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科技投入

金融機構科技投入

發布時間:2021-03-16 00:38:47

⑴ 什麼是科技投入

所謂的「科技投入」是支持開展科技活動的投入,也是生產性的投入。根據我國國情,科技活動的全部內容應包括:研究與發展活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活動、科技服務活動三大部分。其中研究和發展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活動包括設計與試制、小批試制、工業性試驗等;科技服務活動包括計量、標准、統計等。

⑵ 純粹的金融科技行業分析(通俗易懂最好)

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十大發展趨勢分析

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概況分析

《經濟參考報》3月26日刊發題為《機構加速搶灘布局金融科技》的報道。文章稱,隨著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躍上新風口。一方面,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斷加註金融科技砝碼。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近日召開了金融科技專場校園招聘,2019年將在金融科技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騰訊、360金融、樂信等多家巨頭近日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2018年金融科技收入增長迅猛,其中360金融2018年凈收入同比增長464%。同時,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愈加緊密,金融科技發展生態正在形成。

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為民企融資、金融防風險帶來新的環境,但同時也為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根據監管層近期密集釋放的信號,金融科技將獲更大力度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監管也將同步趨嚴。

未來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接近2萬億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僅僅達695.1億元。之後呈現高速增長狀態,2016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正逐漸從用戶流量驅動向金融科技驅動轉型。雖然目前我國金融科技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是我國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場給予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土壤。截止至2017年我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總規模達到6541億元左右,同比增速55.2%。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我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總規模達到9698.8億元,同比增速48.3%。前瞻認為,目前金融科技服務於金融機構,更偏向實際金融業務的後端,並不是金融產業鏈中利潤最豐厚的一環,因此短時間內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很難迎來爆發式增長,或將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穩定增長。並預測在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19704.9億元。

2013-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十大發展趨勢分析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金融業務不斷融合,科技對於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數據價值持續不斷的體現並釋放出來,金融業務環節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金融解決方案創新推陳出新。開發銀行、無人銀行、資產證券化、數字票據、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業務在科技的賦能下由概念逐步變為現實,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由概念階段到實際應用,金融作為最先擁抱技術的領域,也會摩擦出新的火花。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體現在十個方面:

1、開放銀行

開放銀行是銀行通過開放應用編程介面(API)對外開放服務。即指銀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務,通過開放平台(OpenAPI)等技術方式開放給外部客戶(企業或個人),客戶可以通過調用API來使用銀行的服務,而不需要直接面向銀行。銀行通過API的開放開展跨界融合,實現銀行與銀行、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銀行與跨界企業間的數據共享與場景融合,極大拓展了銀行服務的生態。

開放銀行成為近年來國內外銀行轉型的新浪潮。「開放銀行」概念起源於英國,2018年1月英國9家銀行共享數據,首次落地開放銀行理念。2018年7月,浦發銀行在北京率先發布「APIBank」無界開放銀行,標志著國內「開放銀行」的首家落地。隨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紛紛展開探索,通過開放API,
實現金融和生活場景的鏈接。

以API
Bank為代表的開放銀行4.0時代即將到來。未來,銀行的商業模式將從B2C變為B2B2C,服務標准也將從標准NPS升級為整合型NPS。隨著金融服務嵌入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場景在前,金融在後」的跨界生態圈將成為主流。雖然目前開放銀行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未來,銀行的賬戶功能、支付功能、理財產品、貸款產品等將勢必形成標准化的API集中輸出,成為打通跨界生態的介面。

2、無人銀行

無人銀行是指通過科技手段減免傳統銀行的人力使用。通過運用生物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挖掘、人工智慧、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傳統銀行的櫃員、大堂經理、引導員等崗位,為客戶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銀行服務。

銀行人力減少是目前大勢所趨。目前大部分銀行都實現了人力的部分替代,少數銀行試點幾乎實現了廳店全替代。至2018年5月28日,我國銀行物理網點共退出4591家,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銀行退出網點數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3.2萬人。

短期內無人銀行將仍處在試點階段。目前建設銀行已經開啟了無人銀行試點,通過更高效率的智能櫃員機替代櫃員、保安、大堂經理,刷臉刷身份證替代人工驗證的方式,覆蓋90%以上現金及非現金業務。盡管無人銀行為銀行網點轉型打開探索新路徑,但目前銀行業務還難以實現百分之百無人化,例如需要安排保安值班;客戶在智能終端上開卡、匯款時,出於安全風險考慮,也會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服務。因此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無人銀行仍將作為探索性的試點存在。

3、量子計算與金融

量子計算是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的新型計算模式。普通計算機使用比特(bit) 中0與1的兩種狀態存儲數據,而量子計算機的存儲單位量子比特,除0和1外,
同時還可以實現多個狀態的相干疊加態。 所以,
基於量子計算的量子計算機就可以通過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狀態,記錄和運算信息,其存儲和運算速度都能遠遠超越傳統通用計算機。例如使用超級計算機分解一個400位的數字,需要60萬年,而用量子計算機只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十分鍾。

