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什麼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日升昌票號,他是第一個現代銀行的雛形,很快各省有了分支機構。其後業務發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地!
㈡ 簡述我國內地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金融機構的組成及其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金融體系大多數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來進行組織管理的,因而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機構體系。
在中國,就形成了以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保險、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體地位,是最早出現的金融機構。它們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主要業務,並為顧客提供多種服務。其中通過辦理轉帳結算實現著國民經濟中的決大部分貨幣周轉,同時起著創造存款貨幣的作用。下一章將進行詳盡的討論。
政策性專業銀行
政策性專業銀行是由政府投資設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
商業性專業銀行
商業性專業銀行與政策性專業銀行相對應,從事專門經營范圍和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戶,以盈利為目的。它們的存在是社會分工發展在金融領域中的表現,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要求銀行必須具有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專門職能,從而推動著各式各樣專業銀行的出現。如投資銀行、儲蓄銀行、抵押銀行等。
其他非銀行機構
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及其他專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籌集資金發行的金融工具並不是對貨幣的要求權,而是其他的某種權利,如保險公司發行的保險單只代表索賠的權利。從本質上來看,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仍是以信用方式聚集資金,並投放出去,以達到盈利的目的,因而與商業銀行及專業銀行並無本質區別。如保險公司、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金融監管機構
金融監管機構是根據法律規定對一國的金融體系進行監督管理的機構。其職責包括按照規定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發布有關金融監督管理和業務的命令和規章;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的合法合規運作等。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包括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
㈢ 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候中國最早出現了當鋪
㈣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時候出現了櫃坊和飛錢,其中櫃坊相當於現在的銀行
當然其實從秦始皇開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專門負責金融的官員,但是這個是官方的金融機構。
㈤ 中國金融機構體制演變:建國前後的金融體系
中國金融機構體制的演變:從建國前到改革開放前
中國的金融體系如同歷史的印記,隨著國家發展與經濟變遷逐步演變。在1949年以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已初具規模,展現出獨特的多元性。
1. 建國前的金融多元面貌
當時的金融體系由官僚資本銀行主導,包括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以及中央信託局、郵政儲蓄匯業局和中央合作金庫等官方機構。非官方領域,中小銀行如南三行、北四行和小四行活躍,外資銀行如美國、英國、法國等也占據了一席之地,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等也紛至沓來。
2. 建國初期的金融體系重塑
中國人民銀行於1948年成立,新中國成立後,仿照蘇聯模式進行金融體系的社會主義改造。官僚資本銀行被中國人民銀行接管,私人銀行和外資銀行逐步改造或整合。農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國銀行的設立,分別適應了農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需求。這一階段,我國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的獨家經營金融體系。
3. 改革開放前的金融特性
建國後,我國金融體系呈現出收縮的特點,貨幣化程度較低,政府對資金分配擁有絕對主導權。貨幣化進程受制於指令計劃,M2與GDP的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而財政收入和政府積累占據高額比例。
4. 計劃經濟背景下的金融考量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全面掌控經濟決策,從投資到收益分配,貨幣主要作為計價工具。統購統銷政策不僅保障了農產品供給,也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支持,使城市工業化得以快速發展,但也帶來輕工業發展滯後的問題。
5. 金融體系對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金融體系抑制了直接融資,企業主要依賴財政撥款而非銀行貸款,民間借貸和對外金融關系不發達。對外貿易以進口為主,且外匯政策限制了對外借貸,多數工業化所需的資金來源於出口創匯。這樣的金融環境限制了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但也保證了國家集中力量推動重工業建設。
綜上,中國金融體系的演變,既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歷程,也體現了國家政策對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的深刻影響。從建國前的多元化到改革開放前的計劃化,金融體系在不斷調整中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