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如何加快推進民生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基本要求是: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特別要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第二,優化教育結構。要堅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要著眼於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為全體國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做好這些工作,有利於全面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還必須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這是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擴大就業的壓力很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較長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第一,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互動,積極發展經濟和調整結構,以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第二,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人就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營造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運用好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就業。第四,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要規范企業行為,認真實施工時、休息休假、最低工資、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標准。繼續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國家為解決農民工問題已制定了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政策,都應認真加以落實,還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要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這樣,有利於擴大就業,也有利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地區、行業和部分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分配製度,目的在於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在這里,合理兼顧效率和公平,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往往關注初次分配解決效率問題、再分配解決公平問題,實際上目前許多分配不公問題產生於初次分配領域。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這是對我國收入分配製度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既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這「兩個比重」,是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調整。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業所佔比重持續提高,而居民收入所佔比重明顯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是多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持續偏高,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這「兩個比重」,有利於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有利於增加廣大勞動者收入,維護勞動者權益,也有利於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第三,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總的原則是,「提低、擴中、調高、打非」。「提低」,就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使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較多地增加。「擴中」,就是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調高」,就是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正確運用稅收手段,使過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過稅收等形式由國家集中用於再分配。「打非」,就是取締非法收入。要嚴格執法,對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收入依法取締和懲處。還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經營壟斷;規范壟斷性企業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辦法,合理分配利潤。總之,要通過改革和發展,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共同致富。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歷來被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的看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總的要求是: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范化,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繼續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在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此外,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功能,應當支持其加快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商業保險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也應支持其加快發展。同時,要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杜絕非法侵佔、挪用,確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這有利於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於促進勞動人口在全國范圍的流動就業。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標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多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較大,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總的原則和要求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標,要圍繞這個框架和目標,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同時,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體制、醫療服務和葯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葯。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這些對於提高全體國民健康水平、增強健康體魄,都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第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第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第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於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於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第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防範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第五,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② 2010年西安市政府所做大事(十件左右)!!! 幫個忙急用!! 在線等~
這是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你可以參考一下。
節選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快建設大西安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對奪取抗擊金融危機新勝利,確保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十二五」規劃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胡錦濤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重點,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推動科學發展、實現率先發展,加快建設人民滿意城市步伐,著力提升產業水平,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著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著力提升統籌城鄉發展水平,著力提升改革開放水平,著力提升領導科學發展水平,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努力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3.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達到「十一五」規劃目標。 今年,市政府要著重做好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保持投資強度
強化投資拉動作用。安排重點在建項目329個,年計劃投資800億元,較上年增加項目70個,增加投資230億元。做好重點項目的資金配套工作,精心搭建銀政企合作平台,引導信貸資金向經濟薄弱環節傾斜。圍繞中央投資的重點領域,抓好項目策劃,爭取更多項目得到中、省支持。擴大財政基本建設投資規模,發揮好市投資控股公司等各類融資平台的作用。放寬准入標准,降低准入門檻,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公共事業及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所有產業和領域。創新重點項目管理監督考核辦法,對政府投資類項目嚴格實行督辦制度,對中、省投資項目和社會投資類項目提供及時有效服務,完善市級領導包抓項目和現場辦公制度,確保各項擴大投資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切實做好耕地保護和新增建設用地供應,全力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和民生改善項目的土地供應。繼續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查處土地違法行為,集約節約用地。優化投資結構,設立重大產業投資引導資金1億元,力爭全年完成工業投資500億元以上。支持比亞迪二廠等85個工業重點改擴建項目,爭取完成投資77億元以上。繼續加強市政設施維護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城建投資計劃安排245億元。
(二)做大做強工業
重點發展八大優勢產業:以陝重汽、比亞迪、法士特等企業為骨幹,延長產業鏈,提高零部件地方配套率,促進汽車產業聚集和壯大;以中興、華為、海天天線等企業為骨幹,重點發展現代通信設備、軟體產業、集成電路及新型電子元器件,力爭達到電子信息產業領先地位;以美國應用材料公司、陝西電子信息集團、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BP太陽能等企業為骨幹,抓緊建設西安半導體產業園,發展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產業;以西飛公司、西航公司等企業為骨幹,進一步完善航空產業鏈,擴大產能和市場份額;以西電集團為主,建成全國重要的輸變電成套設備研發製造集聚地;以中交西安築路機械公司、中鋼西安重機公司、陝鼓集團、標准股份等企業為骨幹,實現專用通用設備製造業的有效整合和規模擴張;以可口可樂、青啤漢斯、銀橋乳業、紡織集團、偉志公司等企業為骨幹,發展食品飲料、紡織和服裝加工等產業,創建名牌產品,提高市場佔有率;以中石化西安分公司、西化廠、惠安化工公司等企業為骨幹,形成石油化工產業集聚地。爭取八大優勢產業全年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比重70%以上。全力支持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加快經開區兵器工業園建設。以中航四院、五院、六院、九院為依託,加快發展以衛星應用產業為主導的民用航天產業集群。積極規劃和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新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安排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1億元。全面開展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工作,高度重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建設技術中心,把增加研發投入列入對市屬國有工業企業的考核內容。整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專項資金,採取貸款貼息、專項補助、股權投入等方式支持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培育名牌產品,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增加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和質量管理獎勵資金。 進一步做好節能降耗工作,結合市情發展低碳經濟。實施建設項目能耗審核制度,嚴把高耗能建設項目和產品准入關。加大工業節能監察執法力度,強化對造紙、水泥及其他高耗能企業專項節能監察,加強鍋爐、電梯等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管。組織實施30個節能技術改造項目,重點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項目,全年節能改造投入不少於1億元。積極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等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節能科技示範活動。強化責任落實和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分解細化節能降耗任務,確保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
