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區域問題

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區域問題

發布時間:2021-03-04 11:58:41

Ⅰ 什麼叫做區域金融服務貿易區域是什麼意思

沒別的意思?地方性的~意思!!~例如 (深圳)經濟特區。(香港)行政區《經濟開發區》

Ⅱ 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與態勢

一、當前宏觀金融形勢總體運行平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隱憂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當前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投資需求膨脹過快、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

據初步統計,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0萬億元,同比增長20.66%,本外幣貸款一季度新增9122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342億元,同比多增238億元。為了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新的銀行不良貸款,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採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將自4月25日開始再次提高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實行差別准備金率制度和再貸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國人民銀行提高了央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貨幣供應量增幅偏快,今年以來M1和M2實際數據均高於預測;信貸增長速度偏快,比年初預期高出10個百分點。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政策,將有助於控制貨幣投放和貸款增加速度,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第二,我國直接融資所佔比例依然過低,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雖然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證券市場不發達,企業直接融資困難,直接籌資不便利的問題,但是如此高的間接融資比例為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M2佔GDP的比重過高,到2003年,我國M2佔GDP的比重已經接近200%,這種高比例除了在極其個別的國家外,在全球范圍內是沒有的。雖然中國經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過大的M2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中融資過多依靠銀行體系,風險集中度偏高。第四,總儲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國的總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到47%,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所佔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上述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首先,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其次,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自2003年起,還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場產品的逐步多樣化,不僅包括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公司股本和債務性債券,而且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ABS、MBS和CDO等銀行類創新產品、開放式基金等證券類創新產品都有強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例如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等。

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產品匱乏、簡單化的問題,金融深化程度還不足,在不少方面還存在創新壓抑的現象和問題。

三、經濟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進一步發展,要求有關部門適應形勢,轉變觀念。與此同時,金融產品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

首先,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隨著國民待遇的實現,市場准入的逐步放鬆,金融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和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國必須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其次,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進展,2003年我國經濟貿易依存度已達60%。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國際業務,客觀上需要我國的金融機構為企業公司客戶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風險控制、外匯理財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三,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取消不適宜的外匯管制措施,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要求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產品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點在有關文件中明確為要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我國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雖然曾經有過一些挫折,但是今後必須充分重視金融產品創新工作,不可因噎廢食。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健全規則制定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採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範金融創新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開放的初期階段,由於人才不足、技術不新、管理薄弱以及在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導致一些產品的廢止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關閉。金融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一樣,在創新過程中也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機構成長過程、市場成熟過程以及監管發展的過程。某些條件不成熟時,可能會引發一些風險。另外,對於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關閉,也暴露出我國法律體繫上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在破產關閉上還存在相當大的難題。

當然,不同的決策部門和不同的專家學者會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和發展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存在歷史彎路,因此在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時,必須要先建立規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際范圍內的經驗和教訓並不相同,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以及韓日模式就存在比較大的差別,有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並加以選擇的過程。

另外,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則,往往花費很長時間,甚至始終不得出台,建立的規則其可操作性和健全性有待進一步觀察。從方法論上看,一切必先建規則才能實踐,也有悖於人類通過實踐提高認識的客觀規律。在現階段可以採取的方法,可能更多可以借鑒產業政策的有關做法,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加以規范和解決。對於那些國際范圍內較為成熟產品,對於那些具有較強風險控制能力的金融機構在開展創新業務時,採取負面清單的做法,也就是說「未經法律明確禁止的業務品種,均可以開發」。對於那些不是十分成熟,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產品,採取正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范。

在金融創新產品的過程中,要合理明確金融產品的定位。注意區分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面向居民個人的產品。鑒於機構投資者一般擁有機構優勢,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抗風險能力,由此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在許可上可以更為寬松。面向居民個人的金融產品在准入方面應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應更嚴格要求。其中,針對高端客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應和普遍服務的金融創新產品應有所差別。此外,對於一些包括衍生產品在內的定價和風險控制更為復雜的面向復雜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需要在監管上加以區別對待。