量子計算的應用能極大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量子計算由於其超強大的計算能力,可應用於在金融業多個方面。例如金融高頻交易,利用演算法根據預先設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動執行股票交易,在達到相同結果的前提下,量子計算比傳統計算機的速度要快得多。再比如詐騙檢測,利用量子計算機的快速學習的特點,能大大加速神經網路學習速度,迅速打擊新興的詐騙方式。

量子計算也可能會為金融業帶來巨大風險。量子計算在計算速度上的飛躍式提升,也可能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威脅。例如目前正在使用的許多公鑰密碼系統,在量子計算極大的計算性能下,很有可能會遭到破解,這些將嚴重影響互聯網及各地數字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對現有的安全系統和管理機製造成大范圍和系統性的破壞。因此,在量子計算機瓦解當前密碼體系並實現商業化之前,必須建立量子安全解決方案形成安全的過渡。

4、5G與金融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4G之後的延伸。5G概念由標志性能力指標「Gbps用戶體驗速率」和一組關鍵技術組成。5G技術創新主要來源於無線技術和網路技術兩方面。在無線技術領域,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新型多址和全頻譜接入等技術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在網路技術領域,基於軟體定義網路(SDN)和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的新型網路架構已取得廣泛共識。

5G將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實現金融場景的再造,為金融行業注入新的生機。5G技術的熱點高容量場景,將為用戶提供極高的數據傳輸速率,滿足網路極高的流量密度需求,該技術場景將有效提升移動端金融服務的速率,減少因網路延遲造成的支付卡頓等情況,同時速率的提升也有助於通過AR/VR技術進一步豐富支付模式,提供更加真實的場景體驗;5G技術的連續廣域覆蓋場景還可有助於銀行無人網點的部署,通過AR/VR技術將金融服務帶到此前網點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實現普惠金融服務。此外,5G面向物聯網業務的低功耗大連接和低時延高可靠場景還將通過實現萬物互聯,獲取海量、多維度、相關聯的人、物、企業數據,進一步優化供應鏈金融、信用評估、資產管理等相關金融服務,實現更多豐富場景的探索。

5G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廣闊投資空間,引發金融高度關注。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帶寬,促進移動互聯網進一步的蓬勃發展和人機交互新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還將實現機器通信,千億量級的設備將接入5G網路。5G還將與雲計算、人工智慧、AR/VR、無人駕駛等技術相結合在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移動醫療、金融等領域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此外,5G網路還將是能力開放的網路,通過與行業的結合,運營商將構建以其為核心的開放業務生態,拓展新的業務收入模式,目前中國移動已經聯合戰略夥伴打造了百億級規模的5G投資基金,國內外險資、券商、陽光私募、風投等眾多機構,也早在2017年成立了數十支5G產業專項投資基金,未來5G及相關產業將持續引發金融高度關注。

5、移動金融安全

移動金融指的是使用移動智能終端及無線互聯技術處理金融企業內部管理及對外產品服務的解決方案的總稱,移動金融安全指的是移動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的安全。當前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加速了金融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向移動化逐步轉型。移動金融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渠道,為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央行印發《關於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安全可控」作為移動金融的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強調了移動金融安全的對於移動金融技術創新發展的保駕護航的地位。

移動金融在創新與安全的博弈中發展,安全問題愈發引起重視。隨著金融產業的發展,金融行業移動應用日漸成為金融服務及產品的重要支撐手段,移動金融未來將繼續在規模和創新上發展。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給移動金融帶來了無限生機,但同時也滋生了諸多風險。移動金融應用中頻發木馬病毒、支付安全、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認證繞過、仿冒等安全問題,引發了監管部門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移動金融安全成為金融創新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保障。

個人信息安全是移動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越界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頻發。移動金融應用中隱私竊取類惡意應用佔比最高,用戶個人信息受到極大威脅。為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維護網民合法權益,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推動移動信息安全建設。

生物特徵識別兼顧安全與便捷,成為移動金融安全關注的熱點。目前,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已經基本成為移動智能終端的標准配置,逐漸成為了金融業務中新型用戶身份核實和認證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銀行於2018年10月頒布金融行業首個生物識別技術標准《移動金融基於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范》,將安全性和個人隱私保護擺到了突出位置,規范如聲紋等生物特徵識別的安全應用。

