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什麼的工作機制
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十二、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一)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
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下大氣力抓好「三農」工作,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
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按照《中國共產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做好黨的農村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充分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每年要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1)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擴展閱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
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
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⑵ 如何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
農村大量的人、財、物單向地流向了城市,一個抽水機型的體制:大量農村的人、財、物都單向流向了城市,而從城市向鄉村的流動,除了國家的財政投入、數量極少的返鄉創業外,其他就非常少了。這也是為什麼鄉村這么衰敗的主要原因。如何讓社會資金與社會人才向鄉村流動,就成為我國鄉村能否振興的關鍵點。因為只有這樣的流動才是可持續的,才能改變鄉村衰敗、城市繁榮的畸形格局。
那麼,如何利用 " 城鄉融合 " 這個新的抓手,來實現鄉村振興?權威咨詢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城市與鄉村不再有明顯的界線,城中有鄉,鄉中有村,二者的界線隨著發展會越來越模糊。
其二,城鄉融合更深的含義,是二者更深入的相互吸收對方的優點避免其不足。城市要吸收鄉村這些特點:美景與生態,要環境美,綠樹如陰,湖光山色,不能都是高樓大廈;同樣的道理,鄉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長處。
其三是 " 城鄉等值 ",也就是無論在城鄉,其享受到的公共品服務應該差不多。
⑶ 鄉村振興戰略應從哪些方面抓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許多方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應重點注意以下問題。
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解決「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是處理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系。鄉村振興與推進城鎮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互促共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農村人口外流的趨勢短期不可能逆轉,但今後人口回歸迴流農村的現象將會大量出現。
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困難問題及建議
⑸ 為什麼發展普惠金融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
通過發展普惠金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了提升,金融知識也獲得了普及,有利於讓農村人口享受到金融服務帶來的紅利,從而促進鄉村振興。
⑹ 闡述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和實施路徑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尤為突出。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
但與此同時城鄉資源配置不均、鄉村整體發展水平不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強、農村環境和生態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農村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振興戰略寫進報告,開啟了我國鄉村發展的嶄新時代。
中央發布的《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將鄉村振興戰略內含的量化思維和技術取向更加明晰化:中央1號文件對鄉村振興從農業發展質量提升、鄉村綠色發展、農村文化、鄉村治理新體系、民生保障、精準脫貧、制度性供給、人才、投入保障和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10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
另一方面,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時間表,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這就表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關乎全局、關乎長遠的宏偉擘畫和長期任務,需要我們科學謀劃、合力推進、不懈奮斗。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中國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在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面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化,因而農村也將相應進入以轉型性的相對貧困和城鄉不充分不均衡發展為特點的新階段。
主要呈現為收入、社會公共服務獲得上的不平等和多維貧困。經濟發展的轉型性與動態性,決定了我國城鄉發展優先順序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綉花式」抓扶貧。
再到十九大提出的大扶貧格局,創新了中國特色的扶貧脫貧實踐。2013年至2017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3046萬人,平均每年減少約137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百分點。
同期,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實際增速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講話、重要論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扶貧脫貧和鄉村治理的表現形式、治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都不盡相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和鄉村治理的重要論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為我國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引導資源合理有序流向農村,構建多元共治鄉村大格局。現階段中國生態脆弱區和民族地區以及貧困集中連片地區三者的耦合、疊加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是一些凋零和消失的鄉村在自然生態、經濟、社會、制度、文化、金融市場等方面的發育遠落後於平均水平。
因此,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決定了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有機結合,多方力量參與,在清晰界定各自的政策邊界條件下,建立相應的激勵相容機制,為不同主體的互動與組合治理帶來可能性和可行性。鄉村振興必須以產業為基礎,使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將更多人財物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要素需求,發揮工商資本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政府應從戶籍、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社會保障等方面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通過政策引領資源向農業和農村地區傾斜,同時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通過頂層設計為鄉村提供公平的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並通過財政轉移、改變財政結構為貧困人群和鄉村提供財政支持。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根本上是要實現農村經濟增收和農民收入提高,其前提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由於農業行業天然具有較大風險的特徵,因而需要政府引導更多資本、有效分散風險的金融制度安排和其匹配,通過產融結合完善農業產業鏈。
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升級,將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更多投入到附加值高的綠色優質安全和特色農產品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滿足人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為解決農村「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
可以通過進一步深化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和農業科技創新,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著力培養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或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同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
探索其與扶貧機制結合的中國特色鄉村治理之路,為世界提供「中國經驗」。更加註重扶貧開發質量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扶貧實踐從政府主導向多元主體參與、多元路徑協同、多種目標融合的貧困治理模式轉變。
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在我國大扶貧格局下,積極探索農村公共事業均等化改革,建立城鄉融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優先農業農村發展構建一個社會安全網路;同時,通過整村推進、產業發展等途徑提升鄉村集體和村民的內生動力,同步實現鄉村集體經濟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改善。
(6)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中國走出「中等發達國家陷阱」,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黨的十九大是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重要會議。
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便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列為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成果,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科學闡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前啟後的偉大理論貢獻,是今後較長時期黨的政治綱領和各族人民的行動指南,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武器。
新的思想,閃爍著全黨智慧的結晶,必然有豐富的創新理論支撐和科學嚴謹的思想體系;新的思想,必然提出解決中國現實和未來的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的總體戰略,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⑺ 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總依據是什麼
以鄉村振興戰略文件為依據。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必須要規劃先行,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引領,規劃將以鄉村振興戰略文件為依據,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
具體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確保文件得到貫徹落實,政策得以執行落地。
(7)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出新步伐,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應清醒看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
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⑻ 鄉村振興戰略對於農村金融需求的影響機理是什麼
一般這種需求的機制的話,應該很多的吧。
⑼ 農村金融服務總站站長在審批過程中應該重點把握哪些
農村金融服務占總站的站長,在審批過程中應該重點把握的愛心內容呢,在這方面的希望可以把平時的學過的知識結合一下實際經驗,就可以審批過程當中看看有些什麼內容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