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如何緩解信息不對稱

金融機構如何緩解信息不對稱

發布時間:2021-12-22 09:41:49

1. 我的身份證被銀行告知公安信息不對稱,我該怎麼辦,我是菜鳥請懂的幫幫我

這是由於銀行系統信息滯後造成的, 全國大部分省的省內各派出所已做到實時聯網,所以只要一辦理業務,信息會立即更新至省級人口庫。全國庫的數據依舊得靠各省報送,所以會有延遲,大概3到6個月不等。
銀行系統信息一般錄制至2006年止,之後若有更新變動,一般不會自動添加進去,造成不能識別有的二代證.
解決方法
1.到你的戶口所在地派出所開一張」戶籍證明」,加上你的戶口簿,身份證,駕駛證等輔助證件,拿到開戶銀行重新登記一下就行了
.2.銀行機構可以為客戶出具聯網核查結果證明,由客戶持證明到戶籍所在地公安機關申請核實
3.如出現特殊情況或需要緊急辦理,可由銀行機構填寫《公民身份證信息核實申請表》加蓋業務公章,連同待核公民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寄至公安部公民身份證信息查詢服務中心申請核實,

2. 請問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
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路,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實行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納稅遵從。
5.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開發應用決策系統,以及標准化質量管理,以稅務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3. 信息不對稱給銀行的監管帶來哪些新問題應如何解決舉中國為例

這個很正常的,現在銀監會盡管對銀行有監管,但是基本上都是事後人工稽核;畢竟銀監會和銀行間的系統沒有聯網。

4. 金融機構裡面的信息不對稱是什麼意思啊

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5.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 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路,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實行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納稅遵從。 5.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開發應用決策系統,以及標准化質量管理,以稅務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6. 在進行貸款調查中,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基本特徵,信息不對稱現象將會長期存在,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解決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途徑只能是盡可能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就商業銀行來說,必須想方設法提升銀企信息對稱程度,同時通過主動改善內部管理,積極採取相關風險管理措施等手段減少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信貸風險。

全面了解客戶,充分掌握有效信息

從實踐來看,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客戶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盡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戶各方面的信息是信貸風險管控最重要的舉措。

強化現場調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現場調查是貸款調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方法,通過現場調查可獲得對企業最直觀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是信貸決策最關鍵的依據,實踐中很多風險就是因為沒有做好這一點而誘發的。在具體開展現場調查時,除了收集必要資料外,還應利用現場會談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戶。現場會談時,應當約見盡可能多的管理層成員,包括行政部門、財務部門、市場部門、生產部門及銷售部門的主管,通過會談可以獲取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思路、內部管理情況等許多重要信息。在實地調查中,客戶經理必須親身參觀客戶的生產經營場所,調查公司生產設備運轉情況、實際生產能力、產品結構情況、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情況、固定資產維護情況、周圍環境狀況等。需要注意的是,客戶經理應避免過分輕信借款人提供的有關信息,或者被實地考察中的假象所迷惑。在實務操作中,還可採用突擊檢查方式進行現場調查,並通過有關渠道對調查結果加以證實。

搜尋公共信息,驗證客戶的真實面貌。在現場調查中,由於所見所聞均源自於客戶這一單一渠道,所獲取的信息難免因為客戶的操縱而真假難辨,這一點在實踐中已經被反復證明。因此,僅進行現場調查是不夠的,還必須跳出客戶看客戶,從與客戶生產經營有關聯的相關機構以及互聯網等相關媒體獲取涉及客戶的公共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與現場調查的成果結合起來進行比對和分析,驗證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偽。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客戶的屬性、規模等特質,從工商、發改委、環保、房地產、稅務、海關、法院等政府機構或執法部門,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用事業單位以及互聯網、財經報刊等有關媒體收集與信貸對象有關的各類信息。此外,還可通過接觸與客戶有直接業務往來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競爭對手或個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利用內外系統,掌握客戶的風險信息。一是查詢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了解客戶借款、其他負債和提供擔保情況,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對外提供的擔保是否超出客戶的承受能力等。二是查詢個人徵信系統,調查了解客戶高管人員是否有不良記錄等。三是查詢銀監會客戶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了解客戶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額不良,報告期生產經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響新增信用償還的風險因素。四是查詢內部相關系統,如信貸管理系統、評級系統、風險分類系統等,了解客戶與銀行的合作歷史、還款意願,有無風險預警信號,以及歷年評級、授信資料中所提及的一些投資項目是否經常變動,進展是否順利,盈利是否達到預期等信息。

