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迪拜的一個問題
國際市場流動規則。首先金融市場監管問題,在現在的市場上,是審慎監管不足,還是監管過度。
次貸危機爆發之前,對於對沖基金的投機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大起大落,已經引起國際收回的關注。 德法主張嚴加監管, 美英發對, 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發展, 還主張放鬆安然事件後制定的,《薩克斯法》。結果是放縱了對沖基金的瘋狂的投機行為,「成就」了這次次貸危機。
殘酷的事實證明,金融自由化, 不是隨心所欲,不是自由放任。監管不到位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嚴格的審慎監管應該與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同步。監管不是干預。
而且最近有觀點認為,某些國際金融機構的CEO應該繩之以法。次貸泡沫的製造者與欺詐沒有什麼不同,把虛擬的財富當作財產賣給投資人,應該負法律責任。
如果把泡沫產品定義為「財產」, 就得保護產權。泡沫破滅,「財產」「消失」了, 應該有人負責。投資者應該負責,泡沫製造者更應該負責。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制裁和約束那些始作俑者。維護公平的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
政府是否要加強泡沫的前瞻性監管,而不是泡沫破滅以後花巨大的代價包括不顧巨大的道德風險去救。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至今無法判斷。泡沫形成過程中把泡沫刺破, 而不是等到泡沫膨脹的巨大無比爆破, 讓損失降到最小。過去格老年代主張不要管泡沫, 說也不知道泡沫什麼時候形成。事實是,等到泡沫形成以後,局面就不可控了。是否應該創新思考監管思路。
國際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要重新修訂。金融資本不能大規模金融以供求關系定價的商品市場。否則擾亂經濟秩序,擾亂金融市場。最重要的適, 金融資本大規模的金融商品市場, 影響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價格的基本價格形成機制,違背了經濟學基本原理,極大的扭曲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美國國會的要求下所作的調查顯示, 近期石油價格上漲70%是由於投機資本的推動。這些金融證券資本即沒有對石油的任何需求, 也不需要石油供給, 純粹炒作價格賺錢。 所以投機資本有強烈的動機推動石油價格上漲。最近有報道,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調查報告向上, 非行業交易持倉81%。
金融資本或者投機性資本運作的市場是一個資產市場, 不是一個一般商品市場。換句話說, 這類市場根本沒有商品的效用特性, 不可能靠商品的使用效用的滿足來達到供求平衡, 從而形成均衡價格。投機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分開,經濟學的基本價格理論的前提條件全部被破壞, 結果就是投機資本利用似是而非的需求供給關系, 不斷推高價格。全球金融的新秩序的突破, 可能要從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的相對分割開始。
商品市場, 包括大宗商品市場, 應該與純粹投資性市場隔開, 允許對沖性質的資金進入。
比如中國要形成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匯率機制,就不能受即沒有人民幣需求,也不需要人民幣供給的NDF市場預期的干擾。
金融資本不參與任何實際的經濟活動, 金融活動對貨幣職能的需求屬於「投機需求」 。投機需求不像一般商品需求, 效用是有限的能夠達到均衡水平。商品供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充分滿足效用最大化需求以後,市場就會達到供求均衡,價格就穩定在供求的均衡的水平上。投機需求實際上是」賺錢需求」, 「賺錢需求」的效用函數應該是趨於無窮大,是不存在找不到均衡價格的。
我們注意到,「投機需求」, 特別是現在國際市場上的對人民幣「投機需求」, 實際上根本沒有對人民幣的需求, 也不需要人民幣的供給。NDF市場最終進行的是美元交易, 完全是一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價格上的「游戲」或者「賭博」。
所以依靠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商品市場和匯率,融資本出除對沖需求的金融資本,應該限制大規模金融資本的進入,否則會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一支證券化產品是分散風險的,一家銀行證券化產品是在分散折價銀行的風險, 所有的銀行所有的貸款都證券化, 上千家的機構,創造數萬億,數十萬億的證券化產品,產品市值超過GDP總量, 就不是在分散風險了。 特別是如果所有產品的持有人最後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 風險分散的空間是給定的。只是分割給各個部分的風險不同而已。結果是一個系統風險, 是整體市場的風險。
就像每單獨一輛車的尾氣排放都合格,但是三百萬輛車的尾氣排放就是污染。特別當排放的空間是給定的時候。
