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監會 2019年之前建立災備中心
我國銀行的業務外包:問題與建議
銀行業務外包是指銀行通過契約將原內部工作交由他人完成,是銀行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重要工具,也是銀行主動調整戰略、實現核心價值的有效手段。按照銀行外包業務的內容有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處理外包(KPO)。
一、銀行業務外包的國際趨勢
近年來,商業銀行出於戰略規劃、控製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強核心競爭力等原因紛紛擴大了業務外包的范圍,使得銀行業務外包發展迅速。至2004年,金融行業業務外包的規模增長超過20%。金融研究和服務公司TowerGroup(2006)調查表明: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務企業信息技術項目的外包業務的金額預計將從2004年的1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4%。隨著國際銀行外包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3大發展趨勢:
(一)外包范圍不斷擴展
銀行外包形式的發展演繹著銀行業近30年來經歷的巨大變化和挑戰。銀行業務外包首先從信息技術外包(ITO)開始,主要涉及銀行通信網路管理、銀行信息系統管理、應用系統開發和維護、系統備份、災難恢復、自助服務、呼叫中心、網上銀行等新型業務處理系統以及數據分析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等。業務流程外包(BPO)是將業務的整個運行過程外包,例如整個IT系統,而不是某項具體的任務。它所關注的是支持銀行內部的運作和客戶的後端服務,通過進行業務流程的優化組合,提高整個業務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得利潤,銀行需要通過重新設計商業流程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隨著世界銀行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各個層面上更加專業的知識,銀行業務的不斷創新使得銀行光靠自身的研究開發已不足以在競爭中取勝,於是很多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將研發環節外包給專門的研發中心,即知識處理外包(KPO)。高校和科研機構籍以發揮自身優勢,為銀行提供知識處理外包服務。
(二)外包服務商身份轉變
隨著外包內容由信息技術外包(ITO)到業務流程外包(BPO),最後趨於知識處理外包(KPO),外包服務商的地位不斷變化,銀行與外包服務商的關系由傳統的服務提供者向發包機構的戰略夥伴轉變。具體體現在:一是發包商和外包服務商的合作趨於長期性,通過戰略外包往往為了達成一項或幾項長期戰略目的,二是戰略外包的標的相對模糊、需要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且數額往往較大;三是發包銀行為了更好地發展自身核心優勢銀行業務,將內部與該外包業務相關的人員進行同步剝離,精簡機構,集中人力於核心優勢業務;四是越來越多的銀行選擇把某塊業務整體委託給第三方經營,而自己不再從事該項業務。
(三)離岸業務外包發展
Deloitte會計事務所報告顯示:2003年全球67%的金融服務公司中已設有離岸業務機構,另有13%的公司表示正計劃向海外轉移部分業務,估計在2004年後的5年內,美國金融服務業將有3560億美元(占此行業成本的15%)的業務外包到境外,2010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占整個行業總產值的20%。大金融機構利用離岸業務外包的比例遠高於小金融機構,並且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設立了自己的離岸業務中心。金融研究與服務公司也預測,出於成本節約、競爭優勢及全球化服務的需要,金融機構離岸外包在未來8~10年內將以15%的速度增長。
二、我國銀行業務外包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銀行業與世界的接軌,部分國內銀行開始嘗試涉足外包業務,主要集中於IT相關業務、信用卡業務。除ITO業務外,有些銀行開始嘗試BP(),人事用工、信用卡的銷售、後台處理、理財業務宣傳、市場開拓、貸前貸後調查等業務也出現了外包的趨勢。就近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內金融機構業務外包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待逐步完善,短期內推行銀行外包仍面臨巨大阻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有:
