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創業應對措施
給個最保守的過冬建議
作者:玄鐵令
日期:2008-11-15 22:00
一、不破產。投資是破產的最好途徑。
杠桿投資則是破產的加速器。吃喝不會破產,投資立馬虧光。
投資是將現金資本化。問題是,
現在還沒有一種資本能在通縮、通脹和滯脹里同時保值。
未來則是三種局面都有出現的可能。
只不過概率有大小,全看美國布局。
投機除外。因為澳門賭場天天都有人賺我。
那裡的贏面據說是48%。
二、不失業。
就業是未來現金流的保障。
住房按揭是未來人力資本(工資、灰色收入等)的貼現。
房奴一定不能失業。
認真工作,小心做人。
三、不借債,不放債。
熊市借債是死罪,偶爾有遭遇大赦逃生的,
但是小概率事件。
任何投資都可能因為現金流崩塌而玩完。
未來三角N角債到處都是。美國欠全球,
窮人欠富人,
老闆欠工人,
反正什麼債都可能出現。
信用重估,多數信用都將重估。
不要輕易相信眼前的信用對象,千萬不要。
http://www.yangsou.com/by/by-0811-103.htm
B. 微型企業金融幫扶具體舉措
3年內免除創業者有關收費國家工商總局將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對中小企業標准進行科學界定和細分,結合修訂《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個體私營企業的特點,研究制定針對「微型企業」的扶持措施。鼓勵、引導經營規模較大的個體工商戶升級為企業,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復員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殘疾人等自主創業,為其申請登記注冊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提供免費的開業指導以及相關政策、法規和信息咨詢服務。並嚴格按照《就業促進法》的規定,對符合政策規定的創業人員3年內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免費制止亂攤派、亂收費現象
工商部門將本著依法、自願、有償和進退自由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業開展經營和提供服務。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服務質量,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做好政策咨詢,嚴格執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不收費的規定。
C. 金融危機下農民返鄉再就業國家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加大就業援助力度
把返鄉農民工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要將家庭困難的農民工作為重點援助對象,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每一位重點援助對象免費提供一次職業指導、三個就業信息(信息交流、保險宣傳、技能培訓);為農村「零轉移農戶」提供轉移培訓、崗位信息等服務,落實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努力實現農村「零轉移農戶」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或轉移就業。
拓展轉移就業渠道
各市縣要組織開展當地就業崗位信息專項調查活動,摸清轄區內各類企業和新開工項目的用工需求。全省統一組織開展返鄉農民工與就業崗位對接活動,促進返鄉農民工在省內各市、縣間轉移就業。加強省內各市、縣間的聯系與溝通,開展省內跨市、縣勞務協作和勞務對接活動,不斷擴大省內轉移就業規模。
進行針對性培訓
將有培訓意願的返鄉農民工全部納入「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實施范圍,免費開展針對性職業技能及轉崗培訓。幫助企業開展崗位培訓,200人規模以上加工類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在生產開工不足時確需組織下崗職工技能培訓的,報批後,享受培訓補助。
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穩定就業,避免大規模經濟性裁員。制定適合失地農民特點的勞動合同文本,督促和指導農民工較集中的建築、餐飲、加工等行業的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加大失業調控力度,企業裁員20人以上或者裁員不足20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10%以上的,用人單位需提前30日向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一次性裁員超過本企業職工總數20%或一次性裁員50人以上的,必須提前30天向當地人事勞動保障部門和政府報告。裁員單位在6個月內需要新招用人員的,優先從本單位裁減人員中錄用。
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
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創業扶持政策范圍,在稅費減免、金融信貸、政策扶持、創業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對有創業意願的返鄉農民工免費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信息、開業指導、小額貸款等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D. 政府促進就業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並將就業更加充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明確了促進就業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措施。
第一,全面准確把握新的就業方針。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第一次將鼓勵創業納入就業方針,並要求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新的就業方針進一步明確了勞動者、市場、政府在促進就業中應發揮的作用,必須全面准確把握。
第二,認真貫徹落實促進就業的重大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促進就業上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根據就業形勢變化,及時充實和完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協調,加大公共財政對促進就業的投入,完善促進就業的稅收和金融扶持政策,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第三,加強對重點群體就業的扶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採取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解決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是保持我國就業局勢穩定的重要任務。
第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不斷適應新的職業變化,增強就業穩定性,必須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注重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第五,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要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要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快以基層公共服務平台為重點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建立全國就業信息網路。
第六,全面發揮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通過實行失業保險基金支付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培訓補貼和就業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吸納失業人員就業,構建穩定就業的長效機制,切實增強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
E.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F. 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方向是什麼
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銀行從業資格、基金經理、證券經紀人、期貨經紀人、外匯經紀人、保險經紀人、房地產經紀人。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特許注冊會計師(ACCA)、管理會計師(CMA)、注冊會計師(CPA)、注冊審計師、注冊稅務師、經濟師、理財師、營銷師、精算師、股票分析師、證券分析師、期貨分析師、投資分析師、資產評估師、拍賣師等。
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所需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6、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G. 河北省在提升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水平方面,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引導城市商業銀行回歸服務小微企業等實體的本源,增強村鎮銀行服務能力,鼓勵大中型銀行加強創新創業服務,發揮創業投資支持創新創業作用,促進股權交易融資,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完善財政支持金融創新的方式方法,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
