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行業的發展史
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參考資料:《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⑵ 關於中國金融發展史2000左右
中國金融業發展史 時間事件詳細封建時期金融市場有了初步發展那時的金融機構一般是一些錢庄,銀號,票號等等,主要是為當時的商貿活動提供資金流通的方便。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銀行。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根據地開始摧毀舊的金融制度廢除高利貸,廢除實物高利貸和貨物高利貸,摧毀舊得金融機構,清除舊幣等,並建立了新的金融機構如海風勞動銀行,東谷平民銀行,川三省蘇維埃政府銀行,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等。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了人民幣,並作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統一流通的貨幣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收兌舊幣通令收兌各解放區貨幣,到建國時,各解放區的舊幣已經基本收回,貨幣發行流通已經基本統一於人民幣,標志一個嶄新的系統的貨幣體系形成。1954-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部,財政部協商,統一清理了國營工業間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部,財政部協商,統一清理了國營工業間,以及國營工業與其他國營企業間的貸款,貸款與資金往來一律通過中國銀行辦理,到一五計劃末,一切信用統一於國家銀行的目的已經實現。大躍進時期(1958年-1960年)金融出現了混亂的局面經濟盲目發展,制度多變,權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敗,出現許多失誤。1962年3月10日發布「銀行工作六條」收回原下方的一切權力,銀行業務實行嚴格的垂直領導;嚴格信貸管理,嚴格信貸計劃;劃清銀行資金和財政資金界限;加強現金管理,嚴格結算制度;加強各級銀行的工作制度,加強各級銀行同當地黨委聯系;嚴格財政管理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中國金融業收到巨大沖擊金融業務收到沖擊;儲蓄業務受到沖擊,銀行鼓勵無息存款,認為利息是剝削階級的產物,使群眾儲蓄積極性招收重創;國外保險業務收到巨大沖擊。僑匯業務受到巨大沖擊,認為是為國外資本家服務,異常冷清。銀行機構被大規模的合並,銀行難以形成統一系統,金融政策貫徹執行形成巨大障礙。撥亂反正時期(1977年-1981年)國家開始加強整頓銀行機構充實領導力量整頓規章制度,加強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復了銀行秩序,保證提高了銀行的工作質量,為保證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78年12月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拉開大幕這段時間的發展,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成型,資本市場上股票開始發行,保險業開始恢復,適應新時期改革開放要求的金融體系初顯雛形。1979年開辦中短期設備貸款中國人民銀行開辦中短期設備貸款,打破了只允許銀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重新恢復成立根據《關於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中國農業銀行重新恢復成立。1979年3月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去決定將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去,作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的外匯業務。1979年3月國家外匯管理局設立國家外匯管理局設立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揭開了信託業發展的序幕。1983年9月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國務院頒布《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決定》同時規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由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1984年1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針對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業務,成為專門從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政府機構。同時新設中國工商銀行,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專業經營。1984年11月14日改革開放後第一張股票發行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了不償還的股票。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股票,標志著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揭開了資本市場的神秘面紗。1985年1月1日實行新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1986年1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使中國銀行業監管向法制化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86年7月頒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暫行規定》。城市信用社的發展從此步入正軌。1986年7月交通銀行組建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成立1986年至1988年城市信用社規模迅速壯大我國的城市信用社規模迅速壯大,構成了我國城市信用社現行體制的基本框架。1990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1992年10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同年10月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宣告成立。證券委和證監會的成立邁出了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監管體制開始形成。1993年12月頒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並實施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監管的兩大職能,並明確提出要把我國的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至此,專業銀行的發展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1994年3-4月三大政策性銀行成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成立,標志著政策性銀行體系基本框架建立。1995年金融體系法制化標志金融監管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向法制化、規范化邁進。1996年7月全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全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開啟1996年9月開始農信社、縣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鉤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400多個縣聯社逐步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1998年11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這是保險監管體制的重大改革,標志著我國保險監管機制和分業管理的體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1999年5月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199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對資本市場發展起到巨大作用。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業改革步伐加快,並正式得分步驟的對外開放。2002年12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QFII制度在中國拉開了序幕。這是將中國資本市場納入全球化資本市場體系所邁出的第一步,雖然也帶來巨大的資本市場風險。