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歷史書籍讀後感
5金幣想人家幫你寫3000字?!未免太便宜了吧!暑假作業?自己做吧!我覺得你要是自己寫,就找一些冷門一些的書籍,那麼冷門一點的反正老師也不一定看過,通常那些書裡面都有作者評語的,借鑒一點,自己作一點!借鑒也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啊!
Ⅱ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一、思想傳統的原因:明清的票號及商行,通常是由親友或同鄉、同行合股開辦,甚至股東退出,其股份也只能轉讓給前述人物。票號的業務也集中向上述人物開放。
而且從業者並不把票號視為可以傳之子孫的家族產業,很多從業者在年老後就關掉票號回鄉養老。這種經營上的短視行為導致票號的規模與利潤受到極大制約,影響了中國古代金融業的發展。
二、經營環境的原因:金融業與工商業互為依存,工商業發展遇到阻礙,金融業自然隨之凋敝。雖然明朝至清朝前期中國的手工業及商業發展比較迅速,但清朝中後期由於社會動盪,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
(2)近代金融機構變遷讀後感擴展閱讀:
銀行產生的原因和畢竟如下:
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同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是銀行業形成的基礎。貨幣兌換業起初只經營鑄幣兌換業務,以後又代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等。
這樣,兌換商人手中就逐漸聚集起大量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從事放款業務,貨幣兌換業就發展成為銀行業。
最早的銀行業發源於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幣兌換業。最初貨幣兌換商只是為商人兌換貨幣,後來發展到為商人保管貨幣,收付現金、辦理結算和匯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費和手續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貨幣兌換商的業務進一步發展,他們手中聚集了大量資金。
Ⅲ 《華爾街史》讀後感
[《華爾街史》讀後感]
華爾街是美國金融業的濃縮,近代美國金融又是全球金融的影像,《華爾街史》讀後感。華爾街的一端起於百老匯大街,隱喻著百老匯的魔幻在此繼續演繹,因此,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華爾街的另一端結束於一個小小的三角型墓地,風清日和,秋雨瀟瀟,墓地的祥和反襯著墓碑的黑沉,昭示著華爾街的一切終結於此,面對全球金融巨頭總部的黑窗和厚門,都不會不感到拂面而來的歷史,不會不發出由衷的感嘆!
資本市場隨著工業革命和壟斷的狂飆突起而直沖霄漢,並漸漸取代長期居金融資產龍頭老大的銀行業,成業金融資產最重要的組成和運作。資本市場弱肉強食,推動了財富的急劇集中,1900年的第一個「鍍金時代」,在壟斷和資本市場的狂想探戈舞中,佔美國人口1%的家庭第一次擁有了42%的社會財富。100年後在「新鍍金時代」中,在IT和資本市場的虛擬而又狂烈的炫舞中,財富又一次以45%的比例集聚到1%的家庭中。
華爾街人來如過江之鯽,去如大浪陶沙,有人功成名就,有人身敗名裂。那堵牆被風雨逐步消蝕,高樓逐漸拔地而起,進而遮日擋空,使華爾街從昨日真正的牆演變成今天的「牆街」。老摩根曾在他在華爾街的辦公室里,代表美國財政部躊躇滿志地運籌在歐洲發行美國國債,而後又在他的辦公室窗前面對大危機的突如其來發出無柰的嘆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運用火箭技術的數學模型,殫精竭慮的向全球發起沖擊,又在一個清冷的秋晨黯然離去,讀後感《《華爾街史》讀後感》。
貪婪和慾望多次沖破華爾街的高樓和厚牆,米爾頓在他那加州面對大海的寬敞辦公室遙控紐約的債券市場,又在西格爾的內部交易中鋃鐺入獄。天才股票分析師指點江山,使股票狂飆直上後又轟然倒下,最後以美國金融歷史上罰款數額最為龐大的十數億美元了結。位列美國前十名的大公司在假帳丑聞中轟然倒下。
金融機構發生了巨大的變華,昔日以「兄弟」和「父子」命名的皮包商人銀行成為了今天無所不在的投資銀行。昔日熟如鄰里的每一個居民的小鎮儲蓄機構,變成了今天在金球設點、富抵數十國的超大型銀行。銀行、證券、保險都從簡單的單一業務經營機構成為全能化的資金運籌者,並在此過程中走向慮擬化,又在全能化和慮擬化的過程中,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競爭和欺詐並存,金錢和犯罪共在。金融運行和金融監管時進嚴格、慎密。從150年前大橡樹下的握手交易到美國證券交易所成立,並在股市崩潰中迎來證券監督委員會的誕生。同樣在銀行業的崛起中,見證美聯儲、美國存款保險公司和美國貨幣總署的監管方式逐步形成。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華爾街代表美國及至全球金融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而這個發展的支撐點就是利益,個人如此,美國聯邦政府也如此。
和中國當年改革開放引發對中國是「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一樣,當美國政府開始要對工業及銀行巨頭們進行監管時,也引發了對資本主義的爭論,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政府才會去干涉公司的事務,在這一過程中,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可謂功不可沒。
〔《華爾街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寫一篇關於歷史近代史的讀後感2000字。拜託!急用!!