(三)提升文化旅遊和現代服務業
以建設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和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城市為目標,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完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修編《西安市旅遊總體規劃》,制定建設西安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城市實施意見。完善文化旅遊產品結構,實施曲江新區二期擴區,啟動臨潼國家旅遊休閑度假區建設;加快實施唐皇城復興計劃和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打造唐皇城旅遊精品線路;抓好城牆景區建設,形成具有人文、生態特色的娛樂休閑文化長廊;推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確保10月1日開放;建設漢長安城遺址公園,推進絲綢之路整體「申遺」工作;上半年啟動西安樓觀台中國道文化展示區建設,力爭2011年底基本建成;推進關中民俗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設一批民俗文化特色村;依託省文化投資集團,加快建設文藝路演藝基地,大力發展影視劇製作業;支持大唐西市發展古玩字畫交易、文物展覽鑒定、拍賣產業;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做好長安北張村造紙、周至集賢鼓樂、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開發歷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現代工業、休閑度假旅遊產品,新增農家樂500戶左右。實施「旅遊百廁」工程,完善旅遊咨詢網路,加強導游培訓,增加旅遊公交專線,積極做好國際航線開通工作。繼續按照「做強國內游、做大入境游、做好出境游」的總體思路,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促銷活動。強化旅遊服務質量,增加A級景區、星級旅遊飯店,加強旅遊質量監督和執法檢查,規范旅遊市場秩序。 以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國家物流示範城市的作用,推動物流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建設。打造以國際港務區為核心,六村堡、引鎮等為節點,輻射周邊的區域物流網路。推進西安雨潤農副產品全球采購中心、西安華南城、西北出版物流基地、西北醫葯物流中心、西安糧食應急物流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發展會展業,逐步形成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為一體的大會展格局。完善會展場館布局,強化曲江、滻灞、綠地筆克等國際會議中心的會展平台作用。充分利用歐亞經濟論壇機制,成立歐亞經濟論壇理事會,辦好首屆中國——歐亞博覽會。積極申辦2010年秋季糖酒會等全國性知名展會,辦好中國(西安)國際園區經濟大會、中國西部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品牌展會,精心組織西安名優產品全國巡迴展覽活動,全年舉辦較大展會100個以上。繼續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出台《西安市金融業發展中期規劃》,安排支持金融業發展資金1億元。推進西安金融商務區建設,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在我市落戶。啟動城市農村信用社資產重組工作,探索新型金融經營模式。新增一批村鎮銀行,力爭實現各區縣小額貸款公司全覆蓋。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推進中小企業徵信系統和擔保體系建設,協力推進金融生態環境體系建設。依託高新區唐延路、碑林區動漫產業平台和紡織城文化創意區,加快發展創意產業。完善商業網點發展規劃,著力提升城市中心核心商務區,加快培育張家堡商圈,改造提升東大街、小寨、土門商圈,打造地鐵商業帶,推進大興新區、解放路沿線商貿項目開發建設,促進傳統商貿餐飲服務業轉型升級。方便生活日用品供應,增加放心饅頭銷售點688個,加快放心早餐二期工程建設,增設一批蔬菜銷售點。鞏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果,積極推進「雙百市場工程」、「三綠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和「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工程,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擴大政策惠及面,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加強市場秩序和物價監督管理,完善食品葯品監管手段,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四)加強城市建設管理
高標准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提升。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設,地鐵二號線北客站至會展中心段實現試車,會展中心至韋曲段全面開工建設,地鐵一號線漢城路至紡織城段15座車站主體結構封頂,漢城路至後圍寨全面開工,力爭三號線明年開工;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上半年要實現運營;建成東北二環立交一期、東南二環立交一期和玉祥門立交,改造繞城高速新築立交,開工建設東北二環立交二期、東門立交、太白南路與丈八東路十字立交,實施秦漢大道、鳳新路、東月路等道路打通工程,繼續完善二環與三環連接以及三環向外輻射的主幹道路,調研規劃主城區到閻良的快速連接線。完成「引湑濟黑」調水工程、大峪供水工程,加快石砭峪水庫供水復線、李家河水庫工程建設,完善供水網路,讓北郊、閻良、臨潼等區域用上優質的自來水;加快建設太華、城北、雁東和明德門二期等集中供熱項目,擴大集中供熱覆蓋面;繼續實施天然氣氣化二期工程,積極爭取國家新「西氣東輸」工程增加西安供氣出口,形成氣源雙通道保障;加快電力設施建設,重點解決配電能力不足問題;實施城市排水管網改造,消除城市內澇積水點;出台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社會資金興建各類停車設施;完善無障礙設施,確保通過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驗收;在城5區建成10個應急避難場所,在未央區、灞橋區、長安區各建2處建築垃圾消納場,在城市新區及三環等新建道路沿線增設一批公廁等環衛設施。全力做好鐵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世界園藝博覽園、渭河南岸濱河新區和紡織城等地區的市政配套工程,提高水、熱、氣、電等配套服務能力。堅持安置先行,加快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加大安置房建設和回遷工作力度,年內改造18個城中村,基本完成6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新開工安置房343.8萬平方米,竣工357.4萬平方米,安置回遷3.1萬戶、10.5萬人。 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繼續以四城聯創和「綠滿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綠大行動」為抓手,抓好以道路、河流水系等為主的重點區域綠化,加快世園會會址、關中環線北段、渭河南岸、漢城湖沿岸等綠化景觀工程,完成阿房宮公園、環城西苑二期和三期建設,啟動清涼山公園、杜陵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在城區主要道路、廣場繼續實施大樹栽植和綠化增量,新增城市園林綠化面積300萬平方米,在實現國家園林城市目標的基礎上,向建設「森林城市」的目標邁進。制定秦嶺北麓綜合規劃,保護和利用好秦嶺山水。繼續加大水系和水資源治理,推進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按照安全、生態、文化、發展四個特色,啟動灃河流域綜合治理。提升污水處理水平,第五、第十一、藍田、周至污水處理廠通水運行,開工建設第六、第十、第十二污水處理廠和第二、第三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加快城市污水管網、城河截污退水工程建設,實施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環境治理。加大二次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力度,全年良好以上天氣保持290天以上,力爭通過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驗收。 繼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完成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各項任務,重點抓好城市出入口、城鄉接合部、重要道路沿線等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完成60條道路架空線纜落地,規范46條主要街道門頭牌匾,改造36個農貿市場。提升工作要逐步向居民小區、沿街單位延伸,使市容市貌有較大改善。積極研究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長效機制,加大佔道經營、戶外廣告、違法建設及亂搭亂建等治理力度,下大力氣解決渣土車野蠻拉運問題。全面推行標准化執法,加快數字化城市管理建設,建立城市環境容貌秩序日常管理考核考評制度,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城市管理機制。
(五)全面統籌城鄉發展
建立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出台並實施全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見,編制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和各區縣詳細規劃,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高陵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爭取我市列入全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先行試點地區。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建設優質糧食、無公害蔬菜、特色果業、優勢畜牧業四大特色農業基地,重點抓好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3個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和1個現代農業物流中心建設,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將支持區縣工業園區建設資金從2000萬元增加到5000萬元,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提高帶動能力。 繼續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重點抓好60個市級小城鎮建設,提高周至、藍田、戶縣、高陵4個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啟動300個新農村重點村建設。實施「美麗清潔村莊工程」,繼續抓好農村道路、水利、電力、通訊設施建設,推進周至、戶縣37萬畝農灌續建配套工程,實現全市重要自然村村村通油(水泥)路。解決農村4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啟動27個扶貧重點村和6個移民新村建設。
(六)繼續擴大改革開放
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完成陝鼓動力重組上鼓工作,加快西化「雙30」搬遷改造、西安紡織集團搬遷改造及西安熱電與國電集團資產重組等產業整合項目。做好上市企業儲備工作,力爭5戶企業上市。推進集體企業改革,探索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的新途徑。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主體改革任務。完善農業經營體制,積極穩妥地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家庭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繼續推進擴權強區(縣)體制改革,支持中心城區和遠郊區縣合作發展「飛地經濟」。統籌推進市政公用行業以及教育、醫葯衛生等各項體制改革,深入和完善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任務。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1.5億美元,引進內資740億元。編制《西安市招商引資產業布局導向目錄》,形成特色產業招商新格局。採取小型多元專業招商、定向招商、代理招商、駐外代表機構招商等多種形式,發揮各類商會的作用,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做好西洽會、陝西(台灣)文化旅遊周等活動的參展工作,廣泛宣傳推介2011西安世園會。推進西安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保稅物流中心(B型)上半年封關運營,爭取綜合保稅區申報得到國家批准。打造西安服務外包品牌,推進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制定實施城市品牌推廣戰略,加強城市宣傳推介。 實施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成長工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在資金投入、技術改造、生產要素供應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強化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力爭今年非公經濟增加值佔到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七)努力建設和諧西安
