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借鑒

金融機構借鑒

發布時間:2021-03-22 01:55:50

『壹』 論華爾街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借鑒作用

文檔格式的不好弄,給你一個在線的文章吧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31654784&SUID=

另外還有銀監會副主席的一篇講話,你可以參考一下
---------------------------------------------------------------------金融監管的趨勢和變化將直接影響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模式。眼前的這場金融危機過後,金融監管將會有哪些重大的調整和變化?金融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在此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借鑒和參考,以更好地適應監管環境的變化,在復雜的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監管框架下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提高競爭力。
第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是金融監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輪回,監管的廣度和深度都會進一步擴展。
19291933年間的大危機中,一大批銀行機構破產、倒閉,引起金融業的恐慌,並帶來經濟蕭條。危機後出現大反思和大變革,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金融業開始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嚴格分離。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金融業基本上是在分業經營和嚴格管制的路徑、框架和模式下運行的。
到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分業經營的監管模式嚴重損害了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限制了金融市場的發展,降低了金融市場的效率;由於無法向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實際上也減少了金融消費者效用。於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金融業進入新一輪的大松綁、大創新時期。
首先是金融業開始相互購並和滲透,商業銀行並購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下設資產管理公司,並將觸角延伸至創投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等非傳統領域,混業經營迅猛發展。1999年,美國出台《金融現代化法案》替代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金融業進入了全面混業的時代,出現了以花旗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超市和金融集團。
其次是金融創新的涌現。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金融創新還處於初級階段,風險相對可控。但在世紀之交前後,金融創新開始升級,大量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充斥市場。金融資產被廣泛證券化,期權、期貨、互換交易盛行,並出現了以信用違約互換協議(CDS)為代表的信用衍生產品,而且產品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以至於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
最後,混業經營和復雜的衍生產品創新帶來了「太大而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和「太復雜而不能倒閉(too complex to fail)」的問題,大量復雜的金融產品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金融體系就有可能崩潰。混業經營、金融創新,再加上流動性泛濫和次級貸款的推動,最終釀成了2007年下半年的這場金融危機。至此,金融發展與監管模式完成一個完整的輪回:大危機觸發大反思、大調整,大松綁引來大泡沫,大泡沫再次導致大危機。
這場危機給我們帶來的第一個反思就是,金融監管的深度、廣度、嚴厲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強。原來不受監管的和只受到輕度監管的金融機構,包括對沖基金、股權基金、評級公司等,都要納入監管范圍,以往的監管真空將得到彌補和覆蓋;從監管的深度來看,會進一步深化相關監管標准,完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監管指標,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風險透明度要求;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和內部風險管控將有更深程度的介入和干預。
第二個變化和趨勢是監管者和商業銀行對風險的關注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一是除了繼續關注信用風險外,將更加關注流動性風險。英國北岩銀行被擠提時的資產質量很好,資本充足率也很高,但它卻成為英國銀行業近150年歷史中第一家由於擠提而被政府接管的銀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流動性的沖擊。因此,監管者和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強對流動性的監測和監管,建立流動性應急處理機制。
二是市場風險,這是一個更大的風險源和危機源。此次危機中,正是「一房」和「二房」的「合謀」導致了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最後崩潰。「一房」是指數量龐大的房貸公司,他們向那些沒有收入來源、僅僅依靠高房價支撐的借款人發放了低標準的按揭貸款(即次級貸款),然後把這些貸款賣給了「二房」,即具有政府背景並獲得財政隱性擔保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二房」將購入的貸款進行重組、打包,然後再發行以政府信用為支持的債券,大部分被投資銀行購買用於進一步的金融創新。投資銀行用「二房」發行的債券構建資產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分拆和整合,即資產證券化的平方,甚至n次方,使重新分配後的現金流更好地迎合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不同投資者的偏好。這些經過多道「加工程序」的產品已經極其復雜,投資者根本不清楚它內部的結構,也搞不清它的風險,主要依據評級公司的評級進行投資決策。由於「二房」具有政府擔保背景,評級公司就給了所謂的「AA」和「AAA」評級。政府背景加上高評級使這些證券化資產備受追捧。證券化和證券化的n次方方便了「一房」們迅速地回收資金,用於發放更多的次級貸款,泡沫就這樣被不斷吹大。在這個復雜的鏈條中,只要房地產市場不出現大幅下跌,借款人似乎就擁有足夠的資產清償債務,鏈條的循環就會繼續下去。而當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行時,多米諾骨牌就被推倒了。抵押債券的價格一落千丈,變成有毒資產,整個次貸市場迅速凝結,流動性幾乎喪失殆盡,市場風險演化為流動性風險。購買了有毒資產的銀行被迫進行資產減記,出現巨額虧損,資本被蠶食殆盡,流動性風險進一步演變為清償性風險。危機表明,現代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已經不再限於那些傳統的貸款資產,交易賬戶乃至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市場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盈虧狀況和資本的充足程度,這促使我們必須進一步關注市場風險,特別是那些復雜的投資產品、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對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最後,我們還應更加關注其他類型的風險,如聲譽風險。銀行是典型的公眾性機構,其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眾的信任。如果銀行的信譽受到嚴重損害,導致公眾、投資者不再信任,就會影響到銀行的流動性,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生存。總而言之,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監管者,都需要進一步擴展對風險的關注范圍,從單純的信用風險擴展至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國家風險等等。