鑒別信息真偽,提高信息的准確性。通過對比等方法,將來自客戶的現時信息與客戶的縱向信息或橫向信息進行對比,判斷客戶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注意客戶信息,特別是客戶基本信息的積累,經常收集客戶相關行業、企業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建立健全客戶檢查制度,以便及時發現錯誤,識別風險。建立和利用內部計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別水平和客戶經理、風險經理信息分析能力。

健全內部機制,改善信貸風險管控方法

提高信息載體質量,暢通信息傳遞渠道。一是完善調查環節信貸運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戶信息。調查報告要詳盡具體,不保留、不遺漏,確保調查獲取的信息被全面、充分、清晰地展示出來;分析結論要准確客觀,不含糊其辭,不添油加醋,不帶感情色彩,不誤導決策;重要信息要註明調查方法、信息來源,要有足以證明其真實性的相關佐證資料。二是完善銀行信貸管理系統信息質量和功能,為信貸決策提供有效支撐。提高系統中客戶基礎信息質量,確保信息真實准確,避免信息失真造成風險管理的被動,並對信息進行及時維護和更新,提高信息的時效性。三是對銀行內部與信貸風險管控有關的系統進行整合,使之與信貸管理系統有機對接,打破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防火牆」,實現信息共享。

改善信貸運作機制。一是縮短業務流程。按照「一次調查、一次審查、一次審批」的原則完善信貸流程,實行「誰管理客戶誰發起調查」,縮減信息傳遞的層次和環節,減少信息扭曲、失真或遺漏,確保決策環節所看到的信息真實可靠。二是深化專家專職審貸。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獨立審批人和專職審議人對客戶風險的整體把握能力,有效管控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健全客戶回訪和調研製度,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矛盾。三是針對部分重要行業或特色行業開展調查研究,掌握行業走向和發展動態,收集整理並及時發布相關行業風險信息,為基層行開展營銷和進行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風險控制措施。首先,加強抵押擔保管理,優先選擇權屬關系清晰、價值相對穩定、變現能力較強的抵押品;嚴格押品評估機構管理,對評估機構開展後評價,通過抵押物實際變現價值與評估價值的比較,評價評估機構的能力風險與道德風險;加強抵質押比率控制和押品價值重估管理,及時監測貸款存續期間押品價值的變化情況;不斷提高抵質押貸款比重,審慎採用信用和保證方式發放貸款。其次,合理進行貸款定價。堅守「收益覆蓋風險和成本」的定價底線,同時要把握好定價的「度」,杜絕單純追求高收益的定價傾向,防範因為定價過高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再次,改善授信執行工作。合理設置用信的限制性條款,形成對客戶的有效制約;實行貸前調查人員與限制性條款落實人員分開作業,防範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合理利用合同的空白條款防範客戶的道德風險,通過「列舉+兜底」的方式明確貸款用途限制性規定,並對應列出控制措施。最後,做實貸後管理。既要對貸前調查所掌握信息的變化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及時識別其中的風險隱患,又要針對貸前調查過程中未經其他途徑證實、有疑問的信息進行重點管理;嚴格貸款流向、企業經營資金、結算賬戶以及押品價值變動情況的監管,密切跟蹤企業對外投資、多頭融資、股權變化、民間融資、對外擔保、法人代表個人行為等風險因素,評估對信貸資金安全的影響,並及時採取有針對性地補救措施。

