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農村金融機構行政干預

農村金融機構行政干預

發布時間:2024-08-15 14:27:56

㈠ 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有哪些形成金融風險的原因是什麼

摘要】 農村信用社作為最基層的金融機構,已經成為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在服務「三農」、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信用社的管理體制、經營管理中一些深層次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金融風險日益加大,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和改革,本文提出對策。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三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推進以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下,農村信用社在舊體制下積累形成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金融風險日漸顯現,嚴重製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已然危及到農村信用體系的金融安全。因此研究信用社金融風險的控制對於促進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確保農村金融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後
相對於整個社會經濟、金融改革,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滯後的。因此,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已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力爭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的需要。

(二)現行制度制約農村信用社的正常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多次變革給農信社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加大了資產風險。其三個主要來源是:不合理制度造成的資產質量問題,如行政干預、指令貸款支持鄉鎮企業、制度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新呆賬等。

(三)經營體制不靈活導致的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
按照有關規定,基層農村信用社應當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經營體制。但事實上是農村信用社經營並不靈活,由於聯社的統管過死並沒有實現「責、權、利」的有效統一。「惜貸」、「怕貸」、「懼貸」思想較為嚴重,限制了業務的發展。此外,在經營中還缺少自主權,從人到財、物的管理權全部收歸聯社,妨礙了其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內控機制不健全
當前農村信用社處於改革和發展並重的特殊時期,改革工作繁重而艱巨,發展的步伐又不容有些許的停留。因此,當前加強農信社內控管理建設顯得尤為必要。根據其業務拓展和創新的實際需要,及時研究、制訂相應的內控制度,確保「業務拓展到哪裡,制度建設跟進到哪裡、內控措施落實到哪裡①。

(五)部分員工業務素質不高
我國農村信用社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員工的文化水平還停留在初、高中階段,尤其是基層信用社員工的文化素質更是如此。另外多數基層農信社員工的組織紀律性不強,造成業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低下,損害了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

二、對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的對策

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是一個關繫到農村經濟長期持續協調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現實問題。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首先必須加強金融立法,把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為了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的改革
1.擴大農村信用社規模,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只有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步伐,才能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一是增資擴股,擴大規模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貸范圍,擴大服務領域。特別是要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轉變經營作風,改進貸款方式。實行對社員貸款優先、利率優惠、對農業生產貸款優惠的政策。
2.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強化內部經營管理。農信社是獨立的法人實體,要盡快強化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自律機制。加強對貸款的管理,防範金融風險。嚴格財務管理,在經營管理上實行股金公開、貸款公開和帳務公開。要堅持貸款的集體審批制度,健全落實貸款的擔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貸款的風險度管理。

(二)實行政策扶持
化解農村信用社的風險,必須調整現行對農村信用社的有關政策。一是國家財政撥付資金,核銷「五小」企業呆壞賬和解決政策性保值貼補利息;二是適當減免稅賦或降低對農村信用社的課稅稅率,對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的貸款利息收入免徵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稅率;三是適當放寬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限制,適當批准農村信用社開辦新的業務,如國債買賣、票據貼現、代理保險等。

(三)強化員工隊伍建設
處置農村信用社風險的關鍵是處置人的因素造成的風險,特別是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因素造成的風險。為此,必須抓住以下三點:一是切實加強縣聯社和農村信用社領導班子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增強職工敬業愛崗意識、廉潔奉公意識,克服不良習氣,糾正違法違紀現象,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建立職工培訓制度,努力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

㈡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金融機構管理規定》的通知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維護金融秩序穩定,規範金融機構管理,保障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是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依法獨立履行對各類金融機構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審批職責,並負責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任何地方政府、任何單位、任何部門不得擅自審批或干預審批。
對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金融機構或經營金融業務的,各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為其提供開戶、信貸、結算及現金等服務。第三條本規定所稱金融機構是指下列在境內依法定程序設立、經營金融業務的機構:
(一)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作銀行、城市或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或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及郵政儲蓄網點;
(二)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保險經紀人公司、保險代理人公司;
(三)證券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證券交易中心、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登記公司;
(四)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融資公司、融資中心、金融期貨公司、信用擔保公司、典當行、信用卡公司;
(五)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第四條金融業務是指存款、貸款、結算、保險、信託、金融租賃、票據貼現、融資擔保、外匯買賣、金融期貨、有價證券代理發行和交易,以及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金融業務。第五條金融機構應冠有本規定第三條所列金融機構專用名稱,非金融機構一律不得冠有上述名稱或與其近似的名稱。第二章金融機構設立的原則和條件第七條設立金融機構應依據下列原則:
(一)符合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二)符合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和方向;
(三)符合銀行業、信託業、保險業、證券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
(四)符合金融機構合理布局、公平競爭的原則;
(五)符合經濟核算原則。第三章金融機構審批的許可權和程序第十條設立下列金融機構,應經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分行審核同意後,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
(一)非全國性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各類銀行、金融性公司以及城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
(二)銀行的分行;
(三)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分公司;
(四)本規定第三條中未列入的試辦性金融機構;
(五)區域性金融機構省區設立的分支機構。第十一條在行政區內設立下列金融機構由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分行負責審批,但批准其籌建前,應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備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收到備案文件之日起30日內未提出異議的,視同認可。
(一)銀行的分行設立支行和辦事處;
(二)保險公司的分公司設立支公司及其他金融性公司設立辦事處。第十二條設立城市信用合作社由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行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下達的指標內負責審核、批准,同時抄報總行備案。第十三條設立本規定第九、十、十一、十二條所列之外的金融機構,由當地中國人民銀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分行或其授權的下級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審核、批准。第十四條中國人民銀行在批准設立金融機構的批件中應同時明確負責對該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管機關。第十五條設立金融機構應經過籌建和開業兩個階段。第十六條申請籌建金融機構,應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交下列資料一式三份:
(一)籌建申請報告;
(二)籌建可行性報告;
(三)籌建方案;
(四)籌建人員名單及其簡歷;
(五)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提交的其他資料。第十七條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籌建申請的答復期為3個月,逾期未獲批準的,申請人6個月內不得再次提出同樣的申請。第十八條籌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籌建,籌建期限為6個月。籌建期滿未達到開業標准者,原批准文件自動失效。如遇特殊情況,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可適當延長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1年。籌建期內不得從事金融業務活動。第二十條中國人民銀行在收到申請開業文件之日起30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是否批准其申請,未予批準的,在書面通知中註明理由。

㈢ 聽說農村信用社要倒閉了是不是真的,有誰知道真相呢

不是的;其為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改進農村金融服務,關繫到農村信用社的穩定健康發展,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大局。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3)農村金融機構行政干預擴展閱讀:

