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全球金融機構的新挑戰一交易對手

全球金融機構的新挑戰一交易對手

發布時間:2025-02-07 06:06:05

A. 虛擬貨幣在中國違法嗎

虛擬貨幣在國內是合法存在的,但如果利用虛擬貨幣從事非法的活動那就是違法的。

《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了比特幣的性質,認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

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但是,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商品買賣行為,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通知》規定,作為比特幣主要交易平台的比特幣互聯網站,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依法在電信管理機構備案。

同時,針對比特幣具有較高的洗錢風險和被犯罪分子利用的風險,《通知》要求相關機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的要求,切實履行客戶身份識別、可疑交易報告等法定反洗錢義務,切實防範與比特幣相關的洗錢風險。

(1)全球金融機構的新挑戰一交易對手擴展閱讀:

《通知》要求,現階段,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以比特幣為產品或服務定價,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買賣比特幣,不得承保與比特幣相關的保險業務或將比特幣納入保險責任范圍,不得直接或間接為客戶提供其他與比特幣相關的服務,包括:為客戶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服務;

接受比特幣或以比特幣作為支付結算工具;開展比特幣與人民幣及外幣的兌換服務;開展比特幣的儲存、託管、抵押等業務;

發行與比特幣相關的金融產品;將比特幣作為信託、基金等投資的投資標的等。

B. 十三五規劃對信託有什麼影響

一、發展空間拓展帶來業務升級新機遇
規劃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拓展發展新空間。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二是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三是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以擴大服務為重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四是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加快開放自然壟斷領域的競爭性業務。
上述要求對信託公司業務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業務布局方面,未來信託公司要更注重經濟增長的新區域,圍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開展業務;在業務領域上,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消費領域的業務開發力度,真正支持實體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業務方面,要在原有業務優勢基礎上,全面升級業務模式,通過PPP、區域發展基金等模式,降低融資成本,減輕政府負債壓力。
二、金融服務創新帶來模式轉型新機遇
規劃明確提出要「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傳統的信託融資模式也被認為具有高收益私募債的特點,而且憑借信託靈活的產品設計,也可以實現股債結合。但由於其非標准化的特點,在產品流動性、風險緩釋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隨著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市場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將實現分離,債券市場產品的豐富性和流動性將大幅提高。信託公司要積極面對金融市場發展和創新的新形勢,藉助自身在優質資產獲取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大力開展投行業務,積極幫助交易對手發行債券、資產支持證券、股債結合的新型產品,努力實現非標業務向標准化的模式轉型。
三、新興產業興起帶來股權投資新機遇
新興產業關系著國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十三五規劃從不同角度多次強調要拓展新興產業發展空間,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製造、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與房地產、基礎設施等信託傳統投資領域企業不同,新興產業的企業多數處於發展的起步期或成長期,現金流較少或不夠穩定,適合貸款抵押的資產不足,因此用傳統融資業務模式很難參與。事實上,新興產業的最大特點便是高成長性,適合以股權投資或股債結合的方式開展業務。因此,信託公司可以將新興產業的股權投資作為重點,在資產管理領域努力實現突破。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投資專業能力以及主動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律,可以聯合專業機構發起相關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藉助信託平台撬動更多社會資源,為新興產業提供綜合的投融資服務。
四、金融領域改革帶來資本市場新機遇
在金融改革領域,十三五規劃指出要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等等。這一系列要求為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給信託公司開展資本市場業務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市場化的發行交易制度改革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將大幅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投資退出成本,有利於信託公司開展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另一方面,培育公開透明的資本市場則為二級市場提供良好的交易環境,有利於推進二級市場長期持續繁榮。信託公司也應當抓住二級市場投資機遇,開展證券投資、定向增發等主動管理類業務。
五、「互聯網+」帶來信託普惠新機遇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並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互聯網與信託制度相結合,可以讓信託制度的普惠作用落到實處。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可以有效拓展目標客戶范圍。盡管信託公司的合格投資者有較為嚴格的監管要求,其方式主要為私募;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自動化管理手段,不僅擴大客戶的覆蓋范圍,提高了客戶服務的效率,還改善了客戶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使開展個人綜合信託業務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信託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制度優勢,以及信託制度在財富傳承、財產保全等方面的獨有功能,信託公司可以開發出集合現金管理、投資理財、支付消費、財富傳承等多層次功能的個人信託綜合賬戶,通過信託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真正實現與客戶需求的全方位互動。
六、金融業雙向開放帶來海外業務新機遇
十三五規劃要求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放寬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要求。隨著我國經濟開放程度提高,國內高凈值人群的全球資產配置需求也日益增加,而資本項目放鬆管制將進一步降低資金跨境流動成本。在此背景下,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經驗的金融機構將具有核心競爭力。因此信託公司應當積極搭建國際業務平台,申請境外投資業務資格,組建專業團隊提高境外資產管理能力,滿足國內人群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離岸人民幣資金規模快速擴張。據香港金管局數據,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已破萬億元,離岸人民幣資產管理需求巨大。信託公司也應當抓住境外資產管理的業務機遇,設立離岸資產管理機構,搭建境外資金募集渠道,打通境內外資金和資產配置渠道,使跨境業務雙向協調發展。
七、金融監管深化帶來同業合作新機遇
十三五規劃重點提出要加強金融監管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這意味著未來信託公司以通道和監管套利為主的同業合作業務將進一步萎縮,而真正體現信託價值的同業合作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信託公司要充分發揮自身資產獲取能力強,交易結構設計靈活、業務決策迅速等優勢,提高信託公司專業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拓展在現金管理、資產證券化、受託服務等業務領域的深度合作,與同業機構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總之,十三五時期也是信託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信託公司不僅要勇於面對新挑戰,更要抓住新機遇,堅守自身優勢,提高專業能力,創新業務模式,布局新興領域,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早日實現成功轉型。

