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

金融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

發布時間:2021-03-16 05:35:13

1. 總部經濟怎樣給中心城市帶來稅收貢獻

主要體現在總分機構企業所得稅分成上。設在中心城市的總部經濟,會給中心城市帶來直接的企業所得稅分成收益。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跨省市總分機構企業所得稅分配及預算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屬於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范圍的跨省市總分機構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按照統一規范、兼顧總機構和分支機構所在地利益的原則,實行「統一計算、分級管理、就地預繳、匯總清算、財政調庫」的處理辦法,總分機構統一計算的當期應納稅額的地方分享部分,25%由總機構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機構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間進行分配。

2. 2014年對我國稅收貢獻前三甲是哪三個行業

2014年對我國稅收貢獻前三甲應該是石油、煙草和電力三個行業。

3. 金融企業怎樣支持地方經濟中小企業發展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多數處於起步時期,資金緊缺,自身融資能力;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現狀及存在的;中小企業不僅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第一,從銀行方面來看,主要有五個因素;第二,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有四個主要原因;從企業自身來說,中小企業融資受到阻礙有四個原因:;1、中小企業的自身資產不足,尋找貸款擔保難,是難;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多數處於起步時期,資金緊缺,自身融資能力有限,迫切需要金融部門的支持。在此,就全市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並提出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不僅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是安置就業的主渠道。但中小企業所得到的金融支持卻與其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極不對稱。中小企業普遍反映得到銀行的貸款十分困難,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數金融機構貸款營銷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銀行方面來看,主要有五個因素。一是授權有限。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調整後,對貸款審批許可權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上收了基層機構的貸款審批權,幾乎每一筆貸款都需一級分行的授權,極大地削弱了基層機構的自主能力,從而限制了基層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貸款的許可權。二是體制僵化。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體制與監督機制方面,審批環節過多,手續比較復雜,信貸約束機制過於僵化,這就形成了貸款審批許可權的高度集中、審批程序的復雜化與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高頻率、小金額、快周轉、強時效之間的矛盾。據調查,多數中小企業對流動資金需求較旺,且資金周轉頻繁,而銀行從受理到發放一般需要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新開戶企業的首筆貸款又必須上報一級分行審批,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往往是急不可待,望而興嘆。三是重「大」輕「小」。在營銷戰略上,國有商業銀行實施的是 「四重」戰略。將貸款主要投放在「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客戶」上,這使得貸款投向高度集中,信貸資金更多地流向了國有大型企業,往往形成「貸大、貸長、貸壟斷」現象。中小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信用等級能達到商業銀行要求的也為數不多,絕大多數企業望塵莫及。據統計,四家國有銀行8月末對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按加權平均)為30.42%,建設銀行僅為10%,相對於中小企業對GDP73%、對就業70%的貢獻率,資金支持顯然不足。商業銀行的這種抓大放小、扶強扶優的戰略思想從上到下是一脈相承的,致使一些基層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顯得無能為力。四是雙高一低。即貸款門檻高,管理成本高,信貸人員營銷能力低。商業銀行貸款條件相對過高、程序復雜,中小企業很難達到標准,所以很難得到銀行的支持。從銀行角度考慮,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要遠遠高於大型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平均約為大型企業的5倍左右。在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的利益驅動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肯定要受到很大的制約。多樣化的企業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營銷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信貸營銷人員往往由於能力和水平所限,對市場的專業性知識了解得太片面,甚至匱乏,導致對中小企業的申請項目不能進行正確的前景預測,很難與銀行達成共識,使企業失去了貸款的機會。五是責權利失衡。銀行信貸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對稱,責、權與利並不統一。經辦員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責任,致使每筆貸款的發放謹小慎微,國有銀行表現尤為突出,貸款發放的多少與信貸人員的利益相關不大,加之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相對較高,限制了信貸人員的放貸積極性。

第二,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有四個主要原因。

從企業自身來說,中小企業融資受到阻礙有四個原因:

