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徵信管理條例
編輯本段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徵信活動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徵信機構的行為,促進徵信業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徵信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業務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的業務活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收集、整理、保存與履行職責相關的信用信息,或對外提供本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的活動除外。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從事前款規定的徵信業務的法人。 本條例所稱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夠反映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識別、職業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二)信用交易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貸款、使用貸記卡或准貸記卡、賒銷、擔保、合同履行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有關的交易記錄; (三)其他信息,即與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強制執行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等社會公共信息。
第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徵信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范圍內,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有關業務接受其他監管部門監督管理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障徵信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和從事法人及其他組織徵信業務實行區別管理。
第五條
徵信機構應當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
第六條
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採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
第七條
徵信機構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
徵信機構可以依法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
編輯本段第二章 徵信機構的設立
第九條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徵信業務。 經批准設立的徵信機構,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經營許可證,並憑該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徵信機構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經營許可證。禁止偽造、變造、轉讓、出租、出借經營許可證。 徵信機構變更業務范圍、組織形式,分立、合並,設立、收購或者撤銷分支機構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重大事項,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開展有關業務應接受其他監管部門批準的,徵信機構應及時將批准情況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條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實繳注冊資本不少於五百萬元人民幣,徵信機構從事信用報告業務的,實繳注冊資本不少於五千萬元人民幣; (二)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三)有具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任職資格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四)股東、實際控制人應滿足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條件; (五)有健全的信息檔案管理制度、保密措施和安全防範措施; (六)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技術設施; (七)有完善的信用信息資料庫系統; (八)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徵信機構及其分支機構,應當考慮徵信市場發展和公平競爭的需要。
第十一條
設立徵信機構,申請人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請書,載明擬設立的徵信機構的名稱、住所、注冊資本、組織機構設置等; (二)章程草案; (三)擬任職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四)法定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五)股東名冊及其出資額、股份; (六)持有注冊資本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的資信證明和有關資料; (七)經營方針和計劃; (八)營業場所、信用信息資料庫、信息檔案管理、保密措施、安全防範措施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的資料; (九)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徵信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請書,載明擬設立的分支機構的名稱、運營資金、業務范圍、總公司及分支機構住所等; (二)申請人最近3年的財務會計報告; (三)擬任職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四)經營方針和計劃; (五)營業場所、信用信息資料庫、技術措施及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的資料; (六)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第十二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個工作日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審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準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不予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6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0日,並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徵信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董事、監事: (一)因犯有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5年,或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 (二)擔任或曾經擔任因違法被撤銷或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並負有個人責任或直接領導責任,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3年; (三)擔任或曾經擔任破產清算公司、企業的董事或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 (四)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五)在其他徵信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工作期間有故意出具虛假評估咨詢報告等法律文件行為的; (六)信用報告中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
第十四條
徵信機構解散的,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注銷經營許可證,並按照規定妥善處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徵信機構依法破產的,應當注銷經營許可證,並按照規定妥善處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編輯本段第三章 徵信業務的一般規則
第十五條
徵信機構應當依法收集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息,不得通過欺詐、竊取、賄賂、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收集信息。
第十六條
除下列信息外,徵信機構收集、保存、加工個人信息應當直接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 (一)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已經依法公開的信息; (二)其他已經依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第十七條
徵信機構對所收集的信息應當客觀、及時進行整理、保存和加工,不得歪曲、篡改,並應當採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以確保信息的及時更新。
第十八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息的保存、整理、加工和分析只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 徵信機構對境外機構或個人提供任何形式的信用信息,均應符合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標准和程序。
第十九條
徵信機構應當向信息主體本人或經其授權的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提供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但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提供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提供法人及其他組織信息的除外。
第二十條
徵信機構、金融機構基於模型開發、系統測試等目的使用或對外提供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信息的,可以不經信息主體的同意,但所使用或提供的信息不得包含個人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住宅電話、企業名稱、住址及其他可以識別信息主體身份的信息。
第二十一條
徵信機構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已超過5年的個人不良信用記錄,以及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超過7年的個人犯罪記錄。
第二十二條
徵信機構提供的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信用產品對信用信息使用人、投資者的交易判斷和決策只具有參考作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徵信信息保密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查詢內部分級管理制度,在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確保信用信息不被泄露。 徵信機構的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查詢或越權查詢該機構擁有的信息,不得泄露在業務工作中獲悉的信息。
第二十四條
徵信機構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下列事項,並確保及時更新: (一)信息處理操作的目的、收集信息類別及用途; (二)信息的收集規范和披露時限; (三)信息披露的接收者或接收者的種類; (四)獲得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和信用評級等的方式及收費標准; (五)異議處理程序; (六)依法需要公開的其他事項。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分業務、信用評級業務的,還應當公開其信用分數或等級的劃分及含義、評分和評級程序、方法等事項。
編輯本段第四章 信用評級
第二十五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應當按照科學、公正的原則制定信用評級標准和評級方法,獨立、客觀、公正、審慎和透明地開展評級活動。