C. 我國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1500字

隨著轉型發展階段的到來,中國經濟將面臨如下九方面問題與挑戰:經濟增速下滑帶來挑戰,通脹長期化帶來挑戰,經濟泡沫累積帶來挑戰,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型帶來挑戰,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帶來挑戰,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帶來挑戰,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增加帶來挑戰,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惡化帶來挑戰,改革阻力增加帶來挑戰。問題與挑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它在哪裡。認清了問題和挑戰之後,我們完全可能應對好挑戰,在應對挑戰中不斷前行。

隨著持續三十多年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隨著中國轉型發展階段的到來,中國經濟面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
帶來挑戰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是一個事實和趨勢。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已降到了7.6%。這不是暫時現象,而是反映了一種趨勢。
根據國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後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接近美國,開始進入到「高收入國家」門檻。據國際經驗,到這個階段後,即2020-2030年期間,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國有可能提前20年實現小平同志說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後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降到2-4%左右。總之,過去三十多年來持續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年份達到10%以上。
其次,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速會逐步下滑?
一是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了。潛在經濟增長率是各種資源環境和生產要素能夠支持的最優增長率。過去由於資源環境約束不是太大,加上制度變革釋放的生產率較多,故可以保持那麼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但現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制度變革釋放生產率的空間也相對縮小了,因此潛在經濟增長率也下降了。
二是經濟開始進入到大調整時期。要進行持續若干年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種調整需要在比較合理的增速下進行。因此從經濟調整來看,經濟增速也存在下降的需要。實際上「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增速目標只是7%左右,2012年確定的增速目標只有7.5%。
三是外需下降了。外需不僅是短期下降,而且很可能是中長期下降。由於美國等也在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反思其過去以「高消費、超前消費、負債消費」為特徵的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是他們今後不再搞這么多的高消費、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了。這意味著即便是國際經濟危機結束,有一部分中國產品的外需永久地消失了。
四是工業化開始進入到「重化工業階段下半場」。總體上我國工業化正處於中後期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特徵是重化工業快速發展。根據我對工業化國際經驗的研究,「重化工業階段」長則持續上百年,短則持續三五十年,我國作為後發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不需要持續那麼長時間,但是再短也要20年左右。
現在已經發展10年左右了,我最近的判斷是,「重化工業階段上半場」已結束了,正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下半場」。下半場與上半場不同,上半場是量的擴張階段,下半場是質的提高階段,經濟增速必然下降。重化工業階段結束後,就進入到「後工業化社會」,因此2020年後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滑。
五是城市化開始進入到加速階段的下半場。根據國際經驗,城市化率30%-70%時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是51.27%,正處於加速階段上半場向下半場的過渡階段。與工業化一樣,城鎮化上半場也是量的擴張階段,到了下半場,盡管速度還是比較快,但已過渡到質量提升階段。進入這一階段後,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就會相對減少,導致經濟增速下降。
六是「人口紅利」、「市場化紅利」、「國際化紅利」在減少。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與這些紅利釋放有很大關系。但現在「人口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劉易斯拐點」到來了,沒那麼多人口紅利了。
「市場化紅利」也減少了,過去市場化改革提高效率帶來了很大的紅利,但今後的改革更多的是公平分蛋糕的問題,沒那麼多紅利了。「國際化紅利」也在減少,當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後,其他國家不像以往那樣敞開懷抱歡迎中國加入國際大家庭了,而是針對中國搞貿易保護,讓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等。
再次,經濟增速下滑帶來了什麼挑戰?
經濟增速下滑,意味著需求要減少,訂單要減少,市場要萎縮;意味著很多企業可能要虧損,要破產;意味著就業崗位要減少。過去我們之所以追求經濟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但今後隨著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就業壓力會加大。我們要不斷適應經濟增速下滑這個趨勢,積極應對挑戰。
通脹長期化帶來挑戰
通脹確實一直都存在,只是有的時候表現不甚明顯,有的時候表現得更明顯一些。不僅中國如此,全球都一樣,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盎司黃金兌35美元,現在則是1500美元以上。從歷史上看,通脹是一個趨勢性現象。
2011年我國CPI一度高達6.5%,2012年6月雖然下降到了2.2%,但隨時有反彈的可能。近兩年一直處於負利率狀態,現在好不容易出現正利率了。需要關注的是,通脹壓力究竟是短期問題還是中長期問題?很可能是一個中長期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提高對通脹的容忍度和承受力。
為什麼通脹存在長期化趨勢?因為造成通脹的根源性因素沒有消除。
第一,信貸還得接著放,鈔票還得接著印。在穩增長政策下,遏制經濟增速過快下滑短期最見效的措施是放信貸。2012年4月信貸投放6818億元,5月7932億元,6月9189億元,今後還得保持較高水平。而且廣大中小企業也確實面臨「融資難」問題。今年以來,很多重化工行業開始出現較嚴重的困難,最好的救急辦法是放信貸,但這樣做通脹就在後面等著。
第二,「輸入性通脹」壓力始終存在。一方面,美國還要繼續印鈔票,因為只有印美鈔才能體現美元霸權,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元印多了,美元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就得上漲,對我們來說就是「輸入性通脹」。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新一輪通脹已經開始起來,因為在反危機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採取了印鈔票、降利率、放信貸等政策來刺激經濟復甦。這套政策的必然結果就是通脹,這也會給我國造成「輸入性通脹」。
第三,「高成本時代」到來,將持續推動「成本推動型通脹」。高成本包括土地高成本、房價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環保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勞動力高成本、資金高成本、知識產權高成本、物流高成本、稅費高成本和交易高成本。這些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帶來「成本推動型通脹」。而且,「高成本時代」是一個中長期現象,會導致通脹的長期化。
第四,農產品價格存在持續上升的趨勢。工業品可以大規模、標准化生產,提高效率的空間很大,只要一漲價,就可以大規模供給,價格就上不去。但農產品不一樣,它是靠天吃飯,而且多數是一年一個周期,難以大規模、標准化生產,提高效率的空間有限,同時土地越來越少,因此很多農產品價格存在持續上漲的趨勢,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第五,投機使通脹火上澆油。近年來,由於經營實業環境惡化,很多人轉向搞投機,炒完這個炒那個,結果是價格越炒越高。為什麼都喜歡炒呢?因為炒更能快速發大財。大家都熱衷於投機,對通脹造成了新的壓力。
通脹長期化給我們帶來什麼?通脹意味著老百姓的財富在縮水,意味著人們生活水平的相對下降,意味著財富在不同階層之間發生轉移,意味著貧富差距的擴大,意味著部分產業發展成本的上升,意味著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化。
