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支持供給側改革 金融需要做哪些創新
金融如何創新,以更好地支持供給側改革?
可以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支持現在的「三去一降一補」,為目前的供給側改革這一大戰略目標服務的金融創新。
第二種,化解金融體系自身風險需要的一些金融創新。
第三種,金融體制機制需要金融創新。
這三種類型的創新,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有很大的關聯度,需要協同推進。
㈡ 金融業怎樣服務好供給側改革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依靠改革開放、加入WTO和勞動人口三大紅利,保持經濟持 續高速發展。然而,近來中國經濟己經步入由高速増長轉為中高速増長、經濟結構調整趨於優化、 新舊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時期,以往需求側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増長的拉動日 漸乏力,結構性的供需錯配現象也較為嚴重,亟待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現有經濟結構失衡 問題。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兩者互促共生。 如果說實體經濟是肌體,資金是血液,金融體系則是血管。金融業必須助力供給側改革,亦將得 益於供給側改革。金融業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融資結構以及健全銀行業結構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縛,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更為有力的金融支撐。而供給側改革也是金融業自身轉型發展的助 推器。通過轉變經營理念和改革體制機制,金融機構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提高金融 供給體系的服務質效。
一、以針對性金融改革服務供給側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 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的適應需 求結構的變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於金融端,關鍵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業 成本、去融資杠桿、提升資本效率。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以及健全完善銀 行業結構,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
經過20餘年的穩步推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機構都己具有自主決 定利率浮動的權力。充分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和變動過程中的作用,有利於更好的引導金融資源 配置,不斷完善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交易機制,推動社會融資方式的多元化;有利於分散金融 風險,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有利於促進居民財富的増長,引導居民理財和消費行為理性 改變;有利於資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興產業和初創企業,為中國經濟再平衡和產 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條件;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從外延粗放式的増長模式轉向內涵集約式的増 長模式,真正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定價、結 構以及風險三方面的挑戰。從產品定價來看,利率市場化導致短期利差震盪、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機構需不斷提升產品風險定價能力。從產品結構來看,為減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 需要調整產品結構,即通過綜合化經營擴大非息收入,進而會増加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佔比。從 風險管控來看,利率震盪導致波動性増加,加之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其強烈的逐利動機也可能 帶來輕視風險的傾向,這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利率市場化改革己取 得決定性的進展,未來仍有三方面任務需要持續推進。一是央行主導的商業銀行基準利率體系應 盡快退出,相應的由市場主導的金融機構利率體系應逐步建立,以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二是増 強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逐步弱化對央行基準存貸款利率的依賴。三是進一步疏通利率傳 導機制,讓短期利率的變化能有效影響存貸款利率、債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場利率。
供給側改革成果在資本市場的體現,主要就在於激活資本市場,為企業創造更多元化的融資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資方式。目前中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資僅占社會融資規模増量的23.2%,雖比2014年攀升6.03個百分點,但仍屬於較低水平。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在中國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導致了對間接融資的過度依賴,產生了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過於集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難題。加快資 本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多元化、互補型、功能齊全和富有彈性的資本市場,有助於提高直接 融資比重,更好地滿足創新型増長模式下實體經濟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直接融資無需金融中介機 構介入,有助於盤活存量資產,減少企業對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方式的依賴,降低經濟轉型調整 階段的金融風險;提升直接融資比率有助於避免由於依靠銀行信貸加杠桿,而造成非金融部門財 務不可持續的現象,有助於企業降成本、去杠桿,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為有效促進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應通過開展投貸聯動、優化信貸投向、完善銀行業結構和 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等四個方面舉措用好増量、盤活存量,構建治理良好、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 創造力的銀行業機構體系,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積極開展投貸聯動,讓「雙創」成為發展新動力。改變過去商業銀行只為客戶提供信貸支持,PE/VC 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的方式,准許銀行通過子公司開展投資,以「股權+債權」的模式,可以 為創業期的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投貸聯動能夠有效地將商業銀行的資金、 客戶、品牌和渠道優勢與風險機構的風控能力和投資能力的優勢相結合,切實支持大眾創業、萬 眾創新。二是商業銀行應准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貸投向的「加減法」。一方 面,對科技產業、新興行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做加法」。緊密貼合國家經濟發展、結構調 整的大政方針,加大對「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等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 對過剩產業、壟斷行業、落後企業的信貸投放「做減法」。加大力度盤活信貸存量,促進「僵屍 企業」和問題企業不良貸款的出清,推動不良貸款的化解和處置工作,嚴格限制「兩高一剩」行 業的信貸額度和規模。三是加大力度推進民營資本建立小型銀行的過程,構建城市小型商業銀行 隊伍,門當戶對地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和豐富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針對性地提 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創新農村信貸制度,發展普惠金融。近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 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頒發,並鼓勵地方政府 部門通過貼息、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公司擔保等多種方式,建立貸款風險補償及緩釋機制。銀行 業應合理自主確定貸款抵押率、額度、期限、利率,簡化貸款手續,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盤活 農村土地資產,増加土地流轉,幫助農民増收致富,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步伐。
