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帝國2中主角的錢如何轉移到主角的公司
可以通過買賣股票實現。不過推薦買別家的股票--為什麼讓自己的股票波動呢?
1)你讓你控制的公司先買入A公司股票,
2)再讓你個人買入A公司股票,
3)再控制公司賣出A公司股票,這樣公司肯定賺錢了。
4)個人再賣出剩下的A公司股票。
5)這樣反復操作幾回,你的個人賬戶的錢,就轉到公司賬戶上了。
當然股價有升有降,也可能你稍微賺點或者虧點。同樣,你可以用反向操作的手段,將公司的錢轉到個人賬戶上,稍微多一點,然後用個人賬戶和公司賬戶聯合,可以在適當的機會在股票上大賺特賺。
2. 金融帝國2如何並購其他公司(超過75%股權,我超過80%都不行)
我也是你那樣,我估計是下載的游戲問題,我游戲54M,而一般好像是180M
3. 金融帝國2的介紹
由香港Enlight Software公司開發,育碧代理漢化的金融帝國II簡體中文版已經在全國發行。即時經營管理游戲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金融帝國II正是其中佼佼者。承襲第一集《Capitalism》和《Capitalism Plus》的傳統游戲特色,《Capitalism 2》讓玩家扮演跨國企業的CEO(行政總裁),總覽公司旗下所有業務,而業務性質亦非常廣泛,上至電子科技產品,下至農業產品亦有,亦包括資源生產及銷售。
4. 金融帝國2做空公司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你提到的方只適合游戲剛剛開始的那種特定環境。
據本人實踐,一旦游戲開始(比如時間進行了≥1分鍾),市場各公司的股價發生變化(估計是公司凈資產出現增值),通過5%的拋空與接盤的方式,已無法將其股打到接近於0元,最低只會無限接近公司凈資產。
你的例子中,可能是因為選了第5關的原因,公司股價波動的起點不為0.0元(即凈資產不為0),所以不論如何拋壓,股價總在凈資產價格即5塊多,附近止住。
5. 金融帝國2的經營管理
1.正的現金流
和模擬城市一樣,你要盡快建立起正的現金流。這里沒有拖欠債,也沒有資產抵押貸款(這點很不好),一但手中沒有現金了,你就得倒閉。倒閉的標准不是資不抵債,而是你無法按期支付債務,這是西方15世紀以來的商業傳統。而中國因為商人文化和契約觀念比較薄弱,加之政府擔心國企倒閉造成的失業壓力,所以破產法的限定很緊。在民間也受契約觀念弱的傳統影響,私營企業主往往手中有錢就拿去投資,而不能區分現金和利潤的差別,等到討債的人上門時再想辦法,反正自已的資產放在那兒,又不是還不出錢,你怕什麼,想討債先等兩天吧。
2.品牌政策
一開局就要決定你的品牌政策,因為變更品牌政策會導致以前的品牌報廢。這個設定不是很合理,朗訊剛成立時還借用了一陣子AT&T的大名,中國電信在分割之後更改標識,你能說它的用戶就會重新開始認識中國電信,以為那個高收費低服務的公司不再存在了嗎?當年電話初裝費所導致的負的品牌忠誠度,不可能這么快就消失的。
你可以選擇三種品牌政策,統一品牌、系列品牌、個別品牌。統一品牌可以通過公關部的費用開支去加強,廣告開支比較少,而且開發別的城市的新市場時會已經有一些品牌基礎,不需要從零開始。但是如果你的產品質量不平衡時,給人的印象不好,低質量的產品會拖累你高質量的產品,但是象GE和三菱那樣from chips to ships樣樣都做得很好的企業也不是沒有。個別品牌是指每個產品都使用一個品牌,相互之間不會影響,但是廣告費用的開支是個問題,不過好處是品牌值漲得非常快,比用系列品牌和統一品牌時都快許多。系列品牌是同系列使用一個品牌,這可以將較差質量的產品的影響局限在某個系列中。而且同系列的產品使用的原材料相類似,在技術開發上一般是共同受益的,一但某個技術得到提升,往往是同一系列中產品的品質一起得到提升。例如晶元技術的提升導至晶元質量的提升,而晶元質量的提升導致電腦系列中台式、筆記本、掌上電腦三種產品(第四種產品是列印機,不用晶元的)的質量提升。