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創業帶動就業,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富餘勞動力三大群體就業問題。全面開展「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一批職業培訓定點機構和人力資源市場,啟動西安市就業創業實訓基地項目。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4050」人員再就業1.1萬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長安、閻良、高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探索建立統籌城鄉的養老保險體制。全力推進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試點工作。積極建立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工作新機制。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城鄉低保和救災救濟工作。新建、改擴建7所農村敬老院,全市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35%以上。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興辦一批社會福利機構特別是老年福利機構。加快殯儀館遷建工作。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積極開展利用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工作,力爭經濟適用房新開工面積18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廉租住房新開工5200套26萬平方米,累計廉租住房保障達到18390戶。 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推進義務教育統一規劃建設和城鄉教育一體化。加快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和西安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啟動西安高級中學遷建工作,完成40所農村(山區)標准化寄宿制學校和曲江一中建設,改造14所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擴大「蛋奶工程」實施范圍。不斷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完成5所省級標准化高中創建和1.8萬名中小學教師、900名校(院)長培訓。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繼續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突發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新農合籌資標准,完善定點醫療機構「報銷直通車」制度。抓緊實施市兒童醫院門診醫技綜合樓和感染病房樓、市紅會醫院西部創傷急救中心、市第八醫院改擴建二期等工程。開工建設市第三醫院,遷建市中醫醫院、市結核病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加快周至、戶縣縣級醫院建設,完成村衛生室建設改造任務。做好城市新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點工作。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完成農民健身工程145個,新建鄉鎮體育示範站37個、社區健身路徑70個,力爭在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取得好的成績。完成431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穩定低生育水平,繼續關注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 繼續推進平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構建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化的社會動態防控網路,增強群眾的安全感。深入推進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約訪和機關幹部下訪,建立維穩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網路,切實做好重點信訪群體的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嚴密防範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強防震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體系,確保全市社會大局平穩。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完成「五五」普法規劃。繼續做好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參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誌、外事僑務、人防、檔案、氣象、老齡、慈善、殘疾人、紅十字會等工作。
(八)積極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去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貫徹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工作方案》,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結合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編制體系,重點加快編制建設國際現代化大都市總體規劃和灃渭新區規劃,拉大城市骨架,優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古都特色。抓緊編制城市綜合交通、三環經濟圈等專項規劃,實現主城區控制性規劃全覆蓋。二是加快推進新區帶動。在「四區一港兩基地」的基礎上,以灃渭新區、草堂科技產業園和灃河治理帶動西部地區發展,以未央新城、北客站建設、渭河治理帶動北部地區發展,以國際港務區、臨潼國家旅遊休閑度假區和西安渭北(臨潼)現代工業新城帶動東部地區發展,以秦嶺北麓綜合保護開發和長安通訊產業園帶動南部地區發展。三是全力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分段實施」的思路,堅持技術市場搭台、創新聯盟引領、重大項目支撐、產業園區承載,支持高新區、經開區、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開發區先行先試。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力爭兩年內,基本建立我市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戰略框架。四是積極依託關中市長聯席會議、關中-天水經濟區聯席會議、隴海蘭新大陸橋聯席會議等平台,加強與經濟區內城市、西部省會城市及國內其他城市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有一個良好開端。
(九)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劃分、嚴格界定各級行政決策權,做到事項明確、許可權清晰。樹立統籌經濟、社會、環境整體協調發展的科學決策理念,充分發揮各類咨詢機構的作用,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嚴格依法行政,制定《西安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辦法》,提高公務員隊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區縣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建立市、區聯動的行政審批機制,提高審批效率。推進政務公開,簡化辦事程序。健全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落實法定職責,明確執法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有機統一。各級政府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改進工作方法,提升服務水平,把精力和時間更多的投入到調查研究、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領導幹部任中責任審計,加強理想信念、黨風黨紀、廉潔從政和艱苦奮斗教育,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③ 多選題 加快和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有 A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治體美全面發展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優化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
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
第五,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第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
第二,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營造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運用好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
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次那個城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
第四,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繼續完善和落實對農民工的政策。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這「兩個比重」是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只能重要調整。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業所佔比重持續提高,而居民收入所佔比重明顯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是多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持續偏高,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總的原則是「提低、擴中、調高、打非」
「提低」就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使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較多地增加。
「擴中」就是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調高」就是切實對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正確運用稅收手段,使過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過稅收等形式由國家集中用於再分配。
「打非」就是取締非法收入,要嚴格執法,對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收入依法取締和懲處。
還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經營壟斷;同時,規范壟斷性企業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辦法,合理分配利潤。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總的要求是: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第三,完善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功能,應當支持加快發展。
第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商業保險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應該支持其發展。
第六,要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杜絕非法侵佔、挪用,確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七,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這有利於促進勞動人口在全國范圍的流動就業。
第八,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標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
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總的原則和要求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二,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第三,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第四,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制度、醫療服務和葯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第五,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葯。
第六,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
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第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
第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第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於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於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
