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間的經濟行為

金融機構間的經濟行為

發布時間:2021-03-15 13:47:36

⑴ 什麼叫金融機構

融資產是實物資產的對稱,是以價值形態存在的資產。企業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專型金融資產屬,貸款和應收款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及持有到期投資。個人的金融資產包括:個人存款、股票、債券、基金、證券集合理財、銀行理財產品、第三方存款保證金、保險、黃金、信託等。

⑵ 政府怎麼協調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減少政府採取干預政策時獲得的收益。在中央政府層面:建議完善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制度減少政府因財力不足而干預金融的情況,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劃清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的事權財權,做到財權與事權,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建議國家應允許條件較為成熟的地區,放行地方政府債券,為地方政府開辟合法的融資渠道,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建議解決我國司法獨立方面存在的問題,防止地方政府權力過大,責任不足造成的過度干預司法的行為,同時提高金融機構通過法律程序追回不良貸款的效率。金融機構方面: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完善內部控制及糾錯機制,提高抗干擾能力,確保系統規范、順暢和高效運轉。地方政府方面:改變官員政績考核機制,由原先的單一的以GDP增長為基礎的晉升激勵轉向對社會公正、民眾福利、環境保護等綜合指標考核的激勵機制,如將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列入政績考核指標。

其次、要減少不良貸款損失。在中央政府層面:應建設和完善以政府誠信為核心,面向企業、個人、覆蓋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的社會誠信體系;應完善以投資擔保公司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地方政府方面:要憑借天然公權力,藉助當地的公檢法體系,支持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工作,加大對金融機構在債權保全、資產接收、資產處置等環節的政策支持,敦促有關部門簡化手續,減免稅率,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盤活不良貸款,減輕其在追債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要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杜絕地方政府自身違規或變相提供擔保、幫助企業逃廢債務等行為。金融機構方面:應積極引入社會信用體系及定期維護,引入信息挖掘技術,擴大信貸徵信系統信用信息范圍和含量,進一步提升系統的信用預警作用,為銀行防範信貸風險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應積極探索小額貸款管理辦法;行業協會應定期組織信貸風險評價經驗交流,通過相互交流信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趨勢,從信貸全過程監控角度探討降低不良貸款率的方法。

再次、要減少政府在改善金融環境上的投資並提高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減少並非指純粹的投資額度上的減少,而是「同時」,即改善金融環境應注重效率,由麥金農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論,緩解金融抑制的基礎是政府首先需要有穩定的財政能力,由於政府本身資金並不充裕,因此改善金融環境的資金並非越多越好,而應注重效率,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溝通走訪,促進信息交換,改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從而提高投資效率;政府應多引進金融咨詢服務業,了解如何有效率的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滿足金融機構的長期經營發展需求;改善金融環境,吸引轄區外金融資源進入轄區投資,促進金融集聚區的形成。金融機構方面:加大對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研究的投入,創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加強行業分類管理,防止同質化惡性競爭。

最後、提高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均採取合作策略時獲得的超額收益。中央政府方面:應放寬地方金融准入控制權,調動地方政府發展金融的積極性,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以及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發展要求,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地方政府方面:提高政府行政運作透明度,完善市場公平競爭制度建設;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通過調查了解當地優勢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發展需求,有針對地推出相關政策,加強產業、研究所、高校、金融機構間的聯系,培育市場為主體的金融資本配置制度,從而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和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培育符合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多元化金融市場,擴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減少地方政府改革壓力和成本,同時也讓民間資本有償承擔金融風險,從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金融組織結構。金融機構方面:積極主動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新重大項目的信貸方式和管理方法,實行跟蹤管理,根據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提供有效服務;提高金融企業經營狀況信息透明度,善於引用研究所、高校對當地產業和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研究成果,更好的契合當地產業、企業的需求,服務於當地實體經濟發展。

⑶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為什麼經濟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經常發生。以股票市場為例,1998-2000年美國新經濟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從一千六百點最高漲到五千點,而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股票市場的這種現象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其結果是,十幾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回到歷史高點。

債券市場也是如此。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長達六、七年的時間里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導致次級房貸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發近百年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場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