6、數字票據

數字票據是一種將區塊鏈技術與電子票據進行融合,實現自動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據。數字票據藉助區塊鏈具有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集體維護、信息不可篡改等特點,使數字票據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開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數字票據可以實現全程高效真實的信息傳遞,全程自動化交易,以及交易過程全程追蹤,提高用戶隱私保護。區塊鏈具有點對點傳輸,採用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的優勢,保證數字票據的數據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數字票據利用區塊鏈提供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實現票據的自動抵押、清付和償還,避免交易風險。並且,所有交易都被記錄在完整的「時間鏈」上,一旦有違約行為發生,可以追溯其責任,並且通過隱私保護演算法保護參與者隱私,可實現參與者在區塊鏈上的匿名性。

上海票據交易所數字票據實驗性生產系統成功上線,工行中行浦發等銀行參與其中。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已在2018年1月25日成功上線試運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結合區塊鏈技術和票據業務實際情況,對前期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原型系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結算方式更加創新,業務功能更加完善,系統性能不斷提高,安全防護不斷加強,隱私保護更加優化,實現實時監控管理。

7、數字資產證券化

數字資產證券化是將數字資產轉化為證券的過程。將域名、商標、品牌、數字貨幣、游戲裝備、賬戶號碼等相關缺乏市場流動性的數字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

數字資產證券化目的在於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數字資產是文化產業的創新藍海,是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是「文化互聯網+」的文化大產業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域名、商標等數字資產缺乏市場流動性,通過數字資產證券化,有效打破剛性兌付,有效盤活巨大的金融資產和社會的存量資產,能把缺乏流動性但有收益性的數字資產設計成證券化產品賣出去,收回現金,提高流動性,進而獲得融資。

數字資產證券化是區塊鏈的最佳實踐場景。我國央行貨幣研究所也在不斷探索數字資產證券化區塊鏈平台,藉助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儲存、去中心化的特點,保證了以及底層數字資產數據真實性,且不可纂改,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增強了信息的透明及可靠程度,有效解決了機構間費時費力的對賬清算問題,降低數字資產的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8、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是為滿足消費者具體消費需求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用於購買裝修、旅遊、電子產品、教育、婚慶等具體的消費需求的個人消費貸款服務。除銀行提供的貸款服務外,接觸較多的消費金融服務有京東金融的「京東白條」、螞蟻金服的「花唄」、蘇寧的「任性付」等以及被大眾接受的P2P小額理財服務。根據銀監會發布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中定義,消費貸款是指消費金融公司向借款人發放的以消費(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為目的的貸款。

未來中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巨大發展空間。2018
年,國家出台了多項鼓勵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特別提到「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作為消費主體的80、90後,更願意通過借貸的方式滿足產品購買需求。同時,隨著消費金融規模的不斷擴大,消費金融會向二三線城市下沉,各類金融應用場景需求增多。

金融科技助力消費金融產品創新和風控體系建設。目前,
我國消費金融存在監管機制有待完善、企業產品創新不足、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金融科技的發展為消費金融開發更多的產品應用場景,提升消費者體驗,激活和拓展市場空間;同時,利用金融科技建立構建完善的風控運營體系,解決消費金融面臨的徵信記錄缺失、運營經驗缺乏,降本增效。在科技的驅動下,消費金融將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升運營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科技驅動下的產品創新和風控體系的建立將為消費金融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9、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可以顯著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智能客服系統是利用機器學習、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慧技術,處理金融客戶服務中重復率高、難度較低且對服務效率要求較高的事務,如服務引導、業務查詢、業務辦理以及客戶投訴等業務。目前應用的智能客服場景有智能客服機器人、智能語音導航、智能營銷催收機器人、智能輔助和智能質檢等。

金融機構及互聯網企業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應用。金融機構在線上線下對智能客服系統應用廣泛,網站、App客戶端等線上智能客服服務系統能夠實現自動理解客戶問題並進行解答和辦理簡單業務。在線下網點的智能化進程加速,逐步推廣無人銀行,智能機器人、智慧櫃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等大量智能自主終端,大幅減少人工服務成本,使客戶獲得更滿意和周到的服務體驗。同時,互聯網企業在智能機器人方面的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為這些金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智能客戶服務。

智能客服系統逐漸滲透到金融業務的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目前,智能客服系統已經能夠代替人工客服為客戶解決許多簡單、重復的問題,為金融機構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隨著社會的發展,客戶對服務的及時性、移動性、多渠道性提出更多的要求,智能客服的應用為金融機構留住更多客戶,提供全天候及時、便捷的服務,增強客戶粘性。在智能客服的應用過程中,大量用戶數據通過智能客服積累和沉澱下來,為精準營銷和業務流程優化提供參考。同時,智能客服系統利用大量完備的用戶數據,逐漸承擔起更多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的金融業務。