游戲中允許OEM,這是個很有趣的設定,不過游戲中並沒有說清楚這個功能。你在零售店和工廠里可以看到有個商標部門,但是在管理指導菜單里只看到一句「該部門處理的產品」,如何個處理法?沒有任何說明,這個部門是干什麼的。現在我告訴你,這個部門是貼商標的。將消費品從港口或者NPC的工廠買來,經過這個部門處理一下,再賣出去就成了你的產品。你要檢視產品明細時,它變成了你生產的產品。相應的代價是,你無法利用原有的品牌,而你的品牌是從0開始的,遠不如供貨商的品牌。在工廠里也有一個商標部門,不知有什麼用。因為工廠的進貨是中間產品,而中間產品是只有價格質量沒有品牌的(現實世界中當然有品牌,這是一種合理的簡化)。所以這個商標部門是用來給自產的產品貼商標的。為何需要貼商標?可以加強自己的品牌嗎?找不到答案。
3.研發
前面提到過,零售業是沒有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當然,要成為沃爾.馬特那樣的零售業品牌巨人,也不是不可能,這個我們在後面策略一節里會提到。在這里,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源於三個基本因素:價格、質量、品牌。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如何通過運費和產能降低成本,也講了品牌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現在談質量。不同產品之間,價格與品牌的影響是此消彼長的,但是質量的影響,則是永恆的。
研發,就是生產技術的提升,而生產技術的提升,就是產品品質的提升。
當我們的研發將晶元製造技術從30提高到100時,這時我們的晶元質量就是95+2.5=97.5,提高了66.5。
你也可以向別人購買技術,因為你開局時往往沒錢支撐太多的研發中心。技術領先的公司一般不願意賣技術,但能成功向它買到的機率還是有20-30%左右。從技術排第二的公司就能100%地買到技術。
4.定價
技術的提升導致質量的上升,廣告的支出導致品牌的加強,兩者結合的結果是你的產品的總體評價遠遠領先於競爭者們。這么高的評價對你沒有用,你只需要總體評價略高於競爭者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你的提價空間。品牌和技術上的投入,並不僅僅是從銷售量的增加上來得到回報,通過總體評價指數下降到略高於競爭者時,所能得到的最大提價幅度,是評價你在技術和品牌上的投入的回報有多少的更直觀的方法。
NPC的公司在調價上做得很頻繁,品質比我高時會上調到高過我一倍有餘,品質太差時又完全不到我的一半,而這時我根本沒上調過價格,可見他的銷售必然是處於虧損狀態。調價就和調房租一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調房租你要時刻注意出租率,調價格你要時刻注意競爭對手的價格。除非是獨家壟斷的生意我一次性漲價完事,否則這種麻煩事我一般是丟給雇來的COO去做。COO的面板里有個選項是價格政策,如果選激進,那麼他就會盡可能高地調價以榨取每一分錢利潤。不過我雇的幾個COO做得並不好,大概是因為在零售方面的能力太差。
5.僱人
你建立總部後並建立相應的辦公室後可以雇三個人,銷售總監、CTO、COO。工資標准取決於你的年銷售額,並依個人能力的不同而略有浮動,COO的工資可以佔到年利潤的1/5。當你的年利潤增加時他們便會要求加薪,因為你不知道該加多少比較合適,如果拒絕的話會導致關系惡化,無法再次僱用。所以我一般加一點,然後對方拒絕後我再跑到人物信息里聘他。
銷售總監是用來加強你的零售店的銷售的,不知為何選人的標准卻是營運的能力。銷售總監對於提高銷售水平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素,我無從得知其中的演算法。不過有一次我的銷售總監向我要求加薪,加薪後月利潤增加了一倍,而此前一年及此後一年我都在股市裡作並購,對於生產經營上並無任何舉動。
CTO能加強你的研發,並自行決定新的研發計劃,以免研發資源被閑置浪費,當然你可以對他的計劃作出調整。CTO的問題在於他會對超過100的技術繼續研發,而事實上整個經濟體系中有近百種技術等待研發。你可以通過CTO的辦公室向別人購買技術,你也可以通自己(CEO)的辦公室買技術,我不知這兩者有何不同。買技術時,如果技術低於80,一般對方都會願意賣,如果技術高於80,就只能向該項技術排第二位的公司買,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一般不願意賣技術,別人向我買技術時,如果這個技術是我正在應用於生產中的,我也不會賣。