1、中小企業的自身資產不足,尋找貸款擔保難,是難以取得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的直接原因。中小企業要取得銀行貸款,按照銀行的規定要具有一定的抵押資產或相當實力的保人進行擔保。但實際上,願意為中小企業擔保的保人不多,即使有些企業願意擔保,但符合銀行條件的擔保企業為數不多。因此一些中小企業想要貸款但苦於找不到擔保企業,便無法在銀行獲得貸款。

2、中小企業制度不健全,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競爭力差,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放貸。近幾年,我市地方中小企業發展是比較迅速的,這給我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從我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過的幾家重點企業看,曾經一致被市場看好的企業如原七台河市鑄造焦廠、全元化肥廠,當時銀行為其注入了上千萬元資金,扶持其發展,後來因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市場競爭能力較弱等種種原因,使企業經濟效益逐漸下滑,導致企業還款延期,同時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銀行為加強審慎經營,對這類企業也不敢輕意追加貸款。

3、中小企業信譽度不夠,是企業取得貸款難的主要原因。我市中小企業共計1939戶,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不足70戶,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評級,被評為B級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現實中一些中小企業信譽度低,甚至有的企業存在著惡意逃廢債的行為,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懸空而無法收回,幾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映數字表明,涉嫌逃廢債的企業戶數,占貸款企業總數近30%,涉及貸款金額高達3億元,這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產生了「懼貸」心理,影響了對一些中小企業的放款。

4、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均衡性,制約著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體放貸規模。隨著我市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使一些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優勢企業與弱勢企業的差距逐漸加大,形成優勢客戶銀行爭搶業務,而弱勢客戶求貸無門。
(三)社會經濟大環境中的現實因素

1、企業改革的不規范,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積極性。一是銀行對轉制企業信貸監控難度加大。在企業轉制後,由於股份制企業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從而對銀行依賴性相對減少;一些經濟效益不好的企業因得不到開戶銀行的信貸支持而出現多頭開戶甚至「跑戶」現象;有些企業實行委託經營、租賃經營、合股經營後,財產所有權和生產經營權分離,客觀上造成承貸單位和實際經營「兩張皮」的狀況;有些企業在改制中實行「金蟬脫殼」策略,新企業無意還貸,老企業又無能還貸等等,所有這些加大了銀行對企業信貸監控難度。二是企業破產造成貸款難以回收。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一些長期虧損、資不低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將不得依法破產。但卻有一些企業,名為破產,實為逃債。一些政府部門從本地利益出發,沒有大局觀念,認為企業破產了,可以逃避債務,給當地企業減

輕了負擔,而銀行資金的損失與當地政府沒有利害關系。久而久之,銀行自然產生「懼貸」心理。

2、依法維護金融債權難。金融部門依法收貸清息時,往往會遇到法律方面的困擾:一是訴訟後審判時間長;二是依法收貸執行難。雖經判決銀行勝訴,卻難以執行。銀行申請強制執行時又要交一定的執行費,而銀行最後往往是得不償失;三是依法破產清算按照法律規定,
其償付順序是破產費用、工人生活費、社會保險費、稅收、所有債權人債務(按比例償還)。由於破產企業已資不低債,按順序償付,輪到銀行時,清償資金已所剩無幾,根本不能彌補貸款損失。正因如此,對一些進入困境的企業,雖然銀行「拉一把」便能「起死回生」,但銀行又豈敢再注入資金援助,一旦新增貸款後,再破產,銀行債權誰來維護?

二、金融機構應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影響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因素不是簡單的、表面的,是復雜的、深層次的,有些問題不是基層銀行所能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解決銀行與企業的自身問題,從而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一)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特點的銀行信貸支持體系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全新服務理念,正確認識銀企關系的本質。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矛盾的共同體。貸款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從這一層面講,企業就是銀行的生命。所以銀行和從事銀行工作者必須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觀念,生產的觀念,最終還是要保證企業能夠持續、更快的發展,支持企業發展就是社會進步,同時就是支持銀行自己的事業。