二、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促進經濟運行效率提升。通過體制 機制改革提高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資源,既是供 給側改革的要求,也是銀行推進自身改革和轉型的需要。商業銀行更有必要從體制機制改革和經 營理念轉變入手,加快推進自身的供給側改革,以適應新環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經濟體正在開展 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自身供給側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領域。
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提高經營和決策效率。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 的公司治理機制,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奠定治理基礎。充分發揮黨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 的作用,探索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新途徑和新方式。推進內部經營機制改革, 充分調動銀行經營管理人員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通過實施用人薪酬機制改革、推行職業經理 人和全員全產品計價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鍋飯」,推動銀行從業人員主動提高服務意識和服 務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輕資本的業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商業銀行應不斷加大資產結構、負債 結構以及表內外業務結構的調整力度,努力打造「輕型銀行」。在資產業務方面,要順應資本市 場和直接融資發展的要求,把同業業務、債券投資等非信貸業務作為發展重點,降低信貸類資產 的比重。在負債業務方面,要轉變以存定貸的傳統理念,打造以資產驅動負債的經營思路,進一 步提高負債的主動性。通過大力發展投資銀行、資產託管、財富管理、現金管理、交易型銀行等 新型業務和表外業務降低風險權重,使風險加權資產増速低於總資產増速、管理資產増速高於資 產規模増速。以經營效率提升真正實現低資本佔用和低成本擴張,以相對較少的資本投入驅動相對較大的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構建市場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業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動經營管理模式從以塊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有效提升專業化 經營管理能力,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進一步順應利率匯率市場化、資產負債結構變化、表內 外結構變化的要求,持續深入推進資產負債管理轉型創新,推動資負配置和管理從被動、單一、 表內向主動、多元、全表管理轉變,更加註重全資產和大負債的動態、組合和前瞻管理。通過內 涵式、精細化管理機制的建設,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㈢ 農村金融的供給側改革是指什麼
農村金融的供給側改革是指多維度調整農業供給側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繼傳遞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信號。這或意味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展開詳細的農業工作部署。
「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這塊的定位分類會更加細化。」國務院參事劉志仁對記者表示,轉型升級最終是為了實現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過去發展農業總是重視效益,但未來要強調質量放在第一位。
㈣ 銀行業怎麼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強調,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金融業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穩健經營為目標,找准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構建新的行業監管方式和業務發展模式,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益,促進金融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更為強大的動力源泉。
大力發展創業金融,破解創業融資難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激發創新的重要途徑。創業金融,目的就是通過一整套的金融制度創新,包括新三板、天使基金、PE/VC以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切實解決創業者的融資難題。發展創業金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孵化、上市,並支持創業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另一方面,要支持並推動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努力向創業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理財、咨詢等一站式系統化的金融服務,對於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和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要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在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拓展金融業發展空間。
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實現金融業態協調發展。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同金融的結合,正引領金融朝著渠道移動終端化、跨界融合常態化、產品服務精細化等方向發展,成為提升我國金融業綜合競爭力的新生力量。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進一步規范,不僅可以提高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效滿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實體經濟運行效率,激發社會創業的激情與活力,推進新業態、新動力的形成與發展,為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在全國各地不時出現的「霧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促進綠色發展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通過綠色金融,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方面,不僅有現實必要性,而且有社會迫切性。一方面,金融業應綜合考慮與環境相關的收益、風險和成本,引領信貸資源逐步從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業退出,支持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有效緩解我國產業結構「過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金融產品發展,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投融資機制形成,更好地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注重發展普惠金融,推動發展成果共享。普惠金融有兩個特徵,一是客戶覆蓋面更廣,服務對象從低收入群體擴展到城市白領、小微企業、弱勢產業以及欠發達地區。二是產品和功能更加多樣,除了存款類產品,還包括諸如信貸、支付、結算、租賃、保險、養老金等綜合化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充分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需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雙輪驅動。從國家層面,應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制定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堅定服務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貧困地區發展的戰略定力,增加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著力解決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金融機構層面,需要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兩端更加匹配;通過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工具,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務成本;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控制普惠金融的業務風險。