COO的工資比另兩個人高出幾倍,同一個人任不同的職位會提出不同的工資要求。COO是一個自動化管理的助手,其自動化管理的水平與該人在某項能力上的水平有關。游戲入門課程的建議是製造業、礦業、種植業強一些比較好,事實上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許多關卡里所有的人的所有能力指數都是0。我主要是指望COO能幫我自動給零售業調價,不過事實上他做得並不好。另外,零售業向製造業采購時,在同一產品有幾個工廠生產時,經常會發生不平衡的情況,一個廠供不應求,另一個廠卻產能富餘。因為零售店各自的銷售波動都是相對獨立的,而零售店的進貨則是鎖定某個供應廠商無法調整。在廠家暫時不及供貨時零售店不會暫時切換到產能富餘的廠家采購,因為自動切換只有在廠家完全斷絕了銷售時才會發生。我本來指望COO能幫我做這件調整工作,但事實上AI中並沒有加入這個功能。
另一個解決同一產品的不同工廠銷售不均衡問題的辦法,是設立一個倉儲中心。因為資本主義2沒有提供倉儲中心的建造,我們只能用一個小工廠以「購進-倉儲-銷售」的方式,從多家廠商購進,再統一賣出。雖然要付一筆小工廠的維持費,但是在管理上方便許多,而且銷售不均衡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市場潛力的挖掘就更充分了。但是這只能適用於中間產品的銷售不均衡,因為工廠不能從工廠購進最終消費品,而商店也不能從商店購進最終消費品。最終消費品從工廠出來後,就只能直接進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點,而無法增加一個中間環節。這也是一個設計上的缺陷。
6.工廠選址
對於高附加值的消費品生產,其中間產品的采購決策是一件很頭痛的事。如果能夠外購的話,建議先暫時外購,同時加強研發,等研發完成後再自產,因為自產意味著要從礦場開始直到中間產品的工廠為止的一大筆投資。在無從外購時,可以去別的城市找找看,雖然城際運費相對於其原價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有時甚至運費比原價還要高,但是對於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來說,原材料的成本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在暫時沒錢自產時,付運費比花錢投資要劃算。
有時所需的中間產品在別的城市的港口有供應,因為你不能直接購買別的城市港口的產品,所以你可以在當地建一個小工廠,從港口進貨後再轉賣到你的最終消費品製造工廠。
有時你自建了中間產品的製造工廠,但是當地的下游企業卻消化不掉它的產能,而你又打算在別的城市開發新市場。新的最終消費品工廠是建在新市場邊上,還是建在中間產品所在的城市?若新工廠是建在新市場邊上,中間產品是就地外購,還是花一筆城際運費自產自銷?
中間產品外購還是內購,這個答案很簡單。如果你有工廠在生產的話,盡可能內購。因為你的成本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高,你的進價有很大一塊是你另一個廠的利潤。但是對於新廠選址,則要考慮運費的情況。
資本主義2對於城際運費的演算法有兩個BUG。台北與漢城的距離只有24公里,而台北市東邊到西邊卻有上百公里,城際距離遠小於實際距離,甚至小於同城內的距離,這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另一個BUG是車體和引擎的運費,比整車的運費要高許多。
另外,運費是以產品自身的價值為基礎進行計算的,而不是以體積、重量為基礎進行計算的。結果就是原材料的運費少得可憐,運一隻引擎的運費所能運的鋼材,夠造幾百隻引擎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對策是,將高附加值的生產放在市場當地,而原材料和車體引擎之外的中間產品,則可以統一在某個城市生產。
6.市場調研
游戲直接給出了市場調研的數據,你可以直接從產品明細中查到佔有率、以及銷售各因素的對比。而在現實中,這種數據並沒有這么容易就能拿到,要麼你花大錢自己去搞調查,要麼向AC尼爾森之類的公司去買。即使是AC尼爾森這樣的大牌公司,拿到的市場數據仍可能與市場的真實情況有較大的偏差。
所以,好好把握這份免費的資源,經常查一下產品明細。
