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司財務部組織架構
一般由首席財務官、總會計師、財務總監、資金總監、財務部經理、審計主管、會計、助理會計、出納員、收銀員等組成。
企業財務部門是企業管理機構中的一個專業管理單位,其職能主要包括: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各項資金; 參與企業經營預測和決策,合理分配企業的貨幣收入,監督檢查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和財務計劃的執行情況等。
通過這些職能的執行,能夠充分發揮財務部門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正確處理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關系以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1)金融機構的財務構架和制度擴展閱讀
基本職責
公司財務部基本職責(概括的講:反映、監督、納稅)具體有:
1.起草公司年度經營計劃;組織編制公司年度財務預算;執行、監督、檢查、總結經營計劃和預算的執行情況,提出調整建議。
2.執行國家的財務會計政策、稅收政策和法規;制訂和執行公司會計政策、納稅政策及其管理政策。
3.整合公司業務體系資源,發揮公司綜合優勢,實現公司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4.公司的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工作;公司會計檔案管理及合同(協議)、有價證券、抵(質)押法律憑證的保管。
5.編寫公司經營管理狀況的財務分析報告。
6.負責公司股權管理工作,實施對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最大股東公司、參股公司的日常管理、財務監督及股利收繳工作。
『貳』 想要一套公司管理制度,財務、薪資、人員架構和崗位職責,越全面越好~~
管理大綱
為加強公司的規范化管理,完善各項工作制度,促進公司發展壯大,提高經濟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特製訂本管理大綱。
一、公司全體員工必須遵守公司章程,遵守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決定。
二、公司倡導樹立「一盤棋」思想,禁止任何部門、個人做有損公司利益、形象、聲譽或破壞公司發展的事情。
三、公司通過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提高全體員工的技術、管理、經營水平,不斷完善公司的經營、管理體系,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不斷壯大公司實力和提高經濟效益。
四、公司提倡全體員工刻苦學習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員工提供學習、深造的條件和機會,努力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和水平,造就一支思想新、作風硬、業務強、技術精的員工隊伍。
五、公司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公司的決策和管理,鼓勵員工發揮才智,提出合理化建議。
六、公司實行「崗薪制」的分配製度,為員工提供收入和福利保證,並隨著經濟效益的提高逐步提高員工各方面待遇;公司為員工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晉升機會;公司推行崗位責任制,實行考勤、考核制度,評先樹優,對做出貢獻者予以表彰、獎勵。
七、公司提倡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提倡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倡導員工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發揚集體合作和集體創造精神,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員工必須維護公司紀律,對任何違反公司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的行為,都要予以追究。
『叄』 中國目前有什麼樣的金融監管制度架構
1.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內維護金融穩定容;
人民銀行設立的九個跨省區市分行分別是:天津分行(管轄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沈陽分行(管轄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分行(管轄上海、浙江、福建);南京分行(管轄江蘇、安徽);濟南分行(管轄山東、河南);武漢分行(管轄江西、湖北、湖南);廣州分行(管轄廣東、廣西、海南);成都分行(管轄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西安分行(管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撤銷北京分行和重慶分行,分別由總行營業管理部和總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履行所在地中央銀行職責.