統計學中間有一個著名的結論,小樣本和大樣本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大數定理,小樣本是發散的,大樣本是收斂的。單個「創新」的產品是達到所設計的目的, 但是規模不能無限放大。任何產品都應該有設計產能, 達到產能極限強行增加生產, 安全就要出問題。交易系統, 發生交易差錯, 沒有任何操作程序上的問題, 原因就是超過單位時間交易能量,交易信息的反饋延遲,是完全正確的操作導致了嚴重的失誤。東京交易所曾經幾次發生突然停止交易的事件, 都與超過交易系統的最大設計容量有關。
這次次貸危機也是一次金融創新無風險的神話的泡沫。
有兩個觀念要轉變。首先,金融創新, 還是要回到基本觀念上,金融創新不能消除風險, 說的比較溫和一點是只能管理風險, 說的比較直接一點是轉嫁風險。所以一定要有金融產品創新的市場可以承受的轉嫁風險總的容量的設置。金融創新超過市場容量, 就是創造系統風險, 創造市場風險, 製造金融危機。
其次,從金融創新的轉嫁風險的基本作用出發,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一個零和游戲。所以衍生產品應該以對沖風險的目標推出,而不是十分合適從投資工具的目標推出。杠桿交易的特點, 放大資金,放大收益的同時,放大風險。
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的比較優勢非常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主要是美國和歐洲的金融機構,推動金融自由化符合金融強勢國家的經濟利益。美國和歐洲有巨大的動機全面推進金融全球化迅速擴張,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張。採取爆炸式全球性的金融擴張。
所謂金融大爆炸的核心內容是推動新興市場加速全面開放金融市場,包括,銀行, 證券,保險,所有的金融領域, 放鬆外國金融公司准入門檻,放鬆資本管制,資本自由流動,最終實現國內金融體系全球化。
這種全面開花的,爆炸式的全球性的金融擴張對新興市場式非常危險的。新興市場的金融自由化過程,應該有序發展。漸進發展,不能超前,不能過激, 不能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跑。
外國的銀行機構的適當比例的准入, 真正提供有價值的金融服務產品,比如, 上市公司,或者准上市公司的價值提升的財務顧問服務,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的技術和咨詢服務,更靈活的匯率機制的改革,本幣逐漸的完全可兌換, 等等。總之需要有序,需要加快的是國內金融體制的建設和完善, 與金融開放的同步適非常重要的。在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中,要保持主動的,可以控制任何外部沖擊的地位。
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重新思考,不但泡沫危機會一次一次製造出來,新興市場國家會一次一次被動地危機沖擊,為危機買單。更重要的是,不對製造次貸危機的原因和金融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重新思考,繼續沿著危機思路,新興市場的金融發展, 就不是簡單重復錯誤的問題,是製造危機,我們承擔不起。要保護自己,建立公平的適合給發展階段的國家金融業發展的國際金融體制,新興市場要經濟參加游戲規則的制定。像WTO的多邊談判協商,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一樣,建立多邊協商機制,考慮各國利益,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規則不能僅僅由強勢國家和地區制定。
中國已經成功地避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應該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震次貸危機的沖擊。我們要研究自己的經驗和次貸危機的教訓,使中國成為國際上和一些國家更好,另外一些國家不受傷害的金融大國. 內需拉動應提高糧食價格
《瞭望》記者:中國應如何在次貸危機中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提問:在次貸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如何採取一些對策,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所謂金融創新是一直被金融行業所推崇的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在我們認知范圍之內,金融創新最重要一點就是衍生產品,是一種虛擬的東西。您曾說金融創新華爾街經濟已經崩潰了,如果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左小蕾:我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中國如何去防範金融危機,我剛才說可能一直減震它的影響,它對中國的影響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出口,因為外需。
這個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沒有直接的辦法,因為它是外部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問題。
出口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影響,外需受到下降,那你用內需,從經濟增長穩定來說,外需下降了,出口受到影響,那我們內需增加。
怎麼刺激內需?這就有很多話題了,我今天在長安俱樂部說了這個話題,刺激內需主要刺激什麼呢?
