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公司金融理論包括

公司金融理論包括

發布時間:2024-03-18 01:27:14

Ⅰ 企業融資理論有哪些

1、MM理論:MM 理論及後來的修正 MM 理論,是由莫迪格利安妮和米勒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與投資理論》中提出的,也稱作資本結構無關論苛刻的假設條件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現實的經營運行過程中,這種假設不可能實現,有眾多的阻礙因素。

2、權衡理論:權衡理論是以MM理論為基礎,通過放寬MM理論的部分假設來探究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認為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是在負債產生的稅收收益和破產成本之間進行的權衡。

如果企業存在債務,當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對股權價值和債務價值中造成不同影響時,就很容易爆發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並且如果企業徘徊在財務困境邊緣時,股權和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就更可能發生。

(1)公司金融理論包括擴展閱讀:

企業融資注意事項:

1、特定減免稅進口的貨物(包括生產設備)超過海關監管期限的,根據海關總署令規定企業可自行與銀行簽定抵押貸款合同。

2、在海關監管年限內屬於海關監管的貨物(包括生產設備),企業如向銀行辦理抵押貨款,必須事先持有關證明文件向海關申請,經海關許可後方可抵押。

3、企業資信情況良好,能遵守海關規定,無走私違規情況的,海關才可准予辦理抵押手續。

4、銀行抵押貸款數額與該特定減免稅進口貨物應繳稅款之和,應小於該特定減免稅進口貨物的實際價值。

5、對保稅進口貨物,暫時進口貨物和特定減免稅貨物中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商品(如汽車等),企業不得申請設立貸款抵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融資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企業融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關總署令

Ⅱ 金融理論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兩種:
1、貨幣理論: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咐拆猛論,貨幣傳導機制理論。
2、利率衡橋理論:凱恩斯和羅伯遜的利率理論,法博齊的均御笑衡利率理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等。

Ⅲ 什麼是公司金融學 又稱公司財務管理

公司金融學,又稱公司財務管理,公司理財等。它是金融學的分支學科,用於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獲得最低成本的資金來源。

基本定義

公司金融學(Corporate

finance),又稱公司財務管理,公司理財等。它是金融學的分支學科,用於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獲得最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並形成合適的資本結構(capital

structure);還包括企業投資、利潤分配、運營資金管理及財務分析等方面。它會涉及到現代公司制度中的一些諸如委託-代理結構的金融安排等深層次的問題。一般來說,公司金融學會利用各種分析工具來管理公司的財務,例如使用貼現法(DCF)來為投資計劃總值作出評估,使用決策樹分析來了解投資及營運的彈性。

研究對象

公司金融學主要研究企業的融資、投資、收益分配以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對於英文CorporateFinance中國有不同的譯法,或譯為「公司財務」,或譯為「公司理財」,或譯為「公司金融」。顯然,就中文的字面來看,「財務」、「理財」和「金融」這些概念是有顯著區別的。一般而言,企業的「財務」或「理財」是以現金收支為主的企業資金收支活動的總稱,是建立在企業的會計信息基礎上加以管理的。而公司金融所研究的內容要比此龐大得多。一是它不再局限於企業內部,因為現代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系統,所以,必須注重研究企業與金融系統之間的關系,以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金融工具與方法,進行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這是現代公司金融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二是就企業內部而言,公司金融所研究的內容也比「財務」或「理財」要廣,它還涉及與公司融資、投資以及收益分配有關的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非財務性內容。

主要領域

從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研究文獻來看,公司金融學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

公司的融資問題

1.公司的融資問題。其核心是資本結構。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與米勒合作發表了開創性的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融資與投資理論」,第一次把嚴格的經濟學理論邏輯運用於公司融資與投資的決策分析之中,改變了傳統的公司金融案例式的教學與研究,奠定了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研究的基點。由此公司金融學也得以逐步進化為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與預測能力相結合的一個現代學科。此後,公司金融學的大量文獻集中於公司最佳資本結構是否存在以及如何決定的問題。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實證研究成果,如通過研究證券市場對不同類別的證券發行及其信息發布的反應,來尋求公司融資決策的依據。這些研究文獻構成了現代公司金融學堅實和豐富的內容。