2、調整經營戰略,轉變對中小企業的營銷策略。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不要「嫌貧愛富」,要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擺上重要位置。商業銀行應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及時調整經營戰略、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在選擇客戶時,應重點關注產品有市場、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企業,特別是符合國家目前積極引導和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只要法人代表信譽良好,企業產品有潛在市場,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就要大膽施貸予以支持;對已有信貸關系、信譽良好、金融意識強、經營前景較為樂觀,但是效益暫時欠佳的企業,可以在落實還款保證條件的前提下,通過貿易融資、封閉貸款、短期授信業務等方式幫助企業盡快扭虧為盈;對於出現不良貸款企業,銀行應為企業提供信息、出謀劃策,幫助企業轉制,努力盤活不良貸款。

3、改進授信制度,在授信方式和擔保方式上拓展思路,增大小企業融資的可選擇性和可行性。如在授信方式的選擇上,不拘泥於貸款這一種方式,根據企業業務需求和控險方式的不同,積極辦理銀行承兌、銀行和商業匯票貼現、打包貸款等;在抵(質)押品的選擇上,摒棄過去僅限於存單、房產、土地的狹窄選擇,積極辦理存貨質押、動產抵押、股權質押、無形資產質押、人壽保單質押、專利權質押、進口貨權質押、品牌使用權質押等。
4、要適當下放貸款審批許可權,進一步簡化貸款調查、審查、審批手續,增強對小企業融資的時效性。一是積極推廣授信額度方式,額度內簡化審批程序,適當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推行優良信用企業授信綠色通道制一站式服務;二次以上授信企業資料和審批程序簡略制等。二是建立約束和激勵相對稱的科學管理機制,達到信貸風險約束與增效的雙重目的。三是靈活處置信用貸款與抵押設置的順序問題,對技術改造項目潛力大而資金不足購買設備或更新廠房的小企業,可以採取「先信用後抵押」的形式發放貸款。

(二)監管部門應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步伐和創新力度

作為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在監管過程中,一是要按照中國銀監會「抓住兩頭、帶動中間」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要積極促進其分支機構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加強市場營銷、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同時,積極做好轄內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准備工作,繼續做好轄內農村信用社的監管工作,保持農村信用社改革過渡時期管理工作的連續性。二是要積極促進銀行業機構增強創新意識,加快改革步伐,增強市場競爭力。監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合理確定監管許可權和范圍,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不必要的限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激發金融機構開發新產品、拓展新業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商業銀行增強創新能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要積極促進銀行業機構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要加強市場調研,傾聽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呼聲,積極為商業銀行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在受理新產品、新服務市場准入的時候,充分注意其科技含量和創新成果,不斷引導商業銀行開發消費者需要的、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新業務,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金融消費水平的提高。要通過加強金融宣傳和信息披露,增進人民群眾對現代金融產品的了解和相關風險的識別。總之,要通過促進我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和改進金融服務,最終促使其增強競爭力,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不僅僅是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事情,而是關繫到全社會的大事,當地政府應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一是當地政府要明確信用管理的協調部門,牽頭成立由工商、財稅、社保、質檢、公安、法院、銀監局、人民銀行、信息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專門機構,負責本地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升我市良好的誠信環境。只有增強企業信譽,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銀企合作關系,才能使銀行和企業在改革中共同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二是盡快設立中小企業聯合徵信機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網,向社會公開。三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在評級指標的設置方面,應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成長性、效益性特點,建立有針對性的評級體系鼓勵和支持守信企業,加大對造假、逃廢債、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不照章納稅等失信企業的打擊和處罰力度。

2、有關部門要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積極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記錄體系和中小企業信用咨詢機構,為銀行提供中小企業全方位、多視角信用狀況有償咨詢,建立銀行同業的中小企業信用獎罰機制。對於發展前景良好、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可建立「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名單;對於有騙貸或違約行為的中小企業,應在金融同業中予以通報,增加中小企業及其股東的違約成本,促使其主動增強對自身的風險約束,防止其多頭融資,套取銀行信用。當前,特別要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企業的懲處力度,發揮法律強製作用,讓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價,形成不願失信、不敢失信的機制和制度。

