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刪除了「等重大戰略思想」這幾個字,對這一命題做出新的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對於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重要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創造性應用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時候,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放眼今日的神州大地,到處都煥發著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然處於低潮,國際敵對勢力鼓吹「社會主義大失敗」,企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在世界上消滅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旗幟,就是向世人昭告: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沒有過時,科學社會主義仍然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仍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這必然有助於世界上的共產黨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我們堅信,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潮一定會到來。
Ⅱ 金融學試題: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前一個時期從1953年開始到1976年結束,共約24年。在這24年的時間里,既有可貴的探索和成功的經驗,也有嚴重的失誤和慘痛教訓。雖然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但仍然未能找到一條成功地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盡管目標已經提出,但如果不能制定出順利地實現這個目標的理論、路線和方法,中國的現代化就仍然只能是遙遠的理想,空中樓閣。由於鄧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導,自1977年開始,黨迅速糾正了毛澤東同志晚年的「左」的錯誤,重新回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上來,遵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認識原則,致力於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國際關系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於是就實現了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黨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經過短短幾年的實踐和探索,不僅迅速改變了全國的面貌,而且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實現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飛躍,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成功結合。(未完。後續第二段)
Ⅲ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哪一重要理論如題 謝謝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與時代特徵和各國實際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及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的作風、氣派,以中華民族的風格和形式表現出來並獲得發展,為中國人民所掌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的哲學不同,它不是專屬於某一民族的哲學,而是國際性的學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界性哲學」;同時它又可以在各個民族和地區生根發芽,與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成為它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結果,除了中國革命實踐的需要這一根本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中國自古就有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優良傳統,因而中國人民比較容易接受和體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豐富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便利的思想橋梁和理論途徑。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中國化的最輝煌的成果,科學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針,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Ⅳ 如何加快金融體制改革
一是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推動已改制的國有商業銀行等各類國有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和增長方式,加強對基層機構的管理。理順落實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正確處理好金融促進經濟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系,切實提高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質量,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二是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大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鼓勵各類銀行設立不同形式的小企業信貸服務機構,完善落實擔保、貼息等扶持政策,提高中小企業貸款比重。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抓緊制訂《放貸人條例》。
三是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並重組,完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回購等政策措施,推進發行制度改革,改善市場供求關系。積極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完善債券市場發行規則與監管標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探索農產品期貨服務「三農」的運作模式。
四是深化保險業改革,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農業再保險和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穩步發展與住房、汽車消費等相關的保險,積極發展建工險、工程險等業務。積極發展個人、團體養老等保險業務,推動健康保險發展。發揮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作用和保險資金投融資功能。強化法人機構和高管人員責任。
五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加快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完善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六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監管合力,避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繼續加強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跟蹤和評估,高度關注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狀況、金融機構流動性及資產負債變化,認真排查風險隱患,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維護市場秩序,確保金融體系安全。
Ⅳ 從金融危機的產生和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談談為什麼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如果你要真正的了解經濟學原理,那就要跳出馬克思這個圈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說是錯的 但是他的局限很大 已經不適合解釋經濟方面的問題 特別是你要進行投資,要對宏觀經濟進行把握。他只會誤導你 建議幾看看奧地利經濟學派方面的書。有關書籍可以在網上擻到
Ⅵ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
一、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
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
實踐的自主性表現在,人通過實踐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規律為人所用,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佔有的目的。
二、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
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
所謂直接現實性,指實踐是人把自己作為物質力量並運用物質手段同物質對象發生實際的相互作用,這種「感性的」活動同感性的對象一樣具有現實的實在性。
(6)金融機構改革與馬克思主義實踐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
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Ⅶ 21.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證明,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必須實現 馬克思主義
理論不能這樣理解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共性 我國發展要積極借鑒 但 真正的發展模式 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道路
Ⅷ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是怎樣結合起來的
一、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使中國共產黨人最終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中國共產黨創立之時,中國所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最大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一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不斷推進的偉大歷程
「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的任務則更重、更艱巨。做好結合的文章,其基礎和前提,就是釐清並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真正了解並懂得中國的實際即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求解放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選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中國人民經歷了在黑暗中長期探索和徘徊、對各種主義和思潮反復比較之後的歷史選擇。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在這個歷史大潮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