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通知加強普惠金融服務

通知加強普惠金融服務

發布時間:2021-03-04 15:14:33

Ⅰ 如何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就是金融的「平民化」;農村普惠金融,就是要將金融普及到農村所有群體,特別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地區以及殘疾人和其他弱勢群體。《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普惠金融」前面加上「農村」二字,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發展的普惠金融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普惠金融。

一、如何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深化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范圍覆蓋全部縣域支行,加大「三農」信貸投放和資源配置力度。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確政策性業務范圍,加大對農業開發和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

國家開發銀行要創新服務「三農」融資模式,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牢牢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更好發揮支農服務主力軍作用。

強化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服務功能,推動省聯社加快職能轉換,優化協調指導,整合放大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服務「三農」的能力。引導郵政儲蓄銀行穩步發展小額涉農貸款業務,逐步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持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促進農村資金迴流。支持其他商業銀行下沉機構網點,優化農村地區網點布局,適度擴大農村地區網點覆蓋面。

二、如何提升農村金融服務

穩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鼓勵按照規模化組建、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的原則集中連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對設立村鎮銀行超過一定數量的發起行,允許設立村鎮銀行管理服務子公司。允許評級良好、管控能力強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到西部地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重點布局老少邊窮地區、農業主產區和小微企業聚集地區,不斷提升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

加強融資擔保公司管理,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鼓勵其開展涉農融資擔保業務,完善銀擔合作和風險分擔機制。協調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完善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強化自律管理,引導發揮支農服務作用。

Ⅱ 什麼叫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來立足機會平等要自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2018年8月5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微眾銀行合作編寫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在北京公開發布。10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

Ⅲ 如何做好落實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提升藏區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工作

一是鼓勵更多的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參與農村金融服務。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信譽程度高,金融風險小,貸款損失率低,小額信貸市場前景廣闊。國際行動援助的一項調查顯示,小額貸款被許多銀行看作是降低銀行整體風險的一種手段。因此,要打破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金融服務成本高的認識誤區,通過制定恰當的定價策略,實現規模經濟,控製成本,提高效率,保持適當的盈利性,吸引更多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中來。要發揮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非政府組織等不同類型機構的各自比較優勢,通過提供多樣性金融服務滿足農村地區不同的金融需求,並將這些分散的零售金融機構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普惠金融體系。
二是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管理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新模式、新方法,直接和間接地引導各類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將更多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供給延伸到農村貧困和偏遠地區,幫助農村貧困和低收入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三是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指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扎實開展農戶建檔、評級、授信等工作,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同時,可以依託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清算和支付結算功能,將農民的存款和消費記錄等現金存量和流量數據納入農村小額信貸和商業銀行支農貸款的信用評級系統,作為輔助手段,擴大信用評級的參考依據,更加真實地反映農民的信用程度和還款能力。
四是加強農村人民幣流通管理與服務。以助農取款為基礎,開辦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小面額人民幣餘缺調劑以及反假宣傳、反假監測和通信聯絡代理項目,為偏遠農村群眾使用現金、兌換零錢、兌換殘損人民幣提供便利,同時擴大金融宣傳,打擊制販假幣等犯罪行為。
五是開辟農村金融消費維權的新通道。積極開展金融消費維權宣傳,協助金融機構辦理金融消費投訴,按類別指導農民的金融消費投訴維權,解決農民投訴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業健康快速發展。
六是構建農村經濟金融動態監測網路。建立常態化的信息搜集和反饋機制,協助金融機構開展經濟金融運行監測分析與調查研究工作,形成農村覆蓋面廣、情況真實可靠、信息反饋快速的監測網路。
七是依託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開展金融知識的宣傳工作。普惠金融體系向貧困和偏遠地區深入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金融知識普及、農民金融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可以使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和偏遠地區,逐漸認識並接受各類現代金融服務,共享現代化支付體系的發展成果,推動農村金融服務不斷升級,以此彌補金融供給和需求的缺口,使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力,將中央提出的「發展金融普惠體系」落到實處。

Ⅳ 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智慧銀行應當如何做

2018年中國銀行業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五大方面揭露發展,融合大技術自我創新改革

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充分享受到了銀行業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銀行體系也從最初的大一統格局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模式從最初的粗放式規模比拼,走向了如今的創新推動、精耕細作。

