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前景如何
天津濱海新區:中國經濟新引擎 王芳潔
隨著環渤海經濟圈被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布局,作為中國經濟第三極,環渤海地區無疑將進入一個歷史性的高速發展時期。在2008奧運會即將召開及加快開發天津濱海新區的背景下,北京、天津等城市房價在近半年的樓市調整期中一直在高位盤整。而一旦市場回暖,以京、津為代表的環渤海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有上升空間。
一方面,濱海新區外來投資者的不動產購買需求正處於上升階段,其開發投資潛力還有很大空間;另一方面,濱海新區土地價格比市區便宜很多,產品價格相對也會具有一定優勢
自天津濱海新區被列為國務院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後,一系列優惠政策隨之惠及濱海新區,隨之而來的是以科技環保、金融、地產為主的三大產業重心向濱海新區傾斜,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濱海新區,帶來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
顯而易見的是,在過去兩三年中,很多全國發展的開發商已經發現了濱海新區潛力,紛紛在天津拿地開發,地價、房價應聲而起。
更多的投資者發現,濱海新區賦予天津更高的投資價值,而在天津之內,濱海新區則最具升值潛力。
政策推動發展
2008年3月17日,《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這個被相關政府高層稱為「最具含金量的政策」包括金融改革試驗、土地管理體制、涉外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體制改革、循環經濟試驗等10個方面重點改革試驗內容。
參考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新區的成長路徑,可以看到在國家扶持政策的推動下,隨著浦東新區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新區土地資源持續升值。而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批之後,新區的土地資源將面臨長期增值的歷史機遇。
近日出台的2009年天津市住宅建設計劃也顯示,天津市住宅建設將要按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優先支持濱海新區發展。2009年濱海新區安排住宅施工1069萬平方米,佔全市住宅施工總面積的27%,比2008年提高2個百分點。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劉玉錄認為,隨著國家對濱海新區的政策開放,濱海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熱點,很多外地開發商會對擁有政策資源的區域高度關注。這也是近2 年濱海新區外地開發商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
從2007年開始,大量的國內外投資基金開始投向濱海,這其中大部分是投在了房地產及相關產業上。國內知名品牌開發企業開始進入這一區域,萬通地產率先挺進濱海,2005~2006年融科置地、弘澤地產、新加坡吉寶集團開始入駐濱海,隨後萬科、首創曲線進入濱海新區,現在,金地、 > 而2007年,濱海新區住宅市場表現搶眼,呈現出量價齊升的特點。開發區依託產業優勢,成為了濱海新區高端住宅相對集中的區域,2007年成交價格已經將近8000元/平方米,達到了中心城區的水平,而塘沽區則成為住宅市場的核心區域,成交比重占整個區域的59%,和城市次核心區域的地位相符合。
以高端項目伴景灣、萬通新城國際為例,兩個項目均是一進入銷售階段即在一至兩個月內完成首期銷售,也就是說,當期推出的供應量在一至兩個月內即被市場全部消化。這兩個項目當時的平均價格已超出了天津市區大部分高端住宅的銷售價格,但仍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業績。
高端項目持續熱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來購買和投資性購買佔到了主力,基本占總購買量的50%以上。同時,天津濱海新區未來的發展前景為眾多投資者看好,也是濱海樓市一升再升的最大支撐。類高端項目水域未來城,也創造了一個月內銷售200餘套的業績,購房人群以塘沽和開發區中端投資購房者為主。
除了投資需求以外,自住需求也將大幅度上升。 根據2005年11月份的人口普查數據,塘沽和開發區常住人口為70.9萬,包括塘漢大三區實際常住人口為132.82萬。濱海新區「十一五」規劃預計,2010年和2020年濱海新區人口規模將增加為180萬人和300萬人。亦即到2010年,人口凈增約50萬,到2020年人口凈增約170萬。人口的增長將直接刺激市場需求。
盡管有種種利好因素存在,仍有專家認為,目前濱海新區房地產價格與供應量已有超過經濟發展、市政建設以及人口導入所能支持正常范圍的趨勢。地產市場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投資來支撐,已出現一定泡沫風險。同時,由於區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難免出現波動,投資、投機者在市場博弈中的反應難以預料,其連鎖反應可能為濱海新區地產市場未來發展增添變數。
濱海新區商品房市場交易情況
資料來源:縱橫地產
月份 濱海新區
成交套數 成交面積 平均價格
2008年1月份 809 88098.3 6106
2008年2月份 424 45967.1 6229
增幅 -48% -48% 2%
推薦理由:
隨著國家對濱海新區開發力度的加大,濱海新區本身的價值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人們的認可,而選擇在這個區域進行地產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濱海新區將成長為未來經濟增長的第四極,迎來房地產強勁增長期。
機構視點:
近年來塘沽地區住宅價格上漲較快,但由於目前塘沽區的房地產開發仍處於起步階段,大規模的房地產投資剛剛展開,相對少的供應量和旺盛的需求形成了目前濱海新區整體市場向好的大勢。(天津中原房地產經紀公司)
房價走勢:
2006~2007年該板塊累計漲幅超過100%。
㈡ 於家堡金融區的軟環境
在金融區建設過程中,天津與北京、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存在或多或少的競爭,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靠高樓大廈來招商引資特別是吸引知名國際金融機構顯然是不夠了,而從硬環境到軟環境都保持吸引力無疑更加重要。