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對虧損信用社因執行國家宏觀政策開辦保值儲蓄而多支付保值貼補息給予補貼。具體辦法是,由財政部核定1994—1997年期間虧損信用社實付保值貼補息數額,由國家財政分期予以撥補。

2、從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對西部地區試點的信用社一律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其他地區試點的信用社,一律按其應納稅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從2003年1月1日起,對試點地區所有信用社的營業稅按3%的稅率徵收。

㈣ 談談違規違法對農村信用社帶來的危害

農村信用社經脫鉤農行隸屬關系後,由於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加上管理體制未能真正完善、產權不明晰、內部管理相對薄弱、員工素質普遍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幾乎具備操作風險發生的一切條件,長期以來不斷發生的操作風險給農村信用社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後果。2005年開始,按照中國銀監會的統一部署,全國各地金融機構開展了操作風險防範和案件專項治理工作。結果顯示在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發生的案件中,農村信用社發案率接近佔50%。可見農村信用社的操作風險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比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嚴重,潛在操作風險和隱患時時存在,使農村信用社防範操作風險的形勢十分嚴峻,加強操作風險的防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防範工作刻不容緩。

一、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的特點
從全面的操作風險防範和案件專項治理工作暴露出的問題分析,農村信用社發生的操作風險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涉及面廣,以信貸為重點區域。從已經查出和暴露的違規操作和各類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貸、投資、融資、結算、財務會計、安全保衛、計算機等業務的方方面面,幾乎每個業務領域均有違規、違章、違紀、以致違法現象。信貸業務是農村信用社的主要資產業務,也是操作風險多發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貸違規違紀現象多種多樣,違規手法五花八門。一是對同一貸款戶由多個信用社多次發放貸款,從而達到化整為零、逃避貸款審批的現象較為嚴重,成為違規發放貸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貸款損失嚴重。二是貸款管理不嚴,貸款跟蹤檢查不到位,貸款管理制度形同虛設。三是信貸檔案資料不規范、不全面,給貸款安全留下隱患。四是貸款形態反映不真實,沒有及時做好貸款五級分類。有的信用社還違規辦理不符合條件的借新還舊貸款;跨地區、壘大戶等其它違規貸款也屢見不鮮。
(二)危害性大,以侵佔資金為目的。由於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涉及面廣,發生的頻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風險是主觀性的以侵佔資金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對農村信用社危害性相當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貸款質量。農村信用社實施改革前,全國農村信用社實際不良貸款率在50%以上;二是造成直接資金損失。違規拆借資金、攜款潛逃、票據詐騙、計算機犯罪、安全保衛事故、櫃台操作失誤等均帶來嚴重的資金損失。三是留下風險隱患。有的操作風險雖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損失,但卻留下風險隱患,給經營帶來無法估量的困難。四是引起法律糾紛。由於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規范,存在法律漏洞,容易引起法律糾紛,一旦對簿公堂極有可能處於不利的法律地位。無論採取何種形式,操作風險製造者其主要目的無不是為了侵佔資金,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的後果是資金損失和風險增加。
(三)作案手法低劣,違章操作是主要形式。從各類操作風險事件和案件的實施形式看,違章操作是主要形式。無論是無知或非主觀性引起的操作風險,還是以侵佔資金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無視各項規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尋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實施。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由於制度形同虛設,相關工作人員明知不對或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或怕得罪領導不敢糾正和制止,甚至協助辦理,有的持續作案時間長達十多年的大案經過很多的稽核和檢查卻安然無恙,直至展開拉網式排查或專項檢查時才暴露。
(四)違規代價低,對當事人以教育為主。從案件責任追究情況看,普遍處理較輕,只處理基層社不處理管理機構,只追究當事人責任而不追究上級領導責任。有的雖然追究了相關領導人的責任,但多避重就輕,起不到對違法違規人員的懲戒和對其他員工的警示作用,缺乏應有的威懾力和公信力。這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員工親緣化現象嚴重,人際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個別領導在對責任人的處理上大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或不願從嚴查處,降低了違規和犯罪的成本,違規代價低,提高了違規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觀上起到了鼓勵違規和犯罪的作用。
二、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原因分析
從淺層次看,農村信用社內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規程執行不力,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監督檢查流於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勵機制是發生各類操作風險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內控機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力。據銀監會分析,銀行業金融機構發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無章可循造成的。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的內控制度建設非常薄弱,缺乏系統性和統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續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業務領域還存在制度盲區,由於無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學不合理,致使大量的違規操作和案件發生。另外,由於執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遞減。
(二)員工素質偏低,教育和管理不夠。由於沒有統一的進人標准,農村信用社進了不少低學歷、低素質的員工,進入信用社後又得不到系統的業務技能培訓以及法律法規、職業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長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少數員工自身免疫力不強,在業務操作中,規章制度觀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僥幸。信用社人員的任用、考核機制存在缺陷,重要崗位人員使用失察,平時對個人行為缺乏考核和監督,交流、輪崗、強休制度不落實,為少數人利用職務便利作案提供機會。
(三)檢查監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於形式。農村信用社許多內部案子在實施時,往往在一連串的幾個環節和不同崗位都一路「綠燈」,究其原因是檢查監督作用沒有發揮好,導致違規行為發生。本來基層網點是實行雙人臨櫃、相互監督的制度,但臨櫃人員對憑證不認真核對,也沒有對同時臨櫃的同事盡到監督之責。第一道防線就失去了有效監督約束。事後監督本來是第二道防線,但有的農村信用社沒有設立事後監督崗,因此作案分子乘虛而入。稽核和檢查可以作為第三道防線,但稽核檢查工作不深入、不細致、不全面,使之流於形式,於是使違規問題和案件得以長期隱藏、並連續作案。
(四)考核激勵不科學,做假現象嚴重。過去各基層信用社為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紛紛加大績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雙降」、貸款營銷等指標齊全,並將指標的完成情況作為評定個人業績的主要依據。員工為了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往往不擇手段,各種踩線違規現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勵作用明顯走樣。在考核中長期處於劣勢的一部分人,就會產生各種為個人考慮的不良思想,有的乾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職務之便以獲取資金為目的實施作案。
以上導致了各種操作風險事件的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從深層次看,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紊亂、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產權不明晰、縣(區)、鎮二級法人體制抗風險弱是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案件頻發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這些深層次原因,有利於對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既治標又治本。