經濟泡沫累積帶來挑戰
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經濟泡沫。高房價就是經濟泡沫的集中表現,還有其他資產價格也比較高。大家都不搞實業,都去玩金融,這本身就是泡沫。許多行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這也是泡沫。很多地方政府建了很多投融資平台,直接「經營土地」、「經營城市」,效率又不高,「後遺症」很多,這同樣是泡沫。
經濟泡沫如何擠掉?有人說,中國經濟正在「軟著陸」中,「軟著陸」即泡沫擠掉的過程。問題可能沒有這么簡單,經濟增速和通脹下降並不意味著完整的「軟著陸」。「軟著陸」必須是安全著陸,安全著陸就是隨著經濟增速下滑,經濟結構得到了順利調整,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如果不是這樣,就會造成企業虧損破產增加、債務負擔加重、金融風險增加,這就是「硬著陸」。而新增長點的形成,要靠制度變革、要素升級和結構優化這「三大發動機」(而不是短期的「三駕馬車」),這需要一個過程。
2012年既是泡沫繼續累積、又是逐漸擠泡沫的非常關鍵的一年。
一是房價仍在高位運行,處於漲不得、跌不得的狀態,繼續漲則引發民眾不滿、繼續跌則恐刺破泡沫。
二是隨著集中還款期的到來,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拉大,債務負擔加重,債務危機如影隨形。
三是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放緩、房地產開發減少、企業效益下降,銀行不良資產在累積,中小銀行的壓力在加大。
四是隨著經濟增速下滑,產能過剩行業和企業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減少,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五是隨著美國經濟緩慢復甦、中國經濟相對放緩,部分熱錢正在面臨留下還是撤走的抉擇,若熱錢大規模快速撤出,則對中國經濟泡沫破滅帶來較大壓力。
六是隨著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趨復雜,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不良後果。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經濟泡沫正處於漲不得、破不得的狀況中。
現在很多人關心這個泡沫會不會破?如果政府運用高超的宏觀調控技術,將泡沫一點一點地擠掉,又不至於引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同時又適時地培育起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就算是「軟著陸」了,泡沫就不會破。但2013年這個泡沫將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對此必須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視。
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型帶來挑戰
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面臨轉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由原來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內需轉型;二是由原來主要靠投資向主要依靠消費轉型;三是由原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向主要依靠社會投資轉型;四是由原來主要依靠普通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高級要素投入轉型。
中國必須推進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型,否則中速增長都可能難以實現。問題是這種轉型容易嗎?很可能不那麼容易。歷史上日本和拉美都經歷過這種轉型,但沒有轉好,最後陷下去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高收入陷阱」了。我們現在也面臨這個挑戰。
如,外需不行了,就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不那麼容易,因為擴大內需需要增加廣大老百姓的消費,需要解決其就業、收入、社會保障和消費環境等問題。增加收入需要進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需要調整既得利益格局,這就涉及一系列深層次制度變革,而這些變革需要的不僅是時間。
原來主要靠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今後要更多地靠社會投資了。但社會投資是用自己的錢投資,投資者會很謹慎,要判斷投資的收益大不大、風險高不高。如果投資者感覺到風險較高、回報不夠多,就不願意投,寧願選擇觀望和投機。
原來主要依靠一般要素(如資源、勞動力等),今後要主要依靠高級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等)來拉動經濟增長。一般要素我國具有一些優勢,但高級要素則相對稀缺。要轉到依靠高級要素來拉動經濟增長,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與發達國家形成了正面的競爭。要利用高級要素,我國的激勵機制特別是產權保護,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若增長動力結構轉型不到位,則新的增長點形成、新興產業成長、新競爭優勢形成都難以實現,走出經濟低谷也就很難實現。
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帶來挑戰
經濟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較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淘汰落後產能;二是推進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涉及很多利益格局調整問題,誰都不願意被淘汰。即便是強行淘汰,也要做好補償工作。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高素質人才、現代化管理。所有這些都具備了,才能上台階,這是「驚險的一跳」,很多企業可能跳不過去。到目前為止,真正成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地區和企業並不多。
區域結構調整也面臨一些新問題。從經濟增速來看,近年來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但在差距縮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中西部地區的節能減排壓力在增加。去年我國部分節能減排指標任務沒有如期完成,任務完成不太好得多數是中西部地區。
中西部地區現在都在高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優勢在發展高耗能工業。但現在必須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這對中西部地區來說就是一個限制。中西部地區希望國家和東部地區給予保護生態的補償,但現在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東部地區經濟增速下滑,補償能力相應下降。
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帶來挑戰
資源壓力較大集中體現在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價格在上升。全球新增的原油需求中國佔了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全球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產品價格受中國的影響較大。因為中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比國際上已實現工業化國家的人口總和還要多。那些先行工業化國家發展到我們這個階段時人口都只是幾百萬或幾千萬。它們當時主要靠殖民掠奪來滿足工業化快速推進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
我們這么一個人口大國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階段,需要大規模消耗能源和資源,而我們又不能搞殖民掠奪,必須通過國際市場去購買,所以中國對全球資源能源市場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反過來,由於我們對國際資源需求巨大,價格變動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就很大,在沒有定價權的情況下還常常受制於人。而且,比較容易開採的礦產大都開採得差不多了,越往後開采成本越高,價格就要進一步上漲,在沒有獲得新的替代能源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承受高價格帶來的高成本。
同時,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現在全球氣候變暖,在國際上我國面臨越來越大的碳減排壓力。中國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全球第一。按照此趨勢下去,到2020年前後全球30%以上的碳排放量都將由中國貢獻,屆時我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
我們已在國際社會承諾了碳強度減少的任務,到2020年前後估計要承諾碳排放總量控制任務。事實上我們已在國內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北京就已規定二氧化碳排放年均超過一萬噸的固定設施排放企業必須納入強制減排范圍。低碳發展乃當今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這方面不能過分相信陰謀論者的鼓噪,因為這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陽謀」,而非「陰謀」,若我們死抱著陰謀論不放,當世界上多數國家已步入或適用了新的低碳發展規則和秩序時,最終吃虧的一定是我們。二氧化碳只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低碳發展並非只是減少二氧化碳,實質是通過低碳發展解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一種普世價值,消極應對者最終是要吃虧的。