6. 金融帝國2
關於股票:
1.融資
國外的創業學課程中,首先講的必然是融資。在國內,融資卻只有做投行的人才會接觸到。這部分是因為國外的資本市場發達,融資的成本低,不像國內有種種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上市資格是稀缺資源,要向證監會和省級申核單位進貢才能拿到,而銀行融資對於私人資本是有歧視的。部分是因為中國傳統缺乏信用體系和信用文化,騙子太多了,在一個連中央都還在強調依賴人治而非法治的社會,無法建立強有力的契約社會,小企業創業只能依賴於自我積累和親朋的投資。
游戲中的融資包括貸款和增發股票兩種。貸款和增發的上限是由你的總公司的利潤決定的,具體的演算法公式不明。增發的價格是市價,而貸款的利率波動的原因不明。
在游戲初期,貸款的總額只得幾個或者十幾個百萬元(雖然游戲的基本單位是元,定價時甚至有分,但百萬元是一個你作規劃時的基本單位,象一個礦場連地皮帶建築需要8-15個百萬元,一家大型工廠連帶車間大約是3.5個百萬元),只能作為流動資金不足時的應急,初期的投資仍需依賴於增發新股。
增發新股雖然不要利息,但是會稀釋你的股權。相對於你公司壯大後的股票回購所付出的代價,貸款的利息簡直微不足道。一般而言,貸款的年利率在10%上下,也就是月利率在千分之八左右。貸10M的月利息才80k,而10M所能購得的經營類資產的月利潤至少要比這個數多一個0(現實世界中當然不可能有這種事,游戲中作生意比現實中要容易很多)。所以初期過後你的資金鏈站穩腳跟了,就可以用貸款去擴張,並且習慣於債務的存在,因為在自有資金不多(十幾個M)的情況下,用幾十個M的貸款去擴張,有助於你利潤的迅速擴大和股票價值的上升。我有次借了200多M的資金去收購對手50%的股權,後來股價上揚,只賣了5%就還掉了貸款。
2.股價
因為股價主要取決於業績,所以長期而言股票都能成長。除非是NPC在AI上出了BUG,造了工廠卻不生產,或者生產出產品卻不設零售店或者下游工廠來吸收產品。我遇到過一次,NPC的公司非常弱智地持續虧損,最後倒閉了。可能這種情況只有在一家NPC對手時才會發生,因為NPC之間的上下游合作是很密切的。另一種NPC業績下降的情況是玩家在所有行業對NPC的全面圍剿,不過這種情況很難發生,幾十個行業的管理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並購相對來說相簡單得多。
資本主義2中只有增發,沒有紅股或者象鐵路大亨2中的拆細,所以比較象艾倫.巴菲特,幾年之後股價就會飛到天上去,我最快的記錄是7年從10元升到了3千多元每股。
股價的其它影響因素包括:
(1)分紅。適當的分紅有助於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可以提高你的市盈率。(2)投資者關系部。每個月在這個部分上花一點錢也有助於提高市盈率。(3)對股票的買賣行為。每一筆買賣都會對股價發生影響,不論這個買賣行為是投資人還是某家上司公司作出的。游戲中有十幾個獨立投資人,這些人可以被你聘為部門總監,他們也會在城市購置自用的房產(你也可以用個人的錢買個人自用的房產,沒有什麼意義,大概只能用來哄抬地價),以及在股市自行投資。當所有的NPC的公司都倒掉或者被兼並後,這些獨立投資人還會開設新的公司。(4)隨機因素。這個有點象大富翁里的股市突發事件。這兒的隨機因素主要是股市突然崩盤或者長紅,以及家畜的流行病(讓你的農場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生產),我碰到過一次科研突發事件,才研發半個月就通知我研發完成,而且完成度相當於研發了10年。
初期通過增發新股進行融資時,股價很重要,因為這時的貸款上限太小,無法以貸款擴張。在資金鏈上站穩腳跟後,利潤開始上升,每個月能達到1個M以上,這時貸款上限上升了許多,就不需要再通過增發新股進行融資了,股價就變得不太重要了。等到貸款所作的投資出效益後,利潤大幅增加,每個月的營業利潤能達到10個M以上,就主要以營業利潤作為擴張資金來源了。
除了對股價和總市值有要求的幾關,我一般不太注意股市,而且一般是只有買進沒有賣出。除非是准備以股市為經營重點的,否則主要的資金和注意力還是放在其它行業比較好。
3.股權控制和並購
資本主義2對於股權控制有兩條:
一是控股超過50%時,就可以對NPC公司的資金實現部分控制。此時NPC的身份從董事長兼CEO變成了CEO。你不能控制NPC公司的投資,所謂的部分控制就是,你可以用NPC公司的資金去買第三家公司的股票。NPC的公司是否仍會自行進行股市投資的決策,自行進行股市買賣,這點目前還不清楚。但是NPC公司如果手中現金多的話,會自行進行回購。
二是控股超過75%時,會出現一個並購的選項。根據中國或者美國的證券法應該是強制合並的事,在游戲中卻變成了可並可不並,大概是為了減低游戲難度吧。
大概是為了演算法上的方便,相互持股在游戲中是禁止的。即A公司持有B公司的股票,同時B公司也持有A公司的股票,這只有在A和B之間沒有相互控制(即持股50%以上)時才允許,當你的A公司控制了B公司,這時你就無法讓B公司去買A公司的股票,只能去買第三家公司的股票。相互持股在會計上的處理是很復雜的,持股比例小的尚可以用原始成本或者市價作價,持股比例大的需要合並報表的會計處理就會復雜到讓人想跳樓,沒學過會計的人大概是無法體會這種痛苦。
控制的標准,是指所有你控制的公司對目標公司的持股比例。例如你作為投資人持有C公司10%,你游戲一開始就有的A公司持有C公司20%,A公司控制的B公司持有C公司20%,這時你或者A或者B再購入1股,你就達成了對C的控制。因此你作為投資人在股市的買進賣出,除了增加你的個人資產外,還可以用來控制別的公司。
感覺資本主義2在股權控制上做得不如鐵路大亨2。鐵路大亨2中的概念是相對控制,而資本主義2中則要求絕對控制,增加了股權控制的難度。鐵路大亨2中即使股權比例上處於少數的地位,只要在並購案的開價上足夠高,仍能拿到許多贊成票,這樣在對手未能絕對控股的情況下,降低了控股的難度,同時也降低了對手控制我的公司的難度,若我一再增發之後股權大多稀釋,很容易就被對手搶走控制權。而在要求絕對控制的情況下,即使我控股比例處於少數,有對手控股比我多,在未滿50%的情況下仍無法奪取我任董事長的地位。所以在資本主義2中不需要顧及對一上手就有的A公司的控制,不需要對別人進行狙擊,即使在聯網時,對手也很難拿到你50%的股權,這點做得不如鐵路大亨真實。
不過我有次一上手把自己的股權稀釋到31%,而我僱用的一個市場總監有強烈的購買自家公司的慾望,不斷地從市場和別人手中買股票,持股到了47%,差一點就過半了。不知如果過半的話是否會發生失去控制的事。
當然鐵路大亨在股價的影響因素上做得不如資本主義2。鐵路大亨中,你賣1股和1萬股,股價下跌的幅度是一樣的,所以你可以先控股55%,再1股1股地賣,賣到股價跌到底限再也跌不下去了,同時你手中仍有51%以上的股權,這時再提出並購案,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實現並購。
資本主義2的絕對控股要求造成另一個後果就是,你無法收購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其股價並不一定立刻就跌到地板上,雖然有網易這種從上市第一天的23美元慢慢地跌破1美元的事例,但中國的ST、PT依然股價堅挺,美國的安然和WorldCom也是突然間崩潰的。許多持續虧損的企業後來扭虧為盈,在虧損期間雖然股價低迷,但也沒有跌到地板上。在資本主義2中,持續虧損的企業,其股價仍高於凈資產,但是控股超過50%的要求,而不是投票願意合並超過50%的要求,使得你無法接手這家公司。當這家公司倒閉時,你只能分到它資產變賣後的所得,而它的無形資產就成了凈損失,另外它資產變賣後,那些工廠和公司並沒有變成無主的小企業,而是就此人間蒸發。鐵路大亨中有許多無主的小企業,作為中性的第三方提供資源,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A並購B之後,你可以得到B的科技,但是無法得到B的其它無形資產,主要是品牌。B的產品全部以A的品牌出售,而B的部分產品在品牌上比A要強,這是製作公司在邏輯設計上的弱點。這些在後面的品牌一節中會提到。
在收購中,當公眾持股為0,全部為機構或者獨立投資人持股時,你可以直接向機構或者投資人買股票,價格是協商的,對方的要價一般會比市價高一些,視你控股的程度而定,若你的控股達到了90%以上,要價甚至會是市價的3-4倍。這一點做得比較好,你不需要等待別人把股票賣到市場上之後再去買進來。
4.回購