第二十六條
徵信機構不得以惡性競爭、評級詐騙、以級定價或以價定級等方式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第二十七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應當建立下列防範利益沖突的機制: (一)徵信機構與法人或其他組織存在資產關聯或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評級公正性的,不得提供有關該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債券償付能力等的徵信服務; (二)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專業的評級隊伍,評級人員不得從事信用咨詢或顧問業務、不得參與評級價格談判及其他可能影響評級公正的業務活動、不得兼職從事與評級業務有利益沖突的工作。徵信機構應建立內部防火牆制度,並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三)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機制。
第二十八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時,應當適用統一的信用評級標識,不得隨意改變信用評級標識及其含義。
第二十九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的,應當每年公開發布關於其內部運作情況的報告,公開披露其1年、3年和10年的業務表現統計,並按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向社會公開有關事項。
第三十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信息質量審核與責任制度。評級人員在信用評級活動中應當履行盡職調查義務,保證有充分的理由確認信用評級報告客觀、准確、及時和公正。
第三十一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評級質量內部審議機制,成立評審委員會,明確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運行程序、議事制度、表決機制等,並報送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三十二條
徵信機構在開展評級業務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出具信用評級報告: (一)評級對象或其他利益相關方示意徵信機構作不實或不當信用評級報告的; (二)評級對象故意不提供或提供虛假報表和資料的; (三)因評級對象或其他利益相關方有其他不合理要求,可能導致徵信機構不能出具客觀、完整的信用評級報告的; (四)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跟蹤評級制度,應當在對評級對象出具的首次信用評級報告中,明確規定跟蹤評級事項。 在評級對象有效存續期間,徵信機構應當持續跟蹤評級對象的政策環境、行業風險、經營策略、財務狀況等因素的重大變化,及時分析該變化對評級對象信用等級的影響,出具定期或者不定期跟蹤評級報告。跟蹤評級報告與前次評級報告在評級結論或者其他重大事項方面出現差異的,應當做出特別說明。
第三十四條
徵信機構開展評級業務的,應為每一評級對象建立並保存完備的評級檔案資料。評級檔案資料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委託協議; (二)評級對象提供的原始資料; (三)歷次盡職調查記錄; (四)信用評級報告; (五)評審委員會的表決情況; (六)跟蹤評級資料; (七)其他相關資料。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管部門或監管機構應當建立評級結果檢驗制度,並共享評級檢驗結果信息。
編輯本段第五章 信息主體權益保護
第三十六條
下列個人信息,徵信機構不得收集: (一)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所屬黨派; (二)身體形態、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 (三)收入數額、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 (四)納稅數額; (五)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收集的其他信息。 在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信息主體特別書面授權後,徵信機構可以收集第(三)項、第(四)項信息。
第三十七條
金融機構不得向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不具有向金融機構收集信用信息資格的徵信機構提供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 金融機構對外提供信用信息的,應當告知信息主體該信息特定的提供對象和提供該信息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
第三十八條
信用信息使用人獲得的信用信息不能用作與信息主體或徵信機構約定之外的其他用途,不得未經授權向第三方提供。
第三十九條
信息主體有權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信用報告應包括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來源和信用信息查詢記錄。 個人每年有一次免費獲取其信用報告的權利。
第四十條
信息主體認為其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提出異議,要求更正。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受理異議申請,並在收到異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異議信息的核查和處理,書面答復異議申請人。 個人提出異議申請,徵信機構未按照前款規定辦理的,該信息主體有權以書面方式要求該徵信機構一次性刪除其全部信息。
第四十一條
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投訴。
編輯本段第六章 中國徵信中心
第四十二條
中國徵信中心是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設立的徵信機構,負責全國統一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中國徵信中心是獨立的法人,依法對外提供有償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
第四十三條
中國徵信中心應當依法制定章程。 中國徵信中心章程的制定、修改、業務范圍以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事項,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第四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准確、完整、及時地向中國徵信中心報送其客戶的信用信息。 金融機構將信息主體的信息提供給中國徵信中心的,可以不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但必須以適當的方式向其告知提供情況。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金融機構執行前款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五條
中國徵信中心可以依法向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金融機構之外的企事業單位等收集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相關信用信息。
第四十六條
經信息主體授權,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可以向中國徵信中心查詢該信息主體的信息。 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向中國徵信中心查詢個人信息,可以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詢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息。中國徵信中心應當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條
中國徵信中心可以依法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開展信息共享。
第四十八條
中國徵信中心適用本條例除第二章、第十六條和第四十條第三款外的全部規定。
編輯本段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九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履行下列徵信管理職責: (一)依法制定徵信業發展規劃、規章制度; (二)依法擬定有關行業標准和信用風險評價准則; (三)依法行使批准權; (四)依法監督檢查徵信業務活動情況; (五)依法對違反徵信業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 (六)依法對徵信業行業自律組織進行指導和監督; (七)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五十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履行徵信管理職責的需要,可以採取下列措施進行現場檢查: (一)進入徵信機構進行檢查; (二)詢問徵信機構的工作人員,要求其對有關檢查事項作出說明; (三)查閱、復制徵信機構與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並對可能被轉移、銷毀、隱匿或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 (四)檢查徵信機構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業務數據的系統。 進行現場檢查,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現場檢查時,檢查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通知書;檢查人員少於2人或未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通知書的,徵信機構有權拒絕檢查。
第五十一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受理信息主體的投訴後,應當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發現徵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人違反本條例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有權責令其改正,並按照本條例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第五十二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制定有關徵信業務的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操作規程等文件,並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徵信機構的名稱、注冊資本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後30日內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定期報送有關資料。
第五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可以與徵信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談話,要求其就有關重大事項作出說明。
第五十四條
徵信機構發生解散、破產等終止事項時,徵信機構、清算人、破產管理人等應當在保護信息主體相關權利的基礎上按照以下方式之一處理徵信機構的信用信息資料庫: (一)移交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徵信機構; (二)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同意,按照商業原則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三)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毀。
編輯本段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從事徵信管理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審查批准徵信機構的設立、合並、分立和業務變更的; (二)違反規定對徵信機構監督檢查的; (三)泄露信息主體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 (四)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六條
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或逾期不改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吊銷其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
徵信機構在其業務活動中因過錯給信息主體或信息主體以外的其他主體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