第三,危機後,監管當局會更加關注金融機構內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平衡性。
商業銀行出現這么大的問題,形成了這么多不良資產,使人們對金融機構決策的科學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風險管控的適應性等均提出了質疑。有觀點認為,商業銀行的治理和風險管控實際被兩類人操縱著:一類是追求短期回報的股東和高管,另一類是精於模型計算的小團隊。股東追求當期利潤最大化,高管追求薪酬最大化,並導致過度追逐高風險高收益的復雜金融資產。而很多高管人員和董事會成員並不了解這些資產的風險,投資決策過度依賴只有極少數專家明白的模型,而董事和高管根本就看不懂,也就無法對風險進行有效制約。在只注重效率而忽視風險的治理架構和激勵機制下,整個機構被貪婪的股東、貪婪的銀行家、貪婪的交易員,以及掌握模型的技術官僚所左右和控制。
危機後,美國政府提出一項重要的干預措施——向金融機構注資的同時,嚴格限制接受注資銀行的高管薪金。然而,這僅僅是一項暫時性的干預措施,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重新構建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分配機制,使董事會不成為花瓶董事,使高管團隊不成為花瓶高管,董事和高管的薪酬必須和長期風險而不是短期利潤掛鉤。
第四,要對商業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的組織架構進行反思,對商業銀行的混業模式採取相應的有效監管。
這次危機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興風作浪而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形成嚴重的「too big to fail」和「too complex to fail」的格局。這些機構實在太大了,他們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系統性危機。所以政府必須要救助他們。正是由於道德風險的存在,商業銀行更加冒險,不斷放大風險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政府和監管當局一定要採取措施,阻止這種現象的進一步發生和蔓延,包括運用反壟斷法對一些並購進行干預。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危機中一些小型商業銀行也同樣遭受滅頂之災,美國近9000家商業銀行中,有400500家小商業銀行關門。所以,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不行,對應「too big to fail」的是「too small to survive」。因此,中型可能會成為一種流行的發展模式。但是到底什麼標準是大,什麼標準是小,又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需要監管部門敏銳的經驗判斷,以及必要的風險提示和干預。
如何打造我國金融機構未來的組織架構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問題。現在我國金融業已經出現混業模式的嘗試,商業銀行開始設立或並購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信託公司,最近又啟動了銀行投資保險公司的試點工作。如果資本市場發生問題,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的風險必然會傳染到母公司,進而影響系統穩定性。所以,需要針對混業模式制訂有效的監管措施。
第一,監管部門要適當干預金融機構無限做大的沖動;第二,要督促金融機構設置內部的防火牆裝置,防止利益沖突和風險傳導;第三,要加強內部管控和並表管理;最後,監管也要具備並表監管能力。我認為,在法律法規和內部管控及監管能力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混業經營的速度還是慢一點比較好,否則就可能失控,釀成新一輪的系統性風險,90年代的混業教訓殷鑒未遠。我們應當加快用於規范混業發展模式、銀行組織架構以及相應監管規則方面的制度建設,先定規則再玩游戲。
第五,對金融創新要有正確的把握。
這次金融危機與金融產品業務創新過快、過猛、過復雜,並失於監控有直接關系。產品太復雜了以至於投資者無法有效識別風險、計量風險,也就談不上控制風險。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但是金融創新應當建立在有效的風險識別、判斷基礎之上,而超越風險管控能力的創新是極其危險和有害的。金融創新的發展水平應取決於商業銀行及監管當局對創新風險的識別和管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創新產品的透明度,充分披露產品的結構和風險,進行更有效的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能夠認識和了解產品的結構和風險。其次,監管者也要對創新產品的結構和風險有充分理解,才能允許其進入市場;最後,參與創新的商業銀行要具備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能夠對風險進行識別、計量和控制。
對我國而言,金融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創新仍是金融業發展的主題。如果我們不創新,我們的金融競爭力就無法得到提高。所以,要把握好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建設、投資者風險教育,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穩妥、適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創新。
第六,未來的金融監管標准可能出現較大的變化和調整。
首先,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會更高,8%可能遠遠不夠,提高資本充足率將有效降低銀行的杠桿率,減弱其擴張能力,抑制金融泡沫的形成,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抵禦。
第二,資本質量要進一步提高。除了提高銀行總的資本充足水平外,資本構成要求也會有很大的調整。要提高核心資本所佔的比重,相應降低附屬資本和債務資本的比例,通過提高資本質量提升銀行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三,監管者不僅要關注單個銀行的危機和風險,還要關注宏觀風險和系統風險,採取帶有反周期特點的監管措施。單個銀行陷入危機和破產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而監管的重點是避免發生系統性危機和全面危機。所以,監管者要更加關注宏觀和系統性風險,採取有效的措施,在經濟擴張期提高資本要求和監管標准;而在經濟下行期適當放鬆,使經濟運行更加平穩,保障銀行資產安全。
第四,更加關注貸款集中度問題。銀行應避免將過多的資產和貸款集中在某個企業、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過度集中的資產結構一旦在該企業、行業或地區出現大的風險和災難時就會威脅銀行的生存。在我國,很多銀行熱衷於「壘大戶」,貸款集中度過高問題較為突出。一旦大企業、大項目出現問題,就會給放貸銀行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第五,要進一步加強透明度建設。要提高商業銀行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產品的透明度,提高金融業務的透明度,提高金融風險和金融資本的透明度,使投資者及交易對手了解其產品,了解銀行的風險狀況和對風險的抵禦能力,這有助於降低危機時刻的恐慌情緒。
最後,金融監管要進一步加強境內不同監管機構之間以及國際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境內不同監管部門要加強合作,盡可能避免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減少投機和風險的蔓延;在國際方面,要注意銀行東道國和母國之間的密切合作。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海外設立機構,我們就是母國監管當局;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機構,我們就是東道國監管機構。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必須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機處理協作機制,才能夠有效地防止風險的蔓延,避免系統性的危機。最近,歐盟和美國提出要建立一個超級監管機構,專門對那些國際化的銀行進行監管。建立母國和東道國監管當局均參與的監管俱樂部,對銀行的全球風險進行監管。監管的國際合作會越來越密切,G20峰會和金融穩定論壇委員會均將加強國際監管合作作為一個重要議題,也必將對全球銀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貳』 社區銀行的借鑒美國