刺激一般消費,這一般消費主要是農民和低收入群體他們的消費有很大成長空間。從城市來說一般消費品東西還是比較大程度的得到滿足,如果你從提升消費角度來說,一定要關注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的。
怎麼樣提升他們的消費者水平呢?最關鍵他們的收入要成長,因為這些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大的,你給他增加200塊錢,他這200塊錢都拿去買吃、買喝、買穿,城裡人給他增加1000塊錢,他未必拿出50塊錢去,因為他基本消費已經滿足。這種情況下要提高農村低收入水平的收入。
那麼怎麼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呢?政府有資產補貼,還有農村教育全部免費,支出的減少也算收入的增加。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不夠的。因為你不能永遠補貼他,而且你對他生產資料的補貼,現在化肥、農葯增長幅度非常大,你補貼趕不上它的上漲。所以種糧食不掙錢,你補貼他也不種糧食了,這樣對糧食安全也有影響,你只有讓他種了糧食才有長期、穩定的成長機制。
我們應該不管從哪個角度,鼓勵他種糧食,提高他的收入,要把糧價收購價格提起來,提高的幅度要高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也就是化肥和農葯、種子這些價格的上漲幅度,讓他種糧食有錢賺,一定要這樣子,這樣農民的收入就會增長,農民的消費一定會增長,一定帶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另外糧價收購提高了,那通貨膨脹呢?我們說提升收購價格,到流動環節的時候,政府可以不要漲銷售價。
比如收購價格提高兩塊錢,銷售價格不提升還賣原來的價格,但是政府補他兩塊錢,錢從哪來呢?我們現在把油價提起來了,油價提起來不是把中石化補貼就減少,我們就拿這筆財政的資金來補貼流通環節食品和糧食的價格,因為食品價格和糧食價格在CPI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我們這樣補貼以後CPI不會漲,通脹不會漲。
隨著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增長,消費增長,經濟也漲上去了,而且這種補貼方式從轉移支付公平性上來說也是非常公平。糧食和食品每個人都要吃,從公平和效益上來說都是非常好,我說這一點希望被採納。次級貸危機對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以採取這種方式來弄。
中國創新是這樣的,我們不能一竿子把它打死了,創新不對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剛才說了,要對規模加以限制。
最開始衍生產品的發展不是以投資品的概念推出來的,70年代衍生產品有很大的發展,它是為了防範匯率和利率變化的風險。所以很多的衍生產品在那時候誕生,它是沖著怎麼幫著出口企業防範匯率風險,幫助企業防範利率風險這樣的思路產生的,所以基本是對沖性質的產品,那個產品實際上是不賺錢的。但是它能夠保證貿易企業不會虧損,很長時間裡面華爾街產品是這樣發展的。
但到了21世紀,說得好聽一點是蓬勃發展,說得不好聽衍生產品開始瘋狂發展。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要防範衍生產品風險。
我們的股指期貨推出的思路也不太對,因為我們這個市場是單邊市場,只有市場上漲才能賺錢,市場下降不能賺錢,所以我們推出看空機制——下跌的時候大家也能賺錢。
但股指期貨作為一個投資品推出來的風險很大。最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防範風險,最初的時候散戶不能進去,為什麼不能進去?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在很長時間裡面這個產品就是防範風險。
我們的市場很初級,我們的投資者還要不斷地成熟,在這個時候我們特別特別要小心,我們創新不要創風險,一定要防範風險。絕對不是我們不要創新,我是說不能神話,可以分散風險但不能神話,事實證明你把它神話了會造出來大風險。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經濟學家太理性。
內需拉動應提高糧食價格
《瞭望》記者:中國應如何在次貸危機中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提問:在次貸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如何採取一些對策,使自己損失達到最小?所謂金融創新是一直被金融行業所推崇的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在我們認知范圍之內,金融創新最重要一點就是衍生產品,是一種虛擬的東西。您曾說金融創新華爾街經濟已經崩潰了,如果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的金融如何創新,還怎麼創新?
左小蕾:我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中國如何去防範金融危機,我剛才說可能一直減震它的影響,它對中國的影響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出口,因為外需。
這個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沒有直接的辦法,因為它是外部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問題。
出口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受到影響,外需受到下降,那你用內需,從經濟增長穩定來說,外需下降了,出口受到影響,那我們內需增加。
怎麼刺激內需?這就有很多話題了,我今天在長安俱樂部說了這個話題,刺激內需主要刺激什麼呢?
