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學畢業論文
廣東消費需求擴大的制約因素和路徑選擇
論文字數:8896,頁數:15
內容摘要
本文首先參照國內外學者對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研究,並結合廣東省的數據,研究廣東省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本文運用回歸分析法,分析總收入與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的影響,發現後者對消費的影響遠遠大於前者,提出擴大消費需求應縮小收入差距的主張。本文運用因果聯系識別法,分析創新成果增長率對消費增長率的影響,發現前一期的創新成果增長率與當期的消費增長率有相同的趨勢,當期消費增長率是前一期創新成果增長率的結果,得出廣東省消費需求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創新的緩慢發展,提出鼓勵企業創新、淘汰落後生產的主張。此外,還找出不確定性等因素也制約著廣東消費需求的擴大,並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消費需求 收入差距 創新
Abstract
According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about insufficiency in consumption ,this paper try to find out what leads to insufficiency in consump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n give some advices to solve the problem.I mainly study the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by the enlargement of income gap between townsmen and farmers, by innovation as well.When I make contract between total income and income gap ,I find that income gap is by far important to consumption than total income,so I propose to shrink the income gap.When I analyse innovation』s effect on consumption ,I find that the previos innovation is close related to current consumption and find out that the low growth rate of previos innovation leads to the low growth rate of current consumption,so I suggest that govenment shoul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reat more and eliminate backward proction.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low consumption rate,such as uncertain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asons,I propose my different approaches.
Key words: Consumption Demand Income Gap Innovation
目 錄
一、引言 …………………………………………………………………… 1
(一)合理的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 1
(二)廣東消費狀況分析 ………………………………………………… 1
1.占總收入的比重偏低 …………………………………………………… 1
2.消費對總產值的貢獻率偏低 …………………………………………… 2
3.消費增長率低於經濟增長率 …………………………………………… 2
二、廣東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 2
(一)國內外學者對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主要觀點 …………………… 2
1.國外學者對消費需求不足問題的主要研究 …………………………… 2
2.國內學者有關消費需求不足成因的代表性觀點 ……………………… 3
(二)制約廣東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 …………………………………… 4
1.收入差距擴大 …………………………………………………………… 4
2.創新停滯 ………………………………………………………………… 5
3.不確定性問題 …………………………………………………………… 7
4.其他因素 ………………………………………………………………… 8
三、擴大廣東消費需求的路徑選擇 ……………………………………… 9
(一)縮小收入差距 ……………………………………………………… 9
(二)激發企業創新能力,淘汰落後生產 …………………………… 10
(三)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 ………………………… …………… 10
(四)發展現代信貸 …………………………………………………… 10
(五)建設誠信的商業環境 …………………………………………… 10
(六)增加高收入群體的消費 ………………………………………… 11
注釋 ……………………………………………………………………… 12
參考文獻 ………………………………………………………………… 13
附錄 ……………………………………………………………………… 14
致謝
1. 論轉軌時期如何建立個人信用體系
2.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型酒店的負面影響及對策分析
3. 關於助學貸款的財政政策研究
4. 陝西省裝備製造業競爭力及影響因素研究
5. 陝西第三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6. 基於城市競爭力分析的城市定位研究——以西安市為例
7. 淺談我國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股價效
8. 我國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安全問題淺析
9.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拓展問題淺析
10. 股指期貨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分析
11. 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思考