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源自美國。根據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 ICBA)的定義,社區銀行是由地方自主設立和運營、資產規模在十億美元以下、獨立的小商業銀行及其它儲蓄機構。美國共有大約8000家社區銀行,遍布43000個地區,其中北部(24%),中西部(20%),東南部(20%),西南部(16%),西部(10%),東北部(10%)。與通常將各地吸引的存款投放到自己認為可能獲得最高收益地區的大銀行不同,社區銀行是從當地住戶和企業吸收存款,並向當地住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農場主提供金融服務。 1、並購浪潮導致美國社區銀行的數量、資產及存款份額顯著下降
近二十年來,資本市場的迅速成長、投融資途徑的增加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使傳統銀行業務在金融業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削弱。為此,許多銀行通過並購重組來擴大市場份額和業務領域,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和改進管理效率等。
經濟全球化、金融資本國際化又進一步刺激了銀行並購活動的開展,持續不斷的並購一直是美國商業銀行發展的主旋律。美國銀行業自1980年以來共發生了9418起並購,其中小並購多達8970起,占並購總數的95%多。而小並購中,被收購銀行資產規模在5000萬美元以下的並購4158起,5100萬到1億美元的並購2010起,1億美元以上到5億美元的並購2448起,5億美元以上到10億美元的並購354起。由於並購浪潮的襲擊,美國社區銀行的數量、資產及存款份額都出現了顯著下降。
2、美國社區銀行的經營業績一直較好
美國商業銀行體系巨大的並購風潮給社區銀行帶來了激烈的競爭壓力,但是在數量急劇減少、資產及存款份額顯著下降的背景下,社區銀行在美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地位並沒有下降。這一方面是因為雖然社區銀行的絕對數量下降了,但2003年底,社區銀行數量仍占所有商業銀行數量的94%;另一方面是因為從總體上看,社區銀行特別是大型社區銀行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經營業績。
1985-2003年,美國社區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指標僅略低於中等規模銀行和25強銀行。社區銀行中,小型社區銀行的資產回報率低於大型社區銀行和中型社區銀行的資產回報率。同時,社區銀行與借款者保持緊密的長期夥伴關系,能夠在整個貸款期中謹慎地控制風險,因此在反映資產質量的不良資產率指標中,社區銀行的資產質量略高於中等規模銀行和25強銀行。這些事實表明,經過並購浪潮後生存下來的社區銀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高的效率。
3、社區銀行在美國商業銀行體系中仍占據重要地位的關鍵原因
經過並購浪潮後,社區銀行仍在美國商業銀行體系占據重要地位的關鍵在於:雖然大銀行有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等一系列比較優勢,但一般而言,大銀行由於機會成本較高、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道德風險過大等原因,不願意向「硬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和農場主發放貸款。
與大銀行傾向於根據從財務報表和信貸報告中得到 「硬信息」向大企業貸款不同,社區銀行側重「關系銀行業務」(Relationship banking),其市場定位就是依靠人際關系,根據借款人的個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軟信息」(通過與借款人及其周圍知情人長期的親身互動才能搜集到)做出貸款決策,滿足當地居民、中小企業和農場主的金融服務需求。因此,雖然過去20年裡社區銀行向小企業貸款的份額有所下降,但仍提供小企業貸款的幾乎 1/3和小額商業房地產貸款的40%多。在農業貸款中其重要性更大,提供農場房地產貸款的65%,農場經營貸款的61%和小額農場貸款(低於50萬美元)的75%。
總之,一個健全、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不僅要有大銀行,而且要有為數眾多的社區銀行。在更多的情況下,大銀行和社區銀行不是競爭關系,而是互補關系。 1、美國社區銀行競爭對手類型
美國社區銀行的業務領域較廣,從大的方面來說涉及商業銀行業務、農村金融業務以及客戶金融服務。
大銀行在社區銀行涉足的商業銀行業務領域和客戶金融服務領域占據了很大的份額。據統計表明,只有資產在5—10億美元之間的社區銀行把大銀行作為主要的競爭者,而且社區銀行和大銀行的競爭僅集中在商業信用貸款、個人信用貸款、房屋凈值貸款(Home Equity Loan)等兩者都涉足的商業線上。社區銀行自身對大銀行的態度再一次反映了美國社區銀行的定位不同於大銀行,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和大銀行是互補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
2、美國社區銀行的主要競爭者——信用社概況
社區銀行認為其他社區銀行、信用社是強有力的競爭者。把其他社區銀行看作主要的競爭者是因為彼此在短、長期對企業、農場主的貸款、客戶的無擔保貸款、客戶和行業存款等核心業務上的競爭。把信用社看作主要的競爭者是因為彼此在對農場主的貸款、客戶的無擔保貸款、客戶存款等業務上的競爭。
美國的信用社是由會員擁有、按照民主原則由會員共同管理、非盈利性的合作金融機構。凡是按照信用社章程規定,符合會員資格的人,只要在信用社中存入5美元,就能取得會員資格,享受信用社提供的存貸款服務和相關的金融服務。信用社是真正民主管理的金融機構,一切重大事宜都通過會員大會決定,會員無論存款多少,都擁有一票的投票權。
美國信用社管理局(the 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 NCUA)把信用社分為聯邦特許的信用社和州特許的信用社,其中聯邦特許的信用社又分為社區信用社、單一共同紐帶信用社、多重共同紐帶信用社。社區信用社的成員來自同一社區(含農村地區),成員之間有相同的信息和/或相互聯系;單一共同紐帶信用社的成員來自單一的協會或職業等;多重共同紐帶信用社的成員可以是來自同一協會,也可以是來自同一職業,或者其他。最近幾年,美國的信用社與商業銀行一樣經歷了大規模的並購,單一共同紐帶信用社、多重共同紐帶信用社、州特許信用社的數量都出現了下降。但自從1997年以後,社區信用社出現顯著的增長,增幅為162%(雖然2003年時,大約只有1000家,構成信用社的11%)。與此同時,社區信用社的資產份額也大幅增加,從剛超過3%到12%多。