2.三駕馬車:
①.銀監會主要負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外資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監管,以大銀行業為口徑,銀監會成立了監管一部、二部、三部、合作金融監管部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自上而下相應設立了省局,市分局、縣(市)辦事處體制。
②.證監會和保監會則分別負責證券、期貨、基金和保險業的監管;內部設立了相應的監管部室,自上而下則建立了相應會、局(省、市、計劃單列)的體制。
『肆』 中小金融機構財務風險的相關概念及理論
中小金融機構的主要風險類型:
1.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目前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信用風險(Credit
Risk)從狹義上講,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願履行還本付息協議導致銀行機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實際上是一種違約風險。從廣義上說,信用風險是指由於各種不確定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機構經營的實際收益結果與預期目標發生背離,從而導致銀行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遭受損失或額外收益減少的一種可能性程度。中小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具體表現為貸款質量風險和貸款集中風險。根據投資理淪分析,貸款質量風險主要分為逾期貸款比重、呆滯貸款比重和呆賬貸款比重份個指標,比率越高,信用風險就越高,按照目前對貸款形態指標考核的要求,逾期貸款余額與各項貸款余額之比不超過8%,呆滯貸款不超過5%,賬貸款不超過2%,而在實際操作中,中小金融機構很難達到上述指標的要求。
1.2 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目前中小金融機構潛在的金融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所掌握的流動資產不能滿足存款提取和正常貸款需求,從而使中小金融機構喪失清償能力和蒙受損失或者倒閉的可能性,是各國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一種主要風險。流動性風險既是一種本源性風險,即由於流動性不足造成;又是一種派生性風險,即流動性不足可能是由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法律風險、國家風險、匯率風險等風險源所造成的。
1.3 操作性風險
操作性風險是中小金融機構長期積累的風險。操作性風險是金融機構因內部控制及治理機制失效而形成的損失風險。一是中小金融機構的體制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長期以來,中小金融機構缺乏確切的市場定位,突出表現在其管理主體的不斷改變、服務對象的游離不定,使其管理模式、經營思路和經營策略沒有很好地固定下來,如農村信用社逐漸偏離了合作制經營的原則、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等等。三是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有待改進。
目前,中小金融機構財務、貸款、人事、工資、考核等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淡薄,監督約束機制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1.4支付性風險
支付風險時有發生。由於中小金融機構在法律上都是基本獨立的法人實體,相對於一級法人管理體制下的國有商業銀行而言,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和經營規模都比較小,每一個分散的實體,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單薄,特別是在目前我國存款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中小金融機構的支付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近幾年境外金融機構的破產、兼並案例頻頻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所產生的「多米諾」效應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在日益加深。境內一些個別非銀行金融機構已經出現過擠兌風潮和支付風險。更為嚴重的金融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現已成為各種傳媒爭相報道的焦點。
1.5 經營性風險
經營風險是因為經營不善造成的各種風險。當前,中小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防範和化解已經成為中央銀行行使監管職能的一項中心工作。中小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形成既有轉型時期政策誤導造成的,也有不完善的社會信用環境和銀行自身經營發展及控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徹底防範中小金融機構產生的經營風險,必須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在法治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中小金融機構完善經營發展機制,依法守規經營。
『伍』 如何構架有效的財務體系
一、財務基礎設置
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應當與公司的發展階段匹配,無論財務管理水平相對於發展階段超前還是滯後,都會制約公司的發展。具體而言,財務機構的職能、財務機構和崗位的設置、相應的財務和會計基礎管理制度根據公司發展都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
融合業務流程與財務流程,明確各方操作責任和流程、規范財務與業務運作,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
1、 財務機構職能方面
(1)財務機構的職能不清晰,與其他部門的工作銜接不明確,形成各部門實際工作的重復或真空現象;
(2)對財務管理職能的認識不夠,財務機構的定位較低,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難以支持公司的戰略發展;
(3)財務機構職能僅限於會計核算及資金調撥,資金管理、稅務籌劃、財務計劃與監控、決策支持等職能相對弱化。
2.、財務機構和崗位設置方面
(1)財務機構和崗位沿用過去的設置,未隨著公司的發展作相應的調整,只能滿足會計核算、資金撥付的需要,非常重要的資金管理、稅務籌劃、財務計劃與監控、決策支持等職能缺少相應的機構和崗位平台支持;
(2)財務總監職責不明確,只負責財務和會計的具體工作,較少參與公司的資源配置和戰略規劃;
(3)財務機構的崗位沒有完全遵循不兼容崗位原則,崗位的職責邊界不清,形成責任重復或真空。
3.、財務和會計基礎管理方面
(1)會計核算工作缺少系統、規范、適用的制度進行規范;業務流程和核算流程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2)財務支出審批的責任不明確,沒有明文的授權管理;資金的收付和日常管理存在不足,缺少適用制度進行規范;
(3)財務會計檔案的歸檔、保管和借閱缺少明確適用的制度規定。
(二)改善方向
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發展階段,界定財務機構的職能,設置財務機構和崗位,實現管理提升的平穩過渡;與業務流程相銜接,整合會計核算流程,在完整的流程中明確會計核算的位置和財務管理的重點,從而明確財務人員、各級業務人員和高層管理者之間的責權,提高組織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制定財務基礎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工作。
