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優化營商環境需要特別重視哪些方面
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政府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宏觀調控,需要企業合法經營,誠實守信,履行社會責任。
B. 優化營商環境指什麼
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准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營商環境包括影響企業活動的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改革和對外開放眾多領域的系統工程。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招商引資的多寡,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經營企業,最終對經濟發展狀況、財稅收入、社會就業情況等產生重要影響。概括地說,包括影響企業活動的法律要素、政治要素、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等。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營商環境法治化的內涵,則是指一套行之有效、公平公正透明的具體法律、法規和監管程序;營商環境國際化的內涵,是指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世貿規則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體系。在中小企業營商環境構建上,要考慮市場環境、政策政務環境、社會化服務環境、融資環境和法治環境,推動實現投資自由化、對外貿易和投資更加便利化。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更高階段,這要求有三個轉變:一是監管理念的轉變,即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二是貿易體制的轉變,即從現有的貿易壁壘、配額限制轉變為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三是向開放型和創新性政策轉變,如放寬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都將更加開放並具有國際競爭力。
2020年1月1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
2019年10月23日新華社北京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順應社會期盼,持續推進「放管服」等改革,我國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制定專門行政法規,從制度層面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條例》認真總結近年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和做法,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人民群眾滿意、市場主體支持的改革舉措用法規制度固化下來,重點針對我國營商環境的突出短板和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從完善體制機制的層面作出相應規定。
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形勢十分迫切,因為它不僅是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通過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等措施上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
優化營商環境究竟有多重要?我認為,優化營商環境不但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更是主動找差距、補短板、精心維護以及長期付出的結果。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因此,世界各國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制勝法寶。
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點在哪裡?我認為,關鍵點是要切實解決企業辦事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其中項目審批就是難啃但必須要啃下來的一塊「硬骨頭」。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審批環節力爭做減法,能減則減,能不審就不審,以求真正做到審批最少,流程最短,真正替企業設身處地著想。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所在,並且非常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核心則是公平競爭。只有進一步深化行政服務市場化改革,營造出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夠激發市場活力。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活動還在持續深入,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過往實施的改革數量居東亞、太平洋地區之首。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46名上升15位,位列全球第31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當前,我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形勢十分迫切,因為它不僅是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通過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等措施上下功夫,才能夠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唯有如此,我國企業的創新活力才能不斷迸發,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曾多次提及營商環境,報告中還專門用一個段落,對改善營商環境提出了具體的舉措。例如要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以及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等多項措施。但由於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尚存在諸多瓶頸。因此,對一些地方來說,優化營商環境應科學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同時,還必須樹立起「搶跑意識」、危機意識,認識到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進而逐漸縮小差距,實現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
當前,營商環境改革的緊迫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國內企業發展的呼聲。未來,只有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等等,才能真正引導市場預期,讓企業家放心、安心。
C. 上海優化營商環境4.0版出爐,為什麼要一直優化營商環境
《上海市加強改革系統集成 持續深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行動方案》在3月2日正式公布,簡稱上海優化營商環境4.0版。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等5方面提出31項任務,共207條舉措。主要優化項目有:
這一系列的舉措,進一步簡化了企業在上海經營運轉、開辦設立的流程和節約了時間。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有利於在滬企業高效的運營,從而使更多的項目落戶上海,吸引國際大公司在上海開設分部。優惠的政策也會吸引更的多企業來上海投資。良好的營商環境,服務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各行各業的企業進駐,有利於上海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企業的進駐也會新增就業崗位,也會吸引很多人才來到上海。人才在上海工作有可能會安家上海,那麼就會在上海租房、買房。這些又和民生緊密的連接起來。所以持續的優化營商環境,會推動這座城市經濟持續向好的運轉,市民幸福度也會提升。
D.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優化營商環境的意義:
1、優化營商環境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
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與社會關系、市場與社會關系,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有突破有創新,解放、創造和保護先進的生產力,重點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以高水平的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
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要求。這是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體現制度優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2、優化營商環境是政府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優化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優化營商環境當然對招商引資和GDP增長有幫助,但優化營商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招商引資,也不僅僅是為了GDP增長,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體是政府,政府自身也需要精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方面,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取決於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權、減權、減利,這是一場刀刃向內地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讓群眾便利的政府自我革命。
另一方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也是政府的職責,應從事前審批型政府、經濟發展的競爭者,轉向服務型政府。這也是對政府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效率、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的「大考」。
3、優化營商環境是保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必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並提高競爭力。
現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不利的情況,有些產業鏈供應鏈斷裂了、脫鉤了,有的外企、民企走了,低端的產業、企業死掉了,高端產業、企業卻進不來。應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一方面要「卧薪嘗膽」式的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自主可控,真正本土化;
另一方面,要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和對現有外資企業的粘性,使之不願意離開中國。這兩個方面,都取決於是否能創造世界最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就可以對沖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
優化營商環境的提出: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樣需要繼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E. 優化營商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優化營商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的問題
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轉變「官本位、權本位」思想,需牢固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人人都是服務員理念。一是「強化招商意識」和「樹立有意識招商」。營造招商引資濃厚厚氛圍,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圍繞區位和產業特色精準招商。
二是擺正「取」「舍」。要樹立科學招商、理性招商觀念,既要敞開大門,擴大開放,大力引進符合我縣產業發展方向的大企業、大項目,也要克服「招商飢餓症」,堅持走綠色招商、理性招商之路,堅決將不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拒之門外。
2、「放管服」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行政審批過程中,應加強上下級部門協同、銜接和配套,消除政策沖突矛盾,進一步優化部門之間的協同制衡機制,減少因機構間的職能交叉與重疊帶來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5)金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擴展閱讀:
工作建議:
1、完善招商機制
進一步完善重大招商項目制度,項目責任單位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切實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及時向項目聯系領導匯報,促進項目早注冊、早開工、早投產,順利落戶。
2、持續加大企業服務力度
堅持開展「進千企」活動。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解決一批急迫問題。建立長效溝通協調機制。增強服務招商企業能力。確保企業引得進、落得下、發展得好。提振投資者信心。促進招商引資工作打開新局面。
3、加強政策支持力度
對能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好項目、優項目、大項目在用地政策、環評指標等方面給予傾斜和保障,減少審批環節,著力打造程序最簡、環節最少、時間最短、效率最高的服務流程,為企業投資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4、加強幹部隊伍建設
加大學習力度,以招商引資相關政策、行業發展相關辦法、各種商務禮儀為主要內容,制定學習計劃,建立學習台賬,著力提高投資服務隊伍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幹部職工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幹事創業的飽滿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