對信用社給予有別於商業銀行體系的政策扶持是美國當局(包括國會)的一貫立場。正是這種扶持,使得美國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信用社與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體系並行發展,實現美國信貸結構的穩固。美國對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始終如一地推行對信用社的免稅待遇,信用社的財產、資本、准備金、利潤、其他資金以及經營收入,免除一切由國家、各州、領地和地方稅收機關徵收的稅收;二是切實保障信用社的自主經營權利,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會員入社、資金使用、收益分配、人事任免都由信用社自主決定,比如信用社可自主決定其存貸款利率;三是信用社不交存款准備金;四是建立與信用社一體的、服務於信用社及其會員的信合保險,為信用社及會員提供充分的財務安全保障。
3、社區銀行和信用社的競爭
2003年底,88%的信用社持有的資產在1億美元之下,然而只有50%的社區銀行持有的資產在1億美元之下。此外,信用社和社區銀行一般都位於不同的地理位置。規模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暗示社區銀行面臨著信用社的激烈競爭。對20個既存在社區銀行又存在信用社的地區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暗示。從1994年到2003年,這些地區信用社的存款份額平均增加了大約8%,而社區銀行的存款份額平均下降了7%。
社區銀行面臨信用社激勵競爭的原因在於,社區銀行和信用社(特別是社區信用社)在農村金融領域、客戶服務領域的業務有相似之處,如對農場主的貸款、客戶(含農戶)的無擔保貸款、客戶(含農戶)存款等業務,而在信用社有著諸多扶持政策的同時,社區銀行作為商業銀行並沒有這些扶持政策。
但由於美國的信用社是以針對個人服務為主,社區銀行卻是以針對中小企業和個人服務為主,因此,雖然信用社(特別是社區信用社)讓社區銀行感到了強有力的競爭壓力,但並沒有形成對社區銀行的有力挑戰。 美國社區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大量穩定的核心存款(Core Deposit)。社區銀行的存款客戶主要是社區內的農場主、小企業和居民,短期內存款余額可能有所波動,但長期來看是相對穩定的。這部分存款為社區銀行提供了廉價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社區銀行保持流動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來源的情況下,社區銀行對存款服務收取的手續費通常會低於大銀行。例如,美國大銀行對簡單的存摺賬戶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續費比社區銀行高72%。此外,由於社區銀行一般是向難以從大銀行獲得貸款的當地小企業、農場主提供資金支持,因而會收取比較高的貸款利率,這樣社區銀行獲得的凈利差就高於大銀行,從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近年來,美國社區銀行也開始運用其他非傳統資金來源。
但總的來說,美國社區銀行發現有些借鑒大銀行資金來源而出現的資金來源(如資產證券化等)並不適合社區銀行,因為吸引多渠道資金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社區銀行的經營能力,容易導致風險的產生。與開發新的非傳統資金來源相比,社區銀行還是應該把傳統的核心資金來源經營得更加有效。 1、健全的法律體系
美國的《社區再投資法》、《小企業法》等為社區銀行的生存定位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國1977年頒布的《社區再投資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CRA)對社區銀行的發展進行了規范和約束,其後該法規屢經修訂(2002年重修訂了一次)。《社區再投資法》規定,每家經營存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必須對其滿足這個社區的信貸需求的請求記錄在案(下稱「CRA記錄」),而且要求銀行監管機構對每家金融機構的CRA記錄進行定期評估,並且將評估結果作為審批該機構申請增設存款分支機構、開展新業務甚至金融機構之間並購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而《小企業法》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而制定的。根據該法設立的小企業管理局,促進商業金融機構向小企業融資的具體措施包括:制定針對小企業的各種優惠貸款條件;建立貸款擔保二級市場;指定優先向小企業貸款的銀行(通常是社區銀行);為小企業融資提供履約擔保服務。
2、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
美國在1933年通過「格拉斯- 斯蒂格爾」法案,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並隨即對當時全美9900家獨立注冊的銀行和儲蓄機構提出了半強制性的參加存款保險的要求。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個專門針對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的保險措施,即一旦金融機構經營出現風險甚至倒閉,無法向存款者兌付存款的話,該保險基金可替金融機構向存款者還款。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增強了存款人對社區銀行的信心,維護了社區銀行的信譽,為社區銀行提供了與大銀行平等競爭的重要制度環境。
3、嚴格的監管制度