在並不久遠的上世紀90年代末,四大國有銀行還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曾被稱為「技術性破產」,但通過體制改革、財務重組、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掛牌上市,國有大行實現「脫困」並快速崛起。與此同時,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陸續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又掀起了銀行業改革開放新浪潮,也標志著銀行走向公眾持股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之路。

這20年的改革波瀾壯闊,銀行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在今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工農中建四大行仍然穩居前50名,交行、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銀行亦均在前300名之內。

如果說成功化解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躋身全球銀行業前列,是中國銀行業在十年前就已交出的答卷,那麼如今的中國銀行業更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四大行已全部躋身巴塞爾協議Ⅲ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之列,中國銀行業也從銀行間無序競爭、高風險運行走到有序發展、風險可控。

改革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中國銀行業順勢而為,掀起數字革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成為新時代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到264萬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達到98萬億元,佔比37.2%,資產總額同比增長6.9%;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為46萬億元,佔比17.3%,資產總額同比增長4.0%。

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43萬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91萬億元,佔比37.3%,負債總額同比增長6.7%;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43萬億元,佔比17.5%,負債總額同比增長3.4%。

1、從「大一統」到「專行」再到「商行」

時間回到1978年,人民銀行剛剛從財政部獨立出來,那時的「央媽」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辦理具體的商業銀行業務,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機關,又是經營金融的經濟實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當改革的號角吹響,金融體制改革大幕緩緩拉開。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從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間,國有銀行改革開始起步,先後經歷了農行恢復、中行改革、建行獨立與工行分設,國有銀行破殼而出。其間,1983年9月,國務院作出《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

從「大一統」到國家專業銀行基本框架確立,一開始四大國有銀行身上都擔負著專業經營的政策性使命,各有分工。

不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銀行在性質上應該屬於企業類型,即以盈利為目標,通過合法經營以收入抵補支出,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當我國經濟體制已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就在客觀上要求國有專業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

於是,中國銀行業改革更進一步,開啟了從專業銀行到商業銀行的再次轉型。一開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它們的改革目標主要集中在企業化經營或運營機制的轉換方面。四大行分工經營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現了「中行上岸,農行進城,工行下鄉,建行進廠」的競爭格局。

與此同時,從1986年開始,以交通銀行股份制重組為開端,深圳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一批商業性股份制銀行陸續成立。

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各專業銀行不僅突破了專業分工的界限,而且開始突破行業分工的界限,開始組建各自的信託投資公司、開辦大量的證券機構,並向房地產、保險、投資等領域拓展,形成了事實上的綜合經營模式。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並將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至此,我國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的改革方向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

從一元銀行體制到多種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並存,中國銀行業翻開了歷史巨變的第一章。

2、躍谷底:借力AMC脫困重生,飛躍谷底股改上市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有輝煌也有低谷。

事實上,前一階段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的轉變並不徹底,仍然存在著發展主要靠國家信用和行業壟斷、管理體制實行官本位等諸多問題。

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受困於國外金融劇烈波動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雙重影響,國有商業銀行陷入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貸款比例飆升的窘境,機構和人員臃腫、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也相繼暴露。1999年,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的四大國有銀行進退維谷,處境艱難。

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銀行業商業化改革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局。1999年,國務院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相繼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並規定存續期為10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建行、中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工行、農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

將四大行巨額壞賬剝離,使其成為干凈的「好銀行」,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革。

從不良泥沼中抽身的四大行,終於有餘力將改革的重點聚焦公司治理的現代化,這也為後續上市騰飛蓄力。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說,國有銀行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主線和主戰場,其一是業務經營商業化和市場化,第二是公司治理現代化,二者缺一不可。

隨著2003年銀監會正式掛牌成立,對銀行業的監管由新成立的銀監會來行使,人民銀行不再肩負具體的金融監管職責,最重要的使命變成了維護金融穩定。至此,正式形成了由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實施分業監管的「一行三會」格局。

從危機中走出的四大行,在經歷了拆分、專業化、商業化的涅槃後,終於迎來了上市的小輝煌。

2005年10月,建行率先在香港公開發行股票。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後公開發行上市;同年10月27日,工行實現A+H股同步上市。2008年10月農行股改方案獲批,標志著國有銀行改革進入收官之戰。