金融機構違反本條例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九條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擅自設立徵信機構或經營徵信業務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非法經營活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
信用信息使用者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對信息主體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編輯本段第九章 附則
第六十一條
本條例實施前已經從事徵信業務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6個月內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經營許可證。未取得經營許可證的,不得繼續從事有關徵信業務。
第六十二條
徵信機構在本條例實施前已經收集個人信用信息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3個月內執行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編輯本段個人徵信記錄最長保留7年
據悉,2006年央行組建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只要是在銀行辦過卡、貸過款,都會自動在該系統中生成一份屬於自己的「信用報告」。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個人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也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最多的機構。很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也都要求個人提交一份自己的信用報告做參考。」據銀行人士介紹,目前各商業銀行在貸款審核中,均將個人信用報告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7年保留期參照國際慣例 此前,關於信用報告中的「負面信息」保留期的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負面記錄的保留期是從該筆貸款還清之日開始計算,保留一定的期限。但之前確實沒有一個確切說法。因此,從資料庫建立開始到現在的負面信息都一直保存著。」昨日,省內一銀行業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國際上一般的做法是保留7年。對於信用卡逾期記錄,如果列印信用報告,僅顯示過去兩年的還款信息。按照美國的做法,一般的負面信息保留7年,破產的、特別嚴重和明顯惡意的負面信息保留10年。超過保留期限,負面信息就將在個人信用報告中被刪除。 13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徵信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首度提及「負面記錄保留期」問題:「徵信機構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已超過5年的個人不良信用記錄,以及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超過7年的個人犯罪記錄。」銀行人士表示,這一規定,跟國際慣例差不多,也比較切合實際。如果保留期太短,不足以對失信行為起到較好的警示作用,但對於那些並非主觀意願導致的失信行為又顯得過於嚴厲。
『貳』 什麼是商業銀行的徵信管理
這個叫銀行信用徵信系統
確切地說,這個系統應該叫做」央行或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它包括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
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始於1997年,在2006年7月份實現全國聯網查詢。截至去年底,該資料庫收錄企業及其他組織共計1000多萬戶,其中600多萬戶有信貸記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最早始於1999年,2005年8月底完成與全國所有商業銀行和部分有條件的農信社的聯網運行,2006年1月,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正式運行。截至去年底,該資料庫收錄自然人數共計6億多人,其中1億多人有信貸記錄。
央行徵信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機構,其通過專線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總部相連,並通過商業銀行的內聯網系統將終端延伸到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信貸人員的業務櫃台。目前,徵信系統的信息來源主要也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收錄的信息包括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企業如需貸款,貸款銀行會在你申請借款時通過此系統查尋企來的信用記錄,如果以前有不良,則貸款的可能會大打折扣。另外,個人也可以查詢,帶上身份證到當地人民銀行並填寫申請表後可以查詢,查詢後會列印個報告給你,裡面主要記錄你個人貸款、信用卡使用及還款、住房按揭等資料。如果產生信用不良記錄,將對個人以後貸款等產生很大影響。
簡單說,就是如果你以前在銀行有欠款或其他不良記錄,會被記錄下來,影響以後的貸款。
『叄』 徵信業管理條例對金融機構徵信管理進行現場檢查有何規定
j
『肆』 《徵信管理條例》將在什麼時候頒布實施
《徵信管理條例》(草案))
央行還將加強對國際徵信立法經驗和徵信市場的調查研究,積極推動《徵信管理條例》盡早出台。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透露,央行正在抓緊制定《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爭取在2006年上半年頒布實施。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建立健全我國徵信制度,規范徵信業務活動,促進徵信服務業的發展,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經濟安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根據我國現行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釋義)
本條例所稱信用信息,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在信用交易活動中形成的履行義務的記錄及相關數據。
本條例所稱徵信,是指對信用信息進行採集、調查、加工、使用等商業性活動。
第三條 (徵信機構)
本條例所稱徵信機構是指經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專門從事徵信業務活動的法人機構。該機構是信用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機構,應當擁有一定規模的資料庫,對數據的採集應當是長期持續並及時更新。
第四條 (社會主體信息權利的保護)
徵信活動當事人應當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第五條 (改善徵信環境)
國家鼓勵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依法公開其擁有的信用信息,促進信用信息的共享,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
第六條 (徵信原則)
從事徵信業務活動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和審慎的原則,提高數據質量,維護徵信活動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第七條 (徵信服務的效力)
徵信機構提供的信用信息及其服務產品對信用信息使用者的交易判斷與決策具有參考性作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八條 (管理部門)
國家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是徵信機構和徵信業務活動的管理機關。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相關的徵信監督管理制度,依法對徵信機構和徵信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指導徵信行業協會的工作。
第九條 (管理原則)
徵信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應當經國家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批准,其經營活動應當接受國家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檢查。
自然人不得從事徵信業務活動。
第十條 (徵信市場導向)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公平、合理的徵信業務競爭。
第十一條 (區別管理)
國家對自然人徵信業務和法人、其他組織徵信業務實行區別管理。
第二章 徵信機構
第十二條 (徵信機構的設立審批)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報請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持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批准文件於30日內到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採取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
第十三條 (徵信機構的設立條件)
設立徵信機構除應當符合公司法人的一般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 公司注冊資本不少於1億元人民幣,單獨從事法人、其他組織徵信業務的公司注冊資本不少於5000萬元人民幣;
(二) 有符合任職資格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具有數據處理、分析等相應業務知識的專業人員;
(三) 有嚴格的信息檔案管理制度、保密措施和安全防範措施;
(四) 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四條 (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
國家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對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實行任職資格管理,任何自然人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經法定審核程序才能擔任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條件和任職審核程序由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做出具體規定。
徵信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是指該機構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
第十五條 (徵信機構業務范圍)
(一)採集信用信息;
(二)保管和儲存信用信息;
(三)加工、整理、分析信用信息;
(四)提供信用評估報告;
(五)提供信用狀況咨詢服務;
(六)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其他徵信服務。
徵信機構不得從事與徵信業務無關的其他經營性業務活動。
第十六條 (收費規定)
徵信業務活動可以按照市場原則定價,實行有償服務。
第三章 自然人徵信業務
第十七條 (信息採集的前提條件)
徵信機構採集自然人信用信息應當徵得被徵信自然人書面同意。
自然人在工作、信貸、保險、公用服務、延期付款等業務或服務申請上填寫的個人信息,其全部或部分內容是否可以向第三方提供或由第三方使用,應當在申請上予以專款明示,並由申請人簽字。
第十八條 (採集信息前提條件的例外)
採集和使用下列自然人信用信息,可以不經被徵信自然人同意:
(一)在信用交易活動中受侵害一方當事人提供的對方不良信用記錄;
(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依法可以供公眾查閱的公共信用信息;
(三)其他已經依法公開的自然人信用信息。
第十九條(禁止採集的自然人信息)
徵信機構辦理自然人徵信業務時不得採集下列自然人信息:
(一) 種族、家庭出身、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歸屬、性取向;
(二) 身體形態、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
(三) 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納稅數額;
(四)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保密的信息。
第二十條 (信息客觀性的要求)
徵信機構所採集的信用信息應當是對客觀事實的記載,並保證該信息來源渠道的真實性與合法性。
第二十一條 (採集方式的禁止)
徵信機構不得以欺詐、竊取、賄賂、利誘、脅迫、侵入計算機網路等非法或不正當手段採集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條 (信用信息的加工標准和程序要求)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科學的評價體系與標准,客觀、公正地進行信用信息的加工整理。
