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叫雙軌制工資制度
所謂「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
用李玉和當年的那句名言說,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下來的養老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道。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拓展資料:
新雙軌制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資金價格管制和資金配置失衡。表徵資金的價格,無非是利率和匯率,遺憾的是,利率市場化還沒有走完,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則坎坷難言。
從2002年至今,中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累計約有1.1萬億,比其它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效益提升都來得猛烈得多。那麼國有企業的確在脫胎換骨嗎?分析員認為也許將這種財務狀況的大幅度改善,歸結為資金的「新雙軌制」所賜更為合理一些。
過去到現在的3年間,銀行系統的信貸投放約為7.1萬億元,但是這種資金定價是非市場化的。如果考慮到匯率問題,那麼無疑,「新雙軌制」之下,權力對資金的集中、定價和配置,已經日漸以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集聚為代價而暴露出來。
第二層含義,是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場化和征地制度明顯的權力尋租化。在供地方面,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過出讓國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讓金;
在征地方面,一切幾乎未變,各級政府仍然沿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低價甚至強行征地。左手通過權力低價征地,右手仍然是通過權力在以「市場化」的方法出讓土地,其實質,用陳錫文的話來形容,就是「賣你的地,掙我的錢;徵得越狠,掙得越多。」
第三層含義,是勞動力價格的惡性競爭和資方利益的難以撼動。或者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即資金和土地的確有行政權力直接介入和配置的問題,但勞動力市場似乎一開始就是市場化定價和配置的。這也許是出自於對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誤解。
正常的市場競爭狀態既不是行政壟斷,也不是不公平競爭或者過度競爭,在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過度競爭現象,如果說在資金和土地方面存在公共權力濫用的狀況,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則存在著與此截然相反的公共權利不作為的狀態。其中以進城務工者遭受的盤剝最為嚴重。
⑵ IFC 國際金融公司 是騙人的嗎
說到詐騙一詞,從古自今,騙局層出不窮,花樣不斷更新,最根本運作模式只有一種,那就是通過華麗的包裝與語言,通過誘人的高返利與一夜暴富的心理來忽悠你把錢心甘情願的掏出來送到騙子的口袋之中。然後通過所謂的「雙軌制」讓你不停的拉人頭進來,等待他們公司所謂的在海外上市翻幾百倍!但是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可能會發生嗎?並且希望認購者報案,早日報案就減少一些自己的損失,投資者的資金將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倘若有一天,這群騙子把網站一關,卷錢跑路之時,那倒下的金字塔將要掩埋數萬白骨!
⑶ 雙軌和單軌的區別
一、形式不同
1、雙軌:即上下行列車分別在各自的正線上行駛的鐵路;而對有兩條以上正線的鐵路為多線鐵路。
2、單軌:車輛跨騎在單片樑上運行的方式;車輛懸掛在單根樑上運行的方式。
二、特點不同
1、雙軌:方向相反的列車在不同軌道上行駛。
2、單軌:因其佔地面積很少,與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離,運行安全可靠,建設適應性較強。
三、應用不同
1、雙軌:適用於干線鐵路或客運鐵路。
2、單軌:單軌系統適用於單向高峰小時最大斷面客流量1.0~3.0萬人次的交通走廊。
⑷ 什麼是事業編制雙軌制
就是事業編制體系的編制外員工和編制內員工。兩種員工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編制內員工是單位的「一等公民」;編制外員工是單位的「二等公民」。這就是事業編制雙軌制
⑸ 新雙軌是傳銷嗎
金字塔式及雙軌制請不要被判定為傳銷。我們就不仿來看看傳統行業的營銷模式結構圖。產品從廠家出來,給獨家代理商,再到幾個區域代理商,再分給市級批發商再到縣級小批發商甚至更小的批發門店,最後才是消費者。大量的消費者養活數量最多的小批發商,小批發商養活大批發商,大批發商養活區域代理,區域代理供養獨家代理。這是不是一個「金字塔」。很多朋友質疑「直銷或電子商務的模式是坐到第一就一定賺錢」。其實仔細想想,傳統行業何償不是如此,比如國酒茅台,你能拿到某地區的獨家代理,能有不賺的嗎?比如某品牌汽車,如果你是全國的總代理,那些要買這款車的人還不得老老實實地把錢層層上交到你這里來。還有當年的摩托羅拉手機在廣東地區的獨家代理,諾基亞的獨家代理等等他們發展到現在哪個不是行業的驕子了。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傳統行業的內部管理結構圖。 以一個典型的工廠為例。廠長——當家人只有一個,副廠長兩、三個,然後是部門經理或科長,再下來就是主任,車間組長,最底層的是成百上千的工人們。誰的工資最高啊?當然是廠長,稍低點的是副廠長,再低點的是經理或科長。總之是人越多,工資越低,級級下降。工資低的是日以繼夜加班加點奉獻青春的工人們。除了工人的數量不限,那些高工資的職位是有限的(呵呵,有限公司嘛)。副廠長的工資總是比廠長低,難道他的業務能力一定比廠長差嗎?不一定,很可能還更強一些。那麼,如果副廠長想拿和廠長一樣高甚至更高的工資,怎麼辦呢?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有沒有用啊!實現告訴我們,是沒有用的。除非他當到了正廠長,但是正廠長只有一個。有一個辦法,把正廠長幹掉,自己當正廠長。呵呵!犯法啊,不能隨便幹掉的。主任也一樣,科長不走人,自己永遠也當不了科長。業務能力再強,一輩子也就是個主任。這就是傳統行業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論資排輩,不以能力分高低。
為什麼需要獎金制度?
