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倒閉的三家銀行除了海南發展銀行還有兩家是什麼銀行
正式關閉的只有一家,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中國被關閉的金融機構不少,如廣國投,華銀等等。
海南發展銀行倒閉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海南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很多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的形式發展業務。到1997年年底時,海南省已有幾十家信用社出現資不抵債、無法兌付到期存款等問題,並發生多起擠兌事件。最終海南省政府決定讓海發行兼並這些信用社,背起它們的資產和負債。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陸續給海發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用於「救火」後,決定不再給予資金支持。
1998年6月21日,央行發出公告:由於海發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央行《金融機構管理條例》,決定關閉海發行。
海發行關閉後,個人存款轉由工商銀行託管,由於公眾對於工商銀行的信任,並沒有造成大量擠兌。
而對法人(公司)存款則進行債權登記,待清算完後再行兌付,但是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20年至今未完成清算。
(1)6個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倒閉原因分析
1、不良資產比例過大
早在海南發展銀行成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隱患。成立海南發展銀行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挽救一些有問題的金融機構。1993年海南的眾多信託投資公司由於大量。
資金壓在房地產上而出現了經營困難。在這個背景下,海南省決定成立海南發展銀行,將5家已存在問題的信託投資公司合並為海南發展銀行。
據統計,合並時這五家機構的壞賬損失總額已達26億元。有關部門認為,可以靠公司合並後的規模經濟和度化管理,使它們的經營好轉,信譽度上升,從而擺脫困境。
2、銀行體制混亂
海南人曾驕傲地說,海口銀行的密度在全國最大,銀行的數量多過了米鋪。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銀行走上了惡性競爭的道路。在海發行未兼並託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無一例外地採取了高息攬儲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達25%。
這也直接造成了多數城市信用社高進低出,食儲不化的結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後再吸入高息存款,進入了嚴重違背商業規律的惡性循環。
3、經營模式不規范
但是合並後成立的海南發展銀行,並沒有按照規范的商業銀行機制進行運作,而是大量進行違法違規的經營。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向股東發放大量無合法擔保的貸款。股東貸款實際上成為股東抽逃資本金的重要手段。
有關資料顯示,海南發展銀行成立時的16.77億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籌建階段,就已經以股東貸款的名義流回股東手裡。海南發展銀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籌建,並於1995年8月18日正式開業的。
但僅在1995年5月至9月間,就已發放貸款10.60億元,其中股東貸款9.20億元,占貸款總額的86.71%。絕大部分股東貸款都屬於無合法擔保的貸款;許多貸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確。
㈡ 如何在"大到不能倒"的政策產生道德風險
「大到不能倒」這個詞近幾年來在金融業界非常活躍,這是一個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迅速躥紅的概念。
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大到不能倒」不是一個規模化標准,而是一個產業鏈的標准,它不是根據一個企業、一個金融業公司規模的大小而衡量的,而是根據企業倒閉後是否會掀起的巨大連鎖反應、是否會對對社會造成整體上更嚴重的傷害來判斷的。
比如蘋果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企業,超過6000億美元,但即使蘋果今天倒閉,受傷害最大的也就是蘋果用戶的使用習慣而已,並不會掀起所謂的「巨大連鎖反應」——用iphone的可以換安卓、用mac的換windows而已。但在當今的社會和金融體系中,一些龐大的金融機構的倒閉將會對外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規模大到足以影響全球經濟和全球產業布局的金融機構瀕臨破產時,政府不能等閑視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帑相救,以避免那些企業倒閉後所掀起的巨大連鎖反應造成社會整體更嚴重的傷害,這種情況即稱為「大到不能倒」。