(一)系統管理體制紊亂。農村信用社從成立以來,管理體制幾經變化,使農村信用社缺乏強有力的管理,很多問題由此滋生開來。在農行、人行、銀監局管理的過程中,農村信用社的行業管理工作實際上委託一個部門來完成,成為其全部工作的一個附屬,這個部門在管理時有職無權,監督和執行完全脫節,造成行業管理形同虛設,拾得本來需要行業管理來完成的重大事項,如制定統一的制度體系和行業標准、整體維護行業權利、形成整個行業的信息網路等無法實施,使農村信用社內控體系不健全、不科學或五花八門。在缺乏法人自律、內控和有效監督的情況之下,又沒有強有力的行業管理,就導致了一些法人社為所欲為的局面。管理體制幾經更迭導致行業管理的乏力是長期以來形成操作風險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法人治理機制不健全。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由於產權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職能缺位,內部法人治理機制幾乎處於空白,社員大會(股東會)、理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根本無法按規定職責和程序行使監督管理職權,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混淆。有效的監督機制沒有形成,導致極少數聯社的理事長違規經營,把企業推向崩潰的邊緣。
(三)有效的外部監管不到位。在行業管理職責歸屬省社以前,人民銀行、銀監部門先後統一履行行業管理和外部監管雙重職責,既當「教練」,又當「裁判」。由於這雙重職責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導致人民銀行、銀監局都無法充分發揮好職責,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監管明顯弱化,監管機構對農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護」、「縱容」,對其違規現象基本上是視而不見,致使很多問題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內部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觀上助長了一部分基層社負責人不把違規經營當回事的心理,各種違規操作屢查屢犯。
(四)縣(區)、鎮二級法人體制使農村信用社處於弱勢地位。改革前農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實行縣(區)、鎮二級法人體制,加上服務對象的社會弱勢地位,決定了農村信用社在社會上的弱勢地位,使之無法有效抵制來自外部的干預和各種侵害利益的行為,農村信用社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於行政干預和有權部門不合理的攤派,有時不得不違背經營宗旨,不得不以違背規章制度為代價而違心地按照有權部門的指令去提供各種「服務」。
三、防範操作風險的思路及具體措施
風險管理能力是構成銀行競爭力的根本。在農村信用社這樣一個管理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低、各項改革尚處起步階段的金融機構,要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必須深化改革,完善管理體制,健全法人治理機制,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同時提升經營管理理念,創新防範操作風險思路。
(一)必須加快構建防範操作風險的管理體系。加快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範操作風險的長效機制,努力構建一個多層次、有機協調、有效控制操作風險的多層次的管理體系。這個管理體系包括六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法人治理機制。要推進產權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最終建立社員股東對理事會和經理層的監督和制衡。第二個層次是內部控制體系。要建立適應農村信用社特點並與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接軌的內控體系。第三個層次是有效的行業管理。建立強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體系,層層管住可能產生的風險。第四個層次是黨的建設。明確黨組織在防範風險中的監督保障作用,按照黨組織在作風建設中解決勤政廉政問題的方法,解決防範道德風險的問題。形成上下級之間和黨員幹部之間的相互制衡與監督。通過黨內的民主機制和科學決策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的可能。第五個層次是合法的外部監督。積極地引進和歡迎銀監部門、審計部門、紀律檢查部門和司法部門外部的監督。第六個層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設。進一步弘揚農村信用社的企業精神,全力推進以提高職工道德素質和業務能力為目標的企業文化建設,建立內外兼容的宣傳機制,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形成有利於防範操作風險的企業價值體系。
(二)必須推出建立長效機制的有效措施
1、切實增強操作風險意識。農村信用社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操作風險自始至終與業務活動相伴而生,每一個業務點都是操作風險點,因此防範操作風險必須從每一名員工做起,將每位員工作為防範風險的第一責任人,加強對員工風險意識的培訓,促使其提高對操作風險危害性的認識,樹立和強化「違規就是風險」的觀念,養成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態度以及扎實的工作作風,從小處著手,力求把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和第一道關口。
2、不斷完善內控制度體系。制度建設是防範操作風險的基礎性工作,在制定製度時要貫徹「把防範農村信用社系統性風險作為加強管理的關鍵環節」科學理念,秉承「審慎經營,內控優先」的經營方針,通過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架構使各項風險管控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及時更新、完善、補充各項規章制度。內部規章制度要隨著業務的發展和監管要求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和補充。對一些在實際執行中出現操作性不強、或已經過時或不適應業務需要的制度,要及時廢止;對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時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風險預警和處置機制。對風險的預警和處置是防範風險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風險,並將風險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風險管理部門要針對各地風險監測情況及時進行風險提示,同時監控下級報告的重大事項和突發事件,掌握轄區農信社風險狀況。同時為防患未然,必須制訂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的快速反應機制,各類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即按預案要求進行快速處置。
3、強化崗位監督約束。操作風險主要發生在一線崗位,科學調配崗位,使崗位與崗位之間相互制衡,人與崗位實行互動是防範操作風險的有力保證。一是科學設置內部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並按制度和內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員。二是有力推行領導幹部交流制度、員工崗位輪換制度和強制性休假制度,使違規行為及時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種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三是重點加強對信貸、儲蓄、財會、聯行等涉及錢、賬等重要崗位及其操作人員的管理。四是建立對違規違紀事項舉報獎勵制度,實現違規違紀行為的群防群治。五是實施分級監控,形成連環責任監督,使一線員工、信用社、聯社三個層次通過相互監督和檢查,進一步強化崗位監督約束,形成一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內控防範運作機制。
4、發揮稽核檢查工作事後糾錯和警示作用。稽核檢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經常化,提高稽核檢查手段,強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監察隊伍系統。建立系統的稽核隊伍體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過培訓提高稽核隊伍履職水平,通過查處違規違紀行為樹立稽核檢查權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檢查的重點。注重日常的常規稽核檢查,實行防範風險關口前移,變過去事後被動式的核查為事前主動式的預防性檢查。對案件高發機構、高風險業務、易發案件部位,要增強稽核的深度、廣度和頻率,徹查所有相關問題及其根源。三是改進稽核方式。要實行內外結合、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稽核相結合的辦法,定期或不定期對有關業務進行排查,對難以通過一般對賬查出的問題,要採取公告的方式與存款人、借款人進行核對。
5、增強基層執行能力。基層信用社是整個風險防範的基礎,基層員工又是風險防範的真正主體。增強基層的執行能力是建立防範風險長效機制的關鍵。要從提高執行力出發,切實加強基層農村信用社的建設,一是要選好一個靠得住、能幹事的信用社主任;二是要打造一個優秀的、有戰鬥力的團隊;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業務、防範風險的機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適合農村信用社特點和農村金融特點,並有利於農村信用社發展業務、減少風險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創造一個能夠促進農村信用社良性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把各個基層農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執行力和強大凝聚力、戰鬥力的團隊,使之成為有效防範風險的牢固堡壘。
6、加強內控文化建設。良好的內控文化能夠提高全體員工遵章守紀意識、降低內控執行成本,有效防止內部團伙作案,是內控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將良好的內控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企業文化與農信社經營管理的最佳結合點之一,讓「內控優先、審慎經營」的內控文化理念,紮根於員工的思想深處,落實到日常行為上,讓員工在業務操作中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風險要防範,什麼事情要監督。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風險防範的文化氛圍。