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將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轉化提供可能。以銀行業創新產品為例,目前資產方管理就逐步出現了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處理以及信貸風險的轉讓等新的金融產品。負債方管理,可以看到儲蓄替代產品的不斷出現,例如基金產品、證券投資產品、保險產品等。此外,收費類業務發展方興未艾。在國際范圍之內,人們已經不再把銀行僅僅視作從事存貸匯業務的機構,更多人看到了銀行是擁有龐大網路分支系統的商業與服務骨架,越來越將銀行看作具有應對多種產品能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同時把金融服務看作是由電子網路聯系在一起的進行信息加工業務。

五、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業務交叉性產品的不斷出現,日益要求樹立功能監管觀念,適應形勢,加強協調。

在建立了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之後,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功能監管的格局,為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和金融風險的有效防範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金融資源能夠在不同的市場之間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們觀察到,一些交叉業務的需求逐步產生,例如公司客戶在貸款需求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投資理財、套期保值、保險業務的需求,居民個人在存款需求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消費信貸、住房貸款、甚至投資理財、養老保險等多種需求。交叉業務的產生和發展為改變不合理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系帶來了新的可能。

業務品種的交叉客觀上要求機構具備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看,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事實上採取了默認的態度。應該說金融機構廣泛的網路分支機構、所掌握的長期的特殊的客戶信息資料都為業務交叉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資源共享的要求,過去的一些根據「出生證」由誰來發放而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理念已受到沖擊。事實上,功能監管、機構准入和業務產品發展之間不需要相互設置障礙。隨著經濟發展,不論機構設立該由誰來審批,都不應阻礙有市場需求的業務創新。功能監管和業務發展之間並不必然發生矛盾。監管機構已在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協調。此外,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與三家監管機構之間要進一步加強協調,這一趨勢在有關立法中已有所體現。

六、外資銀行的內在優勢使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銀行的發展應配合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外資銀行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潛力很大。

外資銀行的發展也應考慮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外資銀行可更多關注中國經濟轉軌中一些薄弱市場和產品、薄弱環節的發展,關注經濟結構的變遷,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支持大西北的建設,與中資金融機構既有競爭,也是對中資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我們還希望在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更加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需要,不僅在順利周期階段,共享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收益,也能夠在逆境周期階段,甚至危機期間,堅持長期經營、追求長遠利益,這也是今年二月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大家討論和研究的一個題目。

Ⅲ 服務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展服務貿易有利於優化貿易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Ⅳ 什麼叫金融服務貿易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通過金融服務業進行的貿易。

從GATS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定義來看,金融服務貿易可分為四種模式:

(1)跨境交付,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境外的非居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是基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化的普及而實現的跨越國界的遠程交易;

(2)境外消費,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當地的非居民提供服務,例如一國金融機構對到本國境內旅行的外國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指一國的金融機構到其他國家設立商業機構或專業機構,如果具有法人資格就可以該國的居民的身份為當地的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這種貿易模式有利於避免跨境交付的限制,迎合了東道國消費者的「本土偏好」,還便於外國金融機構與當地建立長期的業務關系;

(4)自然人流動,指金融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形式到境外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於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這兩種模式在實際的交易中所佔份額很小,所以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主要是跨境交付和商業存在這兩種模式。

相比而言,一國開放跨境交付的金融服務貿易一般應滿足資本自由流動的需要。而商業存在模式則避開了這一硬性條件,除了穩定資本流動,還能為宏觀經濟帶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看,要實現金融服務貿易全面開放的最大利益,這兩種貿易模式的開放必須均衡發展。