具體如下:
公司管理層應更新管理理念,根據公司的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財務的職能和機構設置;
清晰界定適合公司發展的財務機構職能,賦予財務機構在公司管理體系中應有的職能;
建立起適合公司發展現狀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新的財務組織機構,明晰各級崗位職責,為財務職能的充分發揮提供組織保障;
實現業務與財務的有機結合,加強財務分析和財務監控,提升決策支持力度;
重新詮釋公司的核算流程,明確會計政策,規范賬務處理;
建立健全會計報表規范,明確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供的要求、程序和責任,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和及時;
設計財務基礎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保障經營管理的規范運作。
二、財務預算體系
財務預算體系是企業日常經營運作的重要工具,是企業管理支持流程之一,與其它管理支持流程相互作用,共同支持企業的業務流程(營銷管理、計劃管理、采購與生產管理、庫存管理)。通過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可以明確並量化公司的經營目標、規范企業的管理控制、落實各責任中心的責任、明確各級責權、明確考核依據,為企業的成功提供了保證。
(一)存在的問題
1、將預算與計劃相混淆
只有年度綜合計劃,沒有根據計劃量化到月份或季度的預算,不足以作為管理與考核的依據。
2、財務部門在對支出審批上不能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沒有預算作為依據,支出審批時不能區分正常的和例外的支出,財務部門在對支出審批上不能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3、缺乏相應的預算考核制度
缺乏相應的預算考核制度,造成企業預算的編制與執行相脫離,重編制、輕執行。預算不能成為企業的「硬約束」,使預算失去其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4、缺乏對預算差異的深入分析
在分析預算執行情況時,僅將預算值與執行情況進行簡單的比例計算,而沒有對預算差異進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難以確定預算差異產生的原因,無法把預算執行情況與企業經營狀況有機的聯系在一起。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管理層次、權力分配、成本費用的控制、部門及員工績效考評等一系列問題不斷出現,妨礙了企業進一步的發展。此時,企業就需要對原有的管理體制進行調整,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使企業在一個更高的管理水平上發展。
(二)改善方向
1. 明確全面預算管理的組織機構
預算管理的組織機構是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和保證。組織機構的設置包括各預算機構的設置、各機構的職能、責任單位的劃分、企業相關部門的職責。
2. 設置全面預算管理的程序和流程
預算管理的主要流程包括: 明確責任中心的權責;界定預算目標;編制預算、匯總、復核與審批;預算執行與管理;業績報告及差異分析;預算指標考核。
3. 實施全面預算管理
依據預算管理的原則、方法、流程和程序編制企業的預算,實施預算管理並依據預算對責任單位和個人進行考核;
通過實施全面預算管理,落實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和目標,簡化各項支出的審批程序,增加決策的效率,使企業具有更強的適應市場的能力;
成本、費用與相應的成本動因相匹配,使成本與費用的支出更加合理,財務部門監督與信息稽核更加有依據,同時也減少了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矛盾;
預算為企業績效考核提供了依據,有利於建立公平合理的績效考核和薪酬體系。
三、財務核算體系
(一)存在的問題
1、重復性勞動過多,相關環節冗餘;
2、數據缺乏共享,部門與部門、企業與企業間出現信息孤島;
3、相關科目等設置缺乏統一性,數據統計分析難度大;
4、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差、成本高。
(二)改善方向
公司財務核算工作需要適應企業生產規模的發展,需要科學有效地管理事業部,需要及時地服務決策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等,通過對管理需求分析可以明確北標的財務核算體系需要改善的方向主要有:
1、實現企業經濟業務數據的共享,減少數據的手工重復處理,打破信息孤島;
2、建立高效率的集中式管理體系,加強對事業部的監管,避免出現權利真空;
3、財務與業務處理的高度協同,實現企業物流與價值流的同步;
4、強化財務的管理能力,解放單一的核算工作,增強財務決策能力。
四、財務報表體系
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直接得到一手信息的機會很少,必須通過報告系統得到經過整理、分析的信息。企業的報表分為對外報送的,以核算信息為主的財務報表和報送管理層的,以經營管理信息為主的管理報表。很多情況下,企業將二者等同,依靠核算口徑的財務報表獲取管理信息。雖然有管理口徑的報表,但是過多的信息以控制為主,沒有融入非財務的信息,而且管理報表的結構、信息歸集的口徑、報送的頻率等與管理決策的要求相距較遠,因而不能有效支持決策。
(一)存在的問題
1、外部報表受到有關會計准則的約束,其提供的信息與公司管理層所需要的管理信息存在口徑上的差異;
2、沒有管理口徑的報表,企業經營者只能從財務會計報表中獲取決策支持的信息,導致決策的偏差;
3、沒有例行的、常規的報告體系,決策者在感到需要某方面信息時才要求有關部門提供,這種完全隨機的、非規范性的報表提供信息的方式難以保證信息的准確性和一致性;
4、各部門形成重復或價值不大的管理信息,同時一些有價值的管理信息沉積在基層,未反饋到決策層,造成管理信息資源的浪費;
5、由於沒有管理口徑的報表,各級管理者只能從財務核算口徑汲取管理信息,很多情況下,高層管理者和中層管理者獲取的信息幾乎是相同的,缺乏對經營的指導作用。
(二)改善方向
1、基於企業的管理會計,以毛利貢獻式損益表為核心的管理報表體系;
2、圍繞損益表逐漸向外延展至各項變動成本、變動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與分析、貢獻毛利損益分析、生產管理與分析、庫存管理分析等相互關聯,渾然一體的管理報表體系;
3、建立起以滿足管理需求為口徑的、分級次、分類別、融入非財務信息的整個報表體系;
4、管理層能夠及時獲取經過加工、分析、整理、有價值的管理信息,有效支持管理決策;
5、報表報送具有規律性,及時性、全面性和針對性;
6、各級管理層只得到和自己相關的信息,過濾掉不相關的信息,避免混亂、節省時間、提高管理效率。
『陸』 如何完善和提升財務系統內部組織架構及相關考核制度