12. 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提高競爭力的研究
13. 農村信用社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信貸投入策略
14. 農戶小額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15. 簡析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
16. 淺談信用社信貸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及對策
17. 人身保險營銷問題研究
18. 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管理研究
19.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在我國的適用性研究
20. 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21. 我國工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22.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研究
23. 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對策研究
24. 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25. 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策略分析
26.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27. 我國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管理研究
28. 商業銀行會計風險及防範措施
29.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策略探討
30. 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研究
31.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研究
32.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
33. 我國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效用和對策分析
34. 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分析
35. 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研究
36. 廣東房地產市場研究--金融專業
37. 我國汽車金融的現狀與對策
38. 試析我國的網上證券交易
39. 對中國創業板市場建設的探討
40. 對中國股市的宏觀調控狀況的研究
41. 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42. 農村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初步探討
43. 米德沖突下人民幣均衡匯率分析
44. 認沽權證及其對我國推出金融衍生品的指導意義
45. 玩具市場分析及奧迪公司營銷策略研究
46. 我國證券市場的IPO熱發行
47. 不同學歷水平的教育投資成本與收益
48. 論我國個人理財與外匯相關的理財研究
49. 中國通貨膨脹的貨幣性分析
50. 通貨膨脹的成因及應對措施
51. 關於在農村居民中開展個人理財的研究
52. 我國化妝品品牌營銷管理
53. 論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創新
54. 風險導向下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研究
55. 中國匯率制度改革:選擇有管理的浮動
56. 對我國保險公估業發展的探討
57. 我國開發環境責任保險的初步探究
58. 中國網上銀行發展現狀及對策
59. 國際資本流動對我國市場體系的影響
60. 解讀UCP600及應對之策
61. 信用卡的風險控制與管理
62. 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研究
63. 關於我國銀行資產證券化研究
64. 探索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
65. 中國資信評級業發展現狀
66. 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分析
67.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研究
68. 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的探析
69. 中美兩國股市相關性研究
70.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稅收模式
71. 淺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中國的發展
72. 探討禰合農村資金供求缺口的對策
73. 中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關系初探
74. 淺析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現狀及對策
75. 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76. 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77. 外資的引進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對策研究
78. 中國證券投資的基金投資行為
79. 外匯保證金交易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分析
80. 「返券促銷」對企業和國家的影響
81. 中國蔬菜出口貿易發展的政策
82. 我國現狀信用卡發展方向研究
83.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
84. 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85. 中國個人投資理財的初步研究
86.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銷售方針分析
87. 探討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問題
88. 談論商業系統成長企業市場(寶石)
89. 如何擴大農業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效率的對策