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五四運動前,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的貧窮落後,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其中農民階級的太平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改革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以及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新文化運動都為國家出路的做出了大膽的嘗試。
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一次反對政府腐朽統治與地主階級壓迫的正義戰爭,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頒布了表達建立太平天國理想社會平均分配土地的願望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意義雖然太平天國運動最後失敗了,但它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和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提現了農民階級的進步性。第三,太平天國起義還沖擊了原有的封建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枷鎖。太平天國起義還有力的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體現出了農民階級的團結性和愛國性。太平天國作為農民階級對中國未來的一次有力的嘗試,對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起了推動作業,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洋務派主張引進和學習,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現代企業,興辦洋務。馮桂芬在《校頒廬抗議》一書中所提出的思想後來被進一步概括為「中學西用」,洋務派通過興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實踐「自強」「求富」的主張,傳統的思想經濟觀念受到沖擊,引進西方的器物也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因為洋務派自生的封建性、管理的腐朽性和其對列強的依賴性是洋務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為首可見洋務運動不可能為中國走出貧弱找到出路。
維新派以康有為、梁啟超的人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主張君主立憲、變法求強,維新派和洋務派的論戰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交鋒。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對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頒布的政令均體現了維新派的進步性。但是在民族資本主義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維新派將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身上,在中央和地方封建勢力的壓迫下戊戌事變後宣告破產。維新派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帶領中國走向光明。
資產階級革命派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和武昌起義的推動下建立了同盟會等一系列革命團體,提出「三民主義」,就民族、民權、民生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通過關於革命與改良的論述就要不要推翻清王朝 推翻帝制 實行共和 和要進行社會革命等問題的討論等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隨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和中華民族臨時約法的頒布,民族資產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但在進步性背後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所以可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讓他不能承擔歷史的重擔。在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時期,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外過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農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主力,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新的社會力量發展了起來;而工人階級則代替資產階級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歷史經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中國各民主黨派人士和無黨派人士的絕大多數人,經過實踐的教育,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關於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的確定性;認識到只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有效地發揮積極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中國這種嶄新的政黨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願。無產階級新中國最後由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時間運用其中國化衍生的毛澤東思想一路披荊斬棘帶領人民從抗戰走到內戰,從封建走向新中國。中國從此在無產階級的探索下走向了新的歷史篇章。
Ⅳ 有沒有介紹中國近現代金融歷史的文章或電子書
中國近現代金融史及其政策發展
摘要:
「金融」一詞產生於近代,
但明朝中葉之後我國就已出現比較廣泛的金融
活動,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金融更是經歷了動盪與混亂、統一與發展的歷程。回顧與總結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上的發展、金
融政策及經驗教訓,對於推進當代中國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實施正確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字:
近現代;
金融;發展史;政策;
一、我國近現代史上金融發展進程的歷史