㈤ 如何完善我國農業金融政策

針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貸款困難的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改進:
1、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
制度創新需要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規則保障,而目前我國雖然構建了基本的金融法律框架,但尚未制定一部關於農村金融的專門法律。在法律上具有明確的主體地位是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基礎。建議制定《農業信貸法》、《農村合作金融法》、《農村政策金融法》、《農業保險法》等專門法律,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除了建立專門的農業法律,還需要建立融合到相關法律體系中的法律,由此確保農村金融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行政干預和不規范不合法現象。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由於農業生產風險高、農業投資數額大、期限長、見效慢等特性影響到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和滿足,美國在農村信貸的發展初期,為了促進信貸事業的發展,政府給予了大量的撥款,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扶持和引導。在我國,農業發展遠沒有達到發達程度,因此我國農村金融運作更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
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的投入,可產生資金聚集效應,引導社會資本和商業性金融的跟進。中央財政和省財政應拿出部分預算向農業發展銀行提供貼息資金和彌補呆賬損失,建立財政補償機制。隨著糧棉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應加快經營機制的轉型,在今後的金融服務中應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業綜合開發,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運用信貸杠桿,加大中西部扶貧力度;通過對農村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貼息或免息貸款,有效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逐步、穩健地把農業發展銀行辦成一家真正的農業產業銀行,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供金融支持。
3、完善農村金融市場
首先要建立公平而完善的市場准入、退出制度,促使金融市場公平競爭。規范民間借貸,將其從「地下」引上正規的發展道路。允許正當、合理的民營金融組織出現,使金融市場真正成為充分競爭的、有效率的、充滿活力的開放市場,滿足農村地區分散的、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同時,必須設計好民營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機制。允許運轉不靈、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嚴格按市場機制辦事,保證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其次,要採取靈活的利率政策,允許基層金融機構根據實際成本對利率進行浮動,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促使金融機構改善服務、降低成本,從而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
4、建立全方位、多元化農村信貸市場
改革和完善我國農業金融組織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加快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利用其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比較優勢,調整支農重點,提升經營層次,發揮商業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第二,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揮其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各地根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採取具體的不同措施,加大對農信社的扶持,同時應盡快出台《合作金融法》,規范農信社的經營,維護其合法權益。第三,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作用,發揮政策性金融職能,完善其組織機構體系和功能,深化糧棉企業改革,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第四,改造現有郵政儲蓄制度,籌建郵政儲蓄銀行,使其不但有吸收存款功能,也能在吸收存款的地域發放貸款,讓郵政儲蓄將資金用於農村建設,更好地為農村金融服務。第五,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成立專門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既可建立以農業保險為主的政策性保險機構,也可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辦專門的涉農保險,還可以引導農民和農村合作經營組織建立農業保險合作社,形成以農業保險公司為主導,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

㈥ 金融學畢業論文範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金融學畢業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融學畢業論文範文篇1
淺議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在改進貨幣資源的配置、服務農業和農村建設,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確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發揮與更加高效的運行,切實防範與控制金融領域的風險,健全完善農村金融法律監管制度顯得極為迫切。因為當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法律制度設計依然具有相當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以及行政干預色彩,因為也就導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僅僅是在機制上進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調整,但是並沒有對制度體系以及核心內容實施全面而深入的變革,導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體運行過程中產生諸多問題。實施正確而合理的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夠有效地防範金融組織的風險,而且還能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更是確保我國農村經濟快速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1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

(1)目前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不夠齊全,顯得系統性不夠強。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以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對金融監管進行了規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卻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條款,同時,監管的內容過於簡單,大大落後於我國金融業的實際發展狀況,並且隨著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隨之而得到持續發展,對於一部分新型金融業務與金融產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規定,尤其是對農村地區的民間融資沒有採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導,對於高利貸僅僅按照傳統社會上的公德意識來加以制約,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監管法制總體結構來觀察,規章的比例太大,實施就缺少足夠的權威性。同時,在構成目前的金融監管法制體系之中的各項規范性法規之中部門規章所佔比例太大一旦實施起來就缺少權威性。

(2)法律規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夠強。在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之中,對於市場准入、市場督查、市場退出等均有所覆蓋,但是更多的則是原則性規定,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競爭的農村金融監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權利資源,而且還應當更加公平地安排權利資源,從而實現各類金融市場主體權利實施平等性保護。缺少公平正義目標的金融市場並非是現代金融市場,而脫離開正義理念的金融監管法制並非是現代法制所倡導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農村監管法律制度體系體現出對於民間資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視與不公。筆者覺得,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均為社會資本中不一樣的形式,而是應當分別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農村民間借貸監管機制應當積極促進而且體現出民間借貸監管機制之形成與發展,而不是為保護少數市場主體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視農村地區群眾的金融權利

在相當長的時間中,我國的金融法律制度體系把金融問題看作是經濟發展層面上的問題,也就是看作是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對於民生保障這類問題的考慮不夠周到,甚至會為了金融之穩定而選擇犧牲公民自由融資之權利。盡管我國政府己有充分認識並且採用小額貸款的方式,允許設置村鎮銀行與借貸公司等形勢盡可能多地增加農村資金之供給,但是這些基本上均為具體手段層面上之改革,整個農村金融監管機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產生根本性轉變。因為農村金融市場在監管法律體繫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產生了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在總量上的不足,當前,我國金融資源在分布上具有顯著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諸多農村資本外流,從而極大地削弱了我國農村金融在供給上的能力,同時也造成了弱勢農村群眾在金融資源上獲得之不足,尤其是對農村小微企業以及農戶的金融供給上有所不足。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監管體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金融市場取得新的發展,造成了我國農村地區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針對性地面對不同客戶和不同需求層次,能夠提供顯著差異性金融服務的現代農村金融監管體系,以至於造成了我國農村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的種類相待單調,難以滿足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對於金融服務具有多樣化與多層次之需求,進而造成農民群眾無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進一步健全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

