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引發監管領導嚴厲發聲,互聯網巨頭染指金融到底做了什麼
這次引發監管部門重視、甚至緊急開會研究的互聯網巨頭指的就是螞蟻集團。要知道本來螞蟻集團已經准備好已當前最大市值的體量在科創板以及港股市場進行上市,但在此之前馬雲的一次演講卻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警惕,更是史無前例地召集四個部門開了關於螞蟻集團的緊急會議。而螞蟻集團前期鋪天蓋地的宣傳也已暫緩上市而告終,可以說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經典案例。
B. 中國的二十大互聯網公司都在做金融,為什麼
趨勢
C. 金融巨頭們是怎樣評價互聯網金融的
要評價互聯網金融,首先第一點,這肯定是個大趨勢,銀行等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電信運營商都在做互聯網金融,這是很有前途的行業。
第二點,互聯網金融概念很廣,有做P2P的,眾籌的,也有做第三方支付,O2O,供應鏈金融的。不管什麼形式的互聯網金融,一定要有一個支撐點和核心領域,才能做好。比如京東也做互聯網金融,他的支撐點是電商。微信也做互聯網金融,他的支撐點是社交,即時通信。支付寶也是,他的支撐點是第三方支付。
我也是銀行的,多多交流哈
D. 互聯網巨頭湧向金融雲,僅靠體量就能取勝嗎
不知從何時起,金融成為雲計算平台眼中不可多得的香餑餑。尤其是在2016年,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國內一線陣營的雲計算廠商不無開始深耕金融雲,京東、網路、網易等雲計算業務也開始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
一直以來,雲計算雖然在「前沿科技」的光環下誕生、成長,可究其競爭形式,依然是在比拼數據中心的多少、大型企業客戶的數量、彈性擴容能力等,而從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網路雲等一眾互聯網或IT巨頭的背景來看,依靠體量取勝仍是國內乃至全球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法則。
不過,對於壟斷性和指標性特點明顯,且涵蓋銀行、保險、信託、證券、租賃等錯綜復雜分類的金融行業而言,涉足於此的雲計算玩家們,僅僅依靠體量就能取勝嗎?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二。
巨頭混戰金融雲,野心、噱頭還是純粹為了分一杯羹?
事實上,看好金融雲的絕不止互聯網巨頭們,早在雲計算誕生之初,「生產力雲化」就已成為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潮流,國內相關金融機構也紛紛布局金融雲,希望在傳統金融與新興互聯網科技的碰撞中抓住新的機會。 只不過雲計算被視為「水煤電」之類的基礎資源,早早布局雲計算的互聯網和IT巨頭成為金融機構邁不過的一道坎,也是天然的合作夥伴。
就當前的規模和聲量來看,國內金融雲市場主要分為四大玩家,分別是阿里、騰訊、華為和其他。
阿里雲可以說是國內最早發力金融領域的雲服務商,在其所列出的服務名單中,不乏中國銀行、廣發銀行、陽光保險、眾安保險、銀河證券、陸金所等知名的金融機構。在服務模式上主要分為兩類,即金融公共雲和金融專有雲,而金融公共雲又分為金融雲和微金融專區。換句話說,撥開市場營銷的外衣,仍在以公有雲、混合雲和私有雲的形式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騰訊雲今年在金融領域的表現比較搶眼,其官網上所列舉的服務案例包括了微眾銀行、泰康人壽、廣發證券、安心保險等,客戶質量似乎和阿里雲不相上下。而在服務模式上,騰訊雲分成了三大模式,公有雲、金融專區、金融專有雲,仍然沒有超出雲計算的主流服務模式,更多的是針對不同金融機構的需求增加一些專屬服務,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差異化的需求。
華為雲在金融方面有著硬體提供商的顯著風格,構建了從數據中心、伺服器、存儲到雲操作系統等全套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方案。雖然在公有雲服務上也針對金融機構推出了相關服務,無論是市場營銷還是產品的重心仍在「量身定製」的私有雲服務。另外,憑借華為在IT市場的影響力,在金融雲方面也積累了上百家金融客戶。
當然,除了金融雲領域的三巨頭,諸如網路、京東、UCloud等也開始發力金融雲,基本模式和阿里、騰訊等沒有太多差異,在規模上仍處於追趕階段。類如網易雲等2016年加入雲戰場的玩家,也在直播雲、客服雲等領域將金融客戶作為爭取的主要對象。
除此之外,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同運營商或當地IT企業聯合搭建金融雲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大部分金融機構所尋求的更多是「生產力雲化」,具體如何「雲化」也會針對自身因素,有著不同的考量。
雲服務的場景化已是趨勢,但金融雲有何不同?