第二十三條 (信用信息的保管)
徵信機構應當保證資料庫的安全運行和及時進行數據更新,應當對資料庫設置訪問許可權,防止數據被越權訪問或被濫用。
徵信機構通過計算機網路採集、使用信用信息的,應當使用專用網。使用互聯網的,應當對信息傳輸採取保密措施。
第二十四條 (信用信息的使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徵信機構可以披露和使用自然人信用信息:
(一)自然人要求查詢或者授權他人查詢自身信息的;
(二)金融機構對自然人提供信貸、保險等服務的;
(三)公用事業單位對自然人提供服務的;
(四)商業企業對自然人提供賒銷等服務的;
(五)用人單位招聘員工的;
(六)徵信機構之間交換信息的;
(七)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披露的。
第二十五條 (信息使用者的義務)
信息使用者應當證明其身份,保證其使用信息的目的符合本條例所規定的可以披露和使用信用信息的情形,不得將所獲信用信息用於本條例規定情形之外的目的。
第二十六條 (信息使用的客觀原始性)
徵信機構披露和使用信用信息,應當以信息的原始記載為基礎,對所採集的信息不得歪曲、篡改使用。
第二十七條 (信息使用期限限制)
徵信機構可以保存被徵信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歷史記錄,但徵信機構不得披露或者使用下列歷史信用信息。
(一)自不良信用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以超過5年的不良信用記錄;
(二)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已超過5年的經濟犯罪記錄。
第四章 法人、其他組織徵信業務
第二十八條 (保密業務)
從事法人、其他組織徵信業務,應當依法保護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二十九條 (法人、其他組織負責人的信息公開義務)
徵信機構採集和披露法人、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時,可以採集和披露其他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的信用信息。
第三十條 (法人、其他組織信用信息的披露)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徵信機構可以披露和使用法人、其他組織信用信息:
(一)被徵信法人及其他組織同意的;
(二)依法設立或需要設立交易關系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披露的。
徵信機構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自行對某一行業或某一地區的信用狀況,作出宏觀分析報告並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條 (公用條款)
對法人、其他組織信用信息的採集、加工、使用,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第三章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
個體商戶、合夥組織信用信息的採集和披露適用本章規定。
第五章 徵信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 (業務情況報告)
徵信機構應當按季度編制業務報告、財務報告,並報送徵信監督管理部門。
第三十三條 (日常檢查監督)
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徵信機構的下列情況進行日常檢查監督:
(一)信用信息採集、使用的合法、合規情況;
(二)信用信息安全保密、數據維護等內部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情況;
(三)對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異議的處理和答復情況;
(四)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認為應予檢查的其他事項。
徵信機構應當接受徵信監督管理部門依法進行的日常監督檢查,提供有關資料,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拒絕、隱瞞。
第三十四條 (報送資料義務)
徵信機構應當將新信用信息加工處理的方法、標准以及業務操作規程,報送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為徵信機構保守商業秘密。
第三十五條 (徵信機構工作人員查詢限制)
徵信機構工作人員不得擅自或越權查詢該機構擁有的信用信息,不得泄露在業務工作中知悉的信用信息。
第三十六條 (徵信機構的整頓與撤銷)
徵信機構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出於監督管理及風險防範的需要,可以對其作出停業整頓或撤銷的處理決定:
(一)有嚴重違法行為,情節惡劣的;
(二) 嚴重侵害被徵信者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
(三)危害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
徵信機構停業整頓的最長期限為六個月,期限屆滿仍不能達到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整頓要求的,予以撤銷。
第三十七條 (機構終止後資料庫的處理)
徵信機構若發生解散、被撤銷、破產等終止事項時,應當按照以下方式之一處理其資料庫:
(一)將其信用信息資料庫移交徵信監督管理部門;
(二)在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按照商業原則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三)在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毀。
第三十八條 (協會組織)
徵信機構可以依法組織徵信行業協會。
徵信行業協會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制定並推行行業規范,為會員提供業務指導和服務,督促會員依法開展業務,保護會員合法權益,協助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六章 被徵信者權益保護
第三十九條 (被徵信者知情權)
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機構有權向徵信機構查詢本人或本機構的信用信息記錄及其來源。
第四十條 (被徵信者異議權)
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機構若認為其在徵信機構的信用信息不準確、不完整、已經過時或者是錯誤的,可以向徵信機構提出異議,要求對有關信息予以更正或刪除。
第四十一條 (對異議的核查)
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對其信用信息提出異議並提出相應證據的,徵信機構應當及時進行核查。
第四十二條 (核查後的處理)
徵信機構在核查異議信息後,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經核查證實異議信息有錯誤或存在不準確等缺陷的,徵信機構應當立即對該信息予以刪除或者更正。
(二)經核查證實異議信息無誤或者無法查實異議信息是否有誤,而被徵信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組織仍有異議的,徵信機構對異議信息不做修改,但應當在相關信用信息後簡要註明被徵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異議和相應理由。
徵信機構應當在收到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異議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異議信息的處理,並書面答復被徵信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第四十條 (信息來源的補救)
向徵信機構提供信用信息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發現其所提供的信用信息錯誤的,應當及時通知徵信機構,徵信機構應當在接到通知後2個工作日內對相關信息予以更正或刪除。
第四十四條 (被徵信者對不做為的救濟)
徵信機構在收到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異議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不作答復的或與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異議內容爭執不下的,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可以申請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對異議信息作出審查和處理,徵信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第四十五條 (徵信活動中糾紛的解決)
徵信活動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的,可以提交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解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對徵信活動中違法行為的處罰)
徵信活動當事人在徵信業務活動中有違法行為的,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視情節給予其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的行政處罰。
第四十七條 (對徵信機構高管人員的處理)
徵信機構在徵信業務活動中有違法行為,且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對該違法行為負有責任的,徵信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其責任大小和情節輕重,取消其一年以上至終身的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
取消徵信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應當作出取消任職資格決定書並予以公告。
第四十八條 (非法從事徵信的法律責任)
未經批准擅自設立徵信機構從事徵信業務活動的,由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非法經營,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作出相應處理。
第四十九條 (從事徵信業務中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一)採集禁止或限制收集的信息的;
(二)以欺詐、竊取、賄賂、利誘、脅迫、侵入計算機網路等非法或者不正當手段採集信用信息的;
(三)非法採集或者披露信用信息的;
(四)故意歪曲、篡改適用信用信息,對被徵信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失的;
(五)徵信監督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違法徵信情形。
第五十條 (徵信機構內部管理中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徵信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徵信監督管理部門限期改正,並通報批評;逾期沒有改正的,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制定信用信息保密資料庫維護更新的內部規章制度的;
(二)因資料庫管理不善而造成數據被越權訪問或者被濫用的;
(三)未按照本條例協助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行使其被徵信者知情權的;
(四)未按照本條例的規定處理和答復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提出的信息異議的。
第五十一條 (拒絕監督管理的法律責任)
徵信機構拒絕或者阻礙徵信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監督檢查,或者拒不保送有關業務、財務資料的,由徵信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警告,並處以3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 (民事行為)
徵信機構的行為侵害到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民事權利,給被徵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比照適用)
徵信機構以外的法人、其他組織從事徵信業務活動的,適用本條例有關規定。
第五十四條 (外資適用)
外資、中外合資徵信機構適用本條例規定。
第五十五條 (重新登記)
本條例實施前已經設立的徵信機構,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三個月內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重新辦理審批手續和工商登記手續。
已設立徵信機構不符合本條例有關徵信機構設立條件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六個月內達到相關要求,否則應當自行解散。
可以登陸http://www.sinotrust.iambm.com
再好好了解下
『伍』 徵信管理條例什麼時候才能正式出台
