝煌路——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金融業發展歷程(三)[J].中國金融家,2013(04):132-135.

[9] 青澤.十年一夢一個操盤手的自白.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

D. 中國農業銀行的公司規模

農業銀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本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 年1月,本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本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本行是中國主要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提供商之一,致力於建設經營特色明顯、服務高效便捷、功能齊全協同、價值創造能力突出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集團。本行憑借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路和領先的技術平台,向廣大客戶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業務范圍還涵蓋投資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人壽保險等領域。截至2016年末,本行總資產195,700.61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97,196.39億元,吸收存款150,380.01億元,資本充足率13.04%,全年實現凈利潤1,840.60億元。
截至2016年末,本行境內分支機構共計23,682個,包括總行本部、總行營業部、3個總行專營機構,37個一級(直屬)分行,365個二級分行(含省區分行營業部),3,506個一級支行(含直轄市、直屬分行營業部,二級分行營業部)、19,714個基層營業機構以及55個其他機構。境外分支機構包括10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處。本行擁有14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其中境內9家,境外5家。
2014年起,金融穩定理事會連續三年將本行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2016年,在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中,本行位列第29位;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中,以一級資本計,本行位列第5位。本行標准普爾發行人信用評級為A/A-1,惠譽長/短期發行人違約評級為A/F1。

E.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哪些信號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釋放哪些信號?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直接融資獲力挺
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我們歷來存在融資結構不合理的詬病,間接融資比重過大,這就造成一旦出現經濟周期回落,銀行資產出現壞賬率提升,產生系統性風險,對政策形成反制,所以,政府一直提倡加大直接融資。」聯儲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曉輝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我們資本市場由於基礎制度不完善,各種套利、內幕交易等存在,限制了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隨著監管層堅決打擊套利,嚴管大股東『清倉式』減持,嚴打各種非法金融,堅決打擊各種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將有效堵住套利資金的通道。」胡曉輝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未來,隨著A股加入MSCI,債券通「北上通」的開通,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推出,以及養老金、企業年金的入市,遠期將有超過4萬億元-6萬億元合規資金逐步進入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經濟前景更加光明。」
「考慮到目前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和特徵,中央依然採取的是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舉的發展策略,只不過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增量。」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東方金誠評級副總監俞春江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進一步傾斜資金,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上的直接融資將迎來新的機會,在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有望繼續快速擴容。
在光大證券(15.570, 0.08, 0.52%)首席分析師滕印看來,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成為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短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就要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要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為擴大直接融資創造更好條件。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推動各類銀行戰略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應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各類銀行的金融服務模式也要進行調整,從服務於大企業、大項目的投資模式,向更加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高效益的投資模式進行金融服務發展。
「相對於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對新的融資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大型的國有銀行要面臨轉型任務,中小銀行和民營機構也面臨類似問題,要進行融資結構的轉變,完成新的定位。」趙錫軍表示。
趙錫軍表示,新環境的變化在加快著各類銀行戰略轉型,包括市場化的發展,例如利率的市場化;技術的發展,例如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都在迫使各類銀行不斷改善融資結構,進行戰略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間接融資結構也需要創新,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如火如荼,傳統的金融業務如果不主動合作,就會被互聯網金融所超越。要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所以傳統銀行要跟互聯網金融合作,進行優勢互補。
趙錫軍表示,目前間接融資結構的調整還在剛開始階段,要徹底改善間接融資結構,適應新的發展模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對理念、戰略、機制的建設,以及產品的創新和風險的管理,這是個全方位的調整過程。
保險業回歸風險保障主業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是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保險業要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穩健;二是對資本市場起到穩健作用;三是對實體經濟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王緒瑾表示,資本市場要姓「資」,不姓「融」,更不能成為上市公司高管減持的手段,那麼,保險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可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這也有助於整個保險行業的穩定和發展。
他還強調,社會保險要姓「社」,不能姓「商」,以保證社會保險有一定的保費收入,避免社會保險擠占商業保險的市場。與此同時,行業自律應發揮作用,進一步完善對行業的服務。另外,在監管方面,我國償二代制度正式實施之後,應在探索中繼續不斷的完善。最後,我國的政策扶持要到位,法律也需進一步完善,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對商業保險要起到協調、合作共贏的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要繼續立足於保障的根本屬性,為全社會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通過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保險的滲透率,拓寬災害損失補償渠道,提高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比例,從而更好地發揮經濟補償的功能,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方面,朱俊生表示,此次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那麼,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上發展直接融資的非常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體量大、期限長的特徵,理論上可以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作用。
推動經濟去杠桿
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 增強企業活力
國資國企改革研究人士劉興國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關鍵任務之一,發展好國有企業也是鞏固執政基礎和提升國有企業形象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須要在改革中著重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降低國有企業財務負擔與風險,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另一方面,通過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也可以帶動民營企業加快降杠桿。從風控角度來說,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去杠桿,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風險,從而避免企業風險像金融體系蔓延,進而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按照國家的部署,國有企業已經在有針對性地推進去杠桿。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國有企業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其進度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江瀚認為,國有企業在去杠桿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難點:一是所有企業的職能過多導致負擔較重。二是對於國有資產的處置較為敏感,如果處置不力的話,將有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三是國有銀行存在較大的資產損失壓力。除了資產端的阻力,國有企業還面臨著銀行端的問題,如果去杠桿速度過快,將有可能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率的增加。
防控金融風險與深化金融改革
上海財經大學銀行系教授曹嘯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完善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對於金融企業尤為重要。
曹嘯表示,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採取合理的治理結構,約束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金融機構珍視自身聲譽的信號,從而建立起外部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是整個金融體系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權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類公司治理監管成為金融監管三寺支柱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公司治理包括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前者為公司內部各機構的分權與制衡,並主要表現為治理結構。後者是外部市場的約束。因外部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外部市場約束本身有局限,中國金融類公司治理應以內部治理為基礎。
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新昨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以優化股權結構作為突破口。目前推行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股權結構的改革,而未來我國公司立法,還需要在《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的基礎之上,推行種類股(類別股)制度,允許公司將股份設置為兩種及以上在性質、權利義務和利益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股份,通過更加靈活的股權結構構架,實現更好的公司治理。
監管模式轉變 「機構監管」將成過去式
國泰君安(20.900, 0.00, 0.00%)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7月1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防風險。」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這是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層面對監管模式的改變進行確認,標志著「機構監管」將成為過去式,這是監管模式的重大轉變。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能過高,否則會導致過度投機,這對於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傷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金融去杠桿以及規範金融業是非常有必要的。」林采宜表示。
「目前我國金融業面臨兩難的處境,需要平衡好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去杠桿兩者關系,而平衡好這一關系,推進制度改革是最重要的。」林采宜認為,在現有金融環境下,僅單純防風險、去杠桿,不深化金融改革,這是沒辦法服務好實體經濟的。因為目前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存在部分過度投機現象,但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服務是相當有限的,目前仍有很多嗷嗷待哺的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總體來看,金融不是簡單的供求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因此當前深化金融改革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改革能夠做到位,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也會進一步市場化,很多風險防範尤其是微觀風險應該有金融機構的利益機制來解決,風險的問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都應該放在金融改革的框架中來解決。」林采宜強調。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人民幣國際化助推金融市場開放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為全球金融治理架構提供一個新的選擇,為更多的經濟體提供公共產品;人民幣國際化自2008年起步,經過幾年的發展,可以在全球化逆流將現的背景下發揮積極作用。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成為進一步提升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抓手。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提升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債券市場的開放是釋放人民幣加入SDR制度紅利的關鍵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昨日指出,當前貿易結算驅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動能大幅減弱,金融交易驅動力有所增強。在此背景下,向松祚建議,鑒於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有所減弱,在國際交易活動中,金融交易規模又遠大於貿易結算規模,因此亟待發展和完善人民幣金融市場,挖掘資本金融項下人民幣使用潛力,增強人民幣的金融交易功能,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貿易+金融」雙輪助力、聯合驅動。