2016年雲計算市場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玩家們開始針對不同領域提供垂直化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視之為雲服務的場景化發展,而金融無疑是其中最為比較火熱的方向。但無論這些金融雲有著怎樣的模式、怎樣的背景,金融行業的一系列「潛規則」都將是決定這場競爭的關鍵因素。
不難發現,不管是阿里、騰訊還是華為,在其金融雲的合作夥伴中鮮有國有五大行的身影,更多的是地方性、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原因不難理解,相對於大型銀行動輒數百萬的系統開發費用,中小型銀行以及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仍然面臨著資金、人力和技術上的短板。也就是說,這部分客戶才是支撐起金融雲龐大市場規模的中間力量,也是金融雲玩家們必須爭取的對象。
然而不同於其他行業雲的是,金融雲對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為嚴格,比如說對一個高度可控可信的雲安全體系而言,基礎環境安全、風控與審計、數據安全三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P2P倒閉潮之後,一行三會的同時發力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史上最嚴金融監管」。以國內首家在雲上通過保監會驗收的保險公司安心保險為例,其總裁鍾誠在做客騰訊雲會客廳接受騰訊雲副總裁曾佳欣采訪時直言將核心系統全部放在騰訊雲上,此外還要考量業務並發性增長、服務能力、敏捷開發等。
誠然,金融雲對安全性和可用性的苛刻要求,成了這場雲戰爭的核心看點。
一方面,雲安全體系需要高可用的物理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架構,這對金融機構的IT系統提出了要求和挑戰。雲計算廠商給出的解決方案多是在公有雲服務上提供獨立的數據中心,但核心服務仍是存儲、hadoop計算、結構化數據、負載均衡、防DDoS攻擊等,在技術層面很難拉開太大的差距。當然,上規模的金融機構可以選擇私有雲或者混合雲,在基礎設施上和公有雲進行物理隔離。
另一方面,雲計算巨頭為了搶奪金融客戶,並沒有止於對「金融雲」概念的包裝,除了災備雲、快速故障恢復、安全合規機房等宣傳之外,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變成了另一發力點。比如騰訊雲在金融解決方案中將金融大數據、反欺詐風控、人臉識別、直播服務等打包在內。同時,包括移動支付、徵信、風控等也是雲計算平台希望輸送給金融機構的獨特優勢。
可以看出,金融雲的競爭看似花哨卻也很露骨,在解決安全和穩定等剛需的前提下,計算能力、品牌效應才會成為賣點,而一旦核心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所有的優勢都會失去價值。也就意味著,以往將技術、市場、環境作為雲計算競爭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場景化的趨勢下金融雲的爭奪只是一個契機。
金融雲或將掀起雲計算新的打開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2016年雲計算爭奪的焦點之一在金融領域,但作為新一代商業基礎設施,雲計算的野心絕不會止步於此。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新貴、老牌IT企業以及雲計算創業者,甚至一些玩家已經將場景化作為曲線進軍雲計算的戰略選擇。單就金融雲來說,已經給市場帶來了一些啟示。
比如說,雲計算的邊界之分越來越模糊。
兩年前,雲服務主要分為三類,從下向上依次是IaaS、PaaS和SaaS,每一類服務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且不同公司的業務劃分相對清晰,比如AWS和Salesforce。但在金融雲的解決方案中,騰訊雲融合了自家15年的安全防護經驗和社交大數據,阿里雲也打破了IaaS和PaaS的邊界。金融、醫療、電商、O2O、政務......雲計算平台推出的行業解決方案越來越豐富,雲計算的邊界就越來越模糊。
再比如,從技術驅動向服務驅動的轉變。
正如前面所說,在金融雲的競爭中,阿里、騰訊、華為在基礎技術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差距。早期技術驅動的競爭模式已經不再奏效,這是巨頭的劣勢,也是優勢。劣勢在於,基礎設施方面很容易被新入局這拉近距離,只是規模上還存在距離。優勢在於,互聯網巨頭青睞的平台式、生態式模式迎來新生,騰訊雲和阿里雲在金融雲服務上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的豐富性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總的來說,雲計算的大市場終究在B端,而企業所需要的恰恰是解決實際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金融雲市場的競爭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僅僅依靠體量是遠遠不夠的,解決方案應該更貼近業務場景,雲服務的本質是產品的快速落地。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公眾號:spnews