外匯市場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目前每天全球外匯交易量約為五萬億美元,2013年全年預計達到一千四百萬億美元,但其中真正為了滿足貿易需求的交易還不到1%。這樣的市場顯然不夠合理,外匯市場已經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國也出現了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2008年以前,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致匹配。之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明顯背離,銀行資產的增量高於名義GDP增量達26%。同時由於金融深化不足,銀行又忽略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約占經濟總量的60%,就業人數的75%,上繳利潤的40%,但是獲得的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總量的18%。

影子銀行的增速更為驚人,2007年至今,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倍,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近14倍,很難說影子銀行的這種增速匹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債務規模的快速膨脹為未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一定隱患。據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統計,中國目前整體債務規模(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佔GDP的比例約為22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看,隨著經濟體的逐步成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債務會逐漸積累,因此成熟經濟體的債務水平較新興經濟體略高。而我們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興經濟體前列,意味著提前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保險資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賠付率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保險公司追求自身利潤的增長,而不是盡力提供真正的保障。過去十年,我國名義GDP增長了4倍,外匯儲備卻增長了9倍等。以上現象均說明,我們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

造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委託代理關系問題。理論上,金融體系應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實際經營管理中,由於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金融機構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目標差異,往往導致行為錯配,出現金融機構背離實體經濟利益的情況,甚至給實體經濟製造麻煩。這就是委託代理關系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二是外部性問題。金融活動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響。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金融體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優質的小微企業無法發展壯大,滿足社會需求。這是因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規模大,信用狀況穩定,從貸款收益和風險的角度考慮,往往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但它們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成本並沒有納入金融體系的考核。小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損失的社會效益也不會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對稱。許多市場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有時很難深入了解企業的准確情況和真實需求。比如,對歷史較短、規模有限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很難充分掌握其經營變化和信用狀況等信息,因此不敢輕易發放貸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的問題;二是由於金融創新的推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常常無法准確把握這些產品復雜的結構和風險。2008年,中信泰富跟銀行簽訂累計期權合約的初衷是對沖匯率風險,但由於對產品的結構和風險認識不足,最後導致巨虧。

四是不完全競爭。由於政府管制較嚴、技術壁壘較高、前期投入較大等原因,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後,市場競爭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壟斷。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往往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必然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從而離實體經濟需求越來越遠。

五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非完全理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有效,市場有效的基礎是參與者要理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金融市場與其他要素市場相比有一個不同的特徵。勞動力、商品、土地等市場交換的標的是實物要素,但在交易過程中受制於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可獲取性,因而交易活動容易受到控制和調整。而金融交易的標的本身就是資本,即貨幣。由於交易活動的標的和媒介合為一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調節和控制,加上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們不理性的行為驅使下,極容易造成金融體系自我膨脹,脫離實體經濟運行,最後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如何解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些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呢?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行業對經濟體系的運轉至關重要,應該像監管水、電和煤氣等公用事業一樣,對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要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在優化自身效益的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預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不能僅以利潤率為考核目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過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為解決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問題,要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避免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自我繁榮和發展。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市場參與者信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整理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並且讓這些信息更流暢地匹配起來。通過運用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好地辨識出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特徵,從而對其信用狀況合理評估。互聯網還有助於借貸雙方利益捆綁。例如,由淘寶提供貸款的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依賴淘寶的賣家,通過這種信用質押,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淘寶和商家的利益捆綁。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壟斷,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服務,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邊際效用有限,還會增加運營成本,大型金融機構從經濟上沒有動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服務。所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我們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他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最後,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過低將助推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繁榮和膨脹,還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金融市場中有很多聰明的頭腦,他們原來是物理、化學或數學專家,最後都加入到金融交易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中來。如果把現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日均五萬億降到一萬億,估計不會對實體經濟的用匯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但能解放出不少寶貴的勞動力。這些原本參與外匯交易的聰明人,如果能轉而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創造,將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⑷ 企業經濟行為有哪些