從明末到1949年這段時期,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的落日輝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混亂與動盪以及前赴後繼的民族抗爭,中國金融也經歷了重大波折與艱難發展。
舊式金融機構由盛而衰。
錢鋪和票號是舊式金融機構的典型代表。
錢鋪產生於明代,
在清代成為當時的主要金融機構,
但因中國社會制度的落後未能發展成真正的銀行。
票號產生於明末,
以經營匯兌業務為主,
在鴉片戰爭後發展到極盛,
但在辛亥革命後逐漸衰敗並最終消亡。
外商銀行在華特權由小漸大,但最終被取締。由於清政府的軟弱與退讓,外
商銀行於1845年進入中國,逐漸控制了進出口貿易,壟斷外匯,控制中國金融
與財政。抗日戰爭勝利後,外商在華銀行的勢力出現新變化,
美國在華銀行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在華銀行的特權被徹底取締。
中國現代銀行業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現代銀行業誕生於1897年,辛亥革命後得到了很大發展,
南京政府建立後逐步實現了官僚資本的金融壟斷,
而民族資本金融業卻趨於衰落。在外部擠壓、內部爭奪以及階級斗爭以至戰爭的影響下,
中國現代銀行業始終在曲折中發展。
革命根據地的金融業由無到有,
並最終掌握了全國金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合作金融機構始創於1924年,其後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與壯大。
中國人民銀行於1948年12月成立,在邊解放、邊接管、邊建行和邊辦業務的過程中使中國金融從混亂走向統一,從動盪走向穩定。
二、我國近現代史上的國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自明末到1949年,我國經歷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時期
的革命根據地政府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同政權在金融問題上持有的立場不同、採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輕末政策、
「覓商匯兌」
政策、封建壓榨政策
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重本輕末政策,
提倡和獎勵農業勞動者,
抑制和賤視工商業者,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實現向「農工商皆本」的轉變。太平天國後期,由於戰爭
原因清政府開始實施「覓商匯兌」政策,請票號匯兌京餉、協餉,要求票號為各省
借墊京餉、協餉,為清政府匯兌、抵還外債,代理部分省關的財政金庫。此外,
還長期實行封建壓榨政策,
動輒就要票號捐輸報效,
不時地禁止官款匯兌,
一遇
倒賬首先考慮外國銀行及大清銀行的利益,對票號
「
落井下石
」
。
總的來講,
重本輕末政策及封建壓榨政策,
嚴重製約了錢鋪、
票號的健康發
展;
「
覓商匯兌
」
政策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票號的資本實力、放貸規模、經營地域及
業務范圍,同時又使票號過分倚重與政府有關的金融業務、輕視商業金融業務,
逐漸喪失了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後很快衰敗下來。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
自
1845
年外商銀行進入中國後,清政府對外商銀行的入侵一直採取退讓政
策。
19
世紀
70
年代後,出於軍事、政治以及興辦洋務的需要,清政府對外商銀
行轉而實行退讓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銀行乞求貸款。
19
世紀
90
年代到
20
世紀
初,
外商銀行都把對華貸款作為搶奪勢力范圍的手段。
北洋政府時期,
不同軍閥
依附不同的外商銀行,
將外商銀行貸款作為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
成立後,
盡管對外商銀行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
但退讓加依附政策總體上沒有變
動。
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
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首先,
使外商銀行
輕而易舉地壟斷了國際匯兌業務,
通過對錢庄的滲入控制中國金融,
使國內傳統
金融業成為外商銀行的附庸;
其次,
外商銀行對新生的民族銀行業進行抵制與打
壓,
延緩了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不斷製造金融恐慌,
最終掌握了中
國金融的領導權;
再次,
外商銀行通過向地方政治勢力貸款,
收買與扶植軍閥勢
力,使中國社會日益動盪與混亂。
(三)晚清政府與北洋政府實行有利於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清政府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
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銀行壓榨與要挾的困
境之中,同時也使其逐漸意識到應該創立自己的銀行,終於在
1897
年,清政府
成立了中國首家商業銀行。
此後,
在繼續實行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的同
時,
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支持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比如,
在創
辦中國通商銀行及其業務經營等問題上,給予民族商業銀行一定的自由發展空
間。
北洋政府時期,
在繼續實行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的同時,
也實施了
有利於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較少干預民族銀行業,
民族銀行業自主性增
強,形成華資銀行同外商銀行、傳統錢庄
「
三足鼎立
」
之勢。此外,晚清政府與北
洋政府在發展商辦銀行的同時,
都很重視發展官辦銀行及官商合辦銀行,
但都主
要出於財政需要的考慮,
使其成為主要為政府財政服務的金融工具,
這取得一些
成效,但也積累了巨大的危機。
從政策成效上看,
支持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有力推動了我國民族銀
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形成一股同外商銀行競爭的新生力量;
官辦銀行的產生,
客
觀上減少了政府對外商銀行的依附程度;
民族銀行業的興起直接推動了民族工業
的發展,同時培養了一批懂專業、熟悉國際業務、掌握英語的銀行管理人才。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壟斷政策、對民族資本金融業的壓制政策以及法幣
政策
南京政府成立後,實行金融壟斷政策,建立和發展了
「
四行二局
」
的金融壟斷
體系(即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和郵政儲
金匯業局)。同時,還對商辦銀行採取壓制政策,把許多全國性及地區性商辦銀
行、
地方性官辦銀行逐步演變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機構。
抗戰開始後,
南京
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商辦銀行的監督和檢查,
