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什麼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日升昌票號,他是第一個現代銀行的雛形,很快各省有了分支機構。其後業務發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地!
2. 中國最早的銀行是什麼
在我國,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庄,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銀行。此後,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紐倫堡、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
(2)歷史上最早的金融機構是擴展閱讀:
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內外競爭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 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做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而隨著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別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並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
3. 世界第一家國際金融機構是什麼
國際清算銀行(襲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是致力於國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合作的國際組織,由50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國際清算銀行成立於193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金融組織。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處理德國戰爭賠款問題,基於楊格計劃,成立了該組織。隨後,處理戰爭賠款的作用逐漸淡化,轉向推動國際財政貨幣政策的合作。
4. 中國古代最早的銀行叫什麼
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
(4)歷史上最早的金融機構是擴展閱讀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寧波商人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等是該行通商銀行的創辦人與大股東。
中國通商銀行名為商辦,實系奉旨設立的官商性質,規定"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其實大權均由盛宣懷一人獨攬。
5. 中國古代的銀行最初的形式是什麼
在唐宣宗時期(公元847~858年),蘇州就有「金銀行」出現。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時,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條為「銀行軋造吹銀出賣許多告提」,這是「銀行」一詞單獨出現最早的時間。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內不僅有遠谷市、紗市、鹽市、牛馬市,而且「銀行、花市、雞市、鎮淮橋、新橋、筐橋、清化橋皆市也」。可見,銀行那時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條「銀行街」,其街非常繁華。「大清戶部銀行」是我國最早的官辦銀行,建於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中國的銀行肇始於1897年。第一家銀行是 李鴻章辦洋務運動的得力助手、鐵路總監盛宣懷創辦的商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資金500萬兩,股東為封建官僚、買辦及錢庄的資本家。它被允許發行銀元和銀兩兩種鈔票,最高面額為一百元(兩)。這種銀行券,一面為中文,一面為英文。中文一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通用"、"認票不認人"字樣;英文的一面則有聘請的英籍經理美倫德的簽字。
6.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時候出現了櫃坊和飛錢,其中櫃坊相當於現在的銀行
當然其實從秦始皇開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專門負責金融的官員,但是這個是官方的金融機構。
7. 世界上第一家銀行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是銀行業形成的基礎。貨幣兌換業起初只經營鑄幣兌換業務,以後又代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等。這樣,兌換商人手中就逐漸聚集起大量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從事放款業務,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業。
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現了貨幣兌換業和兌換商。
第二階段:增加了貨幣保管和收付業務即由貨幣兌換業演變成貨幣經營業。
第三階段:兼營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貸等業務,這時貨幣兌換業 便發展為銀行業。
8. 投資銀行是最早出現的金融機構嗎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 Corporate Finance)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 集團、瑞銀集團;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9. 世界上「金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是最早給金融定義的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
最早給金融下定義的是:法約爾。金融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歷史相當之短。
10.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什麼
商品經濟發達較早,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我國的金融業務也在很早以前便已出現。一般而言,學界普遍認為我國最早的金融業務應該是典當業務,但最開始一般都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專門經營典當業(有人說周禮中已經記載有「泉府」這一專門經營借貸的機構,但其實可信度並不高,對此我在下面會有論述)。目前,學界一般都將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寺庫認為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信用機構,同時也是我國典當業乃至金融業的開端。寺庫的發展歷經南北朝、唐、宋、元,換了各種各樣的名稱(如質庫、解庫、長生庫),並在明代最終走向了消亡。在這里,我通過查閱資料和思考,將寺庫這一特殊的信用、金融機構的歷史大致還原了一下,總結起來,南北朝時佛教的興盛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佛教教義對亂世中廣大平民的吸引。永嘉之後,北方陷入長期的分裂,各個民族紛紛建國,彼此攻伐不止, 甚至達到了「無月不戰」的地步,以致「天下騷然,民不堪命」,「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 連年的戰亂再加上日益沉重的租調使得人們民不聊生。這時,宣揚輪回和因果報應的佛教為人們描畫了一個通往極樂凈土和美好來世的道路,為在現實痛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安慰,於是佛教便大范圍的傳播開來。相比較而言,南方相對穩定,這也是為何北方比起南方佛教更為興盛的原因之一。二是統治階級的大力扶持。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統治者多篤信佛教。除卻統治者自身的原因,正如簡修煒和庄輝明(1988)在其文章中指出的,對於當時的北方統治者,作為異族統治中原,他們缺乏自己有效的統治思想, 容易在接受儒學的同時接受佛教思想。 並且把佛教視為「戎神」 而加以尊奉, 從而使佛教成為統治思想的重要補充。這也體現了當時作為異族統治者對漢族強勢文化的防範心理。把這個意思說得最明確的是後趙的石虎, 他在報王度書中說: 「聯出自邊戎, 吞君諸夏, 至於饗祀, 應從本俗。佛是戎神, 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8而對於當時的南方統治者而言,他們之所以崇尚佛教, 不僅是為了加強政治思想統治, 而且也作為自己對現實矛盾無法解脫的精神麻醉劑, 即在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同時,也要自我麻醉。因此, 南朝從門閥世族到各代帝王大都祟佛。極端的如梁武帝蕭衍,甚至三次捨身如空門,還是大臣將集錢將他贖回。9在南北各朝歷代統治者的帶頭信奉和提倡下,佛教逐漸走向極盛。當時,各朝帝王不僅耗費大量資源興建寺院,並且還賞賜給寺院大量的土地,許多官員富戶也紛紛向寺院贈送土地和財富, 社會財富逐漸向寺院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