E. 聽說徐玉鎖是互聯網金融巨頭,是真的嗎
是啊,他擁有十餘年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戰略規劃和團隊管理經驗,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確實是知名的人士。
F. 實業巨頭涉足互聯網金融,可以從bat身上取什麼經
近日,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新聞熱點再一次占據了媒體頭條。業界期待已久的互聯網金融協會終於將要在本周 25 號在上海正式成立,這也正式標志著互聯網金融開始逐步進入細則監管階段。亞洲博鰲論壇開幕,強調互聯網金融要守住風險底線,做好風險控制。而行業玩家動態也不少,恆大日前也正式宣布進入互聯網金融板塊,主要業務是基金、支付、保險、理財等服務,而 BAT 等為代表較早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展開角逐的巨頭,也並沒有放慢前進的腳步,繼續在消費金融、錢包支付、理財等業務板塊排兵布陣。
但無論是監管的深入、協會的成立,還是恆大的入局,其實都是互聯網金融升溫的表現,行業參與主體在不斷擴圍,而目前互聯網金融市場局勢如何?實業玩家為何紛紛入局?相比 BAT ,新入局者恆大們,又需向螞蟻金服、網路金融等互金巨頭學習些什麼?
實業玩家紛紛湧入互金領域為哪般?
聚焦目前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以 BAT 等為代表的巨頭企業憑借自身優勢不斷擴張版圖,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眾多具有實際產業背景的平台,像萬達、恆大、綠城等也紛紛躋身這一市場,試圖在巨頭之外分一杯羹。為什麼這些產業平台在做好自身實體主業的同時要開始向互聯網金融進軍?這其中是有很多的戰略和戰術考慮的。
其一,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包括阿里、騰訊、網路、京東等都已經發展了互聯網金融業務板塊。這個市場的級別已經達到了萬億甚至更高。《 2016-2020 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16 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 17.8 萬億,未來五年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24.67% ,到 2020 年預計將達 43 萬億。而央行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 2015 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 138.14萬億元,隨著互聯網金融滲透力度的加強,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也會進一步加大。
第二,互聯網金融監管開始逐步成熟,這個時候進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競爭環境。
去年 7 月 18 日央行聯合十部委對外發布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定調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導向;此外《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正是對外發布,提出了網貸監管的一些基本原則。像恆大這樣的實體企業這個時候進入,其實已經處在了一個相對比較規范的發展機遇期,可以享受到一些已經開始逐步明確的政策監管原則,降低了政策變動的應對風險。
最後,實體產業本身就有轉型互聯網的需要。
從企業轉型而言,互聯網 + 已經成為各個平台和企業都在深思的問題,而對於這種實體產業,本身就鑽透了一個或者幾個產業,圍繞這幾個產業做好金融服務,其意義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對不論是恆大的房地產項目,萬達的廣場、消費和影業還是綠城的供應鏈,都需要資金服務的介入,加上這些產業方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產業鏈合作商和服務方,這些企業也往往需要各種投融資服務。
對著這些大的產業背景平台而言,做互聯網金融服務,不僅可以將自身服務戰略化,還可以將周邊合作方的需求整合進來,打造一個圍繞產業鏈的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
BAT 等互金巨頭以何姿態迎接新人?