對此,於家堡金融區的第一個軟環境是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被納入到國家的發展戰略中,第二個軟環境是國務院批復了天津金融改革創新方案,在金融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這就是最大的軟環境,第三個軟環境是濱海新區給予了適於金融機構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高效的保姆式的行政審批服務。
現在的投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最看重的是你的政策環境,也就是你在金融創新方面能給的空間
累計注冊資本超500億元
近段時間以來,洛克菲勒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托馬斯·李(THL)投資集團,美國鐵獅門集團,厚朴投資董事長方風雷、北京英藍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志強等紛紛造訪於家堡,部分投資巨頭已達成投資意向 。
據悉,洛克菲勒集團將與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全面戰略合作,涉及金融、地產、能源、通訊、教育等多個方面。另據消息人士透露,雙方也有望共同成立人民幣投資基金。
據了解,此前洛克菲勒財團已多次對天津金融政策、改革新環境以及金融區建設進行考察。同時,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曾拜訪於家堡,就合作展開溝通。
10月19日,美國最大房地產企業之一鐵獅門集團與天津新金融投資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對於於家堡來說,此次簽約鐵獅門集團 ,不僅是地產項目開發, 還可利用鐵獅門在全球的商業實踐,為於家堡國際化、專業化運營提供寶貴經驗。
事實上,不止是洛克菲勒集團、鐵獅門集團, 托馬斯·李(THL)投資集團,此前於家堡金融區憑借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的政策優勢,已吸引了眾多公司的投資和合作意向。
「我們正與日本野村集團、日本丸紅株式會社、韓國韓華集團、韓國漢拿地產、中美資本控股集團、兆華斯坦(SPI)、美國萬通投資集團、興業銀行、中國國際能源集團、長沙遠大集團、華潤置地、珠江地產、香江國際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積極商洽,力爭早日達成合作,促成其它地塊項目的簽約。」負責於家堡金融區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的運營商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波表示。據了解,截至目前,區內共有106家企業完成注冊,累計注冊資本超500億元。一期35個地塊已有16個地塊簽訂合作協議,10個地塊基本鎖定意向投資商,3個地塊正在進行合作協議的商務談判。與入區企業簽訂土地出讓合同額共計37.4億元,其中收回土地出讓金共計7.44億元,收回保證金共計1.35億元。預計截至年底前,累計收回土地出讓金11.56億元。
24小時金融活力區
於家堡金融區的創新,是與創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的,也是與濱海新區整體金融服務功能結合在一起的。在吸引傳統金融機構的同時,也會下大力量引進新型金融機構,如金融租賃公司、金融控股集團、國際金融服務公司,增強濱海新區的金融配套服務水平。
與此同時,在注冊階段,天津即對總部或地區總部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其中,注冊資本10億元以上的,直接補助2000萬元;注冊5億-10億元的,補助1500萬元;注冊1億-5億元的,補助1000萬元;稅收政策上,對總部或地區總部,自開業年度起,由同級財政部門前2年全額返還營業稅,後3年減半返還營業稅。
然而,在不少人看來,於家堡目前吸引國內外知名財團顯然還不只是靠上面所說的政策和稅收優勢。
於家堡金融區不僅地勢好,三面臨水,兜出一個金融寶地,而且整個規劃理念非常新、規模很大,讓我很震撼
於家堡將按照市場會展、現代金融、傳統金融、教育培訓、商業商住等五大業態規劃建設,配設名牌商鋪、特色食府、經典酒肆、全景神遊、勝覽夜火等五大功能,形成親和的24小時人氣鼎盛的商業步行街;同時,區域利用良好的濱水景觀條件,實現「親水可觀、傍水可聚,綠色宜居、持續生態」的人文環境
建設中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基地
作為天津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基地,於家堡金融區位於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核心地段,區域內規劃了120個項目地塊,總建築面積950萬平方米,由天津新金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規劃中的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於家堡站開通後,45分鍾就可通達北京,區位的優勢已經使於家堡成為環渤海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金融經濟區域之一。
在綜合國內外專家、研究機構和政府的指導性意見的基礎上,最終將於家堡金融區定位為:全國領先、國際一流、功能完善、服務健全的金融改革創新基地。功能定位為市場會展、現代金融、傳統金融、教育培訓、商業商住。這一區域建設將採用總體規劃、分區建設的形式,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分四期基本完成整體區域的開發建設。目前包括會展中心、金融辦公、酒店會議中心等在內的12個起步區一期項目已經全面啟動,預計2012年可基本竣工。起步區餘下23個項目2010年內也將先後開工。
為了實現於家堡金融區項目的高起點,項目之初,新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就在中心商務區管委會的組織下,瞄準世界一流水平,積極引進國際頂級設計團隊,積極借鑒紐約曼哈頓、芝加哥、倫敦金絲雀碼頭等世界金融區的經驗,委託美國SOM公司進行了城市設計和天際線設計,日本日建公司規劃了地下空間和共同溝,美國易道公司進行了沿河堤岸景觀設計;由中國建築設計大師崔愷、周愷領銜的中國建築設計院、華東設計院等一流設計單位參加了起步區項目地塊的方案設計和施工設計;聘請了由中國科學院吳良鏞院士、彭一剛院士等組成的專家團隊,為於家堡金融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提供技術支持。還根據於家堡金融區控制性詳規,組織編制了起步區相關地塊修建性詳規。協助有關部門組織完成了軌道交通預留、堤岸景觀、能源中心等專項規劃和研究。