10、不良資產處置的科技運用

科技帶來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創新發展。不良資產可分為股權類資產、債券類資產和實物類資產。不良資產處置有破產清算、拍賣、招標、協議轉讓、折扣變現,以及債轉股、債務重組、資產證券化、資產重組、實物資產出租、實物資產投資等方式。近年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應用,出現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處置模式,如不良資產綜合處置平台,眾籌投資、撮合催收等。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不良資產處置任務艱巨。不良資產率的持續攀升,政府鼓勵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據銀保監會稱,2018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89%,為10年新高,截至12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2萬億元。
在經濟新常態下,風險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多,對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和處置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銀行機構、資產管理公司等紛紛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通過網路平台模式進行不良資產的拍賣,涉及股權、債權和各種實物抵押物,取得良好效果。

金融科技已經在多個環節開發實際應用場景。科技運用可以快速發現資產價值,減少錯配情況的發生,同時,可以顯著提高信息互通,提升效率,提高不良資產處置回收率。目前金融科技已經在多個環節開發應用場景。如在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催收策略,同時,實現催收業務流程自動化,縮短處置的時間周期;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信用風險的精準定價;區塊鏈分布式記賬解決信用機制、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優化不良資產證券化流程,縮短處置周期,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⑶ 我國科技投入機制

(一)概況

我國科技投入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撥款是科研開發的唯一資金來源。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過渡階段,中國逐步邁向市場化,政府逐步削減財政科技支出,同時鼓勵企業和民間機構投入科技創新。20世紀90年代,政府科研經費、企業自籌資金二者的比重基本維持在30%和40%左右,企業與政府投入互為補充。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資金來源(孫劭方,2009;嚴四容等,2008)。

我國的財政科技投入,是保障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實施和國家科學研究機構正常運行、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手段。從「一五」到「七五」時期,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1%上升到4.8%;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社會對科技的發展更加重視,科技資金投入的總量始終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近年來,我國還通過了「973」計劃、「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等一系列科技計劃以及政策措施,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廖添土,2008)。

從科技經費籌集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2000年科技經費為2346.7億元,2008年經費額度已達9123.8億元(表2-1 ,圖2-1),是2000年的4倍,平均每年約增長32%。政府資金、企業資金以及金融機構貸款都是科技經費籌集的主要渠道(圖2-2),其中,企業資金是科技經費的主要來源,2008年企業資金比重達到69.8%。

表2-1 2000~2008年我國科技經費籌集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01~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

圖2-1 2000~2008年我國科技經費籌集情況

圖2-2 2000~2008年我國科技經費籌集渠道

(二)我國研究與開發投入情況

1.投入總量

研究與開發(R&D)是科技活動的核心,R&D資源作為創新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條件。

近年來我國R&D投入總量不斷增長,但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為298.98億美元,而美國2004年R&D經費投入總量為3125.35億美元,兩者相差2826.37億美元,我國僅為美國的9.57%(廖添土,2008)。與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R&D投入總量也處於較低水平。

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是國際上用於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從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的大小與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的關系來看,國外總結出如下規律:①R&D/GDP在2.0%以上的都是經濟發達且重視科技投入的國家。②R&D/GDP在1.0%~2.0%之間的國家有經濟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包括經濟發展較快的一些發展中國家。③R&D/GDP在0.6%以上(含0.6%)且1%以下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④R&D/GDP在0.6%以下(不含0.6%)全是發展中國家,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國家的R&D/GDP在0.1%~0.3%的極低水平。

該指標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和實際上的可比性,根據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發展中、工業化和發達)與R&D/GDP對應關系來看,R&D/GDP達到1.5%大致意味著該國將站在工業化大門的門口(宋彧,宋錦,2007)。

從圖2-3、表2-2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R&D/GDP從2000年開始,一直保持在1.0%以上,除2005年外,這一比值逐年上升,並於2008年達到1.5%以上,依據國外總結的規律,我國作為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階段。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R&D強度仍處於較低位置。2005年我國R&D強度為1.34%,而瑞典的R&D強度最高,達到4.25%,是我國的3倍多。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基本相當,大約在2.0%~3.0%左右(廖添土,2008)。

表2-2 2000~2009年我國R&D經費佔GDP的比重單位:%

資料來源:2001~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

圖2-3 2000~2009年我國R&D經費佔GDP的比重

2.人力投入

近10年來,我國R&D人員呈逐年上升趨勢(表2-3)。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R&D人力資源投入已經居於世界前列。統計顯示,2009年從事R&D的人數達到318.3萬人,居世界第一位。

表2-3 2000~2009年我國R&D人力投入單位:萬人·年

資料來源:2001~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

但是從相對量上來看,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從每萬人勞動力中從事R&D的人數比較來看,丹麥最高,達到164人;瑞典次之,達到158人;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也都基本在100~120人之間。我國2009年每萬人勞動力中從事R&D的人數只有40人,遠遠落後於這些發達國家(圖2-4 ,表2-4)。