徵信管理條例(Drafts the letter act of administration ;Credit Regulations)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為了進一步增強徵信管理條例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該條例的立法質量,於2009年10月13日全文公布的法律法規,並於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
,2006年央行組建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只要是在銀行辦過卡、貸過款,都會自動在該系統中生成一份屬於自己的「信用報告」。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個人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也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最多的機構。很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也都要求個人提交一份自己的信用報告做參考。」據銀行人士介紹,各商業銀行在貸款審核中,均將個人信用報告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陸』 徵信管理條例 何時出台: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徵信活動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徵信機構的行為,促進徵信業發展,制定本條例。
?
第二條
徵信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業務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的業務活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收集、整理、保存與履行職責相關的信用信息,或對外提供本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的活動除外。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從事前款規定的徵信業務的法人。 本條例所稱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夠反映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識別、職業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二)信用交易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貸款、使用貸記卡或准貸記卡、賒銷、擔保、合同履行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有關的交易記錄; (三)其他信息,即與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強制執行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等社會公共信息。
第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徵信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范圍內,
?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有關業務接受其他監管部門監督管理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障徵信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和從事法人及其他組織徵信業務實行區別管理。
第五條
徵信機構應當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
第六條
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採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
第七條
徵信機構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
徵信機構可以依法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
編輯本段第二章 徵信機構的設立
第九條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徵信業務。 經批准設立的徵信機構,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經營許可證,並憑該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徵信機構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經營許可證。禁止偽造、變造、轉讓、出租、出借經營許可證。 徵信機構變更業務范圍、組織形式,分立、合並,設立、收購或者撤銷分支機構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重大事項,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開展有關業務應接受其他監管部門批準的,徵信機構應及時將批准情況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條
設立徵信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實繳注冊資本不少於五百萬元人民幣,徵信機構從事信用報告業務的,實繳注冊資本不少於五千萬元人民幣; (二)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三)有具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任職資格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四)股東、實際控制人應滿足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條件; (五)有健全的信息檔案管理制度、保密措施和安全防範措施; (六)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技術設施; (七)有完善的信用信息資料庫系統; (八)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徵信機構及其分支機構,應當考慮徵信市場發展和公平競爭的需要。
第十一條
設立徵信機構,申請人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請書,載明擬設立的徵信機構的名稱、住所、注冊資本、組織機構設置等; (二)章程草案; (三)擬任職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四)法定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五)股東名冊及其出資額、股份; (六)持有注冊資本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的資信證明和有關資料; (七)經營方針和計劃; (八)營業場所、信用信息資料庫、信息檔案管理、保密措施、安全防範措施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的資料; (九)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徵信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申請書,載明擬設立的分支機構的名稱、運營資金、業務范圍、總公司及分支機構住所等; (二)申請人最近3年的財務會計報告; (三)擬任職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證明; (四)經營方針和計劃; (五)營業場所、信用信息資料庫、技術措施及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的資料; (六)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第十二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個工作日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審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準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不予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6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0日,並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徵信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董事、監事: (一)因犯有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5年,或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5年; (二)擔任或曾經擔任因違法被撤銷或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並負有個人責任或直接領導責任,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3年; (三)擔任或曾經擔任破產清算公司、企業的董事或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3年; (四)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五)在其他徵信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工作期間有故意出具虛假評估咨詢報告等法律文件行為的; (六)信用報告中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
第十四條
徵信機構解散的,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注銷經營許可證,並按照規定妥善處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徵信機構依法破產的,應當注銷經營許可證,並按照規定妥善處理其收集的信用信息。
編輯本段徵信業務的一般規則
第十五條
徵信機構應當依法收集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息,不得通過欺詐、竊取、賄賂、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收集信息。
第十六條
除下列信息外,徵信機構收集、保存、加工個人信息應當直接取得信息主體的同意: (一)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已經依法公開的信息; (二)其他已經依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第十七條
徵信機構對所收集的信息應當客觀、及時進行整理、保存和加工,不得歪曲、篡改,並應當採取必要、合理的措施以確保信息的及時更新。
第十八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息的保存、整理、加工和分析只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 徵信機構對境外機構或個人提供任何形式的信用信息,均應符合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標准和程序。
第十九條
徵信機構應當向信息主體本人或經其授權的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提供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但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提供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提供法人及其他組織信息的除外。
第二十條
徵信機構、金融機構基於模型開發、系統測試等目的使用或對外提供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信息的,可以不經信息主體的同意,但所使用或提供的信息不得包含個人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住宅電話、企業名稱、住址及其他可以識別信息主體身份的信息。
第二十一條
徵信機構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已超過5年的個人不良信用記錄,以及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超過7年的個人犯罪記錄。
第二十二條
徵信機構提供的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信用產品對信用信息使用人、投資者的交易判斷和決策只具有參考作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徵信信息保密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查詢內部分級管理制度,在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確保信用信息不被泄露。 徵信機構的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查詢或越權查詢該機構擁有的信息,不得泄露在業務工作中獲悉的信息。
第二十四條