但我國推進低碳發展面臨幾個特殊挑戰。
第一,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中期階段,也就是高碳排放階段。發達國家工業化、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已進入低碳階段了。在這個時候強調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們來說是砍在脖子上,對發達國家來說是砍在尾巴上。我國在高碳階段推進碳減排挑戰巨大。
第二,我國的資源稟賦是一個高碳結構。我國多煤、缺油、少氣,新能源比重也偏低,目前只有9.8%左右。煤炭開采和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我國多煤資源結構不利於推進低碳發展。
第三,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國處於加工製造的低端環節,不利於低碳發展。在國際分工中,搞加工、組裝碳排放相對較多。而我國處於「微笑曲線」中間的加工製造環節,發達國家則處於「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營銷環節。實際上這意味著發達國家把很多碳排放的環節移到了中國,導致「碳排放國際轉移」問題。
第四,我國人口多。人口越多,碳排放就越多。近十四億人口,每一個人就是一個碳排放源。
第五,我國的粗放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鎖定效應」。我國現有的發展模式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路徑依賴」,想要改掉它,成本很高。
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增加帶來挑戰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強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為經濟發展本身並非目的,滿足人的各種需要才是目的。但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發展會增加成本。大力發展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社會事業,所有這些政府和民眾都是要掏錢的。
公益性教育和醫療是政府的職責,是不能搞產業化的。但如果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將所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教育和醫療都壓在政府身上,那政府財政將不堪重負。十三億多人要實現全覆蓋,哪怕是低水平,乘以十三億也是一個巨大數字。僅保障性住房建設就已將許多地方政府財政壓得喘不過氣來。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不斷加大,行政事業費支出、基礎設施建設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設支出、社會福利支出、維穩支出等都或是剛性,或要增加。但政府收入卻在減少,工商業稅收因中小企業不景氣在減少,土地財政因房價下跌在減少。
導致政府收支缺口拉大,債務負擔增加。「歐豬五國」等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已不足以支撐龐大的福利負擔,造成資金鏈緊張。即使是富如美國,在醫療改革上也是舉步維艱。福利保障一旦上去,就成為所有人的既得利益,要減下來很難。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福利保障一定會加強,但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將增加,必須使經濟新增財富能力超過福利保障支出水平,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而這需要滿足多方面的條件才能實現。
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惡化帶來挑戰
首先,我國產品出口的國際環境惡化了。主要是因為國際經濟危機還在持續。國際經濟危機一般分三個階段演化:第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破產,如雷曼兄弟破產;第二個階段主要表現為「主權債務危機」,如「歐豬五國」的「主權債務危機」;第三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國際貨幣體系危機。
目前正處於第二個階段上。國際經濟危機何時才能走出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能否取得重大的技術進步;二是能否推進重大的制度變革。只有這兩個條件是走出危機的根本出路,像印鈔、發債、降息、放信貸、投資等措施,都是拎著自己的頭發往上,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且只會為新的危機創造條件。在國際經濟危機還在持續的情況下,國際經濟至少還將低迷兩三年,這對我們的出口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其次,我國對外投資的國際環境在惡化。我們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不僅要將產品走出去,而且要將投資走出去。但「走出去」也面臨新的問題:其他國家不像我們當初歡迎他們的投資那樣歡迎我們的投資。我們要投資他國的高科技企業和項目,他們就擔心我們竊取他們的技術;我們要投資他國的資源,他們就說我們要控制他們的資源;我們要將開發區建設的經驗移植到國外,他們就說我們要控制其土地。總之,他們以國家安全等種種理由對中國投資進行限制。
再次,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國際環境也一直不太好。由於中國擁有低成本競爭優勢,我們的中低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廉物美的競爭力。西方國家不從我國產品價格低主要源自於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環保成本等來考慮,而將中國產品具有競爭力一並歸結為人民幣幣值被低估。於是,就不斷地通過壓人民幣升值,來削弱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同時,人民幣匯率還直接受制於美元的變動:美元貶值,人民幣就被動升值。同時,我國外部的整體環境在惡化。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後,美國越來越強調將中國作為其主要的競爭對手,將其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等。
改革阻力增加帶來挑戰
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之所以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原因就在於體制改革釋放了巨大的生產率。但隨著我國發展到新階段,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出路在於深化改革,但改革面臨兩大障礙:
一是既得利益障礙。由於過去三十年改革採取的是不平衡改革戰略,導致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改革與經濟改革嚴重不平衡、不協調。在帶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拉大、尋租蔓延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不少既得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集團由於受益於這種不平衡、不協調的過渡型體制,因而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障礙。
二是觀念障礙。改革行動首先要有觀念的突破。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於思想解放。按理說,現在的觀念應較改革前期更好,但由於不平衡改革本身產生的新問題,使得很多人對改革產生了質疑。
比如,很多人將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嚴重等歸結為市場化改革。殊不知,這些問題不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而是改革不徹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不平衡帶來的。隨著「民粹」流行,原來本已解決的觀念問題現又成為問題了。如國有企業改革本來在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就有了明確的說法,要收縮國有經濟戰線,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要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但現在討論國有企業改革反而會引起很多上綱上線的爭論。更令人擔憂的是,改革的阻力在增加。
改革阻力增加,改革自然就難以推進,一些深層次問題就不能解決。深層次問題不能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諧社會建設等就難以正常推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就面臨挑戰。
認清問題和挑戰是應對挑戰的前提,其實挑戰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挑戰在哪裡,稀里糊塗地倒在挑戰中。認清了挑戰後,我們完全可能應對好挑戰,因為過去的歷史反復證明,我們就是在應對一個一個挑戰中不斷前行的。