公司的治理結構問題

2.公司的治理結構問題。這與資本結構問題的研究有密切的聯系。在資本市場等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下,莫迪格利安尼與米勒推導出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融資結構無關的命題(MM定理),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人們在對其嚴格條件批評的同時,也開始努力探討影響和決定企業目標資本結構的各種因素。除了考慮到稅差效應與破產成本之外,還嘗試利用信息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企業不同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主要包括信號效應與代理成本理論,由此把公司金融學的研究拓展到公司治理結構的新領域。公司治理涉及公司出資人確保獲取投資回報的方式,一些學者從代理理論出發,認為適當的資本結構安排能夠幫助完善公司治理。詹森和麥克林證明了最優融資結構存在著股權代理成本和債權代理成本之間的權衡。適當的債務融資可以限制管理層濫用公司的自由現金流。股權結構分散使任何單一股東缺乏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和驅動公司價值增長的激勵,導致公司治理系統失效,產生管理層內部人控制問題,形成公司管理層強、外部股東弱的格局。因此,為了調和公司管理層與外部股東之間的利益偏差,減少代理成本,可通過恰當的薪酬結構設計,使雙方的利益趨於一致。在現實中,許多公司已開始在經理薪酬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或期權。理論界關於薪酬設計的爭論焦點在於最優的股權和現金比例。公司的並購重組也涉及到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因此,與公司融資結構密切聯系的控制權市場有助於增強現有管理層的危機感,從而控制其危害股東利益的行為。

企業的投資決策問題

3.企業的投資決策問題。由於投資企業是創造和利用投資機會的最佳工具,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但在公司金融理論的研究中,一般都遵循費雪的分離原理,即公司的投資與融資決策是相分離的,莫迪格利安尼與米勒的開創性論文對此做了較為嚴格的證明。然而,現實中的企業即使面臨無限的投資機會,並不可能獲得全部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由於各種原因,企業可能面臨著投資不足或者投資過度的兩難處境。為了保證企業能夠有效把握投資機會,並能從可供選擇的投資機會中篩選出最能實現其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投資項目,需要運用相應的金融技術與程序。隨著金融理論與技術的發展,資本預算的方法與程序,也處於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

相關的技術問題

4.公司金融學與公司融資、投資以及估價相關的技術問題。如融資產品定價、融資時機與方式、融資工具創新、風險管理等。威廉·L·麥金森總結了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的基本框架。並指出,從1930年代歐文·費雪的貼現現金流量方法開始,經歷了哈里·馬科維茨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以M&M定理開端的資本結構理論、股利政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有效資本市場理論、期權定價理論、代理理論、信號理論、現代公司控制理論、金融中介理論、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等12個里程碑。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金融估價的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對公司金融學的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一些為企業融資與風險管理目的所創新的金融工具,如混合證券設計,正是建立在這些重要的原理與技術基礎之上。

金融研究方法

5、金融研究方法。與標準的金融理論假設不同,融合心理學的行為公司金融研究方法,開始受到理論界的重視。學者們運用行為方法所進行的IPO、增發股票、股票回購和公司分立方面的研究,得出了與傳統研究方法所不同的結論,進一步豐富了公司金融理論。理論界對於各個專題性研究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使得梯若爾在激勵理論和契約理論的基礎上對公司金融學進行一次綜合。盡管其成果仍然需要時間來檢驗,但這種嘗試說明公司金融學科已進入成熟期。

研究現狀

中國理論界對於公司金融理論的研究,主要發端於國有企業的改革需求。有觀點認為,國有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是由於其所背負的債務過重,即資本結構不合理。而更為一般的看法則把國有企業的低效率歸咎於其產權不清,公司治理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弊端。為此,應該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與資本結構,以此來提高企業的效率。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研究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績效等問題的大量文獻,都可歸入中國公司金融學的研究范疇。

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其涵蓋了公司資本結構、公司治理、業績評價和信息披露等各個方面。如張翼等人所做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之間關系的研究,王鵬和周黎安所做的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所有權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等。