2003年3月10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2003年3月10日《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准國務院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至此,中國金融監管「一行三會」的格局形成。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成立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成立,從而明晰了國有銀行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督促銀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國有銀行的運行機制。200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正式頒布實施2004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開展人民幣業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開展人民幣業務2004年6月《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實施自2005年7月21日起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8年12月16日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11月28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2010年6月19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啟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稱,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此次在2005年匯改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⑶ 金融業的歷史發展是什麼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和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最早出現的銀行是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169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庄(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
⑷ 企業的發展歷程,創新能力,企業文化怎麼寫
淺談如何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全球一體化,中國企業不僅面臨著國內企業的競爭,還要和國際跨國公司競爭;同時,在金融危機逐步深入的大環境下,我國企業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逐步深入,世界各國企業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影響下都經歷著極大的挑戰,諸多知名跨國集團都以減薪裁員、縮小生產規模甚至破產清算來應對。而對於正處在成長中的中國企業而言,無疑也經歷著一場巨大的危機。中國企業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應如何變危機為機遇保持自身的發展,勢必要進行一場深入的改革來促進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就我國企業如何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所謂企業文化是基於共同價值觀之上,企業全體職工共同遵循的目標,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稱。當今企業文化的價值愈益為企業界所重視,因為企業文化的體系的建設與形成對於一個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意義。 核心能力就是企業發展的獨特技術,開發獨特產品和創造獨特營銷手段的能力,它具有三個明顯特徵(1)能夠為用戶帶來巨大的價值;(2)能夠支撐多種核心產品;(3)競爭者難以模仿或復制。這種能力的擁有對於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市場體系日益完善的商品市場決定了這個企業能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獲得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⑸ 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的發展歷程
2016年3月28日,螞蟻金服在浙江湖州的安吉縣啟動」千縣萬億「計劃,計劃整合「互聯網+」的城市服務、生活商圈、創業金融等多個單元,為縣域經濟和居民生活的「互聯網+」提供推進器。螞蟻金服表示,希望在3到5年時間里在全國1000個縣助推和完善「互聯網+」商業、公共服務和創業金融的平台,通過螞蟻金服的大數據、技術能力和各地基層政府大數據相結合,撬動萬億社會信貸資源共同參與縣域升級,助推城鄉均衡發展。
2016年3月25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有關部門組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滬正式掛牌,400多家會員單位參加了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原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李東榮當選首屆協會會長,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董事長彭蕾等入選首屆副會長之列。螞蟻金服等142家企業當選為理事單位。其中,副會長單位覆蓋傳統金融和互聯網行業,各只選取一家,螞蟻金服代表互聯網行業成為了首屆副會長單位之一。
2016年3月,螞蟻金服發起成立的網商銀行,推出了其APP,為小微企業及部分個人用戶提供貸款、理財、轉賬等金融服務。
2016年3月15日,螞蟻金服聯合59家金融及互聯網金融企業聯合發出倡議,保護消費者的金融權益。
2016年1月7日,央視與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今年春晚的互動新玩法——咻紅包、傳福氣。今年的央視春晚,支付寶成為央視獨家互動合作平台。2月7日除夕夜,支付寶「咻一咻」互動平台的總參與次數達到3245億次,是去年春晚互動次數的29.5倍。最終,有791,405位用戶集齊了五福,平分了2.15億的大獎。
2015年12月,截止2015年底,螞蟻金服旗下的現金管理工具——余額寶用戶數超過了2.6億,規模達到6207億,從面世到2015年年底,余額寶累計為用戶創造收益近500億元。
2015年12月12日,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口碑推出「雙12」線下購物狂歡節。當天,全國總共有2800萬人參與「雙12「,其中80、90後仍為參與主力,佔比超79%。數據顯示,」雙12「這一天,支付寶與口碑為線下商戶總共帶去了1951萬新增會員。
2015年10月16日,在螞蟻金服2015年分享日上,螞蟻金服宣布,推出專門面向金融行業的雲計算服務「螞蟻金融雲」,正式向金融機構開放雲計算能力和技術組件。
2015年10月15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宣布戰略投資以科技博客起家的創業者服務平台「36氪」。螞蟻金服表示,將向36氪全面開放在線支付、私募股權融資、技術、雲計算等多個領域模塊,並以此服務整個小微企業生態。螞蟻金服將成為「36氪」的重要戰略股東,而36氪管理團隊仍具有控股地位,並將保持獨立運作。
2015年9月,螞蟻金服宣布啟動「互聯網推進器計劃」,表示將在渠道、技術、數據、徵信、乃至資本層面,與金融機構加大合作,計劃將在5年內助力超過1000家金融機構向新金融轉型升級。
2015年9月14日,螞蟻金服擬投資入股台灣國泰金控在中國大陸的全資財險子公司國泰財產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國泰產險」)。交易完成後,螞蟻金服將成為國泰產險控股股東,台灣國泰金控將作為戰略股東。
2015年9月5日,中國郵政旗下的全資資本運營平台——中郵資本正式完成了戰略入股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占螞蟻金服5%的股份。
2015年8月18日,螞蟻金服旗下智慧理財平台——螞蟻聚寶正式上線。
2015年7月8日,新支付寶9.0正式發布,新版支付寶增加了社交元素,被認為是支付寶藉助關系鏈提升金融服務質量的重要改版。
2015年7月初,螞蟻金服對外宣布已完成A輪融資,引入了包括全國社保基金、國開金融、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等在內的8家戰略投資者。按照融資額以及占股比例倒推計算,螞蟻金服當時的市場估值已經超過450億美元。
2015年6月18日,恆生電子公告稱,公司與中國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螞蟻金服作為主發起人申請設立浙江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事宜,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
2015年6月,螞蟻金服將通過認購浙江融信新增股本並收購現有股東剩餘股權的方式獲得浙江融信100%的股權。
2015年5月,將籌備上線股權眾籌平台,並將其命名為「螞蟻達客」。
2015年4月9日,螞蟻金服正式宣布,開放內部代號「維他命」的金融信息服務平台,並聯合博時基金、恆生聚源及中證指數發布其首個指數產品「淘金100」,這也是首個電商行業數據推出的金融指數。