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美國社區銀行開始引進股份制。鑒於此,美國社區銀行的監管體系是以社區銀行內部控制為基礎,政府相關部門的專職監管為核心,自律組織的自律監管為依託,中介組織的社會監督為補充。在政府監管上,州特許社區銀行要受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州政府的金融監管。聯邦特許社區銀行不但要受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州政府的金融監管,同時還要受到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和美國貨幣監理署的金融監管。聯邦儲備銀行著重監管信用,貨幣監理署著重監管業務,存款保險公司著重監管資產的流動情況,而州政府則監管社區銀行是否恪守了相關的各項金融法規,特別是是否恪守《社區再投資法》的各項規定。在自律監管方面,美國已經形成了多個社區銀行自律協會,例如,全美范圍內成立了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CBA),美國銀行家協會專門設立的社區銀行分會等。 毫無疑問,發展社區銀行對促進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融資,完善和優化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功能,豐富金融服務品種,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填補細分市場的供給缺位,及服務社區居民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發展社區銀行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社區銀行實行股份制(但不跨區)
根據銀監會對社區銀行的定義以及美國社區銀行發展的經驗,我國無論是通過新建、還是改造方式成立社區銀行,都應該實行股份制,並通過完善的內控制度建設、合理的股權結構設計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實現自我約束。但社區銀行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著定位上的本質區別,其基本定位是向當地中小企業和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為了保證把在本地區吸收的存款繼續投放在本地區,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不能設立跨區的社區銀行(這里,我們把社區理解為最大以縣市為單位)。當前,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造的推進,國有銀行更多地注重將全國范圍內吸收的存款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使用,造成中國資金流動的「虹吸現象」。社區銀行不跨區,將本地市場吸收的資金運用在本地市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虹吸現象」及其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2、發展社區銀行的同時推出社區信用社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其改革方向已被重新界定為社區銀行。但不可否認,社區銀行追求的是「商業利益最大化」。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仍然有側重於「互助合作」的合作金融的需要。因此,根據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的 「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借鑒美國社區信用社近年來得到強勁發展的經驗,我國在把農信社改革為社區銀行的同時,應以村為單位,建立起民辦的社區信用合作社。同時,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善民間金融發展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讓具有制度優勢、信息優勢、成本優勢、交易速度優勢的民間借貸走上正軌。
3、構建有效的社區銀行監管框架
我國在構建有效的社區銀行監管框架時,首先應該考慮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為社區銀行監管框架建設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相關法規必須明確規定社區銀行的設立目標就是為當地社區服務,對社區融資比例要與稅收等有關優惠政策掛鉤;社區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設區銀行的信息披露政策;對社區銀行的破產清算辦法等方面都應該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進行明確的規定。
其次,應建立風險監管和合規性監管並重的政府監管體系,同時充分發揮自律組織和社會中介的作用。為提高監管效率,政府監管部門對社區銀行的監管應側重於對其內控制度、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能力的評價,並將有關評價結果及時披露。由於社區銀行承擔了促進社區融資、服務社區的部分政策功能,享受一些政策優惠,還應注重對社區銀行的合規性監管,對社區銀行的社會服務功能進行評級,並據此在准入管理、政策優惠方面實行區別對待10。此外,為了彌補政府監管主體的局限性,我國應致力於非政府監管主體的建設,從而使銀行自律組織在社區銀行監管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了提高政府監管主體監管社區銀行的有效性,還應該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以及社會輿論等的監督作用,強化它們參與社區銀行監管的責任,盡其微觀層面上的風險揭示義務。
4、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地方政府對社區銀行的監管也將不明確,單靠政府監管部門和行業自律組織對數量龐大的社區銀行進行監管,也是很難取得好的效果的。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是社區銀行發展的基礎。如果要發展社區銀行,就必須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由國家和商業保險機構共同分擔社區銀行的金融風險,不僅有利於降低國家的負擔,而且有利於對社區銀行的多頭監管,降低社區銀行的壞賬率。同時,存款保險制度還會為沒有國家財政支持的社區銀行提供信用基礎,有助於保護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眾對銀行系統的信心,並使得它們可以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和大銀行競爭。