2010年,中心商務區管委會組織新金融投資公司圍繞中央、市委和濱海新區有關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要求,提出了共享綠色,共同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編制了《綠色建築設計及施工導則》,委託日本日建公司進行低碳城市專項研究。組織國內外城市設計、管理領域的頂級團隊,對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進行了全面優化和提升。2010年6月19日在日本召開的APEC能源部長會議上,於家堡金融區被推選為首個低碳城鎮示範項目。
按照國務院賦予天津的在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可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指示精神,作為天津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的基地,於家堡金融區下大力量積極推動招商引資。通過參加國內外的金博會、融洽會,到國內外金融區路演推介,於家堡金融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漸提高。包括洛克菲勒、鐵獅門、升龍等大批國內外知名金融和商業地產企業、投資商紛紛來區考察,商談投資意向。起步區一期的9個金融辦公樓宇項目都早早確定投資主體,升龍集團、渤海銀行、礦業權交易所、農村商業銀行、天津股權交易所、天津金融股權交易所、成城集團、建發集團、寶龍集團等分別與新金融投資公司簽署項目開發協議。起步區其餘23個項目中也有13個項目確定投資主體,目前正在與各投資主體就項目合作協議、項目規劃設計、功能業態、合作開發協議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溝通談判。截至目前,區內共有106家企業完成注冊,累計注冊資本超500億元,涵蓋基金、信託、保險、交易所等多個領域,中國金融改革創新平台的聚集效應已初步呈現。
通達的區域交通,立體的交通構架、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以及世界一流金融中心的商務環境將成為於家堡打造世界金融區的優勢所在。不久的將來,在這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土地上,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的金融區,40萬金融及相關行業的精英將從這里輻射全球。於家堡,也將借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大潮,向著建設與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相適應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基地穩步前進。
㈢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哪些
國內九大金融區是:
1、上海金融中心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2、北京金融中心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3、天津金融中心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
4、深圳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5、重慶金融中心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6、大連金融中心
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7、武漢金融中心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
8、西安金融中心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9、杭州金融中心
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杭州的金融總量僅次於上海,位居第二。目前,杭州共有各類金融機構200餘家,境內外上市公司60餘家,在證券市場上形成了聲譽顯赫的「杭州板塊」。 杭州提出將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區域性票據交易中心,組建杭州產權交易所,擴大創業投資基金,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推動企業上市。
㈣ 天津濱海新區什麼時候成為經濟特區的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環渤海灣的中心,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距首都北京120公里,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2006年7月,國務院進一步明確天津的城市定位,將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開發區、保稅區、天津港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截至2008年底,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到202.88萬人。
這里擁有世界吞吐量第六的天津港,通達全球400多個港灣,服務華北、西北、東北12個省區市;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連接國內外30多個世界名城;
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和信息通訊網路,在第一時間與世界相連。
這里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土地,濱海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了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對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國務院2006年20號文件對濱海新區開放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堅持改革開放帶動、科技創新引領、高端產業支撐、服務能力提升、發展環境保障,濱海新區將努力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服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成為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新區。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沿海岸線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生態城區和八個產業功能區。