90. 淺析怎樣提高中國IPO發行效率
91. 淺談我國企業債券發展的必要性
92. 淺談獨生子女時代的理財規劃
93. 廣東省農業保險情況分析和研究
94. 廣東農業風險的實證研究--金融論文
95. 廣東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分布以及廣東的區位優勢因素
『貳』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
郵政金融:郵政儲蓄專業論文[郵政資訊網] --
http://www.postinf.cn/dispbbs.asp?boardid=2&id=3074
一、為什麼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1.郵政儲蓄和郵政體制都需要改革
中國郵政金融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至2002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369億元,市場佔有率為8.48%,僅次於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居第五位;郵政儲蓄機構網點31704個,僅次於農行居第二位;代辦保險、發放工資、代收稅費等各項代理業務合計達到1600多億元。
但是隨著郵政金融業務的發展,一些過去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逐漸突出。目前郵政儲蓄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行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再轉存中央銀行、獲取高額轉存款利息(目前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為4.131%,而在中央銀行連續降低利率之後,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利率已降為1.89%,兩者相差近2.24個百分點)的做法,使郵政儲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並引發了一些基層機構的違規操作;
第二,因郵政儲蓄未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有關監管部門對基層郵儲機構的違規行為難以監管;
第三,郵儲與郵政攪在一起,為郵政提供隱性巨額補貼,不僅不利於郵政業務的核算,也不利於郵政部門職工專注於主業,延滯了郵政部門自身的結構調整。事實上,由於郵政儲蓄已經成為郵政系統最具獲利能力的部門,很多基層機構都將之作為「吃飯業務」大力發展,而郵政原有的業務能力相對削弱;
第四,轉存款利息與吸儲利息之間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銀行承擔,實際上是迫使中央銀行承擔了本應由中央財政負責的出資職能,造成宏觀調控部門之間的職能混淆,同時也加大了貨幣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郵政體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問題主要是:
第一,郵電分離後,郵政系統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現象較為突出,服務效率相對較低,虧損嚴重。
第二,東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郵政公共服務水平相差極大。例如北京、上海郵政業務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寧則列於130位之後。
第三,外資快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後,郵政體系在強敵面前競爭乏力,市場佔有率迅速減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區,大約90%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公司奪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國家紛紛改革既有郵政體制的大背景下,我國郵政體制改革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2.對現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有關部門曾多次醞釀改革。1998年郵政、電信分離後,從1999年開始推出「8531計劃」。即在四年中,分別將國家對郵政的虧損補貼額減少至80億、50億、30億和10億。1999年,有關部門還設計了將郵政儲蓄從郵政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單兵突進式的改革並沒有解決郵政系統和郵政儲蓄的實質問題。
首先,從單獨改革郵政體制方案的實施情況看,盡管國家財政確實逐年減少了對郵政的補貼,但郵政部門的虧損並沒有減少乃至消失,而是通過不斷擴大郵政儲蓄的規模、用郵政儲蓄的盈利彌補郵政的經營虧損。而郵政儲蓄的盈利又主要來自中央銀行為之提供的高額轉存款利息。由於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銀行至少要負擔0.4個百分點的利差倒掛損失。隨著郵政儲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銀行再貸款數量的減少,人民銀行的負擔也不斷加重。以2002年為例,當年郵政儲蓄余額為7373億元,而再貸款余額僅為1374億元,兩者相差近6000億元。再貸款的利差倒掛加上轉存款利率與存款准備金利率之間的利差,人民銀行承擔的損失接近140億元。對於國家來說,相當於按住了左邊衣袋,卻不得不從右邊衣袋掏錢,並無實質意義。
隨著國家補貼的減少,迫於扭虧的壓力,郵政部門為降低成本而收縮了不少網點,造成普遍服務能力(特別是農村)下降和服務質量惡化。例如,某省兩個鄉8000多人口共用一個郵電所,所里只有一個工作人員,且辦公條件十分惡劣。這種狀況不僅與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令的暢通。
其次,由於單獨改革郵政儲蓄的方案未考慮郵政體制的現實困難,無法彌補郵政在提供服務中出現的窟窿,在現實中也不具備可操作性。目前郵政系統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儲蓄,而且越是基層比重越高。據介紹,在一些農村支局,郵政儲蓄的收入佔比高達90%,一旦將郵儲從郵政分離又沒有補償措施的話,這些郵政的營業網點將立刻垮掉。因此,該方案必然會遭到郵政部門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將郵政體制撇在一邊,單獨進行郵政儲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慮郵政儲蓄改革,單獨改郵政體制也不行,郵政儲蓄改革必須與郵政體制改革聯動進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顧郵政、財政和中央銀行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使改革能夠順利推進。