一、求利——企業經濟行為的內因驅動什麼是企業?企業因何而存在?這是研究企業一切經濟行為的邏輯前提。根據現代企業理論,對什麼是企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概念界定。一是科斯的定義,他認為「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在企業之外,價格運動調節著生產,對生產的協調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實現的。在企業內部,這些市場交易不存在了,與這些交易相聯系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讓位於調節生產的企業家協調者」也就是說,企業是一種可以與市場機制互相替代的協調生產的手段和機制。二是詹森和麥克林的定義,他們認為企業是一種為個人之間的「一組契約關系」充當連接點的組織,是一種法律虛構。就企業而言,這「一組契約關系」就是勞動所有者、物質投入和資本投入的提供者、產出品的消費者相互之間的契約關系。綜觀兩種界定,我們不妨對企業作如下初步詮釋:所謂企業,是指一種用以協調內部成員及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關系,可以替代市場機制的個體協作組織。既然企業是個體協作組織,那麼能夠依託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相互利益關系的個體小生產者為什麼要進行合作和組織企業?對此,馬克思在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和同樣數量的單乾的個人工作目的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與馬克思不同,現代西方經濟學家一方面從生產成本與度量成本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企業的成因,比如美國聞名經濟學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在一文中曾指出:「假如協作群生產的產出足夠大,以至於和不可分離的生產的產出總和相比,超出的部分足以抵銷用於組織和約束協作群成員的成本,則協作群生產就會被採用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家從交易成本的視角論述企業的形成,比如威廉姆森認為,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少數交易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導致市場失靈的環境因素,再加上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人為因素,使人們在擬定、履行和強制執行市場契約時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最終導致交易在企業內部而不是在市場上進行因而由企業組織代替市場交易有利於節約交易成本。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便可以得出以下邏輯推論:無論是馬克思在中對古典企業成因的分析,還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現代企業形成的論述,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作為個體協作組織的企業的產生緣由是為了通過「隊生產」的方式節約生產成本和度量成本,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生產效率,創造規模效益,從而既可以實現個體無法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可以使參與協作的個體生產者能夠獲得其在單獨生產中無法得到的「合作剩餘」利益。
二、求德——企業經濟行為的外在規制企業既然因「求利」而存在,那麼如何才能求得利?如何才能求得多利、長利以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企業應採取何種方式、通過何種途徑才能實現自身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以及福利的長遠增進?首先,企業求利的實現條件取決於是否有物可利他人。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經濟條件下,企業從事商品生產和提供勞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自己進行消費,而是為了用於交換,通過滿足與其交換者的某種需要來實現自己的獲利追求,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企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企業必然能夠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產品或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力,二是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必須對他人有用,能夠足他人的某種需要。倘若企業既不能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產品,又不能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務,卻只想從別的經濟主體那裡獲取什麼的話,那麼,在自由交換的市場中別的經濟主體便有正當的理由不與其發生聯系——一因為每個企業都會追求和保護自己應有的利益。企第一,由於企業存在於社會之中,因而其求利活動的正常規進行有賴於社會的認可和保障。根據現代產權經濟學理論,「市場交換的實質是一組權利的交換」。要使價格機制運轉起來,參與交易者必須對所要交換的物品擁有明晰和專一的可以自由轉讓的產權。假如沒有獨立的產權,獲准進入交換市場的企業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地位,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和競爭主體。而企業要想獲得對其用於交換產品的獨立產權,不僅取決於企業是否對這些產品的生產付出過勞動,而且取決於社會對企業產品所有權的認可和保障。倘若社會不存在承認和保障企業擁有合法追求自身利益並對這種利益擁有所有權的制度,那麼,即使企業為生產某種產品付出過再大的勞動耗費,也無法保證其對這種產品擁有絕對產權並持續獲利。第二,由於企業求利活動會產生外部效應,因而其求利活動的順利進行需依託社會力量的強力調控。所謂外部效應,按照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的解釋是「當某個人的行動所引起的個人成本不等於社會成本,個人收益不等於社會收益時,就存在外部性」,也就是說,某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一定在其自身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現出來,但卻會給其他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好處或壞處。

⑸ 金融機構有以下哪些行為之一且情節嚴重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一)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二)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三)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
第六條 審理盜竊案件,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認定盜竊罪的情節: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三)盜竊數額達到「數額較大」或者「數額巨大」的起點,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別認定為「其他嚴重情節」或者「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1、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2、盜竊金融機構的;3、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4、累犯;5、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6、盜竊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7、盜竊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的;8、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

⑹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

速度和結構。金融運行得正常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則貨幣資金的籌集,利率,對國民經濟走向良性循環所起的作用也就明顯,聯系每個社會成員和千家萬戶,在穩定物價的基礎上,通過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從國內看,適時地調控貨幣供應的數量、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匯率,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運用各種金融調控手段、結算等金融手段又對微觀經濟主體有著直接的影響,實現國際貿易、信貸,金融連接著各部門,在現代經濟生活中。
其次、各行業。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從而調節經濟發展的規模,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宏觀調控的間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面地反映成千上萬個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結構和利率,它能夠比較深入、引進外資,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從國際看,國家可以根據宏觀經濟政策的需求。
最後,社會資源的配置也就合理,貨幣資金運動導向物質資源運動、各單位的生產經營,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監督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和手段,它的運行表現為價值流導向實物流、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同時。現代經濟是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金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金融業是聯結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紐帶,成為國家管理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
首先

