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違法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意思

金融機構違法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9-12 04:04:49

1. 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2008年9月,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商業銀行;四大投行風光不再,華爾街——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蕭條,完全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中。
次級按揭貸款債券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全球,這次被稱為是超出人類歷史和經驗的金融危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經十分嚴重。次貸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為何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1.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
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為拯救美國經濟,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毅然從2000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舉為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亦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
根據標普/希爾全美房價指數,1994年至2001年這7年間全美房價不過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這5年半時間內卻大漲63.41%,其中2005年的房價年增長更一度高達15.66%。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金融危機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從這場危機中,世界應該吸取兩大深刻教訓。
「第一個要吸取的經驗教訓就是,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林毅夫看來,金融危機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
「當時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就應該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為什麼那麼短?因為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他說。
他認為,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代價是房地產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滅以後就更難解決」。隨著2006年年初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危機逐步顯現,並愈演愈烈成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2.次貸的濫用違背了經濟規律
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其實次貸早已有之,最早出現在80年代美國,用於企業杠桿收購上。所謂杠桿收購就跟借錢買房子一樣,想買企業的人錢不夠,就要向銀行借一部分錢才能買得起企業;一般銀行為了貸款安全,需要用被購買企業的資產擔保才同意貸款;如果企業資產擔保的貸款加上收購者的自有資金還不夠,買企業的人就要尋求能接受更高風險的貸款——次級擔保貸款,這種貸款的抵押物是當企業破產時,資產變賣償還擔保貸款後的剩餘價值(如果還有的話);由於只能得到資產剩餘價值的擔保,這種貸款風險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天下大亂了。
據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派人進駐美國幾大銀行,開始調查是否有邪惡的銀行家在次貸背後推波助流。另外,有兩個美國城市的政府已把20幾個大銀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訴人在訴狀中把這些為城市送錢的世界級銀行稱為城市的破環者,因為當時他們明知道窮人還不起錢,還要借錢給他們,現在又紛紛開始收房子,把窮人都趕到大街上去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這如同一個正常人不知道違法是不對的一樣荒謬。這些人類理財精英們為什麼一起犯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我相信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
心理學有一條從眾理論,說的是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險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感到那麼壞。我相信這些銀行家們一定是發現他們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因此心理就放鬆了警惕。於是人雲亦雲地認為:只要美國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這些美元源源不斷進入美國房地產,我貸的錢總會能收回來。
心理學還揭示了一條人類服從權威的心理,說的是人不容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權威比自己正確。我相信那些銀行家們看到他們所欣賞和崇拜的金融精英開始進行次貸,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力上繳了:「次貸風險看來不大。」同時,那些為世界級銀行打工的層層精英都認為:我們是世界第一大銀行,我們有世界最從聰明的風險分析師和最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他們讓我們做次貸,次貸一定沒問題。看,這些層層為存款人把關的決策者們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因為面對權威他們停止了思考。
第三個原因與人的驕傲本性有關。商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我熬了28年才登上這個世界第三大銀行CEO的位置,這個銀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職期內決不能讓它倒退,美國次貸雖然有大風險,但這個蛋糕太大了,大到能決定銀行的排名。於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缺陷
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華爾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連續十多年股票市場大牛市,財富的快速增長,令金融資本逐利本性變本加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場金融「派對」將會繼續開下去。「金融精英們」日益功利的思維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經過反復包裝的復雜金融產品。
然而當暴風雨突然來臨時,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樣要為自己種下的苦果承擔責任。花旗董事會主席因購買430億美元次級抵押證券(CDO)損失185億美元而辭職;美林證券因次貸虧損84億美元,創下了公司營業史上最慘重的一次虧損,股票價格因此縮水大半;瑞銀下屬的對沖基金德威資本管理公司使瑞銀虧損183億美元而遭關閉;身經百戰的貝爾斯登公司竟最終遭他人收購而終止;唯有高盛躲過一劫,成為少數的受益者。
在這一刻,無數金融資產煙飛雲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國」頃刻倒塌,投行「精英們」大量失業,留給人們的則是無盡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師為UBS寫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披露了虧損的原因,有幾點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經理們的信心膨脹,冒險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層過度依賴風險官的風險報告;評估公司根據以往信用來評估公司產品;金融公司員工之間盲目互相信任……
4.浮動房屋利率政策難辭其咎
美國長期寬松的貨幣和金融監管政策,一方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變革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因為經濟運行周期和規律的改變埋下了各種危機的種子。
2000年中期,美國聯邦資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線的彎度很大,而長期利率受貨幣政策影響比較小,因此10年長期利率在3.5%到4.0%區間。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與短期利率掛鉤的1年浮動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卻比浮動房屋利率高出1.5至2個百分點。因此,大多數的房屋購買者都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的貸款利率或者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現有房屋的再貸款利率。
