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金融體制不斷變革的過程中,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量在低起點的基礎上迅速增加,但是其在整個金融機構中的比重並沒有相應的順利提升,加之其內部結構不合理,這些均嚴重製約了金融體系效率額的提高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將使我國金融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
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制度安排,規範金融市場秩序。盡管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很長時間內缺乏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信託公司出現風險控制弱化、資本金不足、違規經營及虧損嚴重等問題;財務公司出現行政干預過多、貸款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這些都導致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因而,要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必須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安排,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當前,可以考慮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機構為信貸機構,加快步伐構築中小企業融資平台。
其次,適時推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貨幣緊縮環境下的金融創新,政府有必要適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快速發展的機會。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財政補助等手段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金,對這些企業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政策,促進其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高效的資金配置。
再次,政府應積極引導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向中小企業傾斜。與銀行體系一樣,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也會偏好大企業、大項目。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通過財政資金實行擔保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關系,完善各種類型的貸款擔保機構,組建多種類型的擔保公司,以適應小企業抵押貸款的靈活性需要。此外,為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良性循環,政府應積極搭建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等其他機構的融資平台,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實行財政資金支持,實現非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多元化和穩定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⑵ 我國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的利弊有那些急求答案!
民營經濟目前的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國現有的銀行體系主要服務於國企,由於信用擔保機構不健全,有關政策體制不配套,國有大銀行無論在自身機制還是運行成本上,都無法完全適應私企融資的需求,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也無法為大量的「草根經濟層」提供服務,因此只有「土生土長」的民營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比較熟悉,能最充分地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項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對稱」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導致的交易成本較高這一金融服務業的障礙,憑借血緣、地緣關系,給民營經濟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隨著中國加入WTO,民營經濟在我國整個經濟構成中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除了要鼓勵現有的中小商業銀行、地方信用社盡量予以扶持外,還要盡快培育民營金融體制。如可先試點開放股份制小銀行或信用社,讓部分民間資本參股,嚴格規范管理,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營商業銀行。又如,可鼓勵民間資金組建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對私企進行投資;並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組建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以緩解抵押、擔保難等「瓶頸」問題。
民營金融機構的建立必然也會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促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在改革體制內經濟之前放手發展了體制外的各種經濟成分,從而在各個生產行業中形成了較好的競爭環境。發展民間金融,有利於金融市場的競爭和對競爭的管理,最終促進國有銀行的改革。
建立一些優質的民營金融機構,也有助於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緩和加入WTO對國內金融業的沖擊。我國加入WTO,對國內金融業的保護期只有五年,這期間,對外資金融業將逐步全面開放。應對外資金融力量的挑戰,除了整合現有中資金融力量,提高中資金融管理水平,保證金融運行質量等措施外,也應該給中資金融注入新的發展活力。民營金融機構沒有歷史包袱,容易吸取外資金融機構的優點和長處,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就有可能具備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和外國金融機構競爭的能力,以競爭促進效率,也促進國有銀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擔當起推動中資金融發展的重任,提高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整體實力。
民營金融機構的建立也有利於降低不良貸款,有效控制風險,促進我國良好金融秩序的建立。民營金融機構由於是私人創辦,私人投資,對風險控制都會非常關注,如果不控制風險,那麼,投資可能血本無歸。而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會去積極增加贏利,能夠為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提供很好的服務。(
⑶ 金融制度創新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桎梏,中小企業在生產運營當中,由於自身規模較小,現金流很容易出現緊張甚至斷裂的情況,如何盤活資金成為了中小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
中國的金融領域必將產生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服務類型,從而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抓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1.政府定位一定要明確,實施的扶持政策嚴格局限為市場的補充、修正,而不是去試圖超越甚至取代市場。2.政府資源的投向要有重點,不平均,不盲目,有的放矢,特別要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 3.採取靈活政策,政府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4.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鼓勵民營企業。
⑷ 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金融機構
我國的大型金融機構主要是指中農工建交五大國有控股銀行以及一些較大的城市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等
⑸ 發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意義
發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主要意義在於進一步活躍農村金融市場,解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問題。
「三農」問題是關乎中國現代化全局的重大問題,「三農」工作是經濟工作的重要工作。全面促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進一步活躍農村金融市場,拉動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是解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抓手,是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關鍵。
目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縣域及鄉村機構網點分布最廣、涉農貸款投放最多、農村普惠制金融服務和均等化建設貢獻度最大的一類機構群體,成為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金融紐帶。
⑹ 金融機構存在的意義
1.金融中介機構是專業化的融資中介,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融通資金;降低交易成本並提供金融服務便利;改善投融資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轉移與管理。
2.金融機構是特殊的企業,與一般經濟單位之間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經營內容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或與之相聯系的各種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資關系,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金融機構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金融機構的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引發嚴重政治或社會危機。
3.金融服務業與一般產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具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極高比率;所支配運營的資本規模與權益資本的比率相對其他產業高;屬高風險產業。
4.金融機構體系分為國家金融機構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體系。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裡存在的各種金融機構及彼此間形成的關系,主要包括管理性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三類。在國家金融機構體系中,管理性機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金融管理和監督職能的機構;商業經營性機構是指經營工商業存放款、證券發行與交易、資金管理等業務,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專門配合宏觀經濟調控,根據政策要求從事各種政策性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
5. 國際性金融機構是多國共同建立的金融機構的總稱,可分為全球性金融機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清算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6.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在業務上不斷創新,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兼並重組成為現代金融機構整合的有效手段;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不斷創新;金融機構的創造性更強、風險性更大、技術含量更高;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頻繁創新。
15.金融中介機構的多樣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建設之路要靠市場開拓和在市場開拓基礎上的政府規范。
根據這個資料 再看看書的這章 在用自己的話聯起來 就ok了 有個400字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