『叄』 中國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借鑒的研究目的、意義和主要內容是

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經歷了從強化監管到放鬆管制的十年輪回。奧巴馬政府強化金融監管體系建設並出台沃爾克規則,特朗普政府則大力放鬆金融監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特朗普政府提高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產認定門檻,放鬆大型銀行監管標准,明顯放鬆中小銀行監管要求,著力放鬆沃爾克規則,並適度降低資本市場監管要求。監管放鬆有利於美國金融提高國際競爭力,但可能導致國際監管合作重構,誘發負面外溢效應和全球監管套利,引發新的重大金融風險。與美國不同,中國金融監管近期逐步強化監管,這與中美金融發展階段、金融結構和監管體制的差異緊密相關。中國需著力把控美國金融監管放鬆的外溢沖擊,全面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有效防範內外風險共振,消除監管灰色地帶和監管空白,同時,借鑒美國實行差異化監管,大力提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和消費者保護水平。

【關鍵字】監管放鬆 沃爾克規則 外溢效應 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爆發促使美國進行「大蕭條」以來最為重大的金融監管改革,監管日益強化。2008年,奧巴馬政府在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監管,出台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以下簡稱《多德—弗蘭克法案》)以及極為嚴格的沃爾克規則(VolckerRule)。但是,自特朗普競選總統開始,放鬆金融管制的呼聲漸強。特朗普在競選階段就對沃爾克規則提出嚴厲的批評,認為沃爾克規則對大型金融機構進行的嚴格監管,抑制了華爾街金融創新並降低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其一上台就放鬆了對金融體系的管制,重點是修改沃爾克規則,提高美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作為《經濟增長、放鬆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沃爾克規則」修訂案於2019年8月20日獲得美國貨幣監理署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批准,美國金融監管放鬆走向了新高潮。美國金融監管呈現從強化到放鬆的十年輪回。在美元霸權體系下,美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其金融監管政策對於全球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隨著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稅制改革以及實質放鬆金融管制,其他經濟體可能面臨較為顯著的金融波動和經濟沖擊,甚至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反觀中國,過去數年實施的是日益嚴格的金融監管,在以去杠桿為主導的政策調整中強化了對金融機構和市場的調控與監管,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可能有所縮小。但是,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中國金融體系的韌性和彈性能否提高仍有待觀察。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日益深化,美國貨幣政策轉向和金融監管放鬆所帶來的外溢沖擊及其應對策略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系統梳理近十年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的演進過程及核心內容,評估其產生的全球影響,對比中美金融監管改革的差異並分析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肆』 美國金融體制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興旺的金融業,其金融監管嚴厲而不失靈敏性。縱觀美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革的歷史,大致遵照了自在競爭——金融管制——放鬆管制——重新管制的變化過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業較少遭到管制,處於自在競爭時期。直到1914年美國依法設立了中央銀行——聯邦儲藏體系,才標志著美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制度的構成。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宣布了經濟自在主義的破產,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的態度從較少干預轉為全面的直接收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墮入「滯脹」危機,新經濟自在主義重振旗鼓,並開端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放鬆管制浪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達高潮,這一方面帶來了金融業的蓬勃開展;另一方面由於在放鬆管制的同時缺乏必要的監視,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如20世紀80年代迸發的儲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監管進入了理性變革時期,在監管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停止了變革。1999年《金融效勞現代化法》的出台,廢棄了美國66年的分業運營制度,揭開了金融業混業運營的序幕。
從以上金融監管制度的革新過程來看,美國金融監管制度是在一次次整治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樹立並完善的,每一次危機都迫使監管當局對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停止調整和變革,以順應金融環境變化的新請求。

『伍』 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金融體系嗎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興旺的金融業,其金融監管嚴厲而不失靈敏性。縱觀美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革的歷史,大致遵照了自在競爭——金融管制——放鬆管制——重新管制的變化過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業較少遭到管制,處於自在競爭時期。直到1914年美國依法設立了中央銀行——聯邦儲藏體系,才標志著美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制度的構成。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宣布了經濟自在主義的破產,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的態度從較少干預轉為全面的直接收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墮入「滯脹」危機,新經濟自在主義重振旗鼓,並開端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放鬆管制浪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達高潮,這一方面帶來了金融業的蓬勃開展;另一方面由於在放鬆管制的同時缺乏必要的監視,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如20世紀80年代迸發的儲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監管進入了理性變革時期,在監管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停止了變革。1999年《金融效勞現代化法》的出台,廢棄了美國66年的分業運營制度,揭開了金融業混業運營的序幕。
從以上金融監管制度的革新過程來看,美國金融監管制度是在一次次整治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樹立並完善的,每一次危機都迫使監管當局對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停止調整和變革,以順應金融環境變化的新請求。

『陸』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柒』 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機構的影響和啟示

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溢出美國,使得世界流動性過剩,引起世界大量國家出現資產泡沫,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美國的金融危機,本質上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而這引起了美國流動性的緊縮,信貸緊張,又導致其他國家也受到影響。發展中國家資產市場泡沫的破滅,甚至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日本房地產市場面臨壓力。所有這些與美國的金融危機不無關系。

美國政府主動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是引起危機在房地產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兩房」的設立和運作,有效地降低了抵押貸款利率,推動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

美國監管的放鬆和過於復雜衍生工具的過度使用,加劇了危機的程度和危害。監管的放鬆,使得金融機構的競爭過於激烈,使根本不具備能力的消費者獲得了住房,杠桿率大幅提高,金融資產過度膨脹,信息披露不充分。過於復雜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使得風險評估變得困難,過於依賴於評級機構,也使得風險承擔者與控制者嚴重分離,不利於風險的有效控制。當基礎資產出現問題時,金融機構多倍收縮金融資產,引起連鎖反應,產生巨大的系統風險。

國研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及金融體系會有哪些影響?尤其是將對中國產生哪些影響?