第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五,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防範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
第六,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④ 結合材料說明,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基本要求是: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特別要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第二,優化教育結構。要堅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要著眼於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為全體國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做好這些工作,有利於全面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還必須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這是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擴大就業的壓力很大,就業形勢嚴峻將是我國今後較長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第一,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互動,積極發展經濟和調整結構,以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第二,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人就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營造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運用好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就業。第四,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要規范企業行為,認真實施工時、休息休假、最低工資、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標准。繼續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國家為解決農民工問題已制定了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政策,都應認真加以落實,還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要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這樣,有利於擴大就業,也有利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制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地區、行業和部分居民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現象。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分配製度,目的在於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在這里,合理兼顧效率和公平,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往往關注初次分配解決效率問題、再分配解決公平問題,實際上目前許多分配不公問題產生於初次分配領域。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這是對我國收入分配製度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既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這「兩個比重」,是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調整。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業所佔比重持續提高,而居民收入所佔比重明顯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這是多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持續偏高,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這「兩個比重」,有利於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有利於增加廣大勞動者收入,維護勞動者權益,也有利於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第三,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總的原則是,「提低、擴中、調高、打非」。「提低」,就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強化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使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較多地增加。「擴中」,就是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調高」,就是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要正確運用稅收手段,使過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過稅收等形式由國家集中用於再分配。「打非」,就是取締非法收入。要嚴格執法,對偷稅漏稅、侵吞公有財產、權錢交易等各種非法收入依法取締和懲處。還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引入競爭機制,打破經營壟斷;規范壟斷性企業資本收益的收繳和使用辦法,合理分配利潤。總之,要通過改革和發展,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共同致富。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歷來被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的看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總的要求是: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此,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范化,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繼續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在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此外,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功能,應當支持其加快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還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商業保險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也應支持其加快發展。同時,要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杜絕非法侵佔、挪用,確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這有利於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於促進勞動人口在全國范圍的流動就業。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標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多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較大,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總的原則和要求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標,要圍繞這個框架和目標,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同時,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體制、醫療服務和葯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葯。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這些對於提高全體國民健康水平、增強健康體魄,都具有重要意義。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增加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第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第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第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於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於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第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防範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第五,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⑤ 如何進一步提高教育,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事業的服務水平
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00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
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⑥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服務外包」是實現政府與企業合作的重要形式,政府直接通過招標購買的方式由社會力量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目的是要通過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購買,培育「替代性生產者」,形成體制內機構與體制外社會力量的競合關系;通過體制外的經驗示範激發體制內文化資源存量的活力。目前,政府購買的服務大概有設計研發業務、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運營業務、演出業務等多種。
由於政府不斷放寬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土地、資金、稅收政策等,各地社會力量投資文化實體的積極性增高,民辦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書畫院等文化機構大批涌現。
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豐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重視,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組成各種文化社團、文化志願者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最具典型的就是廣場舞、健身舞等文化形式。另外,目前校園也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各地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動由一些企業進行贊助。通過文化與企業的合作,文化增強了發展的動力,企業獲得冠名或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也獲得了展示和宣傳,實現了企業與文化活動的雙贏。
⑦ 金融服務體現在哪些方面,在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中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貿出口、投資以及消費相繼成為不同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由於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來臨,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國必須找准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其本質特徵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換。
經濟學中有個重要的「納瑟姆」曲線(如圖1),它表明當城鎮化水平達到30%而繼續上升至70%的區間,是城鎮化率上升最快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時期,中國城市化率年均增長0.9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52.57%。若中國的城鎮化率今後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持續20年才能達到70%。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末,我國人口總數135404萬。城鎮人口71182萬,其中流動人口23600萬。鄉村人口64222萬。我國城鎮化率為52.57%。如果扣除未真正市民化的流動人口數,我國的城鎮化率將只有35.14%。如果我國在十年內達到70%的城鎮化率,以現有人口數為基數靜態測算,按國家統計局的口徑(簡稱「窄口徑」),需市民化23600萬人,每年市民化人數為2360萬人;若按扣除流動人口的專家口徑(簡稱「寬口徑」),需市民化47200萬人,每年市民化人數為4720萬人(見表1)。