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區、臨空產業區、濱海化工區、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突出的現代製造業集群和我國自主創新的領航區。
中心商務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遊區,以金融、物流、商貿、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匯聚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著力構築發展的新優勢。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繼蘇州工業園之後,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又一個重大合作項目,將創造21世紀人類居住的新模式。
這是一方改革開放的熱土。不斷優化的投資環境和完備的配套設施,造就了投資的良好條件;一流的政府服務和完善的法制環境,成為各國投資者創業的理想之地;高效率、低成本為各國企業提供了通往成功的捷徑;科技、金融、體制等10個方面的配套改革為企業插上了起飛的的翅膀。
摩托羅拉、豐田汽車、三星電子、空中客車等1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匯聚,15000多家外資企業生根。
花旗、渣打、匯豐、瑞穗等一批外資銀行紛至沓來,租賃公司、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競相進入,濱海新區成為跨國公司的競技場。
這是一個激情創新的舞台。環抱濱海新區的北京、天津科技圈是中國知識最富集的區域,所擁有的科技人員,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國家生物醫葯國際創新園、民航科技產業化基地、工業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人工細胞、電動汽車、微納技術等20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冶金、化工、醫葯等10個行業技術研發中心,50多個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正在建設之中。30多家國際工程中心、150多家中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已建成運營。
每年有數百家高成長型企業脫穎而出,三千多項專利在這里誕生。空客A320大飛機、新一代運載火箭、百萬噸乙烯、300萬噸造船等引擎項目構築起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濱海新區將成為先進技術的承接地和擴散地、高新技術的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
這是一座和諧生態的魅力之城。600多平方公里濕地,150多平方公里的水庫,構建了獨特的基礎條件。
一片片人工森林,一塊塊綠地草坪,一條條綠色長廊,五條婉延的河流,繪制了濱海新區優美的生態韻律。
百鳥遷徙,群鷗飛翔,織就了濱海新區人與自然和諧的動感畫卷。
足球場、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型文體設施相繼建設,社區文化中心、體育健身場所、醫療保健網路遍及城鄉,中小學校、職業教育、高等院校科學布局。
世界各地的美食佳餚,一流的購物環境,安全的生活保障,吸引著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聚集在這里,盡享舒適與愜意。
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站在高起點,搶占制高點,達到高水平。濱海新區這個中國最有潛力、最具活力、最富魅力的現代化經濟新區,將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㈤ 天津銀行實力怎麼樣
天津市商業銀行於1996年正式成立,是天津市唯一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注冊資本金為15.5億元人民幣。全行現有66家支行和一個營業部,近160個營業網點,員工4000餘人
2005年年底,天津銀行同澳新銀行正式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和其他相關交易協議。根據協議,澳新銀行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購買占天津銀行增資擴股後總股份20%的股份,投資總額超過1億美元。2006年,天津銀行在濱海新區建立中資金融機構的第一家一級分行。
㈥ 中國九點金融區都是哪九大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金融大國,伴隨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大連,武漢,西安,杭州等諸多區域金融中心的逐漸形成,中國金融中心城市整體布局的大版圖已初具輪廓——
上海金融中心:遠東龍頭,引領國際金融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北京金融中心:金融貴胄,盡顯國都優勢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天津金融中心:攜手北京,推動環渤海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而近日,天津籌建國內第一個離岸金融中心的整體規劃方案也將上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
深圳金融中心:借力香港,領軍珠三角
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試驗區,深圳明確提出了與香港共建「深港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計劃於2010年把深圳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並使深圳爭取成為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試點城市。