比如中國房地產,地產商拿地後的開發資金主要來自於地皮抵押貸款,而購房者也主要是通過房貸形式。一旦銀行出現問題,房地產商倒閉,中國的經濟重要引擎之一坍塌,全國經濟將陷入極大的困境;大多數個人沒有能力買房;以賣地皮收入為主的各地方財政將會「斷糧」,全國的城市管理和公共事業建設將全面陷入停滯。更為重要的是,全國將出現大面積人員失業,社會問題將向潮水一樣一波一波涌來。
一提到「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的銀行。為什麼?一是因為中國銀行的體量的確夠大,中國四大行無論是規模、收入和盈利都可以排在全球企業前列;二是因為銀行的成分問題,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很多銀行都是國有銀行或國有控股銀行;三是因為中國銀行的手伸得太遠,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力太大、作用太關鍵,一旦倒閉出現將很快產生社會問題、整個社會將不再穩定。但是「大到不能倒」卻是一個實實在在出自美國的舶來品。
㈢ 關於中國幾家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的問題,高手進
我就是原海南發展銀行的,據我的了解,每次出現金融機構關閉的情況時,股市基本沒有相應的波動,因為被關閉的金融機構的規模都不大。
另外目前為止,被關閉的金融機構還沒有一家被正式宣布為破產的,僅僅是行政關閉而已。其原因一是面子問題;一是按正常的會計核算來說,被關閉的金融機構並沒有資不抵債,只是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到期債務;還有就是一旦宣布破產,很多相關的利益方不能平衡。
說明的問題:
1、中央銀行(現在是銀監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包括無法監管、無力監管、手段落後、縱容違規等。
2、金融機構的某些特權(比如有經濟糾紛時法院對其存款只能查詢不能扣劃),促使其在經營活動中,為最求利益而盲目冒險,比如隨意對外提供擔保。
3、從業人員素質低下,不能隨日益變化的市場而變化、提升。
4、法制建設不規范,表現在:具體問題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很常見的一種就是很多債權債務糾紛到法院後,要麼是得不到公正判決,要麼是勝訴後難以執行。大家都認為不吃銀行吃誰啊?
5、資金流動渠道不活,資金調動效率低。有了問題後,要麼是難以籌集資金,要麼是資金周轉調撥太慢。比如金融機構都實行准備金制度,在海南發展剛出現兌付危機時,人民銀行居然不允許動用准備金,真不知道准備金是用來干什麼的。等到事情鬧大時,准備金已不能解決問題了。
以上僅供參考,望行家指正。
㈣ 銀行在滿足哪些條件下會宣布倒閉
國家是允許商業銀行破產的,一旦商業銀行的負債過多無法支持日常運營的時候,或是資金缺口過大就可以按照相應的程序申請商業銀行。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金融機構破產條件應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資不抵債”不適用於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破產。
5、資本充足率持續下降。然而,這些標準是定性評價,是描述性標准,如以此為法定標准,必然導致監管當局自由裁量權過大,權力被濫用。因此,確定破產的資產標准需要數個量化性標准,該標准應當對商業銀行具有普適性。本文以為,在數個量化標准中流動性指標、資本充足率指標、貸款集中度指標是三個核心指標。各指標的數量標准應當借鑒證券市場上市條件數量指標的形成過程,及時調整和修訂。
㈤ 中國倒閉的三家銀行除了海南發展銀行 還有兩家是什麼銀行
正式關閉的只有一家,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中國被關閉的金融機構不少,如廣國投,華銀等等。
海南發展銀行倒閉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海南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很多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的形式發展業務。到1997年年底時,海南省已有幾十家信用社出現資不抵債、無法兌付到期存款等問題,並發生多起擠兌事件。最終海南省政府決定讓海發行兼並這些信用社,背起它們的資產和負債。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陸續給海發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用於「救火」後,決定不再給予資金支持。
1998年6月21日,央行發出公告:由於海發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央行《金融機構管理條例》,決定關閉海發行。
海發行關閉後,個人存款轉由工商銀行託管,由於公眾對於工商銀行的信任,並沒有造成大量擠兌。
而對法人(公司)存款則進行債權登記,待清算完後再行兌付,但是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20年至今未完成清算。
(5)6個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事件啟示
首先,在海發行關閉事件中,我們看到其原因包括經營管理混亂、承擔接管問題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後,則是房地產泡沫崩潰可能導致金融失敗的殘酷事實。
