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渾水公司的如何獲利
「不透明也可以產生賺錢的機會。」美國第三方研究機構渾水研究的網站上如是說。當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造假在國內被炒得轟轟烈烈的時候,包括揭發者渾水公司在內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渾水公司的創始人卡森·布洛克,35歲。2005年,布洛克在法學專業畢業之後,便來到了中國。渾水公司的網站介紹稱,布洛克是一個熟悉法律的企業家,而渾水的研究團隊則是那些熟悉中國商業規則的人。
2010年7月的時候,布洛克創建了一項在線服務Muddy Waters Research(渾水研究)。2010年就是因為渾水公司對綠諾科技的揭露,促使了綠諾科技在美退市。
渾水對於綠諾科技的關注是從2010年9月份開始的。因為當時渾水公司看到了《巴倫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及綠諾「已經換了三個審計師,四個首席財務官,並兩次調整以往的財務報表數字」。
2010年11月10日,渾水發布了一份長達30頁的研究報告,質疑綠諾科技偽造客戶關系、誇大收入以及管理層挪用上市融到的資金等。綠諾科技的股價很快大幅下跌,隨後一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對綠諾科技發起了集體訴訟。
該律師事務所稱綠諾科技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2009年年報與公司向中國審計機構遞交營收存在嚴重不符。最後,在綠諾科技承認兩份客戶合同造假的前提下,納斯達克向其發出了退市通知。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美國,像渾水這樣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有很多。「他們中的一些可能靠研究報告盈利。而有很多會和律師事務所、投資人達成合作,這種合作不一定簽協議。」一位熟悉美國資本市場的人士表示。
「但會結成一個同盟。各種基金和投資者事先賣空該股,然後第三方出具不好的報告,之後是律師們的集體訴訟。」該人士介紹說。
「這些律師們訴訟開始是沒有律師費的,如果投資者獲得賠償之後,他們便得到了相應的費用。」財富指數資本集團總裁黃山說。
布洛克則向《巴倫周刊》表示,在公布報告之前,他會做空這些公司的股票。
無論怎麼說,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游戲。
據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結合是了解一個公司真實面貌必做的功課。在選定攻擊對象後,渾水必對上市公司的各種公開資料做詳細研讀。這些資料包括招股說明書、年報、臨時公告、官方網站、媒體報道等,時間跨度常常很大。
比如在調查分眾傳媒時,渾水查閱了2005-2011年這六年時間的並購重組事件,從中摘錄了重要信息,包括並購時間、對象、金額等,並根據這些信息做了順藤摸瓜式的延伸,進一步查閱了並購對象的官網、業務結構等。
理論上講,「信息元」都不會孤立存在,必然和別的節點有關聯。對於造假的企業來說,要編制一個天衣無縫的謊言,需要將與之有關聯的所有「信息元」全部疏通,對好「口供」,但這么做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造假的企業只會掩蓋最明顯的漏洞,心懷僥幸心理,無暇顧及其他漏洞。
而延伸信息的搜索范圍,就可以找到邏輯上可能存在矛盾的地方,為下一階段的調研打下基礎。比如渾水根據公開信息,層層挖掘出了分眾傳媒收購案中涉及的眾多高層的關系圖,為揭開分眾傳媒收購案例內幕提供了重要線索。
Ⅱ 行為金融模型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有五大經典模型: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具體為:
DSSW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雜訊交易的基本模型,簡稱DSSW模型,他們認為,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雜訊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該模型證明了非理性交易者不僅能夠在理性交易者的博弈中生存下來,而且,由於雜訊交易者製造了更大的市場風險,他們還將有可能獲得比理性投資者更高的風險溢價。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他們假定投資者決策時存在兩種偏差,其一是代表性偏差,其二是保守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會造成投資者對信息的反應過度,保守性偏差會造成投資者對新信息的反應不充分,導致反應不足。
DHS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hramanyam(1998)提出,他們把投資者劃分為有信息的投資者和無信息的投資者,而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兩種偏差,一是過度自信,二是自我歸因偏差。投資者通常過高的估計了自身的預測能力,低估了自己的預測誤差;過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開信息的價值。
HS模型:Hong 和Stein(1999)年提出。該模型假定市場由兩種有限理性投資者組成:「信息挖掘者」和「慣性交易者」。兩種有限理性投資者都只能「處理」所有公開信息中的一個子集。信息挖掘者基於他們私自觀測到的關於未來基本情況的信息來做出預測,他們的局限性是不能根據當前和過去價格的信息進行預測。慣性交易者正好相反,他們可以根據價格變化做出預測,但是他們的預測是過去價格的簡單函數。HS模型將中期的反應不足和長期的價格反應過度統一起來,一次又稱為統一理論模型。
BHS模型:Barberis Nicholas,Ming Huang,and Tano Santos(2001) 提出,該模型是基於均值市場的假設而建立。和前面的三個模型不同,BHS模型沒有將有偏的預期引入到模型中,而是從資產定價的另一方面,即投資者的風險態度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傳統的基於消費的定價模型中,作者引入前景理論所揭示的「損失厭惡」現象和另一個關於偏好的「私房錢效應」,產生了一個隨前期收益狀況而變化的風險厭惡,價格升高後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降低,價格將被進一步推高。價格降低後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升高,價格將進一步打壓。這個模型可以解釋市場方面的三個偏差現象:過度波動現象,股權溢價之謎,收益可預測性。
泡沫模型:泡沫根植於股票市場的虛擬性和不完全性。在這種市場上,價格的高低在很多程度上取決於交易雙方對於未來價格的預期。而且這種預期具有「自我維持」或「自我實現」的特點。當股票價格越是上漲,越有更多地人相信股價會繼續上漲,即使人們知道股價已背離其內在價值。在過高價位上一旦市價止升回跌,很快會出現下行的正反饋激盪,導致泡沫徹底破裂。現有泡沫模型大致分為理性泡沫模型和行為金融泡沫模型兩大類。
Ⅲ 行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論用行為金融理論解釋我國股票市場的事件與現象。
行為金融包括(A.後悔理論 B.期望理論)主要的理論。
擴展:(行為金融理論解釋如下)
1、期望理論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
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
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2、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
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
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供參考。
Ⅳ 行為金融學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Ⅳ 行為金融學案例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O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Ⅵ 行為金融分析師的課程模塊
課程模塊 行為金融分析師(CBFA) 專業知識與能力標准 1.基礎知識 金融投資市場 技術分析指標 技術指標行為解析 三大投資理論及運用 經濟周期與行為金融 基本面與行為金融 行為金融學基礎知識 市場效應 2.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行為金融投資決策實務 金融大師的行為金融理論 心理控制能力 行為應用能力 3.執業能力與執業規范 行為金融分析咨詢 撰寫研究報告 執業發展 崗位能力 訓練及督導 執業道德規范 執業心態要求 執業行為准則 證券市場的監管與處罰 證券投資咨詢業務 高級行為金融分析師S-CBFA 1.行為金融心理分析 個體心理行為分析 群體心理行為分析 階層心理行為分析 不同投資過程心理分析 不同行情階段心理分析 不同類型投資者心理分析 2.行為金融學理論研究與應用 行為金融學理論范疇 行為金融心理學 個體與群體心理 行為金融理論模型與應用 行為金融投資策略 金融貨幣危機與行為金融模型 行為金融的風險管理 行為金融學的未來發展 金融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