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金融機構的論文

金融機構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12-23 09:03:48

Ⅰ 以金融機構寫一篇3000字論文

是小作文吧,能寫的

Ⅱ 求一篇有關財政金融的論文,3000字左右

財政金融學論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談

摘要:進入21世紀,這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而金融自由化這一新的名詞逐漸被人們所了解,那摩何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與弊?以及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下來就讓我們來一一探討。
關鍵字: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文化、經濟、政治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聯系著世界各國及地區。金融自由化更是貫穿在世界的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70年代,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經過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它的發展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從而導出了經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點: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能夠更為准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分業管理制度下,由於商業銀行一方面囿於經營手段的匱乏,另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並未真正得到保障,銀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後,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於弊,而不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餘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只有用積極的、審慎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金融專業化所面臨的抉擇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作為一把雙刃劍,如何去正確的運用它,而發展壯大自己,仍然需要著我們不斷地發掘和努力。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也僅僅只是一時的,更要求著我們不斷地去理解它,正確地制定方針和策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之路更加寬廣,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 楊會晏, 李文昌 2005-12-24
《 21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 馬君潞 1999

Ⅲ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Ⅳ 金融方面的論文

如何提高我國銀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摘要:根據中國政府加入WTO 時的承諾,我國在去年內已經取消人民幣業務地域和客戶對象的限制對外資銀行提供國民待遇,實現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如何形成健康而富有競爭力的中國銀行業,如何更有效地應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這是我國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關鍵字:銀行;國際貿易;競爭力

一、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和銀行中的作用
中國加入WTO,為對外貿易的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使我國近些年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迅速提高,貿易對GDP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強。
盡管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鄭重承諾,通往成功的道路仍然必須要經歷許多的商業風險、法規障礙及文化挑戰。事實上,中國銀行業並非只是一個單一的市場,而是由許多類型、規模及地理位置各異的銀行組合而成。我們在華的多年經驗告訴我們,盡管中國已具有現代銀行業的雛形,但外國投資者仍須遵循四條原則,以跨過危險抓住機遇。
二、我國銀行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尚待改進之處
雖然我國銀行業目前尚在不斷完善中,但在國際貿易領域,為此銀行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體制落後,管理方式陳舊。我國銀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1997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在銀行體系風險降低的同時,業務范圍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實現利潤方式的減少,使風險更為集中,反而不利於銀行的管理。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中資銀行不具備先進靈活性。因為缺乏自主經營的優勢,中資銀行不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並且,由於呆帳准備金提取額度的不足和呆帳核銷自主性的缺乏,我國銀行對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能力極為缺乏。
2、貿易融資對象不合理,銀行信貸水平低。近年來新增貸款量在不斷增大,但銀行主要融資於大型商貿企業,對一些中小企業,由於抵押物不足或資信核實的困難,銀行很少為其提供大規模貸款,由此使部分中小企業獲得授信無法滿足貿易發展的需求,但中長期信貸和權益性資本的供給在貿易額度大時仍略顯緊缺。商業銀行資金大量進入貿易活動,成為貿易信貸的潤滑劑,但現在各銀行的貿易信貸仍不足以維持貿易的高增長速度。在我國,應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注重發展保理之類的新型業務。
3、銀行創新力度小。要拓寬中資銀行的業務領域,就應積極鼓勵銀行業的創新。在我國銀行業的發展進程中,有幾點原因阻礙了金融業務的創新。其一,我國與世界金融改革思路的差距。以避險為主要目的,我國採取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不利於銀行在貿易領域的創新。其二,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成為其它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阻力。其三,金融創新是以金融工具為實現手段的,雖然我國目前注重金融電子化的推廣和應用,但此過程中出現的客戶資料的安全性保管問題還有待解決。另外,海外聯行網點少也成為制約創新的一大因素。國際結算往往通過總行代理,環節多,速度慢,由此使資金在途時間長,加大了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