如果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495%測算,2022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2258萬,2032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9459萬人。同樣十年達到70%的城鎮化率,窄口徑需城鎮化人口總數將達24800萬人,而寬口徑需城鎮化49600萬人(見表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動態測算要達到70%的城鎮化率,我國將有2.48億~4.96億農民進入城市,十年間每年「市民化」約2480萬~4960萬農村人口。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對投資、就業、消費的全方位拉動,進而優化產業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將推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拉動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新型城鎮化仍然會產生新的基建投資空間。以日本為例,日本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速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後半程,繼續呈現上升趨勢,在城鎮化率突破70%後,日本的基建投資增速才開始趨穩。據全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全國33270個鄉鎮中,僅11.7%的鄉鎮有公園,68.4%的鄉鎮有綜合市場,23%的鄉鎮有農產品專業市場,34.4%的村地域內有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全國僅72.3%的鎮實施集中供水,而且只有24.5%的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全國僅19.4%的鎮生活污水經過集中處理,36.7%的鎮有垃圾處理站,15.8%的村實施垃圾集中處理。應該說,我國農村鄉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有較大改善。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伴隨城鎮功能完善的需要,在道路、供水、供電、住房、通訊、教育、醫療、文化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將進行大規模、全方位的建設,從而形成巨大的投資需求。
優化結構。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這種演進是需求結構、技術進步趨向以及供給要素的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有專家通過計量分析表明,城鎮化進程與第三產業發展相關系數為0.933,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相關系數為0.968,都呈現高度正相關。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實現經濟服務化。
增加就業。發展經濟學派的托達羅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由於城鄉實際收入的差異和獲得城市工作可能性的存在。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必將推動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在經濟服務化背景下,服務業已成為吸納全球就業的主要部門,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就業比重一般達70%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金融危機後期,發達國家新增的就業份額90%以上都被生產性服務業所吸納。從我國情況看,自2007年至今,服務業已超過工業、農業、建築業,成為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2011年服務業就業人員首次超過農業,早已超過工業、建築業,成為就業絕對主力。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會為服務業的充分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就地吸納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
促進消費。城鎮化可以擴大消費群體。阿瑟·克羅伯把中國人分為兩個群體:糊口群體(10億人以上,主要集中在農村);消費群體(1億~3億人)。中國低收入者(糊口群體)有消費慾望但沒消費能力。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著糊口群體徵收,一部分糊口群體轉化為消費群體。城鎮化可以提高消費水平。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農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將促使新型城鎮中的文化、旅遊、休閑、家政、美容等行業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15161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僅5221元,是農村居民的2.9倍,人均高出近1萬元。按每年「市民化」人口消費的增加和升級,將極大地促進消費。
縮小差距。增長極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表明,在某一時段內,特別是工業化階段,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共同存在的現象。按照經濟理論,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總是先逐步擴大,然後縮小的。從我國的情況看,城鄉差距體現在收入、文化教育、醫療保障、政府公共投入等各個方面。而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將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城鎮化將加強公共設施投入,改善城鎮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城鎮化將提升入城新市民的收入,提升生活品質。應該說,城鎮化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出路。
城鎮化有巨大的資金需求
從新型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以及國際經驗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創造出新的金融需求。目前,專家學者對城鎮化的資金需求預測較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如果未來城鎮化以每年0.8~1.0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到2020年前後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據此估計,未來全國將有4億~5億農民需要在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生活等方面全面實現市民化,若以人均10萬元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進行推算,僅此一項,就至少需要40萬億~50萬億元的巨額資金。王文鄢認為,人口城鎮化的成本在8萬元~50萬元/人不等 。
雖然說專家學者眾說紛紜,但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國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將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我認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的資金需求主要體現在城鎮公共事業建設、城鎮房地產開發、城鎮小微企業和城鎮居民消費等四個方面。若十年達到70%的城鎮化率,按資金需求靜態測算,上述四個方面的銀行資金需求估計將達到23.45萬億元(窄口徑)~46.9萬億元(寬口徑)(見表3)。
城鎮公共事業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新型城鎮化的公共事業建設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三個方面。這些項目建設,有的純靠政府投資,有的可以公私合營,有的可以民間投資。但是,這些項目建設共同的特點是資金需求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收益有限、償還期長。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多渠道籌集資金,其中大量依靠的就是銀行資金支持。按每市民化1人將需要投入10萬元測算,每年需要投入2.48萬~4.96萬億元建設資金。即便這些資金中只需要50%的銀行貸款,也有1.24萬~2.48萬億元。
城鎮房地產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安居問題。在土地集約使用的情況下,新型城鎮化必然改變傳統的農家小院模式,實現住宅商品化發展。我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按每年830萬戶農民市民化(2480萬人除以3人/戶),每套城鎮普通商品住房成本10萬元計算,總投資將達8300億元,需要外部融資將達6600億元。若按45.8%的貸款比例計算,需銀行信貸資金3800億元;若按寬口徑計算則為7600億元。
城鎮小微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十八大提出「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尤其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城鎮化的持續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發展必然促成一大批小微企業創立、成長,產生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需求。從目前全國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與小微企業戶數可以測算出,小微企業戶均貸款額約90.5萬元。假設每年市民化2480萬農村人口,2/3為勞動人口(萬人),其中50%留在小城鎮就業則約為827萬人,按小微企業戶均吸納就業21人計算,預計將新產生約40萬戶小微企業,其貸款資金需求將達3600億元。按寬口徑計算貸款資金需求將達到7200億元。
新城鎮居民有大量資金需求。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計劃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農民創業和擴大再生產將使得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需求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市民化的發展將使得農民消費升級,新市民對居住、交通、娛樂、教育方面的需求增長將帶動個人住房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汽車消費貸款需求大量增加。2012年我國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04439億元,按城鎮人口71182萬簡單測算,人均消費性貸款約1.47萬元。而新型城鎮化每年市民化2480萬人,將新增消費貸款需求3650億元,按寬口徑計算將達到7300億元。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簡單測算看,每年新型城鎮化產生的銀行信貸資金需求將達2.35萬億~4.69萬億元左右,約佔2012年全國新增境內貸款的26.6%~53.2%。可見,新型城鎮化將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而農村銀行機構在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銀行要助推盡責
根據路徑依賴理論,最初的選擇決定今後的路徑。「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由於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等因素的存在,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形成自我強化機制。因此,農村銀行機構在支持城鎮化進程中的機制建設尤為重要。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需要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與配合。農村金融體系是農村經濟的「造血體」,建立現代農業金融服務體系、補齊農村金融短板,已成為促進城鄉產業互融和要素流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
實際上,銀行支持推進城鎮化進程對於政府、小城鎮金融消費者和銀行自身均有現實意義。對於政府而言,可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利用信貸資金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對農民而言,可以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費觀念,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有效拉動內需和消費;對銀行自身而言,可以拓寬客戶資源,拓寬中間業務渠道,挖掘豐富的金融財富,增強綜合競爭力。
機構下沉
在前幾年的機構撤並風潮中,大量的縣域分支機構被撤並,有的縣市甚至除了農行和農村信用社,沒有其他大中型銀行機構。要做好城鎮化金融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前瞻性研究,立足長遠發展,根據商業可持續和「貼近基層、貼近社區、貼近居民」原則,將機構網點開設到縣域、鄉鎮,發揮熟人、熟地的優勢,開展貼身服務。健全服務功能,開通網上支付等電子支付渠道,提高新型城鎮金融服務效率,擴大農村金融覆蓋面。
在銀行網點的管理上,可以按照網點服務功能與范圍,將銀行網點分為區域中心型網點、便利型網點和新型自助服務點三種類型。區域中心型網點屬於全功能銀行,設置在縣域或大的鄉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便利型網點屬於有限功能銀行,設置在小型鄉鎮,以基礎性金融服務、收單業務為主,突出低風險、低成本和便利性;新型自助服務點以自助服務為主,配備綜合服務終端、助農取款POSE、離行式自助設備等。區域中心型網點負責管理、指導社區便利型網點,並提供業務支持與服務;新型自助服務點作為實體網點的觸角與補充,延伸至社區的樓道、葯店、超市等社區生活場所,三種類型網點構成層層遞進、協作分工、相互支撐的網路體系。
准入放寬
中國城鄉差別比較大,農村的區域性差別更大。農業和農村經濟有自身的特點,農民信用也有自身的特點,因此,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土生土長」的「草根」金融。作為銀行監管部門,在鼓勵支持現有銀行機構向下延伸服務網點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建設。要在堅持「改制不改姓,更名不離農」的總體原則下,加快推動農信社股份制改造。通過協調三方(政府、省聯社及屬地監管分局)、實時溝通、分類推進、包片督導、按季通報、考核問責等措施,實行「政府+市場」的改革模式。要進一步放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條件,允許更多種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縣域和鄉鎮的布設,尤其是在不發達、欠發達縣域的設立,並突出本地化建設。進一步規范民間融資,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起設立和增資擴股,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民間資本的投資比例。