(一)外包業務主要局限在IT外包,安全保密度亟待提高
這固然是國內外包市場不成熟的表現,也是因為IT技術方面成本高,出於降低成本考慮而易於首先選擇外包的緣故。同樣是IT系統,當涉及銀行核心業務時,如數據中心的管理維護和數據備份,銀行出於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難選擇外包。
(二)欠缺資格審查制度,缺少優異服務商
缺乏對外包服務商的設立進行資格審查的制度和准入評級體系,無法有效對外包商的技術實力、經營狀況、社會信譽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定。國內銀行要』想選擇競爭實力強,技術有保障的企業作為業務外包合作夥伴比較困難。
(三)法律不健全,缺乏糾紛處理機制
銀行業務外包存在不少風險:某些外包服務商服務質量低劣,存在欺詐行為、外包服務商沒有充足的財力來完成承包的工作、外包服務商不能嚴守客戶的隱私等等。一旦出現糾紛,一方面缺少外包糾紛處理的法律及有規可循的處理程序和制度;另一方面,銀行也可能要支付社會及經濟成本並承擔潛在的風險。
(四)監管制度不成熟,風險防範不完善
在業務外包降低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隱患,如會削弱銀行業務控制權,加劇潛在風險等。但國內的監管機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和監管制度,以應對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業務操作方式。至今,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沒有發布明確的有關金融外包的指導性文件,同時也沒有建構起規范有效的外包監控制度。
(五)災備外包在銀行業的應用還存在著相當大的阻力
如其主要原因在於法律法規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用戶對災備外包服務和外包服務商的模糊認識等。由於災備外包服務商屈指可數,使得用戶們多數選擇以自建為主,不但對企業資金和技術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對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要想提高銀行業的災難恢復能力,只有藉助社會化、專業化的災備外包服務。
三、我國銀行業務外包改進的建議
(一)不同規模的銀行應結合現有資源,選擇外包路線
(1)大型銀行--綜合化經營模式。只有較大型的銀行才能夠通過資源整合,達到有效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因此,大型銀行將趨於綜合化經營戰略,拓展核心業務,集中資源增強核心競爭力。大型銀行的業務外包可以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外包給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或支行;另一種是外包給社會金融服務行業的專業公司或專業化經營的中小型銀行。
(2)中小型銀行--專業化發展模式。通常銀行在業務外包中作為發包方,而在一些業務流程外包案例中銀行可以作為外包服務商,特別是中小型規模的銀行可以集中資源,選擇走專業化的發展模式,與其他專業公司一起承接其他銀行的業務外包或其他行業企業的銀行事務外包。
(3)實力銀行成立的專業公司--成為銀行業市場的外包服務商。有實力的大型銀行往往會以銀行內部信息技術部為基礎,聯合外包信息技術公司組建新公司,在服務於本銀行的同時,承接其他銀行外包的業務。
(4)金融服務專業公司--逐步參與「決策研發」、「職能支持」、「後台處理」及「前台客戶」環節。銀行業現有外包活動多數發生「職能支持」、「後台處理」兩個環節,而一些金融服務專業公司卻聚焦於交易服務方面,如全球最大的託管人美國道富公司管理了約15%的全球有價證券。
(5)非金融機構--通過合作合資進入銀行業務價值鏈。在客戶界面具有優勢的非金融機構,如在渠道終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超市,在產品層面上與銀行合作,向客戶提供銀行產品和服務;在適當的時候,允許它們通過資本紐帶,以與銀行合資的形式介入銀行業價值鏈中,參與「前台客戶」環節,發展成為銀行業的「營銷分銷者」,參與整個銀行市場的競爭和合作。
(二)明確外包戰略,逐步擴大外包業務范圍
國內銀行業務外包的范圍時應該循序漸進,逐步擴大。除了已成形的外包業務外,還可以考慮選擇一些新興的業務進行外包,如市場調查外包、內部審計外包、信用卡業務外包、災備業務外包等。國內銀行在進行外包的戰略選擇時要著力做好3項工作:一是適當把握外包程度;二是尋找培養戰略聯盟;三是逐步涉及核心業務。
(三)健全外包商的信用評級機制,選擇合適的外包商