陳道富:從危機的結果來看,由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事實上是帶有全球性的。危機不僅僅表現在美國本土,歐洲、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動盪。美國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金融資產被全世界持有,不僅金融機構捲入其中,各國央行也深陷其中。在經濟、金融聯系如此密切的世界中,這么大的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不可能不波及美國以外,世界各國受到牽連在所難免。

目前,危機還在擴散,已從單純的次貸危機向其他消費貸款蔓延。由於金融機構的破產壓力,股票、債券市場也面臨危機。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資本金受到侵蝕,貸款會更加謹慎,也會有所收縮,加上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在下降,金融危機有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傳遞的危險,進而再加劇當前的金融危機。從當前的情景看,危機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結束。

危機的影響,既取決於危機本身的性質,也取決於危機的處理方法,包括世界其它國家的應對策略。從目前危機發展的情況來看,美國此次危機是一次比較大的金融危機,損失肯定不低於其八十年代發生的儲貸危機,是否會達到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談到的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程度,尚有待於進一步觀察。但如果控制不好,危機進一步惡化是有可能的。

美國的這一次金融危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了中國。從金融的角度看,危機初期,得益於中國金融體系相對保守和封閉,中國的金融機構直接的對外金融交往並不多,沒有大量持有美國的金融資產,包括次級債、 「兩房 」擔保和發行的債券,以及破產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等。但是危機爆發以後,中國部分金融機構入股了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在賬面上蒙受了損失。從總體上看,量還不是特別大,還不會引發金融危機。但虧損在金融機構的分布並不均勻,部分金融機構的壓力較大,需關注。

此外,中國政府持有大量 「兩房債券 」和美國國債,美國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匯儲備會有一定影響。但美國政府介入「兩房」,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當然,我們仍需要做好各種充分准備,畢竟美國政府沒有做出明確的承諾。

當然,美國的金融危機也使得全球資金的移動出現變化,中國可能面臨跨國資金的大進大出,這需要重點關注。

從實體經濟來看,由於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給我國的出口、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但是,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說,也不完全都是負面影響。在危機惡化之前,世界面臨通貨膨脹上升,經濟下行的滯脹風險。與此相一致,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挑戰,經濟增長速度快速下降,通貨膨脹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居高不下。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加速了美國經濟的調整,緩解世界能源、原材料以及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的供求緊張狀況。更重要的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嚴重打擊了國際投機勢力,石油、大宗商品中的投機因素大大降低,價格快速下降。這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中國通脹的壓力,舒緩了中國宏觀政策方面面臨的困境,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向防止經濟過快下滑上。

國研網:您如何評價美國政府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所採取的策略?

陳道富: 首先應該看到,美國面對這么大的金融危機,還能夠把危機的影響控制在目前的水平,確實讓各國見識到美國金融體系的靈活性,以及美國在處理危機時表現出的務實,既體現出原則性,也體現了藝術性,更不同於美國開給其他國家的治理危機處方。危機若發生在其它國家,肯定就不是目前這個樣子了。當然,美國金融體系也有不完善、不安全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漏洞,否則不會發生此次危機。

國研網:中國央行於9月15日宣布下調 「存款准備金率和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是否是針對美國此次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救市措施?

陳道富: 美聯儲、美國財政部以及各國央行都在積極救市。這些國家都曾經歷過金融危機,在處理危機方面比較有經驗。此次救市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危機帶來的過於劇烈的傷害。

盡管央行此次發布調低 「雙率」的政策,時間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給市場造成中國參與救市計劃的聯想。但從目前來看,政策更多的是針對國內的經濟形勢,不大可能純粹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救市計劃。調低 「雙率 」的政策,是經過研究並在事前提出的,絕對不是隨便出台的偶然政策。央行調低「雙率 」的政策,在保持對國內通脹可能反彈的控制的基礎上,更重視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尤其關注中小企業。當然,美國金融危機的惡化,消除了原有的某些不確定性,更加堅定了中國政府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有助於中國政府果斷作出決策。同時,這個政策在客觀上也有利於前瞻性的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可能對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的影響。

國研網:到目前為止,我們至少可以從此次危機得到哪些啟示 ?

陳道富: 危機遠沒有結束,現在談啟示有些為時過早。而且不同的人,視角不同,得出的啟示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我相信,這次危機過後,不僅僅美國,世界各國都會從各方面進行深刻的反省,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監管政策、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發展等方面,都會有所突破。

一是長期過於寬松的貨幣環境,加上政府信用介入等引起市場激勵機制的扭曲,容易引起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最終都是要破的。或者說,金融的根在經濟,過分脫離經濟發展金融,最終是要發生危機的。但金融發展具有自我膨脹傾向。

二是過於復雜的衍生工具,在帶來流動性等好處的同時,也引起市場風險的承擔主體和風險控制主體嚴重分離,不利於對風險的評估、控制。更重要的是,衍生工具大量表現為表外業務,現有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監管措施還無法有效應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手段相當脆弱,尤其在高杠桿的環境中發生系統性風險時更是如此。進一步研究並加強監管是必要的。