社會不斷地發展,財富不斷的增多,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果沒有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分配製度,必然是一片混亂,社會也會停止不前。每一個行業每個公司都有它的一套分配原則。雖然我們身處人人平等的社會,管理上的職位等級和財富分配的等級是社會發展的自然產物。因為人有懶惰勤快、能力高低之分。就必須有一套規則來獎勤罰懶。
還有什麼行業或公司在採用獎金制度
一套獎金制度,能發展到今天,是經過無數人的檢驗並不斷完善和改進的。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更好的制度,非法傳銷公司是利用了金字塔模式的優點從事騙錢的勾當。不能因為有人用菜刀行凶就不用菜刀了吧!那我們就都回到原始社會得了。當然,任何事物也都有缺點,有合法的直銷公司或電子商務企業採用雙軌制模式銷售產品失敗的,最終破產拿不出資金兌現給經銷商,淪為非法傳銷。而傳統行業中也有經營不善導致金融糾紛的也不計其數。(以服裝行業為例,品牌廠家賣給了加盟商收到了款,但是眾多的加盟商卻賣不出貨而血本無歸。店面租金、專賣店裝修、加盟費、首批進貨款、人工工資等等加起來,在中等城市開一個品牌專賣店也要15-30萬左右吧。一個季度沒賺到錢基本上就難以為繼了。)
因為有了電腦軟體和網路平台,我們不再需要去考慮那些復雜的數學計算,我們只需通過簡單的公式就能得出自己的業績與收入是多少。一個良好的制度必然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資源,調起經銷商的極積性,並嚴格遵守按勞分配的原則。它造就更多的中產階級而不是少數幾個富翁。它讓經銷商互幫互助形成良性循環而不是想法子把頂頭上司幹掉。您想多拿薪水,只需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能力越強,收入越多。您的前輩只會幫您,而不會怕你能力強了超過他。
⑹ 什麼是利率雙軌制
一軌以國家銀行為主,它們在市場上有一定壟斷性,分支機構布滿全國,又是清算銀行,能吸收大量低息活期存款和無息結算存款,所以它們比較規范地執行官方利率;另一軌是眾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城鄉信用社,它們在具體業務上用一些隱蔽方式抬高存貸款利率,也具有一定客戶和市場.同時,國家變相提高存貸款利率的做法也不少.我們可以把利率雙軌制定義為官方利率與黑市利率並存。
⑺ 股市中有個名字叫股市雙軌制,這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引言:如今的金融投資手段越來越多,而股票市場也是很復雜的。股票市場的監管機構每年都會搬出各種各樣的制度,而且還有以前就存在的制度。比如股市中有個名字叫股市雙軌制,這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三、投資者需要明白風險投資者在進入股市之前最好要明晰各種風險,如果自己了解的風險不夠多的話,那麼就選擇保守一點的投資。因為對投資人來說股市是龐大的,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了解的完全清楚,但是在自己所涉及的領域一定要做到非常明白,才有可能明白自己是如何盈利的,以及是如何虧損的。也希望有一部分人不要盲目的進入股市,股票市場並不是一個進入了就可以有收益的地方。
⑻ 什麼是價格雙軌制
我國境內目前使用兩種貨幣:人民幣和港幣。近20多年來,筆者觀察到一種實際存在的現象——人民幣匯率在不斷地貶值(從1978年合0.357美金到2003年合0.121美金),即貶值到原有的三分之一;而港幣匯率不斷地升值(從1978年合0.29元人民幣,到2003年合1.06元人民幣)即升到三倍還要多。2006年以後,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才趨向於逐步(小幅度)升值。
這種現象是怎麼、為什麼發生的呢?