另外,戰略公司金融理論的引入,也大大豐富了公司金融理論的研究內容。這一理論將企業融資結構和市場行為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探尋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互動問題。這一研究領域在國外還沒有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不同的研究者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如財務杠桿對於公司競爭策略的影響等。但從發展前景來看,戰略公司金融理論將企業的金融決策與生產決策相銜接,嘗試建立包括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互動關系的一般均衡模型,進一步增強了公司金融理論在宏觀經濟學意義上的重要地位。

盡管由於多種原因造成中國有關金融學的內涵界定與西方存在顯著差異,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與風險管理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微觀金融方面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公司金融學是在市場環境中研究公司與管理層的融資、投資和分配等行為,在中國當前的轉軌階段,這些研究領域都與宏觀金融體制之間存在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因此,緊密結合中國本土實際的公司金融學研究,不僅可以直接面向市場,更對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Ⅳ 金融的金融理論

金融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歷史相當之短。經濟學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信貸市場的基本經濟職能,但他們並不熱衷於分析更多內容。因此,早期對金融市場的觀點大多直觀,主要是由實踐者形成的。最早對金融市場的理論框架,尤其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 (1900) ,基本上被理論家和實踐者共同忽略了。
金融理論的內容
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
這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忽視了金融市場。 歐文·費雪( 1906年, 1907年, 1930年)已經概述了信貸市場對於經濟活動的基本職能,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認識到這一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性。在發展其貨幣理論同時, 凱恩斯(1930年, 1936年)、約翰·希克斯( 1934年, 1935年, 1939年),尼古拉斯·卡爾多 ( 1939年)和雅各布·馬爾薩克 ( 1938年)已經形成了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其中不確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正確的來講,金融市場仍然被視為單純的「賭場」 ,而不是「市場」。在他們看來,資產價格主要取決於資本收益的預期與反預期,因此他們是所謂的「自身規定自身」。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選美大賽」的比喻是這種的態度代表。
因此,大量筆墨浪費在投機活動這個題目上了(如購買/臨時銷售貨物或資產以供日後轉售) 。舉例來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1923年, 1930年)和約翰·希克斯 (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先行理論中認為,商品的期貨合約交割價格將普遍低於預期的現貨價格,即凱恩斯所謂的「正常貼水」。凱恩斯和希克斯解釋為,這主要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換取風險溢價的投機者身上。尼古拉斯·卡爾多( 1939年)又分析了穩定價格基礎上投機是否能夠成功的問題,並藉此廣泛擴大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在隨後幾年中,霍爾布魯克·沃京 ( 1953年, 1962年)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事實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商的動機沒有什麼區別。這導致了早期的實證性方法競賽-亨德里克(Houthakker)( 1957,1961,1968年,1969年)發現的證據有利於正常貼水;萊斯特(Telser,1958年, 1981年)的證據不利於這一點。)
約翰·布爾·威廉姆斯(1938年)是最早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賭場」觀點和資產定價問題的人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資產價格反映了資產的「內生價值」,而這是可以用資產預期分紅的現金流貼現來衡量的。這種「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歐文·費雪( 1907年, 1930年)的理論,以及「價值投資」的從業人員,如本傑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實踐辦法 。
哈里·馬科維茨( 1952年, 1959年)認識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賴於預期的未來,那麼風險因素必須發揮作用,從而約翰.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新開發的預期效用理論( 1944 )可大大加以利用。馬科維茨理論制定的最優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置於權衡風險和回報的背景下,著眼於將組合多樣化作為減少風險的方法,從而形成了所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
正如所指出的,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觀念已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和 尼古拉斯·卡爾多在其理論中考慮過了,因此托賓 ( 1958年)將馬科維茨的理論中增加貨幣理論,從而獲得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實際上,托賓認為,市場參與者會在無風險資產(資金)和單一風險資產組合之間將其儲蓄分散(事實上每個人都一樣)。托賓堅持,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只會導致在現金和特定風險資產組合之間不同的結合。