權力下放
為了防範由於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實行了嚴格的授權管理。但是,由於信貸審批權力逐級上收,審批鏈條拉長,盡管基層機構享有的企業信息最為真實全面,卻因為缺乏應有的信貸決策權,無法及時滿足企業有效的信貸需求。而有權審批人由於信息的不確定性、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漏損和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科學正確決策,只能對難以看準的項目進行否決,導致縣及縣以下分支機構的授權授信逐年萎縮,難以適應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和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掌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特點和信用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合理地劃分信貸管理許可權,實行分類指導下的區域性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對風險控制水平高、業務市場廣闊、有效信貸項目多的分支機構,適當擴大授權和轉授權。實行項目負責制,試行直報審批制,由項目營銷負責人直報有權(最終)審批人,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信息漏省,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資金迴流
經濟資本是商業銀行用以抵禦非預期損失的虛擬資本。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機制運作的主要路徑是「以系數法或資產波動法計量不同風險資產所需的經濟資本→以增量配置法分配經濟資本→以資本回報率評價經營績效」。由於經濟資本管理機制精確、高度的逐利性,必然導致區域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使得銀行機構難以較好地平衡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與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經濟金融持續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矛盾。
農村銀行機構要在城鎮化進程中有所作為,必須建立資金迴流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建立與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制訂並落實「兩個高於」(即「三農」貸款增速要高於GDP增速,高於本單位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工作目標。另一方面,要對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管理模型進行優化,即主要在經濟資本的分配和考核環節引入調節系數,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投入。在經濟資本的分配環節,要降低「三農」、城鎮化貸款的資本佔用系數,按信貸增幅不低於或高於當地GDP增幅的標准配置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在經濟資本的考核環節,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經濟資本回報率差異的實際,按一定的調節系數下調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期望回報率,提高基層銀行機構開展「三農」、城鎮化貸款的積極性,加大信貸投入力度。
讓利於民
2012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作為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我國銀行業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在實現自身經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實現銀行利益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一方面,突出「免」字,普惠客戶。農村銀行機構要堅持服務收費「四項原則」,做到合規收費、以質定價、公開透明、減費讓利。要按照《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免除客戶開戶、銷戶手續費,櫃台、ATM機具查詢服務費及工本費等服務項目費用,降低金融消費者成本負擔。
另一方面,強化「讓」字,以義取利。農村銀行機構要嚴格按照監管部門整治銀行業機構不規范經營行為等相關文件的要求,落實「七不準」禁止性規定,及時糾正貸款附加不合理條件和強制收費等不規范經營行為。同時,按照「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客戶的產品,了解你的客戶的市場」的原則,科學合理確定「三農」、城鎮化貸款的利率水平,切實降低農村金融消費者融資成本,堅決杜絕「殺雞取卵」式的利率定價方式,築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活用政策
農村銀行機構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用好用活政策上有所作為。農村銀行機構在堅持執行國家的宏觀政策的同時,必須正確理解和掌握有關國家宏觀調控和監管政策,要用改革創新的思想認識政策,用足政策空間,要在同樣的政策下找到適合自己的著力點,按照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銀行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開展金融服務工作。
2012年底,國家四部委連續下發了一系列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文件,筆者認為目前的平台政策體現為: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加強指導、明確責任,規則不變、彈性掌握。控制總量是指,銀監會規定2013年貸款總量不能增加,同時對貸款、非貸款融資實行全口徑監測。在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對省級和計劃單列市符合條件的融資平台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分類管理是指,2013年到期的平台貸款,銀行可區別情況給予扶持:包括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經國務院審批或核準的且資本金已到位的重大項目,已列入國土資源部名錄的土地儲備機構的土地儲備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項目,工程進度達到60%以上且現金流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加強指導是指,指導土地儲備機構進入名錄以獲取銀行信貸支持。建議政府結合土地儲備新規研究對策,加大指導和扶持力度,爭取其他有土地儲備的平台公司盡早進入土地儲備名錄,滿足銀行信貸融資的基本條件。明確責任是指,政府平台總體屬於財政性風險,控制總量由銀行法人機構負責,風險防範的任務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規則不變是指,包括控制總量的原則不變,分類管理的方式不變,區別對待的要求不變,逐步化解的路徑不變。彈性掌握是指,銀行業將積極支持鐵路、公路和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主動營銷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面臨新的形勢,追求盈利與風險化解之間的關系平衡成為資產負債管理的關鍵。從美國、日本利率市場化進程看,競爭壓力下銀行的風險偏好有所上升,貸款占資產比重平穩上升,存貸比持續提高。因此,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銀行機構必須積極行動,明確專門部門和專門人員負責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服務工作,充分利用當地優勢,注重培育優良客戶群,為小城鎮建設的穩步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要轉變「坐等客戶上門」的觀念,開展主動營銷,多深入企業和鄉鎮,多走訪客戶,多傾聽客戶的聲音,在需求中找市場,在服務中尋客戶,不斷提高新型城鎮化融資需求的滿足率、覆蓋率和滿意率。要規范農村城鎮化信貸業務運作程序。開展區域評價,針對農村城鎮化建設目標市場,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形成區域評價報告,為信貸支持和營銷決策提供依據。對選定的拓展區域和項目,及時進行金融需求分析,整合產品,制訂全面、貼身服務方案,及時開展營銷,對於區域整體符合支持條件的,根據該區域特點制訂整體服務方案,實行區域整體營銷。
創新制度
先進的制度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而制度是人盡其才的保障,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達成工作目標的保障。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需求明顯有別於以往大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大項目的需求。新的金融產品則是農村銀行機構有效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工具和手段。農村銀行機構要努力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以及相關的政策支持規范體系,有針對性的提供差異化產品,推動嶄新的金融品種打進農村市場,推動同業之間的業務合作。
一是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手段,促進業務辦理效率的提高和資源優化整合。圍繞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代理保險、代理基金、個人理財等業務,創新開發中間業務品種。對已在大城市開辦的中間業務品種,應盡快在縣域金融機構推廣。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構、網點、人才、信息等優勢,大力開展中間業務創新,逐步將業務滲透到投資理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產權交易服務等領域。
二是創新擔保方式。突破傳統擔保方式的限制,擴大抵質押貸款范圍,接受企業自身用的無形資產(品牌、商標、專利)、集體土地使用權、廠房、宅基地和集鎮商鋪、庫存產品等作為貸款擔保;推出中小企業信貸、小企業循環貸款、親友抱團貸款、企業信用聯盟、網貸通等貸款業務;農村小額信貸允許用農作物、農產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權等作為抵押獲得貸款。
三是創新融資產品。結合城鎮化建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積極開辦購建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所需消費貸款,鼓勵農民購買小型農機具和交通運輸工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支持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具有經濟實力的村民擔保的方式試辦助學貸款。努力滿足小城鎮建設對信貸資金的需要。
四是完善責任追究。農村銀行機構要以滿足「三農」、城鎮化的有效信貸需求和防範風險為原則,以調動信貸人員工作積極性為根本,完善信貸制度、定價策略和考核辦法,優化信貸流程,增加信貸投放。要科學設立風險容忍度。對經過條線和內審部門檢查認定,信貸人員確已依規操作,恪盡職守的,要依規免除其經濟責任,實現盡職免責。
監管激勵
日本社會學家橫山寧夫提出的「橫山法則」認為,自發的才是最有效的。作為銀行監管者,必須要善於完善制度和規則,引導農村銀行機構積極主動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一是加強監管引導。要完善差別化監管政策,提高農村銀行機構存貸比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要求,如對農村銀行機構的存貸比設立下限要求,要求不低於60%;允許農村銀行機構的不良貸款容忍度高於平均不良貸款率的2~3個百分點。參照扶持小微企業做法,降低農村銀行機構「涉農」、「涉城鎮化」貸款的風險權重至75%。支持農村銀行機構發行「城鎮化金融債」,補充資金來源支持城鎮化建設。要建立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信貸導向評估監測制度,提升農村銀行機構金融服務能力和動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信貸風險損失補償機制和信貸投入獎勵機制,將特殊補貼政策與普惠制農村稅收政策相結合,實現偏遠地區農村商業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搭建溝通平台。由政府部門和監管部門牽頭組織,定期召開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席會、項目供求信息推介會,及時向金融部門通報小城鎮的發展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引進、經濟運行等情況,及時向金融消費者宣傳推介銀行的信貸政策、投放重點和金融服務產品等,增進企業與銀行部門的相互了解,實現政府決策與金融政策相一致,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⑧ 治國的,權力轉交的怎樣了轉交給農業!教育、環保、科學、生產、發展、治理。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中國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中國絡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首先,要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緊迫感。