公司在現金多時可以回購股票,因為回購不會造成股價的變動。我的一個慣常作法是,上市時先圈一大筆錢,因為第一年我的重點在研發上面,往往股價一種下跌,跌到研發結束要開設工廠和店面進入贏利階段 時,就開始准備回購。回購前先把工廠和店面建設好,這時手中應該還有大量資金。這時拋一點股票,以把價格砸下去,再用公司的現金進行回購,只要留點流動資金就可以了。因為虧損的公司很少有投資人願意長期持有,所以大部分股份都是在公眾手中,回購之後你被稀釋的控股權又回來
關於房產:
物業租賃很簡單,正常玩法:當公司現金太多,而游戲中放銀行沒利息時,選擇投資房產,物業租賃收點租金也算是資產保值增值了。其中有個bug,就是利用合同隨時可以修改,月初房客入住0房租,月末提價100元,下月初再調回0房租,房客流失很少。如此操作理念下,物業租賃也成了暴利行業,我們可以選擇貸款建房,開局就做房產。
隨著房子租賃收益率的不斷提高,房子價值也在不斷提升,有時NPC會眼紅,高價接盤,也常常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它可不會合同修改秘籍),出現巨額虧損,從而低價出售。這時我們殺個回馬槍,高出低進,大賺一筆,繼續上述操作,周而復始的炒房牟利。(炒房部分個人感覺很難找到合適下家接盤,又有錢又傻的自投羅網的NPC可遇不可求,偶只有一次順利高拋又低接)
參考資料:摘自網路
7. 玩過《金融帝國2金融帝國實驗室>的大神請進。
先回答第二年需求急劇下降的問題
首先同一種商品不能開那麼多的銷售點,一個城市一種商品只能有一個銷售點,
只要出現一個以上銷售點,就會產生競爭,即使那幾家店都是你的,也不行。
第二是價格問題,決定一個商品的供需,是由品牌、質量、價格三個計算而來的
總體評價,只有高於城市平均值,才能保證供需穩定。在游戲剛開始,品牌、質
量都無從談起,只有靠大幅降價來使總體評價上升,隨著品牌、質量的提升,可
以逐步的提價,但也有一個限度,否則即使品牌、質量再好,總體評價一旦低於
城市平均值,需求立刻消失,成為供大於求。這個限度每種商品都不一樣,上下
多試幾次就找到了。
第三是復合經濟的影響,即繁榮和蕭條,不同經濟階段,市場需求的差別是非常
明顯的。如果碰上大蕭條,需求是大幅度下降的。
第四是市場容量,可從世界地圖調看城市情況,4000萬人口、高消費的城市市場
要遠遠大於1000萬人口、低消費的城市。有的玩家,反復開局,就為了開出一個
大的城市。
第五是產量增加,隨著農場工廠升級產量是成倍的增加,開始時的產量是不足的
,但後期就過剩了。
還有不要指望一兩年內就實現盈利,很多以農產品開局的玩家(農產品好像反而
是實驗室最容易的開局),以1分錢的價格銷售,待把品牌、質量都提升上去,超出城市
平均一大截後才敢提價要利潤的。
其他的問題
品牌策略在信息中心——總公司明細報表,選擇自己的公司,右邊品牌里調整。
只有建了總部才能招聘員工。員工能力,查信息中心——人物信息。
工廠的成本跟部門多少無關,建幾個部門都一樣。
自己生產的商品就不用貼標簽了。如果用了劣質產品,當然會影響自己所售商品
的總體評價,總體評價一低,銷售就不好了。
同一種商品只需要連接一個廣告,就會對自己整座城市內的同一種商品起到作用
,但也只對該城市有效,其他城市無效。
大量傾銷產品,需求不會下降,但會擠出其他競爭者,不過財力不雄厚別干,即
使擠出其他競爭者,你一提價,他們又回來了。
倉庫是為了平滑、保證供應,有些商品的供需節奏不一致,要用倉庫來平滑。比
如羊毛的供應有季節性(六到十月),就需要倉庫來儲存,否則其他月份就沒法
用了。
大中小超市成本和銷售同比增長,專賣店的銷售相比會更高一些。如果你是買別
人的產品來銷售,做零售商,就建超市,可以根據市場靈活變換商品。如果自產
自銷,就建專賣店吧。
8. 金融帝國2怎麼用A公司來收購B公司
先買A的股票到達50%以上。然後。用A公司的錢買B公司的股票。達到75%還是80%來著。就會出現選項了。
對了。要用玩家公司的錢買股票。玩家買股票無效。
9. 金融帝國2總部職位
技術:能自動選擇要升級可技術
市場:廣告能力,提高品牌效果,增加銷量
運營:能代管大部分公司
其他部門就不需要講了吧 ~~~
運營的你進入你開的商店啊,工廠農場之類的分公司,點擊左上角的頭像,就可以換運營總監來代管了!
10. 金融帝國2品牌
你說的是更改品牌策略吧!
1.進入「股市」,就是那個股市曲線圖表;
2.在左邊選擇「總公司明細報表」;
3.在右邊選「品牌」;
4.在中間有「更改品牌策略」,就可以進行更改操作啦!
附截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