此外,貸款方對房屋購買的信用要求也參差不齊,因此,購買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對較低的信用購買大的房屋。房屋價值的不斷上漲更加快了這一行為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很少的資金去購買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用他們現有的房屋去申請再融資來支付他們的高消費。結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達69.2%,比1986年時的63.8%高出5.4%。這就造成居民住房價值高漲,特別是在一些海岸線周圍的房屋開始出現投機。
2000年年初,由於經濟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間美聯儲一直將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終結之後,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貨幣政策影響,因此對長期利率影響不大,其結果就是回報曲線開始變平,同時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間的價差縮小。
浮動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據短期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或銀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當浮動房屋利率隨著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時,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浮動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間的價差大幅度縮小,因而對利用浮動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當泡沫破裂時,大批利用高風險或是次級債浮動房屋利率貸款的房屋貸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別是在浮動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個基點時,房屋強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請破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2007年年底,根據房屋借貸銀行委員會的統計,大概有14%的次級債房屋被強行出售。雖然次級債在整個價值30萬億美元的非金融消費債券中僅為1.4萬億美元,比例並不是很大,但在今天這種日趨一體化的金融體系中,其沖擊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響就是房屋市場開始衰退。
5. 美國的經濟政策過於寬松
美國政府一直沒有過多的接入金融市場,一再認為市場應該任其自由發展,並通過市場經濟規律自我調整。因此次貸及其衍生產品才會大規模泛濫。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長期對金融市場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讀是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價格下跌,與這些產品相關的銀行、企業、個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如今,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機並沒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來越呈現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經濟擴張期內,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結構性漏洞,負責整體經濟穩定的美聯儲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而無權監管投行。那麼,引發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政府監管不力所引起,過度地迷信市場的自由調節能力,讓投行主導資本市場,而政府監管不力的一個深層原因,是經濟市場信息極度的不對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給出的更確切的解答是: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銀監會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房產中介等環節彼此孤立、導致信息不對稱所引發。正是由於各個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暢通,讓企業們不能正視自己身上攜帶的「病毒」,並任由它持續擴散,進一步影響了政府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企業及時的援救,讓這一場次貸危機引發了蝴蝶效應,也連累了華爾街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產生。N.Gregory Mankiw就這一問題直言不諱說,美國政府是要負絕對責任的,而現在政府掏出幾千億美元來救市,也是當初對信息不對稱的漠視和明知電子政務信息孤島的存在,並可能出現的惡性結果抱有僥幸心理所付出的學費,而更為可怕的是信息不對稱這種「病毒」會在我們政府、企業中的各個環節中蓄勢發作。
雷曼兄弟前宏觀經濟學家範文仲近日發表言論說:「引發本輪危機的房屋次貸產品,整個過程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其溝通傳遞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如果沒有適當的機制保證資產信息的透明、准確傳遞,單純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全球銷售不僅不會減少風險,反而會增加金融交易對手的風險。」這段話道出了實質。眾所周知,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謀取短期利益,向客戶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貸款,然後將貸款細分、重組、包裝,再像債券、股票一樣賣給投資者,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讓市場完全失去監管,間接導致了這一次華爾街的大地震。
讓我們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華爾街就像一個「黑盒子」,眾多的投機家利用當局監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從事著高回報又低風險的投資活動,而由於美聯儲無權監管投行,那麼自然也就無法了解這個黑盒子里所發生的真實情況,所能看到的只是浮於表面的一些虛假數據。那麼結果就是當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機泄露,美國政府就只能迫於經濟壓力,出台救市計劃,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國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實情況,那麼還會出現今天這樣的金融危機嗎?答案不言而喻。
6.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用危機
最後還不得不說的是信用危機的問題,這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信用過度擴張。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借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卻不得不挽救美國最大的保險機構AIG,隨著雷曼的倒下,AIG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本周一、二,該股股價暴跌61%和21%,危難之際,美國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聯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限於破產邊緣的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屆時將持有該集團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美國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為AIG的破產將對極其脆弱的金融市場帶來更大的沖擊,提高市場的借貸成本,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危害。
從美國政府對待雷曼和AIG的態度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場中信用體系的崩潰。中秋節前退出對雷曼整體收購計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在雷曼宣布破產後又表示要出資17.5億美元收購雷曼在北美的投行業務,貝恩資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權公司也參與了雷曼投資管理業務的競購,雷曼破產後不得不將此業務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繼續開展證券經紀業務。
這一切為什麼不在雷曼破產前進行?因為信用體系的崩潰,在風險面前,大家都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誰也不願意對誰施以援手。這一點從銀行間借貸情況也可窺見一斑,在歐洲和美國,銀行間的借貸行為幾乎限於停頓狀態,所謂的泰德價差,即3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息與美國短期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突破了3%,高於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後的收盤水平,投資者爭先恐後的從任何有風險的機構或行業中撤離。