3、努力構建中小金融機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相互合作,共同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的格局。逐步改變中小企業單純依靠中小金融機構貸款的現狀,並配套出台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措施。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完全依賴中小金融機構貸款的局面,提高中小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通過完善政策和法規鼓勵中小企業發行債券,構建完整、高效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減輕銀行信貸資金壓力。
4、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形成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是企業獲得貸款的必要保證,也是有效維護銀行債權的手段之一,擔保機構要簡化手續,成為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真正起到為中小企業擔保作用的機構。擔保機構的作用發揮得好,就能為企業取得資金起到關鍵作用。在這一點上可借鑒其他地區的做法,建立由政府部門扶持的擔保基金或政策性擔保機構。進一步拓寬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改進擔保服務,科學設計擔保機制,積極出台各項相關政策,發展多種類型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如商業擔保機構、企業互助擔保機構等。同時,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金多層次風險補償機制。對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資金資助及補償、受保企業及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和風險控制與損失分擔、政府的協調及監管問題進行規范並形成制度。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中學教育、行業資料、專業論文、高等教育、應用寫作文書、各類資格考試、16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內容。

4. 企業給當地政府帶來哪些稅收

企業給當地政府帶來稅收有以下種類:

根據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中國的稅收收入分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人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具體有:

1、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和煙葉稅。

2、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

增值稅:海關代征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餘部分中央政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在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地區, 原來歸地方政府的營業稅收入,改徵增值稅以後收入歸屬暫時不變。

3、個人所得稅:中央政府分享60%,地方政府分享40%。

4、 資源稅:海洋石油企業繳納的部分歸中央政府,其餘部分歸地方政府。

5、印花稅: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的97%歸中央政府,其餘的3%和其他印花稅收入歸地方政府。

(4)金融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擴展閱讀

企業交稅的原因

稅收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物質前提是社會有剩餘產品,社會前提是有經常化的公共需要,經濟前提是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上層條件是有強制性的公共權力。

國家通過稅收籌集的資金,按照國家預算的安排,有計劃地用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用於加強戰備、鞏固國防等。最近幾年來,國家拿出大量資金用於改善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包括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各種價格補貼、提高工資、安置城鎮待業青年和新建民用住宅等。

5. 哪個營業額更大,哪個對國家稅收的貢獻更大

【國家統計局:2016年服務業成為投資最多領域 對稅收貢獻最大】2016年,在投資增速總體趨緩的形勢下,服務業投資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服務業新增投資佔全部新增投資的76%。2016年服務業稅收收入佔全部稅收收入的56.5%,比第二產業佔比高出13.2個百分點。服務業新增稅收收入超過了全部新增稅收收入,為全部稅收收入的109.5%。

6. 引進城市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大嗎

1、引進城市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肯定是有的,貢獻大小要看他的業績,主要反映在所交的所得稅。
2、城市商業銀行是中國銀行業的重要組成和特殊群體,其前身是20世紀80年代設立的城市信用社,當時的業務定位是: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為地方經濟搭橋鋪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發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隨著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城市信用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風險管理方面的問題。很多城市信用社也逐步轉變為城市商業銀行,為地方經濟及地方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7. 對當地的就業,稅收等方面會產生哪些影響