在選定外包業務後,銀行必須制定標准來評價服務商有效、可靠並高標准完成外包活動的資格、能力及其潛在風險。一旦選擇了不能勝任的服務商,對銀行經營、客戶資源、信譽等方面的潛在損失將是非常巨大的。在選擇外包商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良好的業界口碑及豐富的外包服務經驗、了解業務並能實施業務整合、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已具規模的服務體系和專業團隊、具備企業不具有的能力和技術、合理及可接受的價格等。此外,共同的價值觀、文化背景、管理思路、經營方式都是雙方未來合作的基礎。國內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完善資格審查/信用評級制度,對外包服務商進行審查。一般而言,合適的外包商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是:有資質並有充分的資源完成外包工作,確保其在該活動中理解並能實現銀行的目標;履行自身義務的財務能力。
(四)對外包進行風險管理
國內金融機構對外包的風險進行管理時,需要做好3項工作:一是合同的設計。完善的合同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在未來的合作中雙方的爭議和糾紛。合同的簽訂要有一定的餘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二是制定風險控制計劃。一項外包風險管理計劃應包括對外包協議所有相關方面的監控和某些事件發生時採取糾正措施的程序。銀行可以根據自己機構內部的安全措施制定保護步驟,對外包商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並隨時檢查服務機構的運作方式是否與銀行的要求相一致,這樣可以確保服務商具有與銀行一致的安全水平;三是制定應急方案。當外包服務商與銀行反復出現違約問題以及缺乏全面的應急計劃時,將會導致銀行嚴重的業務和財務損失。銀行要盡量具體地預估外包服務商服務中斷或發生其它潛在問題時造成的後果,並事先制定應急計劃或通過雙方共同協商確定應急計劃,設法確保外包服務商擁有保持適當信息技術安全的能力以及必要時的災難恢復能力。
(五)完善法律環境、加強外部監管
(1)創造良好法律環境。目前我國缺乏銀行業發展業務外包的指導性意見及法律條款。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證外包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它應包括外包的范圍;外包合同的規范性;外包服務商准入機制和信用評級機制,外包中金融機構和服務商的權利和義務;外包出現糾紛時的處理程序和機制;相關技術標准等。
(2)建立外包監管制度。原則上,金融外包監管制度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4條原則:一是合法原則;二是風險控制原則;三是保護客戶合法權益原則;四是有效監管原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生產中心 數據中心 災備中心是什麼關系
數據中心是一個大的范圍,包括生產中心和災備中心。簡單的說,生產中心是產生數據和對外提供業務的,災備中心是備份數據和保障業務連續的。
生產中心也可以說是業務中心或者信息中心,生產中心由資料庫伺服器、文件伺服器、應用伺服器、存儲陣列等組成,可以對外提供相應的數據或者信息服務;
災備中心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部署數據級或者應用級CDP容災備份方案來保障數據安全,保障業務連續。
Ⅲ 怎麼加快容災數據從主數據中心到災備中心的傳輸,縮短時間,並保障RTO
在災備建設中往往需要考慮兩個指標:RTO、RPO。在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網路中,我們往往已採用高性能的災備系統以及千兆甚至萬兆網路,從端點上為災備運轉高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真正進行災備數據傳輸時,卻遭遇到了以下幾種尷尬場景:
畫面一,每日需傳輸的災備數據量大,以百G來計,但從主數據中心的到災備中心的專線只有僅僅10Mbps,數據無法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傳輸。隨著業務的不斷增多,數據滯後也越來越多,數據的丟失風險也不斷攀升,RPO難保證……
畫面二,多數據中心拉了1Gbps的公網帶寬進行實時遠程復制或災備數據傳輸,但受到公網丟包延時的限制,尤其在跨運營商情況下,雖然帶寬高達1G,但數據傳輸速度一直上不去,效率受到了大大制約……
畫面三,主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之間通過1Gbps的專線互聯,延時只有25ms,網路帶寬足質量好,但是災備系統在運作時,速度極限只能跑到尷尬的180Mbps,徒有大帶寬卻白白浪費,RTO不達標……
以上場景都體現了一個問題,在高性能的災備系統和區域網絡面前,廣域網路成為了整個災備運轉的瓶頸。需要獲得高效率災備及數據恢復,就需要解決容災網路效率低下的問題。
那該如何解決?