【摘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是企業自身的需要,也是企業面對市場風險與挑戰的需要。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制定滿足管理需要的內部控制制度,並加以嚴格遵循實施,才能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財政部有關規章制度的要求,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它經濟組織)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規定,結合部門和系統內部的有關內部控制規定,建立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控制制度,並組織實施。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從總體上透視了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邁上一個新台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 一、內部控制在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外部社會經濟活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產生良好的效果 (一)確保企業制訂的各項管理方針、目標的貫徹執行 內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組成,滲透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企業內部存在經營活動和管理環節,就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控制措施,從而有效地貫徹企業的經營方針,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確保會計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實可靠,防範經營風險 健全內控制度,可以規范企業各類信息的採集、歸類、記錄和匯總的過程和行為,確保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錯弊,有效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並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內控制度,能夠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企業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對企業各種資源的利用和現金流動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確保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 (四)確保企業利潤最大化 健全內部控制,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做到活而有序,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費用開支,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以求企業實現更大的盈利目標。 二、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政府部門到企業管理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不斷提高,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實際經營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 (一)內部控制環境不夠完善 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及有效運行,有賴於企業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現代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客觀上需要一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構、加強內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等的合法權益。但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後,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由於產權不明晰、出資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再加上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內控力度削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加大,監督機制失效。 (二)會計信息失真、造假機率增大 有的企業由於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如常規性的印單(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及會計人員分工中的「內部牽制」原則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會計憑證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憑證支持;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設置賬外賬、亂擠亂攤成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資產不清、債務不實等等。造假現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經屢見不鮮,在其他企業中的現狀就更為堪憂。 (三)費用支出失控,潛在風險加大 有的企業對財產物資的內控管理相當薄弱,制度形同虛設,采購環節職責未按規定嚴格分離,經濟往來中審查制度不嚴密,存貨發出手續不完善,加之未及時與財務部門對賬,造成多年來庫存物資的毀損、報廢、短缺未得到及時處理,致使潛在虧損增加,經營風險加大。有些企業在業務活動經費的管理中往往存在著較大的管理漏洞,為了搞活經濟,允許部門經理支一定比例的業務費用,但對這部分費用的適用范圍無明確規定,更無約束監督機構,導致部門經理大手大腳、揮霍浪費。 (四)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應從第三者的立場上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的經濟監督進行再監督,它的地位應當是超然獨立的。但是目前企業大部分內部審計部門基本上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這樣就無法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以致於違法違紀現象時常發生。三、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當前深化企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業內控環境,嚴格授權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應形成權責分配、激勵與約束、權利制衡關系,把各項管理落到實處。在管理部門設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學的、符合企業特點的內部組織結構,合理、有效地設置各部門和崗位,建立部門和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實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准、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於內部控製作用的發揮。 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許可權控制。授權批准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所謂一般授權是指對辦理常規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授權時效性較長;而特殊授權是對辦理例外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其時效性較短。