限制新商辦銀行的設立。
抗戰勝利後,
南京政府頒布新的《銀行法》,但僅適用於商辦銀行,且管制過於嚴格。
1935
年
11
月,南京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
行三家銀行所發之鈔票為法幣,
實行通貨貶值政策,
擴大紙幣發行量,
繼而又使
其成為彌補財政赤字的工具,
最終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導致法幣的崩潰;
後又發
行金圓券,但很快也崩潰了。
從政策成效上看,
金融壟斷政策極大地強化了官僚資本的金融勢力;
對民族
資本金融業的壓制,
則嚴重削弱了民族資本金融業,
導致其走向衰落;
法幣政策
雖然使中國擺脫了
1934
~
1935
年金融危機,
但由於把發行紙幣作為籌集財政資
金的主要手段,
使法幣喪失了貨幣的基本功能,
大量資金紛紛逃往香港地區或國
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滅亡。
(
五)
革命根據地政府的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審慎的貨幣發行政策以
及嚴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革命戰爭時期,
各革命根據地政府嚴格執行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制止
和打擊高利貸行為,鼓勵節約,發展生產與社會經濟,改進人民生活,沖破敵人
封鎖。
實行審慎的貨幣發行政策,
主要通過發展經濟解決財政困難,
除少數特殊
情況外,
始終堅持按照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需要合理確定貨幣發行量。
在金融管理
方面,一直執行嚴格的管理政策,主要體現在嚴格對私營銀錢業、外匯、金銀的
管理以及打擊投機等方面。
從政策成效上看,
實行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使革命根據地的金融業從
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避免了走退讓與依附政策所帶來的民族悲劇;審
慎的貨幣發行政策,避免了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樹立了良好、
負責的人民政府形象;
嚴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充分發揮了私營銀錢
業的積極性,避免了其消極作用。而將外商銀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監督之下,
並最終徹底取締其在華特權,則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三、近現代金融史發展的經驗與其借鑒意義
從我國近現代史上看,
國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既取得了一
定成效,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經驗教訓。
金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重要工具。
健全、
強大的金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重要
保障,
而扭曲、
弱小的金融無力為國家政權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無力對抗外國金
融資本的入侵,
南京國民政府嚴重扭曲金融業的發展,
最終都加速了政權的垮台。
革命根據地政府實行正確的金融政策,為最終統一全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先進的經濟思想是推進金融發展的重要前提。
中國現代金融業的每一點進步
都以解放思想與樹立先進理念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於好的經濟思想,
並
對經濟發展與金融運行具有重要作用。由
「
重本輕末
」
轉變為
「
農工商皆本
」
促生了
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
「
實業興國
」
口號的提出推動了中國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與壯
大;獨立自主、審慎嚴格的經濟管理思想,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發展,隨著
全國革命取得勝利,最終統一、掌握了全國金融。
獨立自主是發展本國金融與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則。
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
依附政策、對民族銀行的壓榨與剝削政策,嚴重阻礙了舊中國金融的健康發展。
而革命根據地政府堅持實行獨立自主的金融政策,
使革命根據地政府的金融與經
濟得到較好的發展,為解放全中國提供了經濟支持。
協調好金融與財政的關系。
財政與金融問題既有區別、
又有聯系,
但晚清及
北洋政府都把銀行視為解決財政問題的工具,
南京政府則把發行紙幣當作籌集財
政資金的主要工具,
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而革命根據地政府實行審慎的貨
幣發行政策,
將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將財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
充
分發揮了財政、金融兩種政策的合力。
正確處理官辦與民辦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
1897
年後,中國現代金融業可
劃分為官方資本與民商資本兩大類,
官辦金融機構與民辦金融機構、
官商與民商
的關系處理得當,可促進金融業、經濟乃至政治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起到相
反的作用。
實際上,
民商在金融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及作用,
在沒有民商的情
況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發展。不論是在業務經營方面,還是在職能范圍方面,
都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國家既要推動與扶持官商的發
展,也要給民商一定的發展機會及空間。
另外也有更詳細的書籍賣的
Ⅵ 中國1840至1949近代史200字讀後感
這一百年中中國就是在抗爭屈辱在抗爭的輪回中度過的,不管是大陸的歷史課本還是台灣的都不會否認的,這是一個民族在為了民族尊嚴,國家和平而努力奮斗的一百年,這一百年我們的民族失去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這是驚心動魄的百年,可以說比起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著百年的;歷史也是波瀾壯闊,耀眼異常。
Ⅶ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1000字
告訴我啊
Ⅷ 寫一篇關於近代史書籍的讀後感,要發生在1884年至1949年間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Ⅸ 中國近代史方面書籍的讀後感 1500字 急求!!!
落後不一定挨打,但是落後還想做大哥就一定會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