徵信機構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下列事項,並確保及時更新: (一)信息處理操作的目的、收集信息類別及用途; (二)信息的收集規范和披露時限; (三)信息披露的接收者或接收者的種類; (四)獲得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和信用評級等的方式及收費標准; (五)異議處理程序; (六)依法需要公開的其他事項。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分業務、信用評級業務的,還應當公開其信用分數或等級的劃分及含義、評分和評級程序、方法等事項。
編輯本段第四章 信用評級
第二十五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應當按照科學、公正的原則制定信用評級標准和評級方法,獨立、客觀、公正、審慎和透明地開展評級活動。
第二十六條
徵信機構不得以惡性競爭、評級詐騙、以級定價或以價定級等方式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第二十七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應當建立下列防範利益沖突的機制: (一)徵信機構與法人或其他組織存在資產關聯或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評級公正性的,不得提供有關該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債券償付能力等的徵信服務; (二)徵信機構應當建立專業的評級隊伍,評級人員不得從事信用咨詢或顧問業務、不得參與評級價格談判及其他可能影響評級公正的業務活動、不得兼職從事與評級業務有利益沖突的工作。徵信機構應建立內部防火牆制度,並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三)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機制。
第二十八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時,應當適用統一的信用評級標識,不得隨意改變信用評級標識及其含義。
第二十九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的,應當每年公開發布關於其內部運作情況的報告,公開披露其1年、3年和10年的業務表現統計,並按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向社會公開有關事項。
第三十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信息質量審核與責任制度。評級人員在信用評級活動中應當履行盡職調查義務,保證有充分的理由確認信用評級報告客觀、准確、及時和公正。
第三十一條
徵信機構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評級質量內部審議機制,成立評審委員會,明確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運行程序、議事制度、表決機制等,並報送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三十二條
徵信機構在開展評級業務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出具信用評級報告: (一)評級對象或其他利益相關方示意徵信機構作不實或不當信用評級報告的; (二)評級對象故意不提供或提供虛假報表和資料的; (三)因評級對象或其他利益相關方有其他不合理要求,可能導致徵信機構不能出具客觀、完整的信用評級報告的; (四)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條
徵信機構從事評級業務的,應當建立跟蹤評級制度,應當在對評級對象出具的首次信用評級報告中,明確規定跟蹤評級事項。 在評級對象有效存續期間,徵信機構應當持續跟蹤評級對象的政策環境、行業風險、經營策略、財務狀況等因素的重大變化,及時分析該變化對評級對象信用等級的影響,出具定期或者不定期跟蹤評級報告。跟蹤評級報告與前次評級報告在評級結論或者其他重大事項方面出現差異的,應當做出特別說明。
第三十四條
徵信機構開展評級業務的,應為每一評級對象建立並保存完備的評級檔案資料。評級檔案資料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委託協議; (二)評級對象提供的原始資料; (三)歷次盡職調查記錄; (四)信用評級報告; (五)評審委員會的表決情況; (六)跟蹤評級資料; (七)其他相關資料。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管部門或監管機構應當建立評級結果檢驗制度,並共享評級檢驗結果信息。
編輯本段信息主體權益保護
第三十六條
下列個人信息,徵信機構不得收集: (一)民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所屬黨派; (二)身體形態、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 (三)收入數額、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 (四)納稅數額; (五)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收集的其他信息。 在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信息主體特別書面授權後,徵信機構可以收集第(三)項、第(四)項信息。
第三十七條
金融機構不得向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不具有向金融機構收集信用信息資格的徵信機構提供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 金融機構對外提供信用信息的,應當告知信息主體該信息特定的提供對象和提供該信息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
第三十八條
信用信息使用人獲得的信用信息不能用作與信息主體或徵信機構約定之外的其他用途,不得未經授權向第三方提供。
第三十九條
信息主體有權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信用報告應包括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來源和信用信息查詢記錄。 個人每年有一次免費獲取其信用報告的權利。
第四十條
信息主體認為其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提出異議,要求更正。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受理異議申請,並在收到異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異議信息的核查和處理,書面答復異議申請人。 個人提出異議申請,徵信機構未按照前款規定辦理的,該信息主體有權以書面方式要求該徵信機構一次性刪除其全部信息。
第四十一條
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投訴。
編輯本段第六章 中國徵信中心
第四十二條
中國徵信中心是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設立的徵信機構,負責全國統一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中國徵信中心是獨立的法人,依法對外提供有償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
第四十三條
中國徵信中心應當依法制定章程。 中國徵信中心章程的制定、修改、業務范圍以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事項,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第四十四條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准確、完整、及時地向中國徵信中心報送其客戶的信用信息。 金融機構將信息主體的信息提供給中國徵信中心的,可以不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但必須以適當的方式向其告知提供情況。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金融機構執行前款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五條
中國徵信中心可以依法向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金融機構之外的企事業單位等收集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相關信用信息。
第四十六條
經信息主體授權,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可以向中國徵信中心查詢該信息主體的信息。 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向中國徵信中心查詢個人信息,可以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查詢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息。中國徵信中心應當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條
中國徵信中心可以依法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開展信息共享。
第四十八條
中國徵信中心適用本條例除第二章、第十六條和第四十條第三款外的全部規定。
編輯本段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九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履行下列徵信管理職責: (一)依法制定徵信業發展規劃、規章制度; (二)依法擬定有關行業標准和信用風險評價准則; (三)依法行使批准權; (四)依法監督檢查徵信業務活動情況; (五)依法對違反徵信業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 (六)依法對徵信業行業自律組織進行指導和監督; (七)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五十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履行徵信管理職責的需要,可以採取下列措施進行現場檢查: (一)進入徵信機構進行檢查; (二)詢問徵信機構的工作人員,要求其對有關檢查事項作出說明; (三)查閱、復制徵信機構與檢查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並對可能被轉移、銷毀、隱匿或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 (四)檢查徵信機構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業務數據的系統。 進行現場檢查,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現場檢查時,檢查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通知書;檢查人員少於2人或未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通知書的,徵信機構有權拒絕檢查。
第五十一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受理信息主體的投訴後,應當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發現徵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人違反本條例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有權責令其改正,並按照本條例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第五十二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制定有關徵信業務的內部管理制度、業務操作規程等文件,並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徵信機構的名稱、注冊資本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後30日內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定期報送有關資料。
第五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可以與徵信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談話,要求其就有關重大事項作出說明。
第五十四條
徵信機構發生解散、破產等終止事項時,徵信機構、清算人、破產管理人等應當在保護信息主體相關權利的基礎上按照以下方式之一處理徵信機構的信用信息資料庫: (一)移交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徵信機構; (二)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同意,按照商業原則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三)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毀。
編輯本段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從事徵信管理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審查批准徵信機構的設立、合並、分立和業務變更的; (二)違反規定對徵信機構監督檢查的; (三)泄露信息主體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 (四)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六條