面對恆大這樣的傳統企業做互聯網金融,較早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並結合自身優勢打造閉環生態系統的阿里、網路、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公司,將以怎樣的布局狀態迎接新人?
螞蟻金服的調性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在品牌、產品、產業鏈和金融資源合作方面,都具備資深的業內整合能力,旗下也有小貸、支付、銀行、徵信、保險、基金等多項金融服務牌照,除了身出互聯網公司背景之外,其實已經成為國內另一個綜合性的,囊括大多數金融服務的一個供應商。螞蟻金服的核心優勢在於龐大的電商交易資料庫,通過對阿里巴巴電商平台交易信息的採集,利用大數據對信息進行整理與篩選,為螞蟻金服的貸款業務和理財業務提供識別與把控風險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依託支付寶所衍生出來的信用交易環節,能進行個人信貸、商戶信貸、理財、徵信、保險以及證券等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網路金融業務布局在去年 12 月發生重大調整,成立了網路金融服務事業群組(FSG ),並將其上升到網路戰略級業務高度。通過整合旗下包括消費金融、錢包支付、互聯網證券、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等多個板塊的業務,目前已成為金融領域布局全面的一支重要力量。與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主要依託電商平台展開金融服務不同的是,網路金融的優勢在於通過與網路地圖、手機網路、網路貼吧等進行生態聯動,藉助網路糯米、網路外賣、 Uber 、去哪兒等搭建各種不同的消費場景,為發展金融提供良好的貸款環境和信用支付環境,實現更好地連接人與金融服務。此外,利用網路大數據分析能力為風險管理和信用等級的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能為金融服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提升用戶體驗,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壁壘和價值創造。
京東金融過去一年一直在對標螞蟻金服,並且也具有深厚的電商產業鏈條,可以圍繞這部分資源做 B 端和 C 端的金融服務,過去一年一直在建立「金融科技」這個概念,以「賬戶、風控、連接」來歸納平台做金融業務的核心優勢。其中,京東金融最核心的競爭能力是依託於場景進行的消費金融和理財、眾籌等服務嵌入,並且利用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將這種金融服務更為普世化。
基於社交起家的騰訊在開展金融業務時,幾乎唯一的優勢就是入口,龐大的 QQ 用戶和微信用戶成為構築騰訊金融版圖的基石,騰訊金融業務也一直圍繞著如何滿足這些既有客戶的金融需求服務。騰訊還成立了「支付基礎平台和金融應用線」,來統一管理互聯網金融業務,將原有的支付、理財、徵信等業務整合至獨立的業務條線。目前騰訊金融也完成了包括支付、借貸、理財、基金、保險、證券等多個領域的布局。
各路玩家紛紛入局互聯網金融展開角逐,未來到底誰家能更勝一籌還未成定局。但不得不承認,目前以阿里、網路、騰訊、京東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結合自身優勢,憑借龐大的基礎性用戶群體和海量用戶數據,基於這些用戶的數據和需求來搭建場景,進行生態聯動,以技術和數據為內核驅動金融發展,已經在這場跑馬圈地運動中佔得一席之地。
造勢過後的實業玩家,如何汲取互聯網經驗?