現代金融屬於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權力對於金融市場所進行的監管主要是運用金融監管法制調整與規范加以實現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監管機構實施依法監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監管績效和金融監管立法之健全完善與否、質量優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關系。為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實現更為健康的發展。隨著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應當積極順應農村金融市場所出現的新變化,及時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具體來說,在今後的一段時間,我國應當積極強化農村地區的基礎性金融監管法建這一基礎,積極順應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進程之中的趨勢性要求,從而健全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

(l)要及時健全完善農村金融監管的主體性法制體系,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具體實施細則,從而強化可操作性,並且對有關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對不適應條款加以廢除或者進行修訂。

(2)要依據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具體發展狀況、監管情況和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改革之趨勢,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而彌補我國在農村金融監管立法領域之中的空白。

(3)要積極順應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之趨勢,以保障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安全以及促進農村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基礎,制定出能夠兼顧實效性、操作性與相應前瞻性的現代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進而實現對農村金融市場所進行的監管,維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二)著力凸顯公平保護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監管是依據經濟發展之所需而誕生的,其主要目標是推動經濟的發展,而且金融業安全並非是金融監管之重要目標,也不是金融業目前存在與發展之最終目標。從這一視角來看,農村金融監管的最終目標應以全面滿足農村金融業的繁榮發展為目標,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更為穩定的發展,提升社會福利。因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相對來說較為特殊,而農村金融並不完全屬於商業金融之范疇,農村現代金融機制應以促進我國農村居民更加公平地獲得發展良機與結果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權利的實現

生存權與發展權是人權中的重要內容,切實維護與保障我國公民的存在權與發展權,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堅持的基本價值取向。金融之本質在於為民眾的生產與生活提供資金領域的融通,切實保障民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主體和利益變得愈來愈多元化,大量公民進入到市場中開始從事生產經營類活動,因為資金也就成為人們開展生產經營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融資實質上己成為公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融資權成為公民生存權與發展權的基本構成部分之一。在當前我國的金融資源配置顯著不均衡與不合理的條件,各中小企業以及農戶得到融資顯得相當困難,農戶與農村工商業者在資金的需求上從未得到滿足,而民間借貸也就具備了更加突出的能夠解決民生問題之功能。就這一意義而言,監管制度能夠嚴格地限制甚至幾各類非正規金融機構之存在,全面懲罰私自放貸人員。所以,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建設之本質是為各位公民的融資提供相應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簡單地排斥或者壓制資金上的流動。

(四)強化監管制度施行金融創新

我國農村金融監管對於金融創新作用主要表現為:

(1)金融監管機制之制定應當具備前瞻性。金融監管方面的政策措施應當適應於我國金融業今後的發展與變化的趨勢。為有效防控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當在制定金融機構穩定性指標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今後金融市場的創新問題與金融機構資產變化問題等。同時,要通過健全完善農村金融監管預警體系,強化對金融體系所施行的社會性監測,從而確保農村金融體系得到穩健地運行。

(2)大力鼓勵農村金融創新。金融監管所造成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應當盡可能地發揮出其所具有積極性,也就是鼓勵實施金融創新,與此同時還應當盡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極的金融創新。唯有如此,才能運用金融監管讓金融創新成為促進金融改革的生力軍。

(3)改進農村金融監管的模式。因為金融監管部門對於金融創新弊端所作出的反應通常比較慢,而金融行業協會的反應則相當靈敏,所以,對於金融創新所實行的監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賴於實施內部監管,從而適時地調整金融監管,進而適應金融創新取得新的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作為中國金融監管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維護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受到城鄉二元金融結構造成的影響,我國農村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臨著愈加復雜的形勢。如今,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擔著維護我國整體金融形勢穩定的重要任務,而且還將履行切實解決我國農村金融資源賡乏這一重大挑戰,這就需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監管法制建設工作,切實保障我國農村金融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金融學畢業論文範文篇2
淺析第三方支付引發的洗錢問題及對策

互聯網金融服務相比傳統金融服務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時等優點,第三方支付作為以實際電子商務交易為依託,利用網路支付的金融服務形式,在我國獲得了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務的額度、規模在逐年遞增,而且服務的層次也在不斷得以拓展,如企業的市場資金管理均已成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務領域。木文將剖析第三方支付的運作模式,基於反洗錢風險的防控目標來探析第三方支付引發的洗錢問題,並提出相應對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錢風險防控體系,促進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健康發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關理論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義

第三方支付依附於交易商業行為的交易而存在,開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務的獨立機構通過網路平台,參與兩方之間信任度較低的商業機構或者個人之間的交易服務,在實際運營上,購方付款後相關款項首先“寄存”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貨方發貨,而後在購方收到貨物且無任何糾紛異議的情況下以通知方式將貨款支付到供貨方賬戶。第三方支付多依附於電子商務活動,以合作銀行信用為依託,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問題。

(二)我國第三方支付服務發展現狀

在我國,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網上支付、電子貨幣發行與清算、銀行卡和票據跨行清算及幾種代收代付服務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還存在於一些產品銷量較人、信譽較好的企業,主要以預付卡業務的形式存在,通過系統終端處理第三方支付服務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潤源主要來白手續費和客戶備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將手續費與傳統商業銀行之間制定分利標准。而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競爭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業為提高市場份額,甚至處在虧損經營狀態,而我國又進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業動用客戶備付金開展其他商業活動,在這樣的狀態下,第三方支付企業積極探索擴展利潤源的經營模式,但就當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業之間的競爭還處在價格競爭、服務質量、增值服務費等方面的競爭,第三方支付企業在業務運作過程中還未形成明確且穩定的新利潤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錢風險分析

(一)網路支付的隱秘性造成的監管難度

誠然,互聯網的興起為支付服務帶來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雙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過網路系統進行資金轉移與直接匯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過程中,第三方支付機構還未建立完善的客戶身份審核機制,通過電子商務平台直接進行匿名交易是較為容易的,這就很容易越過銀行系統的身份審核監管體系,難以追溯交易資金的來源,給洗錢行為敞開了縫隙,在洗錢案件的查證過程中,一些虛擬物品的交易很難實現准確求證,交易過程較為隱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將賭博、販毒等非法資金通過第三方交易平台實現“洗自”。

(二)交易記錄的不完整導致查證困難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運作的過程中,出於客戶信息安全的考慮,一般通過網路密鑰對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進行保護。但是在對洗錢案例的監控和查證過程中,多採用跟蹤交易記錄的方式來進行,但以網路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用戶資料及交易記錄保護機制增加了案件查證難度。其次,通過網路交易,交易平台難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點、時間等信息,使得交易記錄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領域開展反洗錢案件查處的難度。