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或逾期不改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吊銷其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
徵信機構在其業務活動中因過錯給信息主體或信息主體以外的其他主體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
金融機構違反本條例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有關管理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九條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擅自設立徵信機構或經營徵信業務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非法經營活動,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
信用信息使用者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對信息主體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編輯本段第九章 附則
第六十一條
本條例實施前已經從事徵信業務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6個月內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經營許可證。未取得經營許可證的,不得繼續從事有關徵信業務。
第六十二條
徵信機構在本條例實施前已經收集個人信用信息的,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3個月內執行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編輯本段個人徵信記錄時間
據悉,2006年央行組建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只要是在銀行辦過卡、貸過款,都會自動在該系統中生成一份屬於自己的「信用報告」。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個人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也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最多的機構。很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也都要求個人提交一份自己的信用報告做參考。」據銀行人士介紹,目前各商業銀行在貸款審核中,均將個人信用報告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7年保留期參照國際慣例 此前,關於信用報告中的「負面信息」保留期的問題,一直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負面記錄的保留期是從該筆貸款還清之日開始計算,保留一定的期限。但之前確實沒有一個確切說法。因此,從資料庫建立開始到現在的負面信息都一直保存著。」昨日,省內一銀行業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國際上一般的做法是保留7年。對於信用卡逾期記錄,如果列印信用報告,僅顯示過去兩年的還款信息。按照美國的做法,一般的負面信息保留7年,破產的、特別嚴重和明顯惡意的負面信息保留10年。超過保留期限,負面信息就將在個人信用報告中被刪除。 13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徵信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首度提及「負面記錄保留期」問題:「徵信機構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已超過5年的個人不良信用記錄,以及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超過7年的個人犯罪記錄。」銀行人士表示,這一規定,跟國際慣例差不多,也比較切合實際。如果保留期太短,不足以對失信行為起到較好的警示作用,但對於那些並非主觀意願導致的失信行為又顯得過於嚴厲。
『柒』 徵信業務管理條例規定哪些情況可以
徵信管理條例(Drafts the letter act of administration ;Credit Regulations)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為了進一步增強徵信管理條例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該條例的立法質量,於2009年10月13日全文公布的法律法規,並於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條例具體內容:http://ke..com/link?url=q4wB39ZMJ_3oh_V-R-_b2bW0TW5aZlpHL9EP63JCuq
『捌』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履行哪些管理職責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1)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按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備金;(2)確定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3)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賬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4)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5)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6)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運用前款所列貨幣政策工具時,可以規定具體的條件和程序。」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經理國庫。」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代理國務院財政部門向各金融機構組織發行、兌付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需要,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立賬戶,但不得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賬戶透支。」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應當組織或者協助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清算系統,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清算事項,提供清算服務,具體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制定支付結算規則。」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可以決定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數額、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貸款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除外。」「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擔保。」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有其法定的職責和業務范圍,根據以上法條規定,央行的法定業務主要有:(1)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基準利率制度、再貼現制度、再貸款制度、公開市場業務制度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2)代理財政部向各金融機構發行、組織兌付政府債券;(3)經理國庫與清算服務;(4)中央銀行貸款;(5)央行禁止從事的業務;
『玖』 《徵信業管理條例》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信息和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國家設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進行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提供,適用本條例第五章規定。
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為履行職責進行的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不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不得危害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第四條 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法對徵信業進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法推進本地區、本行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徵信市場,推動徵信業發展。
第二章 徵信機構
第五條 本條例所稱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主要經營徵信業務的機構。
第六條 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和下列條件,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一)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二)注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
(三)有符合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
(四)擬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任職條件;
(五)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第七條 申請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申請書和證明其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材料。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進行審查,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頒發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經批准設立的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憑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登記。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個人徵信業務。
第八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當熟悉與徵信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徵信業從業經驗和管理能力,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並取得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的任職資格。
第九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合並或者分立、變更注冊資本、變更出資額占公司資本總額5%以上或者持股占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的,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變更名稱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辦理備案。
第十條 設立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設立條件,並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辦理備案,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營業執照;
(二)股權結構、組織機構說明;
(三)業務范圍、業務規則、業務系統的基本情況;
(四)信息安全和風險防範措施。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原備案機構辦理變更備案。
第十一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報告上一年度開展徵信業務的情況。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經營個人徵信業務和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名單,並及時更新。