D. 明馬克是什麼

明馬克是指馬克資產(MINTMARK CAPITAL LLC)簡稱MC,成立於2019年10月,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是全球領先的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台。MC立足於自動量化交易系統研發,不斷發掘加密貨幣交易市場的各種潛在價值。由MC技術團隊聯合谷歌技術團隊共同研發推出的MCguess和MCbot系統,可根據MC量化交易團隊設定好的交易策略,可24小時自動識別交易信號並進行交易,目前適用於5倍-10倍杠桿的比特幣永續合約交易,通過及時止盈止損設定的策略產生盈利,如遇高風險MCbot系統將迅速識別,並同步買進反向同比的資產進行無縫對沖,超強的風險預判能力實現0風險的的對沖套利產生超高收益。
拓展資料
一、明馬克與眾不同的盈利能力又在哪裡呢?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數據是智能經濟的基礎,是智能製造的核心生產資料,我們稱其為「算量」。其次,以雲計算、邊緣計算為代表的「算力」的快速發展為處理海量數據提供了有力保障。當下,以人工智慧、機理模型為代表的「演算法」技術幫助智能製造發現規律並提供智能決策支持。而明馬克在眾多科技技術的研發里,著重於演算法上的突破,它將這三大要素緊密聯系起來,讓它們協同作業,發揮出巨大的價值。不僅如此,明馬克資產擁有多名深耕量化金融、風投管理、基金分析、經濟學等多年的資深交易員參與其中,為其數據方向的准確度保駕護航。諸如:
國際知名的定量金融專家和CQF的創始人Paul Wilmott博士。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廣泛,在領先的數學和金融期刊上發表了100多篇文章,還出版了幾本國際知名的數學建模和衍生品書籍,包括暢銷的《量化金融》。他在美國和歐洲主要金融味機構擁有豐富的咨詢經驗,並創立了波動性套利對沖基金和大學學位課程。
法國NEOMA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sébastien Lleo博士, 此前, 他曾在加拿大從事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7年,並在英國和加拿大擔任咨詢職位。sébastien是風險管理專著的作者,也是風險敏感隨機控制和股市崩盤書籍的合著者。Sébastien擁有工商管理碩十、數學博十和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他也是CFA特許持有人、 注冊財務風險經理、專業風險經理和CQF校友。
Claus Huber是法蘭克福德卡投資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他在那裡幫助開發新的投資產品。作為Rodex Risk Advisers LLC總部位於瑞士阿爾滕多夫,為客戶提供風險管理和量化投資解決方案方面的咨詢。他擁有豐富的企業家、風險經理、信貸策略師、對沖基金分析師和政府債券交易員的經驗,曾為對沖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工作。
Jon Gregory博士是一名獨立專家,專門從事交易對手風險xvA相關項目。他曾在巴克萊資本、法國巴黎銀行和花旗集團任職,在職業生涯中從事過許多信用風險方面的工作。他是《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全球金融市場和中央交易對手面臨的新挑戰∶強制性清算和雙邊保證金要求對場外生品的影響》一書作者。他是IHS Markit Solum金副輸衍生品咨詢和學術咨詢委員會的高級顧問。
無論是從研發技術還是系統運維團隊,MC都是最安全最領先的。
MC大利潤的智能化交易,在金融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提升下,MCbot將不斷擴大平台,大幅度提升盈利,保護用戶的資產安全。利用共享生態加大用戶的盈利,自動追蹤系統及自動建倉平倉系統為交易安全增加多重保障。

E. 現代商業銀行發展趨勢是什麼

從商業銀行的發展來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模式,商業銀行主要融通短期商業資金,具有放貸期限短,流動性高的特點。此種經營模式對銀行來說比較安全可靠。另一種是德國式,其業務是綜合式。商業銀行不僅融通短期商業資金,而且還融通長期固定資本,即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模式。為了適應我國分業經營的現時特點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新《商業銀行法》對原來商業銀行法不得混業經營的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市場行情動態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紹了中國商業銀行行業市場發展環境、中國商業銀行整體運行態勢等,接著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行業市場運行的現狀,然後介紹了中國商業銀行市場競爭格局。隨後,報告對中國商業銀行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最後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預測。您若想對商業銀行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商業銀行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採用國家統計數據,海關總署,問卷調查數據,商務部採集數據等資料庫。其中宏觀經濟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部分行業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及市場調研數據,企業數據主要來自於國統計局規模企業統計資料庫及證券交易所等,價格數據主要來自於各類市場監測資料庫。

第一章 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增大了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
二、增大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
三、是商業銀行的發展機遇
第二節 人民幣升值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對授信業務的影響
二、對外匯資金業務及存貸款流動性管理的影響
三、對國際貿易結算業務的影響
第三節 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
一、影子銀行的發展是對商業銀行發展的有益補充
二、影子銀行的發展對商業銀行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擠出
第四節 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影響
一、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受到影響
二、使商業銀行潛在客戶減少
三、對銀行存貸款具有分流效應
第五節 我國銀行監管框架的變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第六節 杠桿率監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
一、短期影響
二、長期影響
第七節 「十二五」時期我國融資結構發展趨勢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融資結構發展趨勢展望
二、未來融資結構變化對銀行業的影響
第八節 直接融資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直接融資影響下的銀行業市場環境變化
二、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去中介化」的挑戰
三、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盈利增長面臨利差收窄的挑戰
四、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營銷方式面臨金融需求急劇變化的挑戰
五、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組織體系面臨市場深化的挑戰
六、直接融資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面臨客戶結構變化和風險疊加的挑戰