2014年10月16日,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的名義正式成立,旗下業務包括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後逐漸整合至網商銀行)和網商銀行(籌)等。
2014年8月,螞蟻金服(當時的小微金服)再推理財新平台:招財寶正式面世。招財寶是螞蟻金服旗下開放的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它連接了個人投資者和金融信息提供方,以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為前提,由專業金融機構對融資信息進行風險管理,並對投資者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招財寶平台以提供定期理財金融信息為主。
2014年5月,螞蟻金服(當時的小微金服)提出了「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激活金融、服務實體」的十六字方針。
2013年6月,余額寶服務正式上線。余額寶為螞蟻金服(當時的小微金服)與天弘基金合作的一款貨幣基金產品,因它門檻低(1元起)、操作方便(用戶可以通過支付寶APP方便的購買),被定義被螞蟻金服旗下的現金管理工具。
2013年3月,支付寶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宣布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小微金融(籌)將服務人群鎖定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
2004至2013年,支付寶逐漸從服務電商交易的支付工具,發展為服務各行業的支付平台,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支付寶逐漸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個環節,為用戶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也成為移動生活方式的代表,成為日後螞蟻金服成立的基礎。
2004年12月,支付寶正式注冊成立。當時的支付寶為了解決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平台交易當中的信任問題而生。
⑹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歷程
我國明朝末年出現了類似銀行的錢庄和票號。鴉片戰爭後,一些外商銀行紛紛進入我國開展金融業務,並憑借其特權攫取了巨額的利潤。我國境內第一家銀行是1845年英國人設立的麗如銀行, 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作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開始營業。
20世紀30年代,統治舊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建立了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主體,包括省、市、縣銀行及官商合辦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此外還有一批民族資本家興辦的私營銀行及錢庄,其中約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規模不大且投機性強,在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並開始發行人民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遷入北平。新中國成立前後,根據1948年4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官僚資本銀行進行了接管,並分不同情況進行停業清理或改組為專業銀行;將官商合辦的4家銀行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對私營銀行則進行整頓和改造;還取消了在華外商銀行的一切特權,並禁止外國貨幣在國內流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銀行體系,即銀行不劃分專業系統,各個銀行都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內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使中國人民 銀行成為既辦理存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中央銀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銀行的獨立性日漸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將中國人民銀行並入財政部,成為財政部所屬的二級機構,使其基本上淪為政府的「大錢庫」和「出納員」。不少領導人不懂銀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銀行當作一個辦理收收付付的『大錢庫',需要錢的時候才想到銀行,有的甚至把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混同起來,靠行政手段辦事,做了許多違反經濟規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我國的銀行體系也開始恢復和重建。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銀行業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從1977年至今,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體系重建階段(1977—1986年) 盡管在197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恢復了其獨立的部級單位的地位,但其所擔負的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雙重職能並未改變。從1979年初開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相繼恢復了主管農村金融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了主管外貿信貸和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從財政部中分設出了主管長期投資和貸款業務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負責接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及其他資金轉貸給國內企業的中國投資銀行。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發文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接辦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信貸和儲蓄等商業銀行業務。至此我國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為骨幹所組成的銀行體系。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銀行體系迅速擴張。1985年人民銀行出台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
擴大發展階段(1987—1996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動力。1986年12月,鄧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發展。
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提出國家專業銀行要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但由於這些專業銀行既從事政策性信貸業務,又從事商業性信貸業務,既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 行,又不利於進行金融宏觀調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銀行,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之後,在1994年內相繼成立了專門辦理政策性信貸業務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而為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轉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性質、地位及與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並為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提高資產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有機構153 069個、職工168.68萬人。
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其他類型的銀行也迅速發展。在交通銀行於1986年7月重組成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全國性綜合銀行之後,相繼成立了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 行、深圳發展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12家股份制銀 行。到1996年底,這13家股份制銀行共有機構3 748個、職工8.55萬人。