㈤ 農業銀行怎麼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成本、產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我國糧食十二年連增收之後,出現了糧食產量、庫存和進口都創歷史新高,糧食等農產品供給數量過於充裕而價格下行壓力加大可能會影響農民增收的新情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確保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克服長期以來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較差和農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成本、產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去庫存需要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
特定時期內的國內農產品供給源於國內生產、庫存和進口等方面。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供給數量相對充裕,不僅糧棉油糖供給庫存水平高,而且過去一些供求偏緊的農產品,如牛羊肉供給數量也出現了相對充裕的情況;特別是受到國家糧食托市收購以及國內農產品生產規模偏小和成本相對較高等因素影響,國內多數農產品價格明顯地高於國際市場,農產品進口壓力越來越多,出現了國內生產的糧食等成為國內儲備而國內的消費需求則源於國外進口等的新困局。對此,迫切需要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國內庫存和市場出清難題,必須把國內生產數量過多且質量不高和衛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農業稀缺資源的農產品調減下來。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出發,明確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特別是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和國家庫存水平過高等問題,要求「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前幾年,受到國家臨時收儲玉米價格偏高等因素影響,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盲目擴大玉米生產,使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一些寒冷地區生產的玉米品質差,生產效率低。非優勢區玉米種植,產量不穩定,也對市場穩定容易造成不利影響。可見,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既有利於綠色發展,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質,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關系,為玉米庫存調減和市場出清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降低農產品庫存水平,改善農產品供求關系,促進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的形成,還需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還需要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收儲政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降低農產品成本要求提高農業供給效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用協調發展和開放發展等新理念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處理國內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形成國內農業新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核心是提高國內農業供給體系效率,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農產品交易成本。
相對於世界上農業競爭力強和農產品出口國家來說,我國農業稟賦條件相對較差,農業土地和水資源等相對更加稀缺,這要求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更加緊緊依靠創新。
受到我國農業科技體制影響,農業科技活動與其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聯系還不夠緊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流通領域面臨的難題,往往缺乏科技支撐,長期得不到解決,而農業科技成果雖然很多,但往往又不是解決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中現實難題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不高。我國農業科技論文、專利數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很多優良品種和高性能的農業機械則需要從國外引進。
㈥ 如何推進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觀政策要穩。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發展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激活存量增長動力,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積極利用外資,積極穩妥擴大對外投資。三是微觀政策要活。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能,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松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四是改革政策要實。要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五是社會政策要托底。要守住民生底線,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㈦ 如何加強信貸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你這個問題太寬泛。不可能有一個准確的具體的回答。建議你要是學生的話多找金融界朋友聊聊天。如果為官的你可以去農村多調研。
㈧ 農業發展銀行如何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最新相關信息
政策性的銀行在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大有可為,農業、農村的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銀行,實質就是國家利用政策銀行的杠桿,它是一個補短板的銀行,所以政策銀行的業務發展和供給側結構高度契合。
㈨ 國家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政策支持是什麼
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已經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當前同樣面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來解決。
2、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的結果。問題與發展相隨,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 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實現了建國以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十二連增」,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
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農業發展規律。農業本身具有其特殊性,農業的產業性質和其他的產業有很大的不同。農業受自然的影響,生產方式落後,生產周期比較長,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方面敏感。同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很高,牽一發而動全身。
國家通過重新調配整頓原有的和制定實施新的政策措施,使農業內部結構適應農業發展的新環境新要求,以使農業發揮更大經濟社會生態功能。這一過程也是農業自我適應和自我修復過程。因此,農業結構性改革是符合農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