三、提高中資銀行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力的策略
中國加入WTO,金融業的逐步開放使外資銀行大量湧入,對我國銀行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此,中資銀行必須採取適當的策略以提高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力。
1、強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機制轉換。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的步伐。國有商業銀行的逐次上市表明國家決心將國有商業銀行推向國際市場,讓市場引導銀行改制,最終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上市募資使銀行資本實力雄厚,防範風險能力增強,管理經驗的引進也起到推動改革進程的作用。改制後的銀行具備充足的資本金和一流的管理團隊,可為國際貿易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改革的進程。國有商業銀行機構須一改以往層層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的做法,應以精簡為原則,按照經濟區域及業務發展需要決定機構的設立和撤並。對業務量小,虧損面大的分支機構,應根據業務需要靈活調整。
(3)加大復合人才的開發培養力度。人才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極度缺乏既通曉國際貿易又擅長銀行業務的專業人員。因此,在保持原有人才優勢,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時,更應注重對現有復合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使其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從而適應新形勢下銀行領域的國際貿易業務。
2、加強銀行業的風險監控。事實證明,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中新情況、新問題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預警,是保障資產安全性的必要措施。尤其是我國在發展對外貿中小企業的貸款時,基於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更應做好安全防範工作,建立銀行風險評價體系,提高內控有效性,堅持以風險為本的審慎監管。
3、創新業務領域。要加快國際業務的創新步伐,更好地發揮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作用,一是要打開業務市場:首先,擴大銀行國內市場的的服務范圍;其二,開拓發展國外市場;其三,爭取三資企業、外資企業金融業務,開辟國內國際外資客戶業務市場。二是業務品種的創新。在穩步增加國際貿易結算額的同時,根據貿易形式的轉變和客戶的需要,推出如銀保、保理等業務新品種,利用資源共享優勢打開產品市場銷路,提高其知名度。

四、促進商業銀行競爭力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商業銀行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要切實消除對商業銀行和企業的歧視,政府應該對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中小商業銀行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並且適當放寬中小企業的受信門檻,保證其順利獲得生產所需資金;其次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商業銀行現存的不良資產,可通過適當注資或拍賣轉讓來降低不良資產率;最後要減少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不合理干預,使其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化解自身的問題。
(二)發揮地方金融優勢,參與企業的改制和重組
發揮地方商業銀行與地方企業長久以來形成的良好銀企關系的優勢,積極協助企業搞好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界定等工作,主動幫助他們與有關部門一道制定具體的改制、重組方案,提出有針對性的債權處理意見,對改制、重組後債權債務已落實的企業,其正常的生產經營中所需的資金可按信貸原則予以優先解決。同時要以資產重組為切人口,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以增強企業的活力,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商業銀行自身建設,提高為企業融資服務的能力
首先要調整信貸結構,豐富信貸業務品種,擴大企業貸款選擇范圍,積極支持其合理的資金需求。同時公開信貸政策,簡化業務流程和擔保手續,為企業「二次創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其次要加強優質服務,如開辦信用卡、票據承兌、貼現業務和推選個人支票、異地通匯等結算方式,從而更加方便廣大企業的存、取、匯、兌業務。
面對著中國的入世,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世界貿易的飛速發展及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使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面臨的問題仍然非常顯著,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這種環境下更應正確的把握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加強自身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才能在以後更長遠的時間內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為中國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喬治 H 漢普爾,銀行管理——教程與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曾康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西南財大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黃亞鈞、吳富佳,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 揚錫懷。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
[5] 彼德,羅斯·商業銀行管理[M].美國:McGraw Hill,2003

Ⅳ 急求!!!!7000字的關於金融的論文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提出的。作為金融發展和金融深化的對立面,其理論核心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如何影響該市場運作的。把實際貨幣余額和物質資本的關系視作是互補的,即實際貨幣余額的增加將導致投資和總產出的增加。低的或負的實際存、貸款利率使實際貨幣余額很低。為了使政策對貨幣體系的實際規模有實質性的影響,私人部門對實際存、貸款利率的反應必須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為存款的實際收益很低,所以儲蓄很低。由於銀行不能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利率。低的實際貸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風險項目,對生產性項目或高風險項目來說,要麼得不到貸款,要麼藉助於信貸配給,而銀行只能選擇安全項目,從而使風險降低。對於生產企業來說,很難得到銀行信貸,只好求助於非正式或場外市場,這樣非正式的信貸市場就會產生。