第二章 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環境分析
第一節 國內商業銀行經濟環境分析
一、GDP歷史變動軌跡分析
二、固定資產投資歷史變動軌跡分析
三、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經濟發展預測分析
第二節 中國商業銀行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第三章 中國商業銀行運行態勢分析
第一節 2011年中國商業銀行運行動態分析
一、2011年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穩定增長
二、2011年商業銀行盈利水平持續向好
三、2011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穩步上升
四、2011年商業銀行流動性趨緊狀況有所緩解
五、2011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第二節 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整體發展形勢分析
一、2012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將保持基本穩定
二、2012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將在規范中穩步發展
三、2012年商業銀行社會融資規模和結構將呈現顯著變化
四、2012年商業銀行新監管框架將搭建成型
第三節 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盈利預測
一、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盈利增速將降至20%左右
二、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生息資產增速將小幅下降到14%左右
三、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基本保持穩定
四、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信用成本基本穩定,部分銀行有增提撥備的壓力
五、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將有所回落
第四節 2012年中國商業銀行存貸款規模預測
一、2012年信貸投放規模有所擴大,貸款收益率趨於下行
二、2012年存款增長有所回升,存款成本率有所下降

第四章 中國商業銀行市場細分分析
第一節 2011-2012年中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發展分析
一、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
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規模
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四、國有商業銀行助力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
五、國有大銀行加快產品創新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第二節 2011-2012年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分析
一、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
二、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規模
三、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四、當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特點
五、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和障礙
六、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實力大增
七、近50%股份制銀行有民間資本介入
八、股份制銀行經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九、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發展邁上新起點
十、股份制商業銀行面臨新挑戰
第三節 2011-2012年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發展分析
一、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
二、城市商業銀行負債規模
三、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四、城商行上市重啟如箭在弦
五、城商行在同業競爭中的策略選擇
六、「十二五」時期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發展預測
第四節 2011-2012年中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分析
一、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二、農村商業銀行的成長與發展
三、加快發展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
四、農商行經營管理要實現全方位轉變
第五節 2011-2012年中國外資銀行發展分析
一、外資銀行資產負債表
二、外資銀行不良貸款情況
三、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
三、外資銀行紛紛涉足第三方支付
四、入世十年外資銀行利潤年均復合增長26%

第五章 中國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分析
第一節 客戶需求和金融環境變化力促商業銀行業務轉型
一、客戶金融需求多樣化
二、資本監管標准提高
三、金融脫媒現象深化
四、貨幣政策轉向與信貸投向引導
第二節 2011-2012年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進展分析
一、信貸結構調整符合政策預期
二、同業資產增幅出現回落
三、中間業務增速繼續提升
四、綜合經營效應逐漸顯現
第三節 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經營環境和社會環境尚存限制因素
二、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內生動力仍顯不足
三、商業銀行發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存在現實困難
第四節 2012-2016年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展望
一、小微企業貸款比重將明顯上升
二、傳統中間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三、投資銀行業務收入有所減少
四、託管業務受到更多關注
五、理財業務發展速度放緩
六、綜合經營試點繼續審慎推進

第六章 中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分析
第一節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分類及特徵
一、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分類
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特徵
第二節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概況
一、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較低
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較高
三、中間業務發展中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第三節 我國商業銀行各細分中間業務收入
一、結算、清算類業務
二、代理業務
三、銀行卡業務
四、咨詢顧問類業務
五、擔保及承諾類業務
六、其他業務
第四節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分業經營體制制約發展
二、市場惡性競爭,產品服務收費無序
三、缺乏合理的定價機制
四、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結構需要調整
五、資源投入有限,高素質科技人員不足
六、中間業務的產品品種較多,但覆蓋范圍相對狹窄
七、中間業務的市場營銷不到位
第五節 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策略
一、逐漸松動金融業的分業經營體制
二、規范同業競爭
三、提高銀行自身的綜合定價能力
四、加大中間業務產品創新力度
五、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大投入力度
六、加大營銷力度來培養品牌

第七章 中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分析
第一節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供給行為分析
一、規模至上邏輯下商業銀行業務擴張的激勵
二、利率管制下商業銀行競爭准則的演化
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經營模式轉型的趨勢推動
四、金融產品同質化約束下銀行品牌的價值創造
第二節 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概況及2012年展望
一、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概況
二、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展望
第三節 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
一、QDII市場份額銳減,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為市場主導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逐漸豐富,結構日益復雜
三、宏觀經濟走勢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狀況的影響逐漸增大
第四節 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受銀信合作模式的制約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三、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營銷盲點
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揭示不到位,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
五、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
第五節 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二、個人理財服務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六節 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分析
一、商業銀行加大個人理財產品營銷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目前的狀況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營銷策略選擇
第七節 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的建議
一、推進金融混業經營,促進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二、以市場細分為基礎,建立個人理財產品的多樣化創新機制,實行產品差異策略
三、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
四、加強理財人員的培養,形成有效的客戶經理制度

第八章 中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分析
第一節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概述
一、表外業務的概念、分類
二、表外業務的特徵
第二節 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的重要性
一、發展表外業務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發展表外業務可降低經營成本,增加經營利潤
三、發展表外業務可實現商業銀行經營多元化
第三節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現狀
一、起步較晚,發展較慢
二、近幾年發展較快
第四節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
一、信用風險
二、市場風險
三、流動性風險
四、操作風險
第五節 加快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建議
一、關注客戶感受,樹立客戶為中心的理念
二、打破傳統經營理念,倡導多元化經營理念
三、完善表外業務制度,加強風險防範
四、提高表外業務創新能力
五、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持力度

第九章 中國商業銀行營銷策略分析
第一節 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策略
一、我國商業銀行實行市場營銷策略的重要性
二、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營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三、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所採取的策略
第二節 我國商業銀行服務營銷策略
一、國內商業銀行服務營銷現狀
二、我國商業銀行服務營銷的問題及原因
三、我國商業銀行服務營銷的策略分析
第三節 我國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營銷策略
一、關系營銷理論概述
二、我國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營銷誤區
三、、提升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營銷的策略
第四節 提升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品質的策略
一、商業銀行營銷品質的內涵
二、提升商業銀行市場營銷品質的路徑
(一)創新營銷理念
(二)提升營銷能力
(三)加強營銷管理
第五節 商業銀行渠道交叉營銷管理模式分析
一、渠道交叉營銷管理相關理論
二、商業銀行渠道交叉營銷管理實踐與趨勢判斷
三、我國大型商業銀行渠道交叉營銷管理現狀分析
四、構建中國商業銀行渠道交叉營銷管理模式的策略和路徑
第六節 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客戶營銷競爭策略
一、加快產品創新,通過全行的內外整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二、提高服務人員素質,重建營銷考核架構,告別傳統營銷觀念
三、客戶獲取渠道