深信服WOC容災網路優化方案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針對場景一,主要是數據量大與窄帶寬之間的矛盾。深信服WOC容災網路優化方案采高細粒度冗餘數據消除技術解決,無損數據削減的方式,減少網路中需要傳輸容災數據總量,在有限的帶寬內實現高效的傳輸,從而提升災備速率。數據削減採用的技術為基於碼流特徵的數據優化技術,以及無損數據流壓縮技術,實現bit級重復數據刪除,災備需傳輸流量可達到60%-90%的削減。
某檢驗檢疫局,主數據中心在省會城市A,並在地市局B建立災備中心,A到B之間只有4Mbps的專線互聯,每日災備數據需要從晚上完成到A到B的傳輸。但由於數據量大,往往在規定的備份時間窗口之內無法完成傳輸,需要到第二天中午才把災備數據傳輸完。而災備數據和業務鏈路為共用專線,導致第二天上網B局人員訪問業務系統速度非常慢。通過深信服WOC容災網路優化方案對災備傳輸進行優化,原有需要傳輸整晚甚至到第二天中午才傳完的數據,部署後兩三個小時既已完成災備數據的傳輸,加快了災備效率,降低數據災難風險。
針對場景二,災備效率的瓶頸主要在網路的質量上。在丟包存在、延時較高的情況下,網路實際吞吐性能將大打折扣;同時,災備需傳輸的數據量大,也是耗時長、RTO不達標的一個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深信服WOC容災網路優化提出鏈路質量優化+無損數據削減的方案解決。針對公網線路,尤其跨運營商線路中的丟包延時問題,通過鏈路質量優化功能,採用改進性的HTP演算法優化TCP協議,在丟包延時環境下大大提升網路的吞吐性能;並通過基於碼流特徵的數據優化技術,以及無損數據流壓縮技術,大大消除災備需傳輸的數據量,提升帶寬吞吐、削減傳輸數據量,從而實現災備網路的加速。
某媒體集團,主數據中心在北京,災備中心在廣州,出口分別電信和聯通的公網線路,主要傳輸的數據類型為音視頻數據。由於受到跨運營商的影響,原有NetApp災備系統受到網路影響比較嚴重,傳輸速度平均為6Mbps,峰值只有10Mbps。通過深信服WOC容災網路優化方案的部署,解決網路質量問題,傳輸速度從6Mbps一下提高到了50Mbps,網路性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針對場景三,主要是因為TCP本身的制約導致傳輸速度受限。在一對災備系統之間,往往是通過單TCP連接或是僅幾條TCP連接相連,而TCP本身因為受到傳輸窗口等協議本身的限制,速度存在上限值。傳統的TCP協議傳輸窗口為64KB,在網路延時為20ms時,單條TCP連接吞吐僅為25Mbps。雖然許多災備系統基於Unix開發,對TCP協議進行了一部分優化,但相對於1Gbps這樣的大帶寬,吞吐還是出於160Mbps-200Mbps這樣的低位,無法完全利用帶寬保障RTO。
針對TCP本身的低效性,深信服WOC災備優化方案通過TCP協議優化+無損冗餘數據削減功能,可大大提升整個網路的吞吐。在某金融機構實際測試中,對於一對災備設備之間的廣域網傳輸,性能從160Mbps大幅提升至600Mbps,並可擴展提升至2.5Gbps,滿足大帶
Ⅳ 浦發銀行災備中心招聘結束了嗎
好像還沒結束吧,有朋友已經進入復試階段了,不知道浦發災備中心的待遇怎麼樣啊?
Ⅳ 遼寧省農村信用社災備中心做什麼工作
災備中心,故名思意就是做災難備份的,計算機方面的工作。
Ⅵ 雲災備中心已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是中小企業的首選容災備份解決方案。聽說華為做得不錯,有具體消息嗎
雲災備確實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中小企業選擇這種災備方式主要是因為它的成熟為企業數據安全與業務連續性提供了一個更為經濟、高效、安全的解決方式,省去了很多中間步驟。比如拿英方雲災備平台來說,直接在上面注冊一個賬號,然後根據企業的具體IT環境、數據量大小等按需分配就可以實現了,非常方便!