3.經費來源

發達國家R&D經費的絕大多數來源於企業。2008年,日本和韓國來源於企業的經費在全國經費中所佔比重達到78.2%和72.9%,在各國中比重最高。我國2009年的R&D經費來源中,企業投入佔71.7%,與發達國家基本相當(圖2-5 ,表2-5)。由此可見,同發達國家一樣,企業在我國R&D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已經確立。

表2-4 各國R&D人員投入情況

資料來源:2010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圖2-4 各國R&D人員投入情況

表2-5 各國R&D按經費來源分布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2010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圖2-5 各國R&D按經費來源分布情況

與此同時,在歐美老牌發達國家中,如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政府科技投入比重基本上都在30%以上,仍然是R&D經費的重要來源。可見,盡管企業科技投入占據主體地位,但老牌發達國家仍十分重視政府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我國來源於政府的R&D投入比重是23.4%,相比較歐美老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仍然偏低(廖添土,2008)。

此外,我國2009年其他渠道的資金來源僅佔4.8%,遠低於其他國家。可見,我國R&D經費來源渠道還較為單一,有待進一步拓展。

4.經費支出

近10年來,R&D經費內部支出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00年R&D經費內部支出為895.7億元,2009年的經費為2000年的6.5倍,達到5791.9億元(表2-6 ,圖2 6),平均每年增幅為5.5%。

表2-6 2000~2009年我國R&D經費按研究類型內部支出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01~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

圖2-6 2000~2009年我國R&D經費按研究類型內部支出情況

R&D經費按照研究類型主要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個渠道進行支出,其中試驗發展費用占最大份額,應用研究次之,基礎研究花費的R&D經費最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基礎研究不重要,相反,從圖2-6中我們可以看出,基礎研究花費上升趨勢最快,我國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

但是,我國2009年基礎研究的投入水平仍然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只有4.7%,與這一比重最高的捷克相差25%,還不到瑞士的1/5。其他國家這一比重也都保持在15%以上(圖2-7,表2-7)。因此,我國的基礎研究領域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表2-7 各國R&D按研究類型分布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2010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⑷ 如何界定引進吸收技術的科技投入

