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寺廟是洛陽的白馬寺,,建於東漢年間,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Ⅱ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什麼
商品經濟發達較早,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我國的金融業務也在很早以前便已出現。一般而言,學界普遍認為我國最早的金融業務應該是典當業務,但最開始一般都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專門經營典當業(有人說周禮中已經記載有「泉府」這一專門經營借貸的機構,但其實可信度並不高,對此我在下面會有論述)。目前,學界一般都將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寺庫認為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信用機構,同時也是我國典當業乃至金融業的開端。寺庫的發展歷經南北朝、唐、宋、元,換了各種各樣的名稱(如質庫、解庫、長生庫),並在明代最終走向了消亡。在這里,我通過查閱資料和思考,將寺庫這一特殊的信用、金融機構的歷史大致還原了一下,總結起來,南北朝時佛教的興盛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佛教教義對亂世中廣大平民的吸引。永嘉之後,北方陷入長期的分裂,各個民族紛紛建國,彼此攻伐不止, 甚至達到了「無月不戰」的地步,以致「天下騷然,民不堪命」,「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 連年的戰亂再加上日益沉重的租調使得人們民不聊生。這時,宣揚輪回和因果報應的佛教為人們描畫了一個通往極樂凈土和美好來世的道路,為在現實痛苦中苦苦掙扎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安慰,於是佛教便大范圍的傳播開來。相比較而言,南方相對穩定,這也是為何北方比起南方佛教更為興盛的原因之一。二是統治階級的大力扶持。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統治者多篤信佛教。除卻統治者自身的原因,正如簡修煒和庄輝明(1988)在其文章中指出的,對於當時的北方統治者,作為異族統治中原,他們缺乏自己有效的統治思想, 容易在接受儒學的同時接受佛教思想。 並且把佛教視為「戎神」 而加以尊奉, 從而使佛教成為統治思想的重要補充。這也體現了當時作為異族統治者對漢族強勢文化的防範心理。把這個意思說得最明確的是後趙的石虎, 他在報王度書中說: 「聯出自邊戎, 吞君諸夏, 至於饗祀, 應從本俗。佛是戎神, 所應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特聽之。」8而對於當時的南方統治者而言,他們之所以崇尚佛教, 不僅是為了加強政治思想統治, 而且也作為自己對現實矛盾無法解脫的精神麻醉劑, 即在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同時,也要自我麻醉。因此, 南朝從門閥世族到各代帝王大都祟佛。極端的如梁武帝蕭衍,甚至三次捨身如空門,還是大臣將集錢將他贖回。9在南北各朝歷代統治者的帶頭信奉和提倡下,佛教逐漸走向極盛。當時,各朝帝王不僅耗費大量資源興建寺院,並且還賞賜給寺院大量的土地,許多官員富戶也紛紛向寺院贈送土地和財富, 社會財富逐漸向寺院集中。
Ⅲ 在中國,由官方營造的最早的佛寺是
是漢朝時期建造的白馬寺。
Ⅳ 佛教什麼時期傳入中國所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做佛教寺廟是什麼在那裡
中國佛教第一塔在哪裡?以往,人們大都認為在河南洛陽白馬寺。近年來,隨著不少有識之士的研究、考證和相關媒體的披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第一佛塔當為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內的普彤塔。
普彤寺位於南宮市區西北約1.5公里處的北舊城村東北,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2005年3月19日,筆者來到普彤寺,尋訪這座極其珍貴的歷史遺跡。在南宮市政協常委鞏修山、普彤寺住持果清法師的陪同、引領下,筆者詳細觀看了這座已歷1930餘個春秋仍巍然聳立的佛教名塔,以及寺內的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報恩堂、祖堂等建築。
中國最早的塔
據史料記載,普彤寺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成兩年,堪稱「中國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我國佛教學術研究界有許多知名人士將南宮視為歷史上的佛教聖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內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師攝摩騰和印度天竺學者之師竺法蘭二人主持建造的。據《後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色』。帝於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庄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筆者注)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庄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幸起大風得以躲避,在南宮駐蹕,並在大風亭(「大風亭」座落於南宮市北舊城村內,原為南宮十景之冠,現已毀壞,尚存亭基)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為風水寶地。明、清、民國各版本《南宮縣志》對此均有記載。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庄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井之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該塔在建築風格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為研究我國佛教建築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即廣施法力,使眾生得到解脫。「彤」為硃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硃色,稱「彤庭」。此塔後寺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塔身及寺均為硃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後寺稱「普彤寺」。普彤寺後毀於戰火之中,現今寺院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風侵雨襲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先後經歷了八次較大的修葺。分別在魏(三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台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損壞,塔頂震掉銅佛三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時所鑄。觀音菩薩安祥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身掛佛珠,一足蹬岸,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足、蓮、水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將觀音菩薩善良恬靜、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銘文:「漢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攝摩騰竺法蘭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銘文對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1992年,弘川法師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發現了清光緒十一年《重修普彤塔廟碑記》,碑文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漢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貞觀四年,大耳禪師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為本邑十景之一,由來舊矣……」
一名政協委員的「佛塔情結」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並配發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內外佛學界引起強烈反響。這篇文章的作者鞏修山,現任南宮市政協常委、政協提案委委員,是一位多年來利用業余時間致力於佛學研究和普彤塔考察、考證與宣傳工作的有識之士。