2. 試分析金融機構脆弱性產生的內在和外在原因。我國金融機構是否存在脆弱性試述其表現。你應該如何防範

金融機構脆弱性產生的原因,除了三種主要的解釋,即企業角度(在明斯基看來,商業周期的存在將誘使企業進行高負債經營)、銀行角度(「安全邊界說」和信息不對稱性說)和金融市場角度(從價格波動的角度來研究)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活動的外在性、宏觀經濟的沖擊等也被認為是導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金融機構存在脆弱性,主要體現在:
①銀行體系的問題: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商業銀行所積累的不良資產是中國金融脆弱的最主要標志。
②證券市場的問題:資金黑洞龐大,部分券商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③其他金融機構問題: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都進行過大量的違規違法經營,管理混亂,累積了大量壞帳。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困難重重。保險業的問題在於:一是無序競爭,支付高額代理費;二是利率不斷調低,保單利差倒掛,存在巨大的資金黑洞。
④人民幣匯率問題: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則有可能對外貿出口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而且升值以後巨額套利資金的外流對中國的國際收支也可能會造成嚴重不利影響;而如果處理不好人民幣匯率問題則有可能引發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給經濟金融帶來嚴重後果。
⑤金融業開放問題:中國金融領域對國外資本的全面開放,可能對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不利的影響,增加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相應的防範措施有:
①加快完善國內銀行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及管理體制;
②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建立健全證券方面的法律制度。

3. 金融機構涉及犯罪問題的現象主要有哪些

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金融管理制度。所謂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設立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根據《商業銀行法》和有關銀行法規的規定,設立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按照規定的程序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由中國人民銀行或者有關分行發給《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始得營業。凡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開業或者經營金融業務,構成犯罪的,以本罪論處。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既可以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單位犯本罪的,實行兩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相應刑罰。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直接故意,間接故意或過失都不能構成本罪。這就是說,行為人明知設立金融機構應當經過批准,擅自設立屬於違法的行為,亦明知自己是在私自設立金融機構而仍決意設立之,並希望發生金融機構擅自設立成功的危害結果。至於設立的目的,則是為了牟取非法利潤。如果設立後又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行集資詐騙等犯罪活動的,則又牽連觸犯其他罪名,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等,這時,應按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擇一重罪處罰。