1.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將企業購置的設備已征稅款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在進一步落實國家關於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設備更新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制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對購買先進科學研究儀器和設備給予必要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企業設立海外研究開發機構的外匯和融資支持力度,提供對外投資便利和優質服務。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支持創辦各種性質的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採取聯合出資、共同委託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對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給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2.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完善和調整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制定鼓勵自主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的政策。 通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重點,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採取積極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開展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把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一批先進技術,攻克一批事關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技術,研製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 3.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對國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政府實施首購政策。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新技術設備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政府采購,支持形成技術標准。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准戰略 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權利人利益,不僅是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自主創新的需要,也是樹立國際信用、開展國際合作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促進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和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同時,要建立對企業並購、技術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特別審查機制,避免自主知識產權流失。防止濫用知識產權而對正常的市場競爭機製造成不正當的限制,阻礙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科技管理全過程,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強化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從業資格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組織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並在專利申請、標准制定、國際貿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將形成技術標准作為國家科技計劃的重要目標。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要加強對重要技術標准制定的指導協調,並優先採用。推動技術法規和技術標准體系建設,促使標准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製造相結合,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效能性。引導產、學、研各方面共同推進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採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我國技術標准成為國際標准。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 5.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起草和制定促進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建立加速科技產業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努力為高科技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創造便利條件。為高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跨境資金運作創造更加寬松的金融、外匯政策環境。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開展對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流通的試點工作。逐步建立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探索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採取積極措施,促進更多資本進入創業風險投資市場。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創業風險投資行業自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對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給予優惠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擔保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6.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繼續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制定有利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並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政策。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台,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的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給予政策扶持。 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農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新機制。把農業科技推廣成就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內容,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激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活動。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專項資金,促進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支持農村各類人才的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國家對農業科技推廣實行分類指導,分類支持,鼓勵和支持多種模式的、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支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競爭前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重點加大電子信息、生物、製造業信息化、新材料、環保、節能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強技術工程化平台、產業化示範基地和中間試驗基地建設。 7.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機制 加強軍民結合的統籌和協調。改革軍民分離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軍民結合的新的科技管理體制。鼓勵軍口科研機構承擔民用科技任務;國防研究開發工作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擴大軍品采購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采購的范圍。改革相關管理體制和制度,保障非軍工科研企事業單位平等參與軍事裝備科研和生產的競爭。建立軍民結合、軍民共用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建立適應國防科研和軍民兩用科研活動特點的新機制。統籌部署和協調軍民基礎研究,加強軍民高技術研究開發力量的集成,建立軍民有效互動的協作機制,實現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研製生產的協調,促進軍民科技各環節的有機結合。 8.擴大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建立內地與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溝通與交流。 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擴大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鼓勵和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化基地。 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國際學術組織。支持我國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大科學工程。建立培訓制度,提高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支持我國科學家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提供優惠條件,在我國設立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或辦事機構。 9.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加強農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農民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體系。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和系統性的校內外科學探索和科學體驗活動,加強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加強各級幹部和公務員的科技培訓。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合理布局並切實加強科普場館建設,提高科普場館運營質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學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制度。在科技計劃項目實施中加強與公眾溝通交流。繁榮科普創作,打造優秀科普品牌。鼓勵著名科學家及其他專家學者參與科普創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選題規劃,扶持原創性科普作品。在高校設立科技傳播專業,加強對科普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培養專業化科普人才。 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大型企業等各方面的優勢集成,促進科技界、教育界和大眾媒體之間的協作。鼓勵經營性科普文化產業發展,放寬民間和海外資金發展科普產業的准入限制,制定優惠政策,形成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公益性科普事業體制與機制改革,激發活力,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九、科技投入與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今天的科技投入,就是對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長,但與我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的總量和強度仍顯不足,投入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基礎條件薄弱。當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把增加科技投入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我國必須審時度勢,從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出發,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為完成本綱要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提供必要的保障。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直接投入、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投入方式,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國家財政投入主要用於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並引導企業和全社會的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要求,在編制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時,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保證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要結合國家財力情況,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所需經費,切實保障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國家繼續加強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建設投資中作為重點予以支持。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強化企業科技投入主體的地位。總之,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達到2%,到2020年達到2.5%以上。 2.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 加強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礎條件和科學技術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機構(基地)正常運轉經費、科研項目經費、科技基礎條件經費等的比例,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的穩定投入力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適應科學研究規律和科技工作特點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的公開性、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評估和監督管理機制。 3.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 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是在信息、網路等技術支撐下,由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設施和儀器裝備、科學數據與信息、自然科技資源等組成,通過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務於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重點是: 國家研究實驗基地。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主要依託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若干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和其他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不斷提高其運行和管理的整體水平。構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網路體系。 大型科學工程和設施。重視科學儀器與設備對科學研究的作用,加強科學儀器設備及檢測技術的自主研究開發。建設若干大型科學工程和基礎設施,包括在高性能計算、大型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和極端條件下進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大科學工程或大型基礎設施。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享與建設,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路。 科學數據與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基於科技條件資源信息化的數字科技平台,促進科學數據與文獻資源的共享,構建網路科研環境,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推動科學研究手段、方式的變革。 自然科技資源服務平台。建立完備的植物、動物種質資源,微生物菌種和人類遺傳資源,以及實驗材料,標本、岩礦化石等自然科技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國家標准、計量和檢測技術體系。研究制定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准和標准物質體系,以及重點領域的技術標准,完善檢測實驗室體系、認證認可體系及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4.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共享機制 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機制是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和前提。根據「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制定各類科技資源的標准規范,建立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政策法規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科技條件資源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共享模式,打破當前條塊分割、相互封閉、重復分散的格局。 十、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切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實施本綱要提供人才保障。 1.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要依託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注重發現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管理專家。對核心技術領域的高級專家要實行特殊政策。進一步破除科學研究中的論資排輩和急功近利現象,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改進和完善職稱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制度等高層次人才制度,進一步形成培養選拔高級專家的制度體系,使大批優秀拔尖人才得以脫穎而出。 2.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高等院校要適應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及時合理地設置一些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並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培訓,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實用技術專業人才。要深化中小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 3.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 國家鼓勵企業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並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允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進行技術開發。引導高等院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養企業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允許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對技術骨乾和管理骨幹實施期權等激勵政策,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辦法。支持企業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學家和工程師。 4.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 制定和實施吸引優秀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計劃,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採取多種方式,建立符合留學人員特點的引才機制。加大對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的資助力度。大力加強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建設。健全留學人才為國服務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公開招聘力度。實驗室主任、重點科研機構學術帶頭人以及其他高級科研崗位,逐步實行海內外公開招聘。實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優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華工作。 5.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 倡導拼搏進取、自覺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提倡理性懷疑和批判,尊重個性,寬容失敗,倡導學術自由和民主,鼓勵敢於探索、勇於冒尖,大膽提出新的理論和學說。激發創新思維,活躍學術氣氛,努力形成寬松和諧、健康向上的創新文化氛圍。加強科研職業道德建設,遏制科學技術研究中的浮躁風氣和學術不良風氣。

⑸ 金融機構如何識別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潛在風險

金融科技發展應用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潛在風險

互聯網科技與金融的高度融合,使金融科技這種輕資產重服務的網路模式慢慢滲透到金融模型、業務類型中,逐漸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鯰魚效應和示範效應,並推動金融機構產生變革。然而,網路虛擬環境信息不對稱、交易過程透明度低、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使傳統金融機構在原有聲譽風險、系統性風險等宏觀風險的同時,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微觀風險。