不論採用哪一種授權批准方式,企業必須建立授權批准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授權批准范圍、許可權、程序、責任等,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保證企業權責分明,科學管理。 (二)規范財務會計核算,全面推行預算管理 企業必須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嚴密的會計控制系統。在實行國家統一的一級會計科目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統一設定明細科目,集團性公司更有必要統一下級公司的會計明細科目,以便統一口徑,統一核算。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與方法,遵循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原則,使會計真正實現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標。 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要以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量為重點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並對預算結果及時進行科學分析,對產生的差異進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財產保全制度,防範市場經營風險 嚴格執行財產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權人員對財產直接接觸,並採取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記錄保護、財產保險、記錄監控等措施,確保各種財產的安全完整。 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的預警、識別、評估、分析、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必要時可設置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專門負責有關風險的識別、規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強信息管理 人力資源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忠誠、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活力和強大推動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人力資源控制應建立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應聘人員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以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加強對職工業績考核,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管理信息系統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本身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的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購銷儲運都離不開計算機。為此必須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運用電子 (五)建立內部報告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制 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應當建立內部管理報告體系,藉助管理會計手段,如實反映經營狀況,及時披露相關重要信息。 內部審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這是一個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規、合理和有效的獨立評價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在企業應保持相對獨立性,應獨立於其他經營管理部門,最好受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領導。內審部門負責審查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並將審查結果向企業董事會或最高管理當局報告。內部審計工作越仔細,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強內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與可靠性。
『柒』 我國金融機構的結構與職能是什麼
我國金融機來構按其地位和功能劃源分大致有以下四類:
(1)貨幣當局,又稱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
(2)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又分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合作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
(3)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及股份制的保險公司,城市合作社及農村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證券交易中心,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登記公司,財務公司,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4)境內開辦的外資、僑資、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包括外資、僑資、中外合資的銀行、財務公司、保險機構等在我國境內設立的業務分支機構及駐華代表處。
『捌』 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的體系架構是什麼
目前,中國金融業已經走出國有銀行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進入多元化架構。金融體系內現存四個容層次:第一、金融監督管理層,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簡稱人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又稱一行三會。第二、國家政策性銀行,包括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第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商業銀行,其中包括(1)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及交易額佔到國內金融業務的60%以上;(2)其他商業銀行。包括10家全國性商業銀行、112家地方性銀行、以及機構數量最大的信用合作體制—農村信用社;(3)外資金融機構。從加入WTO起,目前已有18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第四、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在銀監會監管下的郵政儲蓄、信託投資公司、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