(三)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近年來,第三方支付市場呈現迅猛發展態勢,但是基於反洗錢為目的針對第三方支付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針對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現的洗錢犯罪行為在法律責任追究上難度較人,法律法規的滯後是第三方支付市場反洗錢監控與查處難度人的重要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反洗錢的專門性法律,但是此法與我國刑法中均未涵蓋第三方支付洗錢犯罪的相關監管內容。

三、建議

(一)基於反洗錢為目的加強對第三方支付企業監管

首先是源頭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業市場准入門檻,金融監管機構要在牌照發放環節加強對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審查,包括對信息系統建設、客戶信息審核軟硬體等方面的審查要嚴格開展,嚴格按照《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要求進行審查,從而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減小反洗錢案例查處的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應完善信息系統建設,提高白身對客戶身份信息、資信狀況、業務范圍等方面的審核和信息收集能力,從而有效配合相關機構對反洗錢行為的監管和查處,各交易主體也應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做好客戶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個有反洗錢監管機構參與審閱的信息系統,保障反洗錢監管工作的常態化開展,從而在案件發生時能夠收集完善的證據。第三方支付企業應不斷完善反洗錢檢測系統,加強技術能力,提高平台對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強反洗錢技術隊伍建設

不僅要在反洗錢監管部門建立一支具有專業信息管理知識的人才隊伍,還需要第三方企業能夠通過教育培訓,提高業務人員、技術人員對反洗錢犯罪行為的敏感性,並擁有健全的支付業務知識和反洗錢技術知識,能夠有能力及甲-發覺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對洗錢行為的有效監督管理。

(三)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備付金監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為主要依託銀行進行資金轉移來完成支付行為,商業銀行是備付金的實際管理者,故此,商業銀行應該完善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管理制度,對備付金進行實時監測,利用白身的信息優勢,對備付金賬戶各種交易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將違規操作反饋至金融監管機構,形成對交易風險的及時預警。
猜你喜歡:
1. 本科金融畢業論文範文精選

2. 金融畢業論文範文大全

3. 金融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4. 金融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5. 金融畢業論文免費範文

㈦ 六盤水的金融是如何支持農業發展的 也可以這樣說,全國的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態度和措施有些什麼。

建議你去查一下國家有關「三農」的政策。還有小額信貸這些內容

㈧ 農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問題,問題的成因,解決對策

近幾年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管理體制初步建立、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服務「三農」方向進一步明確、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得到好轉。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村信用社在產權關系、法人治理、經營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製約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因此,正視這些問題,認真分析成因,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關系仍需進一步明晰

多年以來,農村信用社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責任不落實,成為制約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以法人為單位改革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關鍵就是要農村信用社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實現「誰出資、誰管理、出了問題誰負責」這一目標。這就要求股東在依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以自己的出資額來清償債務,股東享有所出資產的收益權,企業由出資人或其僱用的經理人員來經營。按照市場經濟理論,產生這種效應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流動、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導。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來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導的結果,社員投入資本的增多並不意味真正獲得更多的表決權和管理權,使社員沒有增加股本金份額的動力。目前,股本金補充仍處於被動引導而非主動增資的局面,導致農村信用社股本金經過多次的清產核資和改革規范都難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股權意義,這種非真正意義上的「股權」成為制約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農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轉向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過程中,現有的法人治理結構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還沒有建立起決策、執行、監督之間的相互制衡機制,激勵和約束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體表現為: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各自的職責分工尚未明確,現有的許多規定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執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有效分離,股東會和理事會很難對信用社法人代表實施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一長獨大」的現象仍然嚴重。

(三)經營機制僵化和內控乏力

由於長期受「官辦」思想和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模式的影響,農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的痼疾,難以實行有效的正向激勵制度,相當一部分農村信用社處於粗放經營狀態,員工素質普遍偏低,與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同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在內控管理上存在著制度不健全、制度執行力差、風險控制力弱等問題。

(四)歷史包袱沉重,資產質量差,經營困難,潛在金融風險仍然很大
為了明晰產權關系,真正轉換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機制,國家對試點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不僅發行了專項央行票據,置換了部分不良資產,彌補或部分彌補了歷年虧損掛賬,減免了稅收,希望達到「花錢買機制」的目的。應該說,這些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對於化解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改善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信用社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風險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今後改革發展的問題仍然不少。這主要表現在:農村信用社票據兌付條件「門檻」較高,「出門」困難,即使票據兌付後歷史包袱仍然較重,不良貸款總量仍然很大,而且還有許多潛在不良資產沒有反映出來;人均利潤、資產利潤率等指標較小而虧損面、虧損額仍然較大;撥備嚴重不足,抗風險能力尚未得到明顯增強;農村信用社股金雖然增加很多,但是不少股金在本質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礎很不穩固;農村信用社在提足各項風險撥備後實際資本充足率仍然很低;內控制度很不健全,案件時常發生,潛在風險不容樂觀。

(五)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職權和責任需要進一步明確

經過改革,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按照國務院關於「農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負責」的要求,由省級人民政府全面承擔對轄內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風險處置責任,形成了「國家宏觀調控、加強監管,省級政府依法管理、落實責任,信用社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農村信用社監督管理體制。但是這一新的監督管理框架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省級政府依法管理的職責范圍沒有具體劃分,造成職責定位模糊、職責邊界不清,政企難以分開;省級聯社受省級人民政府和基層聯社雙重授權管理(即省級政府授權省級聯社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行業管理,社員單位授權省級聯社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自律管理)缺乏法律依據,且多重授權管理對基層聯社違規違制行為缺乏約束力,多級法人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決策、低層次決策。同時,金融監管與行業管理、行業管理與自主經營、依法管理與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內涵還不清晰,各自的職權和責任還有待明確,職能交叉、責任不清的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二、成因分析

解決農村信用社在產權關系、法人治理、經營機制、歷史包袱、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是農村信用社今後改革和發展仍需努力的方向。總的來說,這些問題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是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產生的。