這是一場與自己的賽跑,中國銀行業在發展賽道上不斷超越自我。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64萬億元,是1999年的約16倍,是1978年的約1389倍。

3、乘東風:股份行快速崛起,走向公眾持股

事實上,比四大行更早上市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行的掛牌上市,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7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以自由認購形式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人民幣普通股,成為中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行。1999年11月,浦發銀行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中國股份行的快速崛起。

公眾持股對一家銀行的好處不言而喻,資本金進一步夯實、股權結構清晰、公司治理優化,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支點,更為股份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擴展經營領域和規模的巨大動能。

事實上,上市後的股份行均呈現出資產規模快速擴張、負債結構優化、利潤高速增長、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趨穩等特點,並實現了全國性甚至跨國的網點鋪設和業務經營等巨大變化。

回顧股份行的發展歷程,在成立之初,不少銀行都起步於服務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經濟。從中國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方輻射到全國,從全國輻射到全球,股份行在迎來自身黃金成長期的同時,也實現著從「立足本地」到「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蝶變。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股份行「走向世界」的腳步逐漸加快。包括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開展中外銀行間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境外開設分支機構,並購海外銀行,拓寬業務領域,提升跨境金融實力。

4、超車道:經受金融危機考驗,國際化突飛猛進

2008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曾經叱吒風雲的「大而不能倒」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幾乎全軍覆沒。中國銀行業在危機沖擊下,雖未獨善其身,但卻獨樹一幟。2008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利潤增速、全行業資本回報率三大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這讓危機籠罩下的全球金融業看到了一線生機,也為中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打下了扎實基礎。楊再平說,美國金融行業遭受重創時,中國的銀行業恰恰在全球范圍內表現良好,可謂「一枝獨秀」,這完全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

金融危機前,由於國外銀行絕大部分財務狀況良好,不願意接受被並購,即便有好的並購標的,也會面臨諸多競爭對手,中國銀行業很難對其實施並購。不過金融危機讓全球銀行業,特別是華爾街大銀行損失慘重,而中國商業銀行卻平穩渡過難關,全球銀行業洗牌,為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帶來了良好契機。

雖然中國銀行機構已經做到規模足夠大,但更多是依託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真正面向全球客戶,為不同市場類別提供不同產品的國際化能力還有待加強。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便成為突破藩籬的唯一選擇。

通過海外並購實現國際化經營漸成趨勢。經過多年探索,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理念正在發生改變,逐漸從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代理處轉向參股、並購海外銀行。這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戰略突飛猛進的階段。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在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縱深發展等契機下,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提升,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特徵。中資銀行海外機構布局中,圍繞「一帶一路」的發展尤其迅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僅三年間,約22家中資銀行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53家境外分支機構,其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境外機構數約為1279家。

5、升維度:科技賦能,打造開放銀行

近年來,全球經濟正面臨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動力。這其中,自然也有中國銀行業科技改革的影子。

從2012年開始,中國銀行業經歷了與互聯網金融同台PK,「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1.0時代」。隨後,傳統銀行如工、農、中、建與互聯網金融巨頭一拍即合,合作進入蜜月期的「2.0時代」。不過,實際上仍只有極少數銀行能夠主導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

為了擺脫單一渠道對自己發展的局限,銀行一面低調培育自己的內生科技力量,強調技術獨立,用活用好自己的數據稟賦,另一面不斷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打造開放式銀行,終於迎來了「無界開放銀行」的「3.0時代」。

目前,多家銀行紛紛釋放了打造開放銀行的信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業務三部主任楊彬認為,開放銀行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即:秉承以服務用戶為中心的理念;通過API介面或SDK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數據共享;構建一個生態,聯合產品和服務提供方,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傳統銀行業一貫的優勢是信用風險管控,是流動性管理,是KYC(清楚你的客戶及其產品),是合規,是穩健,是品牌;是線下網點遍布全省、全國甚至境內外;是牌照賦予的存款吸收能力,帶來互聯網金融垂涎的資金成本,以及多牌照框架里的綜合金融能力(不少銀行集團同時具有券商、信託、基金、保險、金融租賃等多牌照)。

而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生存邏輯,則是流量入口、獲客成本、線上場景以及深得客戶體驗優化之道的產品模式。