金融科技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結合的產物,金融機構在發展金融科技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時,面臨諸多的問題,總結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金融科技政策的模糊、法律的缺失、監管的滯後,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如e租寶、大大集團等風險的頻發;其二,互聯網虛擬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透明、身份不確定,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其三,金融科技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可篡改性、受攻擊性,容易引發技術風險;其四,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的交叉性、綜合性、替代性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分類和風險識別

金融科技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離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徵。不僅如此,現代網路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風險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P2P業務,容易引發信用風險。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由於我國信用環境不健全、信用錄入數據不完整,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為P2P平台提供資金託管服務,基於平台自身制定項目審核和資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現信用問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對傳統金融機構資金託管的責任追究,導致信用風險爆發。

(二)是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合作,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資網上貨幣市場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支付機構會利用資金存管賬戶形成資金池,從而導致備付金數量劇增,支付機構違規操作挪用備付金引發客戶兌付困難,從而引發法律風險;與違規經營企業合作導致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問題發生,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三)是金融機構搭建金融科技綜合經營平台,容易引發操作風險。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台,將金融投資、融資服務、證券交易、基金購買等金融業務植入網上平台,通過打通銀政保業務界限,提高綜合化經營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並便於用戶操作,然而,一方面由於網上開戶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容易引發投資者操作不當,另一方面,由於業務交叉容易引起內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設計不當,由此造成投資者資金損失或身份信息泄露,進而引發操作風險。

(四)是金融機構與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合作,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P2P、互聯網理財違規採用拆標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集中兌付等,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賬戶活躍度較高並投身到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素,一旦貨幣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擠兌,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五)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容易引發信息技術風險。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網路平台的IT技術、風險識別技術、抵禦黑客和病毒攻擊技術。近年來,偽基站、偽造銀行服務信息、信息「拖庫」「撞庫」事件頻發,如果防備不當,極易發生信息技術風險。

(六)是金融機構涉及寶寶類貨幣基金業務,存在監管套利風險。一方面導致產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從監管標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投資與銀行協議存款資金不屬於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繳納存款准備金,被一些人士認為是一種監管套利行為。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應對機制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著手金融科技行業跨界互聯網理財和跨界金融業務規范的制定,傳統金融風險應對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的金融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在確立負面清單、行為監管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等方面通過創新科技監管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資產、資金端、投資者的分類保護強化風險控制能力勢在必行。此外,根據《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無論是銀行集團各附屬機構之間、附屬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的協同,或是其所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都必須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全面持續的並表管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時,為防範風險跨業傳染,同樣必須將金融科技的風險類別融入現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構建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並表後總體風險狀況。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內控風險,首先,應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內控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其次,加強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風險防範意識,增強員工的道德教育和行為管控,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效防範道德風險;第三,加強賬戶和資金流轉監測,嚴格身份識別、交易審核、大額對賬等;第四,建立金融機構子公司風險承擔、風險轉移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有效防範和化解聲譽風險;最後,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措施,對涉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預警、早處理、早報告,一旦發現採取清收措施,並快速啟動司法保護程序,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二)加強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風險防範,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術水平,運行安全防範體系,如維護操作系統安全、防火牆技術、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防範技術等,防範系統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植入等技術風險;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徵集和應用系統,配合監管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運用信息科技技術實現現場與非現場檢查,有效防範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有效防範防止信息泄露等產生的法律風險。

(三)構建金融科技風險量化監測指標體系,首先,運用量化指標,分析金融科技運行、強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和宏觀決策,金融機構可在資產品質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塊,定期提供金融科技產品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資本等量化指標風險監測。其次,可依託現行風控指標模型選擇指標,例如經由橫跨銀行?證券與保險採用的流動性覆蓋率(LCR)與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防範兌付流動性風險,利用資產組合的五級分類監測防範信用風險,或者通過關鍵風險敞口提列資本來防範操作風險。最後,從綜合統計的視角構建風險數據採集的基本框架,通過匯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關信息構建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與現行風險管理制度融合統一的監測框架,作為傳統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補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風險傳染發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戶的相互遷徙和交叉等日趨復雜化下,應制定單一用戶畫像?個別交易對象或關聯企業所屬集團?特定商品風險頭寸?特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風險集中型態的限額,抵禦交易過於集中而產生交叉傳染的風險。其次,對於金融機構所屬的不同網貸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關聯人或同一關聯企業的信息系統,運用平台間借款金額閥值的動態風險調整機制,有效防範跨平台借貸行為可能產生的違約或者惡意詐欺風險。最後,建立金融科技板塊重大突發信用事件通報機制,及早防範危機發生時的交叉感染風險。