Ⅳ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最近這幾年還可以。

Ⅵ 當代中國服務貿易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服務業發展滯後。目前服務業還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而在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如銀行業,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可以經營銀行、保險、證券、租賃等相關業務,它們進入金融市場可憑借雄厚的資金,靈活的經營機制,多種金融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質量來開拓業務,而中部地區融機構則缺乏靈活經營的能力,這增加市場競爭的難度;再次,由於地區、部門分割,企業無法擴大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應,缺乏競爭力。如航空運輸業,當前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競爭激烈,必須具有資本、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運行能力等強大實力,才能生存和發展,而這些是中部地區航空運輸業需大力改進的地方;信息查詢方面,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的服務部門缺乏且規模小,部門間信息封鎖、信息閉塞和信息失真的現象還很普遍。
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結構失衡。總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出口結構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品牌效應;缺乏高素質人才等等。由於起步較晚,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服務貿易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低。從近年來的數據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仍集中在旅遊、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基本結構沒有變化。在品牌效應方面,尚未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品牌。商業企業主要以百貨商店、連鎖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經營方式比較落後,加上家樂福、沃爾瑪等幾家外國大型連鎖商業企業的進入,競爭難度加大。此外政府、企業思變意識仍然不夠,缺乏相應高素質人才。
服務貿易治理體制滯後。獲得服務貿易的具體資料並不輕易,有關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只是從對外經濟統計數據中初步估算出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數額,誤差很大,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摸清中部地區的情況。服務貿易中佔有相對優勢的產業是旅遊業和運輸業,其他行業尤其是信息、會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貿易領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為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不利於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
二、對策,解決方法
1.立足現有的農業、資源、交通、人力等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外資加快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開放,促進發展新型加工貿易。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步伐,更多地承接國際服務和軟體外包,大力促進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和升級。一方面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本地區的投資和商務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沿海接單、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單、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貿易的發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可以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務供給商,進一步提高東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單能力。一方面,更多地以國內企業為主體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能力,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逐步增強自主發展與創新能力。
3.完善服務貿易統計系統,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並培養一批相應人才。在對外開放的服務市場領域實行一定的進入限制,如對服務提供者的數量限制、資格限制等;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在中部地區服務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治理;對中部地區部分服務行業和領域制定產業傾斜政策,在稅收、財政、信貸、人員培訓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以提高其發展和競爭能力而達到保護目的。政府應著手於旨在促使外國開放服務政策市場,為其服務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通過宣傳、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治理機制,為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Ⅶ 長三角區域服務貿易存在哪些問題

經濟學意義上的長三角地區,一般是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由蘇南、上海和浙東北的16個城市構成,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通、泰州、鎮江、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湖州、台州(2003年9月加入)。 (一)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呈總體上升趨勢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其貿易總額平均增長到19%,遠遠高於同期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也遠高於我國和全球服務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這意味著長三角地區傳統行業不斷改造提升,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正保持著持續且快速的發展。在2001年世界經濟普遍低迷,服務出口出現負增長時,長三角城市各項服務貿易內容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由相關城市競爭力指數的統計數據顯示,除1998年服務貿易各指數稍微有所下降外(可能的原因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6~2006年長三角地區各城市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數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意味著其國際競爭力基本穩定上升。 (二)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地位仍相對落後 與我國平均水平比較而言,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總體發展水平較為領先。但相對於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我國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佔世界貿易的份額是相當低的。長三角地區與貨物貿易密切相關的一些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最明顯的是運輸業,貨物貿易的高速發展並未帶動運輸業的發展,長三角各城市運輸業近年來一直處於逆差。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較低,其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遠遠落後於製造業,許多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試點的,尤其是電信、金融等行業,其開放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三)服務貿易的行業集中度較高 盡管近幾年我國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態勢良好,但各行業的發展極不平衡。從進出口貿易總額來看,目前中國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遊、勞務出口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優勢部門上,而全球貿易中發展迅速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和郵電等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受制度、技術、知識和文化等基礎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出口嚴重不足;從服務的進口看,則主要集中於技術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行業。 由長三角地區行業競爭指數顯示,其除了旅遊、商業服務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外,其他服務貿易項目並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尤其是新興服務貿易項目。這表明,長三角地區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主要精力集中在「引進來」,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服務領域、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與經營經驗關注較多,對服務出口或服務業的「走出去」的支持還不夠。因此,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長三角地區發展服務貿易的一個薄弱環節,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各城市服務貿易發展相對均衡 從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來看,各城市發展相對均衡。以2006年為例,5個城市服務業增加值總量超過1000億元,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和杭州,其他城市相對較低,如湖州服務業增加值為225.35億元,舟山為125.80億元;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看,各城市比重基本達到35%以上,其中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城市最高。但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城市發展速度較快。例如湖州、舟山等城市,其第三產業增加速度最快,超過到16%,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由於服務業基礎好,其發展速度相對較低,其中上海只有10.5%。