就業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稅收作為國家收入分配手段和宏觀調控的經濟杠桿,對就業水平的高低和就業結構的調整都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從稅收對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的效應分析著手,論述稅收政策對就業的影響,提出促進我國就業工作的稅收政策思路和具體對策。 就業,是指勞動力處於受雇狀態或從事某項可以獲取報酬的工作。稅收作為國家集中收入的分配手段和宏觀調控的經濟杠桿,對就業水平的高低和就業結構的調整都有一定的影響。 一、稅收影響勞動供給 (一)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人們對工作和閑暇的選擇 從宏觀上看,勞動總供給是指全體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願意並能夠提供的總勞動量,它取決於人口的數量、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率等。從微觀上講,勞動供給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勞動者個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雖然可以由決定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崗位來分配勞動資源,但卻無法控制勞動量的大小,即很難使勞動者在單位勞動時間內付出最大量的勞動。在市場經濟中,勞動者對勞動和收入的選擇包括:是否工作,做多少工作,在哪兒工作。這些選擇實際上就是在工作取得收入與閑暇之間的選擇。人們生活水平實際上可用收入和閑暇兩個標准衡量,收入表示人們擁有的產品或服務的數量和份額,休閑表示人們擁有的空閑時間。在閑暇給定的前提下,收入越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在收入一定時,休閑越多,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然而,要取得收入就要放棄閑暇,要得到閑暇就得減少收入。兩者之間如何組合取決於:人們對收入和閑暇的偏好;工資率的高低,即放棄閑暇能得到多少收入;與勞動無關的其它收入水平的高低,如資本收入和社會保障收入。這些選擇表示,勞動供給的多少,首先是由於人們對收入和閑暇的選擇,如果更多的選擇放棄閑暇而獲取收入,勞動供給就增加,反之就減少。 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指:征稅後減少了個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為維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減少或放棄閑暇,增加工作時間。替代效應是指由於征稅使勞動和閑暇的價格發生變化,勞動收入下降,閑暇價格降低,促使人們選擇閑暇以替代工作。稅收對勞動產生的這兩種效應,如果是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是個激勵作用,它促使人們增加工作增加勞動;如果是收入效應小於替代效應,征稅對勞動供給就會形成超額負擔,人們選擇閑暇替代勞動,減少勞動。從稅種來看,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個人所得稅,因為個人所得稅直接課征於人們的所得,包括工資所得,改變了人們的稅後可支配收入,從而影響人們對工作和閑暇的選擇。另外,消費稅等商品課稅的徵收,會使商品的價格提高,使一定量的貨幣工資實際購買力下降,也會影響人們對勞動與閑暇的選擇。從稅基來看,單純對勞動所得徵收的所得稅如對工資征稅,比對一般所得普遍徵收的所得稅,產生的替代效應更大些;對非勞動所得征稅而對勞動所得免稅,可以避免徵稅對勞動供給產生的超額負擔。從稅率來看,累進稅率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大,累進程度越高,超額負擔就越大。 (二)稅收政策影響人力資源基礎和勞動力素質 ①人力資源與就業問題聯系極為密切,一方面作為人力資源形成的基礎人口,影響勞動供給,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客觀上可能由於經濟發展而增加就業機會和對勞動的需求。 ②不少學者認為公司所得稅中對職工教育培訓費用扣除的做法,應推廣到個人所得稅中。 二、稅收影響勞動需求 ③所以減少勞動供給是一個長期戰略。解決就業問題,更大程度上是增加勞動需求。勞動需求應包括總需求量和需求結構,稅收對勞動需求的影響也包括這兩個方面。 勞動總需求量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願意並能夠提供的總的工作空位數,或者是指所有經濟部門願意並能夠僱傭的勞動力總數量,它主要取決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稅收對勞動總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運用稅收調節措施刺激投資,促進生產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就總體而言,稅收對私人投資的刺激效應,是以調整稅種、變動稅率、稅收優惠等措施實現的。如公司所得稅中允許投資抵免、加速折舊、虧損結轉等;對新興產業給予減免稅優惠;對吸引勞動力較多的產業部門和企業,實施減稅優惠等。稅收規模對政府投資規模是直接影響,政府將稅收收入用於增加公共投資,就肯定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對高收入者徵收的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稅的一部分都將因其轉而用於社會救濟和福利支出,從而增加社會購買力,提高社會有效需求,同時也有利於就業水平的提高。 就業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增加勞動總需求,還需要調整勞動需求結構,以增加就業崗位和機會。就業問題研究不僅包括就業總量,而且包括就業結構,因為失業包括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等。其中結構性失業問題也越來越困擾社會,一方面是閑置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有空閑的崗位卻無人勝任。解決結構性失業,除了從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入手改變勞動供給結構外,更多的需要調整需求結構。所謂勞動需求結構,主要是指因不同的工作崗位對勞動技能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需求構成。在教育水平較低、人口素質較低、勞動力技能較低的情況下,過高的勞動技能要求,將會增加失業。因此勞動需求結構的調整,是在勞動需求總量一定的前提下,根據經濟發展要求和勞動市場狀況,對不同技能要求的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行合理變動,既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就業問題,又不影響經濟的長期發展。稅收對勞動需求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對有利於經濟發展,並能吸收較多勞動力的產業和部門,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以鼓勵其在發展的同時,吸收和安排勞動力。同時,徵收社會保障稅對因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大批勞動力失業的短期動盪,將可能起到緩和作用。負所得稅制度的實行也會產生類似效應。 