F. 金融服務業有哪些

金融服務業:銀行業、證券業、信託業、保險業、基金業、典當行業等。銀行業包括商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信用社、城市合作銀行等。保險業包括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等。

商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商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政策性銀行:國家政策性銀行、地方政策性銀行等。國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非銀行金融服務業: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監管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歷史上的金融服務業:泉府、典當、錢庄、票號。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產生和發展,是貨幣發展和信用發展不斷融合、不斷深化的過程。

2019年,我國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融服務業201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聘投資理財師 瀏覽:505
股票融資融券快到大財優配 瀏覽:174
12萬30天理財產品 瀏覽:964
華潤集體股票 瀏覽:683
macd指標詳解圖解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743
融資租賃的財務報表是什麼 瀏覽:171
王紅飛股票 瀏覽:884
近幾天匯率美元 瀏覽:217
貴金屬紀念幣首次發行 瀏覽:471
股指期貨是t加0嗎 瀏覽:696
科創版可否做為融資債券 瀏覽:786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什麼業務 瀏覽:676
期貨什麼有夜盤 瀏覽:854
找融資公司聯系方式 瀏覽:925
金融機構人員工資佔比 瀏覽:613
銀行理財到賬直接到卡上嗎 瀏覽:728
卧龍電驅股東 瀏覽:422
軒宇空間股票 瀏覽:529
高利息拉融資 瀏覽:759
提高零售金融資產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