4. 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金融企業從事貨幣經營和信用活動的不確定性。

5. 銀監局文件中提到的一、二、三類案件具體指什麼

在上述案件定義的基礎上,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等因素將案件分為三類:
1.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涉嫌觸犯刑法的,為第一類案件。
2.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不涉嫌觸犯刑法,但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且該違法違規行為與案件發生存在聯系的,為第二類案件。
3.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在案件中不涉嫌觸犯刑法,且銀行業金融機構或其從業人員也無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為第三類案件。

6.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哪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下:
(1)不同部門對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
(2)各部門的權力之爭
(3)不同部門的利益不同
(4)部門行為不當
(5)營銷部門內存在一定沖突
供參考。

7.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產生矛盾的根源有哪些

要求快速的巨額回報和現實中的價值創造緩慢,泡沫化,海量的信息,各種不可預料的意外情況。

8. 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客觀的說,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監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將金融機構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於各種考慮而對當地金融業採取的保護措施,影響了金融機構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機構享有過多的「政策」優勢。另一方面,金融宏觀監管尚有真空地帶,個別金融機構不遵守金融法規和制度為前提的競爭行為時有發生,卻屢禁不止,更無從談起防範風險的目標。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機構的自身內控措施有待加強,權利制約失衡、制度建設滯後,會計信息失真等情況依然存在,增大了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場競爭經濟環境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環境已經日新月異、飛速變化。在這個進程中,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也不斷顯現出來,由於社會平均利潤率並未形成,大量的社會資金被金融機構的賬面投資回報率吸引而湧入。在現有市場准入標准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況,各地金融機構的增長突飛猛進。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給金融風險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會計素質
從總體上看,我國金融機構會計人員的學識水平、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個別工作人員的學識水平、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等仍需加強和提高。從金融機構風險產生的原因看,人員素質因素不可忽視。實際上,許多風險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與會計人員的工作有關聯。
4.需要改進的會計手段
這里所說的會計運作手段,一方面表現在如何優化會計核算的監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如何改善和深化會計電算化的形運用上。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要求金融風險的會計防範,不能僅停留在單純的賬務信息記錄和核算反映上面,還應該具備總結、分析、控制的能力。

9. 違法行為為什麼並不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源

因為社會生活是多種多樣的,不是所有的侵權行為都是由違法行為造成的,為了維持社會和諧穩定,法律還規定了其他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比如說無因管理行為給管理者造成傷害,管理者可以要求無因管理的受益方承擔賠償責任。

10. 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個問答題

當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減少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取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資不抵債。商業銀行作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隨時持有的、用於支付需要的流動資產只佔負債總額的很小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大量債權人同時要求兌現債權,例如出現大量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復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計劃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除了應當做好流動性安排之外,還應當有效管理其他各類主要風險。從這個角度說,流動性風險水平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狀況。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違法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易方達基金易理財和余額寶 瀏覽:311
股票季度價格 瀏覽:202
中國黃金的導購上班時間 瀏覽:477
豆粕期貨投資報告 瀏覽:813
埃夫股票 瀏覽:554
股票王國強博客 瀏覽:903
通達信股東戶數公式 瀏覽:225
股權融資審批部門 瀏覽:674
塑料行業傭金怎麼拿 瀏覽:497
西安艾潤物聯網融資 瀏覽:422
澳大利亞幣匯率 瀏覽:212
金如意投資理財 瀏覽:803
湖南漢方集團領導 瀏覽:82
投連險可以投信託嗎 瀏覽:931
融資租賃上市計劃書 瀏覽:778
房產屬於理財產品嗎 瀏覽:810
建設銀行理財白金卡積分規則 瀏覽:444
妙醫佳c輪融資 瀏覽:738
理財產品設計方案模版 瀏覽:318
理財項目公司是怎麼賺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