刺激一般消費,這一般消費主要是農民和低收入群體他們的消費有很大成長空間。從城市來說一般消費品東西還是比較大程度的得到滿足,如果你從提升消費角度來說,一定要關注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的。
怎麼樣提升他們的消費者水平呢?最關鍵他們的收入要成長,因為這些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大的,你給他增加200塊錢,他這200塊錢都拿去買吃、買喝、買穿,城裡人給他增加1000塊錢,他未必拿出50塊錢去,因為他基本消費已經滿足。這種情況下要提高農村低收入水平的收入。
那麼怎麼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呢?政府有資產補貼,還有農村教育全部免費,支出的減少也算收入的增加。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不夠的。因為你不能永遠補貼他,而且你對他生產資料的補貼,現在化肥、農葯增長幅度非常大,你補貼趕不上它的上漲。所以種糧食不掙錢,你補貼他也不種糧食了,這樣對糧食安全也有影響,你只有讓他種了糧食才有長期、穩定的成長機制。
我們應該不管從哪個角度,鼓勵他種糧食,提高他的收入,要把糧價收購價格提起來,提高的幅度要高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也就是化肥和農葯、種子這些價格的上漲幅度,讓他種糧食有錢賺,一定要這樣子,這樣農民的收入就會增長,農民的消費一定會增長,一定帶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另外糧價收購提高了,那通貨膨脹呢?我們說提升收購價格,到流動環節的時候,政府可以不要漲銷售價。
比如收購價格提高兩塊錢,銷售價格不提升還賣原來的價格,但是政府補他兩塊錢,錢從哪來呢?我們現在把油價提起來了,油價提起來不是把中石化補貼就減少,我們就拿這筆財政的資金來補貼流通環節食品和糧食的價格,因為食品價格和糧食價格在CPI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我們這樣補貼以後CPI不會漲,通脹不會漲。
隨著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增長,消費增長,經濟也漲上去了,而且這種補貼方式從轉移支付公平性上來說也是非常公平。糧食和食品每個人都要吃,從公平和效益上來說都是非常好,我說這一點希望被採納。次級貸危機對外需的影響我覺得我們可以採取這種方式來弄。
中國創新是這樣的,我們不能一竿子把它打死了,創新不對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剛才說了,要對規模加以限制。
最開始衍生產品的發展不是以投資品的概念推出來的,70年代衍生產品有很大的發展,它是為了防範匯率和利率變化的風險。所以很多的衍生產品在那時候誕生,它是沖著怎麼幫著出口企業防範匯率風險,幫助企業防範利率風險這樣的思路產生的,所以基本是對沖性質的產品,那個產品實際上是不賺錢的。但是它能夠保證貿易企業不會虧損,很長時間裡面華爾街產品是這樣發展的。
但到了21世紀,說得好聽一點是蓬勃發展,說得不好聽衍生產品開始瘋狂發展。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可能要防範衍生產品風險。
我們的股指期貨推出的思路也不太對,因為我們這個市場是單邊市場,只有市場上漲才能賺錢,市場下降不能賺錢,所以我們推出看空機制——下跌的時候大家也能賺錢。
但股指期貨作為一個投資品推出來的風險很大。最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防範風險,最初的時候散戶不能進去,為什麼不能進去?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在很長時間裡面這個產品就是防範風險。
我們的市場很初級,我們的投資者還要不斷地成熟,在這個時候我們特別特別要小心,我們創新不要創風險,一定要防範風險。絕對不是我們不要創新,我是說不能神話,可以分散風險但不能神話,事實證明你把它神話了會造出來大風險。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經濟學家太理性。
p.s 我真沒有找到這方面的材料..但是很想幫你額..就瞎搜來著...
這種東西也許真的應該自己去總結八...建議你多看看一些對迪拜問題的評價
然後結合中國的情況..看看能不能自己總結點什麼..反正這種事因為只有你才會有這種想法...雖然我想幫,,,也就只能幫你查一些資料了
其實這種資料笨鳥你也能查的到的八...我知識面也不很廣..也沒有接觸到這個金融方面的問題呢...抱歉拉..我盡力了
2. 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哪裡
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杭州。
杭州市是我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內的城市,杭州金融企業容實力在全國范圍內來說,還算是比較好的。金融業在整個浙江省的規劃中,都是佔有很大的比重的,金融服務對杭州以及整個浙江來說,都有著重要的經濟地位。最近幾年,金融對城市發展以及經濟建設越來越明顯,杭州一直在努力推進各種金融小鎮的規劃和建設,發展互聯網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服務。
(2)實踐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擴展閱讀:
金融服務國家標準是支撐供給側改革、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技術規范,新標準的發布及實施將提高金融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支持欠發達地區、低收入群體、小微經濟實體等獲得必要、及時的基本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發展普惠金融」,並努力實現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信息的有效傳遞。
3.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杭州
4. 什麼叫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來立足機會平等要自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2018年8月5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微眾銀行合作編寫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在北京公開發布。10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