要自覺把它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指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農業豐則基礎強,發展現代農業既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建設農村產業基礎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農業雖有了較大發展,但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業發展正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我們的市情決定了今後農業的發展很難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出路只在於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明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綜合國內外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包含以下基本內容: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再次,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發揮億成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只有順應農民的願望和期待,進一步放寬有關政策,安排有關事項特別是涉及村裡有關建設項目時,多與農民群眾商量,進一步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才能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同時,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並帶動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還要在全社會發動群眾,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支援,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 第四,要加強制度和技術的支持。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逐步做到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整體水平。在具體工作中,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第五,要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首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其次,因為我市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再次,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同時,必須把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及其特點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 ü 動態性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只有階段性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徵。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一般可將農業現代化分五個階段:即准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階段及發達階段。一個國家、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發展現狀,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實際而又便於操作的決策。 ü 區域性 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非常豐富,但它們有自身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態資源條件的。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經驗時,需要對其實現的條件進行分析。因為,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國家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即使同一個國家不同區域,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農業現代化內涵具有區域性特點。 ü 世界性和時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我國農業將全面融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之中,面臨著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分析農業現代化,將區域農業現代化放在國際大舞台之上,依據國際公認的標准來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否實現了。 ü 整體性 有的學者提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同時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就要在重視「硬體」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軟體」建設,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如果忽視「軟體」建設「硬體」建設將無法順利實施,,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本質上是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在一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和平均水平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雖然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條件和情況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徵方面,應當是共同的,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 概括地說,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
⑨ 如何加強基層教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衛生人才資源是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蒼南縣在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自2008年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全縣36個建制鄉鎮衛生院,已經完成25家衛生院危舊房改造工程,同時,根據上級有關文件和精神,為所在建制鄉鎮衛生院一次性配齊「新六件」,農村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條件跨越性提升,為多次得到省市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表揚。
但是,我縣衛生人才隊伍現狀還不能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衛生人才總量不足。根據浙江省提出的「衛生強省」戰略,到2010年,全省每千人醫生數要達到2.02人,每千人護士數要達到1.77人。而我縣每千人醫生數1.36人、每千人護士數是0.63人。個別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缺口大,甚至存在無執業醫師資格和執業護士資格的情況。
2、衛生人才隊伍素質不高。縣級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看,高級、中級、初級技術人才比例為8:27:65,中高級人才比例明顯偏低,高層次優秀人才極度缺乏;而鄉鎮衛生院人才整體素質更為低下,全縣36個建制鄉鎮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8人,大專以上學歷260人,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394人(編制需求為750人)。鄉鎮衛生院由於體制和歷史遺留等原因,存在因招工、退伍軍人安置、家屬工等非衛技人員,致使許多鄉鎮衛生院為了開展醫療業務不得不聘用具有執業資格的臨時工,人員隊伍不穩定。
3、衛生人才配置不合理。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後,從知識結構上看,高級職稱人才偏少,高學歷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學科帶頭人;從崗位分布上看,檢驗、影像等輔助科室專業人才缺乏較為明顯,中醫葯人才比例嚴重不足;從人員分布上看,高學歷、高職稱人才主要集中在縣級醫療機構,而鄉鎮衛生院更為缺乏,甚至存在無資格上崗人員,造成人才資源分布失衡。
4、人員進入機制不暢。我縣衛生事業單位現行進人途徑主要有「公開招考」和「人才引進」兩種方式。「公開招考」是縣人事部門和衛生部門聯合向社會公開招聘考試,用人單位缺乏選人參與權和用人自主權,許多優秀畢業生因招聘時間長,被其它單位招走。2008年和2009年,衛生系統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成功率僅為68.3%和69.1%,用人單位對公開招考人員滿意度不高。在「人才引進」上,缺乏吸引力的政策和工作環境。2009年,縣級醫療機構僅引進2名副高級人才,而中心衛生院引進高層次人才成功率幾乎為零。
對策及建議
1、加大投入力度,切實強化政府責任。一是完善財政投入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公共衛生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建立和完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衛生事業投入的增長不低於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確保衛生事業投入占同級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二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在保證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醫療設備、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同時,要加大對農村衛生人才經費的投入,並根據財力情況逐年增加。三是對縣、鄉(鎮)兩級醫療衛生機構要逐年增加差額撥款的比例,全面實施公共財政保障人員經費。
2、改革用人制度,暢通人員進入渠道。一是改革現行衛生人才招考制度和辦法。允許用人單位參與專業技能考核,對短缺專業人才的招考,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確定報考條件,確保具備優秀專業素質的人才充實到我縣的衛生人才隊伍。二是在高層次人才引進上,協調有關部門盡量簡化手續,充分尊重用人單位的自主權,落實「用人單位選人,人事部門審查」的進人機制,建立起引進中、高級人才的「綠色通道」;對一些偏冷門的崗位要適當降低引進人才標准,以解決崗位緊缺現狀。三是對知名院校、全國「211」高校採取提前招收並免考辦法,提前發出招聘信息,對符合免考條件的人員,不管是本縣還是縣外畢業生,均採取提前簽訂協議,予以招錄並享受人才引進優惠政策,以逐步解決優秀人才、拔尖人才的儲備工作,努力改變我縣醫療衛生機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缺乏的現狀。四是廣辟渠道,引導醫療衛生單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樹立柔性引才引智理念,積極採取講學、兼職、短期聘用、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靈活引進優秀衛生人才,建立有利於人才注入的引才機制。
3、合理利用,盤活現有人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應著眼於現有在編在崗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發揮好他們的作用。一是培養現有人才。認真落實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有關規定,積極組織專業人才參加業務進修,促進知識更新,提升專業水平。要定期選派具有醫德高尚、技術精湛和較高學術素質的優秀中青年衛生技術骨幹到上級醫療機構或醫學高等院校進修學習,促使其快速成長。要努力培養一批有思想、懂業務、善經營、會管理,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衛生管理人才。二是建立完善的衛生人才評價機制。加強衛生人才的考核和獎懲,規范衛生管理人才的推薦測評,規范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聘、執業資格注冊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評價機制。三是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積極為高層次人才醫學科研、攻關創造條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積極聽取高層次人才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衛生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四是加強人才的合理流動。搭建人才合理流動平台,從上一級醫療機構中接受一批優秀醫務人員到我縣醫療機構,尤其是農村衛生院定期開展服務,幫助我縣衛生技術人員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加強醫療衛生單位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增強衛生系統醫務人員工作活力。
4、政策吸引,有效激勵人才。人才競爭的背後是體制、制度的競爭,出台優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是留住人才、激勵人才的重要措施。一是盡快實行人事分配製度改革。鼓勵衛生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崗位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分離,檔案工資只作為職工調離和退休時的工資依據,崗變薪變;在確定工資時應注重三個傾斜,即向臨床一線傾斜、向學科帶頭人傾斜、向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探索院長、學科帶頭人崗位年薪制。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才競爭機制。在職稱評聘分開後,可實行高職低聘、低職高聘的動態管理機制,增強崗位競爭機制,對一些特別優秀,有管理才能的業務骨幹,可破格提拔任用,使他們多一份責任,又有了一份成就感、榮譽感,對其他人員也是一種帶動和激勵,其自身價值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三是縣政府要建立「衛生人才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醫療機構宣傳以及媒體發布人才需求信息等費用。四是是改善高層次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為其居住、家屬就業和子女就學等提供幫助,給予適當照顧,主動關心,使其想幹事,干成事,努力為人才營造良好的幹事環境。