普彤塔建成於東漢明帝永平15年,比洛陽白馬寺佛塔還早兩年,當屬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佛塔。但由於此塔所處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傳不夠等原因,使這一歷史事實鮮為人知。為了考證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為家鄉的文化歷史資源正名,鞏修山在家庭經濟十分拮據的困境下,擠出有限的資金,先後購買了數千冊有關歷史與佛教的圖書資料。他曾自費專程前往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的文物部門,尋找普彤塔為漢朝建築的關鍵實物證據御碑。他撰寫的《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中國佛教第一寺應是我省南宮普彤寺》等文章先後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鄉音》、《民族與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報》等中央及省、市媒體發表,並被國內30餘家報刊轉載,引起強烈反響。《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被譯成英、日、法、德等七種文字收入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資料庫。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教協會和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視與關注。鞏修山對普彤塔情有獨鍾,到了幾近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華書店購書,發現1999年版的《辭海》在「南宮」詞條的注釋中提到「古跡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書卻找不到「普彤塔」的單獨詞條。回家後,他立即致函上海辭書出版社,提出普彤塔為中國第一佛塔,建議新版《辭海》中增加其單獨詞條。他的信引起上海辭書出版社的重視,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請其赴上海商洽將「普彤塔」詞條入編《辭海》事宜。
一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得好,其意義和影響不僅僅在文化領域,而且將帶動當地旅遊產業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協委員,鞏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這一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向黨政領導建言獻策。2001年10月,他執筆撰寫、與弘川法師聯名提出的《關於普彤寺普彤塔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議》,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趙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視。2004年,他與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寫的提案《應重視中國第一佛塔普彤塔旅遊招商資源的開發》在省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被採納,作為重要提案轉交到承辦單位。
當筆者欲告別這座千年古剎時,已是黃昏時分,如血的殘陽將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筆者心中暗暗祈禱:但願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時候出現了櫃坊和飛錢,其中櫃坊相當於現在的銀行
當然其實從秦始皇開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專門負責金融的官員,但是這個是官方的金融機構。
Ⅵ 中國最早的民間貸款機構竟然開在寺廟,這是為什麼
因為寺廟經常有人上火供香捐錢。使得市面的錢其實是非常多的。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給別人貸款。
Ⅶ 中國最早寺院
中國最早寺院是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7)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寺廟擴展閱讀
白馬寺的建築格局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Ⅷ 中國最早的銀行是什麼
在我國,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庄,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銀行。此後,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紐倫堡、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
(8)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寺廟擴展閱讀:
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內外競爭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 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做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而隨著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別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並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
Ⅸ 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候中國最早出現了當鋪。
當鋪起源很早,在南朝時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櫃坊同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唐會昌5年,皇帝的一個文告中說:「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們都私置質庫樓店,與人爭利。
宋代當鋪稱長生庫,由於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質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這種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
(9)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寺廟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通常提供以下一種或多種金融服務:
1、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並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這類業務形成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這是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行使這一功能的金融機構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類型。
2、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
3、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
4、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並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
5、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上述第一種服務涉及金融機構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種服務是金融機構的經紀和交易功能;第四種服務被稱為承銷功能,提供承銷的金融機構一般也提供經紀或交易服務;第五種服務則屬於咨詢和信託功能。
Ⅹ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什麼
1824年在山西誕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家金融機構是日升昌票號,他是第一個現代銀行的雛形,很快各省有了分支機構。其後業務發展到日本,新加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