⑹ 京東金融將在哪方面加大投入

在宣布融資金額的同時,京東金融也公開了一組運營數據。截至目前,京東金融累計服務金融機構超過700家,並與金融機構共同服務800萬線上線下小微商戶和4億個人用戶。

陳生強在融資消息公布後的說法,顯示了京東金融強調加碼金融科技的決心。陳生強說,「未來,京東金融將繼續堅持數字科技戰略,在數據和技術上加大投入。積極推進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領軍型科技人才。通過科技讓整個金融服務更加智能、普惠,從而服務更多人群,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體驗更好。」

與此同時,來自金融、科技等領域的高管、專家也接連加盟京東金融。本月,北歐銀行原副總裁張旭加盟京東金融,負責數據資產體系搭建。此前,建設銀行河南省分行原行長李尚榮、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原總經理助理王鈺也已加入。

近一年來,京東金融在科技領域招募的技術人才也實力雄厚。其中包括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薄列峰、益博睿大中華區CEO姚誠、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計算機科學學院博士彭健、前微軟城市計算負責人鄭宇等。

⑺ 科技投入

優化科技投入配置是一國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各國關於科技投入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投入規模、投入強度、投入結構等方面。

(一)投入規模

R&D投入是測度國家R&D規模、評價國家R&D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各國R&D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美、日、德、韓等國始終保持較高的投入量。進入新世紀,我國的R&D投入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年平均增幅超過20%。雖然我國在R&D投入總額上逐漸增多,2011年總量居世界第三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投入還是不足。

(二)投入強度

投入強度是指R&D與GDP之比,不僅是測度一個國家R&D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評價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連麗,2006)。美、日、德、法、韓等發達國家R&D投入佔GDP的比例大都保持在2%以上,日本超過3%,以色列甚至超過4%。高水平的R&D經費投入強度是這些國傢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國的R&D投入強度自2002年開始已超過1%,2011年達到1.84%,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首位,但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相比,還明顯偏低。反映出我國主要經濟增長方式仍然以高生產資料投入的粗放型方式為主,科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仍然有待加強(李鵬,2009)。

(三)投入結構

在R&D經費的來源上,發達國家以企業為主要力量,大多數發達國家企業R&D經費佔全部R&D的比重都在60%以上。2011年,我國的R&D經費支出總額中來自企業的資金佔73.4%,企業成為我國R&D活動資金的投入主體,我國實現了由政府企業雙主型向企業主體型的轉變。在R&D經費的使用結構上,發達國家企業所用的比例在70%左右,我國近年來的比例也和這些國家相近。

R&D活動按屬性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3種類型。3類R&D活動的投入比例,在各個國家因為國情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別,在各國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差別,但在一定時期內都保持相對的穩定。現階段一般為:基礎研究12%~20%,應用研究20%~25%,試驗開發為50%~70%。我國2011年基礎研究經費在全國R&D經費支出總額中的比重僅為4.7%,而多數發達國家都在10%以上。應用研究所佔比重為11.8%,比2010年回落了0.9個百分點,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也分別低6個百分點和10.5個百分點。說明我國研發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支出所佔比重偏低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觀,原創性的研究較少,企業在自主創新投入上目光尚不夠高遠。

⑻ 什麼是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支持開展科技活動的投入,也是生產性的投入。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定義,結合我國國情,科技活動的全部內容應包括:研究與發展活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活動、科技服務活動三大部分。其中研究和發展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活動包括設計與試制、小批試制、工業性試驗等;科技服務活動包括計量、標准、統計等。

⑼ 金融科技運用在金融機構的哪個部門

你好,金融科技當前比較火熱的大數據分析,以及量化模型等主要運用在金融機構的投專資研究、行業研屬究、市場分析等部門。採用一些模型會幫助投資分析師更好的做出決策,但是模型不是萬能的,有時模型也會出錯,這時候就考研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能不能發現這個錯誤,如果發現,那麼其他人沒發現將賺很多,否則也會虧很多。

⑽ 分析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狀況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金融科技發展歷程

金融領域的科技應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金融電子化、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第三階段金融科技強調利用前沿技術變革業務流程,推動業務創新,突出在大規模場景下的自動化和精細化運行。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科技投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儲股份監管事業部 瀏覽:216
錦江集團的控制 瀏覽:648
手機什麼貸款好申請信用卡嗎 瀏覽:979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
問醫生股票 瀏覽:320
茂源金融貸款公司簡介 瀏覽:664
貴金屬波動快的品種 瀏覽:24
各類金融機構的杠桿率 瀏覽:484
長期理財基金 瀏覽:404
悟空理財怎麼修改銀行卡號 瀏覽:854
手機app銀行理財靠譜嗎 瀏覽:176
廣州a股日內交易員股生錢 瀏覽:656
人民幣對越南盾匯率app 瀏覽:531
ok點卡抵扣杠桿手續費 瀏覽:313
杠桿原理起源於什麼公司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