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傳統的區別。
沒區別,都是想賺你錢的。不然老闆吃飽撐的開它幹啥。
❷ 如何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
根據國家規定,農村可以興辦多種所有制的金融機構。十七屆三中全會和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各類金融機構都要積極支持農村改革發展。農業銀行要堅持為農服務的方向,強化職能、落實責任,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路。農業發展銀行要拓展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郵政儲蓄銀行要擴大涉農業務范圍。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改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保持市(縣)社法人地位穩定,發揮為農民服務主力軍作用。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❸ 09年銀監會出台關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三年規劃,至11年末,成效如何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全國已組建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615家,其中369家設在中西部省份。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共設立了「只貸不存」的小額貸款公司3366家。
❹ 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農村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專發展屬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非銀行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保險公司等。還有一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
❺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在什麼時候起步重大的發展政策或措施是什麼
一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從「大一統」框架到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農業發展銀行「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經營機制和服務效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資本投資設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涌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掛牌開業,以股份制主導、政策性與合作制為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農村信貸資金從國家計劃供應到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的財政劃撥和計劃供應體制機制徹底打破,信貸規模由總量的指令性控制和層層下達指標,逐步轉向總量的指導性控制並根據風險指標實施市場化調節。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經過持續改革,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管理明顯改善,支農資金由事前計劃、定向投放,逐步發展到適度錯位競爭、按客戶需求和市場信貸條件實施商業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市場化配置程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簡單的「存貸匯」到多元化拓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從無到有、由點到面,持續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以農村小額貸款、本外幣結算、銀行卡等品種較為豐富的產品體系,貸款上櫃台、ATM、網上銀行等較為便捷的服務方式,以及共同體擔保模式等符合農村實際的有效擔保途徑,政策性農業保險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度明顯改善。
四是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從各個機構的分散運行到系統性整合完善。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成效顯著,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電子化建設啟動,覆蓋全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和支付手段逐步向農村金融機構延伸,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農村信用環境逐步改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匯路日趨暢通,「三農」支付日趨便捷。
五是農村金融監管從一般財政性管理到專業化的外部監管。農村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框架初步形成,明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踐行「准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持續監管思路,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分類監管和差別監管措施充分運用,上下集成聯動以及內部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協作機制暢通,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升。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動員儲蓄、提供結算便利,逐步發展為配置「三農」資源、調節農村經濟、分散農業風險、打造誠信環境的重要行業。截至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9.1萬億元,佔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萬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22.8%,其中農戶貸款1.6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4.6%,受惠農戶3億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7億元,農作物承保面積3.4億畝,承保大小牲畜3700萬頭(只),承保家禽2.9億羽(只),為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❻ 什麼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新型農村金融抄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非銀行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保險公司等。
金融機構:
1金融機構是指從事金融服務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
2金融服務業與此相應,金融中介機構也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3同時亦指有關放貸的機構,發放貸款給客戶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而且他們的利息相對也較銀行為高,但較方便客戶借貸,因為不需繁復的文件進行證明。
望採納,謝謝!
❼ 求《關於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有關事宜的通知》是銀監會與2010年5月出台的。
中國銀監會關於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有關事宜的通知
各銀監局,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自2009 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三年總體工作安排實施以來,各部門密切配合,各銀監局大力推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培育與發展工作順利推進。截至2009 年末,全國共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30 家,其中開業172 家,籌建58家。已開業機構共引入各類資本70 億元,吸收存款269 億元,發放貸款181 億元,實現利潤1.3 億元。但同時也存在組建進度緩慢、機構類型不盡合理、大中型銀行主發起人偏少等突出問題。為加快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期完成三年總體工作安排,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強化執行力,確保完成三年規劃。
❽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特徵有哪些
農村金融需求具有很多特點,農村借貸主體具有多元化;農戶貸款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有生產性貸款和生活性貸款等等。農村信貸分散而且額度很小,農村金融發展面臨成本偏高等特點。農村金融需求特徵也可以歸結為季節性、長期性、風險性等特徵。針對以上這些需求特徵,小編簡單總結一下幾個方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可抵押品少和交易成本高。對於廣大農村地區來說,普遍存在的借貸難的根源問題就是缺少抵押物。農戶手裡的土地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不能用來抵押,農村住房作為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不具備抵押資格;其他生活和生產用品的市場價值,不具備抵押價值。加之農村居住情況分散,金融需求品種較少且量小,導致農村金融網點少、規模小,農戶獲得借貸不僅有付息成本還包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二、缺少市場化的投融資主體。相對於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的建設而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金融需求無法與金融市場對接。加之農戶自身存在無抵押物的情況,所以導致無法像城市金融發展的那樣完善。
三、受季節性影響嚴重。農村地區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種植業,而種植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氣的影響。雖說近幾年的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但這種改變畢竟十分有限。大量的農業生產仍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時節輪轉,而且在我國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狀態沒有徹底得以改變之前,農戶的信貸需求也仍然要在較長時期內沿襲「春貸秋還」的周期性交替。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農村金融需求呈現短、小、頻、急的典型特點。
四、收益低、風險高。首先目前我國農副產品仍主要是初級生產形式,加工增加值所佔比重較低,農業相關產業盈利低,決定了農村金融的低利性,與其他工商企業相比,這種現象很明顯。其次,農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較大,收益浮動,不穩定。一旦市場價格發生變動,就有可能給農戶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的損失,給農業借貸帶來較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