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與管理。一是努力培育優秀的客戶經理、風險經理、信貸審查、獨立審批人、行業專家、授信執行等多支信貸專業隊伍。信貸業務人員的數量、質量要與信貸業務增長速度及風險管理要求相適應和匹配。二是加強准入退出管理,完善優勝劣汰機制。信貸從業人員不僅必須持證上崗,對於客戶經理、審查人員、獨立審批人、授信執行等關鍵環節的信貸人員還必須從持證人員中擇優選拔。同時,打通退出通道,對於不能勝任工作、存在道德風險或不盡職履責的人員,及時淘汰出信貸隊伍。三是要通過培訓,將學習與考核掛鉤等手段不斷提高信貸人員的信息處理能力。四是實施科學合理的內部激勵約束。按照「讓人說真話」和「讓人不偷懶」的機理,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信貸從業人員盡職履責地收集掌握客戶的各類真實有效信息。

加強與外部的合作與溝通,防範外部風險向銀行傳導

加強同業溝通,共同防範信息不對稱。一是各商業銀行間互通信息,協調行動。充分利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這一信息溝通渠道,監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貸行為,做到客戶信息資源共享,預防和減少有嚴重道德風險傾向的不良客戶利用銀行間的業務競爭而多頭騙取銀行信用現象的發生。二是充分共享客戶資源,大力推廣銀團貸款模式。對融資規模較大的項目或系統性大型客戶,加強同業協作,充分利用同業從不同渠道獲取客戶的不同信息,對客戶風險進行全面綜合評判,盡可能採用銀團貸款模式與客戶開展信貸合作,分散和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貸風險,確保信貸資金安全。

加強與中介機構的合作,彌補銀行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劣勢。由於當前中介機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此在合作機構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政府部門監管力度較大、行業自律程度較高,且自身運作較規范、資信良好和專業優勢較突出的中介機構。在合作方式上,對於綜合實力較強、行業認可度較高的機構,可以通過簽訂協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並輔以激勵獎懲措施。總之,盡可能利用專業機構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優勢,借鑒其工作成果,同時與銀行內部掌握的有關信息相結合進行比較分析,以便准確把握客戶的真實風險狀況,有效緩解銀行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藉助政府監管部門和非市場力量。當不對稱信息影響銀行信貸市場時,政府監管部門的干預作用和新聞輿論等非市場力量的影響作用,可能會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在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呼籲有關監管部門針對借款人、信用中介機構等市場主體出台相關規范性文件,建立全社會監督機制,要求相關主體對銀行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借款人、信用中介機構,給予公開通報,建立「黑名單」,並利用新聞輿論力量,督促相關市場主體樹立信用意識,恪守市場規則,誠信經營,共同創建良好信用環境。

7. 怎樣解決銀行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貸款公司。

8. 金融機構與信息不對稱有什麼關系

金融機構可以減少收集信息和監督的成本,rece the cost by econmies of scale
否則投資者需要自己收集投資信息,監督機構運作,並且有更高的交易成本,higher transaction cost。
金融機構作為中介intermediate,可以減小成本,方便投資
同時,可以作為媒介提供給投資者更高的流動性,更多的投資期限選擇 higher liquidity, as the maturity intermediate
可以比較不同的金融市場,比如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developed market and emerging market, 來證明金融機構的作用