三、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和稅收對策 (一)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思路 1.有效就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就業方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職能發生轉換,不再會對企業的經營(包括勞動安排)直接管理,傳統的就業模式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中,都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需要,結合我國就業情況特點,我國就業問題的方針應是有效就業。有效就業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在承認不可能百分之百高就業率的同時,提高勞動效率,讓全社會勞動者有效率地使用自己的勞動力。二是力爭實現較高的勞動效率和較好的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創建更多的就業機會,逐步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 2.發展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就業根本途徑。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是發展生產、擴大就業。勞動力總需求根本上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越快,對勞動力需求就越大,就業率就提高。經濟穩定發展也是就業水平穩定的基本保證。大起大伏的經濟波動,必然帶來周期性失業,影響社會安定。運用稅收總量政策,運用稅收總量變動政策,可對經濟波動產生一定減緩作用,客觀上就可能增加就業機會。經濟結構調整,既是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要求,也能增加就業機會。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往往具有較大的就業容量,而且投資少、見效快。發展第三產業,將第一、二產業人口向第三產業轉移,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中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工業企業隱形失業嚴重的途徑。同時我國地區經濟結構也應調整,轉變過度向經濟發達地區傾斜的政策,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消化勞動力。 3.全面重視——目前就業政策導向。我國目前應該在重視城鎮就業問題的同時也重視農村就業問題,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原來的隱形失業顯形化,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更造成城鎮就業壓力。不應只注意城鎮就業問題,而忽視農村就業矛盾。長期以來,我們採取的限制農村人口到城市就業的辦法,是迫不得已的一個對策,既不可能長期實行,也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解決我國農村就業問題的對策,目前主要應是兩種導向: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由種植業向包括農、林、牧、漁在內的大農業方向發展,走專業化經營道路,就地消化部分農村勞動力;發展中小城鎮,吸收部分農業剩餘勞動力。 4.發展教育——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減少結構性失業。除了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以外,目前尤其應重視加強中等專業教育和職工就業培訓。加強中等專業教育,是為了適應我國目前生產發展水平,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加強就業培訓更是當務之急,包括在職職工培訓、待業人員培訓、下崗人員培訓,一方面提高新增勞動力人口的就業適應性,另一方面防止現有職工出現大量結構性失業。 (二)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稅收對策 1.運用稅收政策,調節產業結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按三次產業理論,第三產業吸收勞動力容量較大,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逐步轉移是一個規律。政府可採用對第三產業稅收優惠的措施,鼓勵第三產業發展。具體有:對那些投資少、收效快、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主要是商業、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等實施減免所得稅、降低營業稅稅率等優惠政策,加快其發展速度。對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如咨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等,實行定期免徵所得稅的特別優惠措施,吸引勞動力向這方面轉移。 2.運用稅收政策,協調地區經濟發展,減少地區差異發生的結構性失業。西方失業理論中提出的結構失業,實際上也包含有地區因素不同造成的失業。我國中西部地區在資金外流的同時,人才也大量外流,當然,不是說每一地區的勞動力必須在本地區消化,那不符合市場經濟中勞動力自由流動規律。但從現實情況看,中西部落後地區在隱形失業大量存在的同時,也存在著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缺乏和外流的現象,這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同時也制約了中西部地區今後的勞動力就業規模。另外也必須看到,中西部地區剩餘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已對發達地區就業形成了壓力,如廣東、海南等地,現在已提出一些限制外來人員就業的辦法。而且這些轉移的勞動力多半是難以完成高技能工作的低素質人員,如果大量向東部轉移,會增加結構性失業比例。 稅收政策上可採取:給予落後地區中的一些重要產業部門和企業以投資抵免或加速折舊的優惠政策,提高資本積累能力,擴大生產,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對採掘業、礦產業這些利用自然資源較多,同時吸收勞動力較多的中西部地區的重點產業,給予減免資源稅、增加增值稅抵扣項目的優惠,減輕其稅收負擔。 3.鼓勵外向型經濟發展,鼓勵勞務輸出。適當向外輸出勞務,也是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一個途徑。對依法設立的勞務輸出公司給予減免所得稅、營業稅的稅收政策。對一些地區實際存在的易貨貿易形式的勞務輸出,對其以輸出勞務換取的進口貨物減免關稅。 4.鼓勵農村剩餘勞力向種植業以外的大農業方向發展。對農村中林、牧、水產養殖業給予稅收支持,取消農林特產稅,對有發展前途的專業經營聯合體實行兩年免徵所得稅的政策,鼓勵其吸收農業勞動力。 5.鼓勵發展教育,加強就業培訓。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宏觀稅負水平,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增加國家用於教育事業投資。同時,鼓勵企業和個人增加教育投資,允許企業用於職工培訓的費用金額從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在個人所得稅中,增設教育費用扣除項目,不應再是籠統的一個扣除額。對社會上依法成立的專門提供就業培訓的機構,給予減免所得稅的優惠待遇。