以恆大等為代表的傳統企業「主動出擊」轉型做互聯網金融,其實也可被視作是順勢而為,相對於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由於多年積累,在供應鏈、產業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劣勢,對於業務線龐大的傳統企業來說,應該如何高效地整合、打通自身內部資源,在 BAT 的夾縫中撕開一道口子,紮根金融領域並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呢?這或許能從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發展上汲取一些經驗。而從 BAT 等巨頭日漸明晰的發展路徑中也不難歸納總結出,注重產品的用戶體驗及場景化營銷,在數據、技術、生態聯動以及場景鋪設上下功夫乃為上策。
以螞蟻金服為例,螞蟻金服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服務小微、提供線上快速的審批放款服務,服務了眾多的商戶和個人客戶迅速獲得了很大一部分市場,這種場景滿足了很多人的便捷借款需求,目前已經繼續在強化大數據和風險管理運營模式。其中支付寶是平台,理財、融資和消費是場景,而以支付為核心的整個生態的搭建則是一個工程。
除了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現在也在強調自己的金融科技以及場景化的投融資服務,如白條、眾籌以及智投等產品,其實是在利用技術、平台和用戶基礎上做了耕讀場景化服務,京東的場景主要是用戶的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和眾籌、理財等服務,並且整體依託於京東電商這個平台。京東的生態鋪設和螞蟻有較大相似性,因為兩者都是電商金融化的顯性,傳統企業可以學到的是依託於場景和需求的服務嵌入、互聯網化的產品營銷和運營方法。
網路金融目前也在利用旗下的金融和技術資源,在產品、運營、風險管理與場景、平台和互動上做了很多的嘗試。網路金融通過來自手機網路、網路地圖、網路貼吧等海量用戶和數據,以及網路糯米、去哪兒、網路外賣、 UBER 等內外部產品所構建的強大 O2O 場景,將理財、信貸和其他服務進行整合,進而延展自身的金融服務。除了利用內部已有的資源優勢外,可以察覺的是,網路金融還在不斷開拓諸如教育、旅遊、二手車等領域的新場景。以消費金融下的教育信貸為例,依託網路在教育領域的多年深耕,網路教育信貸創新業務模式,基於互聯網入口和大數據優勢,與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專業高效的金融服務。從打法上來看,網路金融通過打通內外部場景形成雙重合力。而網路錢包作為整個金融的支撐平台,最近也在進行升級,正在不斷加入更多的金融服務,筆者在網路錢包最新版本上已經看到有教育信貸的入口,在此基礎上可以大膽預測,未來網路錢包不是簡單的支付工具,而將成為連接網路金融全服務的平台。
此外,利用互聯網特質打破交易界限,從而滲透海外需求也是一大趨勢。除了服務中國消費者外,網路金融的國際化業務也在加速拓展,日前網路錢包已上線海外購服務,布局跨境購物場景。國際化也一直是螞蟻金服的重要戰略之一,目前螞蟻金服已經在俄羅斯、美國、巴西、西班牙、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取得比較快的發展,提供的業務包括旅遊預訂、交通、購物、退稅、一體化體驗等。
所以,對於恆大、綠城、萬達這些產業方平台而言,雖說具有產業資源優勢,在轉化為互聯網金融產品上有一定的基礎資源,但是後續的產品、營銷和運營方面,以及在場景化、平台化的能力打造方面,還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借鑒 BAT 這些互聯網公司的經驗模式。
G. 除了bat還有哪個巨頭加入互聯網金融
各大門戶,京東,小米等等都加入互聯網金融
H. 中國有哪些金融大數據公司你知道哪些
金融大數據公司有很多,因為監管部門有牽頭組織的,然後還有這些互聯網平台他們自己成立的,還有那些專門為企業服務的那麼不同的類型,當然就有不同的機構了呀。像我們非常熟知的京東金融螞蟻金服,他就是互聯網電商平台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
電商平台給的比較明顯的螞蟻金服,我們京東金融我們平常使用的這個京東白條都價格範圍,還有網路的度小滿金融,它本身也是互聯網巨頭牽頭的這個金融大數據公司。本身也肩負著投資的這個平台功能,因為他們也可以叫做互聯網金融平台,大數據是他們自己的金融平台,是對我們的兩者並不沖突。
I. 互聯網公司為何都偏愛搞金融,有何緣故嗎
支付寶紅包還在熱火朝天進行中,2017年度賬單又成熱議話題。以支付寶的螞蟻金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日新月異改天換地改變國人的生活消費理財模式,銀行卡費事、錢包是多餘,無現金支付已成為習慣。這得益於眾多互聯網公司的參與、助益與變革。
盡管競爭激烈,生存下來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無一不是在擅長的垂直領域內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如滴滴的汽車金融、京東和唯品會的消費金融、網路的人工智慧科技金融。市場激烈的競爭只會讓有優勢的企業更加凸顯優勢,市場從來只缺優秀。
J. 為什麼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去做金融,搞基金銷售
因為互聯網已經把這樣的資金壟斷了,他們也想去做借貸。這樣就是一個很新的風口,這樣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