三是金融機構的損失與實體經濟的損失,其宏觀影響差距極大。金融機構發生損失,將引起金融機構不得不多倍收縮資產,進而引起資產市場價格的不利變動,進一步惡化金融機構的損失。盡快將損失剝離出金融機構,有利於控制損失的傳遞和多倍收縮效應。

四是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時,一定要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受現有規則限制,該改規則的時候就要改規則,該注入流動性的時候就應該注入。在處理這次危機時,美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按照市場規律去解決問題,行政力量也很強大,該出手時毫不手軟。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存在大量正反饋機制,或者說市場高度相關,並且惡化速度很快。保持市場必要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否則大量干預措施都會失去效果。因此,把握干預的時機,果斷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危機時期,對部分金融機構的保護是必要的,必須保證有金融機構來實現必要的金融功能。

國研網:反思美國的此次危機,中國還可以更深層次的思考哪些更基本的問題?我們應該採取那些應對措施?

陳道富: 我們除了可以就事論事的從危機爆發的原因,影響機制以及政府應對策略等方面,反思美國的這次危機,還可以更深層次的思考一些更基本的問題,如重新思考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思考金融的內在不穩定等理論問題。

談到應對措施,我想危機已經發生了,我國也已經受到影響。因此,我國需要做的,一是盡可能減少現有損失,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在減少損失方面,中國要積極把握市場機會,加強與美國各界的溝通,特別是政府溝通,做好各種應對准備。同時,我國應認真研究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形勢,避免錯誤的投資。二是應充分評估金融機構的損失對我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尤其要結合國際、國內的形勢,防止損失在國內的傳遞和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

國研網: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在這次危機的表現,對於中國構建金融安全體系有哪些借鑒意義?

陳道富: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在這次危機的表現,確實讓我們見識到了美國金融體系的靈活性。中國在構建自己的金融安全體系時,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和金融體系的靈活性。對風險和危機的防範,使金融體系具備對風險和危機的抵抗力。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需要加快金融的對內自由化,以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加強有效監管是很重要的。監管部門需要與市場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陷於「主管部門」,同時應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更多的從保護中小投資者、保戶和儲戶的角度加強監管。

再次,需要盡快建立我國的金融安全網。我國已經有了保險保障基金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避免將其簡單的作為救助金融機構的工具。

最後,還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危機處理預案和協調機制。美國在這方面的協調響應機制值得中國借鑒。雖然美聯儲、美國財政部和國會之間也存在爭議,但在一些基本原則方面能達成共識。

當前,在國際金融動盪的背景下,中國應嚴格資本賬戶管制,密切關注各類資本的跨國流動,防止由於國際資金的大進大出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同時,協調好匯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在通脹可控的前提下維持經濟增長。經濟的穩定增長,是金融安全的根本。

『捌』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的借鑒影響

影響是心裡的,中國出口額的衰退,導致國內促消費。中國要是能改變現有的經濟運行模式,增大國內消費,中國超過美國經濟是必然的。

『玖』 金融經濟學和金融物理學互相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

1.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3.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4.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5.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6.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7.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8.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9.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10.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11.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12.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13.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14.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15.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16.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17.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18.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19.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20.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21.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22.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23.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24.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25.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26.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27.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28.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29.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30.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31.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32.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33.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34.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35.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6.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37.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38.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39.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40.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41.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42.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43.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44.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45.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46.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47.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48.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49.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50.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51.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52.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53.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54.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55.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56.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57.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58.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59.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60.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61.「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62.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63.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64.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65.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66.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67.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68.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69.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70.金融危機與民主化71.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72.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73.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74.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75.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76.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77.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78.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79.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80.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81.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82.我國的非正規金融83.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84.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85.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86.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87.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88.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89.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90.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91.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92.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93.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94.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95.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96.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97.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98.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99.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100.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101.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102.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103.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104.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105.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106.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10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108.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109.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110.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111.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112.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113.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114.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115.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116.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117.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8.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9.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120.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121.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122.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123.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124.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125.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126.資產證券化127.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128.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29.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130.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131.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132.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13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134.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35.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136.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137.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138.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139.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140.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141.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142.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143.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44.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145.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146.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147.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148.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149.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150.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151.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152.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53.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154.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155.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156.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157.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158.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159.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160.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161.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62.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163.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164.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165.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166.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16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168.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169.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170.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171.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172.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173.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174.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175.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176.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177.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178.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179.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180.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181.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82.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183.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184.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185.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186.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187.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188.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18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190.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191.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192.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193.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194.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195.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196.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19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198.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199.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200.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借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元理財基金 瀏覽:838
黃金代碼查詢 瀏覽:259
同方股份收購壹人壹本失敗 瀏覽:334
上海長江聯合石油交易所 瀏覽:78
朝鮮黑市匯率2016 瀏覽:106
公司結匯看哪個匯率 瀏覽:311
中國外匯管制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23
固定換固定是金融資產嗎 瀏覽:914
平安離職傭金 瀏覽:675
內黃金星啤酒廠電話 瀏覽:269
股東紅利分配 瀏覽:800
融資顧問經營范圍 瀏覽:756
2016按揭貸款計算器 瀏覽:897
香港大田環球貴金屬怎麼樣 瀏覽:323
信託去哪家銀行買 瀏覽:5
淘寶聯盟的通用傭金是怎麼回事 瀏覽:755
2013年地方融資平台資金總計 瀏覽:666
標准股份十大股東 瀏覽:288
三科股票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