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化來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源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1)金融機構負債率擴展閱讀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去杠桿化
⑵ 幫忙解釋這句話「上市公司負債率比非上市公司負債率高屬於正常」這是為啥先謝謝各位大俠
哈哈,「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上的內容只能代表編書人的觀點。編書人也是人,怎麼能肯定其觀點一定正確呢?
我們先不討論那句話到底對不對。
對於一般的上市公司來說,其負責人的確相當高。這個原因在於:上市公司大多屬於實力比較雄厚的公司,增長潛力或盈利能力較強。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籌集發展資金嘛,如果沒有發展前途,原來的大股東們不會花費太大的精力和高昂的上市成本去將公司上市的,尤其是上市規則中對於發展潛力與盈利能力有相當嚴格地要求。這里所謂的「發展」也是指潛力與盈利能力。即大多上市公司擁有舉權的能力(這里可能有點跳躍,相信你能看得懂)。
對於債權人來說,出於本金及利息收回風險的考慮,通常都願意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尤其是各商業銀行----那麼其上市公司的債務資金來源就有了(除了債權人願意之外,關鍵債務人要接受)。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舉不舉債,舉多少債,是由管理層決定的。管理層最無奈的就是沒有錢。錢從哪兒來:
1、增發股票。這對於任何一個明智的公司來說都不是一般般的事,因為不但發行成本高,而且權益資金所要求的報酬率也高,更重要的是如果原股東們拿不出足夠的錢來認購新發股票,那麼很可能會使其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
2、生產經營過程積累。如果完全靠生產過程的積累,這是比較緩慢的,況且為了擴大銷售還得增加存貨、增加應收賬款等也需要佔用大量資金,積累的速度是相當有限的。另外,也未必能將所有的積累都用於擴大再生產,股東們也要等分紅派息啊。
3、舉債。哈哈,這里相當講究,所以另起一行~~~~
舉債,需要從理財原則開始講,太具體了不允許,就簡單一點吧~~~
1)債務利息通常比權益資金的成本要低很多。
2)債務利息通常可能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即可以抵稅,而權益資金成本不可以。
3)對股東來說,被投資的公司的債務並要求股東們追加償還,即如果被投資企業無法償還債務本金及利息,那是被投資企業自己的事,股東只以自己的出資額為限對被投資公司承擔責任。所以債越多對於股東來說越好(還要結合前面的一起理解)。
等等
從而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們樂意接受債權人的錢,或者主動找債主們借錢。以增加企業價值(通過適當地債務規模以增加每股EPS)。
那麼,「上市公司負債率比非上市公司負債率高屬於正常」前半部分成立了。
相比之下,非上市公司因為(或者可能是)達不到上市條件而不能上市,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實力不夠。那麼,請問,如果你有錢的話,你願意借給有實力的人還是沒有實力的人呢,如果你明智的話?因而大多非上市公司因為借不到錢,而無法提高其負債率。
我相信我所說的並不全面。但我也相信你已能因此而明白了那句話的意思。
對吧?
⑶ 企業,我就說一點,為什麼很多國企的負債率高
造成國企負債率高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如經濟持續下行、市場需求不足等,但是,從總體上講,還是體制所致,是現行體制下國企在經營和擴張過程中不計代價、不講成本、不看效益、不注重提升核心競爭力所致。更多情況下,都是圍繞規模和數量做文章,圍繞資產和營業額做文章。尤其是前些年,央企為了避免在新一輪改革中被重組和整合,都把規模擴張和資產擴大當作了最主要手段,瘋狂地通過負債進行投資布局和收購資產,以至於多數央企都在全國設立了基地,投資了規模很大的項目,也圈下了很多土地。同時,收購了相當數量的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有的央企也因此背上了沉重負擔。
也正因為國企在經營和擴張過程中可以不計代價、不講成本,因此,資金從何而來,就不是企業重點考慮的事。尤其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頭兩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國企更是掀起了一場投資熱,金融機構也是趁機向國企投放了大量資金。一時間,國企「不差錢」的聲音也是越來越高。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也紛紛把目標轉向國企、尤其是央企。那時的央企,真的成了香餑餑,到哪都能受到最隆重的接待。
由於投資需要講科學,需要尊重經濟規律,而不是想怎麼投就怎麼投,想怎麼擴張就怎麼擴張,尤其是負債投資和擴張,更需要慎重。而國企在投資擴張過程中,是不受這方面約束的,是缺乏內在約束機制的。所以,在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負債也在不斷擴大。且因為盲目擴張、無序擴張帶來的大多是無效資產、無效收入,所以,負債的擴張速度還要大於資產的擴張速度。自然,資產負債率就不斷提高了。如果再加上市場環境不佳、供需矛盾突出,國企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也就不可避免了。
很顯然,國企過高的資產負債率,已經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要把國企降杠桿放在重中之重。這也意味著,國企的高負債率,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風險之一。如果再不採取措施化解國企負債率過高的矛盾,就有可能影響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穩定。畢竟,在現行條件下,國企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承擔著維護經濟穩定和繁榮的重任。國企出現問題,就是大問題,國企不穩定,就是大不穩定。
而在國企去杠桿問題上,毫無疑問,如果依靠國企自身,是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也是不現實的。因為,現行體制並不支持國企去杠桿。就算有關方面有考核、有約束,對國企來說,也沒有多大影響力和控制力,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仍然很難解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從體制機制上給國企下葯、為國企做手術。
有專家建議,可以依據國企目前的債務情況,可以通過債轉股的方式,降低企業的負債率。此舉不為一種方式,也是會採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債務怎麼轉,如果體制不改、機制不轉,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轉了後不要幾年,可能負債率又上來了。只有將體制和機制轉了,讓企業的約束力增強了,決策、經營等不再是個別人或少數人說了算,而是董事會、股東會等說了算,企業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不計代價、不講成本的問題。
事實也是,從目前已經進行了改革的國企情況來看,凡是嚴格按照市場化要求進行改革的國企,大多出現了資產負債率下降、效益好轉、競爭力增強的現象。尤其是資產負債率,由於引入了其他所有制資本,頓時就讓資產負債率得到了比較好的改善。如中石化銷售公司,僅僅轉讓1/3不到的股權,就獲得資金1000多億元。同時,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以後,今後在決策和管理方面,企業也要受到其他投資者的監督,經營者不能再我行我素,在投資和決策過程中不計代價、不講成本、不顧實際了,而會充分考慮可行性和效益性。
⑷ 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負債率有什麼關系
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