9. 信息不對稱給銀行帶來的監管那些新問題應如何解決

網友完善的答案好評率:0% 查看完善答案歷史>> 供應鏈融資的作用:供應鏈融資不僅僅讓中小企業能夠實惠,鏈條中的核心企業也可以獲得業務和資金管理方面的支持,從而提升供應鏈整體質量和穩固程度,最後形成銀行與供應鏈成員的多方共贏局面。供應鏈融資不僅有利於解決配套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促進了金融與實業的有效互動,使銀行或金融機構跳出單個企業的局限,從更宏觀的高度來考察實體經濟的發展,從關注靜態轉向企業經營的動態跟蹤,從根本上改變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觀察視野、思維脈絡、信貸文化和發展戰略。
對於核心企業來說,則可以藉助銀行的供應鏈融資為供應商提供增值服務,使資金流比較有規律,減少支付壓力。同時也擴大了自身的生產和銷售,而且可以壓縮自身融資,增加資金管理效率。億博物流咨詢項目總監王智超認為:「對於供應鏈融資的核心企業來說,融資所帶來的收益成為核心企業的第一位收益,如UPS的供應鏈收益已經成為企業利潤的頭號功臣,核心企業可以通過供應鏈融資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資源,獲得銷量、價格、付款方式、賬期、股本升息等立體收益,從而疊加更多的金融資產,並使資產和資源向核心企業集中。」
對於銀行來講,因為核心企業本來就已經對自己的供應鏈有很強的過濾效果,所以銀行可以通過原有的優質客戶開發新的優質客戶群體。原先銀行主要服務大客戶的時期,大客戶往往擁有過於集中的授信額度,對於銀行而言,貸款風險加大,並且有過度競爭的危險,而中小企業卻往往得不到貸款,國家的許多政策也無法落實。通過提供供應鏈融資,銀行改變了過於依賴大客戶的局面,從而培養出一批處於成長期的優質中小企業,有望會在未來帶來更多回報。並且供應鏈管理與金融的結合,能促使新金融工具的需求產生,如國內信用證、網上支付等,使得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當然也對銀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對於銀行或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整體信用要比產業鏈上單個企業信用要強,銀行或金融機構提供的利率與貸款成數是隨著生產階段而變動,並隨著授信風險而調整的。例如,訂單階段,因不確定性較高,其利率較高,貸款成數相應較低,但隨著生產流程的進行,授信風險隨之降低,利率調降,貸款成數調升。因此,風險與收益相互配合,完全符合銀行或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與照顧客戶的融資需求。並且,由於供應鏈管理與金融的結合,產生許多跨行業的服務產品,相應地也就產生了對許多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如國內信用證、網上支付等,為銀行或金融機構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機。供應鏈融資模式為:在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中,傳統的融資模式割裂地看待供應鏈上下游的各個企業,分別授信、分別管理。然而上下游企業規模不大,授信難度和風險都很大。而供應鏈融資是依託核心企業,將供應鏈上下游看作一個整體,針對核心企業上下游長期合作的供應商、經銷商提供融資服務的一種模式。其關鍵點在於,牢牢把握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和上下游的商業業務模式,通過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合作夥伴的數據共享,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提高銀行風險控制的靈敏性。模型1:針對上游供應商的供應鏈融資模型。
模型2:針對下游經銷商的供應鏈融資模型。

10.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可能是對稱的,因為你所處的角度就不一樣的!如果說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話,就是充分交流。但是似乎不可能的!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如何緩解信息不對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屬於什麼基金 瀏覽:273
微信的理財通是貨幣基金嗎 瀏覽:564
賬面匯率是過去的記賬匯率 瀏覽:801
期貨教材第8版 瀏覽:130
期貨交易的分層結算方式 瀏覽:787
2014年10月份匯率 瀏覽:358
p2p金融機構服務費 瀏覽:19
銷售傭金英文 瀏覽:41
股票三個底 瀏覽:730
期貨成功後乾女人 瀏覽:481
誠通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3
期貨定價公式e 瀏覽:277
剪刀杠桿畫法 瀏覽:950
國外留學未確定學校可以先換外匯嗎 瀏覽:998
國際貴金屬交易手續費 瀏覽:603
大連土地交易網融科 瀏覽:283
互聯網公司金融部門 瀏覽:495
鏍紋鋼價格1710 瀏覽:130
港幣換人民幣匯率10月份 瀏覽:379
融資落地要多久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