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市場崩盤,導致包括信用社在內的金融機構出現大量不良資產,海發行則不幸成為這輪房地產泡沫危機的「犧牲品」。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體系關聯更加復雜的情況下,這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警示。
其次,在海發行遺留問題的背後,可以看到中國金融機構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來,這在客觀上阻礙了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長期以來。
中國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往往都是行政性關閉,或者是關閉後走向行政性主導的破產,因此往往被人戲稱為「計劃性破產」。市場化破產機制的缺位,使金融運行的規范化、程序化、市場化都難以完全建立起來。
再者,海發行關閉的直接原因,就是儲戶因為恐慌引起的「擠兌」所造成的。擠兌的發生往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儲戶在缺乏銀行的信息,二是由於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導致儲戶信心喪失。
其中的教訓,一是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運作規范性和透明度,使公眾能夠充分了解內部的風險收益特徵,二是要求盡快建立起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成為挽救儲戶信心的「最終安全網」。
㈥ 中國平安大的不能倒,那工商銀行排老幾
銀行和保險公司兩個概念,排位是保險公司的排位和銀行沒有可比性
㈦ 如何理解銀行太大而不能倒
太大而不能倒,就是企業規模越大,涉及的商業領域越多,與本國及全球金融系統聯系越密切,政府就越加不會坐看其破產,一定會對其施以援手。因為這種企業一旦倒閉,其在本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極為驚人。
(7)6個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銀行太大而不能倒的優劣:
弊端:佔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涉及的產業鏈越來越多,政策調控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越是這樣,越要加大資金發放能力,一方面出於市場需求考慮,另一方面出於政治考慮。反過來,這種獨孤求敗的場面還會扭曲市場競爭,帶來的一系列腐敗和暗箱操作等,也就是狹隘性的壟斷。
優勢:如同投資一樣,銀行不同的產業在不同的時期,對資金的依賴度以及收益率的風險都是不同的,資金投放的主體部門只能通過對不同行業的投放整合,一方面達到資金投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過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優化市場,讓資金的利用率和回報率都呈最大化。
㈧ 中國不允許倒閉的五大銀行哪些銀行不會倒閉
中國工商銀行(ICBC)、中國農業銀行(ABC)、中國銀行(BOC)、中國建設銀行(CCB)和交通銀行(bocom)是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監管的五大銀行,代表著中國最強大的金融資本力量。這對我們的金融體系非常重要。不允許這些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是它們是中國銀行業和國有銀行的支柱。銀行是金融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金融體系的基石。如果銀行體系存在流動性風險,將對整個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大銀行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這五家銀行維持著中國銀行業的整體體系,關系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即使在操作中遇到困難,國家也會盡最大努力進行救援。我國國內商業銀行被允許破產,因此小型商業銀行的存款風險也會增加。
我國五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大,在銀行金融體系中所佔比重高,對金融體系的安全至關重要。如果五大銀行的資產處於風險之中,將對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因此,五家銀行的資產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五大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基石。金融結構以五大銀行為基礎。五大銀行金融業務的發展將影響金融體系的發展方向。五大銀行的發展可以引領金融業務的發展,共同邁向綜合性、國際化、現代化商業銀行的目標。從五大銀行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為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提供借鑒。在未來的發展中,其他銀行可以根據五大銀行的戰略方向進行調整,順應金融發展的趨勢。因此,在中國這五大銀行不僅不會倒閉,相反,他們還將會得到國家的全力支持。
㈨ 請問「銀行太大,不能倒閉」的優缺點謝謝
銀行是可以申請破產的。保險公司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