馬科維茨——托賓的理論不是很實用。具體來說,估計多樣化帶來的好處,需要實踐者計算每一個資產組合回報的方差。在威廉·夏普( 1961年,1964年)和約翰·林特納(1965年)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他們證明了通過計算每種資產相對一般市場指數的方差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而解決了這一實際困難。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來演算減少後的項目(「beta」), 最佳投資組合選擇在電腦輔助下變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後實踐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
一個替代方法是羅伯特·默頓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 )。默頓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爾和羅斯( 1985年)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也引出了羅伯特·盧卡斯的資產定價理論(1978)。
更有趣的替代理論是斯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 1976年)。史蒂芬·羅斯的APT方法脫離了CAPM模型的風險與回報邏輯,將「利用套期定價」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羅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論推理並非他的這一理論的獨特之處,實際上它是幾乎所有的金融理論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說明了羅斯的觀點。
費舍爾·布萊克、邁倫·斯科爾斯(1973)和羅伯特·默頓(1973)的著名理論——期權定價大量依賴於使用套利推理。直觀的,如果期權的回報選擇可由一個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復制,那麼期權的價值必須等於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會有套利的機會。套利邏輯也被M.哈里森、戴維.M.克雷普斯 ( 1979年)和達瑞爾·達菲(DarrellDuffie)、黃奇輔( 1985年)用來衡量多期限(如「永續」)的證券的價值。所有這一切都滲透到新瓦爾拉斯理論的資產市場的一般均衡 (完全和不完全)中,這些理論由羅伊(Radner) ( 1967年, 1968年, 1972年) ,奧利弗.D. 哈特 ( 1975年)發展,並在此之後被許多人發展。
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對企業財務結構和公司價值的不相關性理論也運用了套利邏輯。佛朗哥·莫迪利亞尼和默頓·米勒(1958年,1963年)的這個著名定理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歐文·費雪原創的「分離定理 」( 1930年)的一個延伸。實際上,費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企業家擁有的企業的生產決策應該獨立於企業家本人跨期消費的決定。這也就是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計劃將不受其所有者借/貸決定影響,即生產計劃獨立於融資決策。
莫迪里阿尼,默頓·米勒通過套利邏輯擴展了這一主張。從資產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財務狀況不同的企業的基本生產計劃相同的,那麼這些公司的市場價值將是相同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將可出現一個套利機會。因此,無論公司的財務結構狀況如何,套利使得企業價值必然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金融上第二個重要的部分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結論是,似乎價格往往採取隨機游動 。具體地說,在Louis 舍利耶 (1900)(商品價格)的著作中已有據可查,後來又經霍爾布魯克·沃京(1934年)(多種價格系列)、阿爾弗雷德爾斯(1933年,1937年)(美國股票價格)和莫里斯·肯德爾 ( 1953 )(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深入分析證實,似乎資產市場價格的連續變動沒有相關性。
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的實證結果遭到了經濟學家的恐懼和懷疑。如果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 ,那麼價格變動應該朝著市場出清的特別方向,而不是隨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不高興看到這些成果。許多人將其作為「基本面分析」之錯誤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真的是狂熱的賭場,因此不適合從經濟角度考慮。但是還有一大群人證明,這只能說明傳統的「統計方法」的失敗,他們什麼也證明不了。克里夫·格蘭傑和奧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和尤金·法瑪 (1965年, 1970年)採用了高性能的時間序列的方法,但他們得出了同樣的隨機性結果。
偉大的突破源於保羅.A.薩繆爾森(1965年)和伯努·瓦羅特 (1966年)。薩繆爾森對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發現的解釋並非是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行,而是運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單:如果價格變化不是隨機的(從而是可預見的),那麼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輕易地正確買賣資產以利用這一點。薩繆爾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即:如果市場正常運作,那麼所有關於資產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況下的私下信息)將立即傳導入它的價格內。(注意「有效」這個字眼,用在這里它僅僅意味著參與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隻字未提其他類型的「經濟效率」,如生產中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價格變化似乎隨機且因此而不可預見,這是因為投資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機會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有效市場假說」因尤金·法瑪( 1970年)而家喻戶曉,後來被聯繫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中。很多實踐者不喜歡它。相信能通過研究價格變動模式而預測資產價格的「技術派」交易員或「圖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場假說告訴他們,他們不能「戰勝市場」,因為任何現有的信息已經被納入了價格。它還有可能惹惱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實踐者:有效市場的觀點基於「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則上,不能排除基於謠言、錯誤的信息和「群體性瘋狂」產生投機性泡沫的可能。