第十章 「十二五」時期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
第一節 「十二五」期間銀行業面臨的挑戰
一、國內金融市場競爭加劇
二、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面臨挑戰
三、利率逐步市場化帶來的挑戰
四、金融脫媒現象給銀行帶來的挑戰
第二節 「十二五」時期中國銀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一、當前銀行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挑戰
1、如何應對全球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
2、如何應對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挑戰
二、十二五」時期中國銀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 低碳經濟時代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低碳經濟下商業銀行的機遇
二、低碳經濟下商業銀行的挑戰
第四節 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銀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一、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二、人民幣國際化全方位推進
三、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蓬勃發展
四、人民幣國際化市場潛力巨大
五、商業銀行的機遇與挑戰
第五節 產業轉移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產業轉移產生巨大金融需求
二、產業轉移過程中伴生的風險

第十一章 2012-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協同效應分析
第一節 管理協同原理
一、序參量選擇原理
二、管理役使原理
三、管理漲落導向原理
四、管理互動性原理
五、管理協同功能倍增原理
第二節 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系統符合管理協同的充要條件
一、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是一個復雜系統
二、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系統符合管理協同的必要條件
三、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系統符合管理協同的充分條件
第三節 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協同效應分析
一、不同定位目標的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協同優勢
二、不同定位目標的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協同成本
第四節 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形成過程及協同體系模型
一、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形成過程
二、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協同體系模型
第五節 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定位的協同可行性分析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業投資風險分析
第一節 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及其管理
一、當前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的主要特徵
二、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現狀
三、市場風險管理應關注的問題
第二節 全球化背景下商業銀行戰略性風險分析
一、戰略性風險的概念與銀行戰略性風險
二、銀行風險、銀行戰略性風險與銀行危機的關系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戰略性風險
第三節 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分析
一、我國銀行業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現狀
二、我國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突出的原因分析
三、防範流動性風險的必要性
四、穩健貨幣政策下應對流動性風險的建議
第四節 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及防範措施
一、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成因分析
二、防範和化解銀行風險的對策
第五節 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概述
二、後危機時代商業銀行面臨新的信貸風險因素
三、中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四、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五、提高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
第六節 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
一、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現狀
二、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三、完善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第七節 防範商業銀行碳金融風險對策
一、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碳金融風險
二、國外應對商業銀行碳金融風險的策略
三、我國應對商業銀行碳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第十三章 「十二五」時期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策略分析
第一節 「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國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立法,為銀行發展創造良好法規環境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
三、打造多層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四、加強徵信體系建設,創造良好信用環境
五、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提高其公信力
六、推進新資本協議實施,促進商業銀行更加穩健發展
七、優化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提升內部管理能力
八、推進業務轉型,走差異化經營之路
九、推進產品創新,提高銀行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高核心競爭力
十一、適應金融國際化趨勢,審慎推進國際化戰略
第二節 「十二五」時期我國商業銀行加快差異化經營的途徑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商業銀行加快推進差異化經營勢在必行
二、「十二五」時期國內商業銀行加快推進差異化經營的途徑
第三節 「十二五」時期經濟轉型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策略
一、銀行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分析
二、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的驅動因素分析
三、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策略
第四節 加快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對策及建議
一、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立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二、完善處置機制建設,形成資產處置合力
三、綜合運用多種處置手段,加快資產處置進度
四、創新處置方式,提升資產價值回報率
五、建立科學評估體系,提高資產處置定價精度
六、強隊伍建設,增強資產處置人員履職能力
第五節 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制定體系化的制度,建立內部控制體系
二、改革落後的風險管理觀念和方法,健全風險評估體系
三、以內控體系建設為契機,推動銀行隊伍建設和風險文化培育
四、建立、完善內部稽查和監督核查制度
五、實現適度控制,提高控制效率
第六節 穩健貨幣政策下基層商業銀行經營策略選擇
一、轉換經營重點
二、轉變盈利模式
三、提升貸款利率水平
四、調整信貸結構
五、創新信貸產品

圖表目錄(部分):
圖表:2005-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
圖表:2005-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
圖表: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圖表:2005-2011年國家外匯儲備
圖表:2005-2011年財政收入
圖表:2005-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圖表:2011年分行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億元)
圖表: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
圖表:……
更多圖表詳見正文……

通過《2012-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市場行情動態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生產企業及投資機構將充分了解產品市場、原材料供應、銷售方式、市場供需、有效客戶、潛在客戶等詳實信息,為研究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產品特徵、產品定價、營銷模式、銷售網路和企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irr.org/report/R13/R1301/201204/19-97307.html您還可以到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上找,有相當權威的調研報告。希望可以幫到您。

F. 數據安全有哪些案例

「大數據時代,在充分挖掘和發揮大數據價值同時,解決好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刻不容緩。」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石現升在貴陽參會時指出。

員工監守自盜數億條用戶信息

今年初,公安部破獲了一起特大竊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

被竊取的用戶信息主要涉及交通、物流、醫療、社交和銀行等領域數億條,隨後這些用戶個人信息被通過各種方式在網路黑市進行販賣。警方發現,幕後主要犯罪嫌疑人是發生信息泄漏的這家公司員工。

業內數據安全專家評價稱,這起案件泄露數億條公民個人信息,其中主要問題,就在於內部數據安全管理缺陷。

國外情況也不容樂觀。2016年9月22日,全球互聯網巨頭雅虎證實,在2014年至少有5億用戶的賬戶信息被人竊取。竊取的內容涉及用戶姓名、電子郵箱、電話號碼、出生日期和部分登陸密碼。

企業數據信息泄露後,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用於網路黑灰產運作牟利,內中危害輕則竊財重則取命,去年8月,山東高考生徐玉玉被電信詐騙9900元學費致死案等數據安全事件,就可見一斑。
去年7月,微軟Window10也因未遵守歐盟「安全港」法規,過度搜集用戶數據而遭到法國數據保護監管機構CNIL的發函警告。

上海社會科學院互聯網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隨著數據資源商業價值凸顯,針對數據的攻擊、竊取、濫用和劫持等活動持續泛濫,並呈現出產業化、高科技化和跨國化等特性,對國家和數據生態治理水平,以及組織的數據安全能力都提出了全新挑戰。

當前,重要商業網站海量用戶數據是企業核心資產,也是民間黑客甚至國家級攻擊的重要對象,重點企業數據安全管理更是面臨嚴峻壓力。

企業、組織機構等如何提升自身數據安全能力?

