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市場產生、存在、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金融市場在融資方式和證券品種上存在兩方面結構性問題:一是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直接融資發展緩慢。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4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整個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83%,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只佔融資總量的17%。二是在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發展滯後於股票市場發展,在債券市場內部的直接融資中,政府債券以及准政府債券發展較快,比重過高,政府支配了過多的資源,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明顯滯後。在十餘年來的多數年份中,企業債券發行規模都沒有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企業債券余額在全部債券余額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左右。
2. 金融中介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一.金融中介機構為什麼存在!
約翰·G·格利和愛德華·S·肖認為金融中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從最終借款人那裡買進初級證券,並為最終貸款人持有資產而發行間接債券.主要功能"是在盈餘單位把未支用的收入向赤字單位轉移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在貫徹這一功能時,它們有助於提高投資和儲蓄水平,並在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中最佳地配置稀缺的儲蓄".約翰·G·格利和愛德華·S·肖還認為金融中介機構利用了借貸款中規模經濟的好處。從貸款方面看,中介機構從事投資或經營初級證券投資,其單位成本可以遠遠低於大多數個人貸款者的投資.僅就其資產規模而言,就可以通過多樣化大大降低風險。
它可以調整期限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縮小了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從借款方面看,有著大量存款人的中介機構可以正常地預測償付要求的情況。由於規模經濟的重要性,中介機構的資產和負債是高度專業化的,這種專業化提高了他們的競爭能力,有助於增加他們生存的機會.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理論者認為是不確定性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導致金融中介機構的出現,並使得金融中介機構具有了與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不確定性及由此導致的風險的種種功能。
漢斯·韋坎德認為金融中介產生的原因是兩類不對稱信息和昂貴的信息產品的結果。
第一類信息不對稱是相對於其他投資者來說,企業家對他們的投資具有信息優勢.其他投資者為獲取信息,需要耗費一定的資源;
另一類不對稱信息,是關於投資項目的已實現利潤.企業家能夠毫不費力地了解投資項目的利潤,而其他投資者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他認為昂貴的信息產品是市場失敗的一種典型情況.當與經濟發展相關的投資水平,大大超出任何投資者的儲蓄時,市場失敗就表現為信息重復生產或者沒有投資。
顯然,信息重復生產是一種浪費,因為當個人生產了信息的時候,這種信息就呈現出公共財富的特點.信息生產在技術上具有專業性的特點,使得一些個體有可能成為其他投資者的代理人,其生產信息並且獲取報酬.這樣的安排存在固有的問題.投資者如何確保他們的信息傳遞的代理人盡了最大努力 當代理人成為金融中介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類多融中介可以從公共投資者那兒籌集資金投資.在這種契約結構下,金融中介的報酬取決於信息生產的准確性,由此上述道德問題得到了解決.因此,漢斯·韋坎德認由於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對稱,"自發產生的金融中介是因對事前項目評估成本的節約而產生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前對金融中介的研究大都是從狹義的角度進行的,把金融中介定義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人們對金融中介的研究范圍主要局限在金融機構上.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經濟虛擬化程度的提高.這種對金融中介的解釋已很難准確說明金融中介的功能和作用,更無法說明金融市場發展及對經濟生活極強的滲透,促進和破壞作用.很難理解經濟生活的虛擬化及其發展趨勢。
二.金融中介機構發展的原因
1、金融中介實現了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與匹配
眾所周知,工業技術的誕生帶來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能力的提高,由此要求產品突破狹小的地域范圍,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交通運輸業應運而生.交通運輸業的產生和發展使物流范圍擴大,效率提高。