Ⅳ 公司金融的研究主體是

公司金融的研究主體是:公司制企業。公司金融學主要研究企業的融資、投資、收益分配以及與之相關的問題。 它是金融學的分支學科,用於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獲得最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並形成合適的資本結構;還包括企業投資、利潤分睜雹配、運營資金管理及財務分析等方面。 中國理論界對於公司金融理論的研究,主要發端於國有企業的改革需求。有觀點認為,國有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是由於其所背負的債務過重,即資本結構不合理。而更為一般的看法則把國有企業的低效率歸咎於其產權並早並不清,公司治理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弊端。 為此,應該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與資本結構,以此來提高企業的效率。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研究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績效等問題的大量文獻,都可歸入中國公司金融學的研究范疇。 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其涵蓋了公司資本結構、公司治理、業績評價和信息披露等各絕跡個方面。如張翼等人所做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公司業績之間關系的研究,王鵬和周黎安所做的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所有權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等。

Ⅵ 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

西方經典公司金融理論是指自MM理論以來的圍繞公司金融研究的各種理論流派,包括權衡理論、代理理論、信號傳遞、控制權理論等。它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放棄了經營決策外生性的假設。人們開始認識到公司的所有權結構會影響到公司的經營管理,研究的視角開始放在公司金融和管理經營的互動上來。這期間產生的理論有:代理理論、公司治理理論、產品市場與資本結構理論等。在這些文獻中,公司的經營決策對公司金融政策的依賴性是非常明顯的,但幾乎所有的分析仍然是以半強式有效市場為假設。
在西方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其假設前提有一個不斷放鬆的過程。它雖然也逐步認識到市場的不完美性和制度因素中的代理成本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但是可以看出它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導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型為理論背景,其隱含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和有效的外部市場,這種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有效地制衡公司的管理層,使其能以公司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因此,在上述的各種理論流派的邏輯推導中,一般均是以最大化股東價值作為目標函數,以影響公司金融決策的有關因素作為約束條件,再由此得出相關的結論。
以這種觀念所導出的理論體系承襲了新古典理論的研究範式,具有清晰和系統的特點,但由此也產生了它的局限性。由於它的理論研究的假設前提仍是一種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 「理想公司」,沒有關注各國特殊的制度結構所導致金融沖突及其協調機制等相關問題,忽視了文化和法律傳統、經濟制度變遷的背景,公司治理的實際現狀等因素所導致的各國特殊的理財環境,使得出的結論缺乏普適性。當研究的對象處於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時,由於假設前提和實際因素的傳導機制發生變化,將會產生實際經濟情況與其經典結論不符的現象,由此削弱了它對不同社會和制度結構條件下的公司金融行為的解釋能力。

閱讀全文

與公司金融理論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暫不支持轉入高端理財產品 瀏覽:496
免費股票模擬交易平台 瀏覽:701
中天債券上市公司 瀏覽:315
上市公司南京天邦 瀏覽:519
香港上市公司融資案例 瀏覽:798
探索多元化融資模式 瀏覽:675
銀行理財資金融資平台有哪些 瀏覽:835
車險受益人為金融公司 瀏覽:172
上海票據交易所電話 瀏覽:43
江西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業務部 瀏覽:86
外匯盈利安盛國際 瀏覽:317
不銹鋼鋼材網價格查詢 瀏覽:219
華寶創新優選混合持倉股 瀏覽:158
保本型理財產品恆昌412峰會 瀏覽:66
港海建設公司股票價格 瀏覽:725
進口貿易融資業 瀏覽:828
邦一集團大廠 瀏覽:781
金融教育服務日課件 瀏覽:262
石油石化工作服裝價格優惠 瀏覽:570
牡丹集團薪酬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