1986年1月,在國務院主持下,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以投資所有者和業務監管者的身份,聯合發布了《關於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天津等12個城市試辦郵政儲蓄業務。1986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將郵政儲蓄業務法定為郵政企業的業務之一,從而使郵政儲蓄遍布全國,形成了一個「准銀行」系統。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16個城市進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試點。同年2月,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銀行開業。
深化改革階段(1997—2002年)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⑺ 對金融行業的理解,金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金融業定義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金融業特點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
指標性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壟斷性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高風險性
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效益依賴性
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
高負債經營性
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金融業的產生與發展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和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最早出現的銀行是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169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明朝末期錢庄(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現代金融業 金融業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從古代社會比較單一的形式,逐步發展成多種門類的金融機構體系。在現代金融業中,各類銀行佔有主導地位。商業銀行是現代銀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銀行、存款銀行、實業銀行、抵押銀行、信託銀行、儲蓄銀行等,雖都經營金融業務,但業務性質常有較大差異,而且,金融當局往往對它們的業務范圍有所限制。現代商業銀行一般都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大商業銀行除在本國設有大量分支機構外,往往在國外也設有分支機構,從而成為世界性的跨國銀行。現代大商業銀行通常是大壟斷財團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的重要組織形式。 與商業銀行性質有所不同的是專業銀行。專業銀行一般由國家(政府)出資或監督經營。其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大都側重於某一個或幾個行業,並以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的發展為經營宗旨。 中央銀行的建立是金融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現代金融業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導地位。它是貨幣發行銀行、政府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的金融政策,調節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一般也是金融活動的管理與監督機關。 除銀行外,現代金融業中還包括各種互助合作性金融組織(如合作銀行、互助銀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組合等)、財務公司(或稱商人銀行)、貼現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咨詢公司、專門的儲蓄匯兌機構(儲金局、郵政儲匯局等)、典當業、金銀業、金融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調劑市場等)和資信評估公司等等。現代金融業的經營手段已十分現代化,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服務已相當普及。
⑻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形成加速了生產擴張和資本積累,出現了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溶合。勢力龐大的金融資本必然要對外擴張、輸出資本。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展開了爭奪世界市場、瓜分殖民地的斗爭。這樣,不僅交換關系國際化空前發展,而且生產過程也國際化了。各國國民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形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世界經濟最終形成。這一階段的世界經濟主要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殖民地、附屬國經濟兩大部分構成。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出現,打破了世界經濟的舊格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40多年間,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因而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並存的格局。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自70~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劇,出現了滯脹(見停滯膨脹)長期存在的局面。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後初期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逐漸演變為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後,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貿易戰、投資戰等日益加劇;它們之間經濟往來和互相依賴也同時加強,所有這些已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內容。
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曾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畸形發展。在戰後幾十年,它們依據各自不同的條件逐步發展民族經濟,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舊的國際分工的束縛,在全面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一些國家還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都積極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開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南北對話),爭取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聯系,而且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關系,在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系中發展本國經濟。當今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在與他國互利合作中發展壯大。
世界經濟是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並將隨著各國經濟的國際化而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國經濟聯系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乃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已構成今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⑼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