人類在構築鐵路和航線這一龐大的有形網路時,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資金不足;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產品的批量生產和銷售成為現實,反過來促進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也促使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大增,金融市場形成,銀行等金融中介組織,信貸等金融中介工具產生。募集資金和規避風險的需要導致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制誕生,與之匹配的證券市場出現。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出現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收縮和轉移成為可能,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資金流動的載體,使資本得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流動和配置.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市場范圍的拓展產生了信息溝通的需要,提高物資流動,資金流動的效率和減少盲目性,前提是信息的溝通,信息服務業應運而生.同屬於服務行業的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和信息業各自功能的發揮,實現了資金,信息與物資流動的匹配,保證了實體和虛擬經濟的運行需要。
信息革命引發的信息技術創新與擴散,發展與融合,不僅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和新的技術範式,而且信息傳遞和商品交易過程中的種種難題,而且促進了從金融中介市場,金融中介機構到金融中介介質等的全面創新,金融創新的結果是金融中介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滲透能力更強,整個社會經濟的金融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種資產的證券化大大提高了實物資產的流動性,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滿足了實體和虛擬經濟投資和規避風險的多種需要,並使資金流自動化成為現實.金融中介的發展使得資金流動不僅高度符合了物流,信息流的要求,而且還推動和強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正是"三流"的高效整合與匹配,使得社會資源得以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進行整合和配置,並由此社會經濟入一個新的發展形態。
2、金融中介使資源配置效率化
首先,正是各種金融介質的存在,導致了資本創造機制的產生,才使貨幣資本順利導入到產業資本循環當中,滿足經濟增長對資金的需求.金融中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整個國民經濟起著增量增加和存量調整的作用.金融中介在構造和活化金融市場的同時,進而活化整個社會經濟。
其次,金融中介把財富的價值形態和權利從各種實物形態中剝離出來,券化為虛擬的金融資產,從而使社會財富能以符號的形式方便地流動,使資源配置范圍獲得了無限擴大的可能性,配置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真正進入了效率化時代。
3、金融中介的交易費用節約功能
制度的演進是一個不斷節約交易費用的過程,中介介質的存在是交易費用節約的關鍵環節。
人類經濟發展史是一部不斷進行技術和制度創新以不斷降低生產費用和交易費用,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歷史.首先是定期集市的出現,拓寬了交易的選擇面,提高了在既定交易費用條件下的成交率.它不僅降低了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偶然性和等待的時間成本,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單位商品的交易費用.緊接著是貨幣的誕生縮短了交易的中間環節,使交換變得更為順暢,節約了交換所需要的搜尋和等待成本。
商人的出現僅僅是交易專業化活動的開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易技術的創新,商人之間出現了分工:批發商,中間商,零售商等.每次專業化都帶來了交易費用的降低和交易范圍的擴大,同時使得市場制度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大,交易的專門組織——商業企業出現了,結果是交易費用的進一步降低,交易范圍的進一步拓展.交易范圍的擴展,刺激了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企業對資本的需求增加,帶來了資本要素市場的出現。
企業規模的擴大,貨幣是個關鍵角色.貨幣市場中介組織——銀行誕生,帶來了貨幣市場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費用的降低.但銀行間接融資規模有限,期限短等的特點使單純貨幣市場的運做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募集資金和規避風險的需要導致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制誕生,與之匹配的證券市場出現.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出現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收縮和轉移成為可能,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資金流動的載體,使資本得以在較大的范圍內流動和配置,大大提高了資本市場交易的效率,降低了資本市場的交易費用.
當今國民經濟的虛擬化水平之所以越來越高,與金融中介發展帶來的交易成本降低有很大關系.
4、金融中介發展推動了企業組織的合理發展
首先,各種金融介質的存在為資源存量調整提供了條件,使得企業間的兼並,包括縱向一體化,橫向兼並和混合兼並能夠因成本下降而成為可行.重組不僅能實現生產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而且可實現企業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促進企業規模結構的合理化。此外,金融中介還推動了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企業組織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如控股公司的多級控股導致企業集團的出現.