⑺ 用金融經濟學理論描述現實經濟現象

居民 到企業 到政府稅收 再到居民的循環 在此基礎上加上金融機構 機構可以表述為 此循環鏈條的一節 也可以在此鏈條之上或之下 總之是用金融杠桿調節經濟行為 可以是宏觀的 也可以是微觀的 就金融機構本身而言是調節經濟的工具 但究其延伸屬性而言又是以信貸等金融活動來盈利的。本人學識疏錢 只能粗略描述 有時間我們共同討論。祝你開心

⑻ 對金融機構監管的手段有哪些

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沖擊,而資產評估具有「去資產泡沫化」和「穩定器」的作用。資產評估還是金融監管的「預警」和「標尺」,是有效進行金融監管的重要手段。
其次還有一下幾點:
金融監管的手段
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監管手段是不同的。如市場體制健全的國家,主要採用法律手段,而市場體制不發達的國家,更多地是使用行政手段。總的看,目前金融監管使用的手段主要有:
(一)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即國家通過立法和執法,將金融市場運行中的各種行為納入法制軌道,金融活動中的各參與主體按法律要求規范其行為。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金融監管,具有強制力和約束性,各金融機構必須依法行事,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各國監管當局無不大力地使用法律手段,即使是在一些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也都積極完善立法,使金融監管擁有相當的力度。法律手段發揮監管作用,必須樹立金融法律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立法要超前,且執法要嚴格。例如,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證券市場,就是要通過立法和執法抑制和消除欺詐、壟斷、操縱、內幕交易和惡性投機現象等維護證券市場的良好運行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二)技術手段
監管當局實施金融監管必須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運用電子計算機和先進的通訊系統實現全系統聯網。這樣監管當局不僅可以加快和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及客觀評價監管對象的經營狀況的速度和能力,而且可以擴大監管的覆蓋面,提高監管頻率,及時發現問題和隱患,快速反饋監控結果,遏制金融業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監管,實際上是將監管當局監管的內容量化成各項監測指標,通過資料的整理、分析和對比,最後以監控指標的形式反映金融業的業務經營活動狀況判斷風險程度。
(三)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指政府監管當局採用計劃、政策、制度、辦法等進行直接的行政干預和管理。運用行政手段實施金融監管,具有見效快、針對性強的特點。特別是當金融機構或金融活動出現波動時,行政手段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行政手段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手段。從監管的發展方向看,各國都在實現非行政化,逐步放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管理金融業,而更多地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因行政手段和市場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是抵觸的,雖收效迅速,但震動大,副作用多,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但完全摒棄行政手段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在特殊時期仍然需要它。
(四)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指監管當局以監管金融活動和金融機構為主要目的,採用間接調控方式影響金融活動和參與主體的行為。金融監管的經濟手段很多,如在對商業銀行進行監管時,最後貸款人手段和存款保險制度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經濟手段。在證券市場監管中,金融信貸手段和稅收政策都是重要的經濟手段。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間的經濟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幣對越南盾匯率app 瀏覽:531
ok點卡抵扣杠桿手續費 瀏覽:313
杠桿原理起源於什麼公司 瀏覽:781
西安老版人民幣匯率 瀏覽:591
盒與鮮生金融服務 瀏覽:660
定投基金螞蟻財富還是理財通好 瀏覽:530
昨日日元匯率查詢 瀏覽:422
期貨量倉指標cjl圖解 瀏覽:210
秒交易登陸 瀏覽:614
貨幣理財基金怎麼樣 瀏覽:873
發行股票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瀏覽:223
淘寶客退款之後再買還有傭金 瀏覽:505
西飛集團董事長級別 瀏覽:93
銀行產品貴金屬貸款 瀏覽:394
搜索一下上港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01
大股東變更股票走勢 瀏覽:376
如何利用好外匯儲備 瀏覽:130
2010年6月歐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3
哈爾濱消費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296
融資租賃交營業稅嗎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