傳統銀行實施進一步金融科技賦能,已經初嘗甜頭。智慧銀行與IT系統升級後,差錯率大幅下降,而客戶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

這是一輪科技推動的改革,也是一輪銀行自我驅動的改革。從自身的優勢出發,銀行將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與銀行傳統業務進行深度融合,各顯所長。中國銀行業已經吹響了「科技賦能銀行」的「集結號」。

Ⅳ 為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政府提供了哪些方面政策

近年來,國務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領域的政策措施,推動出台一系列貨幣信貸、差異化監管和財稅政策,不斷強化正面引導和負面約束,激勵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
貨幣政策方面。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繼續落實並完善對各類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的優惠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對資金投向、利率的傳導功能,創設扶貧再貸款,同時發揮宏觀審慎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
差異化監管政策方面。強化監管考核,在前期小微企業貸款、涉農貸款增速、戶數等監管考核目標的基礎上,原銀監會於2018年重點針對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提出「兩增兩控」的新目標,針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含)普惠型農戶經營性貸款和1000萬元以下(含)普惠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扶貧小額信貸和精準產業扶貧貸款等提出增速等新目標。建立差別化的監管指標體系,小微企業貸款適用優惠風險權重,將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服務情況納入監管評價體系,適當提高小微企業、三農等貸款不良容忍度。支持銀行發行小微、三農專項金融債,拓寬普惠金融信貸資金來源。穩步推進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流轉和收益權轉讓等業務創新,加速資金流轉。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鼓勵試點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鼓勵通過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合規開展小微企業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
財稅政策方面,對銀行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免徵增值稅、對貸款合同免徵印花稅,准予貸款損失准備金稅前扣除,延續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機構有關准備金稅前扣除政策,擴大自主核銷權。整合設立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包括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等4個資金使用方向。
答案由關數e海關數據科技服務平台整理自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首次發布普惠金融白皮書答記者問

Ⅵ 為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各金融機構推出了哪些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

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農戶、貧困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時,往往面臨客戶分散、資信水平不高、信息規范化標准化不足、缺乏有效抵質押物等問題。針對小微企業、農戶、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短、小、頻、急」的金融需求,金融機構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打造專屬產品服務體系。
一是運用新型信息技術手段,拓展銀行服務渠道。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服務渠道發展迅猛。截至2017年末,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賬戶數已達32.8億戶,主要電子交易筆數替代率平均達到79.6%,其中,手機銀行交易筆數佔主要電子交易筆數的31.8%。
二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線上信貸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涌現出一批依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創新大數據模型風控模式,精耕個人小額消費貸款、電商貸款等細分領域。建設銀行探索全流程線上融資模式「小微快貸」,2017年新增客戶超過14萬,當年放款1466億元。互聯網保險迅速發展,2017年互聯網保險簽單124.91億件,較上年增長102.60%。
三是開展續貸業務創新,緩解小微企業貸款到期資金周轉難題,提高貸款資金使用效率。目前,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均已開展續貸業務,泉州銀行創新續貸產品「無間貸」,截至2017年末累計為客戶節約融資成本2.5億元。
四是發展供應鏈金融,與核心企業合作對供應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進行批量授信、批量開發。農業銀行「數據網貸」通過「核心企業推薦+歷史數據分析」,向核心企業上下游小微集群客戶提供全流程線上化的供應鏈融資服務。
五是完善貸款審批流程,探索運用零售業務管理技術,優化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政策和流程,壓縮獲得信貸時間。中國銀行「信貸工廠」模式將授信流程從200多個步驟減少至23個,審批時間從2-3個月縮短為5-7個工作日,最快當天即可完成審批。
六是豐富抵質押品類型。在農村地區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開展林權抵押貸款,開展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抵質押貸款,緩解「缺擔保」難題。
七是促進扶貧小額信貸健康發展。明確「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政策要點,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增收脫貧。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496.96億元。
八是服務科創企業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科技企業特點,探索建立有別於傳統信貸業務的科技金融組織架構、管理機制、業務流程、風控手段以及保障體系。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已設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等645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創企業貸款余額分別為1.7萬億元和0.6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外部投貸聯動項下科創企業貸款余額225.6億元。
九是創新農業保險產品,豐富價格保險、指數保險、制種保險的種類。2017年共開發出農業保險產品1714個,涉及215類農產品。價格保險標的擴大到4大類72個品種,指數保險已備案19個省(區、市)57款天氣指數保險產品,制種保險開辦省份達29個。
十是創新農產品期貨期權產品,降低農業價格風險。已上市23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和2個農產品期權品種,覆蓋糧、棉、糖、林木、禽蛋、鮮果等主要農產品領域。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目前已包括天然橡膠、玉米、大豆、棉花、白糖等5個品種,試點項目達到79個,試點區域包括黑龍江、新疆、雲南等多個省(區、市)、覆蓋近40個貧困縣,各期貨交易所支持資金總額達到1.23億元。
本答案由 關數e 海關數據科技服務平台 整理自銀保監會就首次發布普惠金融白皮書答記者問