第十二條 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並按照下列方式處理信息資料庫:
(一)與其他徵信機構約定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同意,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二)不能依照前項規定轉讓的,移交給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徵信機構;
(三)不能依照前兩項規定轉讓、移交的,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毀。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還應當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並將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交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注銷。
第三章 徵信業務規則
第十三條 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
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不作為個人信息。
第十四條 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五條 信息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不良信息除外。
第十六條 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徵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
第十七條 信息主體可以向徵信機構查詢自身信息。個人信息主體有權每年兩次免費獲取本人的信用報告。
第十八條 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但是,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查詢的除外。
徵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
第十九條 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採用格式合同條款取得個人信息主體同意的,應當在合同中作出足以引起信息主體注意的提示,並按照信息主體的要求作出明確說明。
第二十條 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不得用作約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第二十一條 徵信機構可以通過信息主體、企業交易對方、行業協會提供信息,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已公開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決、裁定等渠道,採集企業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採集的企業信息。
第二十二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規章制度,並採取有效技術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對其工作人員查詢個人信息的許可權和程序作出明確規定,對工作人員查詢個人信息的情況進行登記,如實記載查詢工作人員的姓名,查詢的時間、內容及用途。工作人員不得違反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查詢信息,不得泄露工作中獲取的信息。
第二十三條 徵信機構應當採取合理措施,保障其提供信息的准確性。
徵信機構提供的信息供信息使用者參考。
第二十四條 徵信機構在中國境內採集的信息的整理、保存和加工,應當在中國境內進行。
徵信機構向境外組織或者個人提供信息,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四章 異議和投訴
第二十五條 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採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
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異議,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對相關信息作出存在異議的標注,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並將結果書面答復異議人。
經核查,確認相關信息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提供者、徵信機構應當予以更正;確認不存在錯誤、遺漏的,應當取消異議標注;經核查仍不能確認的,對核查情況和異議內容應當予以記載。
第二十六條 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投訴。
受理投訴的機構應當及時進行核查和處理,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書面答復投訴人。
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
第二十七條 國家設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為防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信息服務。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由專業運行機構建設、運行和維護。該運行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為信息主體和取得信息主體本人書面同意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查詢服務。國家機關可以依法查詢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信息。
第二十九條 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信貸信息。
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或者其他主體提供信貸信息,應當事先取得信息主體的書面同意,並適用本條例關於信息提供者的規定。
第三十條 不從事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查詢信用信息以及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接收其提供的信用信息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制定。
第三十一條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可以按照補償成本原則收取查詢服務費用,收費標准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適用於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履行對徵信業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可以採取下列監督檢查措施:
(一)進入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對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遵守本條例有關規定的情況進行檢查;
(二)詢問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其對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事項作出說明;
(三)查閱、復制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文件、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銷毀、隱匿或者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
(四)檢查相關信息系統。
進行現場檢查或者調查的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調查通知書。
被檢查、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不得隱瞞、拒絕和阻礙。
第三十四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發生重大信息泄露等事件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採取臨時接管相關信息系統等必要措施,避免損害擴大。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對在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信息主體的信息,應當依法保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擅自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或者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未按照本條例第十條規定辦理備案的,由其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三十八條 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運行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竊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獲取信息;
(二)採集禁止採集的個人信息或者未經同意採集個人信息;
(三)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
(四)因過失泄露信息;
(五)逾期不刪除個人不良信息;
(六)未按照規定對異議信息進行核查和處理;
(七)拒絕、阻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檢查、調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
(八)違反徵信業務規則,侵害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吊銷其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第三十九條 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規定報告其上一年度開展徵信業務情況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
(二)因過失泄露信息;
(三)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或者企業的信貸信息;
(四)未按照規定處理異議或者對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不予更正;
(五)拒絕、阻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檢查、調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
第四十一條 信息提供者違反本條例規定,向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非依法公開的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信息使用者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或者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泄露國家秘密、信息主體信息的,依法給予處分。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信息提供者,是指向徵信機構提供信息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提供信息的單位。
(二)信息使用者,是指從徵信機構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獲取信息的單位和個人。
(三)不良信息,是指對信息主體信用狀況構成負面影響的下列信息:信息主體在借貸、賒購、擔保、租賃、保險、使用信用卡等活動中未按照合同履行義務的信息,對信息主體的行政處罰信息,人民法院判決或者裁定信息主體履行義務以及強制執行的信息,以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不良信息。
第四十五條 外商投資徵信機構的設立條件,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
境外徵信機構在境內經營徵信業務,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施行前已經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本條例施行前已經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機構,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3個月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備案。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