二、關於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構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來,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郵政專營的局面已被打破。郵政部門的高收入領域受到擠壓,而虧損的普遍服務(尤其是農村的信函投遞服務)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郵政部門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需要指出的是,郵政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的是政府職能。郵政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支持著國家政權,是傳遞黨和政府聲音、保證我國13億公民通信權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將郵政系統定性於企業,簡單地歸於企業化管理是有問題的。對於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國家有義務給予資金支持。從國外情況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郵政都是給予財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國、英國將郵政定位於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享受免稅待遇;日本、印度的郵政職員均被列入公務員系列,享受與政府雇員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國的郵政事業還很不發達,服務能力和水平都相對低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國土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人口10億,其擁有15萬個郵政網點,25萬個投遞員。而在我國,相對於960萬平方公里和13億人口,卻只有7萬個網點,10萬個郵遞員。除少數大中城市外,公眾享有的郵政服務還遠遠不夠。因此,財政過去對郵政提供的資金相對還是不足的。
基於上述理由,財政對郵政必須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方案構想
我們說財政必須支持郵政業務的發展,並不等於要讓財政將郵政全部包下來。郵政業務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通政類服務,主要是保證黨中央聲音的及時傳遞和政令的暢通,具體包括黨報黨刊的發送、機要文件的傳遞、邊防官兵信函的郵遞等等。顯然這類業務的經營虧損是需要財政補貼的;二是通民類業務,主要是保證公民的通信權利,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這類業務也屬於政府職責,應由政府承擔收入無法彌補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類是通商類業務,主要是利用現有國內郵政網點,為企業和公眾提供商業性服務,包括集郵、快遞、代理收費、匯兌、郵政儲蓄等。這類業務通常是營利性的,無須財政補助。
關於郵政普遍服務的實際虧損額,據郵政部門的測算,每年至少需財政補貼100億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據「8531計劃」,中央財政從1998——2002年共補助郵政170億元,加上113億元的建設資金補貼,平均每年補貼70億。如果考慮到郵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計為30-40億),則合計為100億元。而根據中介機構的測算,該數值為45億,兩者差異較大。由於過去郵政對各類業務沒有單獨核算,不同業務混在一起共用郵政設施和網路,所以要得出准確的數據相當困難,這也是財政與郵政部門產生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考慮到2002年在中央財政補貼10個億的基礎上,郵政儲蓄還劃撥了盈利100餘億用於彌補郵政虧損,在郵政現有經營水平下,100億的估計可能比較接近現實。但是現實並不等於合理,通過改革,郵政部門應該能夠在改善服務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改革的目的。
根據郵政的業務特點和發展現狀,我們提出「兩步走」的改革設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標是將通商類業務與其他兩類業務剝離出來,准確核算各類業務的收入和成本。在這一階段,郵政儲蓄等通商類業務仍留在郵政體制內,但須獨立核算,同時逐步放開其資金運用領域,培養經營能力。這一階段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
第二步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通商類業務的市場化運行。在這一階段,通商類業務與郵政體制完全脫離,自主進行市場化運作。同時郵政體系應通過運營機制的改善,進一步提高郵政體系的效率和服務能力。
做出這一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對現有利益格局產生巨大沖擊的前提下平穩推進郵政體制和郵政儲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關各方都能承受,即財政少拿一點、郵政不致失衡、中央銀行負擔得到減輕;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郵政體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方面轉變。
3.改革的基本內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點可以用五句話歸納:「分離業務,獨立核算,以盈補虧,調整結構,加強監管」。
分離業務:即將郵政的普遍服務運營與通商類服務運營分離開來,在國家郵政局下分設快遞、郵儲、代理等獨立運作的業務實體。將目前混用的辦公設備一律劃給普遍服務部門,通商類業務部門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務部門可以按合理的價格收費。
獨立核算:即對分離後的經營主體採取獨立核算、分別設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辦法進行管理。通過幾年的試運行,就可以大體搞清楚各類業務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數據,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據。
以盈補虧:即下面分開經營,上面並賬補貼。國家郵政局用下屬通商類業務部門的盈利和繳費來彌補普遍服務的虧損,如果仍有缺口,則由財政給予補貼。