(一)股權分散和經營虧損是農村信用社產權關系難以真正清晰的重要原因
按照2003年和2004年的農村信用社改革方案,構建新的產權關系,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原則,因地制宜進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進一步完善合作制的產權改革,構建法人機構新的產權形式和組織模式。一是提高入股起點金額。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確定入股金額。二是拓寬入股范圍。以農村信用社原有社員為基礎,廣泛吸收轄區內農民、個體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入股。三是積極探索建立新的股權結構。但在實際運作中,尚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重新認定股東和吸收新的股東後,信用社的股東人數有所下降,人均股本有所提高;企業股東數量少,但所持股份很多。但總的來說,股權結構仍較為分散,股東對信用社的監督成本過於昂貴,分散的小股東往往缺乏關心和監督農村信用社的激勵。其次,政策制定者在引進大股東後,希望大股東能夠對農村信用社切實起到監督制約的作用。但在信用社經營機制未轉換,又存在大量虧損的情況下,農戶和個體工商戶是不願意投資入股的。如果入了股,其目的也只可能有兩個:獲得貸款服務和獲得比存款更高的利率回報。在大量虧損情況下,股東又要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這只能說他們關注的是信用社短期利益,而不是信用社的長遠利益,更不會對管理層有什麼監督了。第三,由於農戶和個體工商戶不願意加入虧損的信用社,而虧損信用社為達到專項央行票據發行及兌付條件,採取分配任務、存款股金化等辦法募集股金,造成虧損信用社存款化股金較多。因此,其股權結構的變化未必會引起法人治理結構的實質變化。

(二)股東會的先天缺陷是法人治理結構仍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

由於股權分散等原因,造成了股東會的先天缺陷。表現在小額股東「搭便車」傾向嚴重,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缺乏責任,從而造成出資人在信用社治理結構中處於虛置狀態,不能發揮作用。由於股東會的先天缺陷,農村信用社出現了「外部人」控制問題和「內部人」控制問題以及「外部人」內部化問題。這三個問題的存在和發展,使得農村信用社難以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制衡的機制,造成農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完善。這里的「外部人」控制是指「外部人」(如基層政府)利用直接或間接的權利影響農村信用社領導人作出不一定符合經營原則的決策。「內部人」控制是指農村信用社的管理人員在信用社的資產使用、處理和收益的分配等方面作出違背股東利益行為的現象。「外部人」內部化就是與農村信用社相關但不在農村信用社經營者行列的「外部人」通過實施一定權利而能直接或間接地從企業中獲得收益,從而與經營者串謀的現象。這三種現象都會使農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無法完善。

(三)治理結構不完善是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難以轉換的主要原因

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使得農村信用社不能按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原則來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用工、幹部任用、績效考核和薪酬確定等制度僵化,不能與現代企業的經營機制相適應,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進一步發展。

(四)傳統體制慣性是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原因
首先,表現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衡、有效分離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真正建立,有其「形」而無其「神」。其次,表現在制度建設步伐落後。自1996年行社脫鉤以後,信用社內控制度沒有象商業銀行一樣自成體系,在人事政工、勞動工資、審計監察等方面的內控建設上還存有盲點,有些甚至仍在沿用原農業銀行有關規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導致一些制度與信用社的管理實際脫節;一些新業務的管理制度跟不上,無法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第三,內控制度執行不力。對已出台的制度真正落實的少。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是傳統的、不適應發展形勢的習慣方式在農村信用社從業人員的思想上、行動上還未根除,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還未真正建立和完善。

(五)擔負政策性金融任務是造成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的關鍵原因
農村信用社作為企業,只有走市場化、商業化道路才能使自己生存和發展,但同時農村信用社又要執行國家的金融支農政策,這種政策性金融任務使農村信用社違背市場操作規律去發放貸款,造成信用社資產質量低下、虧損嚴重、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於行政干預、指令性貸款造成貸款損失。如八十年代支持鄉鎮企業貸款等。二是體制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新呆賬。主要是:行社脫鉤時農業銀行向農村信用社劃轉的呆帳、合作基金會撤銷帶進來的呆賬和保值儲蓄貼息支出三個包袱。三是由於擔負的政策性金融任務而使借款人認為農村信用社貸款是「不用白不用」的財政資金,造成信用社不良貸款的增加。在本次改革中,國家對虧損信用社因執行國家宏觀政策開辦保值儲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貼息給予補貼,解除了這一歷史包袱;對於農村信用社的歷年掛帳虧損和實際資產損失方面,人民銀行按照2002年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以安排專項再貸款和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來給予農村信用社資金支持,減輕農村信用社的歷史負擔;還通過稅收減免、允許信用社貸款利率靈活浮動的政策,增加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減輕農村信用社的歷史負擔。但是,中央對農村信用社實際資不抵債額的計算基數是按照信用社2002年的財務報表數確定的,由於較多的信用社受短期利益沖動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報表反映失真,因而尚有很大一部分資不抵債額未能獲得專項再貸款或專項央行票據,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尚未真正化解。

(六)省級信用聯社職能定位不清是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不順的重要原因

按照有關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全面承擔對當地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風險處置責任,在省級人民政府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職責中,省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對當地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規劃等重大事項進行研究決策,並通過省級聯社實現對當地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省級聯社對指導、督促轄內農村信用社完善內控制度和經營機制負主要責任。同時,省級聯社既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起設立、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委託對其實施行業自律管理的聯合體,又是可以經營部分資金業務、清算業務的獨立的金融企業法人。因此,省級聯社是集政府行政管理、行業自律管理和金融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三種職能於一身的機構組織,其體制設計使省級聯社難以「政企分開」、「職責明確」。