資本充足率是資本總額與總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反映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才遭受了損失,銀行可以承擔損失,以自有資金的范圍內。這個指標規定的目的是為了遏制高風險資產的過度膨脹,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益,保證正常運行和發展。各國貨幣當局一般都有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資本充足率,目的是監測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
資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徑,主要比率有存資金比例,資本負債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比風險資產的比率等方面的資金。由於「巴塞爾協議」的基礎上的國際銀行的監督和管理提供了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資本充足率來衡量的8%
業務線的目標標准比率是商業非常的資本充足率
銀行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
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附屬資本是指貸款准備金。銀行
(2)子平行的賬戶;
(1)購買的外匯資本性支出:在計算商業銀行的總資本應該是核心資本加上扣除以下部分和對子公司的財務資金投入後,補充資本金;
(4)注銷的壞賬損失一直沒有一部分;
(3)在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資本投資。
資產風險加權資產是根據風險權重(權重)的數量計算。 1994年2月,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商業銀行管理資產負債率的實施,」附件二「關於資本成分和資產風險權數的暫行規定」,對金融資產分類為現金,中央政府和人民銀行信貸,信貸對公共企業,一般企業和個人貸款,銀行同業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等六大類地板的表,根據風險來設定風險權重程度的平衡。風險權分為0%,10%,20%,50%和100%5中,為了計算商業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
除了「對商業銀行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法都規定,人民銀行與發布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暫行監控指標「更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資本總額及不低於8%,其中不低於4%的核心資本補充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100%,總風險加權資產的比例也就是比例。在資產平均余額和風險的月份結束之間的加權平均平衡的端總資本應大於或等於8%;核心資本在平均余額的端部的端部的比例風險資產和加權平均平衡應大於或等於4%。
⑸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就是負債除以自有資本,本質是一個負債率的水平。負債越高,杠桿率越高。去杠桿化,回就是答降低這個杠桿率,或者增加自有資本金,或者減少負債,或者兩者同時進行。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本質上就是一個還債、降低債務的過程,通俗說,就是多拿自己的錢玩兒,少借別人的錢玩兒。
⑹ 銀行資產負債率多少合適
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在92%以下是一個正常的水平。
(6)金融機構負債率擴展閱讀:
資產負債率又稱舉債經營比率,它是用以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資金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以及反映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的指標,通過將企業的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相比較得出,反映在企業全部資產中屬於負債比率。
是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也就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關系。資產負債率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例,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
如果資產負債比率達到100%或超過100%說明公司已經沒有凈資產或資不抵債。
向銀行貸款企業要把握好的14個財務指標:
1、凈資產與年末貸款余額比率必須大於100%(房地產企業可大於80%)。
2、資產負債率必須小於70%,最好低於55%。
3、流動比率在150%~200%較好;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額/流動負債*100%。
4、速動比率在100%左右較好,對中小企業適當放寬,也應大於80%。
5、擔保比例小於0.5為好。
6、現金比率大於30%。
7、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應為正值,其銷售收入現金回籠應在85~95%以上。
8、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支付采購商品,勞務的現金支付率應在85~95%以上。
9、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不小於8%,說明該企業的主業正處於成長期,如果該比率低於5%,說明該產品將進入生命末期了。
10、應收賬款周轉速度應大於六次。
11、存貨周轉速度中小企業應大於五次。
12、營業利潤率應大於8%,當然指標值越大,表明企業綜合獲利能力越強。
13、凈資產收益率中小企業應大於 5%。
14、利息保障倍數應大於400%
網路-資產負債率
⑺ 金融業資產負債率
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種儲蓄,這當然是銀行的負債了,儲蓄額是非常大的,所以負債率高,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率越高越說明吸儲能力強,也就能更多的發放貸款,利潤就越高。
⑻ 國際上公認的負債率的警戒線為多少
國際公認的標準是負債率應該控制在20%以下,即20%是所謂的「警戒線水平」。
因為負債率是將外債與經濟總規模結合起來分析外債狀況,所以,利用負債率測算一國經濟對外債的依賴程度,確實是一個較好的指標。
計算公式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1、負債總額:指公司承擔的各項負債的總和,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2、資產總額:指公司擁有的各項資產的總和,包括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
反映企業財務結構是否合理的指標有:
(1)凈資產比率=股東權益總額/總資產
該指標主要用來反映企業的資金實力和償債安全性,它的倒數即為負債比率。凈資產比率的高低與企業資金實力成正比,但該比率過高,則說明企業財務結構不盡合理。該指標一般應在50%左右,但對於一些特大型企業而言,該指標的參照標准應有所降低。
(2) 固定資產凈值率=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原值
該指標反映的是企業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和生產能力,一般該指標應超過75%為好。該指標對於工業企業生產能力的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
(3)資本化比率=長期負債/(長期負債+股東股益)
該指標主要用來反映企業需要償還的及有息長期負債占整個長期營運資金的比重,因而該指標不宜過高,一般應在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