Ⅶ 普惠金融是什麼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以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是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

五大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7年5月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大型商業銀行2017年內要完成普惠金融事業部設立。

「金融機構不能光看重大企業、忽視小企業,更不能『晴天送傘、下雨撤傘』!」李克強在2017年5月3日的常務會上指出,「要通過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得性,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支持。」總理說:「大型商業銀行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成為普惠金融的骨幹力量。你們責無旁貸!」


(7)通知加強普惠金融服務擴展閱讀: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於2018年1月25日全面實施

2018年1月17日12時30分,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其官方微博「央行微播」發布消息稱,2017年9月30日,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銀發[2017]222號)。目前,有關金融統計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預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於2018年1月25日全面實施。

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從2018年起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為支持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聚焦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助學等貸款。

統一對上述貸款增量或余額佔全部貸款增量或余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准政策。

定向降准考核機制,2014年由央行引入,目前已經實施超過三年。通過對滿足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標準的商業銀行實施優惠准備金率,並按年根據商業銀行「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情況動態調整其准備金率的方式,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商業銀行改善優化信貸結構,增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

與原來的定向降准政策相比,即將在1月25日落地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是根據國務院部署對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拓展和優化,以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7年9月30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後,市場曾預測此次定向降准或將釋放8000億流動性,但後來市場又普遍認為,實際規模可能在3000-3800億,遠低於此前的預測。而3000億的資金規模,甚至低於近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規模。

對於市場最為關注的本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對貨幣政策和流動性的影響,一些市場研究者在政策出台時認為「接近全面降准」「相當於普降0.5個百分點」,隨後央行直管的《金融時報》撰文稱,此次定向降准只是政策微調,不是變相全面降准。

央行有關負責人早前亦表示,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並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同時,定向降准政策釋放的流動性也是符合總量調控要求的,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基本穩定。

根據央行規定,此番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准政策保留了原有的兩檔考核標准:凡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佔比達到 1.5%的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可在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檔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可按累進原則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檔考核標准基本適應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普惠金融領域貸款的實際投放情況,有助於鼓勵其將信貸資源持續向普惠金融領域傾斜。

對於第二檔考核標准,央行直言,「這一檔標准相對較高,只有在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較為突出的商業銀行才能達到,但這有利於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也屬定向降准政策題中應有之義。」

按照央行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都有資格參與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實施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同時,想要享受定向降准,銀行還要符合宏觀審慎經營標准:上年三個季度(含)以上宏觀審慎評估(MPA)評級均在B級(含)以上。

閱讀全文

與通知加強普惠金融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蝶40如何錄入外幣匯率 瀏覽:40
融資融卷如何開通t加0 瀏覽:451
國偉股份 瀏覽:562
製作期貨收益曲線 瀏覽:296
傳奇盛世交易所 瀏覽:491
融資賬戶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222
與鈉有關的上市公司 瀏覽:980
理財子公司和外資基金 瀏覽:783
大東海股東 瀏覽:298
中行美金對加元匯率查詢 瀏覽:625
數顯杠桿儀 瀏覽:195
期權期貨遠期交易幣種 瀏覽:741
東平金融外匯交易 瀏覽:280
比亞迪半導體股票代碼 瀏覽:473
包裝股票名詞 瀏覽:702
外部融資額EFN 瀏覽:269
里拉人民幣匯率換算表 瀏覽:93
月風期貨視頻教程 瀏覽:620
金融公司搶車怎麼辦 瀏覽:268
信託公司和金融機構區別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