其次,金融中介使篩選企業經營者的機制社會化。在小商品經濟即高利貸時代,企業經營者一般是企業的直接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企業經營者篩選功能的基本上談不上.貨幣銀行金融機制產生後,社會對企業經營者的篩選功能開始加強,即缺乏專門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一般難以取得銀行貸款.證券,證券市場,投資銀行等新型金融中介的活動,把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督機制從單一銀行體系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企業的經營機制獲得了極大改善,使企業的行為和決策更加合理化。
3.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實體經濟需要有人推動,資本做為一種商品,需要從低價值的窪地尋找高價值的土堆。而金融機構就是搬運工,並從中獲取中間價值蓬勃發展。
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5. 金融機構發展的重大影響因素有哪三個
第一,金融機構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金融機構存在於經濟社會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首先需要明確自己是個"社會人",正確處理自身與社會環境及其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是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障。杜曉榮和張玲(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金融機構是否積極適應包括經濟、產業和市場等宏觀、微觀環境,並協調好其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是影響金融機構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金融機構的內部運作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在各類金融機構競爭的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迅猛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運作能力(包含了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與風險管理能力是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 Ajai(2005)、Hudon (2007)、Adrian(2011)、衛嫻(2008)、蔡秀和肖詩順(2010)、葛永波等(2011)研究中都有體現。第三,制度因素、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等。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相關研究還有從制度因素、利率市場化水平、人才培養、金融生態環境、法制監管等綜合方面分析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如 P r a m o d(2012)在其研究中,強調了對金融機構人員的重視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其研究明確指出了,是否對機構中的管理人員以及基層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是金融機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這一影響因素的效果並不是短期便可實現的。
6. 金融機構存在的意義
1.金融中介機構是專業化的融資中介,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融通資金;降低交易成本並提供金融服務便利;改善投融資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轉移與管理。
2.金融機構是特殊的企業,與一般經濟單位之間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經營內容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或與之相聯系的各種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資關系,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金融機構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金融機構的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引發嚴重政治或社會危機。
3.金融服務業與一般產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具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極高比率;所支配運營的資本規模與權益資本的比率相對其他產業高;屬高風險產業。
4.金融機構體系分為國家金融機構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體系。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裡存在的各種金融機構及彼此間形成的關系,主要包括管理性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三類。在國家金融機構體系中,管理性機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金融管理和監督職能的機構;商業經營性機構是指經營工商業存放款、證券發行與交易、資金管理等業務,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專門配合宏觀經濟調控,根據政策要求從事各種政策性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
5. 國際性金融機構是多國共同建立的金融機構的總稱,可分為全球性金融機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清算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6.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在業務上不斷創新,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兼並重組成為現代金融機構整合的有效手段;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不斷創新;金融機構的創造性更強、風險性更大、技術含量更高;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頻繁創新。
15.金融中介機構的多樣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建設之路要靠市場開拓和在市場開拓基礎上的政府規范。
根據這個資料 再看看書的這章 在用自己的話聯起來 就ok了 有個400字就成
7. ,金融機構產生和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服務的主體,它的存在保證了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8.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求速回啊~
發展主要是國家的政策還沒制定.
9. 政府監管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監管法規為什麼不能無限擴張
政府監管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是
1 中國的國體決定,且在國際上也有規定要求央行的存在,而中國的銀行金融機構也是由央行監管的,但其中的一些措施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同。
2.由於現代的經濟環境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未達到發達國家,且中國的市場化並未真正有效,而資本市場並不發達,不完善。若不監管金融機構的話,風險較大。
3.由於我國的銀行大部分還是國有性質的,若不監管就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監管法規若無限擴張就表明 監管的權力無限擴大,在市場之上, 而現在中國的經濟也是商品市場經濟,若在市場之上,必定會引起市場的波動,進而影響經濟、政治、社會穩定。
而且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是可以較為有效對經濟進行反饋從而帶動經濟的進步,市場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大晚上的就想到這么多了-。-
10. 金融中介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金融中介機構是資金盈餘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融通資金的信用中介。它們主要以發行間接證券的方式形成資金來源,然後把這些資金投向貸款、收益證券等金融資產。它們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疏通、引導資金的流動,促進何實現了資源在經濟社會中的分配,提高了全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
金融中介機構有多種形態,但作為有效融通資金從盈餘單位流向赤字單位,實現資源轉移的中介,銀行最為典型。其重要功能有:
融通資金的信用中介,有效轉移社會資源;
創造信用貨幣,擴張信用;
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 我國現行金融中介體系的結構大致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的宏觀調控部門,是我國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
(2)政策性銀行:1994年相繼建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
(3)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是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的主力軍,除中國農業銀行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已通過成功上市轉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有一些我國較早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4)保險公司:遵循「分業經營」原則,接受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督。
(5)投資銀行、證券公司:1995年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1999年設立的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後來陸續設立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都可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
(6)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一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代表處,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的營業性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