調整結構,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郵政部門自身要調整業務結構,將發展業務的重點從郵政儲蓄轉向郵遞的本業,努力提高郵政領域的競爭力。郵政屬於規模經濟行業,只有擴大信函數量,現有的投遞網路和設施才能充分發揮效用。美國每年人均信函達到700封,英國為300封,而我國只有15封,差距之大說明郵政系統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特別在銀行賬單、廣告等方面還大有拓展的餘地。
二是郵政儲蓄部門要調整資金運用結構,隨著其他業務的展開,逐步減少向中央銀行的轉存款,提高郵儲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強監管:應明確郵政儲蓄機構的金融機構屬性,使其在業務上接受有關監管機構的監管,消除經營活動中的違規行為。
第二步改革的要點是,「分離機構,市場化運作」。
分離機構:可在適宜的時機將郵政儲蓄從郵政部門脫離,成立完全獨立、自主經營的郵政儲蓄銀行。其他通商類業務如快遞,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資本進行重組。
市場化運作:脫離郵政體系機構將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其盈利不再用於虧損部門的補貼,而是依法納稅。獲得專營權的,政府還可以考慮收取合理的專營費。
機構脫離後,郵政系統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全部由財政補貼,但隨著郵政體系的分拆、業務結構的調整以及業務發展,財政承擔部分應比改革前的虧損相對要小得多。
4.有關政策配套
實現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對郵政實行減免稅政策。如前所述,由於郵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屬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部門,財政理應給予免稅,這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通過免稅,估計可以使郵政增收20億左右。
第二,允許郵政部門適度擴大通商類業務的范圍。例如開辦簡易養老保險,代辦養老金發放等等。如果這類業務能夠開展起來,每年為郵政提供數十億的盈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人民銀行不要一次性將轉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備金利率的水平,而應制訂一個逐年降息的計劃,以使郵政儲蓄機構對未來幾年能有一個明確的預期,並據此安排資金運用結構的調整。隨著郵政儲蓄資金運用范圍的拓展,人民銀行可逐步取消對郵政儲蓄轉存款的優惠政策。這樣既使郵政能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時期,保證正常運轉,也使財政不至於面對過重的補貼壓力。
第四,適當放鬆對郵政業務的價格管制,使郵政部門有權根據市場競爭的狀況及時調整價格,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五,目前國家郵政局隸屬於信息產業部,對郵政行業管理不具備權威性。建議將郵政局設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賦予其執法權。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現存信函市場的過度混亂狀況進行整頓,整頓的核心是提高經營信函業務的門檻,確保郵遞公司的資質,制止不合理競爭。
通過以上措施,力爭做到在財政少出錢甚至不出錢的情況下啟動和推進郵政和郵政儲蓄第一階段的改革。
三、未來郵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
我們認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不應當是一個普通商業銀行,而應定性於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即郵政儲蓄銀行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從郵政儲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郵政儲蓄部門根本不具備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一旦開展零售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第二,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面對的困難不少,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建設第五個國有商業銀行。
第三,郵政儲蓄由於得到民眾的普遍信任,與農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原因,近年來已經引致不少批評。如果將郵政儲蓄銀行建成一個普通商業銀行,從商業利益出發,其必定不會願意向農戶和小型企業發放貸款,從而進一步加大農村的資金缺口。這一點已經從我國許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發展軌跡得到驗證。
如果郵政儲蓄銀行在資產運用方面採用以批發為主的模式,則不僅可以省去大量貸款審查和風險管理人員,避免不良貸款出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調控經濟的需要選擇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
2.如何與農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於郵政網點的普及性,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農村。為使來自農村的資金能夠用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考慮通過某種制度設計讓郵政儲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夠在農村留下來。例如,目前農村信用社已經交給省級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協調、提供某種保障的情況下,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給農村信用社運用。至於資金運用的期限、利率等條件都可以通過談判決定。
另一方面,郵政儲蓄通過為農村居民開辦簡易人壽保險,不僅可以為游離於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農村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還可以探討用保單到金融機構質押貸款的新業務,從而為農民和鄉鎮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途徑。