歷年來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統一發行的人民幣,是一種不能自由兌換的貨幣。幾十年間,對外貿易的匯率,由國家外匯管理局統一制定和調控。
從1949年1月到1953年初,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是根據中國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生活費比價三者的加權平均數來確定的,並按照國際市場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來調整。
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轉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穩步發展工業、開展城鄉建設,物價趨於穩定。從1953年以後,人民幣匯率不再充當調節對外經濟交往的工具,對外盈虧全部由國家財政負擔與平衡。當時國際上「固定匯率制度」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此後十幾年匯價固定在1美金=24618元(舊幣)=2.4618元(新幣),也就是人民幣1元=美金0.40元
然後,按照1978年全國出口平均換匯成本計算,1美元兌換人民幣2.80元。
1979年開始外貿體制改革,1980年1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1980年4月1日中國銀行開始發行「外匯券」,用來在友誼商店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之類家用電器,以及洋煙、洋酒等等進口物品。
港幣早就跟美金掛鉤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實施「聯系匯率制度」,將港幣跟美金掛鉤,中心匯率為1美元兌換港幣7.8元。
1984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2角9分,調劑價格為3角3分,而黑市價格平均為4角至6角人民幣。
1980年10月中國開辦了外匯調劑業務,規定外匯調劑價格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 %,形成了匯率的雙軌制。此後10年來,匯率調整的依據,是國家的出口換匯成本的變化。匯率雙軌制的基礎是價格雙軌制。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此外,還存在外匯黑市或灰市,屢禁不止。
從1985年起,對境外匯給國內居民的匯款或從境外攜入的外匯,准許全部保留,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調劑外匯的匯率,原由國家規定在官方匯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的(如10%)幅度。
1988年3月放開匯率,由買賣雙方根據外匯供求狀況議定,中國人民銀行適度進行市場干預。1991年11月起允許個人所有的外匯參與外匯調劑。個人出國探親、移居出境、去外國留學、贍養國外親屬需用外匯,可以憑出境證件和有關證明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經批准後賣給一定數額的外匯,但批匯標准較低。
人民幣的匯率貶值到三分之一
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呼聲一直很高。這有非常明顯的利益背景,即國有外貿部門的出口利益集團,希望藉人民幣貶值而擴大出口,從中獲利。
從1991年4月9日起,中國政府對官方匯率的調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調整的方式轉為逐步調整的方式,即實行有管理的浮動,
到1993年底調至1美元兌5.72元人民幣,比1990年11月17日下調了9%;同時,放開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讓其隨市場供求狀況浮動,匯率波動較大,調劑價格一度達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幣。
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中國人民銀行入市干預下,1993年底調劑價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幣。
1994年1月1日,實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並軌,人民幣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牌價猛地由1: 5.8貶為1:8.67,一下子貶值50%,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次貶值太過分了。
在匯率大貶值的刺激下,出口大幅度增長,國營外貿部門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也加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
199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創造了增長44%的歷史最高記錄。
20年來港幣隨同美金迅速升值
1985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4角左右,調劑價格為4角5分,而黑市價格平均為8角人民幣。
1988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6角左右,調劑價格為7角左右。
1993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7角左右,而調劑價格與黑市價格拉平,為1.12元人民幣。
199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將港幣匯率波動區間限定在1美元兌換港幣7.75元至7.85元。這是22年來香港首次調整「聯系匯率制度」。
1997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1.06元,調劑價格相同。此後,1元港幣兌換人民幣的官方匯率,一直為1.06元。
最終,1元港幣=人民幣1元。也就是認定20年來港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值了三倍……
港幣的實際購買力
我們知道,各種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跟它的匯率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兒。那麼港幣的實際購買力究竟值多少呢?