作為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沿海城市,深圳將「深港合作」納入深圳金融發展戰略,提出以深港金融合作為紐帶,鞏固提升深圳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使深圳成為港深大都會國際金融中心有機組成部分,為兩地構建聯通境內外的統一資本市場創造條件。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重慶金融中心:坐鎮西南,扼守長江上游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目前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大連金融中心:金融新貴,輻射東北亞
作為目前東北地區惟一對外資銀行開放的城市,大連在這一區域的金融中心地位日趨顯著。由此,大連也明確提出了建立「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
目前,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大連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設構想是:用15年的時間,把大連建設成為各類金融機構雲集、資金流量巨大、交易活躍的現代金融城,並成為輻射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東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
武漢金融中心:華中腹地,實施中部崛起
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地處華中腹地,是內陸地區經濟交 匯的中心,也是沿海與內地經濟交匯的樞紐。從區域定位看,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武漢主要經濟、金融指標都處於前列,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武漢明確提出,力爭用5至10年建成立足武漢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初步建立武漢金融中心的框架,成為區域性的銀團貸款中心、票據業務中心、資本市場中心、產權交易中心、保險業務中心、金融教育研究中心和金融後台服務中心。
西安金融中心:西北翹楚,貫通亞歐大陸橋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西北分支機構均設在西安,全國各大商業銀行和
㈦ 天津金融街入住機構有哪些
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地區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伴隨匯豐銀行作為首家外資銀行正式入住濱海金融街,濱海新區依託金融服務業,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已逐步由一個工業化密集地區走向綜合性經濟區。
正像其他行業一樣,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一一兌現,外資銀行正滿心歡喜且小心翼翼地在中國布點備戰。匯豐作為最早落戶天津的外資銀行之一,對拓展中國內地業務一向十分積極。其目前已在中國內地擁有12家分行,和6家支行,此番成立的匯豐銀行泰達支行將成為濱海地區第一家入駐的外資銀行。
市區內的友誼路被稱為「天津的華爾街」,和擁有十幾家銀行入駐的友誼路相比,遠離天津市區45公里的濱海新區並不佔據任何地理、產業環境優勢。但事實上,早在兩年前,濱海新區已在醞釀拓展金融產業。2003年,天津開發區為改善投資環境,投資幾十億元建設了濱海金融街,金融街的選址緊靠天津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大樓,能享有此「待遇」的也只有毗鄰的海關大樓,有人更稱濱海金融街為「天津的曼哈頓」。目前,濱海金融街吸引客戶基本形成金融、石油、通信三大產業,一批大型的跨國企業也在這里設立辦事處,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石油、康菲石油、LG辦事處等為代表的全球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據統計,在濱海金融街設立分支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到11家。
截至去年底,天津開發區共有各類金融機構45家,包括非銀行機構25家,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5.88億元。與此同時,天津開發區提出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區的作用,積極吸引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金融服務機構,促進金融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今年上半年新批咨詢類外資公司7家,投資性或投資管理類公司5家。其中,新落戶的賽富成長創業基金成為我國創業投資歷史上第一個「非法人制」外商投資創業投資基金。
㈧ 天津為什麼能成為近代中國北方金融中心
津在歷史上是我國北方的經濟金融中心,建國後的一個較長時期里,由於我們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實施了計劃經濟,致使天津在我國北方的經濟金融中心地位被削弱了,改革開放後,天津的經濟地位在逐步上升,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後,使天津重新確立了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經過近些年的開發開放和建設,天津在北方經濟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開始萌芽,為了進一步加快建設,仍需進一步總結歷史經驗.進一步改革開放與創新。
北方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情況
回顧歷史上天津金融業的發展情況.在現在的天津解放北路(含金融街)、和平路、濱江道、哈爾濱遵,這一狹長方圓10平方公里的井字型區街,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後集中設置了眾多中外銀行、銀號、金店等金融機構及金融企業。到1935年末,在井字型城區布滿了本國銀行29家(在津的本國銀行已達62家)、銀號269家、典當行88家,外國銀行有花旗、大通、麥加利、匯豐、東方匯理、華比、正義、正金、朝鮮等21家。是時,天津外國銀行資本額占外國銀行在華資本總額的16%,僅次於上海,據全國第二位。同期,華人銀行資本額佔全國銀行資本總額的12.7%.以雄厚的實力居中國北方城市之首。當時的天津不僅銀行等金融機構集中,而且設有白銀、外幣、京鈔、黃金、證券、外匯和同業拆借等各類金融市場。其中特別突出的是:
在證券交易市場發展方面,天津金融史上有過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並駕齊驅的天津證券交易所,當時的中國基本上形成了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證券市場發展格局,特別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天津還曾誕生過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在保險業發展方面,1934年外商保險機構100多家,國內保險機構50多家。1941年外商保險機構達到228家,數量超過上海。
總之.當時天津金融業的總資本、經營規模、業務輻射范圍,都僅次於上海,據全國各大城市第二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北方金融中心。
北方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因素
1.優越的地理區位
天津金融業的發展與天津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的關系,而天津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與北京建都有直接的關系。金、元、明、清4個封建王朝曾長期在北京設立都城,隨著北京都城的建立和發展,天津輔助都城發展和作為畿輔首邑的作用也逐步增強。天津瀕臨渤海,地處九河下梢,上游五河匯聚通向渤海,可與海洋航線連接。陸上交通四通八達,形成水陸交通中心。因此,它又能溝通三北地區的物資交流,進而形成北方的工商貿易中心。此外,天津臨近北京,可對北京進行經濟與金融服務,這都有利於形成天津在北方的金融中心地位。正是由於天津有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才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工業和商業資本以及金融資本及人才的集聚,從而才促進了天津在我國北方經濟區域的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
2.開埠較早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陷天津。與清王朝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將天津辟為通商口岸。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觀願望是掠奪中國的財富,但中國,特別是天津的歷史,卻沒有完全按照外國帝國主義的主觀願望行事,後來天津還是隨著開放快速地發展了起來。天津開埠以後,各國列強爭先恐後地搶佔地盤,強劃租界。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義大利、俄國、比利時等9國先後在天津強設了近15平方公里的租界地,相當於天津舊城的8倍。國家之多,面積之大,在全國首屈一指。一大批外國冒險家、傳教士、富豪紛至沓來,營建洋行、銀號、商店、花園、娛樂場、辦公樓,開辦倉儲、航運、進出口貿易.建立醫院、學校,蓋洋房,造別墅。與此同時,國內的官僚、買辦、富商、政客和清廷的遺老遺少也在天津買房興業,頻繁往來。特別是1870年清廷委任當時督撫中號稱最為「精通」洋務的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當政20餘年中,極力把天津辦成北方洋務運動中心。在這期間,天津不但出現了在中國北方乃至亞洲最大的近代化兵工廠等大工業.而且成為全國鐵路和電報中心、中國近代郵政總匯地,以及洋務建設服務的近代教育中心。除了出現一些現代工業交通和郵電業外,較突出的是商貿,洋貨進入、土產外流,天津的內外貿易額大幅度上升。據記載,按1932年至1=936年五年間的平均計算,天津貿易額占華北出口貿易額的59.31%.進口額佔57.23%.天津的對外貿易額僅次於上海,而居於全國第二,成為中國北方地區進出口貿易最集中最發達的中心,最終使天津成為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聚合地。天津的金融業也在此開放的環境下快速地發展了起來,成為歷史上的中國北方金融中心。
㈨ 天津濱海金融街入住機構有哪些
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地區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伴隨匯豐銀行作為首家外資銀行正式入住濱海金融街,濱海新區依託金融服務業,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已逐步由一個工業化密集地區走向綜合性經濟區。 正像其他行業一樣,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一一兌現,外資銀行正滿心歡喜且小心翼翼地在中國布點備戰。匯豐作為最早落戶天津的外資銀行之一,對拓展中國內地業務一向十分積極。其目前已在中國內地擁有12家分行,和6家支行,此番成立的匯豐銀行泰達支行將成為濱海地區第一家入駐的外資銀行。 市區內的友誼路被稱為「天津的華爾街」,和擁有十幾家銀行入駐的友誼路相比,遠離天津市區45公里的濱海新區並不佔據任何地理、產業環境優勢。但事實上,早在兩年前,濱海新區已在醞釀拓展金融產業。2003年,天津開發區為改善投資環境,投資幾十億元建設了濱海金融街,金融街的選址緊靠天津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大樓,能享有此「待遇」的也只有毗鄰的海關大樓,有人更稱濱海金融街為「天津的曼哈頓」。目前,濱海金融街吸引客戶基本形成金融、石油、通信三大產業,一批大型的跨國企業也在這里設立辦事處,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石油、康菲石油、LG辦事處等為代表的全球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據統計,在濱海金融街設立分支機構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到11家。 截至去年底,天津開發區共有各類金融機構45家,包括非銀行機構25家,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5.88億元。與此同時,天津開發區提出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區的作用,積極吸引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金融服務機構,促進金融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今年上半年新批咨詢類外資公司7家,投資性或投資管理類公司5家。其中,新落戶的賽富成長創業基金成為我國創業投資歷史上第一個「非法人制」外商投資創業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