3.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運用范圍
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似應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批發業務:
第一,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券,特別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過程中,可以考慮利用郵政儲蓄的一部分資金參與國有銀行的改組改造。第二,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作為資金的富裕者向短缺方提供資金。第三,購買國債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第四,購買部分信用等級高的大企業發行的債券。第五,委託國家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運用資金。第六,購買證券投資基金。
建議在組建郵政儲蓄銀行時,為之設置專門的法律,對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和職能給出明確的定義,並在資金運用的結構比例方面作出規定。
『叄』 2017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範例(二)
金融創造與金融風險
『肆』 關於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關於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供大家進行參考:
1.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調整
[提示] 此題的論點在於,必須對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進行調整,在論述過程中,可以介紹過去我國對貨幣政策目標的討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出台的背景通過論述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變化,得出調整的方向和目標。
2.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財政政策目標的協調
[提示] 可以通過論述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紀90年代末期防範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來論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目標上的協調。
3.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取
[提示] 此題可以包括如下內容: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重要性;選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主要依據;從理論上來說有哪些中間目標可供選擇;西方國家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實踐;我國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實踐;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原因;貨幣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4.利率應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提示] 我國目前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這一目標現存的問題;利率作為中間目標的好處及條件;我國目前的狀況已達到利率作為中間目標的要求;如何為中間目標的調整做好准備。
5.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終結
[提示] 貨幣供應量曾經普遍作為中間目標的事實;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貨幣供應量繼續作為中間目標帶來的困難;其他可供選擇的中間目標。
6.我國應繼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主要中間目標
[提示] 西方國家紛紛放棄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事實;西方國家放棄這一中間目標的原因;鑒於我國目前的狀況,我國應繼續將貨幣供應量為主要中間目標;對貨幣供應量中間目標進行改進。
7.發揮再貼現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觀金融調控
[提示] 可以結合目前票據業務蓬勃發展態勢,對我國中央銀行再貼現政策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論述,主要側重對再貼現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條件等進行論述。
8.進一步拓展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對策
[提示] 我國目前的公開市場業務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公開市場業務的重要性,進一步拓展公開市場業務的對策(如進一步促進國庫券市場的發展)等。
9.我國存款准備金政策的進一步改革
[提示] 1998年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以後所取得的主要進步,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這些問題的影響;對進一步改革的建議;相應准備條件。
10.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指標選擇
[提示] 要建立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指標體系,在選取指標時,需要考慮其可測性、客觀性、及時性等要求。
11.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的特點
[提示] 主要從中國目前經濟轉軌時期的特徵出發,對貨幣政策的特殊性進行概括和總結,最好能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政策進行對比。
12.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確定
