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進行風險管理
因為金融機構風險大啊。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率都特別高,因為資產負債表內上大量的都容是負債。所以一旦負債管理不好,很容易就資不抵債,或者說很容易就因為現金流問題而導致破產。比如巴林銀行百年老店也一下子被搞垮了。還有最近金融危機美國破產了那麼多的銀行。
Ⅱ 風險管理的現實意義
風險管理由來已久,近些年來更是逐步成為了國際上關注的熱點,在一些發達國家,風險管理不僅在理論上發展迅速,而且很多企業都已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地將風險管理應用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諸如安然、世通等事件發生後,風險管理更加為各國所重視,美國還出台了薩班斯—奧克斯利(Sarbanes—Oxley)法案來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被稱為是自羅斯福總統以來對美國商業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法案。在我國,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及應用相對滯後,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普遍存在風險管理意識不足,缺乏風險策略、風險管理較為被動、缺少風險管理專業人才,以及風險管理技術、資金不足等問題, 主要表現在: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不匹配。我國眾多企業在戰略目標的制定上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急於求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獲得回報。結果致使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承擔了過多自身不可承受的風險,加之缺乏與之匹配的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導致企業應對市場變化能力不強,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企業發展後勁不足、有甚至個別企業在重大風險事件發生之時無從應對,導致巨額損失。 企業風險管理多為事後控制,缺乏主動性。企業現有風險管理多為事後控制,對風險缺乏系統地、定時地評估,缺少積極的、主動的風險管理機制,不能從根本上防範重大風險以及其所帶來的損失。重視具體風險的管理,缺乏風險管理整體策略。在已實施風險管理的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具體風險管理中,缺乏系統、整體性地考慮企業風險組合與風險的相互關系,從而導致風險管理的資源分配不均,影響企業整體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尚未形成企業的風險信息標准和傳送渠道,風險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業內部缺乏對於風險信息的統一認識,風險信息的傳遞尚未有效的協調和統一,對於具體風險,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數據支持,影響決策的效率和效果。 風險管理職責不清。企業現有的風險管理職能、職責散落在各個部門和崗位之中,缺乏明確且針對不同層面的風險管理的職能描述和職責要求,考核和激勵機制中尚未明確提出風險管理的內容,導致缺乏保障風險管理順利運行的職能架構。鑒於目前風險管理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現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從《指引》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指引》是在借鑒了國際上發達國家有關企業風險管理的標准及法規,吸取了國外大公司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並結合了我國現有的法規及企業的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的出台對增強中央企業競爭力,促進中央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和提高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有著深遠的意義。雖然《指引》只對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工作提出了要求,但是它的指導范圍並不僅限於中央企業,《指引》所描述的風險管理的范圍既涵蓋了類似公司治理結構這樣的公司層面的問題也涵蓋了業務層面的操作問題,對其它企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如按《指引》中所述,企業切實實行全面風險管理、運行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可以獲得很多好處,最主要的有:標本兼治,從根本上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幫助企業建立動態的自我運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風險管理平台,形成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提升企業風險管理水平。 達到與企業整體經營戰略相結合的風險最優化。全面風險管理把風險管理納入企業戰略執行的層面之上,將企業成長與風險相聯,設置與企業成長及回報目標相一致的風險承受度,從而使企業將戰略目標的波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支持企業戰略目標實現並隨時調整戰略目標,保障企業穩健經營。 答案補充
使所有利益相關人了解企業風險現狀,保障各利益相關人共同利益最大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對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經理層、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內部審計部門等機構在全面風險管理中的職責作了詳細的說明,將風險責任落實在公司各個層面,保證了風險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促使企業各利益相關人利益最大化。避免企業重大損失。通過對企業重大風險的量化評估和實時監控,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幫助企業建立重大風險評估,重大事件應對,重大決策制定,重大信息報告和披露以及重大流程內部控制的機制,從根本上避免企業遭受重大損失。
答案補充
提升企業具體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的效果。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出了企業建立風險管理的整體框架,在此框架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管理的水平和階段,針對具體風險,靈活地制定風險解決方案。通過體系框架下的風險策略、風險組織職能、風險信息系統、金融工具以及內控等多種管理手段,提高具體風險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Ⅲ 金融風險管理重要性
金融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在識別和衡量風險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控制和准備處置方案,以防止和減少損失,保證貨幣資金籌集和經營活動的穩健進行。
Ⅳ 為什麼金融機構也要進行風險管理控制
因為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對於金融機構有重要的作用,具體如下版:
進行風險管理權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在金融風暴中可能遇見的風險;
由於金融行業競爭激烈,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可以在競爭中減少損失;
由於金融行業的不穩定性,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可以起到監督管理作用;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具有維持經濟增長的作用。
Ⅳ 金融風險防範的金融風險防範的意義
(一)金融風險防範對金融機構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能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資金籌集環境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實施金融風險防範,能減少或消除金融機構的緊張不安和憂慮恐懼心理,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安定的資金籌集與經營環境,並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