三、對策措施

(一)進一步明晰產權結構
由於股份制在促進產權明晰、強化約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資本聚集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產權形式所不具備的優越性,因此,銀監會在2006年2月底召開的「全國農村信用社工作會」上把農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定位為: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取向,爭取用5-10年時間分期分批逐步過渡到符合現代金融企業要求、有特色的社區性農村銀行機構。按照這一改革定位,農村信用社應圍繞股份制社區銀行來進一步明晰產權結構,以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當前,一是要培養市場機制。由於目前我國經濟金融處於轉軌時期,還不具備完善的農村經濟金融市場體系,因此,要使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成功,就要求各級政府大力培育和發展與市場有關的機制,如制定經濟金融法規、促進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組合等。對農村信用社而言,就是要不斷深化市場機制的利用,減少政府幹預,在生產要素市場化組合的基礎上,建立明晰的產權關系。二是建立農村信用社補充資本金機制。制定符合農村信用社實際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規章制度和資本金管理機制,完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識別、計量和報告程序,定期或不定期評估資本金結構的合理性和資本充足率水平。三是創新資本金補充渠道。鑒於目前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有限,不能吸收外資和上市籌資,國家又不能對農村信用社直接注資的客觀實際,國家應允許農村信用社發行次級債券。這樣,既能減輕農村信用社股金分紅的財務壓力,又能優化資本金結構,擴大投資農村信用社的范圍。四是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在經濟較發達、信用社實力較強的地區,可將當地的優質民營企業、合格的國內投資機構、合格的境外金融機構引進為農村信用社的戰略投資者,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增資擴股的難題、規范增資擴股行為,而且可以改善農村信用社資本結構,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加速農村信用社改革進程。在實施中,應適當提高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上限。建議監管部門比照《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將國內戰略投資者向信用社入股的比例定為「不得超過農村信用社總股本的20%」。五是增大經營者持股份額。經營者所持股份的增加,有利於對經營者的激勵,使經營者的收入與資本所得掛鉤,從而使經營者與股東利益趨於一致。六是根據入股金額實施差別優惠政策。按照不同的入股金額,在貸款方式、貸款金額、貸款利率、辦理程序和時限等方面對股東體現差別優惠服務。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三會」制度。嚴格實行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分離,形成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相互制約、真正發揮作用的新型法人治理結構。二是規范操作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理事會經營決策機制,充分發揮高級管理層和內設專業委員會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要把經營班子深化為經營執行機構;要把監事會深化為經營監督機構,積極探索在聯社高級管理層下設置專職合規部門,對遵守法律法規、監管規章、行業管理准則和內部管理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三是引入獨立理事參與農村信用社管理。獨立理事既不是農村信用社的股東理事,也不是農村信用社的經理理事,是從農村信用社外部產生,不是農村信用社的直接利益相關者。獨立理事依照法定程序由農村信用社股東大會聘任,獨立依法行權,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獨立理事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參與理事會決策,有助於農村信用社決策的科學有效,有效制衡經理理事或執行理事的決策立場,保證決策的專家性。

(三)轉換內部經營機制

一是按照「授權經營、分級考核」的原則,合理設定各項管理和業務工作權責。二是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推行全員考核、競爭上崗、崗位輪換等用工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優勝劣態的用人機制;要精簡機構、壓縮人員,有效治理農村信用社職工總量過大、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問題。三是改革分配製度,全面推行績效掛鉤的工資分配製度。加大考核力度,根據崗位責任的大小、工作質量的高低、經營業績的好壞和所作貢獻的多少拉開收入差距,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四是要改進管理人員的選拔辦法和選拔方式,推行競聘上崗、擇優選用的方式,加大交流力度,防範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五是遵循「精簡、高效」原則,分類實施「定崗、定員、定編」制度。通過明確職責和任務,解決有人無事乾和有事無人乾的問題,解決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中長期存在的無人承擔失職、瀆職責任,無人彌補經營損失等問題。
(四)全面加強內控建設

一是樹立正確的內控觀念。要加強「合規文化」建設,使全體員工在思想上、行動上摒棄傳統體制慣性,樹立理性、穩健、審慎的管理理念;要堅持「制度先行」的原則,在全體員工中推行誠信與正直的職業操守和價值觀念,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二是健全內控制度。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農村信用社的機構控制、崗位控制、程序控制和業務操作程序與授權授信的規章制度,制定風險防範責任制和防範措施。三是創新內控方法。通過管理體制和崗位職責的調整,實現內控的組織控制要求,使不相容職務徹底分離。四是明確業務流程,實現內控中的同步控制要求,如雙重控制、賬款分開、換人復核、雙線核對、日清月結、貸款「三查」等。五是明確職責和許可權,實現內控的授權控制要求。理清授權事項,明確授權的責任和審批程序,建立檢查制度等。六是嚴格規范操作,實現內控的實物保護控制要求。如對現金及其他有價證券嚴格執行雙人守庫、雙人押運、雙人管庫、交接登記、相互監督約束、定期盤點等。七是建立員工管理的制約機制和優勝劣汰機制,實現內控中對人的控制要求。嚴格執行辭退制度、競聘制度、用人失察責任追究制度以及幹部交流、輪崗、迴避、休假稽核制度等。嚴格稽核監督和合規管理,實現內控的監控職能,並引入客觀評價體系。

(五)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一是創新經營理念。克服傳統思維、定勢思維和順向思維的障礙,樹立效益意識、市場意識、服務意識。二是創新金融技術。建立起以省為單位的大集中網路電子平台,在此基礎上實現全國范圍的大聯網。三是創新金融產品。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加強對中小企業和個人金融業務的創新,大力推進中間產品創新。四是創新服務方式。建立「個人貸款服務中心」和「個人投資理財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信用共同體建設,構建以利益共同體為支撐的聯保服務體系;按照「社區銀行」、「零售銀行」品牌戰略,合理布局網點,完善業務功能,健全個人業務優質服務體系,打造標准化和精品化網點,提升形象。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比照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財政注資和不良貸款剝離的方式,降低專項央行票據兌付「門檻」。同時,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額應以權威中介機構在清產核資後的確認數為准,而不以農村信用社報表數為准,以體現政策公允性原則。二是對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發放的農業貸款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專項補貼。三是對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的稅收減免扶持政策再延長10-15年。四是取消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限制政策,幫助拓展優良客戶市場。五是妥善解決行政機關、公職人員向農村信用社承貸、擔保及私貸公用形成的不良貸款等問題,化解歷史包袱。六是切實解決接受農村合作基金會的遺留問題和對已關閉城市信用社的債權問題,保全農村信用社資產。七是地方政府要切實改善信用環境,出台保護農村信用社合法權益、降低農村信用社維權成本的相關辦法,以增強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七)完善省級管理體制

為解決現行省級聯社職責定位不準、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增強農村信用社抗風險能力,提高決策層次和決策水平,實施有效管理,應在現行體制下,先將縣級聯社建成統一法人、合作銀行和商業銀行,再用3-5年的時間建成全省統一合作銀行或商業銀行。這樣,既有利於加強行業管理,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險防範體系,又有利於完善業務功能,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增強信用社市場競爭能力,使農村信用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農村金融機構行政干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資鼎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191
ppmoney理財算基金嗎 瀏覽:799
多多進寶一般給多少傭金 瀏覽:249
老闆集團股票價格表 瀏覽:149
近期匯率美元 瀏覽:404
地鐵項目投融資的特點 瀏覽:771
電子認證上市公司 瀏覽:248
1114韓幣匯率 瀏覽:193
非金融資產計量時考慮其 瀏覽:846
晚上拍照為啥有黑杠桿 瀏覽:847
信發集團股票 瀏覽:804
小桌子股票 瀏覽:41
股票出了利空 瀏覽:807
沈陽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513
復興集團總裁陳 瀏覽:335
度小滿金融信貸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486
中如建工股票 瀏覽:52
特斯拉新浪股票 瀏覽:190
借貸名義從國外匯錢 瀏覽:196
惠州證券公司電話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