[提示] 相對於前一題來說,范圍要小一些,主要側重於貨幣政策目標的論述。可以參考東歐、前蘇聯國家的經驗教訓。
13.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
[提示] 主要針對中國轉軌時期的特點,提出選擇貨幣政策工具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如傳導機制、對傳導體的要求等),可供選擇的主要工具,對目前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的建議。
14.中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區別(及其啟示)
[提示] 通過比較,論述兩者之間的特點,並從中得出啟示。
15.通貨膨脹機制與通貨緊縮機制的比較(及其啟示)
[提示] 通過論述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機制,說明貨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可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說明貨幣運行的慣性、經濟運行的慣性,並得出貨幣管理的經驗教訓。
『伍』 金融學畢業論文選題
只要你的競爭策略跟經濟扯上關系就沒離題。
『陸』 我想寫關於公司金融類的本科畢業論文,不知道可以從哪方面來進行實證研究呢
關於破產及其清算 之後的重組問題的實證研究。
有關發展和增長的問題都被寫的沒意思了,不如反其道行之。
而且這個事情研究透了,估計在未來幾年會很有用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題目的細化不是我能完成的工作,畢竟我對你一點了解都沒有,隨便定一個題目在我看來是比較不負責任的行為。
如果你覺得這個方向不錯,可以結合你的專業、你們學校的優勢方向 資源、你以後想找的工作類型或者你對什麼感興趣來細化分析。
比如說你們學校農村金融比較牛,可以寫農村金融的破產及其經驗教訓什麼的。
比如說你以後想到銀行工作,可以寫有限責任公司的破產清算制度——銀行角度分析對銀行和社會的影響什麼的。
比如說你想到宏觀一點的研究部門,可以寫寫政府破產清算的歷史總結 比較分析什麼的——還可以設想一下美國政府破產的後續如何清算處理(我就覺得這個題目很有意思,也很有現實意義)。
類似可以拓展的細化方向有很多,還是得看:
1、你的擅長什麼或者喜好什麼,對什麼比較關注或者有累積;
2、你以後想到哪個行業發展,畢業論文通常是個很不錯的敲門磚;
3、你們學校、你們專業甚至你們家的優勢是什麼方向的,畢竟有優勢利用起來容易出成績;
4、如果想到好的碩導、博導門下繼續學業,就需要對其相關領域進行學習和研究。
5、你的能力水平如何,你對畢業論文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只能你自己拿個主意,別人頂多給你一個大方向上的建議。
就比如說我給你建議的這個方向,不一定是你喜歡的,也不一定就適合你,只不過是我覺得未來幾年用處會比較大、就業方向比較廣,而目前研究的人相對不多,所以才給出了如此的建議。
而且還得考慮一個資料收集 研究難易程度。比如銀行監管,你沒有門路如何得到可靠地一手數據?至於證券投資風險研究,我個人覺得研究得人太多了,不容易出彩。而且研究完破產清算過程之後,也算掌握了一種方法和手段——算是學了個技術,將來說不定會對就業有很大幫助。研究證券投資風險能夠得到什麼實在的東西呢?我倒是不太清楚,不過,如果你覺得很有幫助和意義也可以寫啊。
至於具體的題目,其實還是得自己想。因為題目確定的時候,研究的思路、大概的過程和結果其實自己就都有數了,寫起來也方便快捷有收獲。如果別人給你具體題目,你是否還需要具體提綱甚至具體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目的就是為了讓老師眼前一亮,那麼就很有針對性啦。
你可以搜索一下你們老師的研究方向以及近期的研究成果,然後搜索一下學術前沿。以上面的內容為基礎拓展開來,列一張比較有研究價值和可能的『題目列表』,再根據你們老師的性格和喜好劃掉他可能很不喜歡的,然後去問問就行了唄。
畢竟我們連你喜歡什麼題目都猜不對,那麼猜對你們老師會對什麼題目『眼前一亮』的概率就更小了……
從我和老師的溝通來看,具體題目其實不是首要的,老師更看重和喜歡的是『勤奮、愛思考、尊重老師、喜歡和老師交流且喜歡向老師請教』的學生。而且很多時候,好的題目不是當時就能立馬具體提出的,更多的情況是在和老師逐漸交流討論的時候逐漸細化下去的。所以,我覺得只要你帶著准備和思考的結果去和老師誠懇的多談一談,肯定比大海撈針的問別人題目更有效率吧。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經驗和想法,僅供參考哈。
『柒』 急求金融學專業的畢業論文一篇,要求有目錄,總結和參考文獻.8000字左右的
您
金融
專業
論文具體
題目呢
要求呢
論文
需要
少字呢
題報告
任務書
都搞定
告訴我具體
排版格式要求
希望
幫
祝寫作
程順利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
論文
主要段落
簡表
(短篇論文
必列目錄)
3、提要:
文章主要內容
摘錄
要求短、精、完整
字數少
幾十字
超
三百字
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
論文
題名、提要
文
選取
表述論文
內容
實質意義
詞彙
關鍵詞
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
詞語
便於信息系統匯集
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
般選取3-8
詞彙作
關鍵詞
另起
行
排
提要
左
主題詞
經
規范化
詞
確定主題詞
要
論文進行主題
依照標引
組配規則轉換
主題詞表
規范詞語
5、論文
文:
(1)引言:引言
稱前言、序言
導言
用
論文
引言
般要概括
寫
作者意圖
說明選題
目
意義,
並指
論文寫作
范圍
引言要短
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
文:
文
論文
主體
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
程
結論
主體部
包括
內容:
a.提
-論點;
b.
析問題-論據
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
篇論文
參考文獻
論文
寫作
參考或引證
主要文獻資料
列於論文
末尾
參考文獻應另起
頁
標注
式按《GB7714-87文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文:標題--作者--
版物信息(版
、版者、版期):作者--標題--
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
要求
:
(1)所列參考文獻應
式
版物
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
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
標題、作者、
版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