1999年9月,香港的「經濟學家」張無常說:「香港的困境是我們的工資、房價、物價等比中國大陸的高出四倍以上,而本領卻高不出那麼多。」
這就是說——港幣的實際購買力,只有它面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1元港幣的實際購買力,只相當於人民幣0.25元。
豈不是咄咄怪事!……
⑼ 薪酬雙軌制帶來的問題
近七八年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最令人不安的現象,為區別於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舊雙軌制」,我們姑且將其稱為「新雙軌制」,它正悄悄孳生和繁衍,我們也許可以定義「新雙軌制」為:以公共權力為背景,自下而上地尋找和套取已經市場化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體系,和遠未市場化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體系,這兩大體系之間的巨額租金。我們大致可以將「新雙軌制」劃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新雙軌制」的第一層含義,是資金價格管制和資金配置失衡。表徵資金的價格,無非是利率和匯率,遺憾的是,利率市場化還沒有走完,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則坎坷難言。姑且只說資金的利率和匯率問題。從2002年至今,中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累計約有1.1萬億,尤其是2003年和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每年實現的利潤增長率都在40%以上,比其它各類所有制企業的效益提升都來得猛烈得多!那麼國有企業的確在脫胎換骨嗎?也許將這種財務狀況的大幅度改善,歸結為資金的「新雙軌制」所賜更為合理一些,過去到現在的3年間,銀行系統的信貸投放約為7.1萬億元,但是這種資金定價是非市場化的,隨著2002年之後中國一直維持的空前低利率和逐步上揚的物價,真實資金利率也象夏天的冰塊一樣不斷融化。更為嚴峻的是,這種建立在廉價資金之上的利益輸送,最終的源頭在於損害存款人利益。如果考慮到匯率問題,那麼無疑,「新雙軌制」之下,權力對資金的集中、定價和配置,已經日漸以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集聚為代價而暴露出來。 「新雙軌制」的第二層含義,是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場化和征地制度明顯的權力尋租化。在供地方面,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過出讓國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讓金;在征地方面,一切幾乎未變,各級政府仍然沿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低價甚至強行征地。左手通過權力低價征地,右手仍然是通過權力在以「市場化」的方法出讓土地,其實質,用陳錫文的話來形容,就是「賣你的地,掙我的錢;徵得越狠,掙得越多。」 「新雙軌制」的第三層含義,是勞動力價格的惡性競爭和資方利益的難以撼動。或者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即資金和土地的確有行政權力直接介入和配置的問題,但勞動力市場似乎一開始就是市場化定價和配置的,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呢?這也許是出自於對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誤解。正常的市場競爭狀態既不是行政壟斷,也不是不公平競爭或者過度競爭,在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過度競爭現象,如果說在資金和土地方面存在公共權力濫用的狀況,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則存在著與此截然相反的公共權利不作為的狀態。其中以進城務工者遭受的盤剝最為嚴重。 從2003年開始,中國各地陸續出現了「民工荒」的現象,回想一下20世紀90年代初期吧!那個時候,以村甚至鎮為單位,農民們能夠「成建制」地流入城市中的外資企業打工,是樁收入高而求不容易的事情,但10年過去了,東南沿海的進城務工者收入幾乎沒有明顯增加,區區500-800元的月工資,需要忍受在城市生活的漂泊孤寂、惡劣的勞動環境和突如其來的加班加點、無人照顧入學的子女,所以我一向以為,「中國製造」的低廉價格,是以勞工的尊嚴、健康乃至鮮血「補貼」出來的價格。 「新雙軌制」的第四層含義,也許不太恰當,是國有企業作為「要素組合」,其產權壟斷定價和無序轉讓的問題,有的國有企業插了草標到資本市場上市了,但卻既不創造恰當的價值,也使得其它的所有者在國有股東面前象一陣輕煙,有的國有企業未插草標,轉眼間卻已是換了主人,走了工人。國有企業作為資金、設備、人員和土地的「要素組合」,在改制過程中的種種弊端,讓人不禁懷念剛剛離開人世的小凱,他曾以罹患重病的身體,一次次疾呼,中國的改革要放置在憲政的框架之下,要兼顧社會正義。 總結一下,由於商品價格是市場決定和配置的,而要素價格卻大體是行政決定和配置的,因此兩者之間的租金就成為維持公共權力得以存續的重要原因,概括起來可以形容為:「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非公經濟靠勞動
⑽ 什麼是金融體制
金融體制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各種信用活動組織、調節貨幣流通與資金運動的形式和管理制度的總和。其主要內容包括: (1) 銀行體制,它決定一個國家的銀行採用什麼標准設立,是採用單軌銀行制還是雙軌銀行制。在雙軌制銀行的條件下,直接經營貨幣金融業務的銀行是採用專業銀行制還是全能銀行制;這些銀行又分別採用單一銀行制還是分行制。(2) 貨幣發行體制,它決定一個國家的貨幣本位、計量單位、各種貨幣的印刷、鑄造的總量與比例、發行與流通程序以及相應的准備制度,即是採取實物保證還是信用保證。在實物保證下,黃金外匯保證佔多大比重,其他實物佔多大比重;在信用保證下,各種有價證券佔多大比重,其他信用佔多大比重。(3)借貸資本 (信貸資金) 管理體制,它決定一個國家的借貸資本或信貸資金按何種方式分配於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各部門、各企業之中。(4) 利率管理體制,它決定國家政府或金融管理當局對利率如何實施管制,是全部管制還是部分管制。在部分管制條件下,哪些管制,哪些不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