Ⅶ 成都災備中心(萬國數據成都數據中心)具體地址在哪裡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產業西部園區天盛路。緊鄰213國 道,成灌高速路,距成都市中心11.4km,距成都 雙流國際機場35km,距成都火車站21km.
Ⅷ 中國工商銀行災備中心在哪什麼時候建成的
在南方數據中心,在上海,有四五年了
Ⅸ 災備中心的簡介
四川大地震的突然發生,從各個層面都對中國是一場考驗,考驗中國人的意志,同時也對中國基礎設施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我們過去真的認真考慮地震災害的影響了嗎?中國正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企業大量的業務數據在信息系統中被採集、傳輸、存儲、處理、應用,一旦系統崩潰,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損失。在以往普遍認知中,總認為災難離我們很遠,當今年接踵而來的災難,雪災、地震、藏獨突然來臨,很多企業突然意識到災難也許就近在咫尺。以金融機構為例:截至5月23日,處於震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受災網點已達2769個,其中房屋完全倒塌131個,無法正常營業的網點778個;位於重災區的綿陽市商業銀行,50多個網點中有10個以上短期內無法恢復運作。在這個信息化無處不在的時代,面臨災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國的災難備份建設,真的是有備無患了嗎?911之後,災難備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研究機構、咨詢機構、IT服務企業不斷呼籲災難備份建設。國家信息化辦公室也在2005年發布《重要信息系統災難恢復指南》,將災備建設推到新的高度。雖然整體災難備份市場仍處在啟動階段,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些政府部門、大型企業陸續進行災難備份建設。從現狀看,以往災備中心建設往往重視硬體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完備,而往往忽略了一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災備中心選址。這就意味著:災備中心是為了在災難事件發生時保障業務連續性,減少損失,但災備中心選址的失誤有可能造成災備中心自身面臨著新的災難。
最近有一個典型案例有非常強的代表性:3月22日,中國太保集團股東大會通過決議,將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在成都高新區建設IT容災、研發及後援中心,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中國太保集團關於該項目的議案中認為選址成都的原因之一是,當地地質條件比較穩定,遠離地震帶,且地處戰略腹地,在成都建災備中心面臨的自然災難等可能性較低等。然而,過後不到兩個月時間,中國太保集團的項目准備年內動工之際,四川卻發生罕見的8級大地震。地震震中汶川距離成都僅100公里左右,雖然沒有造成直接損失,但間接的損失似乎難以避免(例如工期延遲導致的附加成本)。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災備中心選址還需要慎之又慎。
從目前已建災備中心選址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廣東的深圳、南海、佛山、東莞等地。典型的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這四大銀行都是把全國數據中心分別建設在北京和上海兩地;交通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全國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也都是建在上海和北京;央行已在無錫建立了災難應急備份中心,還計劃在上海建設全國支付系統數據的備份中心;招商銀行的生產中心在深圳,災難備份中心建在南京;2006年,國開行災難備份中心已決定選址深圳;國內首個國家級電信災難備份服務中心在成都建成。按照國家布局,電信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5個國家級異地災備中心,為多個行業提供租賃式信息災備服務;國家稅務總局數據中心2005年底正式落戶廣東南海,該數據中心與國家稅務總局數據中心(北京)共同作為全國稅務系統骨幹網路核心節點。
根據調研情況看,過去單位和企業在災備中心選址時,更多的考慮企業自身一些便利條件,往往忽略了災備中心是一項成本較大、人才密集、技術集中、要求高度可用性的系統工程。從選址的角度,災備中心的可用性會受到以下7個方面要素的影響。
1.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的優越性(包括:經濟發展水平,人文發展水平)
2.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包括:地震、台風、洪水等自然災害記錄,政治和軍事地域安全性)
3.高科技人才資源條件(包括:高校數量,IT人員數量,其他科研教育機構數量)
4.配套設施條件(包括:交通、水電氣供應,消防等其他市政配套)
5.成本因素(包括:人力成本、水電氣資源成本、土地成本、各種個人消費成本)
6.周邊環境(包括:生粉塵、油煙、有害氣體源,具有腐蝕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廠、倉庫、堆場,強振源和強雜訊源,避開強電磁場干擾)
7.政策環境(包括: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