⑩ 如何進一步推進教育,衛生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衛生事業單位為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穩步進行了各項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對於進一步的推進和深化改革,可以做到如下幾點:
一、深化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l、深化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黨的基本路線和十五大精神為指導,
認真貫徹黨的幹部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從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衛生需求出發,以優化衛生人才資源配置,提高衛生服務質量為核心,理順政事職能,下放管理許可權,引入競爭機制,搞活用人制度,為推進衛生改革和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
2、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力爭用3至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逐步建立起符合衛生工作特點的政事職責分開,政府依法監督,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由擇業,科學分類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體制,基本建立起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結構合理,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行機制。
3、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的原則是: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標准;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堅持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二、改革衛生管理體制,優化衛生人力資源配置
4、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以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根據本地區的衛生需求,逐步優化衛生人力資源的配置。衛生事業單位要以衛生部制定的編制原則或有關部門核定的編制標准為依據,合理配置各類人員,根據業務需求和工作量控制人員總量,優化人員結構,提高人員素質。
5、衛生事業單位要以「精簡、高效」為原則,按照規定合理設置內設機構。內設機構不要求統一,不要求上下對口,對職能相近相似、工作量不足的要精簡合並。醫療機構可根據醫療任務需求,自行設置業務科室
6、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並完善院(站、所)長負責制。要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標責任制,明確院(站、所)長的責、權、利。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監督保證作用,依靠職代會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建立有效的監督保障機制。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單位,經批准可探
索試行理事會(董事會)決策制、監事會監管制等新型管理制度。要嚴格執行離任審計制度。
7、積極推進衛生事業單位後勤社會化的改革,實行適合衛生事業單位工作需要的後勤管理模式。具備條件的後勤部門應從單位中剝離出去,成為面向社會的獨立經濟實體。暫不具備條件的後勤部門要實行單獨核算、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在醫療機構相對集中的大、中城市,多家醫院的後勤部門可聯合組成後勤服務集團。
三、改革衛生事業單位的用人制度
8、實行聘用制。按照公開招聘、擇優聘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單位與職工通過簽訂聘用合同,明確單位與被聘人員的責、權、利,保證雙方的合法權益。根據各類不同人員的特點實行相應的聘用辦法,打破行政職務、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實行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在聘用人員中,對優秀人才和技術骨幹可採用不同的聘用辦法,實行不同的聘期,給予較高的聘用待遇,相對穩定一批技術骨幹。還可根據工作需要採取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方式,聘用部分兼職技術骨幹。醫療機構要根
據醫療工作的特點,制定兼職管理規定,加強對兼職人員的管理。
9、衛生事業單位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崗位設置。崗位設置要堅持按需設崗、精簡高效的原則,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單位的發展、人才結構和人才培養等多種因素。可根據工作需要,確定一部分關鍵崗位。要明確崗位責任、任職條件、聘用期限,做到職責明確,許可權清晰,條件合理。根據主管部門制定的崗位設置原則及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要求,依據自身承擔的任務,自主決定高、中、初
級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同一單位各個科室結構比例不要強求統一,崗位設置要有利於學科的發展及社會對衛生服務的需求。
10、改革衛生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制度。在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和嚴格幹部管理許可權的前提下,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單一的委任制,區別不同情況分別實行聘任、選任、委任、考任等多種選拔任用方式。建立健全任期目標責任制,加強對任期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並將考核結果與任用、獎懲掛鉤。
11、衛生管理人員實行職員聘任制,逐步建立符合衛生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特點的崗位序列和體現管理人員能力、業績、資歷、崗位需要的工資待遇。衛生事業單位中層以上領導幹部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可以採用直接聘任、招標聘任、推選聘任、委任等多種任用形式,推行任
前「公示制」。
12、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要以深化職稱改革、推行執業資格制度為切入點,實行從業准入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科學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機制。要按照評聘分開、
強化聘任的原則,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在政府人事部門的政策指導下,由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專業技術職務聘 任工作的需要,負責組織實施衛生行業專業技術資格的評
價和認證工作,逐步建立符合衛生行業特點的社會化衛生 人才評價體系。
13、衛生事業單位中的工勤人員實行合同制。衛生工
勤人員要在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規范工人技術等級考核, 提高素質的基礎上,根據其職業工種、技能等級、實際能 力等條件,可採用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定期考核等辦
法,規范工勤人員進、管、出環節。
14、加強聘後管理,建立和完善崗位考核制度。對聘用人員進行全面考核,並把考核結果作為續聘、晉級、分
配、獎懲和解聘的主要依據。要根據醫療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特點,制定能量化的考核要素,建立健全適合 各類不同人員的簡便、易操作的考核評價體系。
15、建立解聘、辭聘制度。衛生事業單位要通過建立解聘、辭聘制度,使單位能按照規定的程序解聘職工,職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辭聘,暢通人員出口,增加用人制
度的靈活性。對醫療機構等衛生服務部門中服務質量、服務態度較差,但又不夠解聘條件的人員,可實行誡免制
度,限期改正。到期不改的,予以解聘。
16、對新進人員實行公開招聘制度。衛生事業單位需要補充人員時,要公布缺員崗位的用人條件和職責,實行公開招聘。招聘採取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擇優聘用。應聘衛生技術崗位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學歷或規定的資格條件,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參加應聘進入衛生技術崗位工作,已在衛生技術崗位的必須轉崗。在實行聘用
制中,對新進人員採取新人新辦法,實行人事代理制。
四、改革衛生事業單位的工資分配機制
17、衛生事業單位工資分配製度的改革要按照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結合衛生工作知識密集、 腦力與體力結合、高風險等特點,在逐步推進管理體制改
革的條件下,進一步搞活內部分配,擴大各事業單位的分配自主權,根據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自主靈活的分配激勵機制。
18、根據衛生事業單位的性質、特點及發展需要,結合經費自給率和財政支持強度,對不同類型的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工資管理辦法。 對於主要依靠國家撥款的衛生事業單位,要實行有控制的單位工資總額包干形式,並在工資總額包干范圍內,對活的工資部分進行重新分配。對於國家定額或定項補助的衛生事業單位,可在執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和工資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核定的工資總額,自主確定各類人員的內部分配辦法。對於有條件的、經費完全自給的衛生事業單位,應在堅持工資總額增長幅度低於經濟效益增長幅度,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低於本單位勞動生產率增
長幅度原則的前提下,確定工資分配辦法。
19、探索新的分配機制。積極開展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改革試點,研究探索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法和途徑。根據不同崗位的責任、技術勞動的復雜和承擔風險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況,將管理要素、技術要素、責任要素一並納入分配因素確定崗位工資,按崗定酬。拉開分配檔次,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
斜,對於少數能力、水平、貢獻均十分突出的技術和管理骨幹,可以通過一定形式的評議,確定較高的內部分配標准。
五、建立衛生人才流動機制,妥善安置未聘人員
20、衛生事業單位要積極做好改革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做好未聘人員的分流安置工作。未聘人員要以內部消化為主,採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組織和支持未聘人員以各種形式開展服務工作;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
積極採取措施,興辦、開發新的服務項目和領域;要通過轉崗、交內部人才交流中心託管等方式分流安置未聘人 員。同時,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社會化安置方式。
21、運用市場機制,調整衛生人才結構,促進衛生人 才合理流動。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 衛生廳局可根據實際情況,按規定申請建立衛生人才交流
服務中心。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要積極配合衛生事業單 位人事制度改革,為衛生專業人員和其他衛生工作人員在 行業內或行業間流動提供服務。要針對未聘人員的實際情
況,為分流人員安置提供信息和指導,組織舉辦各類崗位 技能培訓班,鼓勵未聘人員面向社會爭取再就業。地方政 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人才交流服務機構的指導和管理。
衛生事業單位可將未聘人員向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申請託管,由人才交流中心、單位和託管人員簽定協議,
明確三方責任及有關事項,對未聘人員集中管理,以減輕衛生事業單位冗員負擔。
六、加強對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組織領導
22、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領導,高度重視。組織、人事部門要加強宏觀管理和指導,衛生行政部門要發揮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精心組織,周密安排,保證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
23、衛生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注意與衛生改革的其他措施相配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互相推動。要
根據本意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要在抓好試點、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全面推開。
24、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廣大衛生人員的切身利益,一定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確保安定團結。組織、人事及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加強對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監督管理,及時協調處理人事制度改革中出現的人事爭議,依法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要認真研究和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促進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
25、本實施意見適用於醫療、預防保健等衛生事業單位。衛生教育、科研單位可參照教育和科研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關方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