8.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農信社改革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2020年5月,孫天琦出任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

縣域法人金融機構主要是農合機構,信用社、農商行、村鎮銀行等。

這兩年很多地方政府非常積極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設計中有的想省上搞一個省級全牌照農商行。有的省的方案,成立一個省級農商行,全省就這一個法人,超級省級農商行模式。統一法人之後,響應地方黨委的能力大大增強,主要投向大城市大項目,實實在在影響到了縣域支農支小的力度。

我國現在不缺大銀行,所以這次信用社改革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農村信用社,縣級農商行法人地位的穩定。

西部地區也要重視中小銀行的風險化解。強調五點:

一是集中有限的資源攻堅重點風險點。不能撒胡椒面。不能避重就輕,越捂蓋子未來的危險越增大。

二是化解風險過程中,老股東必須承擔責任,股權清零,老股東出局。

三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銀,不能一味向中央要。

四是一定要完善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一定要把好准入關,把股東選好。

五是處置風險過程中地方政府要負起屬地責任。有的地方政府認為他們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例、關聯交易不知道、沒法查,異地貸款什麼情況也不掌握,什麼數據都不掌握,地方政府有一些怨言,不是沒有道理。處置金融風險,地方要負屬地責任,各監管部門的監管的有效性也要不斷地提高。

9. 分公司的設立,對當地的經濟指標(產值、稅收等)有貢獻嗎

正常情況下是有的,因為有些稅收是要在分公司所在地繳納的

10. 經濟貢獻和稅收貢獻的區別和聯系

地方貢獻和經濟貢獻不只是企業繳納的稅收,
還包含企業繳納的社保和公積金。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對當地稅收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永輝超市股份佔比情況 瀏覽:494
金融服務圖片 瀏覽:735
特斯拉股票超豐田 瀏覽:920
公司企業理財產品 瀏覽:446
牛可以用來融資租賃嗎 瀏覽:949
如何加強對融資的監管 瀏覽:110
天地集團 瀏覽:504
中儲股份監管事業部 瀏覽:216
錦江集團的控制 瀏覽:648
手機什麼貸款好申請信用卡嗎 瀏覽:979
福鞍股份有利好嗎 瀏覽:732
基金管理公司屬於金融企業 瀏覽:950
分期樂合作金融機構放款額度緊張 瀏覽:237
公司投資理財崗位 瀏覽:967
著名投資理財公司排名 瀏覽:20
期貨市場吸引投機資本 瀏覽:885
問醫生股票 瀏覽:320
茂源金融貸款公司簡介 瀏覽:664
貴金屬波動快的品種 瀏覽:24
各類金融機構的杠桿率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