2 金融抑制對我國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

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源。如果金融市場受到不適當的人為干預,各種類型的資金價格被扭曲,企業無法根據自身發展要求調整其資本結構達到最佳狀態。企業融資能力受到損害,從而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的金融抑制是從資金供給、資金價格、資金流動等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

首先,政府對利率的管制未影響居民儲蓄,是以抑制資本市場為代價的。如果高通貨膨脹導致了負利率,就會迫使居民在負利率下增加儲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儲蓄對利率變動缺乏彈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為負值,實際貸款水平也有7年為負值。但同期居民儲蓄一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長。這是由於政府在抑制信貸市場的同時,還抑制了資本市場,由於投資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選擇儲蓄。這導致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極大地增加了銀行和企業的破產風險。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對不同類型的資金需求者實行價格歧視,導致了市場分割,由此產生出一塊租金市場,租金的存在構成資金的漏損。另外,信貸市場抑制還導致了銀行業兼顧利潤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雙重目標。如向國有企業優惠貸款,由於現在國有企業效益普遍低,導致銀行壞帳損失巨大,這部分壞帳損失也構成信貸市場的資金漏損。這樣大量的資金流向直接非生產性活動,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後,信貸市場上的價格管制和市場分割與政府限定證券價格,扭曲了資本市場的發育。從狹義上理解,資本市場特指股票市場,是企業從事直接融資的重要場所。如果政府過多考慮政治利益,那麼直接或間接管理就將轉化為金融抑制,從而扭曲市場機制,最終傷害企業融資能力。我國資本市場的抑制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一方面,股權結構影響到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我國一直把國有企業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來源,並把國有股的份額看作是控制企業的唯一手段,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權結構。國有股不流通,不能改進企業績效,直接損害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價直接關繫到企業的融資成本及證券市場上的資金流向。我國的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是在證監會的行政干預下進行的。由於證監會直接管制一級市場上的市盈率水平,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嚴重的低定價發行行為,這種低定價水平增加了企業直接融資成本。同時發行額度實行計劃管理,兩級審批制也增加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成本。額度分配要考慮到各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顧及地區平衡等非經濟因素。結果,企業為爭額度,常常會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包裝、公關,從而增加了發行費用。

可見,金融抑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呆滯的經濟又限制了資金的積累和對金融業發展的需求,制約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的對策很明了,進行以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體制改革,以適應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1 金融自由化

所謂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國家普遍放鬆金融管制後出現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充分經營、公平競爭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匯率的限制,同時放寬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外國市場的限制。讓金融商品的價格發揮市場調節作用。(2)業務自由化。即允許各類金融機構交叉業務,公平競爭。(3)市場自由化。即放鬆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場的融資工具和技術。(4)資本流動自由化。即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開性,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接近最優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對增進發展中國家現有金融市場效率,深化金融體制以滿足現實經濟高效運行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盲目進行金融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

金融自由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稍有不慎就會沖擊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經濟衰退。1997年始於泰國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就是由金融自由化引發的。這次風暴給正在推行或將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國家提供了許多經驗教訓。

自1989年以來,泰國進行了一系列以金融自由化為特徵的金融體制改革。(1)取消利率管理制,實行利率的自由市場定價。(2)放寬對商業銀行的限制,准許商業銀行擴充其業務范圍,使商業銀行逐步由分業制向全能制轉換。(3)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籌資開辟新的渠道。(4)放寬外匯管制,解除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允許外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國內有限度地開展業務。
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泰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迅速發展,其中財務證券公司就90多家,所佔資產為泰國金融資產總額的1/4.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能吸收存款,或向國外借款,或向居民發行短期票據。當匯率風險和流動風險積累過高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在拓寬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時,中央銀行沒有加強有效的金融監管,致使大量的資金盲目地介入房地產和證券市場,資產質量迅速惡化,金融機構呆帳劇增,形成高額不良資產,進而引發擠兌風潮,導致一批銀行破產。在放寬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過程中,中央銀行沒有加強對外資的合理引導,致使近幾年外資的流入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失控的地步。泰國1992年外債為200億美元,到危機爆發前增加到9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而且外資中的1/4屬於短期國際游資。這些短期游資都是以套匯為目的的,對一些國家的貨幣實行「投機性攻擊」,一旦得手,便能謀取暴利,給流入國和流出國的外匯和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結果,1997年7月泰國不得不取消了泰銖與美元聯系,容許泰銖自由浮動。這使泰銖一落千丈,與美元的匯率損失約為50%的價值。泰國貨幣崩潰後,隨之而來的是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貨幣的嚴重貶值及股市狂瀉,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債務負擔加重,企業不堪負重;貨幣危機導致金融業陷入困境;資本大量外流;失業增加;政局不穩。