企業機構亟待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

「大數據安全威脅滲透在數據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大數據產業的各個環節,包括數據源、大數據加工平台和大數據分析服務等環節的各類主體都是威脅源。」上海社科院信息所主任惠志斌向記者分析稱,大數據安全事件風險成因復雜交織,既有外部攻擊,也有內部泄密,既有技術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術新模式觸發的新風險,也有傳統安全問題的持續觸發。

5月27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石現升稱,互聯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運行基礎,網路數據安全意識、能力和保護手段正面臨新挑戰。

今年6月1日即將施行的《網路安全法》針對企業機構泄露數據的相關問題,重點做了強調。法案要求各類組織應切實承擔保障數據安全的責任,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另外需保障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安全可控。

石現升介紹,實際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發布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就明確要「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安全支撐,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

「目前,很多企業和機構還並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數據安全管理能力,也不知道依據什麼標准作為衡量。」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問題的症結在於國內數據安全管理尚處起步階段,很多企業機構都沒有設立數據安全評估體系,或者沒有完整的評估參考標准。

「大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已提國標申請

數博會期間,記者從「大數據安全產業實踐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為解決此問題,全國信息安全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等職能部門與數據安全領域的標准化專家學者和產業代表企業協同,著手制定一套用於組織機構數據安全能力的評估標准——《大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該標準是基於阿里巴巴提出的數據安全成熟度模型(Data Security Maturity Model, DSMM)進行制訂。

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總監鄭斌介紹DSMM。

作為此標准項目的牽頭起草方,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總監鄭斌介紹說,該標準是阿里巴巴基於自身數據安全管理實踐經驗成果DSMM擬定初稿,旨在與同行業分享阿里經驗,提升行業整體安全能力。

「互聯網用戶的信息安全從來都不是某一家公司企業的事。」鄭斌稱,《大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制訂還由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公安三所、清華大學和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等業內權威數據安全機構、學術單位企業等共同合作提出意見。

G. 有效實施金融犯罪與反洗錢管控面臨的5大挑戰是什麼

在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與衍生的現狀下,反洗錢業務的范圍逐漸擴大,反洗錢工作的推進也逐步加強。然而,面對日漸復雜的金融形勢,洗錢犯罪的特徵呈現由傳統支付工具向信息化轉移的趨勢,反洗錢工作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互聯網金融中的洗錢行為主要有六種表現形式,其中包括:利用網上銀行實施地下錢庄違法犯罪活動;網路炒匯、炒金;網路傳銷;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活動;銀行卡犯罪;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轉移、清算網路賭博、非法集資等犯罪資金等。以上形式從其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反洗錢工作的推進。

首先是客戶身份識別難度加大。根據《反洗錢法》規定,金融機構通過第三方識別客戶身份的,應當確保第三方已經採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在傳統的金融業務辦理過程中,身為銀行工作人員,我們會要求客戶提供相應證明,在直觀的物證基礎上進行判斷。然而,隨著支付工具信息化,客戶資金在紛繁復雜的網路環境中隨時進行資金轉移,這無疑給反洗錢調查追蹤增加了難度。網路安全的不確定性也為客戶的賬戶安全帶來隱患,給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

其次,金融新形勢對可疑交易的甄別提出更高要求。網路環境中客戶身份識別體系不完善、網銀可疑交易監測系統的缺乏、交易信息電子化的保存方式以及資金轉移行為復雜化等原因都為可疑交易人工分析帶來了新的挑戰。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電子銀行業務大額資金轉賬均由客戶自主操作,作為金融機構,難以對其身份信息、資金來源進行鑒別。更有不法分子利用頻繁轉賬、頻繁更換交易對手等手段轉移資金,給可疑交易的判斷形成了較大的阻礙。

同時,資金流向追蹤難度加大。通過信息化網路進行資金轉移的行為直接減少了客戶與金融機構的直接接觸。從大量的數據中鑒別是否為可疑交易,需要監管方掌握更為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與傳統交易相比,網路交易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資金轉移速度不容小覷,跨地區乃至跨國的交易行為無疑會造成「鞭長莫及」的狀況,導致工作開展滯後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追蹤效率。

閱讀全文

與全球金融機構的新挑戰一交易對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理財通沒到賬收益 瀏覽:890
全球金融機構的新挑戰一交易對手 瀏覽:758
金融代理公司 瀏覽:727
興業金融租賃公司年報 瀏覽:257
在保險公司買理財產品是不是劃不來 瀏覽:251
270億理財上海銀行張揚路店 瀏覽:547
平安銀行代理貴金屬收費 瀏覽:222
許昌市融資的獎勵機制 瀏覽:571
上海期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66
貸款的住址證明 瀏覽:251
中融外包股票 瀏覽:265
期貨買入後可以持倉到交割那天嗎 瀏覽:748
期貨中標准化合同金額 瀏覽:788
股票和國家 瀏覽:782
玖富集團南山 瀏覽:649
匯率傳導機制理論 瀏覽:14
上海嘉銀金融服務有限公司6 瀏覽:428
買了理財產品可中途撤銷嗎 瀏覽:14
泰率轉人民幣匯率 瀏覽:988
期貨就是對沖 瀏覽: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