H.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I. 就業工作措施
為切實解決好就業這個重大民生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並將就業更加充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進一步明確了促進就業的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
第一,全面准確把握新的就業方針。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我國就業的方針,在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基礎上,第一次將鼓勵創業納入就業方針,並強調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新的就業方針明確了勞動者、市場、政府在促進就業中應發揮的作用。自主就業體現了勞動者在就業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選擇就業的權利;
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是調節就業的基礎平台;
政府則通過制定就業扶持政策、提供公共就業服務,發揮促進就業的作用;創業帶動就業效果顯著,需要採取鼓勵創業的財稅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強創業培訓和服務。
第二,認真貫徹落實促進就業的重大政策措施。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將促進就業上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是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更加註重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
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是要根據就業形勢和就業工作重點的變化,及時充實和完善各項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協調。
加大公共財政對促進就業的資金投入,完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著力扶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
第三,加強對重點群體就業的扶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工作的重點任務。
要繼續將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首位,暢通高校畢業生在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職業通道,積極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強化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
要堅持城鄉統籌,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進城就業、鼓勵就地就近就業、支持返鄉創業,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
要健全對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制度,完善各項就業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的長效機制,做好城鎮困難人員就業工作。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及時有效的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位信息等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促進退役軍人盡快實現就業。
第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不斷適應新的職業變化,增強就業穩定性,必須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注重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J. 金融服務有哪些補救的策略
1.重視客戶問題:客戶認為,最有效的補救就是金融機構一線服務員工能主動地出現在現場,承認問題的存在,向客戶道歉(在恰當的時候可加以解釋),並將問題當面解決。金融機構應做到使客戶始終處於知情狀態。一般情況下,客戶希望看到金融機構承認金融服務失誤,並希望知道金融機構在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如果不能當場解決金融服務失誤,就應坦誠地告知客戶,金融機構正在努力,需要一段時間。當問題得到解決後,應告知客戶解決的結果和金融機構從這次服務失誤中所得到的經驗教訓以及將來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2.建立金融服務補救預警系統:有效的金融服務補救策略需要金融機構不僅能通過客戶的抱怨和投訴來確定企業服務失誤產生的原因,還能查找那些潛在的金融服務失誤。
金融服務失誤和金融服務錯誤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發生。這需要通過對服務過程、人力資源、服務系統和客戶需要的詳盡分析,尋找金融服務失誤的「高發地帶」,預測補救需求和採取措施加以預防。有時一個金融服務失誤會引發一系列反應,對這一類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做好預防工作。復雜的IT系統是引發服務失誤的另一「危險地帶」,因為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分析,智能化程度再高的機器也不能和人相比。當然,通過引進新系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尋找金融服務失誤的「高發地帶」並採取相應措施,可以使金融服務補救取得更好的效果。
3.測算補救的成本和收益:金融服務失誤會導致客戶流失,這樣就需要金融機構獲取新的客戶來彌補客戶流失所造成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客戶流失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壞口碑」。獲取新客戶的費用通常比維系老客戶的費用要高出好幾倍,而「壞口碑」會使金融機構獲取新客戶更加困難。良好的服務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服務失誤而付出的額外費用,但金融機構很少能意識到金融服務失誤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因此,較為准確地測算這筆費用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的質量意識。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客戶終生價值,即金融機構在客戶整個生命周期里從客戶那裡獲取的全部價值。當某一客戶的終身價值遠低於為了彌補金融服務失誤所增加的服務成本時,就應該重新思考是否有必要採取金融服務補救措施。
4.積極鼓勵客戶抱怨和投訴:調查顯示,在那些不滿的客戶當中,只有4%的客戶會向公司投訴,96%的不滿意客戶不會採取投訴,而會將自己的不滿告訴16~20個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客戶不滿,他們不投訴比投訴更可怕,因為這樣將會嚴重影響公司的形象和口碑。因此,對於客戶投訴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歡迎或是過於被動地「坐等」,而應積極地採取措施,為客戶創造更加便利的投訴渠道。
(1)鼓勵投訴。要在金融機構內部建立尊重客戶的企業文化,並通過各種渠道告知客戶他們擁有投訴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要讓全體員工認識到客戶的投訴可為金融機構提供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線索,而不是給工作帶來麻煩。那些直接向金融機構投訴的客戶是金融機構的朋友和忠誠的用戶,而對金融機構「沉默」的客戶會給企業造成更大損失。他們最容易轉向與金融機構競爭的對手交易,而且還會散布對企業不利的信息。為鼓勵客戶直接反映情況,金融機構應制定明確的產品和服務標准及補償措施,清楚地告訴客戶如何進行投訴及可能獲得的結果。
(2)培訓客戶投訴。在鼓勵客戶投訴的基礎上,金融機構還要採用各種方式培訓客戶如何投訴。如通過促銷材料、產品包裝、名片等客戶能夠接觸到的媒體,告知客戶投訴部門的聯系方式和工作程序。
(3)深化金融機構質量文化,降低失誤發生概率。深化金融機構的質量文化,引導員工對自身或他人的工作進行評定與反思,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同時,運用標桿管理,對員工的工作質量進行審評,根據客戶的滿意程度制定相對的激勵及懲罰措施,給員工的工作設置基本的底線,從而有效地降低失誤發生的概率。
(4)提高員工素質,樹立金融服務失誤及補救的正確觀念。大部分的失誤是由於員工的金融服務不當造成的,因此,從企業的一線員工到經營管理者都要樹立對待金融服務補救的正確觀念,把每一次金融服務補救都當成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的機會。正確觀念的樹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時的積累中完成的。可以通過人力資源部招聘培養一批擁有可塑性的員工,對其正確地灌輸金融服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