2.金融風險防範能保障金融機構順利實現經營目標。金融機構籌集和經營貨幣資金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把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並能在金融風險損失發生後及時合理地提供預先准備的補償基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降低風險損失,這些都有助於金融機構盈利的增加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3.金融風險防範能促進金融機構資金籌集和資金經營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二)金融風險防範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任何物質的流動,即商品使用價值的流動都會引起其價值的相應流動;同樣,任何價值的流動,也會引起其使用價值的相應流動。作為價值的直接表現形態的貨幣資金流動,必然會引起其他資源的相應流動。而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減少金融風險損失,並促使貨幣資金向所需部門流動,從而引導其他社會資源合理地流向所需部門,最終避免或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提高其利用效率。
2.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眾所周知,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帶來的損失金額往往比一般風險造成的損失大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因為貨幣資金的籌集與經營,不但涉及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而且還涉及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即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所以,金融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無疑是對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威脅。而金融風險防範的實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風險發生後減少它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減少金融風險損失給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帶來的波及效應和不良後果,最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社會穩定。金融是風險行業,金融風險聚集成系統性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等顯著特徵。金融一旦出現重大問題,不僅會危及金融、經濟安全,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經濟危機的歷史表明,經濟危機總是最先導源於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資金鏈斷裂,大量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加劇。因此,加強金融防範,將金融風險控制在金融、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共識,是避免社會發展出現不穩定因素的重要舉措。
Ⅵ 你認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何在
金融風險的內涵金融風險是指在金融活動中,因為各種各樣的經濟變數,特別是金融變內量發生不確定的變化,進而容致使行為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從本質上來講,金融風險是經濟主體在從事金融活動過程中可能會遭受到的損失。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深入,國外的金融機構紛紛進入我國,這對我國本土的金融機構構成較大的沖擊和挑戰。我國的金融機構唯有進一步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金融業全球化化的發展。
Ⅶ 金融機構重視風險管理的原因
金融經營的就是貨幣,同時也在經營風險,金融機構能否建立良好的風險防控體系,是發展的前提
Ⅷ 什麼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意義是什麼
要理解什麼是「風險管理」,首先要理解「風險」的定義。
2009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召開會議,在討論了各國14種「風險」提議的基礎上,有130多個國家代表參加,對經過4年多討論,4易其稿的「風險」概念進行投票表決,正式發布了 ISO 31000 :2009標准《風險管理一一原則與指南》(Risk management — Guidelines)等三個標准,明確將「風險」定義為「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並一直在ISO標准中使用至今。
我國的國家標准GB/T23694-2013《風險管理 術語》定義更新為與ISO31000標準保持一致,而國家標准GB/T24353-2009《風險管理 原則與實施指南》中未對「風險」進行定義,直接引用術語自國家標准GB/T23694。
美國COSO-ERM:2017《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將「風險」重新定義為:事項發生並影響戰略和商業目標實現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that events will occur and affect the achievement of strategy and business objectives.)這和國際風險管理標准ISO 31000及中國風險管理標准GB-T 24353是一致的。
在ISO31000中,對風險的定義有三個備註解釋:
注 1:影響是與預期的偏差。它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或兩者兼而有之,並且可以鎖定、創造機遇或導致威脅。
注 2:目標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和類別,並且可以在不同的層面應用。
注 3:風險通常以風險源、潛在事件、後果及其可能性表示。
具體可以用下圖來說明風險的定義。
風險定義
影響與預期的偏差,可能是正偏差或負偏差。正面的影響是「機會」,負面的影響則是「威脅」,這已經顛覆了」風險全「是負面影響的傳統觀念。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目標包括多方面和多層面。前者如質量、成本、進度、健康、安全和環境等;後者如戰略、組織、項目、產品和過程等。
風險具有潛在特徵,在風險沒有充分暴露出來時,對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難以評估。
所以對於風險管理,無論是正的影響還是負的影響,都要進行風險管控。
對於企業管理者而已,如果對風險管理不甚了解,在決策和戰略上可能就會出現偏差,甚至是給企業造成重大風險或失誤。
Ⅸ 銀行風險管理重要性
現代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銀行的盈利必須通過承擔風險才能獲得,存貸利差的獲得必須要承擔貸款資金收不回和存款資金到期必須支付這樣一種風險。現代金融理論認為:銀行就是一部「風險機器」。它承擔風險,轉化風險,並且還將風險植入金融產品和服務中再加工風險。風險對於銀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銀行獲利的手段,又是蝕利的原因。管理不當,風險就會侵蝕銀行利潤,股東投資就得不到預期回報。嚴重時風險還會進一步侵蝕銀行的資本,極端情況下,銀行將會破產倒閉,股東血本無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是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靈魂。
縱觀國際銀行業發展史,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國內外商業銀行的發展進程中,因風險管理不當、資產質量低下而導致倒閉、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來,國外有英國巴林銀行事件、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破產,國內有海南發展銀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被關閉,以及光大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經濟技術開發信託投資公司被撤銷等等。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們,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是關乎到商業銀行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銀行業屬於高風險行業,它的穩健發展不僅要求商業銀行奉行審慎經營原則,而且要求金融監管當局必須將風險管理放在監管工作的首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不管是商業銀行自身,還是監管當局都把風險管理放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和國際監管組織在風險管理方面已達成共識,把風險管理作為金融監管的核心。這種強調風險管理的理念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