東南亞經濟危機給予我們的教訓:一是發展中國家在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時,不可放鬆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有效監管。二是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制度前提缺少的情況下,企圖以市場的力量推動金融發展,進而帶動經濟增長是不現實的。實行金融自由化必須有適當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基礎,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三、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對策

我國金融改革經歷了20年,這20年來我國金融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行業面貌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在黨的十五大以後,同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金融體制開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正在形成,資本全球流動加快。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金融體系過程,同時也就是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並溶入這個體系的過程。所以說,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就是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統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很脆弱,競爭力不強。如果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甚至發生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不當發生金融危機,退回的損失不會比金融抑制對經濟阻礙造成的損失小。所以,我國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應與市場發展的進程相適應,各類金融機構的改革應同步進行。自由化過程如果超過市場的承受力,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對必須進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採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遲金融風險,反而會導致新的市場扭曲。同時,如果金融市場改革不同步,對有的金融機構放鬆管制,而對有的金融機構仍進行嚴格管制,就會扭曲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地位。金融當局只有通過高效地執行適當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與我國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能力相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規范化與自由化並舉。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體系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只有加快改革金融體制,包括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專業化銀行的商業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進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場發展與規范並舉,當改革取消了對金融市場的行政干預時,市場約束力和功力機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國內金融自由化必須在金融約束之後,外部自由化必須在外貿自由化和國內金融自由化之後,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從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須經歷金融約束的過程,金融約束指的是一組金融政策,如對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對進入加以限制和對來自資本市場的競爭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金融約束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可適當減輕,直到過渡到金融自由化。隨著金融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我國可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在開放的同時應採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間接的資本控制,消除資本注入的消極影響,提高短期資本進入成本,減少短期資本湧入,避免資本大進大出對國內經濟的沖擊,這樣才符合漸進式的改革思路。因此,部分地控制資本自由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我國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淡儒勇 金融抑制和金融約束[J] 金融研究,1998,(12)

[2] 米勒 論今日東南亞金融危機[J] 金融研究,1998,(2)

[3] 王偉東 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中的金融風險控制[J] 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

[4] 黃達 中國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J] 宏觀經濟研究,1998,(12)

[5] 趙海寬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其方向[J] 宏觀經濟研究,1999,(2)

Ⅵ 對我國金融機構的了解500字論文

問題:1、際競爭力足(經驗模式缺陷機構治理缺陷)
2、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緊迫(通俗講沒管)

Ⅶ 關於金融方面可以寫哪些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Ⅷ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Ⅸ 如何認識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功能(議論文的形式)

如何認識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功能(議論文的形式)

Ⅹ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屬於什麼基金 瀏覽:273
微信的理財通是貨幣基金嗎 瀏覽:564
賬面匯率是過去的記賬匯率 瀏覽:801
期貨教材第8版 瀏覽:130
期貨交易的分層結算方式 瀏覽:787
2014年10月份匯率 瀏覽:358
p2p金融機構服務費 瀏覽:19
銷售傭金英文 瀏覽:41
股票三個底 瀏覽:730
期貨成功後乾女人 瀏覽:481
誠通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3
期貨定價公式e 瀏覽:277
剪刀杠桿畫法 瀏覽:950
國外留學未確定學校可以先換外匯嗎 瀏覽:998
國際貴金屬交易手續費 瀏覽:603
大連土地交易網融科 瀏覽:283
互聯網公司金融部門 瀏覽:495
鏍紋鋼價格1710 瀏覽:130
港幣換人民幣匯率10月份 瀏覽:379
融資落地要多久 瀏覽:836