Ⅷ 關於金融服務貿易的

.028.1 國際金融與貿易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rade )
學分數 2 周學時 2
教學目的與要求:
課程性質:非經管類文科公共選修課。本課程需要有相應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基本內容:國際金融與貿易是既有聯系又獨立的學科,作為文科學生學習與掌握關於世界經濟基礎知識的一門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兩大部分: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一、國際貿易方面:①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國際商品流動的一般規律;②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學說;③對外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和原則;④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二、國際金融方面:①開放經濟條件下,各國貨幣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經濟的影響;②外匯供求及相對價格——匯率問題;③外貿信貸與國際信貸;④國際金融體系。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文科其他專業的學生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有基本的了解,拓寬知識面,加深學習本專業以及經濟學其他課程和專業知識的基礎。
基本要求:理解與掌握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概念,要求比較系統地了解國際貿易與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和貨幣金融的狀況,分析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與貿易關系。

教學方法:以課堂講解為主,結合課堂討論,期末考試或課程論文。

參考教材:
1、 鄒根寶主編:《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年 月
2、 陳同仇 薛榮久主編 《國際貿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 姜波克主編:《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 殷醒民編著 《國際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教學內容:
第一章 國際貿易基礎知識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國際貿易的基本統計
第三節 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
第二章 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
第一節 國際分工
第二節 世界市場
第三節 國際價值和世界市場價格
第三章 國際服務貿易
第一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與特徵
第二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和原因
第三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形式
第四章 對外貿易政策
第一節 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與演變
第二節 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第五章 關稅與非關稅措施
第一節 關稅概述
第二節 關稅的分類
第三節 非關稅措施概述
第四節 非關稅措施分類
第六章 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
第一節 關貿總協定概述
第二節 世界貿易組織
第三節 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
第七章 國際收支
第一節 國民收入帳戶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下的國際收支帳戶
第八章 外匯市場與匯率
第一節 外匯和外匯市場
第二節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第九章 外貿信貸和國際信貸
第一節 外貿信貸
第二節 國際信貸
第十章 國際金融體系
第一節 國際貨幣體系
第二節 國際金融機構

編寫者:羅秀妹(副教授) 編寫時間:2003年6月

Ⅸ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不好,缺乏競爭,缺乏動力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區域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虹科技華數股東 瀏覽:858
投資理財獲取收益方式 瀏覽:876
股票倉位合適 瀏覽:695
微信錢包如何買理財產品 瀏覽:558
融資需求的影響因素 瀏覽:205
牙科上市公司 瀏覽:137
8元買股票 瀏覽:212
蔡建波新湖期貨 瀏覽:380
長江通信參股上市公司 瀏覽:680
前海數字資產交易所張 瀏覽:674
杭州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清算一般要幾天 瀏覽:466
關於融資理財的相關規定 瀏覽:639
理財收益高的項目 瀏覽:830
峨眉山市旅遊股份公司 瀏覽:830
華康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5
深圳領鮮互聯網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454
美元對匯率泰銖匯率 瀏覽:284
兩融傭金萬18 瀏覽:780
東旭藍天產業集團 瀏覽:689
新三板精選層哪個股票好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